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46 第846章 号令天下
- 847 第847章 派谁牵制玉柱?
- 848 第848章 老皇帝,别闹
- 849 第849章 大冤种登场
- 850 第850章 一报还一报
- 851 第851章 兵权和名分
- 852 第852章 玉柱成了土皇帝
- 853 第853章 棘手了
- 854 第854章 杀威
- 855 第855章 粘杆处
- 856 第856章 险恶的局面
- 857 第857章 弹劾玉柱
- 858 第858章 奇兵
- 859 第859章 朕不用膳
- 860 第860章 清溪书屋
- 861 第861章 十年不晚
- 862 第862章 勾勾搭搭
- 863 第863章 拟旨专业户
- 864 第864章 贼汉子
- 865 第865章 甘拜下风
- 866 第866章 戏外之戏
- 867 第867章 逆龙鳞
- 868 第868章 就凭你?
- 869 第869章 别怪我手毒
- 870 第870章 指点
- 871 第871章 朕欲传位
- 872 第872章 想阴我?
- 873 第873章 立皇太孙
- 874 第874章 看谁更会骗?
- 875 第875章 遗诏立谁?
- 876 第876章 目露凶光
- 877 第877章 玉柱的基本盘
- 878 第878章 风波急
- 879 第879章 一日三惊
- 880 第880章 好一盘大棋
- 881 第881章 礼绝百僚
- 882 第882章 两面下注
- 883 第883章 邬思道,你终于来了!
- 884 第884章 票拟大权
- 885 第885章 许你辅政王
- 886 第886章 托孤的老本
- 887 第887章 野人女真的投靠
- 888 第888章 黄马褂来了
- 889 第889章 真敢下毒手
- 890 第890章 血腥绞杀
- 891 第891章 下手太毒了
- 892 第892章 黑吃黑的祖宗
- 893 第893章 血偿
- 894 第894章 一条大鱼
- 895 第895章 挖根的毒计
- 896 第896章 霸气十足
- 897 第897章 晋贝子
- 898 第898章 玉柱在,就不怕靖难
- 899 第899章 天崩的开始
- 900 第900章 废太子死了
- 901 第901章 圣躬违和
- 902 第902章 扬威东华门
- 903 第903章 大耳刮子抽你
- 904 第904章 挤兑的就是你!
- 905 第905章 闯宫
- 906 第906章 世袭罔替
- 907 第907章 谁说了算?
- 908 第908章 先擒玉柱
- 909 第909章 传皇上密旨
- 910 第910章 天杀的狗贼
- 911 第911章 前世的遗憾
- 912 第912章 下手要快
- 913 第913章 龙体持续欠安
- 914 第914章 定计擒柱
- 915 第915章 大限将至
- 916 第916章 磨刀霍霍
- 917 第917章 可恨之处
- 918 第918章 养子如狼
- 919 第919章 老四的反击
- 920 第920章 被迫相残
- 921 第921章 敢效多尔衮
- 922 第922章 风声紧
- 923 第923章 玉柱,死定了
- 924 第924章 帝星陨落
- 925 第925章 夺权进行时
- 926 第926章 空白旨意
- 927 第927章 全是套路
- 928 第928章 夺宫
- 929 第929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930 第930章 新军才是根本
- 931 第931章 惊魂时刻
- 932 第932章 决胜千里
- 933 第933章 衡臣,拟旨
- 934 第934章 新军进京
- 935 第935章 耀兵扬威
- 936 第936章 雷劈之后
- 937 第937章 花脸奸贼
- 938 第938章 关键是丰台
- 939 第939章 一触即发
- 940 第940章 帮手来也!
- 941 第941章 好多人质
- 942 第942章 颁布遗诏
- 943 第943章 太欺负人了
- 944 第944章 差点成了慈禧
- 945 第945章 渔翁得利
- 946 第946章 曹操算个啥?
- 947 第947章 陆军第一镇
- 948 第948章 风波急
- 949 第949章 好大的胆子?
- 950 第950章 受气的小皇帝
- 951 第951章 玉柱的老巢
- 952 第952章 同款的王莽,有么?
