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2 第七十二章 顺势而为
- 73 第七十三章 盖伦船
- 74 第七十四章 年末
- 75 第七十五章 李忠带来的消息
- 76 第七十六章 对策
- 77 第七十七章 大乌龙
- 78 第七十八章 李忠的处罚
- 79 第七十九章 畅谈
- 80 第八十章 李忠
- 81 第八十一章 视察路上的趣闻
- 82 第八十二章 吴志平
- 83 第八十三章 春风楼(一)
- 84 第八十四章 春风楼(二)
- 85 第八十五章 春风楼(三)
- 86 第八十六章 出征
- 87 第八十七章 军校
- 88 第八十八章 北港大学堂
- 89 第八十九章 暴风雨
- 90 第九十章 绞杀李一尚(一)
- 91 第九十一章 绞杀李一尚(二)
- 92 第九十二章 军港
- 93 第九十三章 关税
- 94 第九十四章 李家来人(一)
- 95 第九十五章 李家来人(二)
- 96 第九十六章 九月大考(一)
- 97 第九十七章 九月大考(二)
- 98 第九十八章 九月大考(三)
- 99 第九十九章 出路
- 100 第一百章 聚会(一)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聚会(二)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聚会(三)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来的真不是时候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祭祀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交谈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制衡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镇海镇见闻(一)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镇海镇见闻(二)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落幕与接收
- 110 110章 澎湖新城
- 111 111章 顽固派(一)
- 112 112章 顽固派(二)
- 113 113章 顽固派(三)
- 114 114章 东印度公司的特使
- 115 115章 金矿
- 116 116章 夜谈
- 117 117章 心结
- 118 118章 合作
- 119 119章 协议
- 120 120章 移民和节流
- 121 121章 正名
- 122 122章 东南大都督
- 123 123章 诡异的土著
- 124 124章 围剿计划
- 125 125章 黑手?
- 126 126章 处理
- 127 127章 大婚
- 128 128章 立县
- 129 129章 火炮
- 130 130章 村山秋安
- 131 130章 战争前
- 132 132章 计划更改!北进!
- 133 133章 出发,琉球!
- 134 134章 攻陷首里城
- 135 135章 《琉球请愿表》
- 136 136章 幕府的暧昧态度
- 137 137章 工业起步与济州岛
- 138 138章 阅兵
- 139 139章 为北进而扩军
- 140 140章 产业的规模化
- 141 141章 海军的初日
- 142 142章 亲家事(一)
- 143 143章 陆军的凋零
- 144 144章 济州岛
- 145 145章 亲家事(二)
- 146 146章 济州岛现状
- 147 147章 等待
- 148 148章 李旦的现状
- 149 149章 吴家人
- 150 150章 济州海战(一)
- 151 151章 济州海战(二)
- 152 152章 济州海战(三)
- 153 154章 海战落幕
- 154 155章 朝鲜的决定
- 155 156章 谁是内奸?
- 156 157章 朝鲜议和
- 157 158章 祸事?好事?
