目录
- 41 第三十六章 满院东风
- 42 第三十七章 十里柔情
- 43 第三十八章 把言闲语
- 44 第三十九章 云都随车
- 45 第四十章 洗妆真态
- 46 第四十一章 我亦多情
- 47 第四十二章 春恨八九
- 48 第四十三章 戎葵凝笑
- 49 第四十四章 镜花难折
- 50 第四十五章 兰苑未空
- 51 第四十六章 带风伴雨
- 52 第四十七章 惆怅此情
- 53 第四十八章 清寒攀摘
- 54 第四十九章 雾隐城堞
- 55 第五十章 两处沉吟
- 56 第五十一章 晴丝绪乱
- 57 第五十二章 蓬莱旧事
- 58 第五十三章 风老莺雏
- 59 第五十四章 孙仲谋处
- 60 第五十五章 怨怀无托
- 61 第五十六章 此意悠悠
- 62 第五十七章 穿林打叶
- 63 第五十八章 孤芳一世
- 64 第五十九章 隔院芸香
- 65 第六十章 拂水漂棉
- 66 第六十一章 不管盈盈
- 67 第六十二章 万事一身
- 68 第六十三章 风灯零乱
- 69 第六十四章 永日戚戚
- 70 第六十五章 苍山乱流
- 71 第六十六章 青瑟遥夜
- 72 第六十七章 何妨徐行
- 73 第六十八章 怳惊长嗟
- 74 第六十九章 孤高烈风
- 75 第七十章 几行归塞
- 76 第七十一章 机中论锦
- 77 第七十二章 渚云暗度
- 78 第七十三章 千丈晴空
- 79 第七十四章 密霭深树
- 80 第七十五章 长近尊前
- 81 第七十六章 花困蓬瀛
- 82 第七十七章 耿耿漏咽
- 83 第七十八章 老病寒塘
- 84 第七十九章 寒塘欲下
- 85 第八十章 流水西东
- 86 第八十一章 风动荼蘼
- 87 第八十二章 烟火人间
- 88 第八十三章 无赖穷秋
- 89 第八十四章 不与人期
- 90 第八十五章 无聊为伊
- 91 第八十六章 花开并蒂
- 92 第八十七章 边声四起
- 93 第八十八章 欲知方寸
- 94 第八十九章 不减春恨
- 95 第九十章 好伴云来
- 96 第九十一章 尊前青眼
- 97 第九十二章 重阴未开
- 98 第九十三章 九曲回肠
- 99 第九十四章 清香未减
- 100 第九十五章 南苑吹花
- 101 第九十六章 清歌断肠
- 102 第九十七章 目极伤心
- 103 第九十八章 香袖啼红
- 104 第九十九章 一庭凄冷
- 105 第一百章 红笺无色
- 106 第101章 锦书难据
- 107 第102章 梦魂俱远
- 108 第103章 几多幽怨
- 109 第104章 情极生怨
- 110 第105章 蓝桥路近
- 111 第106章 山重无数
- 112 第107章 沧海尘飞
- 113 第108章 禾黍高低
- 114 第109章 海棠正好
- 115 第110章 都门帐饮
- 116 第111章 天遥地远
- 117 第112章 升平守分
- 118 第113章 无处无愁
- 119 第114章 等闲辜负
- 120 第115章 灯照离席
- 121 第116章 无情燕子
- 122 第117章 春归何处
- 123 第118章 掩泣空向
- 124 第119章 韦郎去也
- 125 第120章 思君不见
- 126 第121章 峰回路转
- 127 第122章 翠尊易泣
- 128 第123章 遗钿不见
- 129 第124章 空带愁归
- 130 第125章 黄芦苦竹
- 131 第126章 云随雁字
- 132 第127章 此去难留
- 133 第128章 多情犹有
- 134 第129章 几番凝伫
- 135 第130章 人闲昼永
- 136 第131章 风雨无晴
- 137 第132章 浮生长恨
- 138 第133章 玉做人间
- 139 第134章 遍满春色
- 140 第135章 玉钩双燕
- 141 第136章 东风主张
- 142 第137章 手种红药
- 143 第138章 风入罗帏
- 144 第139章 寒禽衰草
- 145 第140章 岳钟冷梦
- 146 第141章 无言自愁
- 147 第142章 惊飙动幕
- 148 第143章 脉脉此情
- 149 第144章 山峦重叠
- 150 第145章
- 151 第146章
- 152 第147章 断肠疑破
- 153 第148章 愁入西风
- 154 第149章 怎不思量
- 155 第150章 绣被春寒
- 156 第151章 大厦如倾
