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前言
- 2 第一章 大禹降世
- 3 第二章 雏凤初展翅
- 4 第三章 黄帝大战蚩尤
- 5 第四章 鲧奉诏治水
- 6 第五章 砍柴遇仙师
- 7 第六章 女娲造人 仓颉造字
- 8 第七章 开山神斧
- 9 第八章 初登华山访后土
- 10 第九章 后土讲 盘古开天地
- 11 第十章 鲧盗天帝息壤 拦水筑坝
- 12 第十一章 牛刀小试 初露头角
- 13 第十二章 登太行 临王屋 识八卦
- 14 第十三章 伏羲赐量天尺
- 15 第十四章 洛河女神赠洛书
- 16 第十五章 夜宿桐柏遇妖精
- 17 第十六章 淮河奇妖巫支祁
- 18 第十七章 盘瓠的来历
- 19 第十八章 盘瓠杀敌立功
- 20 第十九章 盘瓠帝女结良缘
- 21 第二十章 天马与天虫
- 22 第二十一章 蚕神 马头娘娘
- 23 第二十二章 云梦深处遇神仙
- 24 第二十三章 大禹夜游月宫
- 25 第二十四章 后羿射九日
- 26 第二十五章 嫦娥奔月
- 27 第二十六章 东南天柱寻天书
- 28 第二十七章 天书《金简玉篆》
- 29 第二十八章 巫支祁 抢走天书
- 30 第二十九章 登昆仑山 朝见西王母
- 31 第三十章 西王母赐 《召神符箓》
- 32 第三十一章 鲧治水败绩 被杀于羽山
- 33 第三十二章 大禹入朝见舜 纵论治水
- 34 第三十三章 大禹受命治水
- 35 第三十四章 尧母怀尧十四月
- 36 第三十五章 陶唐尧 北斩猰貐
- 37 第三十六章 唐尧西灭九婴
- 38 第三十七章 唐尧南屠巴蛇
- 39 第三十八章 唐尧东剿大风
- 40 第三十九章 帝尧践位 天下归心
- 41 第四十章 后稷出生遭三弃
- 42 第四十一章 长脸马嘴大法官 皋陶
- 43 第四十二章 简狄吞燕卵而怀契
- 44 第四十三章 舜在苦难中长大
- 45 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
- 46 第四十五章 修仓 浚井 断肠红
- 47 第四十六章 英才出少年
- 48 第四十七章 涂娇天上来
- 49 第四十八章 地下钻出一个神农仔
- 50 第四十九章 河伯献河
- 51 第五十章 黄河九曲一万八百里
- 52 第五十一章 治水黄河第一战
- 53 第五十二章 东海之滨斗夔牛
- 54 第五十三章 天将大战黑鲛龙
- 55 第五十四章 大禹再战黑鲛龙
- 56 第五十五章 大禹召见山神 海神
- 57 第五十六章 洋洋大东海 包容万物
- 58 第五十七章 应龙助大禹
- 59 第五十八章 黄河洪水归东海
- 60 第五十九章 徒骇河畔 沐肿作怪
- 61 第六十章 沐肿受戒化蚯蚓
- 62 第六十一章 治水九河 罔象作乱
- 63 第六十二章 罔象落海变海豚
- 64 第六十三章 泰山绝顶 黄帝传神功
- 65 第六十四章 五少年跨虎蹬泰山
- 66 第六十五章 风神大会
- 67 第六十六章 五老神仙共铸 定海神针
- 68 第六十七章 巫支祁 大会十洞妖王
- 69 第六十八章 大禹一战巫支祁
- 70 第六十九章 定海神针 惊鬼神
- 71 第七十章 铁铸夔牛 镇海眼
- 72 第七十一章 大禹二战巫支祁
- 73 第七十二章 巫支祁劫走涂娇
- 74 第七十三章 九尾白狐说媒
- 75 第七十四章 大禹联姻涂山国
- 76 第七十五章 辛壬癸甲
- 77 第七十六章 大禹三战巫支祁
- 78 第七十七章 深井锁鱼妖
- 79 第七十八章 玄龟负泥封印山川
- 80 第七十九章 一过家门而不入
- 81 第八十章 马陵谷 大禹中瘴气
- 82 第八十一章 牵来孤岛筑长堤
- 83 第八十二章 治水沂蒙山
- 84 第八十三章 沂水河畔 大禹中瘴
- 85 第八十四章 泗水之滨 除泗肥
- 86 第八十五章 治水涂山 二过家门而不入
- 87 第八十六章 登桐柏山 祭炎帝陵
- 88 第八十七章 大禹封于夏地
- 89 第八十八章 禹化黄熊 开轘辕
- 90 第八十九章 洢水河畔斩化蛇
- 91 第九十章 神斧劈伊阙 龙门除恶龙
- 92 第九十一章 三门峡边 梳妆台
- 93 第九十二章 三门峡之神门险
- 94 第九十三章 三门峡之 鬼门窄
- 95 第九十四章 三门峡之 人门之上百丈崖
- 96 第九十五章 黄河之 中流砥柱
- 97 第九十六章 再登华山 览黄河
- 98 第九十七章 巨灵咆哮 擗华山
- 99 第九十八章 祭风陵 风后传阵
- 100 第九十九章 鲤鱼跳龙门
- 101 第一百章 开山神斧 开龙门
- 102 第一百零一章 大禹 应龙 凿壶口
- 103 第一百零二章 西行治水 斩相柳