- 953 第953章 东风吹,战鼓擂
- 954 第954章 克星
- 955 第955章 废立之祸
- 956 第956章 软饭的最高境界
- 957 第957章 千年大计
- 958 第958章 招兵买马
- 959 第959章 老九的猖狂进攻
- 960 第960章 不胜,即族灭
- 961 第961章 永除后患
- 962 第962章 森森白骨
- 963 第963章 大葱配摔面
- 964 第964章 天使投资人
- 965 第965章 下血本
- 966 第966章 心硬如铁
- 967 第967章 裂土称王
- 968 第968章 打秋风
- 969 第969章 十万新军
- 970 第970章 当家万事难
- 971 第971章 打的就是亲王
- 972 第972章 反间计
- 973 第973章 战鼓擂
- 974 第974章 天字第一号的阳谋
- 975 第975章 崛起之势
- 976 第976章 平等条约
- 977 第977章 南洋舰队
- 978 第978章 陆军之神
- 979 第979章 敲山震虎
- 980 第980章 老十四起兵
- 981 第981章 前怕狼,后怕虎
- 982 第982章 养寇自重
- 983 第983章 议政王
- 984 第984章 刀劈八旗
- 985 第985章 警卫标
- 986 第986章 世袭罔替
- 987 第987章 先下手为强
- 988 第988章 你敢打我?
- 989 第989章 中将军衔
- 990 第990章 血与火的碰撞
- 991 第991章 死神的收割
- 992 第992章 一战定乾坤
- 993 第993章 趁早请罪
- 994 第994章 活曹操
- 995 第995章 晋升辅政王
- 996 第996章 军机处的诞生
- 997 第997章 汉人的春天
- 998 第998章 驱虎吞狼
- 999 第999章 摊丁入亩,怕不怕?
- 1000 第1000章 稀缺资源
- 1001 第1001章 以暴治贪
- 1002 第1002章 突如其来的拥立
- 1003 第1003章 从龙之术
- 1004 第1004章 捡漏,我也会!
- 1005 第1005章 占山为王的老四
- 1006 第1006章 年羹尧的允禛兄
- 1007 第1007章 老熟人再相逢
- 1008 第1008章 又食武昌鱼
- 1009 第1009章 留辫不留头
- 1010 第1010章 文明之光
- 1011 第1011章 活擒年羹尧
- 1012 第1012章 华夏帝国
- 1013 第1013章 准部,孤来了
- 1014 第1014章 缓进急攻
- 1015 第1015章 兵临喀什噶尔
- 1016 第1016章 决战葱岭
- 1017 第1017章 黄袍加身
- 1018 第1018章 登基称帝
- 1019 第1019章 立后
- 1020 第1020章 重用田文镜
- 1021 第1121章 不得干政
- 1022 第1122章 人头滚滚
- 1023 第1123章 百年大计
- 1024 第1124章 崛起之势
- 1025 第1125章 立太子之争
- 1026 第1126章 东进
- 1027 第1127章 又见剥皮
- 1028 第1128章 他急朕不急
- 1029 第1129章 拿捏
- 1030 第1130章 吞并
- 1031 第1131章 新官道
- 1032 第1032章 大动作
- 1033 第1033章 党争再起
- 1034 第1034章 日新月异
- 1035 第1035章 储君的养成
- 1036 第1036章 萌芽
- 1037 第1037章 废除专卖
- 1038 第1038章 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856章 险恶的局面
第856章 险恶的局面
顺天府衙的大格局,也是前堂后寝。堂和寝之间的分界线,就是三堂之后的内宅门。
内宅门前,站满了戈什哈和丫头婆子们,可谓是戒备森严。
照规矩,官衙的内宅门,以及私宅的垂花门,外人,尤其是七岁以上的男子,严禁擅自入内。
玉柱在三堂的签押房里处理公务,小福彭就在玉柱身后的四堂内,读书习字。
四堂又称上房,这里花木繁茂,景色幽雅。四堂以内,属于内衙的范畴,是历任府尹及其家卷生活居住的地方。
照礼制,父母在,儿子及儿媳妇们必须就近伺候着。
无论是秀云,还是曹春,都不可能搬来顺天府的后衙居住。
所以,现在的顺天府后衙,倒成了小福彭的天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和老皇帝在乾清宫里批折子,皇子们在上书房里读书,性质大致相彷。
通常情况下,需要玉柱亲自出面的桉子,均于二堂内升堂问桉。
“禀东翁,因漕粮运输迟缓,近几日的京内粮价,由一日一涨,变成了半日一涨。若是任由粮价继续涨下去,恐激起民变。”周荃注意到了粮食价格的巨大变动,赶紧来找玉柱。
玉柱也算是老京城人了,他自然知道,粮价的每次大波动,除了和漕运有关之外,几乎都和京城里的粮行东家们,囤积居奇,妄图哄抬粮价,以牟取暴利有关。
实话说,敢在京城里开粮行的大商人们,哪个后边没有大靠山?
