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 第二十四章 后羿射九日
- 26 第二十五章 嫦娥奔月
- 27 第二十六章 东南天柱寻天书
- 28 第二十七章 天书《金简玉篆》
- 29 第二十八章 巫支祁 抢走天书
- 30 第二十九章 登昆仑山 朝见西王母
- 31 第三十章 西王母赐 《召神符箓》
- 32 第三十一章 鲧治水败绩 被杀于羽山
- 33 第三十二章 大禹入朝见舜 纵论治水
- 34 第三十三章 大禹受命治水
- 35 第三十四章 尧母怀尧十四月
- 36 第三十五章 陶唐尧 北斩猰貐
- 37 第三十六章 唐尧西灭九婴
- 38 第三十七章 唐尧南屠巴蛇
- 39 第三十八章 唐尧东剿大风
- 40 第三十九章 帝尧践位 天下归心
- 41 第四十章 后稷出生遭三弃
- 42 第四十一章 长脸马嘴大法官 皋陶
- 43 第四十二章 简狄吞燕卵而怀契
- 44 第四十三章 舜在苦难中长大
- 45 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
- 46 第四十五章 修仓 浚井 断肠红
- 47 第四十六章 英才出少年
- 48 第四十七章 涂娇天上来
- 49 第四十八章 地下钻出一个神农仔
- 50 第四十九章 河伯献河
- 51 第五十章 黄河九曲一万八百里
- 52 第五十一章 治水黄河第一战
- 53 第五十二章 东海之滨斗夔牛
- 54 第五十三章 天将大战黑鲛龙
- 55 第五十四章 大禹再战黑鲛龙
- 56 第五十五章 大禹召见山神 海神
- 57 第五十六章 洋洋大东海 包容万物
- 58 第五十七章 应龙助大禹
- 59 第五十八章 黄河洪水归东海
- 60 第五十九章 徒骇河畔 沐肿作怪
- 61 第六十章 沐肿受戒化蚯蚓
- 62 第六十一章 治水九河 罔象作乱
- 63 第六十二章 罔象落海变海豚
- 64 第六十三章 泰山绝顶 黄帝传神功
- 65 第六十四章 五少年跨虎蹬泰山
- 66 第六十五章 风神大会
- 67 第六十六章 五老神仙共铸 定海神针
- 68 第六十七章 巫支祁 大会十洞妖王
- 69 第六十八章 大禹一战巫支祁
- 70 第六十九章 定海神针 惊鬼神
- 71 第七十章 铁铸夔牛 镇海眼
- 72 第七十一章 大禹二战巫支祁
- 73 第七十二章 巫支祁劫走涂娇
- 74 第七十三章 九尾白狐说媒
- 75 第七十四章 大禹联姻涂山国
- 76 第七十五章 辛壬癸甲
- 77 第七十六章 大禹三战巫支祁
- 78 第七十七章 深井锁鱼妖
- 79 第七十八章 玄龟负泥封印山川
- 80 第七十九章 一过家门而不入
- 81 第八十章 马陵谷 大禹中瘴气
- 82 第八十一章 牵来孤岛筑长堤
- 83 第八十二章 治水沂蒙山
- 84 第八十三章 沂水河畔 大禹中瘴
- 85 第八十四章 泗水之滨 除泗肥
- 86 第八十五章 治水涂山 二过家门而不入
- 87 第八十六章 登桐柏山 祭炎帝陵
- 88 第八十七章 大禹封于夏地
- 89 第八十八章 禹化黄熊 开轘辕
- 90 第八十九章 洢水河畔斩化蛇
- 91 第九十章 神斧劈伊阙 龙门除恶龙
- 92 第九十一章 三门峡边 梳妆台
- 93 第九十二章 三门峡之神门险
- 94 第九十三章 三门峡之 鬼门窄
- 95 第九十四章 三门峡之 人门之上百丈崖
- 96 第九十五章 黄河之 中流砥柱
- 97 第九十六章 再登华山 览黄河
- 98 第九十七章 巨灵咆哮 擗华山
- 99 第九十八章 祭风陵 风后传阵
- 100 第九十九章 鲤鱼跳龙门
- 101 第一百章 开山神斧 开龙门
- 102 第一百零一章 大禹 应龙 凿壶口
- 103 第一百零二章 西行治水 斩相柳
- 104 第一百零三章 治水炼石滩 积石成山
- 105 第一百零四章 导水鸿沟 夸父追日
- 106 第一百零五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
- 107 第一百零六章 神女授天书 巫峡斗恶龙
- 108 第一百零七章 劈巴山治蜀水涂山国认亲
