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68 第三百八十四章 川牌与人生
- 369 第三百八十五章 山区风水法
- 370 第三百八十六章 偶遇大学问
- 371 第三百八十七章 闹市藏高手
- 372 第三百八十八章 一代人传奇
- 373 第三百八十九章 走了些弯路
- 374 第三百九十章 认识你自己
- 375 第三百九十一章 源头在哪里
- 376 第三百九十二章 世事无常数
- 377 第三百九十三章 所谓的传承
- 378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 379 第三百九十五章 绝对真理吗
- 380 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类的区别
- 381 第三百九十七章 漂亮的老乡
- 382 第三百九十八章 你在等着谁
- 383 第三百九十九章 装一回导师
- 384 第四百章 测不准原理
- 385 第四百零四章 被痛苦刺痛
- 386 第四百零六章 智者的下场
- 387 第四百零七章 高手要来了
- 388 第四百零八章 实战型学者
- 389 第四百零九章 百年大变局
- 390 第四百一十章 幽梦忽还乡
- 391 第四百一十一章 好梦容易醒
- 392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失落的目标
- 393 第四百一十三章 多年的冲突
- 394 第四百一十四章 活在幻觉中
- 395 第四百一十五章 小苏和黛玉
- 396 第四百一十六章 发泄四层次
- 397 第四百一十七章 山东国字脸
- 398 第四百一十八章 万物的兴衰
- 399 第四百一十九章 可以不崩溃
- 400 第四百二十章 多数人的坑
- 401 第四百二十一章 为何不平等
- 402 第四百二十二章 如何看名将
- 403 第四百二十三章 书与事有别
- 404 第四百二十四章 职场进阶法
- 405 第四百二十五章 生与死界限
- 406 第四百二十六章 男性弱势论
- 407 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不属于这
- 408 第四百二十八章 无仪式告别
- 409 第四百二十九章 被赶了出来
- 410 第四百三十章 结队拜神仙
- 411 第四百三十一章 何处得安闲
- 412 第四百三十二章 师父出来了
- 413 第四百三十三章 神秘的招呼
- 414 第四百三十四章 偷听大生意
- 415 第四百三十五章 拯救向师兄
- 416 第四百三十六章 这下实锤了
- 417 第四百三十七 老板真威武
- 418 第四百三十八章 小黄的故事
- 419 第四百三十九章 关机再重启
- 420 第四百四十章 小黄就是他
- 421 第四百四十一章 各自走天涯
- 422 第四百四十二章 如歌的呼吸
- 423 第四百四十三章 如何治散乱
- 424 第四百四十四章 昏沉又来了
- 425 第四百四十五章 能量的唤醒
- 426 第四百四十六章 力与气升腾
- 427 第四百四十七章 炼神还虚空
- 428 第四百四十八章 我从哪里来
- 429 第四百四十九章 文大姐回了
- 430 第四百五十章 崇圣寺听法
- 431 第四百五十一章 入门级知识
- 432 第四百五十二章 他是不倒单
- 433 第四百五十三章 不是没希望
- 434 第四百五十四章 说到做不到
- 435 第四百五十五章 万师兄故事
- 436 第四百五十六章 培养平等心
- 437 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皆菩萨
- 438 第四百五十八章 玄奘的源流
- 439 第四百五十九章 构建知识树
- 440 第四百六十章 比喻最有效
- 441 第四百六十一章 借故事说法
- 442 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离世间法
- 443 第四百六十三章 吓人的因果
- 444 第四百六十四章 药王大誓愿
- 445 第四百六十五章 佛入中原楔
- 446 第四百六十六章 布施及功德
- 447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 448 第四百六十八章 破相论得心
- 449 第四百六十九章 师兄的争论
- 450 第四百七十章 行走和站立
- 451 第四百七十一章 几种方便法
- 452 第四百七十二章 现场解疑惑
- 453 第四百七十三章 专业辅导员
- 454 第四百七十四章 不是没问题
- 455 第四百七十五章 身体的基础
- 456 第四百七十六章 静坐方便法
- 457 第四百七十七章 易出的岔子
- 458 第四百七十八章 暂住洱海边
- 459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世界坍塌了
- 460 第四百八十章 逻辑的力量
- 461 第四百八十一章 权威的成果
- 462 第四百八十二章 底盘与动力
- 463 第四百八十三章 菜市场均衡
- 464 第四百八十四章 天才不幸福
- 465 第四百八十五章 智力是什么
- 466 第四百八十六章 拆边框行动
- 467 第四百八十七章 太自我的人
- 468 第四百八十八章 偶然性跳变
- 469 第四百八十九章 电炒锅事件
- 470 第四百九十章 他们那一代
- 471 第四百九十一章 想的可能性
- 472 第四百九十二章 原因各不同
- 473 第四百九十三章 有两个疑点
- 474 第四百九十四章 神通无用吗
- 475 第四百九十五章 情感之迷一
- 476 第四百九十六章 情感之迷二
- 477 第四百九十七章 情感之迷三
