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03 第九章 李密三策
- 104 第十章 越王杨侗
- 105 第十一章 劫营
- 106 第十二章 冲车立功
- 107 第十三章 琅琊榜
- 108 第十四章 李渊躺枪了
- 109 第十五章 琅琊阁开张了
- 110 第十六章 西秦之王
- 111 第十七章 下套
- 112 第十八章 李渊起兵
- 113 第十九章 决战潼关
- 114 第二十章 无人能挡的李元霸
- 115 第二十一章 燎燃之火
- 116 第二十二章 突厥南下
- 117 第二十三章 琅琊烽火榜
- 118 第二十四章 又送人又送武器
- 119 第二十五章 床弩显威
- 120 第二十六章 铁车阵
- 121 第二十七章 援军到
- 122 第二十八章 首功
- 123 第二十九章 银城决战(一)
- 124 第三十章 银城决战(二)
- 125 第三十一章 银城决战(三)
- 126 第三十二章 南朝三百七十年,多少楼台烟雨中
- 127 第三十三章 江淮杜伏威
- 128 第三十四章 盐城被围(补更)
- 129 第三十五章 李密的谋划
- 130 第三十六章 帮还是不帮
- 131 第三十七章 兵败荥阳
- 132 第三十八章 天下粮仓兴洛仓
- 133 第三十九章 李氏兄弟
- 134 第四十章 暗流涌动
- 135 第四十一章 炀帝欲东去
- 136 第四十二章 诸侯怀鬼胎
- 137 第四十三章 养猪种菜
- 138 第四十四章 问题少年
- 139 第四十五章 琅琊山下的村庄
- 140 第四十六章 裴氏父子
- 141 第四十七章 元庆首战
- 142 第四十八章 义军对策
- 143 第四十九章 裴元庆VS熊阔海
- 144 第五十章 车轮战(一)
- 145 第五十一章 车轮战(二)(求首订!)
- 146 第五十二章 练剑?
- 147 第五十三章 问计琅琊阁
- 148 第五十四章 奇袭扬州
- 149 第五十五章 扬州鏖战
- 150 第五十六章 送信给宇文成都
- 151 第五十七章 辅公祏的安排
- 152 第五十八章 安排退路
- 153 第五十九章 攻城战(上)
- 154 第六十章 攻城战(下)
- 155 第六十一章 援军到来
- 156 第六十二章 完了
- 157 第六十三章 天下五分
- 158 第六十四章 抵达淡水
- 159 第六十五章 建立码头
- 160 第六十六章 寻找原住民
- 161 第六十七章 拜访
- 162 第六十八章 和土著做生意
- 163 第六十九章 孤军
- 164 第七十章 五支隋军
- 165 第七十一章 如何脱身
- 166 第七十二章 上中下三策
- 167 第七十三章 耽罗国
- 168 第七十四章 登上济州岛
- 169 第七十五章 占领济州岛
- 170 第七十六章 不为人知的秘密
- 171 第七十七章 洛阳大战(一)
- 172 第七十八章 洛阳大战(二)
- 173 第七十九章 王伯当的箭
- 174 第八十章 王世充大败
- 175 第八十一章 裴仁基抵达洛阳
- 176 第八十二章 王世充的隐忧
- 177 第八十三章 洛阳之乱(一)
- 178 第八十四章 洛阳之乱(二)
- 179 第八十五章 洛阳之乱(三)
- 180 第八十六章 火烧紫微宫
- 181 第八十七章 秘密联合
- 182 第八十八章 援军到
- 183 第八十九章 来护儿的水军
- 184 第九十章 给秦琼的建议
- 185 第九十一章 比试
- 186 第九十二章 挑战万斤巨石
- 187 第九十三章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 188 第九十四章 扶桑二三事
- 189 第九十五章 刘文静的连环计
- 190 第九十六章 裴矩脱身
- 191 第九十七章 兄弟阋墙
- 192 第九十八章 元吉败亡
- 193 第九十九章 建德称臣
- 194 第一百章 宇文来犯
- 195 第一百零一章 河东局势
- 196 第一百零二章 上山下山
- 197 第一百零三章 马市
- 198 第一百零四章 买马?买人?