- 157 第152章 经年离别
- 158 第153章 兴尽悲来
- 159 第154章 人何以堪
- 160 第155章 轻失花期
- 161 第156章 莫思身外
- 162 第157章 一饷徜徉
- 163 第158章 怎得伊来
- 164 第159章 红萼宜簪
- 165 第160章 仓皇北顾
- 166 第161章 桃李自春
- 167 第162章 一箭风快
- 168 第163章 伤离意绪
- 169 第164章 只凭芳草
- 170 第165章 小槛欢聚
- 171 第166章 登览关情
- 172 第167章 飞云过尽
- 173 第168章 五云深处
- 174 第169章 宿鸟未惊
- 175 第170章 幽梦初回
- 176 第171章 脉脉花疏
- 177 第172章 风疏雨骤
- 178 第173章 恨满金徽
- 179 第174章 晓色云开
- 180 第175章 脂车待发
- 181 第176章 琼枝玉树
- 182 第177章 锦字征鸿
- 183 第178章 造物乘除
- 184 第179章 有泪如倾
- 185 第180章 佳音噩耗
- 186 第181章 难寻红妆
- 187 第182章 极望天西
- 188 第183章 元嘉草草
- 189 第184章 汉旗翻雪
- 190 第185章 过得今宵
- 191 终章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 192 狗尾续貂-番外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十六章 带风伴雨
第四十六章 带风伴雨
皇帝说,“诸位臣工跪安吧,朕也乏了。”
文武大臣们恭恭敬敬起身作满揖,道,“万岁保重圣躬,臣等告退。”
太子心里有事,还记挂着坤宁宫布的局最后怎么收场的,刚要随着众人退出殿去,坐在虎纹锦坐褥上的皇帝发话了,“太子暂且留下。”
太子只得垂手应个“嗻”,规规矩矩站在皇帝坐榻下首听示下。
殿里金龙绕足的灯台上,燃着十八根儿臂粗细的巨烛,芒然璀璨的火光照得一室通明。皇帝倚着银红洒花椅搭,一手支着额头,一手屈起指关节嗒嗒扣响紫檀木的扶手,脸上的神色冷峻到骨子里去,不说话,只拧着眉头森森然看着太子。
太子许久没见过父亲这样不快的表情了,回想了下刚才君臣议过的话题,不论是北方战事也好,云贵响马也好,什么都难不倒英明神武的承德帝,皇帝一扬眉,不屑道,“朕一统天下,教化万方,不信制服不了这些个不成气候的匪寇。”,于是任命了抚远大将军,从朝廷拨调兵马往斡难河镇压,势必把这群牛皮糖一般的鞑靼人一举剿灭。云贵那边也下旨,责令云贵总督往骁骑营借兵平寇,所有事都不需多议,皇帝处理这些向来是游刃有余的,并不造成任何困扰,眼下不知到底哪里惹得他不痛快了。
太子提心吊胆,偷眼觑皇帝的脸色,踌躇半晌才鼓起了勇气,“皇父可是有什么烦心事?儿子不才,儿子想为皇父分忧。”
皇帝闭眼深叹了口。分什么忧?这忧愁都是你惹出来的!事实是这样,却难以启齿,怎么说出口?说后/宫佳丽都是朕一个人的,她也是朕的,你别动她的脑筋?不不,万万说不得!太子是他的第一子,十四岁上得的儿子,未登基前一有空闲就把他当玩意儿似的玩,虽说他如今御极,太子也长大成人,父子再不像从前那样亲密无间了,可那份拳拳爱子之心绝不比天下任何一位父亲少,若为个女人翻了脸,岂不应了那句情场无父子?
皇帝的眉蹙得愈发紧,袖子里的怀表指针每走一下都像敲在他心上一样。他收拢了五指,抬眼看太子,他脸上有怯意,那双肖似他的眼睛里含着疑惑和探究,见他不应也不敢多言,只拘谨的立着。皇帝无奈地压了压手,“你坐吧。”
太子直觉绷着的弦一松,暗暗长出一口气,躬身应个是,退坐到花梨木帽椅上,毕恭毕敬的挺直身子坐好,小心的问,“皇父可是为丰台大营的事恼火?请皇父放心,儿子今早已命左良往丰台去了,把军中事务一应接管下来,原来的右翼长陈之信罢了职,押入牢内听训,等掌印大臣从通州回来再行发落。另外,儿子以为丰台大营并通州大营、西山键锐营是咱们大英的京畿命脉,京里虽有步兵统领衙门,但人数总归有限,一旦有了什么,入京勤王还是要靠那三个营。眼下四海升平,兵将操练多有松懈,儿子已传令,各营即日起演习兵马一月,以震我大英禁军雄风。”
皇帝有些心不在焉,只点头道,“你这差办得好,朕心甚慰。”
太子又没了主意,他素来知道皇父心思比海还深,单靠揣测怕是不中用的,又想起一桩闲事来,便道,“皇父,老肃亲王后儿出殡,皇父要不要去上个筵?”
