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5 第三十四章 尧母怀尧十四月
- 36 第三十五章 陶唐尧 北斩猰貐
- 37 第三十六章 唐尧西灭九婴
- 38 第三十七章 唐尧南屠巴蛇
- 39 第三十八章 唐尧东剿大风
- 40 第三十九章 帝尧践位 天下归心
- 41 第四十章 后稷出生遭三弃
- 42 第四十一章 长脸马嘴大法官 皋陶
- 43 第四十二章 简狄吞燕卵而怀契
- 44 第四十三章 舜在苦难中长大
- 45 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
- 46 第四十五章 修仓 浚井 断肠红
- 47 第四十六章 英才出少年
- 48 第四十七章 涂娇天上来
- 49 第四十八章 地下钻出一个神农仔
- 50 第四十九章 河伯献河
- 51 第五十章 黄河九曲一万八百里
- 52 第五十一章 治水黄河第一战
- 53 第五十二章 东海之滨斗夔牛
- 54 第五十三章 天将大战黑鲛龙
- 55 第五十四章 大禹再战黑鲛龙
- 56 第五十五章 大禹召见山神 海神
- 57 第五十六章 洋洋大东海 包容万物
- 58 第五十七章 应龙助大禹
- 59 第五十八章 黄河洪水归东海
- 60 第五十九章 徒骇河畔 沐肿作怪
- 61 第六十章 沐肿受戒化蚯蚓
- 62 第六十一章 治水九河 罔象作乱
- 63 第六十二章 罔象落海变海豚
- 64 第六十三章 泰山绝顶 黄帝传神功
- 65 第六十四章 五少年跨虎蹬泰山
- 66 第六十五章 风神大会
- 67 第六十六章 五老神仙共铸 定海神针
- 68 第六十七章 巫支祁 大会十洞妖王
- 69 第六十八章 大禹一战巫支祁
- 70 第六十九章 定海神针 惊鬼神
- 71 第七十章 铁铸夔牛 镇海眼
- 72 第七十一章 大禹二战巫支祁
- 73 第七十二章 巫支祁劫走涂娇
- 74 第七十三章 九尾白狐说媒
- 75 第七十四章 大禹联姻涂山国
- 76 第七十五章 辛壬癸甲
- 77 第七十六章 大禹三战巫支祁
- 78 第七十七章 深井锁鱼妖
- 79 第七十八章 玄龟负泥封印山川
- 80 第七十九章 一过家门而不入
- 81 第八十章 马陵谷 大禹中瘴气
- 82 第八十一章 牵来孤岛筑长堤
- 83 第八十二章 治水沂蒙山
- 84 第八十三章 沂水河畔 大禹中瘴
- 85 第八十四章 泗水之滨 除泗肥
- 86 第八十五章 治水涂山 二过家门而不入
- 87 第八十六章 登桐柏山 祭炎帝陵
- 88 第八十七章 大禹封于夏地
- 89 第八十八章 禹化黄熊 开轘辕
- 90 第八十九章 洢水河畔斩化蛇
- 91 第九十章 神斧劈伊阙 龙门除恶龙
- 92 第九十一章 三门峡边 梳妆台
- 93 第九十二章 三门峡之神门险
- 94 第九十三章 三门峡之 鬼门窄
- 95 第九十四章 三门峡之 人门之上百丈崖
- 96 第九十五章 黄河之 中流砥柱
- 97 第九十六章 再登华山 览黄河
- 98 第九十七章 巨灵咆哮 擗华山
- 99 第九十八章 祭风陵 风后传阵
- 100 第九十九章 鲤鱼跳龙门
- 101 第一百章 开山神斧 开龙门
- 102 第一百零一章 大禹 应龙 凿壶口
- 103 第一百零二章 西行治水 斩相柳
- 104 第一百零三章 治水炼石滩 积石成山
- 105 第一百零四章 导水鸿沟 夸父追日
- 106 第一百零五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
- 107 第一百零六章 神女授天书 巫峡斗恶龙
- 108 第一百零七章 劈巴山治蜀水涂山国认亲
- 109 第一百零八章 洪水退尽 治水成功
- 110 第一百零九章 治水功臣 封官加爵
- 111 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划九州
- 112 第一百一十一章 帝舜禅位 南巡苍梧
