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8 第十七章 盘瓠的来历
- 19 第十八章 盘瓠杀敌立功
- 20 第十九章 盘瓠帝女结良缘
- 21 第二十章 天马与天虫
- 22 第二十一章 蚕神 马头娘娘
- 23 第二十二章 云梦深处遇神仙
- 24 第二十三章 大禹夜游月宫
- 25 第二十四章 后羿射九日
- 26 第二十五章 嫦娥奔月
- 27 第二十六章 东南天柱寻天书
- 28 第二十七章 天书《金简玉篆》
- 29 第二十八章 巫支祁 抢走天书
- 30 第二十九章 登昆仑山 朝见西王母
- 31 第三十章 西王母赐 《召神符箓》
- 32 第三十一章 鲧治水败绩 被杀于羽山
- 33 第三十二章 大禹入朝见舜 纵论治水
- 34 第三十三章 大禹受命治水
- 35 第三十四章 尧母怀尧十四月
- 36 第三十五章 陶唐尧 北斩猰貐
- 37 第三十六章 唐尧西灭九婴
- 38 第三十七章 唐尧南屠巴蛇
- 39 第三十八章 唐尧东剿大风
- 40 第三十九章 帝尧践位 天下归心
- 41 第四十章 后稷出生遭三弃
- 42 第四十一章 长脸马嘴大法官 皋陶
- 43 第四十二章 简狄吞燕卵而怀契
- 44 第四十三章 舜在苦难中长大
- 45 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
- 46 第四十五章 修仓 浚井 断肠红
- 47 第四十六章 英才出少年
- 48 第四十七章 涂娇天上来
- 49 第四十八章 地下钻出一个神农仔
- 50 第四十九章 河伯献河
- 51 第五十章 黄河九曲一万八百里
- 52 第五十一章 治水黄河第一战
- 53 第五十二章 东海之滨斗夔牛
- 54 第五十三章 天将大战黑鲛龙
- 55 第五十四章 大禹再战黑鲛龙
- 56 第五十五章 大禹召见山神 海神
- 57 第五十六章 洋洋大东海 包容万物
- 58 第五十七章 应龙助大禹
- 59 第五十八章 黄河洪水归东海
- 60 第五十九章 徒骇河畔 沐肿作怪
- 61 第六十章 沐肿受戒化蚯蚓
- 62 第六十一章 治水九河 罔象作乱
- 63 第六十二章 罔象落海变海豚
- 64 第六十三章 泰山绝顶 黄帝传神功
- 65 第六十四章 五少年跨虎蹬泰山
- 66 第六十五章 风神大会
- 67 第六十六章 五老神仙共铸 定海神针
- 68 第六十七章 巫支祁 大会十洞妖王
- 69 第六十八章 大禹一战巫支祁
- 70 第六十九章 定海神针 惊鬼神
- 71 第七十章 铁铸夔牛 镇海眼
- 72 第七十一章 大禹二战巫支祁
- 73 第七十二章 巫支祁劫走涂娇
- 74 第七十三章 九尾白狐说媒
- 75 第七十四章 大禹联姻涂山国
- 76 第七十五章 辛壬癸甲
- 77 第七十六章 大禹三战巫支祁
- 78 第七十七章 深井锁鱼妖
- 79 第七十八章 玄龟负泥封印山川
- 80 第七十九章 一过家门而不入
- 81 第八十章 马陵谷 大禹中瘴气
- 82 第八十一章 牵来孤岛筑长堤
- 83 第八十二章 治水沂蒙山
- 84 第八十三章 沂水河畔 大禹中瘴
- 85 第八十四章 泗水之滨 除泗肥
- 86 第八十五章 治水涂山 二过家门而不入
- 87 第八十六章 登桐柏山 祭炎帝陵
- 88 第八十七章 大禹封于夏地
- 89 第八十八章 禹化黄熊 开轘辕
- 90 第八十九章 洢水河畔斩化蛇
- 91 第九十章 神斧劈伊阙 龙门除恶龙
- 92 第九十一章 三门峡边 梳妆台
- 93 第九十二章 三门峡之神门险
- 94 第九十三章 三门峡之 鬼门窄