- 104 第一百零三章 治水炼石滩 积石成山
- 105 第一百零四章 导水鸿沟 夸父追日
- 106 第一百零五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
- 107 第一百零六章 神女授天书 巫峡斗恶龙
- 108 第一百零七章 劈巴山治蜀水涂山国认亲
- 109 第一百零八章 洪水退尽 治水成功
- 110 第一百零九章 治水功臣 封官加爵
- 111 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划九州
- 112 第一百一十一章 帝舜禅位 南巡苍梧
- 113 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舜升仙 帝女泪染斑竹
- 114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禹即天子位 西王母来贺
- 115 第一百一十四章 会稽山诸侯大会怒斩防风氏
- 116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禹征三苗 代天行道
- 117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苗纵毒 将计就计
- 1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擒三纵 为服其心
- 119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杜康造酒 君臣共醉
- 120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禹铸九鼎 华夏永传承
- 121 第一百二十章 大禹巡海外 藏书于名山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章 后土讲 盘古开天地
第九章 后土讲 盘古开天地
三个人继续寻找出谷的道路。多亏了刚才从山崖上跌下来,才误打误撞来到了这个山谷。要不然,怎么也不会想到,竟能在这人迹罕至的山谷之中找到后土先生。
大禹他们沿着山间小溪走到山脚下,看见有一个山洞。三个人来到洞前,向洞中望去。只见山洞之中的石床上面,坐着一位老神仙,银须、银发、五绺长髯飘拂胸前,宽额头,高鼻梁,丹凤眼。穿一身白色衣裳。手执拂尘,超凡脱俗。
大禹见了,心想,看气质打扮,这位老人一定是后土先生了,便急忙抢步向前行礼。口中说道:“大禹给后土先生行礼了。”那老先生问道:“公子是什么人?为何行礼?”大禹回答道:“我是华夏子先生的学生,崇伯是我的父亲,我的名字叫大禹,是专程前来拜后土先生为师的。”
老人上下打量大禹,见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翩翩少年,英俊潇洒,气质神情与常人大不相同。便说道:你怎么知道我就是后土?”大禹说道:“我是看先生的气质神态与众不同,才冒昧给先生行礼的。”后土先生说道:“你的老师华夏子,我是听说过的,他是一个神仙。崇伯鲧我也听说过,现在是帝尧的治水大臣。果真是名师出高徒,将门出虎子。可是,华夏子教过的学生,恐怕我教不了,当不得你的老师。”
大禹说道:“弟子这次出门,是要去找家父,帮助他治洪水。华夏子老师曾经叮嘱过弟子,教弟子路过华山时,一定要拜访先生,向先生请教地理、山川水文的知识,以资治水之用。望先生不吝赐教。”
后土先生这才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暂且住下吧。”又问道:“后面跟着的二位是什么人?”大禹答道:“是弟子儿时一起长大的两个伙伴,他们听说我要去帮助父亲治水,所以也想要跟着我一起去建功立业,给我当一个帮手。”后土说道:“那就都一起住下吧。”
后土先生所治的学问,主要是山川、地理、土壤和水利的学问。在这些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达到他的水平。
三个人住下以后,后土先生首先问大禹都读过哪些书,大禹都一一回答。对后土先生提出的问题,大禹都对答如流。后土先生不禁赞道:“果然是天降奇才,天生慧质,触类旁通,举一隅以三隅返。”
第二天,后土先生开始给大禹讲课了,他讲道:“在五十万万年前,世界上不分天地,是一团混混沌沌的状态,一片漆黑。然而就在这漆黑的混沌之中,却孕育出来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一直在混沌之中孕育了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万年。这一日生命孕育完成,从混沌之中站起身来。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四肢发达,头脑里充满了智慧和灵感。这个人就是盘古。