- 113 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舜升仙 帝女泪染斑竹
- 114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禹即天子位 西王母来贺
- 115 第一百一十四章 会稽山诸侯大会怒斩防风氏
- 116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禹征三苗 代天行道
- 117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苗纵毒 将计就计
- 1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擒三纵 为服其心
- 119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杜康造酒 君臣共醉
- 120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禹铸九鼎 华夏永传承
- 121 第一百二十章 大禹巡海外 藏书于名山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
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
舜虽然在苦难中长大,但是身体健壮,吃饱了饭,有的是力气。他开了大片荒地,种上了五谷和豆菽。
人勤地不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舜从春天一直干到秋天。收获的季节到了,舜所种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拿出来十倍的数量还清了春天从别人家借来的种子和口粮。还余下许多。舜留足了明年的种子和口粮外,向别人家借了一辆车,把剩余的粮食都拉着送回了家。
后母看到舜拉回来许多粮食眉开眼笑。但是,看到舜不但没有饿死,反而还收获了许多粮食,人也长高了许多,长壮了许多,就更忌妒了。
舜回到家中,便去见哥哥。可是却到处也找不到哥哥。一问父亲,才知道,自己被赶出家门之后不久,哥哥便死去了。
舜听到这个噩耗,放声大哭起来,心里明知哥哥是被后母虐待死的,可是也不敢说出口来。只是默默的祈祷,望哥哥一路走好。
后母贪婪地把粮食都搬进了门,却连一口饭都没让舜吃,便又把舜赶了出来。
舜原来也没指望后母把自己留在家里。向爹爹和后母行过礼,就又回到了历山。
哥哥已死,舜的心里没有了哥哥的牵挂,反而释怀了许多。当他走过历山脚下的一处房舍时,忽然听到里面传出来朗朗的读书之声。
舜很早就向往着读书,可是自己生在那样一个家庭里,要读书好比是白日里作梦。今天在这历山脚下有机会能听到读书之声,岂可轻易错过?
于是舜悄悄地蹲在窗外,偷听起来。先生讲一段,学生读一段,直把舜听得就像久旱的禾苗初逢甘雨一样,贪婪地吸收进自己的心中。一直听到学生散学,舜才急忙走开。
一连三天,舜每日都来蹲在窗外偷听读书。先生滔滔不绝的讲解声,学生朗朗的读书之声,令舜忘记了一切。就像胸中开了一扇天窗,知识的阳光照进了荒蛮之地,舜如饥似渴,废寑忘食,生怕自己一走神漏掉了先生的哪一句话。
第四天,舜又早早地来到了窗下。他刚蹲在屋檐下,就听见门“呀”的一声开了,先生出来了。
舜吓了一跳,紧忙站起来,垂手肃立,就像偷了东西被抓住了一样,准备挨先生训斥。
谁知,先生不但没有训斥。反倒面带笑容地上下打量着舜,问道:“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舜回答道“我叫舜。”
先生又问道:“你为什么要偷听先生讲课?”
舜回答道:“我从小就想要读书,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所以一直也没有读过书。现在我被继母逐出家门,就在这历山脚下开荒种地。秋天收完了庄稼路过这里,听到了读书声,就忍不住听了起来,都是我不好,请先生责罚。”
先生又问道:“你在这窗外停了几天了?”