皇帝诧异道,“什么时候薨的?怎么没报宗人府,也没让内务府具本上奏?”
老肃亲王是老辈子里的堂叔,和高皇帝是平辈的,当初高皇帝晏驾,他那时正攻到良乡,家里的丧事都是靠老肃亲王和几个叔辈的宗亲料理的,如今薨了,论理他怎么都是要前往吊唁的。
不想太子笑起来,“这回的事儿没发丧帖子,也没上奏,是活出丧,蒙阎王爷的。老肃亲王下了钧旨,说自己家里热闹热闹就完了。”
皇帝啊了声,“这事搁你三叔身上倒不奇怪,肃亲王怎么也耍这花枪?才多大年纪就要借寿!”
太子道,“谁能嫌命长的!这点子就是三叔上年出的,那时候老肃亲王病得脱了相,三叔说等大安了办上一场,这叫以毒攻毒。”又道,“皇父就别去了,儿子代劳奔个丧便是了。听说要请喇嘛念经,还有大觉寺和白云观的和尚道士,吹鼓手都是老肃亲王旗下的包衣奴才,老王爷家的七叔和九叔还要登台唱《龟虽寿》呢!”
太子说着已然笑不可遏,皇帝看着他喜笑颜开的样子,心头虽还有气,到底是发作不出来,暗想他尚年轻,只口头上教训一番就行了。太子看上去老辣,心智却未大开,长辈们捧凤凰似的养大,是不能和他那时候比的。他常年混迹军中,先帝打下了底子,他十五岁时便能领兵作战。现下太子能坐享江山,用不着像父辈一样受那些磨练了,太平太子当得缺心眼儿,或者稍加提点就好了。
“行了,别笑了。”皇帝沉声一喝,太子乖乖闭上了嘴。皇帝复拉着脸道,“朕问你,才刚你母后打发人来叫你,你做什么不去?”
这下太子是真的笑不出来了,唯唯道,“皇父明鉴,儿子眼下不想纳妃,求皇父给儿子做主。”
皇帝冷冷一哼,“真是混账话!天家最注重的是子嗣,你到了年纪还不大婚,如何开枝散叶?这不光是你的事,也是稳定朝纲的大事,你身为太子,当以大局为重。”
太子是个犟头,他梗起了脖子,“儿子觉得办好差,为皇父分忧才是顶顶要紧的。儿子现下还未弱冠,没必要急着大婚,要是要腾房子,那皇父给我在宫外指个寓所,儿子搬出去也成。”
皇帝一听这话气得不轻,霍地站了起来,指着太子的鼻子骂道,“你大胆!我瞧你是个猪油蒙了窍的!什么腾房子?这上万的屋子还不够住的?朕是要你腾房子吗?你再犯混,就给朕上外头吹吹凉风醒醒神,再进来和朕说话!”
平地一声惊雷,吓得殿内太监宫女纷纷跪地打起了哆嗦,太子嘴硬,心里也还是畏惧的,忙跪下磕头道,“儿子大不孝,惹得皇父动怒,请皇父保重圣躬,若是气坏了身子,就是把儿子磨成了粉也不足以抵罪。”
皇帝心里窝着团火,吐又吐不出来,咽又咽不下去。本想把事先放一下,等从容了再说,结果这根强筋三两句就把他惹毛了。眼下心火烧得旺,脑子里是一盆浆糊,一个乱线团,什么头绪都摸不着了。从袖子里头抽出那块怀表往他面前狠狠一砸,表面微凸起的玻璃霎时四分五裂,表盘扭曲变形,一地的破碎的残骸。
皇帝负手站着,胸前的起花团龙龙首呲目欲裂。太子惊恐的抬头,只见他脸色苍白,对殿内侍从道,“都出去,没有朕的吩咐不许进来。”
太监们的马蹄袖甩得山响,应个嗻,呵腰恭肃地退下。
皇帝语调冷然,“你怎么说?”