- 199 第一百零五章 高蕊
- 200 第一百零六章 骊山行
- 201 第一百零七章 灞陵桥偶遇
- 202 第一百零八章 梦回长安
- 203 第一百零九章 墨羽
- 204 第一百一十章 墨羽(下)
- 205 第一百一十一章 蜀变
- 206 第一百一十二章 后局
- 207 第一百一十三章 倭国使者
- 208 第一百一十四章 准备
- 209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杂事
- 210 第一百一十六章 离京
- 211 第一百一十七章 塞外的风(一)
- 212 第一百一十八章 塞外的风(二)
- 213 第一百一十九章 塞外的风(三)
- 214 第一百二十章 塞外的风(四)
- 215 第一百二十三章 烽火连三月
- 216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不经打
- 217 第一百二十五章 竹斯国
- 218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太少了
- 219 第一百二十七章 抢劫
- 220 第一百二十八章 战
- 221 第一百二十九章 (误解)
- 222 第一百三十章 误解(二)
- 223 第一百三十一章 误解(三)
- 224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夜袭
- 225 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临斜风谷
- 226 第一百三十四章 进入谷中
- 227 第一百三十五章 进入谷中(二)
- 228 大结局+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九章 决战潼关
第十九章 决战潼关
“混账!”
“这宇文述是干什么吃的?五万人居然还让李渊给跑了,他为什么不追过河西去,为什么要让李渊跑到关中去?”
洛阳皇宫里面,杨广接到长安城发来的求救文书之后,气的龙颜大怒。
右骁骑将军李浑见炀帝如此生气,于是上前说道:“陛下息怒,末将愿领兵支援代王,击破李渊等叛军!”
杨广深深的看了他一眼,说道:“擢右骁骑将军李浑为右骁卫大将军,领兵十万驰援西京,朕不希望再听到任何坏消息传来!李将军明白了吗?”
李浑见眼中杀意浑重,心中惊俱不已,跪在地上说道:“末将定不辱命!”
杨广随即将果毅、折冲两军交给李浑,这两军跟宇文述的骁果军相比,是建立时间更早的大隋精锐,杨广希望李浑能够带领这些精锐部队,赶在李渊成势之前,见他彻底铲除。
李浑回到军中,点齐人马,刚准备出发,就又接到了杨广派宫里的太监送来的密旨,杨广在密旨上要求李浑的军队不仅要铲除掉李渊的势力,同时也要查清楚关陇贵族里面,到底是谁在暗中支持了李渊的起兵,找到他们,并且除掉他们。
在隋朝,一共出现了两个李浑,一个是汉骑都尉陵之后,隋朝太师李穆第十子,这个人很是倒霉,原因就在于他姓李。
在隋文帝还活着的时候,有一个西域的方士,叫做安伽陀,有一天,隋文帝杨业召见他,他对杨业说道:“当有李氏应为天子!”
意思是说,您的天下还不稳固,以后会出现一个姓李的皇帝,隋文帝大吃一惊,在他之前,北周和北齐灭亡的速度那都是相当的快,因此他对这个方士的话是深信不疑,听到方士的话之后感到很担心,连忙询问自己应该怎么做。
安伽陀是外国人,对隋朝的事情也不担心,所谓看戏的不怕事大,他给隋文帝出了一个狠招,让他把全天下所有姓李的人都给杀了,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他所担心的事情了。
杨业大吃一惊,这大隋的人口超过五千万,这其中姓李的只怕没有一百万也有五十万,要都杀光了,那还不天下大乱啊,所以没有答应这件事情。
他虽然没有答应,但是却将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中,而且越来越担心,以致于甚至是做梦都梦见自己的皇位被姓李的人给抢走了,这个消息最后被宇文述知道了,于是宇文述便买通了李浑的儿媳妇,前来文帝面洽告发李浑,说太成天跟一些大臣们私下结交,而且有不臣之心,似乎就是安伽陀所说的那个姓李的人。
这一下再结合文帝夜里做的梦,于是他便相信了宇文述的话,下令将李浑抓起来处斩。