- 478 第四百九十八章 情感之迷四
- 479 第四百九十九章 情感之迷五
- 480 第五百章 生命智慧一
- 481 第五百零一章 生命智慧二
- 482 第五百零二章 生命智慧三
- 483 第五百零三章 生命智慧四
- 484 第五百零四章 生命智慧五
- 485 第五百零五章 经济问题一
- 486 第五百零六章 经济问题二
- 487 第五百零七章 因缘俱足事
- 488 第五百零八章 我们都有病
- 489 第五百零九章 世间躲不过
- 490 第五百一十章 笑话对艰难
- 491 第五百一十一章 巧合的奇迹
- 492 第五百一十二章 繁忙的庙会
- 493 第五百一十三章 备战大工程
- 494 第五百一十四章 品牌纯正性
- 495 第五百一十五章 我们的道场
- 496 第五百一十六章 众人的需要
- 497 第五百一十七章 我们的队伍
- 498 第五百一十八章 小戴的孤独
- 499 第五百一十九章 祝圣寺传奇
- 500 第五百二十章 法会之略述
- 501 第五百二十一章 法会与鬼神
- 502 第五百二十二章 法露师慈悲
- 503 第五百二十三章 圣山真福地
- 504 第五百二十四章 不要骗自己
- 505 第五百二十五章 医命不医心
- 506 第五百二十六章 佛是大医王
- 507 第五百二十七章 因果不立处
- 508 第五百二十八章 心爱与念佛
- 509 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
- 510 第五百三十章 台湾女医生
- 511 第五百三十一章 小胡的确认
- 512 第五百三十二章 意外的法师
- 513 第五百三十三章 我们的争论
- 514 第五百三十四章 表相与义趣
- 515 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胡的打算
- 516 第五百三十六章 真正的老参
- 517 第五百三十七章 各有侧重点
- 518 第五百三十八章 理解小胡了
- 519 第五百三十九章 守个笨办法
- 520 第五百四十章 粗心与细心
- 521 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
- 522 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如做好事
- 523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两旁证
- 524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
- 525 第五百四十五章 他给的糖果
- 526 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
- 527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三个老故事
- 528 第五百四十八章 操作问答课
- 529 第五百四十九章 试坐的感受
- 530 第五百五十章 各自上归程
- 531 第五百五十一章 正式开始了
- 532 第五百五十二章 比乱麻还乱
- 533 第五百五十三章 还是想多了
- 534 第五百五十四章 解悟与行持
- 535 第五百五十五章 力量太虚弱
- 536 第五百五十六章 结账的一天
- 537 第五百五十七章 优越感之一
- 538 第五百五十八章 优越感之二
- 539 第五百五十九章 优越感之三
- 540 第五百六十章 优越感之四
- 541 第五百六十一章 仅剩我一人
- 542 第五百六十二章 对比与沉静
- 543 第五百六十三章 小胡的来信
- 544 第五百六十四章 升维与跃迁
- 545 第五百六十五章 刘大哥指引
- 546 第五百六十六章 打个小基础
- 547 第五百六十七章 体系的转换
- 548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的次第
- 549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
- 550 第五百七十章 万物不固有
- 551 第五百七十一章 神秘的观修
- 552 第五百七十二章 此所谓闭关
- 553 第五百七十三章 最终的检验
- 554 第五百七十四章 最后的操作
- 555 第五百七十五章 谁没开个学
- 556 第五百七十六章 正确的起点
- 557 第五百七十七章 良好的态度
- 558 第五百七十八章 不自欺欺人
- 559 第五百七十九章 靖师兄离开
- 560 第五百八十章 第一个密法
- 561 第五百八十一章 觉受天花板
- 562 第五百八十二章 应对与问答
- 563 第五百八十三章 针对性调伏
- 564 第五百八十四章 对面那个人
- 565 第五百八十五章 给我开小灶
- 566 第五百八十六章 终于上路了
- 567 第五百八十七章 可以记录了
- 568 第五百八十八章 密咒与灌顶
- 569 第五百八十九 为何要融入
- 570 第五百九十章 观察的角度
- 571 第五百九十一章 得法大圆满
- 572 第五百九十二章 我的大因果
- 573 第五百九十三章 川西世外山
- 574 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南山问答
- 575 第五百九十五章 大道无形处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失去统一性
翻动自己的大包,才觉得近几天,总在空想,忘记了笔记。这是很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怎么在这几天,就忘了呢?