“嗯,竹笙兄,命人拿了我的名帖,将京里的前三十大粮行的大东家,都请来商议此事。”玉柱冷冷的一笑,吩咐说,“时间就定在明儿一早。让派去的人,径直告诉他们,本爵部过时不候。”
“来人,备马,准备去畅春园面圣。”
“嗻。”
老皇帝早有严谕,在京城百里内调动九门步军,必须请旨。
老京城,有句顺口熘,内九外七皇城四。
这个段子说的是,京城共有二十四道门,其中,顺天府只管得到外城的七座城门。
身兼步军统领的玉柱,也只管得到二十座城门。
至于,皇城的四座城门,那是老皇帝的地盘,臣下们谁敢去管?
以前,只要京城的粮价出现了波动,顺天府就要找大粮商们“借粮”。
当然了,官府借粮,就像是刘备借荆州一般,几乎都是有借无还。
时间一长,京城里的大粮商们,也都学精了。他们纷纷把囤粮的仓库,设到通州以东的直隶地界上。
康熙朝的直隶巡抚,名义上算是顺天府尹的顶头上司。
实际上,朝廷下的旨意里边,一向都是把两者并列在一起的。
在大清朝,只要是你能管,我也可以管的情况下,形同大家都不管。
众所周知,三个和尚没水吃。
治安最差的地界,往往是两省交界处,或是三、四省交界处。
大家都可以管,就说明权责含湖不清,老爷们就有推托的好借口。
顺治元年,直隶的地面上,共有五名封疆大吏,分别是:顺天巡抚、保定巡抚、宣府巡抚、宣大总督和山西总督。
后来,这些封疆大吏先后被裁撤,合并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
康熙八年,老皇帝裁三省总督,将直隶总督改为直隶巡抚,并一直延续至今。
通州以东,顺天府就管不到了。
直隶巡抚,并不是平抑京城粮价的第一责任人,自然不可能积极协助顺天府的差事。
玉柱是老官僚了,他的心里非常有数,与其正式行文去保定,和直隶巡抚打公文往来的官司,不如直接找老皇帝请旨调兵。
对于通州以东的直隶地区,顺天府确实是鞭长莫及。
但是,步军衙门的管辖范围,涵盖了京畿三百里以内,这就管得到了。
玉柱进园子的时候,带队把门的御前二等带刀侍卫赵敏,暗中冲玉柱挤了挤眼。
几乎在刹那间,玉柱秒懂,老皇帝在发脾气。
赵敏,姓爱新觉罗,因其曾祖父德玛护,党附多尔衮,在顺治帝挟恨报复之下,被赶出宗室黄带子的行列,降为了红带子觉罗。
德玛护,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八,其阿玛是大清显祖塔克世的第五子巴雅喇。
说起来也挺有趣的。
尽管,巴雅喇是鞑清老奴的异母弟,身份异常显赫。但是,他的九个儿子,因为都攀附于多尔衮的麾下,差点被顺治帝斩尽杀绝了。
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攀附多尔衮,这就是原罪,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玉柱和赵敏的渊源,还要追朔到十年前了。
那个时候,参加宫里侍卫选拔的赵敏,被一等侍卫诺罗布,随便找了个借口,划掉了名字。
赵敏的身份异常敏感,如果不是老皇帝的私下授意,玉柱也不可能暗中替他打招呼了。
不管怎么说,因为玉柱出了面,把赵敏从穷困潦倒的窘境之中,拯救了出来。
所以,赵敏对玉柱那是真的感激涕零,一直自视为玉氏门下走狗。
当然了,有些事儿,彼此心知肚明即可,完全没必要把关系公开化。
为了掩人耳目,赵敏在公开场合之下,和玉柱没有任何交往和瓜葛。
实际上,赵敏被提拔为二等御前带刀侍卫,多亏了玉柱的暗中指点。
没办法,玉柱处心积虑的研究老皇帝的脾气,长达这么多年,岂能没有独门秘笈?
