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49 第五十五章 扬州鏖战
- 150 第五十六章 送信给宇文成都
- 151 第五十七章 辅公祏的安排
- 152 第五十八章 安排退路
- 153 第五十九章 攻城战(上)
- 154 第六十章 攻城战(下)
- 155 第六十一章 援军到来
- 156 第六十二章 完了
- 157 第六十三章 天下五分
- 158 第六十四章 抵达淡水
- 159 第六十五章 建立码头
- 160 第六十六章 寻找原住民
- 161 第六十七章 拜访
- 162 第六十八章 和土著做生意
- 163 第六十九章 孤军
- 164 第七十章 五支隋军
- 165 第七十一章 如何脱身
- 166 第七十二章 上中下三策
- 167 第七十三章 耽罗国
- 168 第七十四章 登上济州岛
- 169 第七十五章 占领济州岛
- 170 第七十六章 不为人知的秘密
- 171 第七十七章 洛阳大战(一)
- 172 第七十八章 洛阳大战(二)
- 173 第七十九章 王伯当的箭
- 174 第八十章 王世充大败
- 175 第八十一章 裴仁基抵达洛阳
- 176 第八十二章 王世充的隐忧
- 177 第八十三章 洛阳之乱(一)
- 178 第八十四章 洛阳之乱(二)
- 179 第八十五章 洛阳之乱(三)
- 180 第八十六章 火烧紫微宫
- 181 第八十七章 秘密联合
- 182 第八十八章 援军到
- 183 第八十九章 来护儿的水军
- 184 第九十章 给秦琼的建议
- 185 第九十一章 比试
- 186 第九十二章 挑战万斤巨石
- 187 第九十三章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 188 第九十四章 扶桑二三事
- 189 第九十五章 刘文静的连环计
- 190 第九十六章 裴矩脱身
- 191 第九十七章 兄弟阋墙
- 192 第九十八章 元吉败亡
- 193 第九十九章 建德称臣
- 194 第一百章 宇文来犯
- 195 第一百零一章 河东局势
- 196 第一百零二章 上山下山
- 197 第一百零三章 马市
- 198 第一百零四章 买马?买人?
- 199 第一百零五章 高蕊
- 200 第一百零六章 骊山行
- 201 第一百零七章 灞陵桥偶遇
- 202 第一百零八章 梦回长安
- 203 第一百零九章 墨羽
- 204 第一百一十章 墨羽(下)
- 205 第一百一十一章 蜀变
- 206 第一百一十二章 后局
- 207 第一百一十三章 倭国使者
- 208 第一百一十四章 准备
- 209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杂事
- 210 第一百一十六章 离京
- 211 第一百一十七章 塞外的风(一)
- 212 第一百一十八章 塞外的风(二)
- 213 第一百一十九章 塞外的风(三)
- 214 第一百二十章 塞外的风(四)
- 215 第一百二十三章 烽火连三月
- 216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不经打
- 217 第一百二十五章 竹斯国
- 218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太少了
- 219 第一百二十七章 抢劫
- 220 第一百二十八章 战
- 221 第一百二十九章 (误解)
- 222 第一百三十章 误解(二)
- 223 第一百三十一章 误解(三)
- 224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夜袭
- 225 第一百三十三章 兵临斜风谷
- 226 第一百三十四章 进入谷中
- 227 第一百三十五章 进入谷中(二)
- 228 大结局+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十五章 建立码头
第六十五章 建立码头
方行天愣了一下,随即说道:“好!”
他话不多,从来开口都很少说一大串的话,往往都是一两个词,刘志早已经习惯了他这样,所以也不以为意。
很快,一艘小船被从大船上放了下来,从大船上下来十几个人,这其中就包括刘志跟方行天两人。
大船此时停在了海上,距离海岸线还有两里多的样子,船工们担心再往前走可能会遇到暗礁石,为了防止触礁,所以他们不敢继续往前。
两里并不算远,小船上的几人一起用力,手中的船桨划得飞快,很快就靠岸了。
台湾岛目前人烟稀少,岛上的原住民数量有限,而且生产方式十分的落后,加上从未遇到生人,所以可能会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因此登上岸之后,留下了两人照看小船,其他十人都跟着刘志跟方天行,以免人员过于分散而遭遇意外。