舜回答道:“不敢瞒先生,我在这里听了三天了。”
先生拍了拍舜的肩膀,说道:“小小年纪,不容易,难为你了。从今天开始,你就进来读书吧,我收下你这个学生了。”
舜急忙说道:“可是我没有钱交不起学费,只有等明年秋天打下了粮食来顶学费了。”先生说道:“我不收你的学费,你尽管放心地来读书吧。”
舜受宠若惊,禁不住热泪盈眶,想到:“没想到我一个被后母赶出家门的弃儿,竟有如此的福分,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上学了。”于是,扑通一声,双膝跪倒在地,恭恭敬敬的给老师磕了三个响头。
老师双手把舜搀了起来。师生二人一起走进了学堂。
舜从这日起,就正式进了学堂,跟随先生一起读书。
这位先生,名字叫做务成子。道德高深,有学问渊博,也是一位神仙。务成子先生知道舜将来要继承帝尧的位置,成为华夏的一代君王。
可是,舜却出生在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家庭,父亲和继母的品德又很低下。舜一直受后母的虐待,到十五岁还没有读过书。一个没有读过书,没有知识、没有学问的人,怎么能当华夏的君主?怎么能治理得好一个泱泱大国呢?
于是务成子先生算准了这一年,舜将被逐出家门,到历山耕种,所以在历山下寻了一处房舍,先招了几名学生,专门等待舜冬闲的时候前来读书。
务成子老师之所以等舜偷听三日之后才把他召进来,也是要考查舜要读书的诚意。至于先前召的那几名学生,也都是务成子老师选来的少年才俊,学成之后,将来也都是国家的栋樑之材。
舜进了学堂,如饥似渴地跟着务成子老师读书学习,唯务成子老师之话之为听。就像海棉吸水一样,不漏下务成子老师的每一句话。
舜的天性极聪明,悟性特强,举一反三,过目成诵。一个冬天下来,学业大长,进步奇快。
读书使舜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开阔了胸襟,舜就像脱了胎、换了骨一样。整个人,从内到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舜读了书,有了知识,在历山耕田播种不违农时,庄稼种的疏密得当,比以前种的,长得好的多了,产量也比以前高了。
舜读了书之后,心胸开阔了。从此他心里也不光想着父母,也非常愿意帮助周围的人。许多人看到舜在历山耕种获得了大丰收,于是便纷纷都到舜的田边开荒,到舜的房子旁边盖房子。舜都热心帮忙。有的人家挨饿了,舜就主动送给他们粮食。
在历山耕种的人越来越多,你家的地挨着我家的地,我家的房子挨着你家的房子,于是人与人之间便有了纠纷。舜遇见了这样的事便就主动上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排解纠纷,平息纷争。
舜在闲暇的时间还制作出五弦琴。辍耕之余便弹琴给人们听,用琴声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来感化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
人们都说舜这五弦琴弹奏出来的是天籁之音。人听了之后,会受到神灵的感召,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年之后,历山脚下,舜住的地方就成了村。五年之后就成了邑。历山的荒地也都开垦了起来。舜也成了人们心中的领袖。
舜跟从务成子老师读了七个年头的书,在这期间还与同学秦不虚,东不识,钱铿、皋陶、伯阳和雒陶等人结成了友谊。这些人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一日务成子老师把舜叫到跟前说道:“舜啊,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今你已经跟我读了七年的书,我该教给你的,已经都教给你了,你该学习的,也都学会了。今后的路就靠你自己走了。从今以后,你要离开历山,到天下各地去游历。东、南、西、北都要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新鲜事物,锻炼自己,增长见识,增长才干。
舜听从了老师务成子的话,将历山的土地送给了无地的乡亲。一路向北方走去。
