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0 第二十九章 登昆仑山 朝见西王母
- 31 第三十章 西王母赐 《召神符箓》
- 32 第三十一章 鲧治水败绩 被杀于羽山
- 33 第三十二章 大禹入朝见舜 纵论治水
- 34 第三十三章 大禹受命治水
- 35 第三十四章 尧母怀尧十四月
- 36 第三十五章 陶唐尧 北斩猰貐
- 37 第三十六章 唐尧西灭九婴
- 38 第三十七章 唐尧南屠巴蛇
- 39 第三十八章 唐尧东剿大风
- 40 第三十九章 帝尧践位 天下归心
- 41 第四十章 后稷出生遭三弃
- 42 第四十一章 长脸马嘴大法官 皋陶
- 43 第四十二章 简狄吞燕卵而怀契
- 44 第四十三章 舜在苦难中长大
- 45 第四十四章 舜耕于畎亩
- 46 第四十五章 修仓 浚井 断肠红
- 47 第四十六章 英才出少年
- 48 第四十七章 涂娇天上来
- 49 第四十八章 地下钻出一个神农仔
- 50 第四十九章 河伯献河
- 51 第五十章 黄河九曲一万八百里
- 52 第五十一章 治水黄河第一战
- 53 第五十二章 东海之滨斗夔牛
- 54 第五十三章 天将大战黑鲛龙
- 55 第五十四章 大禹再战黑鲛龙
- 56 第五十五章 大禹召见山神 海神
- 57 第五十六章 洋洋大东海 包容万物
- 58 第五十七章 应龙助大禹
- 59 第五十八章 黄河洪水归东海
- 60 第五十九章 徒骇河畔 沐肿作怪
- 61 第六十章 沐肿受戒化蚯蚓
- 62 第六十一章 治水九河 罔象作乱
- 63 第六十二章 罔象落海变海豚
- 64 第六十三章 泰山绝顶 黄帝传神功
- 65 第六十四章 五少年跨虎蹬泰山
- 66 第六十五章 风神大会
- 67 第六十六章 五老神仙共铸 定海神针
- 68 第六十七章 巫支祁 大会十洞妖王
- 69 第六十八章 大禹一战巫支祁
- 70 第六十九章 定海神针 惊鬼神
- 71 第七十章 铁铸夔牛 镇海眼
- 72 第七十一章 大禹二战巫支祁
- 73 第七十二章 巫支祁劫走涂娇
- 74 第七十三章 九尾白狐说媒
- 75 第七十四章 大禹联姻涂山国
- 76 第七十五章 辛壬癸甲
- 77 第七十六章 大禹三战巫支祁
- 78 第七十七章 深井锁鱼妖
- 79 第七十八章 玄龟负泥封印山川
- 80 第七十九章 一过家门而不入
- 81 第八十章 马陵谷 大禹中瘴气
- 82 第八十一章 牵来孤岛筑长堤
- 83 第八十二章 治水沂蒙山
- 84 第八十三章 沂水河畔 大禹中瘴
- 85 第八十四章 泗水之滨 除泗肥
- 86 第八十五章 治水涂山 二过家门而不入
- 87 第八十六章 登桐柏山 祭炎帝陵
- 88 第八十七章 大禹封于夏地
- 89 第八十八章 禹化黄熊 开轘辕
- 90 第八十九章 洢水河畔斩化蛇
- 91 第九十章 神斧劈伊阙 龙门除恶龙
- 92 第九十一章 三门峡边 梳妆台
- 93 第九十二章 三门峡之神门险
- 94 第九十三章 三门峡之 鬼门窄
- 95 第九十四章 三门峡之 人门之上百丈崖
- 96 第九十五章 黄河之 中流砥柱
- 97 第九十六章 再登华山 览黄河
- 98 第九十七章 巨灵咆哮 擗华山
- 99 第九十八章 祭风陵 风后传阵
- 100 第九十九章 鲤鱼跳龙门
- 101 第一百章 开山神斧 开龙门
- 102 第一百零一章 大禹 应龙 凿壶口
- 103 第一百零二章 西行治水 斩相柳
- 104 第一百零三章 治水炼石滩 积石成山
- 105 第一百零四章 导水鸿沟 夸父追日
- 106 第一百零五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
- 107 第一百零六章 神女授天书 巫峡斗恶龙
- 108 第一百零七章 劈巴山治蜀水涂山国认亲
- 109 第一百零八章 洪水退尽 治水成功
- 110 第一百零九章 治水功臣 封官加爵
- 111 第一百一十章 大禹划九州
- 112 第一百一十一章 帝舜禅位 南巡苍梧
- 113 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舜升仙 帝女泪染斑竹
- 114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禹即天子位 西王母来贺
- 115 第一百一十四章 会稽山诸侯大会怒斩防风氏
- 116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禹征三苗 代天行道
