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5 第十五章 逃离
- 16 第十六章 青岛
- 17 第十七章 泉州
- 18 第十八章 作诗
- 19 第十九章 贵人
- 20 第二十章 借钱
- 21 第二十一章 尘埃落定
- 22 第二十二章 采购
- 23 第二十三章 狐狸尾巴
- 24 第二十四章 说错话
- 25 第二十五章 武器
- 26 第二十六章 整理思路
- 27 第二十七章 麻烦
- 28 第二十八章 摊牌(一)
- 29 第二十九章 摊牌(二)
- 30 第三十章 摊牌(三)
- 31 第三十一章 订婚与招人
- 32 第三十二章 简体字
- 33 第三十三章 选兵书和传教士
- 34 第三十四章 李旦(上)
- 35 第三十五章 苯港
- 36 第三十六章 赴台准备(一)
- 37 第三十七章 赴台准备(二)
- 38 第三十八章 移民和李陵
- 39 第三十九章 下风
- 40 第四十章 定计
- 41 第四十一章 交锋
- 42 第四十二章 吴隆
- 43 第四十三章 “倭寇”进村
- 44 第四十四章 驱逐
- 45 第四十五章 落幕
- 46 第四十六章 老天爷都在帮我
- 47 第四十七章 危险
- 48 第四十八章 海盗来袭
- 49 第四十九章 赵长栓的初仗
- 50 第五十章 俘虏和情报
- 51 第五十一章 夜袭
- 52 第五十二章 归来
- 53 第五十三章 视察
- 54 第五十四章 会议
- 55 第五十五章 回泉州
- 56 第五十六章 小偷
- 57 第五十七章 返台
- 58 第五十八章 购舰计划
- 59 第五十九章 两封信
- 60 第六十章 北港船厂
- 61 第六十一章 成军(一)
- 62 第六十二章 成军(二)
- 63 第六十三章 英国人(一)
- 64 第六十四章 英国人(二)
- 65 第六十五章 捕快
- 66 第六十六章 高山族
- 67 第六十七章 提前开始的“剿匪”计划
- 68 第六十八章 陈锒(一)
- 69 第六十九章 陈锒(二)
- 70 第七十章 杨颖
- 71 第七十一章 男人和女人都很重要!
- 72 第七十二章 顺势而为
- 73 第七十三章 盖伦船
- 74 第七十四章 年末
- 75 第七十五章 李忠带来的消息
- 76 第七十六章 对策
- 77 第七十七章 大乌龙
- 78 第七十八章 李忠的处罚
- 79 第七十九章 畅谈
- 80 第八十章 李忠
- 81 第八十一章 视察路上的趣闻
- 82 第八十二章 吴志平
- 83 第八十三章 春风楼(一)
- 84 第八十四章 春风楼(二)
- 85 第八十五章 春风楼(三)
- 86 第八十六章 出征
- 87 第八十七章 军校
- 88 第八十八章 北港大学堂
- 89 第八十九章 暴风雨
- 90 第九十章 绞杀李一尚(一)
- 91 第九十一章 绞杀李一尚(二)
- 92 第九十二章 军港
- 93 第九十三章 关税
- 94 第九十四章 李家来人(一)
- 95 第九十五章 李家来人(二)
- 96 第九十六章 九月大考(一)
- 97 第九十七章 九月大考(二)
- 98 第九十八章 九月大考(三)
- 99 第九十九章 出路
- 100 第一百章 聚会(一)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聚会(二)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聚会(三)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来的真不是时候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祭祀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交谈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制衡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镇海镇见闻(一)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镇海镇见闻(二)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落幕与接收
- 110 110章 澎湖新城
- 111 111章 顽固派(一)
- 112 112章 顽固派(二)
- 113 113章 顽固派(三)
- 114 114章 东印度公司的特使
- 115 115章 金矿
- 116 116章 夜谈
- 117 117章 心结
- 118 118章 合作
- 119 119章 协议
- 120 120章 移民和节流
- 121 121章 正名
- 122 122章 东南大都督
- 123 123章 诡异的土著
- 124 124章 围剿计划
- 125 125章 黑手?