- 95 第九十四章 三门峡之 人门之上百丈崖
- 96 第九十五章 黄河之 中流砥柱
- 97 第九十六章 再登华山 览黄河
- 98 第九十七章 巨灵咆哮 擗华山
- 99 第九十八章 祭风陵 风后传阵
- 100 第九十九章 鲤鱼跳龙门
- 101 第一百章 开山神斧 开龙门
- 102 第一百零一章 大禹 应龙 凿壶口
- 103 第一百零二章 西行治水 斩相柳
- 104 第一百零三章 治水炼石滩 积石成山
- 105 第一百零四章 导水鸿沟 夸父追日
- 106 第一百零五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
- 107 第一百零六章 神女授天书 巫峡斗恶龙
- 108 第一百零七章 劈巴山治蜀水涂山国认亲
- 109 第一百零八章 洪水退尽 治水成功
- 110 第一百零九章 治水功臣 封官加爵
- 111 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划九州
- 112 第一百一十一章 帝舜禅位 南巡苍梧
- 113 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舜升仙 帝女泪染斑竹
- 114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禹即天子位 西王母来贺
- 115 第一百一十四章 会稽山诸侯大会怒斩防风氏
- 116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禹征三苗 代天行道
- 117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苗纵毒 将计就计
- 1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擒三纵 为服其心
- 119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杜康造酒 君臣共醉
- 120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禹铸九鼎 华夏永传承
- 121 第一百二十章 大禹巡海外 藏书于名山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七章 天书《金简玉篆》
第二十七章 天书《金简玉篆》
不觉一晃七天过去了。到了第七天天刚黑,三个人收拾紧趁利落,便向东南天柱主峰“笋子尖”进发。半边月亮挂在天空,月光半明半暗,山峰,树影,朦朦胧胧。
快要接近“笋子尖”时,在峰下的黑暗处,突然闪出了十多对幽绿的眼睛,每只都有灯笼大小。一阵腥风袭来,十多对灯笼大的眼睛同时射向大禹等三人。
大禹借着朦胧的月光,定睛细看,原来每一对灯笼便是一条巨蟒的一双眼睛。每条巨蟒都有水桶粗细,十多丈长,有的昂首吐信嘶嘶作响,有的张着血盆大口,口角边上淌着腥涎。作势要一口将人吞下。
大禹等三人,几乎同时亮出了兵刃。玄弓抡起了伏魔黄铜棍,黄戈挥起了霹雳狼牙棒,大禹手中擎着开山神斧。
玄弓、黄戈二人同时护住了大禹,玄弓抡起了伏魔黄铜棍,朝正中间的巨蟒扫去,那巨蟒将头向后一仰,躲过了玄弓的黄铜棍,蟒尾迅速的卷回,一下子把玄弓连黄铜棍一块卷了起来,越缠越紧。
黄戈见状,急忙挥起霹雳狼牙棒,向蟒尾砸去。不等狼牙棒砸到,那巨蟒回过斗大的蟒头就要生吞黄戈。在这千钓一发这际,大禹挥起开山神斧一着龙战于野,斩向蟒头。