舜翻过了巍巍太行山,来到了幽州的逐鹿。逐鹿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最后打败蚩尤的地方。舜凭吊了当年的古战场。听当地人民津津乐道地讲述着黄帝和蚩尤的种种传说。
然后再过九河,登燕山,临碣石。亲眼见识了能够容纳百川的东洋大海。但见碧波万顷,天海相连,一望无垠。太阳和月亮就像从东海里升起,乾坤和日月星辰就像漂浮在海上。这是舜第一次看见大海,大海让舜感到震撼。大海也让舜产生了敬畏。
从碣石山一路向东南,来到了到泰山。舜登上了东岳泰山。站在泰山的绝顶,才领略了泰山的雄伟气势。“登泰山而小天下”更开阔了舜的胸襟。
一番凭吊之后,舜下了泰山来到了曲阜。曲阜是黄帝的出生之地。舜来到了这里,又是一番凭吊。
一天舜来到了寿邱。寿邱的制陶业很发达,是远近闻名的陶乡。这时,正逢秋冬季节,是农闲的时候。舜便向当地人学习制陶。
由于舜读过书,有学问,见识广,又游历过许多地方。所以学习制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舜制做出来的陶器,器形大方,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还雕有美丽的花纹,并且在陶器的底部刻上了“陶者舜”的字样。
舜制做的陶器被商贩们贩到很远的地方去卖。都卖上了好价钱。舜的名字也随着陶器传到了远方。
陶工们都争相向舜学习。舜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大家。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使寿邱的陶艺又有了一个更大的进步。陶工们挣的钱更多了。舜的名字在寿邱几乎家喻户晓。并且随着陶器的贩运,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春天又到了,舜在这里又找到了一处荒山,于是又在山脚下开荒耕田,种起庄稼来了。舜给这处荒山取名也叫历山。(舜曾经先后开垦了七处荒山,他把这些耕种过的地方都取名叫历山)
舜在种田之余,看到当地百姓还不会盖房子,都住在山根下挖的土洞里,于是舜在耕田的地头盖了一所样板房,盖好后,请当地人参观,并且手把手地教给众人盖房子的方法。于是,当地人也都到舜的历山开荒种田、盖房子,住房子。
三年之后,这里又成了邑,人们给这个邑起名叫都邑,并且尊舜为都君。都邑里的人都听他号令。
舜一边耕田,一边教化百姓。教导他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帮助邻里,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几年之后,这里风气大变,成了仁义之乡,礼仪之乡。
于是舜又离开了这里,到西方和南方去游历。
舜来到了海边的会稽山下,看到渔民捕鱼既辛苦又危险,不出远海就捕不到大鱼,出远海则九死一生。于是就教给当地百姓们在陆地上的池塘里养鱼的方法。从此百姓们既能吃到鲜美的大鱼,又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了。
舜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技术传播到哪里,把自己做人的理念带到哪里,同时感化和帮助那里的百姓。
舜的名气越来越大,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了帝尧的耳朵里。
帝尧出巡时也看见过舜耕种过的历山,去过制陶的寿邱。也到过东海之滨的会稽山下。人人都说舜是一个仁人,也是一个贤人,更是一个能人。
帝尧的年纪越来越老了,想把自己开创的盛世传承下去。可是自己的儿子朱丹,胸无大志,不学无术,贪图享乐,不堪委以大任。
于是帝尧就想选一位有道德、有学问、有才干、有能力的治国的贤才,来接自己的班。
许多大臣都向帝尧推荐了舜。推荐舜的人都说舜仁德、厚重、贤明、正直、孝悌、刚毅、果断、是治国的全才。
于是尧决定把舜召到帝都来,亲自当面考查。
使者把舜召到了朝堂之上。帝尧望下一看,只见舜身高六尺一寸,是一个小个子,但是长得龙颜日角,圆头、方庭、大口、双目重瞳。犹如重明鸟一样,英气勃发,精明干练。