刘志在后世虽然去过台湾岛一次,但是对岛上的印象却已经基本上忘记光了,更何况是原始状态下的台湾岛,他就更加不熟悉了。
不过他还是为整个船队绘制了一份台湾岛的地图,这东西可比这个时代隋朝朝廷官方绘制的地图要精准的多,毕竟隋朝的水军虽然很发达,但是因为海上贸易并不想后世那样先进,所以他们的船队也并没有绕岛一周进行详细的勘探。
刘志他带领的船队的目的地是台湾的淡水河,想要凭空变出一座码头和港口来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沿着岛上的河流逆流而上,这些河流因为流水冲刷的关系,所以在他们的出海口肯定是礁石比较少的地方,这样的话大船就比较容易进来了,他们此时已经在淡水河的边上了,不过刘志他们还需要弄清楚淡水河的水文情况,不然的话以大船的吃水情况,要是万一进来了搁浅了就不太好了。
一行人小心翼翼的向前迈进,此时的台湾岛到处都是原始丛林,岛上分布的多个少数民族此时还不像后世那样被赶进了深山老林,而就是在沿海一带的平原地带生活,等到后来,跨海来到岛上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了之后,他们这才逐渐的向内迁徙,搬到了台湾岛中间地带的山区里面去了。
几人向前走了大概五百多米,就已经来到了淡水河的旁边了。
淡水河是台湾岛上第三大河,总长度在160公里左右,最大宽度接近450米,不过在入海口这边,它的宽度倒并不是最宽的,只不过后世因为泥沙的淤积,加上人人工的拓宽,使得它的宽度大幅增加了。
众人在淡水河周边找了一圈,并没有发现当地人居住的痕迹,看起来这里似乎是没有人居住的。
不过这样最好,免得他们定居下来之后还要面对岛上原住民的骚扰。
很快,看守小船的两人将小船划进了淡水河,开始利用船上携带的工具进行测量,他们主要需要测量河水的流速和河水的深度,找到一个地方适合大船停靠,然后再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做一个简易的码头,在河水上搭建码头,那肯定是比在大海中搭建要简单的多。
很快,勘探的结果就出来了,在入海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河湾,这里的河面最宽,河水因为有回旋的关系,所以对河床上泥沙的冲刷是最干净的,因此河水比较深,比较适合作为停播地方。
既然找到了适合停靠的地方,刘志也没有耽搁,很快就让人发送了信号,给停泊在海上的大船了。
而小船也顺着河水回到了海中,慢慢的将船队引到了这个地方。
不久之后,船上的大部分人员就都从大船上乘坐小船上了岸,众人在河边搭建了一处建议的营地,这里不适合作为永久营地,因为距离河边实在是太近了,此时时间已经是八月底了,而台湾岛的雨季一般都在农历的四月下旬到七月底这三个月,台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炎热,冬季少雨温和。
夏季的雨量是非常惊人的,所以将大营立在河边肯定是不安全的,不过他们在找到合适的宿营地之前,只能先在河边扎营了,毕竟他们还要修建码头,而且现在岛上的雨季已经过去了,也不太可能会爆发洪水。
船队上的人数足足有一千多人,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需要妥善的安置,不过好在他们之前都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来到这里之后依旧是按照原来的村子聚集,然后将带过来的军用帐篷搭建起来,就已经可以暂时应付过去了。
一千人之中青壮年劳动力大约有三百多人,剩下的大多都是老弱孺妇,刘志将这三百多人集中起来,一百人去砍树,一百人去挖土,剩下的人则将这些砍伐的树木和沙土装好,搬运到制定的地点,准备搭建一座码头。
这个工作大概用了三天的时间,一个建议的码头就已经做好了,因为这里的水深比较深,所以也不需要对河床进行清淤,倒也省去了不少的时间,不然的话他们没有这么快完工的。
码头建成了之后,大船上的大批物资这才得以方便的卸载下来,不然的话很多比较重的物资要用小船运的话是很难运下来的,比如诉说水牛这种牲畜,这东西是耕田必备的东西,再没有起重机的时代,将它从大船上弄下来可不容易,而有了码头之后,直接将它牵下来就好了。
这些耕牛都是放在下层船舱里面的,它们在海上的表现也不比人好到哪里去,很多牛都出现了晕船想象,而它们一旦出现了晕船,就会表现在食欲上面,很多牛都食欲大减,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十几天的航行过程中,虽然没有一头耕牛死去,但是却有好几头牛都生病了,这个时候将它们从船上牵下来之后,它们在陆地上居然站立不稳,一副喝醉酒的样子,让人看了之后忍俊不禁。
“阁主,我们在河水的上游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可以用来建立我们的营地,您要不要来看一看!”