打败我的,似乎只是瞬间。
这两天,我沉迷于网上论坛了。居然没有出门,只在瞎想,只在逛网,居然把这多年的东西,差点搞忘了。
真的只是偶发的吗?也许,潜意识中,认为它不重要,或者它太累了吧。
当你邀请别人时,别人说没时间。其实时间是恒定的,只是优先序列不同。人们总是把能够带给自己最大利益的事,摆在最前面。这种利益的最初驱动,也许是快乐。
笔记,对我来说,最直接的动因,是想留给这个世界,自己曾经来过的证明。也许这个读者,是长久没联系上的二娃。
但根本的动力,是对人生连续性的认可。假如一个人,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那也许与他的过去的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关。这是过去对我的教育,我甚至认为,它就是我潜意识中的真理。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一系列社会关系和个人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人生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有规律可寻了。从今天的作为到明天的结果,这个因果关系是清晰且连续的。好比坐标上的连续网线,如果按一定规律运动的话,那就是可以在数学上求导的。
所以周易八卦,只是建立人生的数学坐标。而求导,就是预测实践。
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必须的前提,就是,人生是连续的。但是,我们明明发现,人生有许多意外,突然撞断你连续的曲线,让命运改变在一个瞬间。
如果人生是不连续的,有断点。那么,历史没用,规律没用,思考没用,我们所建立的知识大厦的结构,会瞬间坍塌。
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呢?
从佛经上看,并不是。它是讲因果的。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但这种因果与我们所说的历史和人生经验,是有区别的。它是三世因果。也就是,反因果放入前世和后世两个维度,整体来参考。但,前世和后世,是我们认知的断点,我们无从判别,所以,就造成了认识上的困难。
我们踩死一只蚂蚁,这只蚂蚁有什么罪?它只不过碰巧与我在行进的线路上偶尔遇上了。它既没能力躲避人类,也无从判断。
假如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就是那只蚂蚁,我们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吗?
断点,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人们很没有安全感。这很不舒服,但现实总给我们这种印象,让我们很是焦虑。
那些所谓的统一性的大师们,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以寻找真理为名,制造了许多模式,仿佛真理尽在掌握,仿佛命运可以自主。这,是不是一种自嗨?
人们天然有追求确定性、绝对性、统一性的动力,因为心理安全的需要。
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人们喜欢制造某种大一统的模式,比如什么理论模式、逻辑模式、数学模式、仁义模式、道德模式、易理模式、风水模式等等。
每一种模式,给你一个前提,世界是连续的、有规律的。你没有发现规律,是你笨。但是,多少聪明人,仍然死得不明不白啊。
人类的模式,大概可以确定的不多,但死亡是必经模式,这倒没什么置疑。既然它不可避免,何必怕它呢?怕又怎么样?改变不了什么。于是,及时行乐,或许更为经济。
在周易古卜筮法中,五十五根草,总有一根单独摆出来,示意,总有一分天机,是人力算不出来的。这仿佛很高大上,但是不是祖先有意为之呢?为那算不准的,预先留个借口呢?
哪怕是单一事件的是非判断,董先生也只能到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准确度。他也说过,没有能够到达百分之百的人。如果有了,那就不是人,那是神。
何况,任何事件,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简单的是非题。人生不只唯一答案,所以,这事的准确率,不是太高了。
我们总以为可以找到一个简单的公式或者法则,可以推演复杂的人生,这是演绎法在作怪。但这个法则有个好处,就是简单。过去简单而与世界的复杂性不符,所以,大概也只是起个心理安慰的作用。
牛顿的时代,长达几百年,人们以为物理学已经终止了,人类了解得差不多了。谁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后,推翻了许多结论,以至于从情感上,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都不愿意相信。
几十年后证明,相对论是对的。
但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不久,大家也以为,世界的物理学已经可以归结了,大概宇宙就是这个模式吧。结果,量子论出来后,连天才的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了,与波尔辩论。
一个宏观的,一个微观的,居然无法统一。如果有人告诉人类,世界是不统一的。人们从习惯和感情上,难以接受。
于是,后来又有一些无聊的物理学家,企图建立统一场理论。试图把这两个理论融洽起来。几十年努力后,才发现,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是不是,人类追求统一确定的简单模式,就没有意义了呢?是不是,世界就如此的混乱下去?我不知道。
但这几天看网络,仿佛就看到统一的困难。
各种论坛上,争论是很多的。我发现争论的原因大概只有两个。情感和理性。因情感而相信某个结论的,是因为他愿意相信。这个力量非常强大,人们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这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还有许多理性的辩论,其实也辩论不出结果来。逻辑框架不同,推演理论不同,概念范畴不同,名实边界不同。你都无法确定一个概念的边界,在逻辑框架没统一之前,还争论得出结果吗?