- 158 158章 眉目
- 159 159章 逃脱
- 160 160章 酝酿
- 161 161章 惊天大案
- 162 162章 宗族
- 163 163章 开端
- 164 164 乱局伊始
- 165 165章 镇海之乱(一)
- 166 166章 镇海之乱(二)
- 167 167章 镇海之乱(三)
- 168 168章 镇海之乱(四)
- 169 169章 赏月
- 170 170章 故人来访
- 171 171章 投奔
- 172 172章 吴家事
- 173 173章 西班牙的使者
- 174 174章 不了了之的谈判
- 175 175章 南洋风起
- 176 176章 浑水摸鱼
- 177 177章 遭遇
- 178 178章 吕宋海战
- 179 179章 荷兰人的商谈
- 180 180章 前往吕宋
- 181 181章 定吕宋(一)
- 182 182章 定吕宋(二)
- 183 183章 定吕宋(三)
- 184 184章 定吕宋(四)
- 185 185章 定吕宋(五)
- 186 186章 周旋(一)
- 187 187章 周旋(二)
- 188 188章 周旋(三)
- 189 189章 周旋(四)
- 190 190章 周旋(五)
- 191 191 周旋(六)
- 192 192章 辽东(一)
- 193 193章 辽东(二)
- 194 194章 辽东(四)
- 195 195章 辽东(五)
- 196 196章 辽东 (六)
- 197 197章 辽东(七)
- 198 198章 辽东(八)
- 199 199章 辽东 (九)
- 200 200章 辽东 (十)
- 201 201章 辽东 (十一)
- 202 202章 辽东(十二)
- 203 203章 辽东(十三)
- 204 204章 辽东(十四)
- 205 205章 辽东(十五)
- 206 206章 辽东(十六)
- 207 207章 辽东(十七)
- 208 208章 辽东(十八)
- 209 209章 辽东(十九)
- 210 210章 南洋(一)
- 211 211章 南洋(二)
- 212 212章 南洋 (三)
- 213 213章 南洋(四)
- 214 214章 汇聚北港
- 215 215章 各事
- 216 216章 火锅(一)
- 217 217章 火锅(二)
- 218 218章 火锅(三)
- 219 219章 火锅(四)
- 220 220章 火锅(四)
- 221 221章 火锅(六)
- 222 222章 比试
- 223 223章 平局
- 224 224章 伊始
- 225 225章 下水(一)
- 226 226章 下水(二)
- 227 227章 溃败
- 228 228章 败败败
- 229 229章 三方
- 230 230章 行动
- 231 231章 士气
- 232 232章 战前
- 233 233章 夜袭
- 234 234章 破绽
- 235 235章 敌人
- 236 236章 翩翩起舞的小蝴蝶(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十二章 吴志平
第八十二章 吴志平
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中旬。
因台湾的处于亚热带地区,夏季天气比之内地要热不少。
近日北港之事已走向正轨,且呈蒸蒸日上之式,特别是在刘玉波海军扩大之后,在福建海域已经算是鼎鼎有名了。而刘玉波绷紧的心稍稍放松了下来,在处理完手头上一些要紧的事后,便开始按照孙守福给他安排的日程接见安抚北港的各个头面人物。
按照孙守福安排的日程,今日中午刘玉波要接见的是他岳父吴温好友吴隆的儿子吴志平,刘玉波来到议事厅,在厅中见到一个二十多岁样貌平平的青年人,因至酷夏刘玉波特意下令厨房,在北港总署每天中午上班时为他们端上一碗冰镇酸梅汤,现下正为北港总署上班时间,刘玉波命妮儿多端一碗冰镇酸梅汤上来给吴志平。
古人夏日制冰方法有二种,一是窖冰亦称“藏冰”。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因台湾的地理位置,冬季只有北部和山脉上有少量降雪,故窖冰在台湾实现非常困难;而刘玉波制冰的方法采取的是第二种,即硝石制冰。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在唐朝末期,古人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刘玉波喝完冰镇酸梅汤后,感觉脑子神清气爽,待到底下孙守福和吴志平喝完了酸梅汤,便开口说道:“志平,这几待在北港的可还习惯,若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可要跟我说,不然被我岳父知道我亏待了他挚友的儿子,怕不是要找上门来和我理论一番。”
吴志平起身行了一礼,回道:“多谢大人关切,吴某在北港待的这几日非常满意,虽然北港的规模不大,但也是五脏俱全。日子过起来比内地还要舒服。特别是大人搞的那个“卫生包干制”,真是让吴某大开眼界,有了这“卫生包干制”北港真是干净之极,实乃天下罕见。”
刘玉波作为“卫生包干制”的大力推行者,自然被吴志平这番话说的心花怒放,觉得这吴志平还是有点眼光的,高兴之下问道:“不知志平未来作何打算,若信的过我,不妨说于我听听,让我给你参谋参谋。”
吴志平笑道:“大人,吴某此生唯一志向是当一个为民做主的七品芝麻官。吴某早前被父亲大人送回过内地老家,一路上所见所闻净是那些尸位素餐的官老爷勾结当地豪强,对地方的弱小百姓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苛捐杂税。父亲大人也想过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曾回到老家购买田地,平日里也时常接济四周乡邻,但还是被那些贪婪的官老爷给盯上了。我也被关进大牢,父亲为了捞我出来,花费了大笔银子。可怜我父亲拿命在海上拼搏十余年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以前吴某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对于当官一事早已不敢奢望,现下来到北港耳听目见净是大人的英明神武,待百姓也甚是宽厚,吴某也想在投效大人麾下,为北港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望大人准许!”