- 117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三苗纵毒 将计就计
- 1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擒三纵 为服其心
- 119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杜康造酒 君臣共醉
- 120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禹铸九鼎 华夏永传承
- 121 第一百二十章 大禹巡海外 藏书于名山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九章 帝尧践位 天下归心
第三十九章 帝尧践位 天下归心
东方的诸侯听说陶唐侯剿除了大风,纷纷前来慰问。无不佩服陶唐候尧的智慧和勇气,无不对尧倾心吐胆,真诚拥戴。
至此,陶唐尧的名字传遍了华夏大地的东南西北,人们都知道华夏大地上有个人叫陶唐候尧。是一位心系天下百姓的仁人,同时也是一位旷世的英雄。
当时执政的帝挚,软弱无能,自幼多病,在执政的几年里,一直由三凶把持朝政。几年之后,一病而死。
这时全天下八百八十诸侯,联名推举陶唐候尧来继任天子之位,光是推举的荐举书就堆满了一座大殿。
三凶本来最嫉妒陶唐候尧,知道陶唐候尧执政将对自己不利。但是对于天下八百八十诸侯的这铺天盖地而来的举荐书,束手无策。于是陶唐候尧顺应全八百诸侯和天下万民的的愿望,当仁不让的即位当上了华夏天子。
陶唐候尧践位之后,就不再称陶唐侯了,而改称为帝尧。
帝尧将帝都建在了平阳(山西临汾)从此平阳便成了华夏的帝都。帝尧执政之后,首先罢免了不得人心的三凶。
帝尧任命擅长行政领导的契(xie契是商朝的祖先)为大司徒,掌管全国的行政领导和朝政的日常管理。
任命擅长农业的弃为大司农,(弃的封地在稷(ji),所以也叫稷、上尊号叫后稷。是周朝的祖先),专门掌管和教导百姓农耕稼穑之事。
任命后羿为大司衡,专门掌管军事和军队,这时候后裔已经三百多岁了,依旧是老当益壮。
任命皋陶皋(gaoyao)为士师和大理卿,专门掌管教化、法律、刑罚和判案。所以皋陶也是华夏民族的第一位**官。
帝尧还设立了“四岳”之官。任命温和敦厚的羲仲为东岳之官,凡是东方之事和春天之事,都归羲仲主持。
任命果敢有为的羲叔为南岳之官。凡是南方之事和夏天之事,都归羲叔主持。
任命严肃刚劲的和仲为西岳之官,凡是西方之事,和秋天之事,都归他管。
任命沉静多谋的和叔为北岳之官,凡是北方之事和冬天之事都归他管。
前朝的老臣火正祝融,本来的名字叫吴回。现在仍然留在朝廷,但任咨政官。
帝尧仍旧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粗布衣裳。冬天里,天实在太冷,外出的时候便再披上一张鹿皮御寒。一天到晚为国家大事操心。为老百姓的事情操心。
帝尧主张施行仁政,注重教化百姓,以仁治国。
帝尧孝敬母亲,友爱兄弟。提倡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吃饭的时候掉下一粒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下去。
帝尧鼓励百姓耕田种粮,采棉织布。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
有一次帝尧外出巡视。看见路边倒着一个人,骨瘦如柴,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便上前询问。
旁边有人告诉帝尧说,这个人家里没有粮食了,已经有好几顿没吃饭了,是饿成这样的。
帝尧听后哭了。他流着眼泪说道:“这都是我的罪过呀,是我没能治理好国家,让老百姓挨饿了”。
于是立刻叫来了随行的人,取出为自己准备的干粮,蹲下身来亲自喂给那人吃。又叫人拿出水来饮给那人喝。
那人吃过干粮、喝过水之后,慢慢地睁开了眼睛,支撑着站了起来,向帝尧行礼致谢。
帝尧说道:“不要谢我,是我没有治理好国家,对不起你,让你挨饿了,我很惭愧。”说完话,又叫随行的人把所带的干粮全都留给了那个人。
随行的人问帝尧:“把你的干粮都送给了别人,那你吃什么呢?”帝尧说道:“宁可我自己挨饿,也不能看着老百姓们饿死呀。”
又说道:“今后我还要多到老百姓中走一走,多多体察民情,多了解百姓的疾苦,让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
又一日,帝尧外出体察民情。看见有一个人被官差用锁链锁着,站在大街上当街示众。