许多半桶水,曾经嘲笑过“白马非马论”。但我估计,他们都没读过原文,不清楚语言概念。如果这个“非”表示属于的话,当然白马是马。但如果这个“非”表示不等于的意思,白马当然非马。
文字本身含义有复杂性,在交错的地方咬文嚼字,没什么意义。
从长远来看,决定和影响人们思想的,更多是情感。比如,我们与诗经中所描写的生活,离开很长时间了,但仍然能够被那里面人物的情感所打动。情感在个人起伏程度上,也许是不稳定的。但在整个发展的时间长度上,却保持了一贯性。
这就是演说的奥秘。我看了马丁路德的演讲稿,也收看过西方总统竞选的演讲,当然,我也看过闻一多先生最后的演讲。
演讲最大的特点,是以貌似说理的方式,来打动你的情感。如果能让听众共情,那你就成功了。与其说优秀的演讲,是在以理服人,不如说是在以情感人。
以情感共鸣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是政治家常用的把戏。但是,这种煽动情感的办法,是无法确定一名政治家,是否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的。
与其说是在选总统,不如说是在选一个演员。
当然,也有说理的辩论,这种辩论今天很少见了。比如愣严经中,佛祖与阿难的辩论。彻底并且直接,在同一概念和逻辑下的交锋,相当精彩。
比如网络上看到,有一名所谓的学者与马东的辩论,就很有意思。那名学者的意思是,现在网络流行文化太粗俗了,没有精致的经典的东西。马东反驳说,普通人也有发声的意愿和渠道,这是进步。
从获得支持的人数上来说,当然是马东完胜。他利用了共情法,让普通人感觉马东站在了自己一边。但是那名学者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支持他的人少了而已。
其实,那只是一个娱乐节目,本来就是娱乐大家的。马东本人并不普通,成功的父亲和成功的他,本身就是精英阶层,装着是大众一员而已。
但是,讨论本身引发的思考,却让我浪费了不少时间。
在过去,尤其是在几十年以前的中国,知识是被少数人垄断的。知识精英阶层,仿佛个个如民国时期的大师。其实,民国时期大师也不多,钱钟书在《围城》里就讽刺过。
只不过,那些有知识的人,在众多文盲面前,显得有些鹤立鸡群而已。况且,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还属于士的范围,本身在社会地位上就属于上层,有发言权,地位高,发出的声音也大。
有人批驳科举时代,大家学了几本圣贤的道德文章,就可以中进士,当大官,其实那些书对社会并没多大用。以此来批驳科举制度。这显然是,没认清科举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科举表面上是一个人才选拨机制,实际上是一个阶层流通工具。一个社会,只上上下阶层有正常确定的流动机制,这个社会才会良性发展。如果阶层固化,这个社会的革命和暴动,很快就会到来。
历史上,中国大家世族,对中国的危害太深了。袁绍袁术是优秀代表,但他们又干了什么好事?
科举的最大意义,是给贫穷的人,有一个阶层跃升的渠道,以打击阶层固化的趋势。
此时,考试的书目不能太多太专业,要不然,穷人根本没机会进行素质教育的。穷人请不起好老师,也买不了那么多书,只有死啃几本教科书,以期望一步登天。
如果考试的内容过于宽泛,穷人购书的压力,请老师的压力,根本就断了寒门出贵子的想法。如果这样,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看《儒林外史》时,总爱笑话范进。但如果一个朝代没有范进的机会,那么黄巢就会诞生。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民国时期,科举已经没有了。普通民众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渠道变得狭窄,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读书。那些民国大师们,大多是家里条件好,不为生存而读书,所以就读得比较纯粹,比较好。
为了生存而战的普通人,当读书这条路断了后,就揭竿而起,两把菜刀闹革命,就问你怕不怕?
饭都吃不饱,哪有精力读书?国家都要亡了,哪有心情读书?读书只留给那些有条件有时间有兴趣的人干,于是闲情闲钱养育着艺术和文化,专心专一养育着专家。
但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大家生活条件好了,教育机会均等了。普通人,也识文断字了。他们不仅成了数量最为庞大的文化消费者,他们也成了数量最大的文化生产者。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声音也有了发行的渠道。
精致的生活,从来就不在大众生活的范围内,要说粗俗嘛,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
但是量变必将带来质变,我相信,这样大规模的生活和消费者,必将孕育出民众艺术和文化的大师,必将出现影响历史的精典和精品。以数量换质量,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所以,先不评价它们是否好吧,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从市场角度,我觉得,今后面向大众文化创作和消费的产品,必将风靡整个中国。或许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扩展,也将影响这个世界。
只要你读过中学,你就可以在网上发文章或者评论了。只要你身体健康,你就可以在广场舞上,飞扬和展示一把。
统一性,看起来美,其实不然。那只是固化的标志,缺乏生命力。比如,过去我们看的人工植树林,就有树种单一的问题。树是同一时间种的,品种也一样。看起来,横平竖直,很是规矩。这种几何形状的美,是工业化时代的情趣。
但从生物多样性来说,它是违反自然的。一般一座山上或者一个林场,阔叶针叶混杂,乔木灌木共生,苔藓杂草乱长,野兽鸟虫潜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可以长久存在的森林。
而立体的复杂的森林,今天却不被人欣赏。原因是人们只喜欢简单统一的东西。为什么?人们总有这个偏好,对自己难以全面理解的东西,保持着警惕和紧张,并不舒服。对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可理解模式的东西,产生天然的敌意。
那是人类太高估自己的理解力了,世界这么复杂,你怎么可以随心所欲呢?
