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9 第二十八章 巫支祁 抢走天书
- 30 第二十九章 登昆仑山 朝见西王母
- 31 第三十章 西王母赐 《召神符箓》
- 32 第三十一章 鲧治水败绩 被杀于羽山
- 33 第三十二章 大禹入朝见舜 纵论治水
- 34 第三十三章 大禹受命治水
- 35 第三十四章 尧母怀尧十四月
- 36 第三十五章 陶唐尧 北斩猰貐
- 37 第三十六章 唐尧西灭九婴
- 38 第三十七章 唐尧南屠巴蛇
- 39 第三十八章 唐尧东剿大风
- 40 第三十九章 帝尧践位 天下归心
- 41 第四十章 后稷出生遭三弃
- 42 第四十一章 长脸马嘴大法官 皋陶
- 43 第四十二章 简狄吞燕卵而怀契
- 44 第四十三章 舜在苦难中长大
- 45 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
- 46 第四十五章 修仓 浚井 断肠红
- 47 第四十六章 英才出少年
- 48 第四十七章 涂娇天上来
- 49 第四十八章 地下钻出一个神农仔
- 50 第四十九章 河伯献河
- 51 第五十章 黄河九曲一万八百里
- 52 第五十一章 治水黄河第一战
- 53 第五十二章 东海之滨斗夔牛
- 54 第五十三章 天将大战黑鲛龙
- 55 第五十四章 大禹再战黑鲛龙
- 56 第五十五章 大禹召见山神 海神
- 57 第五十六章 洋洋大东海 包容万物
- 58 第五十七章 应龙助大禹
- 59 第五十八章 黄河洪水归东海
- 60 第五十九章 徒骇河畔 沐肿作怪
- 61 第六十章 沐肿受戒化蚯蚓
- 62 第六十一章 治水九河 罔象作乱
- 63 第六十二章 罔象落海变海豚
- 64 第六十三章 泰山绝顶 黄帝传神功
- 65 第六十四章 五少年跨虎蹬泰山
- 66 第六十五章 风神大会
- 67 第六十六章 五老神仙共铸 定海神针
- 68 第六十七章 巫支祁 大会十洞妖王
- 69 第六十八章 大禹一战巫支祁
- 70 第六十九章 定海神针 惊鬼神
- 71 第七十章 铁铸夔牛 镇海眼
- 72 第七十一章 大禹二战巫支祁
- 73 第七十二章 巫支祁劫走涂娇
- 74 第七十三章 九尾白狐说媒
- 75 第七十四章 大禹联姻涂山国
- 76 第七十五章 辛壬癸甲
- 77 第七十六章 大禹三战巫支祁
- 78 第七十七章 深井锁鱼妖
- 79 第七十八章 玄龟负泥封印山川
- 80 第七十九章 一过家门而不入
- 81 第八十章 马陵谷 大禹中瘴气
- 82 第八十一章 牵来孤岛筑长堤
- 83 第八十二章 治水沂蒙山
- 84 第八十三章 沂水河畔 大禹中瘴
- 85 第八十四章 泗水之滨 除泗肥
- 86 第八十五章 治水涂山 二过家门而不入
- 87 第八十六章 登桐柏山 祭炎帝陵
- 88 第八十七章 大禹封于夏地
- 89 第八十八章 禹化黄熊 开轘辕
- 90 第八十九章 洢水河畔斩化蛇
- 91 第九十章 神斧劈伊阙 龙门除恶龙
- 92 第九十一章 三门峡边 梳妆台
- 93 第九十二章 三门峡之神门险
- 94 第九十三章 三门峡之 鬼门窄
- 95 第九十四章 三门峡之 人门之上百丈崖
- 96 第九十五章 黄河之 中流砥柱
- 97 第九十六章 再登华山 览黄河
- 98 第九十七章 巨灵咆哮 擗华山
- 99 第九十八章 祭风陵 风后传阵
- 100 第九十九章 鲤鱼跳龙门
- 101 第一百章 开山神斧 开龙门
- 102 第一百零一章 大禹 应龙 凿壶口
- 103 第一百零二章 西行治水 斩相柳
- 104 第一百零三章 治水炼石滩 积石成山
- 105 第一百零四章 导水鸿沟 夸父追日
- 106 第一百零五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
- 107 第一百零六章 神女授天书 巫峡斗恶龙