- 126 126章 处理
- 127 127章 大婚
- 128 128章 立县
- 129 129章 火炮
- 130 130章 村山秋安
- 131 130章 战争前
- 132 132章 计划更改!北进!
- 133 133章 出发,琉球!
- 134 134章 攻陷首里城
- 135 135章 《琉球请愿表》
- 136 136章 幕府的暧昧态度
- 137 137章 工业起步与济州岛
- 138 138章 阅兵
- 139 139章 为北进而扩军
- 140 140章 产业的规模化
- 141 141章 海军的初日
- 142 142章 亲家事(一)
- 143 143章 陆军的凋零
- 144 144章 济州岛
- 145 145章 亲家事(二)
- 146 146章 济州岛现状
- 147 147章 等待
- 148 148章 李旦的现状
- 149 149章 吴家人
- 150 150章 济州海战(一)
- 151 151章 济州海战(二)
- 152 152章 济州海战(三)
- 153 154章 海战落幕
- 154 155章 朝鲜的决定
- 155 156章 谁是内奸?
- 156 157章 朝鲜议和
- 157 158章 祸事?好事?
- 158 158章 眉目
- 159 159章 逃脱
- 160 160章 酝酿
- 161 161章 惊天大案
- 162 162章 宗族
- 163 163章 开端
- 164 164 乱局伊始
- 165 165章 镇海之乱(一)
- 166 166章 镇海之乱(二)
- 167 167章 镇海之乱(三)
- 168 168章 镇海之乱(四)
- 169 169章 赏月
- 170 170章 故人来访
- 171 171章 投奔
- 172 172章 吴家事
- 173 173章 西班牙的使者
- 174 174章 不了了之的谈判
- 175 175章 南洋风起
- 176 176章 浑水摸鱼
- 177 177章 遭遇
- 178 178章 吕宋海战
- 179 179章 荷兰人的商谈
- 180 180章 前往吕宋
- 181 181章 定吕宋(一)
- 182 182章 定吕宋(二)
- 183 183章 定吕宋(三)
- 184 184章 定吕宋(四)
- 185 185章 定吕宋(五)
- 186 186章 周旋(一)
- 187 187章 周旋(二)
- 188 188章 周旋(三)
- 189 189章 周旋(四)
- 190 190章 周旋(五)
- 191 191 周旋(六)
- 192 192章 辽东(一)
- 193 193章 辽东(二)
- 194 194章 辽东(四)
- 195 195章 辽东(五)
- 196 196章 辽东 (六)
- 197 197章 辽东(七)
- 198 198章 辽东(八)
- 199 199章 辽东 (九)
- 200 200章 辽东 (十)
- 201 201章 辽东 (十一)
- 202 202章 辽东(十二)
- 203 203章 辽东(十三)
- 204 204章 辽东(十四)
- 205 205章 辽东(十五)
- 206 206章 辽东(十六)
- 207 207章 辽东(十七)
- 208 208章 辽东(十八)
- 209 209章 辽东(十九)
- 210 210章 南洋(一)
- 211 211章 南洋(二)
- 212 212章 南洋 (三)
- 213 213章 南洋(四)
- 214 214章 汇聚北港
- 215 215章 各事
- 216 216章 火锅(一)
- 217 217章 火锅(二)
- 218 218章 火锅(三)
- 219 219章 火锅(四)
- 220 220章 火锅(四)
- 221 221章 火锅(六)
- 222 222章 比试
- 223 223章 平局
- 224 224章 伊始
- 225 225章 下水(一)
- 226 226章 下水(二)
- 227 227章 溃败
- 228 228章 败败败
- 229 229章 三方
- 230 230章 行动
- 231 231章 士气
- 232 232章 战前
- 233 233章 夜袭
- 234 234章 破绽
- 235 235章 敌人
- 236 236章 翩翩起舞的小蝴蝶(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五章 武器