想起高中一名自视甚高的语文老师,在我们乡中,他算是一名老教师了,但总是教不了毕业班。因为,他所教的学生,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得不是很好。
他因自己资历老而骄傲,也因自己不受重视而愤慨。他经常朗诵自己创作的一篇诗,我们都能够背下来了。“我站在高山之巅,我站在古刹之里;受尽了风霜雨雪,看惯了人间卑鄙。”
当时听到,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他的不平,来自于他的自我认知与现实有偏差。他认为他资历老老龄长,是先来者,理应受到年轻老师和领导的尊重。这是第一个误区,老的,就应该得到尊重。
当年班长在一篇笔记里,就批驳了这种老人的价值观。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高考成绩。他总觉得他是教圣贤书的,要学生受到圣贤的道德教导,是树人的大事。而高考是工具。道与器,当然是道高大。从他诗歌的意境中,也可以推断,他把自己置于山巅了。
高山之巅,古刹之里。这是一个多么孤独的环境,也是一个让自我感觉伟大的意象,也许,他觉得自己很伟大吧。
但是,今天的教育,或者说高中教育,就是为高考作准备的。要应付日常生活,初中教育合格了,就可以了。要进一步,就得上大学。从社会到现实到家长甚至到学生,如果高中的升学率不高,鬼才来。不如到南翔技校,学挖掘机学厨师,还实在些。
他把自己作为职业的工具,当成伟大的事业来看,明显是高看了自己的作用。更何况,即使如他自许的伟大事业,凭他的能力,他能负担得起嘛?
他的诗,基本上属于打油一类,既不经典,也不精致,更谈不上意境和思想高度。虽然他自己把场景设置得很高,但给人的印象,只不过是在发牢骚。
一个老发牢骚的人,怎么承担得起传承道德文章圣贤思想的重任?
今天,在网络上,当普通人有了发牢骚的权利渠道和能力时,我看到了大量的牢骚。总之,很少有人怪自己能力不行,努力不够。总是在说别人不对、社会不对、政府不对,把责任推给他人,是一个很宽慰自己的借口。
从心理上来说,发泄有益于健康。但是,如果过了,就不好了。牢骚太盛防断肠。
其中看到一个网友,换了三个工作,都没进步,总说环境不好。这个老板不好,那个地方同事不好,那个产业不好。好像他走到哪里,失败的原因,都是环境原因。给我的感觉,好像他本人是污染环境似的。因为,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环境都不好,概率太高了。
但更多的,我是在看故事。有些论坛,人们的故事却很真实。许多人的人生,远比我的路坎坷和复杂,让我大开眼界。
有一个从小离家流浪的人,靠赌博生活,遇到了好几个出千高手,他认真学习技术,成为赌场常客,多次挣了大钱。最后被仇家盯上,被高手识破,被砍掉了一只手。
现在,他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业余时间,进行反赌教育。这真是浪子回头。但他人生的起伏实在也太大了,以至于,我所见过的朋友,没有一个有这种剧烈程度的人。
如前所述,我更关心他情感的变化。按理说,这个从小就生长在社会阴暗面的人,接触和学习了大量欺诈之术、险恶之术,在危险和罪恶的圈子内行走。按我对看守所犯人的人生观察,他们想彻底变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不知道,做一个好人,该怎么生活。
他没榜样,而犯罪,才是他的习惯。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可以改了。这是经历了多大的情感波折?也许,真像佛家所说,人本善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网络重新把人构建起来,摆脱孤独感,这是普通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现在,QQ上,就有大量的群,以前我没注意。这段时间我注意了一下,有育儿的,有股票的,有推荐商品的,还有娱乐健身的。
当改革开放过后,人们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之后,再加上市场力量的强大,使人们可以不依赖他人,而可以独立地活着,让人们获得了自由。
比如城市里,住一个单元的人,也许门对门,也是个熟脸,也经常在电梯里点头致意。但你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是干什么的。
与网络社会的组织架构相适应,人是节点化的。
以前的人是区块化的,一个人总是属于某一个集体。从生产到生活到情感。我听说四川有的兵工厂,从父亲到儿子,两辈子人,都可以不出厂生活,他们的一切,都在厂子里内敛化了。
但今天,开放的意义,就是把人从这个集体里解脱出来,尽力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当然是进步,也是老子所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但原子化的或者说节点化的社会结构,人虽然自由些了,但免不了孤独。人类是因为集体组织的力量,才第一次战胜野兽生灵的。所以,对集体力量的依赖和眷恋是进化中形成的本性,这种本性,让人害怕孤独。
于是,网络提供了一个新的组织形式,根据你的需要和爱好,组群。这个群中,你只需要展示或者融入自己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来去自由,既排遣了孤独,又获得了力量。
打败我的,似乎只是瞬间。
这两天,我沉迷于网上论坛了。居然没有出门,只在瞎想,只在逛网,居然把这多年的东西,差点搞忘了。
真的只是偶发的吗?也许,潜意识中,认为它不重要,或者它太累了吧。
当你邀请别人时,别人说没时间。其实时间是恒定的,只是优先序列不同。人们总是把能够带给自己最大利益的事,摆在最前面。这种利益的最初驱动,也许是快乐。
笔记,对我来说,最直接的动因,是想留给这个世界,自己曾经来过的证明。也许这个读者,是长久没联系上的二娃。
但根本的动力,是对人生连续性的认可。假如一个人,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那也许与他的过去的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有关。这是过去对我的教育,我甚至认为,它就是我潜意识中的真理。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一系列社会关系和个人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果人生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有规律可寻了。从今天的作为到明天的结果,这个因果关系是清晰且连续的。好比坐标上的连续网线,如果按一定规律运动的话,那就是可以在数学上求导的。
所以周易八卦,只是建立人生的数学坐标。而求导,就是预测实践。
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必须的前提,就是,人生是连续的。但是,我们明明发现,人生有许多意外,突然撞断你连续的曲线,让命运改变在一个瞬间。
如果人生是不连续的,有断点。那么,历史没用,规律没用,思考没用,我们所建立的知识大厦的结构,会瞬间坍塌。
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呢?
