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9 第三十五章 李密的谋划
- 130 第三十六章 帮还是不帮
- 131 第三十七章 兵败荥阳
- 132 第三十八章 天下粮仓兴洛仓
- 133 第三十九章 李氏兄弟
- 134 第四十章 暗流涌动
- 135 第四十一章 炀帝欲东去
- 136 第四十二章 诸侯怀鬼胎
- 137 第四十三章 养猪种菜
- 138 第四十四章 问题少年
- 139 第四十五章 琅琊山下的村庄
- 140 第四十六章 裴氏父子
- 141 第四十七章 元庆首战
- 142 第四十八章 义军对策
- 143 第四十九章 裴元庆VS熊阔海
- 144 第五十章 车轮战(一)
- 145 第五十一章 车轮战(二)(求首订!)
- 146 第五十二章 练剑?
- 147 第五十三章 问计琅琊阁
- 148 第五十四章 奇袭扬州
- 149 第五十五章 扬州鏖战
- 150 第五十六章 送信给宇文成都
- 151 第五十七章 辅公祏的安排
- 152 第五十八章 安排退路
- 153 第五十九章 攻城战(上)
- 154 第六十章 攻城战(下)
- 155 第六十一章 援军到来
- 156 第六十二章 完了
- 157 第六十三章 天下五分
- 158 第六十四章 抵达淡水
- 159 第六十五章 建立码头
- 160 第六十六章 寻找原住民
- 161 第六十七章 拜访
- 162 第六十八章 和土著做生意
- 163 第六十九章 孤军
- 164 第七十章 五支隋军
- 165 第七十一章 如何脱身
- 166 第七十二章 上中下三策
- 167 第七十三章 耽罗国
- 168 第七十四章 登上济州岛
- 169 第七十五章 占领济州岛
- 170 第七十六章 不为人知的秘密
- 171 第七十七章 洛阳大战(一)
- 172 第七十八章 洛阳大战(二)
- 173 第七十九章 王伯当的箭
- 174 第八十章 王世充大败
- 175 第八十一章 裴仁基抵达洛阳
- 176 第八十二章 王世充的隐忧
- 177 第八十三章 洛阳之乱(一)
- 178 第八十四章 洛阳之乱(二)
- 179 第八十五章 洛阳之乱(三)
- 180 第八十六章 火烧紫微宫
- 181 第八十七章 秘密联合
- 182 第八十八章 援军到
- 183 第八十九章 来护儿的水军
- 184 第九十章 给秦琼的建议
- 185 第九十一章 比试
- 186 第九十二章 挑战万斤巨石
- 187 第九十三章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 188 第九十四章 扶桑二三事
- 189 第九十五章 刘文静的连环计
- 190 第九十六章 裴矩脱身
- 191 第九十七章 兄弟阋墙
- 192 第九十八章 元吉败亡
- 193 第九十九章 建德称臣
- 194 第一百章 宇文来犯
- 195 第一百零一章 河东局势
- 196 第一百零二章 上山下山
- 197 第一百零三章 马市
- 198 第一百零四章 买马?买人?
- 199 第一百零五章 高蕊
- 200 第一百零六章 骊山行
- 201 第一百零七章 灞陵桥偶遇
- 202 第一百零八章 梦回长安
- 203 第一百零九章 墨羽
- 204 第一百一十章 墨羽(下)
- 205 第一百一十一章 蜀变
- 206 第一百一十二章 后局
- 207 第一百一十三章 倭国使者
- 208 第一百一十四章 准备
- 209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杂事
- 210 第一百一十六章 离京
- 211 第一百一十七章 塞外的风(一)
- 212 第一百一十八章 塞外的风(二)
- 213 第一百一十九章 塞外的风(三)
- 214 第一百二十章 塞外的风(四)
- 215 第一百二十三章 烽火连三月
- 216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不经打
- 217 第一百二十五章 竹斯国
- 218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太少了
- 219 第一百二十七章 抢劫
- 220 第一百二十八章 战
- 221 第一百二十九章 (误解)
- 222 第一百三十章 误解(二)
- 223 第一百三十一章 误解(三)
- 224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夜袭
- 225 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临斜风谷
- 226 第一百三十四章 进入谷中
- 227 第一百三十五章 进入谷中(二)
- 228 大结局+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十五章 琅琊山下的村庄
第四十五章 琅琊山下的村庄
琅琊山其实并不只是只有一座山,而是一大片连载一起的山脉,主峰因琅琊山而闻名于世。
刘志来到这里之后,一边修建琅琊阁,一边在山脚下收留了大量的难民,并且组织他们开垦荒地,渐渐的变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山地上的土地一般都比较贫瘠,只有山脚下的面积不大的区域可以耕种,所以他们的人数倒也不多,四五个月的时间也不过聚集了一两千人而已。