太子额上冷汗簌簌而下,他并不为自己担心,只怕锦书有个好歹,便膝行几步上前,以头杵地央求道,“好皇父,儿子错了,儿子不该对宫女动心思。求皇父开恩饶了锦书,是儿子硬把东西塞给她的,她只说不要,儿子仗着自己的身份逼她收下,还让她一刻不离的带在身上,她是没法子可想,不敢得罪儿子才勉强接着的。万岁圣明,饶了她这一遭,儿子求您了。”
他不告饶还好,一张开嘴全是替锦书开脱的话,皇帝已然怒极了。他们俩都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一副舍身成仁的大无畏气概,自己倒成了棒打鸳鸯的恶人。皇帝直恨得牙根痒痒,连连冷笑道,“好好,真是朕的好儿子!你日日到上书房点卯,书竟通通读进狗肚子里去了!皇子不得与宫女子生私情,违者便是秽乱后/宫,你可还记得?”
秽乱后/宫皇子要废黜,宫女要处死。太子像吃了一记闷拳,唬得几乎瘫软下来,只觉眼也盲了,耳朵里嗡嗡响成一片。这顶大帽子压下来哪里了得!自己尚且有皇太太皇阿奶全力护着,锦书怎么办?小命岂不交待了吗!
皇帝看着他,说不出的什么滋味。这话不过是吓吓他的,太子不能办,锦书也动不得,他们俩似乎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不论办了谁,另一个必然受牵连。皇帝破天荒的为国家大事以外的鸡毛蒜皮头痛欲裂。对太子是不忍,对锦书是不舍,伤着哪个都叫他揪心,这难题摆在眼前,怎么解决才好?
皇帝翻来覆去的琢磨,最后叫太子起喀,带着几分诱哄的味道问,“你同朕说实话,你们两个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叫朕知道了,也好心中有数。”
皇帝意有所指,太子是个单纯到家的性子,对皇父是一千一万个崇敬,哪里有存心眼子的意识,皇帝问,他就老实说了,“儿子心里有她,不管她是谁的女儿,不管她是什么身份,儿子就是喜欢她,对她死心塌地。儿子如今眼眶子里容不下别人,就算皇父传宗人府、传禁卫军,就是把儿子关押起来,把儿子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来,儿子还是那句话,儿子就要她!”
皇帝一懵,这边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了,那锦书那边呢?他慢慢在殿内踱步,挣扎犹豫了半晌,想问,又害怕听到令他丧胆的答案,过了好一会儿才道,“你这里剃头挑子一头热有什么用!她呢?她也和你一样的想法吗?”
太子再傻也不能说锦书对他有意,反正他觉得她应该是念着他的,否则怎么会对着镯子睹物思人呢!太子暗地里有些得意,却不能样样和皇父照实说,便回道,“她连正眼都不瞧我,有两回被我缠得没法子了才愿意搭理我的,求皇父圣裁,别为难她才好。”
文武大臣们恭恭敬敬起身作满揖,道,“万岁保重圣躬,臣等告退。”
太子心里有事,还记挂着坤宁宫布的局最后怎么收场的,刚要随着众人退出殿去,坐在虎纹锦坐褥上的皇帝发话了,“太子暂且留下。”
太子只得垂手应个“嗻”,规规矩矩站在皇帝坐榻下首听示下。
殿里金龙绕足的灯台上,燃着十八根儿臂粗细的巨烛,芒然璀璨的火光照得一室通明。皇帝倚着银红洒花椅搭,一手支着额头,一手屈起指关节嗒嗒扣响紫檀木的扶手,脸上的神色冷峻到骨子里去,不说话,只拧着眉头森森然看着太子。
太子许久没见过父亲这样不快的表情了,回想了下刚才君臣议过的话题,不论是北方战事也好,云贵响马也好,什么都难不倒英明神武的承德帝,皇帝一扬眉,不屑道,“朕一统天下,教化万方,不信制服不了这些个不成气候的匪寇。”,于是任命了抚远大将军,从朝廷拨调兵马往斡难河镇压,势必把这群牛皮糖一般的鞑靼人一举剿灭。云贵那边也下旨,责令云贵总督往骁骑营借兵平寇,所有事都不需多议,皇帝处理这些向来是游刃有余的,并不造成任何困扰,眼下不知到底哪里惹得他不痛快了。
太子提心吊胆,偷眼觑皇帝的脸色,踌躇半晌才鼓起了勇气,“皇父可是有什么烦心事?儿子不才,儿子想为皇父分忧。”
皇帝闭眼深叹了口。分什么忧?这忧愁都是你惹出来的!事实是这样,却难以启齿,怎么说出口?说后/宫佳丽都是朕一个人的,她也是朕的,你别动她的脑筋?不不,万万说不得!太子是他的第一子,十四岁上得的儿子,未登基前一有空闲就把他当玩意儿似的玩,虽说他如今御极,太子也长大成人,父子再不像从前那样亲密无间了,可那份拳拳爱子之心绝不比天下任何一位父亲少,若为个女人翻了脸,岂不应了那句情场无父子?