帝尧走上前去询问那人犯了什么罪,看守犯人的官差告诉帝尧说道:“这个人因为偷别人的东西而犯了法,被罚站在这里当街示众。”
帝尧听了之后,说道:“这都是我之过呀,是我没教化好百姓,才使百姓犯错的呀。”帝尧转身对差官说道:“在哪一条锁链来,将我也用铁链锁上,我也要跟犯人一起站在这里示众。”
跟随帝尧的人不肯用铁链索帝尧,帝尧就垂手站在那犯人的旁边,嘴里不停地说道:“都是我之过,是我没能教化好百姓,百姓才犯的错呀。”
那个犯人和周围的人听了都深受感动,一起向帝尧跪下,很多人都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从此以后,社会风气大大好转,很少看见再有人犯罪了。
冬季到了小雪过后,是天子狩猎的季节。这时候百兽皆已长成,裘皮上的绒毛也都长齐了。
这一天帝尧要到野外狩猎。虞人事先选好了围场,四面围下了围网。帝尧走到近前,看见四面围网,就命令虞人将围网撤去了一面。
他说道:“四面合围太过于严密,未免残酷不仁,百兽一旦被围网围住将无可逃生。可将围网撤开一面,使有幸逃生的猎物可以逃出去,只有那些在劫难逃的猎物才最后被捕杀。”
因为帝尧的这一决定,后世传流下来两句话:一句叫做“网开一面”,一句叫做“天子不合围”。
有一次帝尧经过汾水之滨。看见远处有两个人在打架。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两个同父异母兄弟,一个叫实沈,一个叫於伯。这二人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可是一向不和睦。兄长不像兄长,弟弟不像弟弟。
二人一见帝尧来了,这才罢手。一起向帝尧行礼。帝尧斥责二人道:“同胞兄弟本是手足之情,伤了哪一个都是骨肉。再说,兄弟不和也会招致外人欺负。听我的话今后再也不要兄弟相残了。如若不然,我就把你们兄弟二人分封开去,叫你们再也不能相见。”
谁知那兄弟二人一听帝尧要把他们分封开去的话,却同声说道:“恳请天子这就把我们分开封了吧。”
帝尧像这样劝解兄弟二人已经劝好几次了,实在是没有别的好办法。于是流着眼泪说道:“那好吧。”就封於伯去东南方的商地。封实沈去西北方的参地。嘱咐二人道:“你们二人到了各自的封地之后,要恪尽职守。善待百姓。治理好国家,好让我放心。”
於伯和实沈二人都很满意,各自收拾行装到封地上任去了。
自此,兄弟二人一个在西北的参地,一个在东南的商地。於伯上应二十八宿之商星,实沈上应二十八宿之参星。
商星在东方,早晨的时候出现,参星在西方,晚上的时候出现,两颗星星永不相见。
所以后人形容兄弟不和睦,或者兄弟分离,就说“兄弟参商”。
至此,帝尧建立起来一个华夏民族统一的国家形式和全新的政治管理体制。天下一新。各方诸侯拥戴,天下百姓归心,万民乐业。开辟出来了一个尧天盛世。
至此,陶唐尧的名字传遍了华夏大地的东南西北,人们都知道华夏大地上有个人叫陶唐候尧。是一位心系天下百姓的仁人,同时也是一位旷世的英雄。
当时执政的帝挚,软弱无能,自幼多病,在执政的几年里,一直由三凶把持朝政。几年之后,一病而死。
这时全天下八百八十诸侯,联名推举陶唐候尧来继任天子之位,光是推举的荐举书就堆满了一座大殿。
三凶本来最嫉妒陶唐候尧,知道陶唐候尧执政将对自己不利。但是对于天下八百八十诸侯的这铺天盖地而来的举荐书,束手无策。于是陶唐候尧顺应全八百诸侯和天下万民的的愿望,当仁不让的即位当上了华夏天子。
陶唐候尧践位之后,就不再称陶唐侯了,而改称为帝尧。
帝尧将帝都建在了平阳(山西临汾)从此平阳便成了华夏的帝都。帝尧执政之后,首先罢免了不得人心的三凶。
帝尧任命擅长行政领导的契(xie契是商朝的祖先)为大司徒,掌管全国的行政领导和朝政的日常管理。
任命擅长农业的弃为大司农,(弃的封地在稷(ji),所以也叫稷、上尊号叫后稷。是周朝的祖先),专门掌管和教导百姓农耕稼穑之事。
任命后羿为大司衡,专门掌管军事和军队,这时候后裔已经三百多岁了,依旧是老当益壮。
任命皋陶皋(gaoyao)为士师和大理卿,专门掌管教化、法律、刑罚和判案。所以皋陶也是华夏民族的第一位**官。
帝尧还设立了“四岳”之官。任命温和敦厚的羲仲为东岳之官,凡是东方之事和春天之事,都归羲仲主持。
任命果敢有为的羲叔为南岳之官。凡是南方之事和夏天之事,都归羲叔主持。
任命严肃刚劲的和仲为西岳之官,凡是西方之事,和秋天之事,都归他管。
任命沉静多谋的和叔为北岳之官,凡是北方之事和冬天之事都归他管。
前朝的老臣火正祝融,本来的名字叫吴回。现在仍然留在朝廷,但任咨政官。
帝尧仍旧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粗布衣裳。冬天里,天实在太冷,外出的时候便再披上一张鹿皮御寒。一天到晚为国家大事操心。为老百姓的事情操心。