从佛经上看,并不是。它是讲因果的。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但这种因果与我们所说的历史和人生经验,是有区别的。它是三世因果。也就是,反因果放入前世和后世两个维度,整体来参考。但,前世和后世,是我们认知的断点,我们无从判别,所以,就造成了认识上的困难。
我们踩死一只蚂蚁,这只蚂蚁有什么罪?它只不过碰巧与我在行进的线路上偶尔遇上了。它既没能力躲避人类,也无从判断。
假如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就是那只蚂蚁,我们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吗?
断点,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人们很没有安全感。这很不舒服,但现实总给我们这种印象,让我们很是焦虑。
那些所谓的统一性的大师们,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以寻找真理为名,制造了许多模式,仿佛真理尽在掌握,仿佛命运可以自主。这,是不是一种自嗨?
人们天然有追求确定性、绝对性、统一性的动力,因为心理安全的需要。
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人们喜欢制造某种大一统的模式,比如什么理论模式、逻辑模式、数学模式、仁义模式、道德模式、易理模式、风水模式等等。
每一种模式,给你一个前提,世界是连续的、有规律的。你没有发现规律,是你笨。但是,多少聪明人,仍然死得不明不白啊。
人类的模式,大概可以确定的不多,但死亡是必经模式,这倒没什么置疑。既然它不可避免,何必怕它呢?怕又怎么样?改变不了什么。于是,及时行乐,或许更为经济。
在周易古卜筮法中,五十五根草,总有一根单独摆出来,示意,总有一分天机,是人力算不出来的。这仿佛很高大上,但是不是祖先有意为之呢?为那算不准的,预先留个借口呢?
哪怕是单一事件的是非判断,董先生也只能到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准确度。他也说过,没有能够到达百分之百的人。如果有了,那就不是人,那是神。
何况,任何事件,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简单的是非题。人生不只唯一答案,所以,这事的准确率,不是太高了。
我们总以为可以找到一个简单的公式或者法则,可以推演复杂的人生,这是演绎法在作怪。但这个法则有个好处,就是简单。过去简单而与世界的复杂性不符,所以,大概也只是起个心理安慰的作用。
牛顿的时代,长达几百年,人们以为物理学已经终止了,人类了解得差不多了。谁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后,推翻了许多结论,以至于从情感上,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都不愿意相信。
几十年后证明,相对论是对的。
但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不久,大家也以为,世界的物理学已经可以归结了,大概宇宙就是这个模式吧。结果,量子论出来后,连天才的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了,与波尔辩论。
一个宏观的,一个微观的,居然无法统一。如果有人告诉人类,世界是不统一的。人们从习惯和感情上,难以接受。
于是,后来又有一些无聊的物理学家,企图建立统一场理论。试图把这两个理论融洽起来。几十年努力后,才发现,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是不是,人类追求统一确定的简单模式,就没有意义了呢?是不是,世界就如此的混乱下去?我不知道。
但这几天看网络,仿佛就看到统一的困难。
各种论坛上,争论是很多的。我发现争论的原因大概只有两个。情感和理性。因情感而相信某个结论的,是因为他愿意相信。这个力量非常强大,人们总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这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还有许多理性的辩论,其实也辩论不出结果来。逻辑框架不同,推演理论不同,概念范畴不同,名实边界不同。你都无法确定一个概念的边界,在逻辑框架没统一之前,还争论得出结果吗?