盘古被混沌包围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他便想要把混沌分开。盘古把双手向上托起,将双脚向下踩踏,慢慢地便把混沌分开来了。清而轻的部分向上升而成为天,浊而重的部分向下沉而成为地。于是,天与地便分开来了。
盘古立在天地之间,脚下踏着大地,双手托举着青天。盘古的身体每天长高一尺,天便每天升高一尺,大地便每天增厚一尺。盘古每年长高一里,天便每年升高一里。大地便每年增厚一里。盘古身高长了九万年,天便升高了九万里。大地便增厚了九万里。从此盘古不再长高,天也不再升高了,大地也不再增厚了。
盘古的肉身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使命之后,便躺倒在大地上休息了。我们管这叫死。盘古的灵魂升到了天上,做了主宰世界万物的天帝。盘古的身躯则化作了大地的一部分。
盘古仰面躺在大地上,头朝西方,脚朝东方。渐渐的,盘古的头化作了青藏高原。两只耳朵化作了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鼻子化作了珠穆朗玛峰。
盘古的胸膛化作了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
盘古的肚腹化作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盘古的心肝五脏和肚肠化作了南岭,五岭、秦岭,葱岭、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太行山、天山和三山五岳。
盘古的血管和筋脉化作了长江、珠江、黑龙江、黄河、淮河、洛河、渭河、汾河、济河、九河和遍地的湖泊和溪流。
盘古的毛发化作了森林,树木,庄家和花草。
盘古的四肢化作了四根擎天柱,分立在大地的东,南,西,北。
盘古的牙齿化作了大地上蕴藏的玉石和宝藏。
盘古的右眼化作了天上的太阳,盘古的左眼化作天上的了月亮。
盘古头脑里的意识和灵感飞上了天空化作了三星,北斗,二十八宿(xiu)、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满天繁星。
自从盘古开辟地之后,又过了四十多万万年,世界上又经历了几次沧海变成桑田的变迁,大地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最近一次是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使得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说以今天,天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是第一阶梯。从这里往东,到阴山,太行山,巫山一线,地势中等高低,是第二阶梯。从阴山,太行山,巫山一线再往东,一直到东海,地势平坦、低洼是第三阶梯。”
“既然天下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那么天下的水自然也一定是自西向东流淌。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南边的巴颜喀拉山,先向东、折向北,再向南、折向东流去,一直注入到东洋大海。”
“黄河从源头到河口镇为上游。这一段河水从雪山流下来,清澈、纯净。沿途有洮河、湟水注入,水量才开始增加。
从河口镇到孟津为中游。这一段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因为黄土高原缺乏植被,黄土疏松,易被冲涮,大量的黄土,泥沙随着雨水,山洪流入黄河,使黄河由原来的清水河,变成了一条黄色泥沙之河。
从孟津到东海为下游。黄河流入下游平原,河道展宽,水流缓慢,从中游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于河床中,以至下游的河道高出两岸的平地,成了‘地上河’。所以经常泛滥、改道。现在黄河下游的平原上已经成了一片泽国,洪水肆虐,人民都躲到了山头上。”
讲完了黄河,后土又讲长江。
后土讲道:“长江发源于昆仑山南边的唐古拉山。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流入东海。