巨蟒首尾不能相顾,只得两害相权取其轻,舍蟒尾,而保蟒头。蟒尾没能躲过黄戈这一狼牙棒,连皮带肉被扫去了一大块。巨蟒受重创,不得不松开了玄弓。黄戈上前扶起了玄弓,见玄弓已经被巨蟒缠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大禹第一招没能致命,回手一招亢龙有悔,一神斧削下了斗大的蟒头。蟒头落地,忽然不见,那蟒身也在瞬间化做了青藤,断成两段,落在地上。
大禹这回有了经验,巨蟒身子长,首尾不能相顾,顾了头就顾不了尾,如果三个人同时出击,分别击向蟒头蟒尾和蟒身,那就稳操胜券。
第二条巨蟒又上来时,三个人分为前、中、后,同时出击,不出三个回合,大禹一招见龙在田,一斧把蟒头砍了下来。结果这条巨蟒又化作一条青藤,断为两段。落在地上。
第三,第四条巨蟒同时冲了过来,大禹一个人对付两只巨蟒的头,玄弓、黄戈二人各对付一只蟒尾。于是三个人和两只巨蟒斗到了一起,两只巨蟒翻翻乱滚,三个人窜、跳、腾挪。玄弓、黄戈二人战住了蟒尾使它不能回救蟒头。大禹乘势一招画龙点睛,先使斧柄刺瞎了二只巨蟒的双眼,再调转斧头,一招龙戏双星,左砍右剁,两颗斗大的蟒头“咕噜噜”,同时滚落在地。结果又化作二条青藤,断落在地。
大禹急着要登“笋子尖”寻找《金简玉篆》天书,怕被这些巨蟒纠缠时间长了,耽误了正事。一时性起,使出了黄帝混元功,一招登云步,纵到半空,抡圆了开山神斧,就象一个滚动的风火轮,一路滚将过去,“龙跃在渊”,“龙行不息”,“龙行大川”,“龙卷风云”,“龙归大海”。一连使出了降龙三十六斧中的五六个招式,就像砍瓜切菜一般,神斧所到之处,巨蟒纷纷身首两处,有的三段,有的五段,有的七八段。一时间十余条巨蟒一条不剩,只见遍地都是一段一段的粗大的青腾。四周刹那间一切归于平静,大禹收势落下,站在一截截的青藤上。
玄弓、黄戈二人只有在一旁观看的份。看着大禹一个人大展神威,一点也伸不上手。这也是他们头一次见大禹发威,没想到大禹的武功越是遇到强手,便是更强出了一截。
大禹刚收势落地。就猛然听到一声巨雷般的咆哮:“嗷——呜”,这一声吼叫真是山谷震荡。树叶扑簌簌落了一地,一阵腥风刮来,从黑暗中窜出来一头巨兽。
看那巨兽,有三丈高下,五丈长短,尾巴有二仗长,水桶粗细。脖颈上长着九个脑袋。原来是一只九头狮子精。九个脑袋,个个脑袋都张着血盆大口,露出三尺多长的獠牙,威猛凶恶,狰狞恐怖。
三个人不禁后退了一步,待看明白了之后,大禹对玄弓、黄戈二人说话:“我们还用对付巨蟒的办法,站成一个三角阵,把巨兽围在中间,也让它首尾不能相顾。”
玄弓、黄戈二人正为刚才斗巨蟒斗到最后没能伸上手,而憋了一肚子的火,这回都想把自己的武功施展出来,于是都使出了全力。
大禹等三个人都身高过丈,在人群中是少有的大个头,可是跟巨兽比起来,显得那样矮小,只及巨兽的腹部,就像三个十来岁的小n男孩子在斗一头成年的大象。
那巨兽窜、纵、扑、咬,快速敏捷,转身调头也十分灵活。三个人的兵忍刃每次使出还未及巨兽的身体,就被巨兽逼得收势躲闪,战了半天也不分上下。
巨兽脖颈上的九颗狮头更是凶猛灵活,九颗头相互照应,有的进攻,有的防守,嘴里的獠牙有三尺多长,像两柄利剑,极具威力,斗了几个回合,大禹三人都没能得手。
玄弓在巨兽的尾部寻机会下手,可是巨兽的一条尾巴有水桶粗细,二丈多长,像一条巨鞭横扫竖抽,人被扫到非死即伤,是一条极具威力的武器。还没等自己的兵刃打到,那巨鞭早已攻来,躲避尚且不及,更无还手的时间。
黄戈小时候的外号叫做泥鳅,机智灵敏,常有奇招制敌。他看准了巨兽的腹下便是它的薄弱所在,又是它的盲区。于是趁着巨兽一转身的机会,”嗖“的一下钻进了巨兽的腹下。巨兽发觉腹下有人,刚想要跃起来躲开,但是为时已晚,黄戈哪肯给它这个机会。狼牙棒早已抡圆,尽力向巨兽的肚皮扫去。”唰啦“一声,扫下来一块肚皮,连皮带肉挂在了狼牙棒上。