吴志平这番话刘玉波耳朵早就听腻味了,北港近来蒸蒸日上,现下北港常驻人口已达八千六百五十六人,若算上北港的流动人口那只怕早已破万,而且刘玉波早前布局的制糖业和制盐业已经初具规模,不过现下这些可以出口赚取银子的产业都被刘玉波牢牢抓在手里,其他人想要去染指得问问刘玉波手下的军队同不同意。同时随着来北港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落魄的秀才,北港的发展前景也被他们看在眼里,自然是有许多人想投靠刘玉波,可惜现在刘玉波的这艘战舰主体架构已经搭建完毕,去年从北港大学堂招揽的毕业生,已经在北港各个部门站住了脚跟,虽然在刘玉波看来他们还是有些稚嫩,会做出一些冲动举动,但到底还是成长起来了,这些年轻人按照刘玉波规划的实干派官僚路线一路横冲直撞野蛮生长,中间虽然有一二掉队,但是这在刘玉波的意料之中,相反那些留下来的学生可是大大超出了刘玉波的预期。
刘玉波用惋惜的口气,回道:“志平,你的心意我也明白,不过北港总署招人的制度早已确立,我身为创立者怎么敢带头破例,要是我不经过考试招志平入北港总署,那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此事作罢休要再提。”
吴志平早就知道这一点,他只是想试试看能不能通过他老爹的人脉,跳过这些复杂的程序,见到刘玉波如此坚决的拒绝了他,他内心叹了一口气,面上依旧笑意盈盈,说道:“大人吴某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请大人给吴某开恩,让吴某可以参加考试。大人不是规定过,报考台湾公务员的三个基本要求中,在北港居住半年这个要求我不符合(在沈有容事件时刘玉波为了避闲,将台湾的官员选拔考试改为公务员选拔考试。),希望大人给我开恩特批一下。”
刘玉波定下的三个基本要求为:一,报考人员必须拥有台湾户籍;二,报考人员必须在台湾居住满九个月(以后的居住时间还会延长。)且在台湾拥有房产;三,报考人员年龄要在十八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而且要到当地治安署开无犯罪证明。后面还有许多其他的小要求,不过只要前面三条最基本要求过了,后面一般不会太为难你。
刘玉波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能破坏自己的规定,摇摇头叹道:“志平,这恐怕还是不行。”
吴志平依旧没有放弃,使出了他的杀手锏,问刘玉波道:“大人,要是我劝服家父归顺大人麾下,大人可否在酌情考虑一番。”
刘玉波和孙守福脸上都露出喜色,孙守福知道这头不能由刘玉波来开,于是开口说道:“大人,吴兄的建议属下认为可以考虑一下,毕竟海军为我台湾屏障,吴兄若能劝其父归顺我们也是大功一件,法外开恩未尝不可。”
刘玉波接着守福的话说道:“此事对我台湾百姓来说的确有百利而无一害,不过这法外开恩坚决不可。”
吴志平失落不已,孙守福也被刘玉波吓了一跳忙道:“大人,三思啊。”
'刘玉波语气坚定的说道:“法外开恩的确不可行,不过念在志平一片拳拳之心,守福你去张贴一张新的公务员报考条例,在后面备注一条若外来人员对台湾有功,那么只要他入了台湾户籍,便可以参考台湾公务员考试。”作为一个上位者,刘玉波早就对这方面得心应手了,法外开恩那是不行的,但是合理的修改法律那简直是太简单了,毕竟这事的确是大好事,没多少人会反对的。
“多谢大人开恩。”“大人英明。”
现下北港大学堂新的一批毕业生即将毕业,不过因为这次刘玉波提高了毕业年龄的要求,将毕业人员的年龄提高到十八岁,所以北港大学堂这次参考的人员只有三十六人。而刘玉波已经开始计划向四周发展,同时将北港升级为台北城,在台北城五公里外设立两个新的镇子。随着行政等级的提升,北港的需要的行政人员自然要大规模扩招,本次北港总署打算招一百人,北港大学堂的三十六人只要能通过毕业考试,那基本上毫无疑问会通过公务员考试,毕竟这些学生学习的西方知识走在北港的所有人的前面,剩下的人员则招在北港民间通过考试选拔,也可以适当的缓和一下刘玉波与北港一些人关系。刘玉波现在手下的文官班子太年轻化了,而且虽然在北港大学堂招了三批人,但也才一共四十三人。在北港的许多人都被这些小辈压着,得不到发展空间,这样下去肯定是不利于刘玉波的统治的。所以接下来几年,刘玉波打算在台湾学堂里出来的学生没成为像儒家一样的主流之前,都会适当招一部分比例的民间人才。