玉柱踱进清溪书屋的时候,隔着老远,就听见老皇帝的的咆孝声。
“居然又是朱三太子,哼,自朕临御以来,已经至少杀了八个朱三太子了。”
玉柱不由微微一笑,这年头的野心家们,只要反清,必定会抬出朱三太子的名号。
朱三太子,即朱慈炯,前明末帝思宗之第三子,封定王。
闯军打进京城的时候,定王朱慈炯想逃走,却被大太监曹化淳的手下活捉,并主动将他献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率军进攻吴三桂的时候,定王朱慈炯也在队伍之中。
只是,李自成败于一片石之后,这位朱三太子,从此不知所踪了。
实际上,清军入关的时候,朱三太子已经十二岁了。他若是活到现在,差不多有九十岁了。
九旬老翁,暗中参与谋逆之事,还东奔西跑的行踪不定,这不是很扯么?
但是,在极其迷信的这个时代,朱三太子就是一面反清的大旗,谁都可以拿来利用,信众们居然颇多。
玉柱继续往里走的时候,就听老皇帝大声吼道:“山东的官员们,全是酒囊饭袋,竟然让所谓的朱三太子和白莲教搅和到了一起,误国贼子,个个该杀。”
朱三太子,其实并不可怕,顶多也就是挂个反清复明的大旗罢了。
但是,从山东再次兴起的白莲教,一直被老皇帝视为心腹之患。
自唐宋以降,白莲教反抗朝廷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元末红巾起义的韩山童,喊出“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利用的就是白莲教,而不是明教。
前明太祖朱重八,在登基之前,暗中授意廖永忠,凿穿了船底,把名义上的主公小明王,送入了瓜洲的江底。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重八的前半生,也是白莲教徒。
清军入关后,一直沿袭明制,也跟着禁了白莲教。
因为监修过一段时间的《明史》,玉柱心里非常有数,朱重八立国号为明,并不是继承的小明王的那个明,而是上承元朝。
元朝的大元国号来自于《易经?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朱重八的大明国号,出处就是紧随其后的这段话: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既然老皇帝在里边大发雷霆,玉柱又不傻,索性不进去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
在里边收拾碎瓷片的张鸿绪,出来的时候,看见了玉柱,他赶紧扎千问安,“请柱爷安。”
这一下子,马上惊动了老皇帝。
“是玉柱来了么?”老皇帝在里边发问。
玉柱瞥了眼张鸿绪,心说,迟早剁了这个狗东西的脑袋。
实话说,随着老皇帝一天天的衰老下去,皇宫里迟早要换新主人。
大太监们都知道一个硬道理,一朝天子,一朝大太监。
宫里的大太监们,因为知道的太多了,他们为了保命,各自在暗中都有靠山。
只是,张鸿绪以前伪装得很好,玉柱一直没有摸清楚他暗中找的靠山,究竟是谁?
现在,既然张鸿绪主动跳了出来,不动声色的想坑玉柱。
玉柱瞬间秒懂,张鸿绪这个狗东西,必是老四的人。
进屋之后,玉柱行礼如仪。
老皇帝瞥了眼玉柱,余怒未息的说:“你既然早就来了,为何不进来呀?”
玉柱的心里门儿清,老皇帝的潜台词是:莫不是想偷听军国大事?
看看,张鸿绪的坏,就坏在了这里。
宫里的大太监想坑人,最低级的手段,才是直接告黑状。
张鸿绪和王朝庆等人,他们常用的坑人手法,主要是从侧面入手,以勾起老皇帝的恶感,来达成暗中整人的险恶用心。
老四暗中出了手,玉柱怎么回答老皇帝的疑问,才算是合情合理呢?