- 108 第一百零七章 劈巴山治蜀水涂山国认亲
- 109 第一百零八章 洪水退尽 治水成功
- 110 第一百零九章 治水功臣 封官加爵
- 111 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划九州
- 112 第一百一十一章 帝舜禅位 南巡苍梧
- 113 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舜升仙 帝女泪染斑竹
- 114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禹即天子位 西王母来贺
- 115 第一百一十四章 会稽山诸侯大会怒斩防风氏
- 116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禹征三苗 代天行道
- 117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苗纵毒 将计就计
- 1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擒三纵 为服其心
- 119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杜康造酒 君臣共醉
- 120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禹铸九鼎 华夏永传承
- 121 第一百二十章 大禹巡海外 藏书于名山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八章 唐尧东剿大风
第三十八章 唐尧东剿大风
陶唐侯尧,率领一千将士到南方洞庭之野屠了巴蛇。为南方百姓除去了祸患,也得到了南方诸侯的推崇。刚刚回到封地,就立刻又接到了朝庭的命令。命令他去东方征剿大风。
原来这时东方的诸侯又纷纷有告急文书报到了亳都。说是原先占据东海之滨的妖仙大风,已经不满足于占据东海之滨了。正在逐步向内地推进,已经到达了泰山、历城一线。占据了青邱之野。并且有进一步北上内地的企图。
大风的锋芒所指,所向披靡。大风过处,房屋被刮倒,老百姓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树木连根拔起。庄稼被刮倒,牲畜被刮丢,江海倒灌,山洪暴发,洪水泛滥。
却说这大风,本是东海之中的一只巨大的黑蜃,修炼了一万多年,得道成了妖仙。
他不但能行走于海上,游遍海上五座仙山。而且还会驾驭海风,呼风唤雨。
在太平盛世,仁人执政的时候。大风只游荡于海上,或者作几回海市蜃楼来愚弄人玩耍。但是却掀不起波澜,兴不起风浪。
现在“三凶”把持朝政,帝挚昏弱无能。世道衰微。于是大风便趁机入侵到陆上兴风作浪来了。
他先是在东海之滨作乱,步步为营,逐渐向内地推进。如今已经深入内地几千里,到达了青邱之野。所到之处,民不聊生。老百姓都逃到了别处,连诸侯都逃了别处。
陶唐侯尧,接到朝庭的命令后,便挑选了一千兵将。他命令每个士兵制作一个风筝,风筝的样式为八卦之形。即:用八根二尺长的竹篾,扎成两个正方形的框架。再将两个正方形的框架重叠在一起,相互错开半个角。扎牢之后,再裱上细绢,便做成了八卦形的风筝。
最后,在八卦的中心和上方,系上牵线,就可以迎风放到空中去了。(所以,一直到现在有的地方也把放风筝叫做放八卦)
风筝做成之后,陶唐候尧在每一个八卦的心上写上写了一个“息”字。让士兵随身带上风筝。又嘱咐老将后羿,带上一枝神箭,并且在箭尾上系一根长线。以防大风中箭后逃脱。陶唐候尧自己则带上了早年老师送给自己的一面照妖青铜镜。
一切准备就绪,陶唐候尧便带领将士们向东进发,一路直扑青邱之野。
不一日,人马到了青邱之野,找了一处背山临水的地方扎下营寨。陶唐候尧首先派出了侦察“侯骑”去探听大风现在驻扎的地点。
过了一天,“侯骑”回来向尧报告,说大风在历山脚下的一处旷野之地扎营,离此地有五十里。约有一万喽啰兵。声势浩大,旌旗蔽日,营帐星罗棋布。