刘玉波让孙守福送吴志平回去,吴孙二人来到府外,孙守福见到吴志平通过大口的呼气吸气平复自己的内心,好心提醒道:“吴兄取得台湾公务员考试资格不过才是第一步,台湾的公务员试题都是由简体字所书写,而且台湾的公务员考试不像内地科举一样只考八股文,涉及的知识非常多,北港总署有些特殊部门甚至还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工作经验。吴兄你最好在北港大学堂附近租一栋房子,然后你去求大人让他派人带你去北港大学堂的院长郭刚那里提出申请,好让你可以去北港大学堂的藏书阁学习,这样把握才会大一些。”
吴志平感激道:“多谢大人提点,吴某真是感激不尽,不知大人晚上是否有空,若大人不嫌弃,晚上由我做东请大人到春风楼一聚,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孙守福遥遥头说道:“多谢吴兄好意了,这春风楼我怕是去不了。我还许多公务尚未处理,今天晚上怕是要睡在北港总署咯。”
“大人不愧是北港上下人人称颂的好官,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既然大人晚上要处理公务,那吴某就把时间定在四天后,那时北港总署都休息,刘大人一定不会让大人您一直处理事务吧。”吴志平还是没有放弃,他知道北港的周六周日都只用干半天活,所以把时间定在这两天。
“那行,周六晚上我去春风楼找你。”孙守福同意了。
吴志平高兴的说道:“大人,我怎么敢让您去找我呢。你放心到时我会安排车子来接您。”
孙守福看着兴高采烈的吴志平远去,内心暗道:“真是个官迷,为了做官连父亲的基业都卖,不过投了大人也算他慧眼识珠,真不知以后这家伙会如何。”
因台湾的处于亚热带地区,夏季天气比之内地要热不少。
近日北港之事已走向正轨,且呈蒸蒸日上之式,特别是在刘玉波海军扩大之后,在福建海域已经算是鼎鼎有名了。而刘玉波绷紧的心稍稍放松了下来,在处理完手头上一些要紧的事后,便开始按照孙守福给他安排的日程接见安抚北港的各个头面人物。
按照孙守福安排的日程,今日中午刘玉波要接见的是他岳父吴温好友吴隆的儿子吴志平,刘玉波来到议事厅,在厅中见到一个二十多岁样貌平平的青年人,因至酷夏刘玉波特意下令厨房,在北港总署每天中午上班时为他们端上一碗冰镇酸梅汤,现下正为北港总署上班时间,刘玉波命妮儿多端一碗冰镇酸梅汤上来给吴志平。
古人夏日制冰方法有二种,一是窖冰亦称“藏冰”。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此俗起源甚早。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因台湾的地理位置,冬季只有北部和山脉上有少量降雪,故窖冰在台湾实现非常困难;而刘玉波制冰的方法采取的是第二种,即硝石制冰。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在唐朝末期,古人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刘玉波喝完冰镇酸梅汤后,感觉脑子神清气爽,待到底下孙守福和吴志平喝完了酸梅汤,便开口说道:“志平,这几待在北港的可还习惯,若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可要跟我说,不然被我岳父知道我亏待了他挚友的儿子,怕不是要找上门来和我理论一番。”