帝尧主张施行仁政,注重教化百姓,以仁治国。
帝尧孝敬母亲,友爱兄弟。提倡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吃饭的时候掉下一粒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下去。
帝尧鼓励百姓耕田种粮,采棉织布。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
有一次帝尧外出巡视。看见路边倒着一个人,骨瘦如柴,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便上前询问。
旁边有人告诉帝尧说,这个人家里没有粮食了,已经有好几顿没吃饭了,是饿成这样的。
帝尧听后哭了。他流着眼泪说道:“这都是我的罪过呀,是我没能治理好国家,让老百姓挨饿了”。
于是立刻叫来了随行的人,取出为自己准备的干粮,蹲下身来亲自喂给那人吃。又叫人拿出水来饮给那人喝。
那人吃过干粮、喝过水之后,慢慢地睁开了眼睛,支撑着站了起来,向帝尧行礼致谢。
帝尧说道:“不要谢我,是我没有治理好国家,对不起你,让你挨饿了,我很惭愧。”说完话,又叫随行的人把所带的干粮全都留给了那个人。
随行的人问帝尧:“把你的干粮都送给了别人,那你吃什么呢?”帝尧说道:“宁可我自己挨饿,也不能看着老百姓们饿死呀。”
又说道:“今后我还要多到老百姓中走一走,多多体察民情,多了解百姓的疾苦,让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
又一日,帝尧外出体察民情。看见有一个人被官差用锁链锁着,站在大街上当街示众。
帝尧走上前去询问那人犯了什么罪,看守犯人的官差告诉帝尧说道:“这个人因为偷别人的东西而犯了法,被罚站在这里当街示众。”
帝尧听了之后,说道:“这都是我之过呀,是我没教化好百姓,才使百姓犯错的呀。”帝尧转身对差官说道:“在哪一条锁链来,将我也用铁链锁上,我也要跟犯人一起站在这里示众。”
跟随帝尧的人不肯用铁链索帝尧,帝尧就垂手站在那犯人的旁边,嘴里不停地说道:“都是我之过,是我没能教化好百姓,百姓才犯的错呀。”
那个犯人和周围的人听了都深受感动,一起向帝尧跪下,很多人都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从此以后,社会风气大大好转,很少看见再有人犯罪了。
冬季到了小雪过后,是天子狩猎的季节。这时候百兽皆已长成,裘皮上的绒毛也都长齐了。
这一天帝尧要到野外狩猎。虞人事先选好了围场,四面围下了围网。帝尧走到近前,看见四面围网,就命令虞人将围网撤去了一面。
他说道:“四面合围太过于严密,未免残酷不仁,百兽一旦被围网围住将无可逃生。可将围网撤开一面,使有幸逃生的猎物可以逃出去,只有那些在劫难逃的猎物才最后被捕杀。”
因为帝尧的这一决定,后世传流下来两句话:一句叫做“网开一面”,一句叫做“天子不合围”。
有一次帝尧经过汾水之滨。看见远处有两个人在打架。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两个同父异母兄弟,一个叫实沈,一个叫於伯。这二人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可是一向不和睦。兄长不像兄长,弟弟不像弟弟。
二人一见帝尧来了,这才罢手。一起向帝尧行礼。帝尧斥责二人道:“同胞兄弟本是手足之情,伤了哪一个都是骨肉。再说,兄弟不和也会招致外人欺负。听我的话今后再也不要兄弟相残了。如若不然,我就把你们兄弟二人分封开去,叫你们再也不能相见。”
谁知那兄弟二人一听帝尧要把他们分封开去的话,却同声说道:“恳请天子这就把我们分开封了吧。”
帝尧像这样劝解兄弟二人已经劝好几次了,实在是没有别的好办法。于是流着眼泪说道:“那好吧。”就封於伯去东南方的商地。封实沈去西北方的参地。嘱咐二人道:“你们二人到了各自的封地之后,要恪尽职守。善待百姓。治理好国家,好让我放心。”
於伯和实沈二人都很满意,各自收拾行装到封地上任去了。
自此,兄弟二人一个在西北的参地,一个在东南的商地。於伯上应二十八宿之商星,实沈上应二十八宿之参星。
商星在东方,早晨的时候出现,参星在西方,晚上的时候出现,两颗星星永不相见。
所以后人形容兄弟不和睦,或者兄弟分离,就说“兄弟参商”。
至此,帝尧建立起来一个华夏民族统一的国家形式和全新的政治管理体制。天下一新。各方诸侯拥戴,天下百姓归心,万民乐业。开辟出来了一个尧天盛世。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