第二十五章 武器
航行一周后,刘玉波终于到达了长崎。
长崎的地形宛如一个圆形剧场,将长崎港广阔无垠的海面展现在舞台上。此时江户幕府还没有发布“锁国令”,而且热衷于对外贸易并且开放了许多港口,但是依旧掩盖不了长的光辉。虽然此时长崎并不是日本惟一的对外开放港口,但是得益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依然是与明国及荷兰等西方国家进行贸易最大港口。此时的长崎因为整个日本对外贸易没有加以限制,吸引了无数来日本贸易的商人,这些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商人同样也把各国的建筑文化和宗教文化带了进来,尤其是热衷于对外传播主的福音的天主教传教士。
船靠岸后,刘玉波随众人走下船站在到喧哗的长崎港,看着攘不绝于途的人群,无数商家小贩沿街叫卖,再有那西方洋人,中国商人匆忙而过;又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天主教传教士在街道上用日语的劝贫苦人民入教,也不得不感叹长崎的繁华与美丽。
同时心里暗暗庆幸还好这时代的幕府和大多数东方国家一样都是以内部维稳为主,把维护自己的统治放在第一位,加上此时西方国家的科技没有像以后那样呈现出对东方文明的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日本此时也就学习一下外国先进的火器。不然凭借日本人那种可怕的民族性,要是全面学习西方国家,那时的日本必定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对财富和土地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到时就是一个超级大麻烦。虽然此时的大明国力依旧强盛不怕,但是已经到了衰退期,如果到了崇祯时期那就真的危险了。
不过想想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刘玉波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杞人忧天了,自己竟然会冒出这样不切实际的念头,刘玉波笑了笑摇摇头把这个荒诞的念头甩出脑外。但刘玉波不知道的是他的潜意识中已经把日本当作一个非常可怕的存在,在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控制住日本局势的实力下,刘玉波绝对不会轻易打破日本这平稳的局面的。
“刘公子,你要不要跟我去倭国市场买点货物带回去。”王玄奇一句话把刘玉波拉了回来。
刘玉波道:“这倭国除了白银,还有什么好货值得买吗?”
王玄奇笑道:“刘公子,万万不可钻牛角尖把脑子定死,这可不是为商之道。这倭国和我大明比起来是小,但是那也是和我煌煌天朝想比,其实这倭国除了白银多,还是有许多东西是不错的。就拿倭刀来说,倭国所铸的倭刀质量上成,买一批运到国内,价格差不多可以翻一番。”
刘玉波此时正愁找不到组建势力的武器,一听有这样的好事精神马上就起来了,问道:“多谢王先生提醒,既然这倭刀如此赚钱,那还请先生带我去好好采购一番。”
“那是自然,公子你不说我也会去的,不过这倭刀不宜多买,毕竟这东西需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弄多了挺不好卖的。”
“先生放心,我一定不买太多的。”
王玄奇先去找来一个生活在长崎的福建人黄洋做翻译,然后带着刘玉波到武器店铺。
武器店铺的老板是个倭人名为长谷川,知道刘玉波等人是来买刀的时候热情的招呼了起来,刘玉波托翻译问是否可以拿刀看看,长谷川二话不说直接就拿来一把刀出来。
刘玉波拔出刀来看了看,拿自己杀掉的那几个官差手里的刀对比了一下,两相对比发现倭刀的确不错。刘玉波满意的收回了刀,把它还给了长谷川。走到王玄奇身旁耳语,希望他可以帮他订购五十把倭刀,王玄奇点点头表示同意。
刘玉波乘着王玄奇在和长谷川讨价划价时,无聊的在店里四处看了起来,突然刘玉波看到了柜台角落里躺着一把火绳枪,刘玉波急忙把翻译叫过来,要他去问问长谷川有没有火绳枪卖。
翻译走过去询问长谷川,两人叽里咕噜一阵交谈后。