- 109 第一百零八章 洪水退尽 治水成功
- 110 第一百零九章 治水功臣 封官加爵
- 111 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划九州
- 112 第一百一十一章 帝舜禅位 南巡苍梧
- 113 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舜升仙 帝女泪染斑竹
- 114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禹即天子位 西王母来贺
- 115 第一百一十四章 会稽山诸侯大会怒斩防风氏
- 116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禹征三苗 代天行道
- 117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苗纵毒 将计就计
- 1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擒三纵 为服其心
- 119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杜康造酒 君臣共醉
- 120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禹铸九鼎 华夏永传承
- 121 第一百二十章 大禹巡海外 藏书于名山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四章 尧母怀尧十四月
第三十四章 尧母怀尧十四月
帝尧,本是五帝之首,是华夏的第一仁君。他有着传奇般的出生来历。他的母亲也不是普通人,乃是天上的观世音大神的女儿,名字叫庆都。
观世音大神是天帝的使者。她每日行走于人间,观察百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人间疾苦和世事百态。她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只所急。拯救老百姓于苦难之中。每当老百姓遇到灾难的时候,叫一声观世音,她能出手相帮的就出手相帮,能出手相救的就出手相救。如果遇到自己作不了主的,就禀报给天帝,由天帝做主再行定夺。
一日观世音大神行走在三河之野的一片河滩上。正巧赶上霹雷夹着闪电袭来。一道闪电划破了观世音大神的耳垂,一滴鲜血流了下来。滴到了河边上的一块大卵石上。
那块大卵石有三尺多高,磨盘大小,粉红颜色,光滑圆润。大神的血滴到大卵石上,立刻就渗进了石头里。观世音大神也未留意,又继续到别处观察世音去了。
也不知道又过了多少日月。到了帝喾的时代。一日,有一位叫做陈锋氏的妇女从这里的河滩上经过。
当陈锋氏走到这块大石头旁边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之声。她四处寻找,找来找去,发现婴儿的哭声是从大卵石之中传了出来的。
陈峰氏走到大卵石的近前,围着大卵石转了一圈。仔细一看,原来大卵石裂开了一道口子,一个婴儿正坐在大卵石的中间啼哭。
陈锋氏十分惊讶。觉得事情太离奇了一些:大卵石里怎么会有婴儿?莫不是妖精?可是仔细一看,里面实实在在上坐着一个赤体的婴儿,正在啼哭。于是也不顾不了许多了。急忙伸出双手想要把婴儿抱出来,可是石头的缝隙太小,双手能伸进去,却不能把婴儿抱出来。
陈峰氏在情急之下,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力气。双手用力一掰,把就大卵石掰成了两半。小心地把婴儿从大卵石里抱了出来。陈锋氏把婴儿抱在了怀里。那婴儿一见到陈锋氏就停止了啼哭,冲着陈锋氏咧开了小嘴笑了出来。
陈锋氏一看,这是一个女孩,长得像天使一样可爱。陈锋氏越看越爱,心想,自己正缺少一个女儿,这个女孩儿一定是老天爷赏赐给自己的。于是陈锋氏妈妈高高兴兴地把婴儿抱回家去。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养了起来。起名叫庆都