刘志赠送给了他们很多种子,大多数都是这个时代已经出现过的种子,如水稻、小麦等等作物。
由于山地比较多,他打算向这些百姓推广一些适合山地上种植的东西,如花生、玉米、芝麻和红薯这些东西。
这些植物之中,除了芝麻是中国本地的植物以外其他的都是从外地引进过来的,这些百姓们都没有见过,芝麻这种东西虽然产油,但是实在是产量太低了,一亩地顶多出产油菜籽一百来斤,很不划算,在有了油菜的前提之下,基本上很少有人会特别的取种植这种植物,而在宋代榨油技术出来之前,炒菜其实还不普遍,因为炒菜要有油,没油炒的菜糊的不能吃。
古代人的饭量很大,一顿饭吃半斤米都不奇怪,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菜肴里面没有油,能量的供应全靠米面,自然是消耗的粮食多了。
刘志准备让他们种一些油菜和花生,这其中花生比油菜好,不仅可以用来榨油,而且还能生吃、炒的吃和煮的吃,本身就是一种直接就可以食用的食物,吃了之后直接就可以补充油份,利用率高不说,还省事,省了不少晾晒和压榨的事情。
而红薯这种东西就更好了,它的生命力顽强,几乎不用人工管理,随便种在哪里都可以,产量也高,淀粉含量出奇的高,甚至可以作为主食补充能量,中国的人口之所以在清朝的时候突破了两亿人甚至是三亿四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外来的农作物流入进来,大大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使得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刘志在一名里正的陪同之下,在山下的几个村子里面视察。
他早已令人将自己带来的这些种子散发下去,并且向这些村民们传授种植经验,其实这些东西的种植都不复杂,像花生和红薯都很耐旱,只要找一些阳光充足的向阳山坡,就可以将它们种下,然后再稍微的管理一下,不让野兔和野猪将它们给破坏掉就好了。
“孙里正,这些村民是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感觉人数多了不少?”
山脚下的四个村子刘志都很熟悉,他来的次数不少,因此很多人都认识他,这个时候见到他之后都纷纷给他行礼,刘志也都点头示意,中国的百姓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善良的,你对他们好,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他们自然也会对你心怀感激,表现崇敬。
孙里正神情有些慌乱,紧张道:“阁主大人,这些人都是从徐州一带逃难过来的,听说最近隋军跟江淮的杜伏威的乱军在那一带打了起来,很多百姓们都举家难逃,想要到南方区避难,这些人路上遇到山贼,身上的积蓄和存粮都被洗劫一空,显然是支撑不到南方去了,我见他们可怜,动了恻隐之心,这才将他们收留过来的,小人自作主张,还望阁主宽宥,只是不要赶他们离开,先让他们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养足了精神之后再让他们走吧!”
孙里正以为刘志对自己收留了这些人感到很不高兴,于是表现的十分惶恐,刘志知道他心善,这些人人数不少,要是放任不管的话,只怕多半都会成为饿殍,就算是他自己看到了,肯定也会出手相救的,所以自然不会责罚孙里正了。
“让他们留下吧,南方也不太平,这世上也没几处是安生的地方了!”
刘志叹了一口气,对这些人的命运感到忧心,此时才大业八年,按照历史进程,隋乱只怕还要有七八年的时间才会结束,****期间,每多一年,都有无数的平民百姓家破人亡,历朝历代的兴衰,华夏大地上面不知道流淌了多少鲜血,埋下了多少白骨。
“将他们好生安置下来,我会让人给你们拨一批帐篷,先解决他们的住宿的问题,你们联合其他几个村子,组织人手,看看给他们选在哪里安家,先把房子搭建了,然后再去开垦农田,我会派人出去购置一批牲畜和农具,到时候再与你们做交接。”
刘志走进了这一批难民中间,他们的人数非常多,很多都是妇孺,青壮年男子的数量非常的少,相比不是被官府征召参军去了,就是被流寇们抓壮丁拉近队伍去造反了,这些妇孺生存能力很弱,需要大的集团的保护,而且这个时候天气炎热,蚊虫也多,如果就让他们这样露宿的话,只怕很快就会染病。
“是,阁主,小人一定会按照您的吩咐去办的!”
刘志在四个村子里面视察了一圈,大部分村子都已经种上了他提供的种子,他们也都是将这些种子种在了一些空置的山坡上,为此还砍伐了大量的树木,正好这个时候要为这些难民们盖房子,于是这些树木也被派上了用场,几个村子的壮丁一起出动,很快便将选做为建房子的位置平整夯实了,因为是在山脚下面,所以大部分的房子都是依山傍水修建的,为此还请来了风水师为村子选的位置,这些刘志也不是很懂,于是便回到了琅琊阁,派了几名阁中的先生去给这些人做好登记,以后按户分田,修桥铺路出徭役也是按照这名策来指派人手,一切管理都井然有序,看起来十分的祥和宁静。
不过刘志知道,很快,隋乱的战火就要波及到琅琊山这一带的,他这里的安稳日子只怕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
要结束乱世,就必须有一个强权势力击败其他的势力,这才能统一天下,而眼下,这样的强权势力是谁?