黄洋告诉刘玉波,长谷川的确有火绳枪卖,但是不多只有一百多把。刘玉波也没打算要太多,他托翻译告诉长谷川只要二十把就够了。
翻译上去和长谷川又是一通叽里咕噜的谈话,然后告诉刘玉波事成了。这期间王玄奇过来劝刘玉波不要买火绳枪,因为此时大明火器也非常多,到时候去军卫所低价收购几把就行了,这样不值得。刘玉波也不好说自己早就等不及了,寻了一个理由把王玄奇敷衍了过去。
王玄奇和长谷川谈好了价格买好货,又叫黄洋帮忙找了车子,把货装上拉回了船上。一切是事了后,王玄奇付给黄洋十两银子做报酬,然后两人找了家店吃了晚饭就回去休息了。
接下来刘玉波在长崎又待了三天,直到王玄奇把所有事情都搞定,这三天刘玉波也没闲着跟着王玄奇长了不少见识。
在四天清晨,大伙就驾船返回福建了。
在海上航行几天,一天傍晚阿大突然告诉大伙有非常恶劣的天气要来了,要求到快点找个地方避难。刘玉波特意走到甲板上看了看,发现外面的天气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是异常状况。
不过王玄奇显然对阿大的话非常信任,问他需不需要返回琉球,阿大思考了一下觉得时间来不及,还是去小琉球避难好。王玄奇同意了阿大的话,让大家把船开往小琉球。
刘玉波好奇的问王玄奇小琉球在那,王玄奇给刘玉波解释了一会后,刘玉波终于明白小琉球就是后世的台湾。
太阳落下海平面一个时辰后,天气果然如阿大预测的那样开始变得的恶劣起来,天空上乌云密布,紧接着狂风怒号而来,大浪不断的把船摇来摇去,海面上一片黑暗,刘玉波被甩的七荤八素,差点又晕了过去,还好阿大过来搭了刘玉波一把,不然刘玉波真有可能出事。
不过此时离小琉球已经不远了,众人齐心协力终于把船开到一处安全的地方。
长崎的地形宛如一个圆形剧场,将长崎港广阔无垠的海面展现在舞台上。此时江户幕府还没有发布“锁国令”,而且热衷于对外贸易并且开放了许多港口,但是依旧掩盖不了长的光辉。虽然此时长崎并不是日本惟一的对外开放港口,但是得益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依然是与明国及荷兰等西方国家进行贸易最大港口。此时的长崎因为整个日本对外贸易没有加以限制,吸引了无数来日本贸易的商人,这些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商人同样也把各国的建筑文化和宗教文化带了进来,尤其是热衷于对外传播主的福音的天主教传教士。
船靠岸后,刘玉波随众人走下船站在到喧哗的长崎港,看着攘不绝于途的人群,无数商家小贩沿街叫卖,再有那西方洋人,中国商人匆忙而过;又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天主教传教士在街道上用日语的劝贫苦人民入教,也不得不感叹长崎的繁华与美丽。
同时心里暗暗庆幸还好这时代的幕府和大多数东方国家一样都是以内部维稳为主,把维护自己的统治放在第一位,加上此时西方国家的科技没有像以后那样呈现出对东方文明的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日本此时也就学习一下外国先进的火器。不然凭借日本人那种可怕的民族性,要是全面学习西方国家,那时的日本必定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对财富和土地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到时就是一个超级大麻烦。虽然此时的大明国力依旧强盛不怕,但是已经到了衰退期,如果到了崇祯时期那就真的危险了。
不过想想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刘玉波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杞人忧天了,自己竟然会冒出这样不切实际的念头,刘玉波笑了笑摇摇头把这个荒诞的念头甩出脑外。但刘玉波不知道的是他的潜意识中已经把日本当作一个非常可怕的存在,在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控制住日本局势的实力下,刘玉波绝对不会轻易打破日本这平稳的局面的。
“刘公子,你要不要跟我去倭国市场买点货物带回去。”王玄奇一句话把刘玉波拉了回来。
刘玉波道:“这倭国除了白银,还有什么好货值得买吗?”