帝尧曾经在梦中见到过一个贤人,就是这个样子。现在看见舜长得这个模样,立刻就产生了好感。于是与舜讨论治国安邦之策。一经谈话,帝尧发现舜既懂治国之策,又懂用人之道,能力非凡。具有远见卓识。更可贵的是,舜又出身于平民百姓人家,起于畎亩之中。生性淳朴,正直善良,深得帝尧喜爱。
为了慎重起见,帝尧决定,先把两个心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一起嫁给舜做妻子,以便今后细细考查。
这一年,舜三十岁。这为迎取娥皇和女英,舜见过了帝尧之后,回到了自己耕种的沩汭(rui)之滨,盖起了几间新房子,同时也为自己的父母准备了住处。
舜成亲之后,不计过去后母和父亲的打骂和虐待,把父母也接来住在一起,以便早晚照顾。
人勤地不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舜从春天一直干到秋天。收获的季节到了,舜所种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拿出来十倍的数量还清了春天从别人家借来的种子和口粮。还余下许多。舜留足了明年的种子和口粮外,向别人家借了一辆车,把剩余的粮食都拉着送回了家。
后母看到舜拉回来许多粮食眉开眼笑。但是,看到舜不但没有饿死,反而还收获了许多粮食,人也长高了许多,长壮了许多,就更忌妒了。
舜回到家中,便去见哥哥。可是却到处也找不到哥哥。一问父亲,才知道,自己被赶出家门之后不久,哥哥便死去了。
舜听到这个噩耗,放声大哭起来,心里明知哥哥是被后母虐待死的,可是也不敢说出口来。只是默默的祈祷,望哥哥一路走好。
后母贪婪地把粮食都搬进了门,却连一口饭都没让舜吃,便又把舜赶了出来。
舜原来也没指望后母把自己留在家里。向爹爹和后母行过礼,就又回到了历山。
哥哥已死,舜的心里没有了哥哥的牵挂,反而释怀了许多。当他走过历山脚下的一处房舍时,忽然听到里面传出来朗朗的读书之声。
舜很早就向往着读书,可是自己生在那样一个家庭里,要读书好比是白日里作梦。今天在这历山脚下有机会能听到读书之声,岂可轻易错过?
于是舜悄悄地蹲在窗外,偷听起来。先生讲一段,学生读一段,直把舜听得就像久旱的禾苗初逢甘雨一样,贪婪地吸收进自己的心中。一直听到学生散学,舜才急忙走开。
一连三天,舜每日都来蹲在窗外偷听读书。先生滔滔不绝的讲解声,学生朗朗的读书之声,令舜忘记了一切。就像胸中开了一扇天窗,知识的阳光照进了荒蛮之地,舜如饥似渴,废寑忘食,生怕自己一走神漏掉了先生的哪一句话。
第四天,舜又早早地来到了窗下。他刚蹲在屋檐下,就听见门“呀”的一声开了,先生出来了。
舜吓了一跳,紧忙站起来,垂手肃立,就像偷了东西被抓住了一样,准备挨先生训斥。
谁知,先生不但没有训斥。反倒面带笑容地上下打量着舜,问道:“年轻人,你叫什么名字?”
舜回答道“我叫舜。”
先生又问道:“你为什么要偷听先生讲课?”
舜回答道:“我从小就想要读书,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所以一直也没有读过书。现在我被继母逐出家门,就在这历山脚下开荒种地。秋天收完了庄稼路过这里,听到了读书声,就忍不住听了起来,都是我不好,请先生责罚。”
先生又问道:“你在这窗外停了几天了?”
舜回答道:“不敢瞒先生,我在这里听了三天了。”
先生拍了拍舜的肩膀,说道:“小小年纪,不容易,难为你了。从今天开始,你就进来读书吧,我收下你这个学生了。”
舜急忙说道:“可是我没有钱交不起学费,只有等明年秋天打下了粮食来顶学费了。”先生说道:“我不收你的学费,你尽管放心地来读书吧。”
舜受宠若惊,禁不住热泪盈眶,想到:“没想到我一个被后母赶出家门的弃儿,竟有如此的福分,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上学了。”于是,扑通一声,双膝跪倒在地,恭恭敬敬的给老师磕了三个响头。
老师双手把舜搀了起来。师生二人一起走进了学堂。
舜从这日起,就正式进了学堂,跟随先生一起读书。
这位先生,名字叫做务成子。道德高深,有学问渊博,也是一位神仙。务成子先生知道舜将来要继承帝尧的位置,成为华夏的一代君王。
可是,舜却出生在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家庭,父亲和继母的品德又很低下。舜一直受后母的虐待,到十五岁还没有读过书。一个没有读过书,没有知识、没有学问的人,怎么能当华夏的君主?怎么能治理得好一个泱泱大国呢?