长江从源头到宜昌为上游,沿途接纳了岷江,嘉陵江,乌江,大渡河等支流的河水后,浩浩荡荡地流向三峡,冲出三峡后,来到宜昌。这一段江水,从高原雪山走来,江水清澈,水流湍急。
从宜昌到湖口,是中游。江水从宜昌出来,流速顿时减慢,泥沙沉积,河底抬高,河道曲折,湖泊星罗棋布。长江在中游又汇集了汉江,湘江,赣江。水流量再一次增大。
从湖口到东海,是下游,下游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沉积,长江入海口成喇叭状,宽二、三百里,江海相连。”
“淮河又不一样。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夹在长江和黄河之间,一路向东流去。它既不属于长江水系,也不属于黄河水系,而是自成体系。
它流经的大部分是平原。淮河北面的黄河,历史上多次决口,改道,“夺淮入海”。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通道,反而使淮河没有了自己的入海口,所以在中游的低洼地积水成湖。因为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虽然淮河比长江,黄河小得多,但是淮河在地理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淮河与它西边的秦岭排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横线。这条横线就是天下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淮河、秦岭以南为南方,淮河、秦岭以北为北方,我们也把北方称为“中原”。
大禹全神贯注地听后土讲课,他从来也没听见过这么透彻地讲解天下地理,真是拨云雾而见青天,大彻大悟。暗想:“这后土先生也一定是一个神仙。”
大禹想的确实没错。这后土先生确实就是一位神仙。他本来是蚩尤的儿子,因为不满意蚩尤的残暴和跋扈,愤而离家出走。一生研究水利和土壤。后土不管走到哪里,都指导百姓兴修水利,培肥地力,灌溉农田。肥沃的土壤再经过灌溉,都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后土深受百姓的爱戴。老百姓尊后土为“社神”。与后稷被尊为“稷神”一样。“社神”与“稷神”合称为“社稷”之神。被华夏民族的传人们,年年祭祀,一直到今天。
讲完了天下的江河,后土又讲了三太平原,四大高原,五大湖泊以及山岳的分布,山川的走向,气候的形成,雨水的分布等等。
一眨眼,大禹在后土先生处已经学习了三个月。一日,后土对大禹说道:“我所学的知识已经都传授给你了,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你父亲治水,已经是足够用了。不过,洪水已经淹了大半个天下,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治服得了的,单凭人力怕是还不够。还要人努力,天帮忙,或许才可成功。”
“临别我还要再赠与你二句话,当做治水的口诀。一句叫做只‘只可顺水之性,不可与水争势’,第二句叫做‘只可疏导,不可堵截’,今日咱们别过,祝你治水早日成功。”
大禹洒泪拜辞了后土先生,带着玄弓、黄戈。下了华山,一路向东,去寻找父亲,帮助父亲治水去了。
大禹他们沿着山间小溪走到山脚下,看见有一个山洞。三个人来到洞前,向洞中望去。只见山洞之中的石床上面,坐着一位老神仙,银须、银发、五绺长髯飘拂胸前,宽额头,高鼻梁,丹凤眼。穿一身白色衣裳。手执拂尘,超凡脱俗。
大禹见了,心想,看气质打扮,这位老人一定是后土先生了,便急忙抢步向前行礼。口中说道:“大禹给后土先生行礼了。”那老先生问道:“公子是什么人?为何行礼?”大禹回答道:“我是华夏子先生的学生,崇伯是我的父亲,我的名字叫大禹,是专程前来拜后土先生为师的。”
老人上下打量大禹,见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翩翩少年,英俊潇洒,气质神情与常人大不相同。便说道:你怎么知道我就是后土?”大禹说道:“我是看先生的气质神态与众不同,才冒昧给先生行礼的。”后土先生说道:“你的老师华夏子,我是听说过的,他是一个神仙。崇伯鲧我也听说过,现在是帝尧的治水大臣。果真是名师出高徒,将门出虎子。可是,华夏子教过的学生,恐怕我教不了,当不得你的老师。”
大禹说道:“弟子这次出门,是要去找家父,帮助他治洪水。华夏子老师曾经叮嘱过弟子,教弟子路过华山时,一定要拜访先生,向先生请教地理、山川水文的知识,以资治水之用。望先生不吝赐教。”