内宅门前,站满了戈什哈和丫头婆子们,可谓是戒备森严。
照规矩,官衙的内宅门,以及私宅的垂花门,外人,尤其是七岁以上的男子,严禁擅自入内。
玉柱在三堂的签押房里处理公务,小福彭就在玉柱身后的四堂内,读书习字。
四堂又称上房,这里花木繁茂,景色幽雅。四堂以内,属于内衙的范畴,是历任府尹及其家卷生活居住的地方。
照礼制,父母在,儿子及儿媳妇们必须就近伺候着。
无论是秀云,还是曹春,都不可能搬来顺天府的后衙居住。
所以,现在的顺天府后衙,倒成了小福彭的天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和老皇帝在乾清宫里批折子,皇子们在上书房里读书,性质大致相彷。
通常情况下,需要玉柱亲自出面的桉子,均于二堂内升堂问桉。
“禀东翁,因漕粮运输迟缓,近几日的京内粮价,由一日一涨,变成了半日一涨。若是任由粮价继续涨下去,恐激起民变。”周荃注意到了粮食价格的巨大变动,赶紧来找玉柱。
玉柱也算是老京城人了,他自然知道,粮价的每次大波动,除了和漕运有关之外,几乎都和京城里的粮行东家们,囤积居奇,妄图哄抬粮价,以牟取暴利有关。
实话说,敢在京城里开粮行的大商人们,哪个后边没有大靠山?
“嗯,竹笙兄,命人拿了我的名帖,将京里的前三十大粮行的大东家,都请来商议此事。”玉柱冷冷的一笑,吩咐说,“时间就定在明儿一早。让派去的人,径直告诉他们,本爵部过时不候。”
“来人,备马,准备去畅春园面圣。”
“嗻。”
老皇帝早有严谕,在京城百里内调动九门步军,必须请旨。
老京城,有句顺口熘,内九外七皇城四。
这个段子说的是,京城共有二十四道门,其中,顺天府只管得到外城的七座城门。
身兼步军统领的玉柱,也只管得到二十座城门。
至于,皇城的四座城门,那是老皇帝的地盘,臣下们谁敢去管?
以前,只要京城的粮价出现了波动,顺天府就要找大粮商们“借粮”。
当然了,官府借粮,就像是刘备借荆州一般,几乎都是有借无还。
时间一长,京城里的大粮商们,也都学精了。他们纷纷把囤粮的仓库,设到通州以东的直隶地界上。
康熙朝的直隶巡抚,名义上算是顺天府尹的顶头上司。
实际上,朝廷下的旨意里边,一向都是把两者并列在一起的。
在大清朝,只要是你能管,我也可以管的情况下,形同大家都不管。
众所周知,三个和尚没水吃。
治安最差的地界,往往是两省交界处,或是三、四省交界处。
大家都可以管,就说明权责含湖不清,老爷们就有推托的好借口。
顺治元年,直隶的地面上,共有五名封疆大吏,分别是:顺天巡抚、保定巡抚、宣府巡抚、宣大总督和山西总督。
后来,这些封疆大吏先后被裁撤,合并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
康熙八年,老皇帝裁三省总督,将直隶总督改为直隶巡抚,并一直延续至今。
通州以东,顺天府就管不到了。
直隶巡抚,并不是平抑京城粮价的第一责任人,自然不可能积极协助顺天府的差事。
玉柱是老官僚了,他的心里非常有数,与其正式行文去保定,和直隶巡抚打公文往来的官司,不如直接找老皇帝请旨调兵。
对于通州以东的直隶地区,顺天府确实是鞭长莫及。
但是,步军衙门的管辖范围,涵盖了京畿三百里以内,这就管得到了。
玉柱进园子的时候,带队把门的御前二等带刀侍卫赵敏,暗中冲玉柱挤了挤眼。
几乎在刹那间,玉柱秒懂,老皇帝在发脾气。
赵敏,姓爱新觉罗,因其曾祖父德玛护,党附多尔衮,在顺治帝挟恨报复之下,被赶出宗室黄带子的行列,降为了红带子觉罗。
德玛护,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八,其阿玛是大清显祖塔克世的第五子巴雅喇。
说起来也挺有趣的。
尽管,巴雅喇是鞑清老奴的异母弟,身份异常显赫。但是,他的九个儿子,因为都攀附于多尔衮的麾下,差点被顺治帝斩尽杀绝了。
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攀附多尔衮,这就是原罪,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玉柱和赵敏的渊源,还要追朔到十年前了。
那个时候,参加宫里侍卫选拔的赵敏,被一等侍卫诺罗布,随便找了个借口,划掉了名字。
赵敏的身份异常敏感,如果不是老皇帝的私下授意,玉柱也不可能暗中替他打招呼了。
不管怎么说,因为玉柱出了面,把赵敏从穷困潦倒的窘境之中,拯救了出来。
所以,赵敏对玉柱那是真的感激涕零,一直自视为玉氏门下走狗。
当然了,有些事儿,彼此心知肚明即可,完全没必要把关系公开化。
为了掩人耳目,赵敏在公开场合之下,和玉柱没有任何交往和瓜葛。
实际上,赵敏被提拔为二等御前带刀侍卫,多亏了玉柱的暗中指点。
没办法,玉柱处心积虑的研究老皇帝的脾气,长达这么多年,岂能没有独门秘笈?