于是务成子先生算准了这一年,舜将被逐出家门,到历山耕种,所以在历山下寻了一处房舍,先招了几名学生,专门等待舜冬闲的时候前来读书。
务成子老师之所以等舜偷听三日之后才把他召进来,也是要考查舜要读书的诚意。至于先前召的那几名学生,也都是务成子老师选来的少年才俊,学成之后,将来也都是国家的栋樑之材。
舜进了学堂,如饥似渴地跟着务成子老师读书学习,唯务成子老师之话之为听。就像海棉吸水一样,不漏下务成子老师的每一句话。
舜的天性极聪明,悟性特强,举一反三,过目成诵。一个冬天下来,学业大长,进步奇快。
读书使舜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开阔了胸襟,舜就像脱了胎、换了骨一样。整个人,从内到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舜读了书,有了知识,在历山耕田播种不违农时,庄稼种的疏密得当,比以前种的,长得好的多了,产量也比以前高了。
舜读了书之后,心胸开阔了。从此他心里也不光想着父母,也非常愿意帮助周围的人。许多人看到舜在历山耕种获得了大丰收,于是便纷纷都到舜的田边开荒,到舜的房子旁边盖房子。舜都热心帮忙。有的人家挨饿了,舜就主动送给他们粮食。
在历山耕种的人越来越多,你家的地挨着我家的地,我家的房子挨着你家的房子,于是人与人之间便有了纠纷。舜遇见了这样的事便就主动上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排解纠纷,平息纷争。
舜在闲暇的时间还制作出五弦琴。辍耕之余便弹琴给人们听,用琴声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来感化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
人们都说舜这五弦琴弹奏出来的是天籁之音。人听了之后,会受到神灵的感召,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年之后,历山脚下,舜住的地方就成了村。五年之后就成了邑。历山的荒地也都开垦了起来。舜也成了人们心中的领袖。
舜跟从务成子老师读了七个年头的书,在这期间还与同学秦不虚,东不识,钱铿、皋陶、伯阳和雒陶等人结成了友谊。这些人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一日务成子老师把舜叫到跟前说道:“舜啊,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今你已经跟我读了七年的书,我该教给你的,已经都教给你了,你该学习的,也都学会了。今后的路就靠你自己走了。从今以后,你要离开历山,到天下各地去游历。东、南、西、北都要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新鲜事物,锻炼自己,增长见识,增长才干。
舜听从了老师务成子的话,将历山的土地送给了无地的乡亲。一路向北方走去。
舜翻过了巍巍太行山,来到了幽州的逐鹿。逐鹿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最后打败蚩尤的地方。舜凭吊了当年的古战场。听当地人民津津乐道地讲述着黄帝和蚩尤的种种传说。
然后再过九河,登燕山,临碣石。亲眼见识了能够容纳百川的东洋大海。但见碧波万顷,天海相连,一望无垠。太阳和月亮就像从东海里升起,乾坤和日月星辰就像漂浮在海上。这是舜第一次看见大海,大海让舜感到震撼。大海也让舜产生了敬畏。
从碣石山一路向东南,来到了到泰山。舜登上了东岳泰山。站在泰山的绝顶,才领略了泰山的雄伟气势。“登泰山而小天下”更开阔了舜的胸襟。
一番凭吊之后,舜下了泰山来到了曲阜。曲阜是黄帝的出生之地。舜来到了这里,又是一番凭吊。
一天舜来到了寿邱。寿邱的制陶业很发达,是远近闻名的陶乡。这时,正逢秋冬季节,是农闲的时候。舜便向当地人学习制陶。