后土先生这才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暂且住下吧。”又问道:“后面跟着的二位是什么人?”大禹答道:“是弟子儿时一起长大的两个伙伴,他们听说我要去帮助父亲治水,所以也想要跟着我一起去建功立业,给我当一个帮手。”后土说道:“那就都一起住下吧。”
后土先生所治的学问,主要是山川、地理、土壤和水利的学问。在这些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达到他的水平。
三个人住下以后,后土先生首先问大禹都读过哪些书,大禹都一一回答。对后土先生提出的问题,大禹都对答如流。后土先生不禁赞道:“果然是天降奇才,天生慧质,触类旁通,举一隅以三隅返。”
第二天,后土先生开始给大禹讲课了,他讲道:“在五十万万年前,世界上不分天地,是一团混混沌沌的状态,一片漆黑。然而就在这漆黑的混沌之中,却孕育出来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一直在混沌之中孕育了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万年。这一日生命孕育完成,从混沌之中站起身来。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四肢发达,头脑里充满了智慧和灵感。这个人就是盘古。
盘古被混沌包围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他便想要把混沌分开。盘古把双手向上托起,将双脚向下踩踏,慢慢地便把混沌分开来了。清而轻的部分向上升而成为天,浊而重的部分向下沉而成为地。于是,天与地便分开来了。
盘古立在天地之间,脚下踏着大地,双手托举着青天。盘古的身体每天长高一尺,天便每天升高一尺,大地便每天增厚一尺。盘古每年长高一里,天便每年升高一里。大地便每年增厚一里。盘古身高长了九万年,天便升高了九万里。大地便增厚了九万里。从此盘古不再长高,天也不再升高了,大地也不再增厚了。
盘古的肉身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使命之后,便躺倒在大地上休息了。我们管这叫死。盘古的灵魂升到了天上,做了主宰世界万物的天帝。盘古的身躯则化作了大地的一部分。
盘古仰面躺在大地上,头朝西方,脚朝东方。渐渐的,盘古的头化作了青藏高原。两只耳朵化作了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鼻子化作了珠穆朗玛峰。
盘古的胸膛化作了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
盘古的肚腹化作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盘古的心肝五脏和肚肠化作了南岭,五岭、秦岭,葱岭、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太行山、天山和三山五岳。
盘古的血管和筋脉化作了长江、珠江、黑龙江、黄河、淮河、洛河、渭河、汾河、济河、九河和遍地的湖泊和溪流。
盘古的毛发化作了森林,树木,庄家和花草。
盘古的四肢化作了四根擎天柱,分立在大地的东,南,西,北。
盘古的牙齿化作了大地上蕴藏的玉石和宝藏。
盘古的右眼化作了天上的太阳,盘古的左眼化作天上的了月亮。
盘古头脑里的意识和灵感飞上了天空化作了三星,北斗,二十八宿(xiu)、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满天繁星。
自从盘古开辟地之后,又过了四十多万万年,世界上又经历了几次沧海变成桑田的变迁,大地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最近一次是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使得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说以今天,天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是第一阶梯。从这里往东,到阴山,太行山,巫山一线,地势中等高低,是第二阶梯。从阴山,太行山,巫山一线再往东,一直到东海,地势平坦、低洼是第三阶梯。”
“既然天下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那么天下的水自然也一定是自西向东流淌。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南边的巴颜喀拉山,先向东、折向北,再向南、折向东流去,一直注入到东洋大海。”