刘志来到这里之后,一边修建琅琊阁,一边在山脚下收留了大量的难民,并且组织他们开垦荒地,渐渐的变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山地上的土地一般都比较贫瘠,只有山脚下的面积不大的区域可以耕种,所以他们的人数倒也不多,四五个月的时间也不过聚集了一两千人而已。
刘志赠送给了他们很多种子,大多数都是这个时代已经出现过的种子,如水稻、小麦等等作物。
由于山地比较多,他打算向这些百姓推广一些适合山地上种植的东西,如花生、玉米、芝麻和红薯这些东西。
这些植物之中,除了芝麻是中国本地的植物以外其他的都是从外地引进过来的,这些百姓们都没有见过,芝麻这种东西虽然产油,但是实在是产量太低了,一亩地顶多出产油菜籽一百来斤,很不划算,在有了油菜的前提之下,基本上很少有人会特别的取种植这种植物,而在宋代榨油技术出来之前,炒菜其实还不普遍,因为炒菜要有油,没油炒的菜糊的不能吃。
古代人的饭量很大,一顿饭吃半斤米都不奇怪,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菜肴里面没有油,能量的供应全靠米面,自然是消耗的粮食多了。
刘志准备让他们种一些油菜和花生,这其中花生比油菜好,不仅可以用来榨油,而且还能生吃、炒的吃和煮的吃,本身就是一种直接就可以食用的食物,吃了之后直接就可以补充油份,利用率高不说,还省事,省了不少晾晒和压榨的事情。
而红薯这种东西就更好了,它的生命力顽强,几乎不用人工管理,随便种在哪里都可以,产量也高,淀粉含量出奇的高,甚至可以作为主食补充能量,中国的人口之所以在清朝的时候突破了两亿人甚至是三亿四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外来的农作物流入进来,大大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使得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刘志在一名里正的陪同之下,在山下的几个村子里面视察。
他早已令人将自己带来的这些种子散发下去,并且向这些村民们传授种植经验,其实这些东西的种植都不复杂,像花生和红薯都很耐旱,只要找一些阳光充足的向阳山坡,就可以将它们种下,然后再稍微的管理一下,不让野兔和野猪将它们给破坏掉就好了。
“孙里正,这些村民是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感觉人数多了不少?”
山脚下的四个村子刘志都很熟悉,他来的次数不少,因此很多人都认识他,这个时候见到他之后都纷纷给他行礼,刘志也都点头示意,中国的百姓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善良的,你对他们好,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他们自然也会对你心怀感激,表现崇敬。
孙里正神情有些慌乱,紧张道:“阁主大人,这些人都是从徐州一带逃难过来的,听说最近隋军跟江淮的杜伏威的乱军在那一带打了起来,很多百姓们都举家难逃,想要到南方区避难,这些人路上遇到山贼,身上的积蓄和存粮都被洗劫一空,显然是支撑不到南方去了,我见他们可怜,动了恻隐之心,这才将他们收留过来的,小人自作主张,还望阁主宽宥,只是不要赶他们离开,先让他们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养足了精神之后再让他们走吧!”
孙里正以为刘志对自己收留了这些人感到很不高兴,于是表现的十分惶恐,刘志知道他心善,这些人人数不少,要是放任不管的话,只怕多半都会成为饿殍,就算是他自己看到了,肯定也会出手相救的,所以自然不会责罚孙里正了。
“让他们留下吧,南方也不太平,这世上也没几处是安生的地方了!”
刘志叹了一口气,对这些人的命运感到忧心,此时才大业八年,按照历史进程,隋乱只怕还要有七八年的时间才会结束,****期间,每多一年,都有无数的平民百姓家破人亡,历朝历代的兴衰,华夏大地上面不知道流淌了多少鲜血,埋下了多少白骨。
“将他们好生安置下来,我会让人给你们拨一批帐篷,先解决他们的住宿的问题,你们联合其他几个村子,组织人手,看看给他们选在哪里安家,先把房子搭建了,然后再去开垦农田,我会派人出去购置一批牲畜和农具,到时候再与你们做交接。”
刘志走进了这一批难民中间,他们的人数非常多,很多都是妇孺,青壮年男子的数量非常的少,相比不是被官府征召参军去了,就是被流寇们抓壮丁拉近队伍去造反了,这些妇孺生存能力很弱,需要大的集团的保护,而且这个时候天气炎热,蚊虫也多,如果就让他们这样露宿的话,只怕很快就会染病。
“是,阁主,小人一定会按照您的吩咐去办的!”
刘志在四个村子里面视察了一圈,大部分村子都已经种上了他提供的种子,他们也都是将这些种子种在了一些空置的山坡上,为此还砍伐了大量的树木,正好这个时候要为这些难民们盖房子,于是这些树木也被派上了用场,几个村子的壮丁一起出动,很快便将选做为建房子的位置平整夯实了,因为是在山脚下面,所以大部分的房子都是依山傍水修建的,为此还请来了风水师为村子选的位置,这些刘志也不是很懂,于是便回到了琅琊阁,派了几名阁中的先生去给这些人做好登记,以后按户分田,修桥铺路出徭役也是按照这名策来指派人手,一切管理都井然有序,看起来十分的祥和宁静。
不过刘志知道,很快,隋乱的战火就要波及到琅琊山这一带的,他这里的安稳日子只怕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
要结束乱世,就必须有一个强权势力击败其他的势力,这才能统一天下,而眼下,这样的强权势力是谁?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