而安伽陀所说那个预言,在后世也确实是得到了应验,不过登上皇位的却不是李浑,而是李渊,所以李浑也算是当了李渊的替死鬼。
李浑带着十万大军出了洛阳,向着长安方向赶去,不过此时李渊已经派次子李世民带着军队占据了长安城东边的要塞潼关,李浑的部队想要进关中,必须想要拿下潼关。
何为关中?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想要进军关中,走潼关明显是最近的一条线路,但是潼关的位置这样重要,李渊不会不明白,所以李世民带了五万大军驻守潼关,以拒止隋军西进。
李浑听说对方派了一个毛头小子前来防守潼关,不由得轻视了起来,不过他毕竟是隋军重将,从军多年,治军也算是严整,因此虽然心中不屑,但是依旧十分谨慎的扎下了大营,准备打造攻城器械进攻潼关。
潼关自东汉末年置关以来,就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为争夺潼关而在这里发生激战,而此时,形势对于隋军而言并不是很有利。
潼关以前只有一座关城,但是在两年之前,隋炀帝曾征发数十万民夫,在原来的潼关的南面,修建了一座新的潼关,这使得隋军的攻城难度大大提高了,等于是他们要连续攻占两个关城才能打通进入关中的通道。
李浑实地考察了一番之后,心里面便已经有了主意。
潼关城内,李世民正在和手下的一群谋士商议军情。
前晋阳令现在是李世民的心腹谋士的李文静对他说道:“秦王殿下,隋军远道而来,粮饷军械定然还没有到齐,我们可以出兵正面交战,然后遣一员骁将截断隋军粮草辎重,隋军必定军中大乱,此战我们就能不战而胜!”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潼关地势北高南低,取水不易,关城坐西朝东,日过正午之后,阳关暴晒关内,士兵们必定会感到疲惫,长此以往,我军恐怕会陷入被动,因此破敌之计在于一个字:快!”
刘文静点了点头,对他说的话表示同意,李渊自立为帝之后,将世子李建成封为东宫太子,将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元霸为赵王,原本李建成的前途应该是最为被人看好的,但是刘文静却并没有跟好友裴寂一样,将宝压在太子李建成的身上,他选择了跟随李世民,为此甚至是将李渊给他封的官都给拒绝了,搞得李渊很不开心。
“只是我们应该派谁去担当这支奇兵的主将呢?我军之中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样合适的人选!”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虽然他们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但是在军队将领这一方面却实在是没有人可用,李世民甚至想要自己率军出征,但是他是全军主将,而且正面吸引敌军注意力这样的事业必须由他来完成,所以他肯定走不开的。
“殿下请不要担心,肇仁原替殿下走一趟,不过我想向殿下要一个人,若是有此人助阵,这一次我必定马到成功!”
李世民见他显得信心满满,不由好奇道:“你想要谁?”
“赵王!”
“元霸?”李世民一声低呼,显得有些吃惊。
“这宇文述是干什么吃的?五万人居然还让李渊给跑了,他为什么不追过河西去,为什么要让李渊跑到关中去?”
洛阳皇宫里面,杨广接到长安城发来的求救文书之后,气的龙颜大怒。
右骁骑将军李浑见炀帝如此生气,于是上前说道:“陛下息怒,末将愿领兵支援代王,击破李渊等叛军!”
杨广深深的看了他一眼,说道:“擢右骁骑将军李浑为右骁卫大将军,领兵十万驰援西京,朕不希望再听到任何坏消息传来!李将军明白了吗?”
李浑见眼中杀意浑重,心中惊俱不已,跪在地上说道:“末将定不辱命!”
杨广随即将果毅、折冲两军交给李浑,这两军跟宇文述的骁果军相比,是建立时间更早的大隋精锐,杨广希望李浑能够带领这些精锐部队,赶在李渊成势之前,见他彻底铲除。
李浑回到军中,点齐人马,刚准备出发,就又接到了杨广派宫里的太监送来的密旨,杨广在密旨上要求李浑的军队不仅要铲除掉李渊的势力,同时也要查清楚关陇贵族里面,到底是谁在暗中支持了李渊的起兵,找到他们,并且除掉他们。
在隋朝,一共出现了两个李浑,一个是汉骑都尉陵之后,隋朝太师李穆第十子,这个人很是倒霉,原因就在于他姓李。
在隋文帝还活着的时候,有一个西域的方士,叫做安伽陀,有一天,隋文帝杨业召见他,他对杨业说道:“当有李氏应为天子!”