“黄河从源头到河口镇为上游。这一段河水从雪山流下来,清澈、纯净。沿途有洮河、湟水注入,水量才开始增加。
从河口镇到孟津为中游。这一段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因为黄土高原缺乏植被,黄土疏松,易被冲涮,大量的黄土,泥沙随着雨水,山洪流入黄河,使黄河由原来的清水河,变成了一条黄色泥沙之河。
从孟津到东海为下游。黄河流入下游平原,河道展宽,水流缓慢,从中游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于河床中,以至下游的河道高出两岸的平地,成了‘地上河’。所以经常泛滥、改道。现在黄河下游的平原上已经成了一片泽国,洪水肆虐,人民都躲到了山头上。”
讲完了黄河,后土又讲长江。
后土讲道:“长江发源于昆仑山南边的唐古拉山。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流入东海。
长江从源头到宜昌为上游,沿途接纳了岷江,嘉陵江,乌江,大渡河等支流的河水后,浩浩荡荡地流向三峡,冲出三峡后,来到宜昌。这一段江水,从高原雪山走来,江水清澈,水流湍急。
从宜昌到湖口,是中游。江水从宜昌出来,流速顿时减慢,泥沙沉积,河底抬高,河道曲折,湖泊星罗棋布。长江在中游又汇集了汉江,湘江,赣江。水流量再一次增大。
从湖口到东海,是下游,下游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沉积,长江入海口成喇叭状,宽二、三百里,江海相连。”
“淮河又不一样。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夹在长江和黄河之间,一路向东流去。它既不属于长江水系,也不属于黄河水系,而是自成体系。
它流经的大部分是平原。淮河北面的黄河,历史上多次决口,改道,“夺淮入海”。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通道,反而使淮河没有了自己的入海口,所以在中游的低洼地积水成湖。因为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虽然淮河比长江,黄河小得多,但是淮河在地理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淮河与它西边的秦岭排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横线。这条横线就是天下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淮河、秦岭以南为南方,淮河、秦岭以北为北方,我们也把北方称为“中原”。
大禹全神贯注地听后土讲课,他从来也没听见过这么透彻地讲解天下地理,真是拨云雾而见青天,大彻大悟。暗想:“这后土先生也一定是一个神仙。”
大禹想的确实没错。这后土先生确实就是一位神仙。他本来是蚩尤的儿子,因为不满意蚩尤的残暴和跋扈,愤而离家出走。一生研究水利和土壤。后土不管走到哪里,都指导百姓兴修水利,培肥地力,灌溉农田。肥沃的土壤再经过灌溉,都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后土深受百姓的爱戴。老百姓尊后土为“社神”。与后稷被尊为“稷神”一样。“社神”与“稷神”合称为“社稷”之神。被华夏民族的传人们,年年祭祀,一直到今天。
讲完了天下的江河,后土又讲了三太平原,四大高原,五大湖泊以及山岳的分布,山川的走向,气候的形成,雨水的分布等等。
一眨眼,大禹在后土先生处已经学习了三个月。一日,后土对大禹说道:“我所学的知识已经都传授给你了,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你父亲治水,已经是足够用了。不过,洪水已经淹了大半个天下,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治服得了的,单凭人力怕是还不够。还要人努力,天帮忙,或许才可成功。”
“临别我还要再赠与你二句话,当做治水的口诀。一句叫做只‘只可顺水之性,不可与水争势’,第二句叫做‘只可疏导,不可堵截’,今日咱们别过,祝你治水早日成功。”
大禹洒泪拜辞了后土先生,带着玄弓、黄戈。下了华山,一路向东,去寻找父亲,帮助父亲治水去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