巨兽痛得”嗷——呜——”一声吼叫,窜起来三丈多高。待它再落回地面时,大禹一纵跃起,抡圆了开山神斧,对准了正中间的那颗狮头,一斧削去,一颗斗大的狮头应声落地。
就在这同时,玄弓在右面,抡起伏魔黄铜棍,对准巨兽的后腿,一棍扫云,只听得“咔喳”一声,把巨兽的右腿打折。黄戈在左边跃起,一狼牙棒击中了巨兽的腰胯,巨兽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禹纵到了巨兽头部的上方,挥动开山神斧,一招“龙行不息”,将剩下的八颗狮头接二连三的都削了下来。
巨兽九头狮,像崩埸了一座小山一样,轰然倒地,瞬间化做了一堆大大小小的碎石。
大禹等三个人刚刚斗败了一只巨兽九头狮,就听见空中传来一阵阵尖利的鸣镝声。这声音鼓荡得耳膜作痛。向空中一望,只见一群巨大的蝙蝠,有千百只,铺天盖地飞了过来。每只巨蝠都有秃鹫大小,两翼展开足有八尺宽,从头上掠过时,带起了一股股巨风。
这些巨型蝙蝠专门迎着人的脸面俯冲,等冲到面前时,再将头向高处拉起来。人明白的知道巨蝠不会撞到脸上,可是不免还是要下意识地躲避。这些巨蝠的冲撞令人毛骨悚然,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再加上尖唳的叫声,不一会儿,就把人折腾得头晕目眩。
玄弓和黄戈二人抡起兵刃向巨蝠乱扫,可是巨蝠只是略略飞高一些,他们便够不到了。
大禹见此情景,心想,如果与巨蝠一直这样纠缠下去,势必要耽误了登“笋子尖”的时刻,如果真的耽误了时刻,即使登上了“笋子尖”也寻不到天书,又是一场空忙,也不知道还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次出现。
如果要不顾巨蝠的冲撞,强行登“笋子尖”一来月光朦胧看不清楚落脚借力的地方,二来巨蝠干扰,登“笋子尖”更是难上加难,一失足便前功尽弃。大禹在情急之下,头脑中突然闪出了一个近乎于小儿游戏的想法:凭借轻功踏到巨蝠的背上,再走出凌波踏浪步法,从低飞到巨蝠背上跃到飞得高的巨蝠背上,如此一步比一步高,最后不是也可以走到“笋子尖”上吗?
想到这里,大禹一个登云步,看准了一只巨蝠,一纵身跃了上去,站在了那只巨蝠的后背上。
说也奇怪,那只巨蝠就像并不知觉,大禹又迅捷地迈步跃到了另一只飞得略高一些的巨蝠背上。那巨蝠阵越飞越高,绕着“笋子尖”盘旋向上。大禹就像走在鹊桥上一样,随着盘旋向上的巨蝠阵越走越高。
玄弓和黄戈二人一开始看见大禹跃到了巨蝠的背上,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都收起了兵刃看大禹如何施为。巨蝠也不再向人面俯冲了,只是绕着天柱盘旋飞翔。再过一会儿,看见大禹正在巨蝠的背上走起了凌波踏浪步法,真是匪夷所思。巨蝠阵也开始绕着“笋子尖”盘旋,越飞越高,二人不禁为大禹的神功喝彩。
一柱香的功夫,巨蝠阵已经升高了一百多丈高,与“笋子尖”拉齐。大禹瞅准了“笋子尖”,一步跳下了巨蝠背,落在了“笋子尖”上。说也奇怪,那巨蝠刹时化作了一片片芭蕉叶,纷纷落向地面。
大禹收回目光,往“笋子尖”上看云,只见那平整如砥的青石上面赫然躺着一个青玉的石函,石函有二尺见方,一尺薄厚,在朦胧的月光下,显得神秘异常。
大禹的心怦怦地剧烈地跳动起来,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打开石函盖。只见石函内金光闪耀,并排地摆放着九卷金简。大禹将函盖放在一旁,小心地拿起一卷金简,慢慢地展开,只见每一支书简都是纯金打造,二尺长,二指宽,二分厚,金简上镶嵌着羊脂白玉雕成的篆字,大禹一声喝彩:“好一个《金简玉篆》!这就是我要寻找的天书!历尽了千辛万苦,今天终于得到了!”