由于舜读过书,有学问,见识广,又游历过许多地方。所以学习制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舜制做出来的陶器,器形大方,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还雕有美丽的花纹,并且在陶器的底部刻上了“陶者舜”的字样。
舜制做的陶器被商贩们贩到很远的地方去卖。都卖上了好价钱。舜的名字也随着陶器传到了远方。
陶工们都争相向舜学习。舜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大家。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使寿邱的陶艺又有了一个更大的进步。陶工们挣的钱更多了。舜的名字在寿邱几乎家喻户晓。并且随着陶器的贩运,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春天又到了,舜在这里又找到了一处荒山,于是又在山脚下开荒耕田,种起庄稼来了。舜给这处荒山取名也叫历山。(舜曾经先后开垦了七处荒山,他把这些耕种过的地方都取名叫历山)
舜在种田之余,看到当地百姓还不会盖房子,都住在山根下挖的土洞里,于是舜在耕田的地头盖了一所样板房,盖好后,请当地人参观,并且手把手地教给众人盖房子的方法。于是,当地人也都到舜的历山开荒种田、盖房子,住房子。
三年之后,这里又成了邑,人们给这个邑起名叫都邑,并且尊舜为都君。都邑里的人都听他号令。
舜一边耕田,一边教化百姓。教导他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帮助邻里,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几年之后,这里风气大变,成了仁义之乡,礼仪之乡。
于是舜又离开了这里,到西方和南方去游历。
舜来到了海边的会稽山下,看到渔民捕鱼既辛苦又危险,不出远海就捕不到大鱼,出远海则九死一生。于是就教给当地百姓们在陆地上的池塘里养鱼的方法。从此百姓们既能吃到鲜美的大鱼,又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了。
舜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技术传播到哪里,把自己做人的理念带到哪里,同时感化和帮助那里的百姓。
舜的名气越来越大,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了帝尧的耳朵里。
帝尧出巡时也看见过舜耕种过的历山,去过制陶的寿邱。也到过东海之滨的会稽山下。人人都说舜是一个仁人,也是一个贤人,更是一个能人。
帝尧的年纪越来越老了,想把自己开创的盛世传承下去。可是自己的儿子朱丹,胸无大志,不学无术,贪图享乐,不堪委以大任。
于是帝尧就想选一位有道德、有学问、有才干、有能力的治国的贤才,来接自己的班。
许多大臣都向帝尧推荐了舜。推荐舜的人都说舜仁德、厚重、贤明、正直、孝悌、刚毅、果断、是治国的全才。
于是尧决定把舜召到帝都来,亲自当面考查。
使者把舜召到了朝堂之上。帝尧望下一看,只见舜身高六尺一寸,是一个小个子,但是长得龙颜日角,圆头、方庭、大口、双目重瞳。犹如重明鸟一样,英气勃发,精明干练。
帝尧曾经在梦中见到过一个贤人,就是这个样子。现在看见舜长得这个模样,立刻就产生了好感。于是与舜讨论治国安邦之策。一经谈话,帝尧发现舜既懂治国之策,又懂用人之道,能力非凡。具有远见卓识。更可贵的是,舜又出身于平民百姓人家,起于畎亩之中。生性淳朴,正直善良,深得帝尧喜爱。
为了慎重起见,帝尧决定,先把两个心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一起嫁给舜做妻子,以便今后细细考查。
这一年,舜三十岁。这为迎取娥皇和女英,舜见过了帝尧之后,回到了自己耕种的沩汭(rui)之滨,盖起了几间新房子,同时也为自己的父母准备了住处。
舜成亲之后,不计过去后母和父亲的打骂和虐待,把父母也接来住在一起,以便早晚照顾。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