皇帝的眉蹙得愈发紧,袖子里的怀表指针每走一下都像敲在他心上一样。他收拢了五指,抬眼看太子,他脸上有怯意,那双肖似他的眼睛里含着疑惑和探究,见他不应也不敢多言,只拘谨的立着。皇帝无奈地压了压手,“你坐吧。”
太子直觉绷着的弦一松,暗暗长出一口气,躬身应个是,退坐到花梨木帽椅上,毕恭毕敬的挺直身子坐好,小心的问,“皇父可是为丰台大营的事恼火?请皇父放心,儿子今早已命左良往丰台去了,把军中事务一应接管下来,原来的右翼长陈之信罢了职,押入牢内听训,等掌印大臣从通州回来再行发落。另外,儿子以为丰台大营并通州大营、西山键锐营是咱们大英的京畿命脉,京里虽有步兵统领衙门,但人数总归有限,一旦有了什么,入京勤王还是要靠那三个营。眼下四海升平,兵将操练多有松懈,儿子已传令,各营即日起演习兵马一月,以震我大英禁军雄风。”
皇帝有些心不在焉,只点头道,“你这差办得好,朕心甚慰。”
太子又没了主意,他素来知道皇父心思比海还深,单靠揣测怕是不中用的,又想起一桩闲事来,便道,“皇父,老肃亲王后儿出殡,皇父要不要去上个筵?”
皇帝诧异道,“什么时候薨的?怎么没报宗人府,也没让内务府具本上奏?”
老肃亲王是老辈子里的堂叔,和高皇帝是平辈的,当初高皇帝晏驾,他那时正攻到良乡,家里的丧事都是靠老肃亲王和几个叔辈的宗亲料理的,如今薨了,论理他怎么都是要前往吊唁的。
不想太子笑起来,“这回的事儿没发丧帖子,也没上奏,是活出丧,蒙阎王爷的。老肃亲王下了钧旨,说自己家里热闹热闹就完了。”
皇帝啊了声,“这事搁你三叔身上倒不奇怪,肃亲王怎么也耍这花枪?才多大年纪就要借寿!”
太子道,“谁能嫌命长的!这点子就是三叔上年出的,那时候老肃亲王病得脱了相,三叔说等大安了办上一场,这叫以毒攻毒。”又道,“皇父就别去了,儿子代劳奔个丧便是了。听说要请喇嘛念经,还有大觉寺和白云观的和尚道士,吹鼓手都是老肃亲王旗下的包衣奴才,老王爷家的七叔和九叔还要登台唱《龟虽寿》呢!”
太子说着已然笑不可遏,皇帝看着他喜笑颜开的样子,心头虽还有气,到底是发作不出来,暗想他尚年轻,只口头上教训一番就行了。太子看上去老辣,心智却未大开,长辈们捧凤凰似的养大,是不能和他那时候比的。他常年混迹军中,先帝打下了底子,他十五岁时便能领兵作战。现下太子能坐享江山,用不着像父辈一样受那些磨练了,太平太子当得缺心眼儿,或者稍加提点就好了。
“行了,别笑了。”皇帝沉声一喝,太子乖乖闭上了嘴。皇帝复拉着脸道,“朕问你,才刚你母后打发人来叫你,你做什么不去?”
这下太子是真的笑不出来了,唯唯道,“皇父明鉴,儿子眼下不想纳妃,求皇父给儿子做主。”
皇帝冷冷一哼,“真是混账话!天家最注重的是子嗣,你到了年纪还不大婚,如何开枝散叶?这不光是你的事,也是稳定朝纲的大事,你身为太子,当以大局为重。”
太子是个犟头,他梗起了脖子,“儿子觉得办好差,为皇父分忧才是顶顶要紧的。儿子现下还未弱冠,没必要急着大婚,要是要腾房子,那皇父给我在宫外指个寓所,儿子搬出去也成。”
皇帝一听这话气得不轻,霍地站了起来,指着太子的鼻子骂道,“你大胆!我瞧你是个猪油蒙了窍的!什么腾房子?这上万的屋子还不够住的?朕是要你腾房子吗?你再犯混,就给朕上外头吹吹凉风醒醒神,再进来和朕说话!”