庆都的身上流淌着观世音大神的血统。天生丽质,自幼聪明,心灵手巧。对于织布绣花的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庆都还无师自通,能识字,能读书。还喜爱朗诵民间的诗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庆都渐渐长大。越长越好看,越长越漂亮。比天上的仙女还要美丽。而且更清纯、更端庄、更典雅。
因为庆都身世非凡的奇特,长得又非常像天上的观世音大神。所以,人们就知道她一定是观世音都大神的女儿。
更令人奇怪的是,庆都头顶上总有一朵黄花一样的云朵罩着她,无论庆都走到哪里,这朵黄花云都跟随着她。
所以,有人想要寻找庆都,不用到处找人,只要看见那朵黄花云在哪里,庆都就一定在那下面。人们都叫她“黄花云女儿”。
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轻英俊的帝喾到各地巡視。在三河之野见到了庆都。疑为天人。又被庆都的端庄典雅和聪明、贤淑所折服。便选来做了妃子。奇怪的是,自从庆都结了婚之后,罩在她头顶上的那朵黄云就不见了。
一年,庆都从帝都回到家乡看望母亲,一日又来到了三河之野游玩儿,来到了河滩上看望那块孕育自己的那块大卵石。
一看那块大卵石还在,只是已经裂为了两半。庆都感慨自己的身世。叹息了一回,洒了几滴眼泪,忽然觉得困倦了,于是依畏在大卵石的旁边便睡着了。
庆都在睡梦中,只看见一条火红色的赤龙,从天上飞了下来。那条赤龙有三丈长短,双眼烔烔有神,龙须特别长,浑身火红色,摇头摆尾地来到了自己的身边,与自己亲昵。庆都好像前生就与这神龙有缘,也愿意与他亲近。于是两个在一起缠绵了多时。
直到那条赤龙飞回了天上,庆都一惊,才醒了过来。原来是做了一个梦。双手扪在胸口前,平静了好一会儿。才恢复了常态。
一低头,看见自己身边有一幅绢画。绢画的上面画着一个赤红色的神人,眉如八采,颜面上宽下窄,鬓发甚长,相貌清奇,英气勃勃。
边上有一行文字,写的是:“赤帝起,承天下。赤帝受天佑,面上丰下锐,眉八采,鬓发七尺二寸,足履翼宿(xiu)。”庆都看了半天,除了画上的赤色之人与梦中的赤色之龙相像以外,其余的一概不解其意。
自从那日之后,庆都便发觉自己已经怀有了身孕。
寻常女人怀孕,怀满十个月便即生产。谁知庆都怀孕,足足怀了十四个月,方才生产。产下了一子,取名叫尧。
凡是圣人都有奇异的经历。所以尧母怀尧十四个月而生。一直传为佳话。
尧的长相,与那幅画上所画的赤红色的人一样。赤红色的面孔,龙颜日角,八采眉,面上丰下锐,鬓发长七尺二寸。而且两只脚的脚心各有二十二颗朱色痣,仿佛天上的翼宿一般,所以有人又说“赤帝之精生于翼。”
尧出生在外祖母家里,并且在这里长大。一直到十岁才被帝喾接回帝都。不久便被封于陶做了诸侯,帝喾死后,尧的同父异母哥哥帝挚执政之后,又将尧改封于唐做诸侯,所以尧也叫陶唐候或者就叫陶唐氏,也简称陶唐。
尧即位之后,便被称作帝尧。帝尧仁厚、贤德、勤政、爱民。其仁如天,其智如神,被尊为五帝之首,称为华夏第一仁君。
观世音大神是天帝的使者。她每日行走于人间,观察百姓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人间疾苦和世事百态。她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只所急。拯救老百姓于苦难之中。每当老百姓遇到灾难的时候,叫一声观世音,她能出手相帮的就出手相帮,能出手相救的就出手相救。如果遇到自己作不了主的,就禀报给天帝,由天帝做主再行定夺。
一日观世音大神行走在三河之野的一片河滩上。正巧赶上霹雷夹着闪电袭来。一道闪电划破了观世音大神的耳垂,一滴鲜血流了下来。滴到了河边上的一块大卵石上。
那块大卵石有三尺多高,磨盘大小,粉红颜色,光滑圆润。大神的血滴到大卵石上,立刻就渗进了石头里。观世音大神也未留意,又继续到别处观察世音去了。
也不知道又过了多少日月。到了帝喾的时代。一日,有一位叫做陈锋氏的妇女从这里的河滩上经过。
当陈锋氏走到这块大石头旁边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之声。她四处寻找,找来找去,发现婴儿的哭声是从大卵石之中传了出来的。