刘志此行虽然没有将琅琊阁中的人手全部带出来,但是也带来了不少人,而此时他面前的这个赵刚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赵刚今年三十余岁,在琅琊阁之中一直是主外事的,他的社会经历丰富,也会管理人员,因此被刘志带了过来,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成为台湾这边的主事,在他离开台湾返回大陆的时候,好有人来管理这些岛上的人员。
“哦?条件很好吗?快带我去看看!”(未完待续。)
他话不多,从来开口都很少说一大串的话,往往都是一两个词,刘志早已经习惯了他这样,所以也不以为意。
很快,一艘小船被从大船上放了下来,从大船上下来十几个人,这其中就包括刘志跟方行天两人。
大船此时停在了海上,距离海岸线还有两里多的样子,船工们担心再往前走可能会遇到暗礁石,为了防止触礁,所以他们不敢继续往前。
两里并不算远,小船上的几人一起用力,手中的船桨划得飞快,很快就靠岸了。
台湾岛目前人烟稀少,岛上的原住民数量有限,而且生产方式十分的落后,加上从未遇到生人,所以可能会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因此登上岸之后,留下了两人照看小船,其他十人都跟着刘志跟方天行,以免人员过于分散而遭遇意外。
刘志在后世虽然去过台湾岛一次,但是对岛上的印象却已经基本上忘记光了,更何况是原始状态下的台湾岛,他就更加不熟悉了。
不过他还是为整个船队绘制了一份台湾岛的地图,这东西可比这个时代隋朝朝廷官方绘制的地图要精准的多,毕竟隋朝的水军虽然很发达,但是因为海上贸易并不想后世那样先进,所以他们的船队也并没有绕岛一周进行详细的勘探。
刘志他带领的船队的目的地是台湾的淡水河,想要凭空变出一座码头和港口来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沿着岛上的河流逆流而上,这些河流因为流水冲刷的关系,所以在他们的出海口肯定是礁石比较少的地方,这样的话大船就比较容易进来了,他们此时已经在淡水河的边上了,不过刘志他们还需要弄清楚淡水河的水文情况,不然的话以大船的吃水情况,要是万一进来了搁浅了就不太好了。
一行人小心翼翼的向前迈进,此时的台湾岛到处都是原始丛林,岛上分布的多个少数民族此时还不像后世那样被赶进了深山老林,而就是在沿海一带的平原地带生活,等到后来,跨海来到岛上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了之后,他们这才逐渐的向内迁徙,搬到了台湾岛中间地带的山区里面去了。
几人向前走了大概五百多米,就已经来到了淡水河的旁边了。
淡水河是台湾岛上第三大河,总长度在160公里左右,最大宽度接近450米,不过在入海口这边,它的宽度倒并不是最宽的,只不过后世因为泥沙的淤积,加上人人工的拓宽,使得它的宽度大幅增加了。
众人在淡水河周边找了一圈,并没有发现当地人居住的痕迹,看起来这里似乎是没有人居住的。
不过这样最好,免得他们定居下来之后还要面对岛上原住民的骚扰。
很快,看守小船的两人将小船划进了淡水河,开始利用船上携带的工具进行测量,他们主要需要测量河水的流速和河水的深度,找到一个地方适合大船停靠,然后再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做一个简易的码头,在河水上搭建码头,那肯定是比在大海中搭建要简单的多。
很快,勘探的结果就出来了,在入海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河湾,这里的河面最宽,河水因为有回旋的关系,所以对河床上泥沙的冲刷是最干净的,因此河水比较深,比较适合作为停播地方。
既然找到了适合停靠的地方,刘志也没有耽搁,很快就让人发送了信号,给停泊在海上的大船了。
而小船也顺着河水回到了海中,慢慢的将船队引到了这个地方。
不久之后,船上的大部分人员就都从大船上乘坐小船上了岸,众人在河边搭建了一处建议的营地,这里不适合作为永久营地,因为距离河边实在是太近了,此时时间已经是八月底了,而台湾岛的雨季一般都在农历的四月下旬到七月底这三个月,台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炎热,冬季少雨温和。
夏季的雨量是非常惊人的,所以将大营立在河边肯定是不安全的,不过他们在找到合适的宿营地之前,只能先在河边扎营了,毕竟他们还要修建码头,而且现在岛上的雨季已经过去了,也不太可能会爆发洪水。
船队上的人数足足有一千多人,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需要妥善的安置,不过好在他们之前都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来到这里之后依旧是按照原来的村子聚集,然后将带过来的军用帐篷搭建起来,就已经可以暂时应付过去了。
一千人之中青壮年劳动力大约有三百多人,剩下的大多都是老弱孺妇,刘志将这三百多人集中起来,一百人去砍树,一百人去挖土,剩下的人则将这些砍伐的树木和沙土装好,搬运到制定的地点,准备搭建一座码头。
这个工作大概用了三天的时间,一个建议的码头就已经做好了,因为这里的水深比较深,所以也不需要对河床进行清淤,倒也省去了不少的时间,不然的话他们没有这么快完工的。
码头建成了之后,大船上的大批物资这才得以方便的卸载下来,不然的话很多比较重的物资要用小船运的话是很难运下来的,比如诉说水牛这种牲畜,这东西是耕田必备的东西,再没有起重机的时代,将它从大船上弄下来可不容易,而有了码头之后,直接将它牵下来就好了。
这些耕牛都是放在下层船舱里面的,它们在海上的表现也不比人好到哪里去,很多牛都出现了晕船想象,而它们一旦出现了晕船,就会表现在食欲上面,很多牛都食欲大减,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十几天的航行过程中,虽然没有一头耕牛死去,但是却有好几头牛都生病了,这个时候将它们从船上牵下来之后,它们在陆地上居然站立不稳,一副喝醉酒的样子,让人看了之后忍俊不禁。
“阁主,我们在河水的上游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可以用来建立我们的营地,您要不要来看一看!”
刘志此行虽然没有将琅琊阁中的人手全部带出来,但是也带来了不少人,而此时他面前的这个赵刚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赵刚今年三十余岁,在琅琊阁之中一直是主外事的,他的社会经历丰富,也会管理人员,因此被刘志带了过来,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成为台湾这边的主事,在他离开台湾返回大陆的时候,好有人来管理这些岛上的人员。
“哦?条件很好吗?快带我去看看!”(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