平地一声惊雷,吓得殿内太监宫女纷纷跪地打起了哆嗦,太子嘴硬,心里也还是畏惧的,忙跪下磕头道,“儿子大不孝,惹得皇父动怒,请皇父保重圣躬,若是气坏了身子,就是把儿子磨成了粉也不足以抵罪。”
皇帝心里窝着团火,吐又吐不出来,咽又咽不下去。本想把事先放一下,等从容了再说,结果这根强筋三两句就把他惹毛了。眼下心火烧得旺,脑子里是一盆浆糊,一个乱线团,什么头绪都摸不着了。从袖子里头抽出那块怀表往他面前狠狠一砸,表面微凸起的玻璃霎时四分五裂,表盘扭曲变形,一地的破碎的残骸。
皇帝负手站着,胸前的起花团龙龙首呲目欲裂。太子惊恐的抬头,只见他脸色苍白,对殿内侍从道,“都出去,没有朕的吩咐不许进来。”
太监们的马蹄袖甩得山响,应个嗻,呵腰恭肃地退下。
皇帝语调冷然,“你怎么说?”
太子额上冷汗簌簌而下,他并不为自己担心,只怕锦书有个好歹,便膝行几步上前,以头杵地央求道,“好皇父,儿子错了,儿子不该对宫女动心思。求皇父开恩饶了锦书,是儿子硬把东西塞给她的,她只说不要,儿子仗着自己的身份逼她收下,还让她一刻不离的带在身上,她是没法子可想,不敢得罪儿子才勉强接着的。万岁圣明,饶了她这一遭,儿子求您了。”
他不告饶还好,一张开嘴全是替锦书开脱的话,皇帝已然怒极了。他们俩都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一副舍身成仁的大无畏气概,自己倒成了棒打鸳鸯的恶人。皇帝直恨得牙根痒痒,连连冷笑道,“好好,真是朕的好儿子!你日日到上书房点卯,书竟通通读进狗肚子里去了!皇子不得与宫女子生私情,违者便是秽乱后/宫,你可还记得?”
秽乱后/宫皇子要废黜,宫女要处死。太子像吃了一记闷拳,唬得几乎瘫软下来,只觉眼也盲了,耳朵里嗡嗡响成一片。这顶大帽子压下来哪里了得!自己尚且有皇太太皇阿奶全力护着,锦书怎么办?小命岂不交待了吗!
皇帝看着他,说不出的什么滋味。这话不过是吓吓他的,太子不能办,锦书也动不得,他们俩似乎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不论办了谁,另一个必然受牵连。皇帝破天荒的为国家大事以外的鸡毛蒜皮头痛欲裂。对太子是不忍,对锦书是不舍,伤着哪个都叫他揪心,这难题摆在眼前,怎么解决才好?
皇帝翻来覆去的琢磨,最后叫太子起喀,带着几分诱哄的味道问,“你同朕说实话,你们两个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叫朕知道了,也好心中有数。”
皇帝意有所指,太子是个单纯到家的性子,对皇父是一千一万个崇敬,哪里有存心眼子的意识,皇帝问,他就老实说了,“儿子心里有她,不管她是谁的女儿,不管她是什么身份,儿子就是喜欢她,对她死心塌地。儿子如今眼眶子里容不下别人,就算皇父传宗人府、传禁卫军,就是把儿子关押起来,把儿子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来,儿子还是那句话,儿子就要她!”
皇帝一懵,这边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了,那锦书那边呢?他慢慢在殿内踱步,挣扎犹豫了半晌,想问,又害怕听到令他丧胆的答案,过了好一会儿才道,“你这里剃头挑子一头热有什么用!她呢?她也和你一样的想法吗?”
太子再傻也不能说锦书对他有意,反正他觉得她应该是念着他的,否则怎么会对着镯子睹物思人呢!太子暗地里有些得意,却不能样样和皇父照实说,便回道,“她连正眼都不瞧我,有两回被我缠得没法子了才愿意搭理我的,求皇父圣裁,别为难她才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