吴志平起身行了一礼,回道:“多谢大人关切,吴某在北港待的这几日非常满意,虽然北港的规模不大,但也是五脏俱全。日子过起来比内地还要舒服。特别是大人搞的那个“卫生包干制”,真是让吴某大开眼界,有了这“卫生包干制”北港真是干净之极,实乃天下罕见。”
刘玉波作为“卫生包干制”的大力推行者,自然被吴志平这番话说的心花怒放,觉得这吴志平还是有点眼光的,高兴之下问道:“不知志平未来作何打算,若信的过我,不妨说于我听听,让我给你参谋参谋。”
吴志平笑道:“大人,吴某此生唯一志向是当一个为民做主的七品芝麻官。吴某早前被父亲大人送回过内地老家,一路上所见所闻净是那些尸位素餐的官老爷勾结当地豪强,对地方的弱小百姓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苛捐杂税。父亲大人也想过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曾回到老家购买田地,平日里也时常接济四周乡邻,但还是被那些贪婪的官老爷给盯上了。我也被关进大牢,父亲为了捞我出来,花费了大笔银子。可怜我父亲拿命在海上拼搏十余年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以前吴某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对于当官一事早已不敢奢望,现下来到北港耳听目见净是大人的英明神武,待百姓也甚是宽厚,吴某也想在投效大人麾下,为北港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望大人准许!”
吴志平这番话刘玉波耳朵早就听腻味了,北港近来蒸蒸日上,现下北港常驻人口已达八千六百五十六人,若算上北港的流动人口那只怕早已破万,而且刘玉波早前布局的制糖业和制盐业已经初具规模,不过现下这些可以出口赚取银子的产业都被刘玉波牢牢抓在手里,其他人想要去染指得问问刘玉波手下的军队同不同意。同时随着来北港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落魄的秀才,北港的发展前景也被他们看在眼里,自然是有许多人想投靠刘玉波,可惜现在刘玉波的这艘战舰主体架构已经搭建完毕,去年从北港大学堂招揽的毕业生,已经在北港各个部门站住了脚跟,虽然在刘玉波看来他们还是有些稚嫩,会做出一些冲动举动,但到底还是成长起来了,这些年轻人按照刘玉波规划的实干派官僚路线一路横冲直撞野蛮生长,中间虽然有一二掉队,但是这在刘玉波的意料之中,相反那些留下来的学生可是大大超出了刘玉波的预期。
刘玉波用惋惜的口气,回道:“志平,你的心意我也明白,不过北港总署招人的制度早已确立,我身为创立者怎么敢带头破例,要是我不经过考试招志平入北港总署,那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此事作罢休要再提。”
吴志平早就知道这一点,他只是想试试看能不能通过他老爹的人脉,跳过这些复杂的程序,见到刘玉波如此坚决的拒绝了他,他内心叹了一口气,面上依旧笑意盈盈,说道:“大人吴某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想请大人给吴某开恩,让吴某可以参加考试。大人不是规定过,报考台湾公务员的三个基本要求中,在北港居住半年这个要求我不符合(在沈有容事件时刘玉波为了避闲,将台湾的官员选拔考试改为公务员选拔考试。),希望大人给我开恩特批一下。”
刘玉波定下的三个基本要求为:一,报考人员必须拥有台湾户籍;二,报考人员必须在台湾居住满九个月(以后的居住时间还会延长。)且在台湾拥有房产;三,报考人员年龄要在十八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而且要到当地治安署开无犯罪证明。后面还有许多其他的小要求,不过只要前面三条最基本要求过了,后面一般不会太为难你。