许多半桶水,曾经嘲笑过“白马非马论”。但我估计,他们都没读过原文,不清楚语言概念。如果这个“非”表示属于的话,当然白马是马。但如果这个“非”表示不等于的意思,白马当然非马。
文字本身含义有复杂性,在交错的地方咬文嚼字,没什么意义。
从长远来看,决定和影响人们思想的,更多是情感。比如,我们与诗经中所描写的生活,离开很长时间了,但仍然能够被那里面人物的情感所打动。情感在个人起伏程度上,也许是不稳定的。但在整个发展的时间长度上,却保持了一贯性。
这就是演说的奥秘。我看了马丁路德的演讲稿,也收看过西方总统竞选的演讲,当然,我也看过闻一多先生最后的演讲。
演讲最大的特点,是以貌似说理的方式,来打动你的情感。如果能让听众共情,那你就成功了。与其说优秀的演讲,是在以理服人,不如说是在以情感人。
以情感共鸣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是政治家常用的把戏。但是,这种煽动情感的办法,是无法确定一名政治家,是否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的。
与其说是在选总统,不如说是在选一个演员。
当然,也有说理的辩论,这种辩论今天很少见了。比如愣严经中,佛祖与阿难的辩论。彻底并且直接,在同一概念和逻辑下的交锋,相当精彩。
比如网络上看到,有一名所谓的学者与马东的辩论,就很有意思。那名学者的意思是,现在网络流行文化太粗俗了,没有精致的经典的东西。马东反驳说,普通人也有发声的意愿和渠道,这是进步。
从获得支持的人数上来说,当然是马东完胜。他利用了共情法,让普通人感觉马东站在了自己一边。但是那名学者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支持他的人少了而已。
其实,那只是一个娱乐节目,本来就是娱乐大家的。马东本人并不普通,成功的父亲和成功的他,本身就是精英阶层,装着是大众一员而已。
但是,讨论本身引发的思考,却让我浪费了不少时间。
在过去,尤其是在几十年以前的中国,知识是被少数人垄断的。知识精英阶层,仿佛个个如民国时期的大师。其实,民国时期大师也不多,钱钟书在《围城》里就讽刺过。
只不过,那些有知识的人,在众多文盲面前,显得有些鹤立鸡群而已。况且,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还属于士的范围,本身在社会地位上就属于上层,有发言权,地位高,发出的声音也大。
有人批驳科举时代,大家学了几本圣贤的道德文章,就可以中进士,当大官,其实那些书对社会并没多大用。以此来批驳科举制度。这显然是,没认清科举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科举表面上是一个人才选拨机制,实际上是一个阶层流通工具。一个社会,只上上下阶层有正常确定的流动机制,这个社会才会良性发展。如果阶层固化,这个社会的革命和暴动,很快就会到来。
历史上,中国大家世族,对中国的危害太深了。袁绍袁术是优秀代表,但他们又干了什么好事?
科举的最大意义,是给贫穷的人,有一个阶层跃升的渠道,以打击阶层固化的趋势。
此时,考试的书目不能太多太专业,要不然,穷人根本没机会进行素质教育的。穷人请不起好老师,也买不了那么多书,只有死啃几本教科书,以期望一步登天。
如果考试的内容过于宽泛,穷人购书的压力,请老师的压力,根本就断了寒门出贵子的想法。如果这样,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们看《儒林外史》时,总爱笑话范进。但如果一个朝代没有范进的机会,那么黄巢就会诞生。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民国时期,科举已经没有了。普通民众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渠道变得狭窄,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读书。那些民国大师们,大多是家里条件好,不为生存而读书,所以就读得比较纯粹,比较好。
为了生存而战的普通人,当读书这条路断了后,就揭竿而起,两把菜刀闹革命,就问你怕不怕?
饭都吃不饱,哪有精力读书?国家都要亡了,哪有心情读书?读书只留给那些有条件有时间有兴趣的人干,于是闲情闲钱养育着艺术和文化,专心专一养育着专家。
但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大家生活条件好了,教育机会均等了。普通人,也识文断字了。他们不仅成了数量最为庞大的文化消费者,他们也成了数量最大的文化生产者。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声音也有了发行的渠道。
精致的生活,从来就不在大众生活的范围内,要说粗俗嘛,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
但是量变必将带来质变,我相信,这样大规模的生活和消费者,必将孕育出民众艺术和文化的大师,必将出现影响历史的精典和精品。以数量换质量,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所以,先不评价它们是否好吧,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从市场角度,我觉得,今后面向大众文化创作和消费的产品,必将风靡整个中国。或许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扩展,也将影响这个世界。
只要你读过中学,你就可以在网上发文章或者评论了。只要你身体健康,你就可以在广场舞上,飞扬和展示一把。
统一性,看起来美,其实不然。那只是固化的标志,缺乏生命力。比如,过去我们看的人工植树林,就有树种单一的问题。树是同一时间种的,品种也一样。看起来,横平竖直,很是规矩。这种几何形状的美,是工业化时代的情趣。
但从生物多样性来说,它是违反自然的。一般一座山上或者一个林场,阔叶针叶混杂,乔木灌木共生,苔藓杂草乱长,野兽鸟虫潜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可以长久存在的森林。
而立体的复杂的森林,今天却不被人欣赏。原因是人们只喜欢简单统一的东西。为什么?人们总有这个偏好,对自己难以全面理解的东西,保持着警惕和紧张,并不舒服。对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可理解模式的东西,产生天然的敌意。
那是人类太高估自己的理解力了,世界这么复杂,你怎么可以随心所欲呢?