于是陶唐候尧下令道:“一千将士分为两队,后羿带一队,逢蒙带一队。乘着夜色,分别从大风的左右两侧,包抄过去,将大风团团围住。明天一早,辰时一到,我吹号角为令,士兵各自同将自己手中的八卦风筝放上天去。然后向大风的营中射箭,口中高喊‘大风死期到了,快快投降。’待大风出逃时,我们来一个擒贼先擒王。我拿照妖镜照住大风,老将后羿取神箭射他,只要射住了大风,我们便可以一战而定。”
众将士得令,分头行动。
第二天一早,辰时许,众将士已经把大风的营寨团团围住。陶唐候尧一声令下,号兵吹起了号角:“呜——”一千士兵立即向天空放起了八卦风筝。
只见一千只风筝升起在半空,围成了一个大圆圈。每只八卦上都写着一个“息”字,蔚为壮观。
士兵一边口中高喊着“大风死期到了,快快投降”,一边往大风营里放乱箭。
大风听到了号角之声,又听见了喊杀声,看见乱箭飞来,并不放在心上。
他从容地在中军帐中作起法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口中念念有词:“箕伯,飓母,飞廉、巽二,孟婆,封十八姨,快快前来助阵。”念罢,手执宝剑向东海的方向一指,喝了一声“疾”。
可是等了半天,也没见大风刮起来。这时大风又第二次做起法来还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口中央求道:“箕伯、飓母、飞廉、巽二、孟婆、封十八姨。快快前来帮忙。”可是又等了半天,还不见动静。这一回大风情知不妙。便立刻乱了方寸。于是将身一纵,想窜到空中查看一个究竟。
大风窜到空中一看,四面八方的空中都放着八卦风筝,每个八卦中央都写着一个“息”字。知道有人破了自己的法术,于是转身便想逃跑。
这时陶唐侯尧手持青铜照妖镜,一下子照住了大风。后羿看准了青铜镜下现了原形的大风,一箭射去。
神箭带着长线正中大风的胸口,受伤的大风还想要逃走,可是后羿的神剑带着长线却牢牢的钉在了胸口。想挣也挣不断,最后老将后羿拉着神箭上栓着的长绳,才将大风拉了下来,大风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大头朝下栽到了地上。脑袋被岩石磕得粉碎,一命呜呼了。将士们将大风捉起来仔细看,原来是一只巨大的黑蜃。至此,大风被剿除。
大风的喽啰们原来都是普通百姓,是被大风裹挟入伙的,这时纷纷投降。陶唐候尧对他们好言劝诫了一番,然后遣散回家。大风的喽罗们感恩戴德,都回家做安分百姓去了。
东方的诸侯们听说陶唐候尧一举剿灭了大风,都来到尧的大营,感谢陶唐候尧为东方的百姓除去了祸害。无不倾心吐胆与尧结交。从此以后,陶唐候尧在东方名声大噪,几乎家喻户晓。
陶唐尧围剿大风时发明和使用过的风筝,从此以后便在山东潍坊一带的民间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山东潍坊已经成了世界风筝之都。
原来这时东方的诸侯又纷纷有告急文书报到了亳都。说是原先占据东海之滨的妖仙大风,已经不满足于占据东海之滨了。正在逐步向内地推进,已经到达了泰山、历城一线。占据了青邱之野。并且有进一步北上内地的企图。
大风的锋芒所指,所向披靡。大风过处,房屋被刮倒,老百姓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树木连根拔起。庄稼被刮倒,牲畜被刮丢,江海倒灌,山洪暴发,洪水泛滥。
却说这大风,本是东海之中的一只巨大的黑蜃,修炼了一万多年,得道成了妖仙。
他不但能行走于海上,游遍海上五座仙山。而且还会驾驭海风,呼风唤雨。
在太平盛世,仁人执政的时候。大风只游荡于海上,或者作几回海市蜃楼来愚弄人玩耍。但是却掀不起波澜,兴不起风浪。
现在“三凶”把持朝政,帝挚昏弱无能。世道衰微。于是大风便趁机入侵到陆上兴风作浪来了。
他先是在东海之滨作乱,步步为营,逐渐向内地推进。如今已经深入内地几千里,到达了青邱之野。所到之处,民不聊生。老百姓都逃到了别处,连诸侯都逃了别处。