刘玉波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能破坏自己的规定,摇摇头叹道:“志平,这恐怕还是不行。”
吴志平依旧没有放弃,使出了他的杀手锏,问刘玉波道:“大人,要是我劝服家父归顺大人麾下,大人可否在酌情考虑一番。”
刘玉波和孙守福脸上都露出喜色,孙守福知道这头不能由刘玉波来开,于是开口说道:“大人,吴兄的建议属下认为可以考虑一下,毕竟海军为我台湾屏障,吴兄若能劝其父归顺我们也是大功一件,法外开恩未尝不可。”
刘玉波接着守福的话说道:“此事对我台湾百姓来说的确有百利而无一害,不过这法外开恩坚决不可。”
吴志平失落不已,孙守福也被刘玉波吓了一跳忙道:“大人,三思啊。”
'刘玉波语气坚定的说道:“法外开恩的确不可行,不过念在志平一片拳拳之心,守福你去张贴一张新的公务员报考条例,在后面备注一条若外来人员对台湾有功,那么只要他入了台湾户籍,便可以参考台湾公务员考试。”作为一个上位者,刘玉波早就对这方面得心应手了,法外开恩那是不行的,但是合理的修改法律那简直是太简单了,毕竟这事的确是大好事,没多少人会反对的。
“多谢大人开恩。”“大人英明。”
现下北港大学堂新的一批毕业生即将毕业,不过因为这次刘玉波提高了毕业年龄的要求,将毕业人员的年龄提高到十八岁,所以北港大学堂这次参考的人员只有三十六人。而刘玉波已经开始计划向四周发展,同时将北港升级为台北城,在台北城五公里外设立两个新的镇子。随着行政等级的提升,北港的需要的行政人员自然要大规模扩招,本次北港总署打算招一百人,北港大学堂的三十六人只要能通过毕业考试,那基本上毫无疑问会通过公务员考试,毕竟这些学生学习的西方知识走在北港的所有人的前面,剩下的人员则招在北港民间通过考试选拔,也可以适当的缓和一下刘玉波与北港一些人关系。刘玉波现在手下的文官班子太年轻化了,而且虽然在北港大学堂招了三批人,但也才一共四十三人。在北港的许多人都被这些小辈压着,得不到发展空间,这样下去肯定是不利于刘玉波的统治的。所以接下来几年,刘玉波打算在台湾学堂里出来的学生没成为像儒家一样的主流之前,都会适当招一部分比例的民间人才。
刘玉波让孙守福送吴志平回去,吴孙二人来到府外,孙守福见到吴志平通过大口的呼气吸气平复自己的内心,好心提醒道:“吴兄取得台湾公务员考试资格不过才是第一步,台湾的公务员试题都是由简体字所书写,而且台湾的公务员考试不像内地科举一样只考八股文,涉及的知识非常多,北港总署有些特殊部门甚至还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工作经验。吴兄你最好在北港大学堂附近租一栋房子,然后你去求大人让他派人带你去北港大学堂的院长郭刚那里提出申请,好让你可以去北港大学堂的藏书阁学习,这样把握才会大一些。”
吴志平感激道:“多谢大人提点,吴某真是感激不尽,不知大人晚上是否有空,若大人不嫌弃,晚上由我做东请大人到春风楼一聚,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孙守福遥遥头说道:“多谢吴兄好意了,这春风楼我怕是去不了。我还许多公务尚未处理,今天晚上怕是要睡在北港总署咯。”
“大人不愧是北港上下人人称颂的好官,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既然大人晚上要处理公务,那吴某就把时间定在四天后,那时北港总署都休息,刘大人一定不会让大人您一直处理事务吧。”吴志平还是没有放弃,他知道北港的周六周日都只用干半天活,所以把时间定在这两天。
“那行,周六晚上我去春风楼找你。”孙守福同意了。
吴志平高兴的说道:“大人,我怎么敢让您去找我呢。你放心到时我会安排车子来接您。”
孙守福看着兴高采烈的吴志平远去,内心暗道:“真是个官迷,为了做官连父亲的基业都卖,不过投了大人也算他慧眼识珠,真不知以后这家伙会如何。”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