大禹将这卷金简放回石函内,再拿起第二卷,一看,形制和第一卷一样,都是金简上镶嵌着羊脂白玉雕成的篆字。
大禹把九卷金简挨个看了一遍,再放回石函内。再看,在石函的边上还放着两件东西,拿起一看,原来是一对圆形的玉鉴(镜)有手掌大小。一柄红色,一柄绿色。
那柄红色的玉鉴象火红的石榴,那柄绿鉴像碧绿的翡翠。甚是精巧可爱。看完之后又小心放回石函中。这时大禹不经意间往地上一看,把自己惊了一个目瞪口呆。原来自己刚才看过两柄玉鉴之后,一双眼睛竟能将地下的岩石看穿。地下一丈深浅的物体看得清清楚楚,洞查秋毫。
大禹欣喜若狂,小心地盖好了石函的盖子,捧起石函,抱在怀里。提起轻功,小心翼翼地从“笋子尖”上一步一步地慢慢退了下来,回到了峰下。
快要接近“笋子尖”时,在峰下的黑暗处,突然闪出了十多对幽绿的眼睛,每只都有灯笼大小。一阵腥风袭来,十多对灯笼大的眼睛同时射向大禹等三人。
大禹借着朦胧的月光,定睛细看,原来每一对灯笼便是一条巨蟒的一双眼睛。每条巨蟒都有水桶粗细,十多丈长,有的昂首吐信嘶嘶作响,有的张着血盆大口,口角边上淌着腥涎。作势要一口将人吞下。
大禹等三人,几乎同时亮出了兵刃。玄弓抡起了伏魔黄铜棍,黄戈挥起了霹雳狼牙棒,大禹手中擎着开山神斧。
玄弓、黄戈二人同时护住了大禹,玄弓抡起了伏魔黄铜棍,朝正中间的巨蟒扫去,那巨蟒将头向后一仰,躲过了玄弓的黄铜棍,蟒尾迅速的卷回,一下子把玄弓连黄铜棍一块卷了起来,越缠越紧。
黄戈见状,急忙挥起霹雳狼牙棒,向蟒尾砸去。不等狼牙棒砸到,那巨蟒回过斗大的蟒头就要生吞黄戈。在这千钓一发这际,大禹挥起开山神斧一着龙战于野,斩向蟒头。
巨蟒首尾不能相顾,只得两害相权取其轻,舍蟒尾,而保蟒头。蟒尾没能躲过黄戈这一狼牙棒,连皮带肉被扫去了一大块。巨蟒受重创,不得不松开了玄弓。黄戈上前扶起了玄弓,见玄弓已经被巨蟒缠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大禹第一招没能致命,回手一招亢龙有悔,一神斧削下了斗大的蟒头。蟒头落地,忽然不见,那蟒身也在瞬间化做了青藤,断成两段,落在地上。
大禹这回有了经验,巨蟒身子长,首尾不能相顾,顾了头就顾不了尾,如果三个人同时出击,分别击向蟒头蟒尾和蟒身,那就稳操胜券。
第二条巨蟒又上来时,三个人分为前、中、后,同时出击,不出三个回合,大禹一招见龙在田,一斧把蟒头砍了下来。结果这条巨蟒又化作一条青藤,断为两段。落在地上。
第三,第四条巨蟒同时冲了过来,大禹一个人对付两只巨蟒的头,玄弓、黄戈二人各对付一只蟒尾。于是三个人和两只巨蟒斗到了一起,两只巨蟒翻翻乱滚,三个人窜、跳、腾挪。玄弓、黄戈二人战住了蟒尾使它不能回救蟒头。大禹乘势一招画龙点睛,先使斧柄刺瞎了二只巨蟒的双眼,再调转斧头,一招龙戏双星,左砍右剁,两颗斗大的蟒头“咕噜噜”,同时滚落在地。结果又化作二条青藤,断落在地。
大禹急着要登“笋子尖”寻找《金简玉篆》天书,怕被这些巨蟒纠缠时间长了,耽误了正事。一时性起,使出了黄帝混元功,一招登云步,纵到半空,抡圆了开山神斧,就象一个滚动的风火轮,一路滚将过去,“龙跃在渊”,“龙行不息”,“龙行大川”,“龙卷风云”,“龙归大海”。一连使出了降龙三十六斧中的五六个招式,就像砍瓜切菜一般,神斧所到之处,巨蟒纷纷身首两处,有的三段,有的五段,有的七八段。一时间十余条巨蟒一条不剩,只见遍地都是一段一段的粗大的青腾。四周刹那间一切归于平静,大禹收势落下,站在一截截的青藤上。