想起高中一名自视甚高的语文老师,在我们乡中,他算是一名老教师了,但总是教不了毕业班。因为,他所教的学生,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得不是很好。
他因自己资历老而骄傲,也因自己不受重视而愤慨。他经常朗诵自己创作的一篇诗,我们都能够背下来了。“我站在高山之巅,我站在古刹之里;受尽了风霜雨雪,看惯了人间卑鄙。”
当时听到,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他的不平,来自于他的自我认知与现实有偏差。他认为他资历老老龄长,是先来者,理应受到年轻老师和领导的尊重。这是第一个误区,老的,就应该得到尊重。
当年班长在一篇笔记里,就批驳了这种老人的价值观。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高考成绩。他总觉得他是教圣贤书的,要学生受到圣贤的道德教导,是树人的大事。而高考是工具。道与器,当然是道高大。从他诗歌的意境中,也可以推断,他把自己置于山巅了。
高山之巅,古刹之里。这是一个多么孤独的环境,也是一个让自我感觉伟大的意象,也许,他觉得自己很伟大吧。
但是,今天的教育,或者说高中教育,就是为高考作准备的。要应付日常生活,初中教育合格了,就可以了。要进一步,就得上大学。从社会到现实到家长甚至到学生,如果高中的升学率不高,鬼才来。不如到南翔技校,学挖掘机学厨师,还实在些。
他把自己作为职业的工具,当成伟大的事业来看,明显是高看了自己的作用。更何况,即使如他自许的伟大事业,凭他的能力,他能负担得起嘛?
他的诗,基本上属于打油一类,既不经典,也不精致,更谈不上意境和思想高度。虽然他自己把场景设置得很高,但给人的印象,只不过是在发牢骚。
一个老发牢骚的人,怎么承担得起传承道德文章圣贤思想的重任?
今天,在网络上,当普通人有了发牢骚的权利渠道和能力时,我看到了大量的牢骚。总之,很少有人怪自己能力不行,努力不够。总是在说别人不对、社会不对、政府不对,把责任推给他人,是一个很宽慰自己的借口。
从心理上来说,发泄有益于健康。但是,如果过了,就不好了。牢骚太盛防断肠。
其中看到一个网友,换了三个工作,都没进步,总说环境不好。这个老板不好,那个地方同事不好,那个产业不好。好像他走到哪里,失败的原因,都是环境原因。给我的感觉,好像他本人是污染环境似的。因为,他走到哪里,哪里的环境都不好,概率太高了。
但更多的,我是在看故事。有些论坛,人们的故事却很真实。许多人的人生,远比我的路坎坷和复杂,让我大开眼界。
有一个从小离家流浪的人,靠赌博生活,遇到了好几个出千高手,他认真学习技术,成为赌场常客,多次挣了大钱。最后被仇家盯上,被高手识破,被砍掉了一只手。
现在,他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业余时间,进行反赌教育。这真是浪子回头。但他人生的起伏实在也太大了,以至于,我所见过的朋友,没有一个有这种剧烈程度的人。
如前所述,我更关心他情感的变化。按理说,这个从小就生长在社会阴暗面的人,接触和学习了大量欺诈之术、险恶之术,在危险和罪恶的圈子内行走。按我对看守所犯人的人生观察,他们想彻底变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不知道,做一个好人,该怎么生活。
他没榜样,而犯罪,才是他的习惯。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可以改了。这是经历了多大的情感波折?也许,真像佛家所说,人本善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网络重新把人构建起来,摆脱孤独感,这是普通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现在,QQ上,就有大量的群,以前我没注意。这段时间我注意了一下,有育儿的,有股票的,有推荐商品的,还有娱乐健身的。
当改革开放过后,人们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之后,再加上市场力量的强大,使人们可以不依赖他人,而可以独立地活着,让人们获得了自由。
比如城市里,住一个单元的人,也许门对门,也是个熟脸,也经常在电梯里点头致意。但你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是干什么的。
与网络社会的组织架构相适应,人是节点化的。
以前的人是区块化的,一个人总是属于某一个集体。从生产到生活到情感。我听说四川有的兵工厂,从父亲到儿子,两辈子人,都可以不出厂生活,他们的一切,都在厂子里内敛化了。
但今天,开放的意义,就是把人从这个集体里解脱出来,尽力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当然是进步,也是老子所说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但原子化的或者说节点化的社会结构,人虽然自由些了,但免不了孤独。人类是因为集体组织的力量,才第一次战胜野兽生灵的。所以,对集体力量的依赖和眷恋是进化中形成的本性,这种本性,让人害怕孤独。
于是,网络提供了一个新的组织形式,根据你的需要和爱好,组群。这个群中,你只需要展示或者融入自己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来去自由,既排遣了孤独,又获得了力量。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