意思是说,您的天下还不稳固,以后会出现一个姓李的皇帝,隋文帝大吃一惊,在他之前,北周和北齐灭亡的速度那都是相当的快,因此他对这个方士的话是深信不疑,听到方士的话之后感到很担心,连忙询问自己应该怎么做。
安伽陀是外国人,对隋朝的事情也不担心,所谓看戏的不怕事大,他给隋文帝出了一个狠招,让他把全天下所有姓李的人都给杀了,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他所担心的事情了。
杨业大吃一惊,这大隋的人口超过五千万,这其中姓李的只怕没有一百万也有五十万,要都杀光了,那还不天下大乱啊,所以没有答应这件事情。
他虽然没有答应,但是却将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中,而且越来越担心,以致于甚至是做梦都梦见自己的皇位被姓李的人给抢走了,这个消息最后被宇文述知道了,于是宇文述便买通了李浑的儿媳妇,前来文帝面洽告发李浑,说太成天跟一些大臣们私下结交,而且有不臣之心,似乎就是安伽陀所说的那个姓李的人。
这一下再结合文帝夜里做的梦,于是他便相信了宇文述的话,下令将李浑抓起来处斩。
而安伽陀所说那个预言,在后世也确实是得到了应验,不过登上皇位的却不是李浑,而是李渊,所以李浑也算是当了李渊的替死鬼。
李浑带着十万大军出了洛阳,向着长安方向赶去,不过此时李渊已经派次子李世民带着军队占据了长安城东边的要塞潼关,李浑的部队想要进关中,必须想要拿下潼关。
何为关中?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想要进军关中,走潼关明显是最近的一条线路,但是潼关的位置这样重要,李渊不会不明白,所以李世民带了五万大军驻守潼关,以拒止隋军西进。
李浑听说对方派了一个毛头小子前来防守潼关,不由得轻视了起来,不过他毕竟是隋军重将,从军多年,治军也算是严整,因此虽然心中不屑,但是依旧十分谨慎的扎下了大营,准备打造攻城器械进攻潼关。
潼关自东汉末年置关以来,就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为争夺潼关而在这里发生激战,而此时,形势对于隋军而言并不是很有利。
潼关以前只有一座关城,但是在两年之前,隋炀帝曾征发数十万民夫,在原来的潼关的南面,修建了一座新的潼关,这使得隋军的攻城难度大大提高了,等于是他们要连续攻占两个关城才能打通进入关中的通道。
李浑实地考察了一番之后,心里面便已经有了主意。
潼关城内,李世民正在和手下的一群谋士商议军情。
前晋阳令现在是李世民的心腹谋士的李文静对他说道:“秦王殿下,隋军远道而来,粮饷军械定然还没有到齐,我们可以出兵正面交战,然后遣一员骁将截断隋军粮草辎重,隋军必定军中大乱,此战我们就能不战而胜!”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潼关地势北高南低,取水不易,关城坐西朝东,日过正午之后,阳关暴晒关内,士兵们必定会感到疲惫,长此以往,我军恐怕会陷入被动,因此破敌之计在于一个字:快!”
刘文静点了点头,对他说的话表示同意,李渊自立为帝之后,将世子李建成封为东宫太子,将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元霸为赵王,原本李建成的前途应该是最为被人看好的,但是刘文静却并没有跟好友裴寂一样,将宝压在太子李建成的身上,他选择了跟随李世民,为此甚至是将李渊给他封的官都给拒绝了,搞得李渊很不开心。
“只是我们应该派谁去担当这支奇兵的主将呢?我军之中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样合适的人选!”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虽然他们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但是在军队将领这一方面却实在是没有人可用,李世民甚至想要自己率军出征,但是他是全军主将,而且正面吸引敌军注意力这样的事业必须由他来完成,所以他肯定走不开的。
“殿下请不要担心,肇仁原替殿下走一趟,不过我想向殿下要一个人,若是有此人助阵,这一次我必定马到成功!”
李世民见他显得信心满满,不由好奇道:“你想要谁?”
“赵王!”
“元霸?”李世民一声低呼,显得有些吃惊。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