玄弓、黄戈二人只有在一旁观看的份。看着大禹一个人大展神威,一点也伸不上手。这也是他们头一次见大禹发威,没想到大禹的武功越是遇到强手,便是更强出了一截。
大禹刚收势落地。就猛然听到一声巨雷般的咆哮:“嗷——呜”,这一声吼叫真是山谷震荡。树叶扑簌簌落了一地,一阵腥风刮来,从黑暗中窜出来一头巨兽。
看那巨兽,有三丈高下,五丈长短,尾巴有二仗长,水桶粗细。脖颈上长着九个脑袋。原来是一只九头狮子精。九个脑袋,个个脑袋都张着血盆大口,露出三尺多长的獠牙,威猛凶恶,狰狞恐怖。
三个人不禁后退了一步,待看明白了之后,大禹对玄弓、黄戈二人说话:“我们还用对付巨蟒的办法,站成一个三角阵,把巨兽围在中间,也让它首尾不能相顾。”
玄弓、黄戈二人正为刚才斗巨蟒斗到最后没能伸上手,而憋了一肚子的火,这回都想把自己的武功施展出来,于是都使出了全力。
大禹等三个人都身高过丈,在人群中是少有的大个头,可是跟巨兽比起来,显得那样矮小,只及巨兽的腹部,就像三个十来岁的小n男孩子在斗一头成年的大象。
那巨兽窜、纵、扑、咬,快速敏捷,转身调头也十分灵活。三个人的兵忍刃每次使出还未及巨兽的身体,就被巨兽逼得收势躲闪,战了半天也不分上下。
巨兽脖颈上的九颗狮头更是凶猛灵活,九颗头相互照应,有的进攻,有的防守,嘴里的獠牙有三尺多长,像两柄利剑,极具威力,斗了几个回合,大禹三人都没能得手。
玄弓在巨兽的尾部寻机会下手,可是巨兽的一条尾巴有水桶粗细,二丈多长,像一条巨鞭横扫竖抽,人被扫到非死即伤,是一条极具威力的武器。还没等自己的兵刃打到,那巨鞭早已攻来,躲避尚且不及,更无还手的时间。
黄戈小时候的外号叫做泥鳅,机智灵敏,常有奇招制敌。他看准了巨兽的腹下便是它的薄弱所在,又是它的盲区。于是趁着巨兽一转身的机会,”嗖“的一下钻进了巨兽的腹下。巨兽发觉腹下有人,刚想要跃起来躲开,但是为时已晚,黄戈哪肯给它这个机会。狼牙棒早已抡圆,尽力向巨兽的肚皮扫去。”唰啦“一声,扫下来一块肚皮,连皮带肉挂在了狼牙棒上。
巨兽痛得”嗷——呜——”一声吼叫,窜起来三丈多高。待它再落回地面时,大禹一纵跃起,抡圆了开山神斧,对准了正中间的那颗狮头,一斧削去,一颗斗大的狮头应声落地。
就在这同时,玄弓在右面,抡起伏魔黄铜棍,对准巨兽的后腿,一棍扫云,只听得“咔喳”一声,把巨兽的右腿打折。黄戈在左边跃起,一狼牙棒击中了巨兽的腰胯,巨兽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禹纵到了巨兽头部的上方,挥动开山神斧,一招“龙行不息”,将剩下的八颗狮头接二连三的都削了下来。
巨兽九头狮,像崩埸了一座小山一样,轰然倒地,瞬间化做了一堆大大小小的碎石。
大禹等三个人刚刚斗败了一只巨兽九头狮,就听见空中传来一阵阵尖利的鸣镝声。这声音鼓荡得耳膜作痛。向空中一望,只见一群巨大的蝙蝠,有千百只,铺天盖地飞了过来。每只巨蝠都有秃鹫大小,两翼展开足有八尺宽,从头上掠过时,带起了一股股巨风。
这些巨型蝙蝠专门迎着人的脸面俯冲,等冲到面前时,再将头向高处拉起来。人明白的知道巨蝠不会撞到脸上,可是不免还是要下意识地躲避。这些巨蝠的冲撞令人毛骨悚然,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再加上尖唳的叫声,不一会儿,就把人折腾得头晕目眩。