陶唐侯尧,接到朝庭的命令后,便挑选了一千兵将。他命令每个士兵制作一个风筝,风筝的样式为八卦之形。即:用八根二尺长的竹篾,扎成两个正方形的框架。再将两个正方形的框架重叠在一起,相互错开半个角。扎牢之后,再裱上细绢,便做成了八卦形的风筝。
最后,在八卦的中心和上方,系上牵线,就可以迎风放到空中去了。(所以,一直到现在有的地方也把放风筝叫做放八卦)
风筝做成之后,陶唐候尧在每一个八卦的心上写上写了一个“息”字。让士兵随身带上风筝。又嘱咐老将后羿,带上一枝神箭,并且在箭尾上系一根长线。以防大风中箭后逃脱。陶唐候尧自己则带上了早年老师送给自己的一面照妖青铜镜。
一切准备就绪,陶唐候尧便带领将士们向东进发,一路直扑青邱之野。
不一日,人马到了青邱之野,找了一处背山临水的地方扎下营寨。陶唐候尧首先派出了侦察“侯骑”去探听大风现在驻扎的地点。
过了一天,“侯骑”回来向尧报告,说大风在历山脚下的一处旷野之地扎营,离此地有五十里。约有一万喽啰兵。声势浩大,旌旗蔽日,营帐星罗棋布。
于是陶唐候尧下令道:“一千将士分为两队,后羿带一队,逢蒙带一队。乘着夜色,分别从大风的左右两侧,包抄过去,将大风团团围住。明天一早,辰时一到,我吹号角为令,士兵各自同将自己手中的八卦风筝放上天去。然后向大风的营中射箭,口中高喊‘大风死期到了,快快投降。’待大风出逃时,我们来一个擒贼先擒王。我拿照妖镜照住大风,老将后羿取神箭射他,只要射住了大风,我们便可以一战而定。”
众将士得令,分头行动。
第二天一早,辰时许,众将士已经把大风的营寨团团围住。陶唐候尧一声令下,号兵吹起了号角:“呜——”一千士兵立即向天空放起了八卦风筝。
只见一千只风筝升起在半空,围成了一个大圆圈。每只八卦上都写着一个“息”字,蔚为壮观。
士兵一边口中高喊着“大风死期到了,快快投降”,一边往大风营里放乱箭。
大风听到了号角之声,又听见了喊杀声,看见乱箭飞来,并不放在心上。
他从容地在中军帐中作起法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口中念念有词:“箕伯,飓母,飞廉、巽二,孟婆,封十八姨,快快前来助阵。”念罢,手执宝剑向东海的方向一指,喝了一声“疾”。
可是等了半天,也没见大风刮起来。这时大风又第二次做起法来还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口中央求道:“箕伯、飓母、飞廉、巽二、孟婆、封十八姨。快快前来帮忙。”可是又等了半天,还不见动静。这一回大风情知不妙。便立刻乱了方寸。于是将身一纵,想窜到空中查看一个究竟。
大风窜到空中一看,四面八方的空中都放着八卦风筝,每个八卦中央都写着一个“息”字。知道有人破了自己的法术,于是转身便想逃跑。
这时陶唐侯尧手持青铜照妖镜,一下子照住了大风。后羿看准了青铜镜下现了原形的大风,一箭射去。
神箭带着长线正中大风的胸口,受伤的大风还想要逃走,可是后羿的神剑带着长线却牢牢的钉在了胸口。想挣也挣不断,最后老将后羿拉着神箭上栓着的长绳,才将大风拉了下来,大风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大头朝下栽到了地上。脑袋被岩石磕得粉碎,一命呜呼了。将士们将大风捉起来仔细看,原来是一只巨大的黑蜃。至此,大风被剿除。
大风的喽啰们原来都是普通百姓,是被大风裹挟入伙的,这时纷纷投降。陶唐候尧对他们好言劝诫了一番,然后遣散回家。大风的喽罗们感恩戴德,都回家做安分百姓去了。
东方的诸侯们听说陶唐候尧一举剿灭了大风,都来到尧的大营,感谢陶唐候尧为东方的百姓除去了祸害。无不倾心吐胆与尧结交。从此以后,陶唐候尧在东方名声大噪,几乎家喻户晓。
陶唐尧围剿大风时发明和使用过的风筝,从此以后便在山东潍坊一带的民间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山东潍坊已经成了世界风筝之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