王玄奇笑道:“刘公子,万万不可钻牛角尖把脑子定死,这可不是为商之道。这倭国和我大明比起来是小,但是那也是和我煌煌天朝想比,其实这倭国除了白银多,还是有许多东西是不错的。就拿倭刀来说,倭国所铸的倭刀质量上成,买一批运到国内,价格差不多可以翻一番。”
刘玉波此时正愁找不到组建势力的武器,一听有这样的好事精神马上就起来了,问道:“多谢王先生提醒,既然这倭刀如此赚钱,那还请先生带我去好好采购一番。”
“那是自然,公子你不说我也会去的,不过这倭刀不宜多买,毕竟这东西需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弄多了挺不好卖的。”
“先生放心,我一定不买太多的。”
王玄奇先去找来一个生活在长崎的福建人黄洋做翻译,然后带着刘玉波到武器店铺。
武器店铺的老板是个倭人名为长谷川,知道刘玉波等人是来买刀的时候热情的招呼了起来,刘玉波托翻译问是否可以拿刀看看,长谷川二话不说直接就拿来一把刀出来。
刘玉波拔出刀来看了看,拿自己杀掉的那几个官差手里的刀对比了一下,两相对比发现倭刀的确不错。刘玉波满意的收回了刀,把它还给了长谷川。走到王玄奇身旁耳语,希望他可以帮他订购五十把倭刀,王玄奇点点头表示同意。
刘玉波乘着王玄奇在和长谷川讨价划价时,无聊的在店里四处看了起来,突然刘玉波看到了柜台角落里躺着一把火绳枪,刘玉波急忙把翻译叫过来,要他去问问长谷川有没有火绳枪卖。
翻译走过去询问长谷川,两人叽里咕噜一阵交谈后。
黄洋告诉刘玉波,长谷川的确有火绳枪卖,但是不多只有一百多把。刘玉波也没打算要太多,他托翻译告诉长谷川只要二十把就够了。
翻译上去和长谷川又是一通叽里咕噜的谈话,然后告诉刘玉波事成了。这期间王玄奇过来劝刘玉波不要买火绳枪,因为此时大明火器也非常多,到时候去军卫所低价收购几把就行了,这样不值得。刘玉波也不好说自己早就等不及了,寻了一个理由把王玄奇敷衍了过去。
王玄奇和长谷川谈好了价格买好货,又叫黄洋帮忙找了车子,把货装上拉回了船上。一切是事了后,王玄奇付给黄洋十两银子做报酬,然后两人找了家店吃了晚饭就回去休息了。
接下来刘玉波在长崎又待了三天,直到王玄奇把所有事情都搞定,这三天刘玉波也没闲着跟着王玄奇长了不少见识。
在四天清晨,大伙就驾船返回福建了。
在海上航行几天,一天傍晚阿大突然告诉大伙有非常恶劣的天气要来了,要求到快点找个地方避难。刘玉波特意走到甲板上看了看,发现外面的天气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是异常状况。
不过王玄奇显然对阿大的话非常信任,问他需不需要返回琉球,阿大思考了一下觉得时间来不及,还是去小琉球避难好。王玄奇同意了阿大的话,让大家把船开往小琉球。
刘玉波好奇的问王玄奇小琉球在那,王玄奇给刘玉波解释了一会后,刘玉波终于明白小琉球就是后世的台湾。
太阳落下海平面一个时辰后,天气果然如阿大预测的那样开始变得的恶劣起来,天空上乌云密布,紧接着狂风怒号而来,大浪不断的把船摇来摇去,海面上一片黑暗,刘玉波被甩的七荤八素,差点又晕了过去,还好阿大过来搭了刘玉波一把,不然刘玉波真有可能出事。
不过此时离小琉球已经不远了,众人齐心协力终于把船开到一处安全的地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