玄弓和黄戈二人抡起兵刃向巨蝠乱扫,可是巨蝠只是略略飞高一些,他们便够不到了。
大禹见此情景,心想,如果与巨蝠一直这样纠缠下去,势必要耽误了登“笋子尖”的时刻,如果真的耽误了时刻,即使登上了“笋子尖”也寻不到天书,又是一场空忙,也不知道还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再次出现。
如果要不顾巨蝠的冲撞,强行登“笋子尖”一来月光朦胧看不清楚落脚借力的地方,二来巨蝠干扰,登“笋子尖”更是难上加难,一失足便前功尽弃。大禹在情急之下,头脑中突然闪出了一个近乎于小儿游戏的想法:凭借轻功踏到巨蝠的背上,再走出凌波踏浪步法,从低飞到巨蝠背上跃到飞得高的巨蝠背上,如此一步比一步高,最后不是也可以走到“笋子尖”上吗?
想到这里,大禹一个登云步,看准了一只巨蝠,一纵身跃了上去,站在了那只巨蝠的后背上。
说也奇怪,那只巨蝠就像并不知觉,大禹又迅捷地迈步跃到了另一只飞得略高一些的巨蝠背上。那巨蝠阵越飞越高,绕着“笋子尖”盘旋向上。大禹就像走在鹊桥上一样,随着盘旋向上的巨蝠阵越走越高。
玄弓和黄戈二人一开始看见大禹跃到了巨蝠的背上,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都收起了兵刃看大禹如何施为。巨蝠也不再向人面俯冲了,只是绕着天柱盘旋飞翔。再过一会儿,看见大禹正在巨蝠的背上走起了凌波踏浪步法,真是匪夷所思。巨蝠阵也开始绕着“笋子尖”盘旋,越飞越高,二人不禁为大禹的神功喝彩。
一柱香的功夫,巨蝠阵已经升高了一百多丈高,与“笋子尖”拉齐。大禹瞅准了“笋子尖”,一步跳下了巨蝠背,落在了“笋子尖”上。说也奇怪,那巨蝠刹时化作了一片片芭蕉叶,纷纷落向地面。
大禹收回目光,往“笋子尖”上看云,只见那平整如砥的青石上面赫然躺着一个青玉的石函,石函有二尺见方,一尺薄厚,在朦胧的月光下,显得神秘异常。
大禹的心怦怦地剧烈地跳动起来,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打开石函盖。只见石函内金光闪耀,并排地摆放着九卷金简。大禹将函盖放在一旁,小心地拿起一卷金简,慢慢地展开,只见每一支书简都是纯金打造,二尺长,二指宽,二分厚,金简上镶嵌着羊脂白玉雕成的篆字,大禹一声喝彩:“好一个《金简玉篆》!这就是我要寻找的天书!历尽了千辛万苦,今天终于得到了!”
大禹将这卷金简放回石函内,再拿起第二卷,一看,形制和第一卷一样,都是金简上镶嵌着羊脂白玉雕成的篆字。
大禹把九卷金简挨个看了一遍,再放回石函内。再看,在石函的边上还放着两件东西,拿起一看,原来是一对圆形的玉鉴(镜)有手掌大小。一柄红色,一柄绿色。
那柄红色的玉鉴象火红的石榴,那柄绿鉴像碧绿的翡翠。甚是精巧可爱。看完之后又小心放回石函中。这时大禹不经意间往地上一看,把自己惊了一个目瞪口呆。原来自己刚才看过两柄玉鉴之后,一双眼睛竟能将地下的岩石看穿。地下一丈深浅的物体看得清清楚楚,洞查秋毫。
大禹欣喜若狂,小心地盖好了石函的盖子,捧起石函,抱在怀里。提起轻功,小心翼翼地从“笋子尖”上一步一步地慢慢退了下来,回到了峰下。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