陈峰氏走到大卵石的近前,围着大卵石转了一圈。仔细一看,原来大卵石裂开了一道口子,一个婴儿正坐在大卵石的中间啼哭。
陈锋氏十分惊讶。觉得事情太离奇了一些:大卵石里怎么会有婴儿?莫不是妖精?可是仔细一看,里面实实在在上坐着一个赤体的婴儿,正在啼哭。于是也不顾不了许多了。急忙伸出双手想要把婴儿抱出来,可是石头的缝隙太小,双手能伸进去,却不能把婴儿抱出来。
陈峰氏在情急之下,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力气。双手用力一掰,把就大卵石掰成了两半。小心地把婴儿从大卵石里抱了出来。陈锋氏把婴儿抱在了怀里。那婴儿一见到陈锋氏就停止了啼哭,冲着陈锋氏咧开了小嘴笑了出来。
陈锋氏一看,这是一个女孩,长得像天使一样可爱。陈锋氏越看越爱,心想,自己正缺少一个女儿,这个女孩儿一定是老天爷赏赐给自己的。于是陈锋氏妈妈高高兴兴地把婴儿抱回家去。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养了起来。起名叫庆都
庆都的身上流淌着观世音大神的血统。天生丽质,自幼聪明,心灵手巧。对于织布绣花的事,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庆都还无师自通,能识字,能读书。还喜爱朗诵民间的诗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庆都渐渐长大。越长越好看,越长越漂亮。比天上的仙女还要美丽。而且更清纯、更端庄、更典雅。
因为庆都身世非凡的奇特,长得又非常像天上的观世音大神。所以,人们就知道她一定是观世音都大神的女儿。
更令人奇怪的是,庆都头顶上总有一朵黄花一样的云朵罩着她,无论庆都走到哪里,这朵黄花云都跟随着她。
所以,有人想要寻找庆都,不用到处找人,只要看见那朵黄花云在哪里,庆都就一定在那下面。人们都叫她“黄花云女儿”。
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轻英俊的帝喾到各地巡視。在三河之野见到了庆都。疑为天人。又被庆都的端庄典雅和聪明、贤淑所折服。便选来做了妃子。奇怪的是,自从庆都结了婚之后,罩在她头顶上的那朵黄云就不见了。
一年,庆都从帝都回到家乡看望母亲,一日又来到了三河之野游玩儿,来到了河滩上看望那块孕育自己的那块大卵石。
一看那块大卵石还在,只是已经裂为了两半。庆都感慨自己的身世。叹息了一回,洒了几滴眼泪,忽然觉得困倦了,于是依畏在大卵石的旁边便睡着了。
庆都在睡梦中,只看见一条火红色的赤龙,从天上飞了下来。那条赤龙有三丈长短,双眼烔烔有神,龙须特别长,浑身火红色,摇头摆尾地来到了自己的身边,与自己亲昵。庆都好像前生就与这神龙有缘,也愿意与他亲近。于是两个在一起缠绵了多时。
直到那条赤龙飞回了天上,庆都一惊,才醒了过来。原来是做了一个梦。双手扪在胸口前,平静了好一会儿。才恢复了常态。
一低头,看见自己身边有一幅绢画。绢画的上面画着一个赤红色的神人,眉如八采,颜面上宽下窄,鬓发甚长,相貌清奇,英气勃勃。
边上有一行文字,写的是:“赤帝起,承天下。赤帝受天佑,面上丰下锐,眉八采,鬓发七尺二寸,足履翼宿(xiu)。”庆都看了半天,除了画上的赤色之人与梦中的赤色之龙相像以外,其余的一概不解其意。
自从那日之后,庆都便发觉自己已经怀有了身孕。
寻常女人怀孕,怀满十个月便即生产。谁知庆都怀孕,足足怀了十四个月,方才生产。产下了一子,取名叫尧。
凡是圣人都有奇异的经历。所以尧母怀尧十四个月而生。一直传为佳话。
尧的长相,与那幅画上所画的赤红色的人一样。赤红色的面孔,龙颜日角,八采眉,面上丰下锐,鬓发长七尺二寸。而且两只脚的脚心各有二十二颗朱色痣,仿佛天上的翼宿一般,所以有人又说“赤帝之精生于翼。”
尧出生在外祖母家里,并且在这里长大。一直到十岁才被帝喾接回帝都。不久便被封于陶做了诸侯,帝喾死后,尧的同父异母哥哥帝挚执政之后,又将尧改封于唐做诸侯,所以尧也叫陶唐候或者就叫陶唐氏,也简称陶唐。
尧即位之后,便被称作帝尧。帝尧仁厚、贤德、勤政、爱民。其仁如天,其智如神,被尊为五帝之首,称为华夏第一仁君。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