玉柱踱进清溪书屋的时候,隔着老远,就听见老皇帝的的咆孝声。
“居然又是朱三太子,哼,自朕临御以来,已经至少杀了八个朱三太子了。”
玉柱不由微微一笑,这年头的野心家们,只要反清,必定会抬出朱三太子的名号。
朱三太子,即朱慈炯,前明末帝思宗之第三子,封定王。
闯军打进京城的时候,定王朱慈炯想逃走,却被大太监曹化淳的手下活捉,并主动将他献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率军进攻吴三桂的时候,定王朱慈炯也在队伍之中。
只是,李自成败于一片石之后,这位朱三太子,从此不知所踪了。
实际上,清军入关的时候,朱三太子已经十二岁了。他若是活到现在,差不多有九十岁了。
九旬老翁,暗中参与谋逆之事,还东奔西跑的行踪不定,这不是很扯么?
但是,在极其迷信的这个时代,朱三太子就是一面反清的大旗,谁都可以拿来利用,信众们居然颇多。
玉柱继续往里走的时候,就听老皇帝大声吼道:“山东的官员们,全是酒囊饭袋,竟然让所谓的朱三太子和白莲教搅和到了一起,误国贼子,个个该杀。”
朱三太子,其实并不可怕,顶多也就是挂个反清复明的大旗罢了。
但是,从山东再次兴起的白莲教,一直被老皇帝视为心腹之患。
自唐宋以降,白莲教反抗朝廷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元末红巾起义的韩山童,喊出“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利用的就是白莲教,而不是明教。
前明太祖朱重八,在登基之前,暗中授意廖永忠,凿穿了船底,把名义上的主公小明王,送入了瓜洲的江底。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重八的前半生,也是白莲教徒。
清军入关后,一直沿袭明制,也跟着禁了白莲教。
因为监修过一段时间的《明史》,玉柱心里非常有数,朱重八立国号为明,并不是继承的小明王的那个明,而是上承元朝。
元朝的大元国号来自于《易经?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朱重八的大明国号,出处就是紧随其后的这段话: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既然老皇帝在里边大发雷霆,玉柱又不傻,索性不进去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
在里边收拾碎瓷片的张鸿绪,出来的时候,看见了玉柱,他赶紧扎千问安,“请柱爷安。”
这一下子,马上惊动了老皇帝。
“是玉柱来了么?”老皇帝在里边发问。
玉柱瞥了眼张鸿绪,心说,迟早剁了这个狗东西的脑袋。
实话说,随着老皇帝一天天的衰老下去,皇宫里迟早要换新主人。
大太监们都知道一个硬道理,一朝天子,一朝大太监。
宫里的大太监们,因为知道的太多了,他们为了保命,各自在暗中都有靠山。
只是,张鸿绪以前伪装得很好,玉柱一直没有摸清楚他暗中找的靠山,究竟是谁?
现在,既然张鸿绪主动跳了出来,不动声色的想坑玉柱。
玉柱瞬间秒懂,张鸿绪这个狗东西,必是老四的人。
进屋之后,玉柱行礼如仪。
老皇帝瞥了眼玉柱,余怒未息的说:“你既然早就来了,为何不进来呀?”
玉柱的心里门儿清,老皇帝的潜台词是:莫不是想偷听军国大事?
看看,张鸿绪的坏,就坏在了这里。
宫里的大太监想坑人,最低级的手段,才是直接告黑状。
张鸿绪和王朝庆等人,他们常用的坑人手法,主要是从侧面入手,以勾起老皇帝的恶感,来达成暗中整人的险恶用心。
老四暗中出了手,玉柱怎么回答老皇帝的疑问,才算是合情合理呢?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