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7 第三十七章 赴台准备(二)
- 38 第三十八章 移民和李陵
- 39 第三十九章 下风
- 40 第四十章 定计
- 41 第四十一章 交锋
- 42 第四十二章 吴隆
- 43 第四十三章 “倭寇”进村
- 44 第四十四章 驱逐
- 45 第四十五章 落幕
- 46 第四十六章 老天爷都在帮我
- 47 第四十七章 危险
- 48 第四十八章 海盗来袭
- 49 第四十九章 赵长栓的初仗
- 50 第五十章 俘虏和情报
- 51 第五十一章 夜袭
- 52 第五十二章 归来
- 53 第五十三章 视察
- 54 第五十四章 会议
- 55 第五十五章 回泉州
- 56 第五十六章 小偷
- 57 第五十七章 返台
- 58 第五十八章 购舰计划
- 59 第五十九章 两封信
- 60 第六十章 北港船厂
- 61 第六十一章 成军(一)
- 62 第六十二章 成军(二)
- 63 第六十三章 英国人(一)
- 64 第六十四章 英国人(二)
- 65 第六十五章 捕快
- 66 第六十六章 高山族
- 67 第六十七章 提前开始的“剿匪”计划
- 68 第六十八章 陈锒(一)
- 69 第六十九章 陈锒(二)
- 70 第七十章 杨颖
- 71 第七十一章 男人和女人都很重要!
- 72 第七十二章 顺势而为
- 73 第七十三章 盖伦船
- 74 第七十四章 年末
- 75 第七十五章 李忠带来的消息
- 76 第七十六章 对策
- 77 第七十七章 大乌龙
- 78 第七十八章 李忠的处罚
- 79 第七十九章 畅谈
- 80 第八十章 李忠
- 81 第八十一章 视察路上的趣闻
- 82 第八十二章 吴志平
- 83 第八十三章 春风楼(一)
- 84 第八十四章 春风楼(二)
- 85 第八十五章 春风楼(三)
- 86 第八十六章 出征
- 87 第八十七章 军校
- 88 第八十八章 北港大学堂
- 89 第八十九章 暴风雨
- 90 第九十章 绞杀李一尚(一)
- 91 第九十一章 绞杀李一尚(二)
- 92 第九十二章 军港
- 93 第九十三章 关税
- 94 第九十四章 李家来人(一)
- 95 第九十五章 李家来人(二)
- 96 第九十六章 九月大考(一)
- 97 第九十七章 九月大考(二)
- 98 第九十八章 九月大考(三)
- 99 第九十九章 出路
- 100 第一百章 聚会(一)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聚会(二)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聚会(三)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来的真不是时候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祭祀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交谈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制衡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镇海镇见闻(一)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镇海镇见闻(二)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落幕与接收
- 110 110章 澎湖新城
- 111 111章 顽固派(一)
- 112 112章 顽固派(二)
- 113 113章 顽固派(三)
- 114 114章 东印度公司的特使
- 115 115章 金矿
- 116 116章 夜谈
- 117 117章 心结
- 118 118章 合作
- 119 119章 协议
- 120 120章 移民和节流
- 121 121章 正名
- 122 122章 东南大都督
- 123 123章 诡异的土著
- 124 124章 围剿计划
- 125 125章 黑手?
- 126 126章 处理
- 127 127章 大婚
- 128 128章 立县
- 129 129章 火炮
- 130 130章 村山秋安
- 131 130章 战争前
- 132 132章 计划更改!北进!
- 133 133章 出发,琉球!
- 134 134章 攻陷首里城
- 135 135章 《琉球请愿表》
- 136 136章 幕府的暧昧态度
- 137 137章 工业起步与济州岛
- 138 138章 阅兵
- 139 139章 为北进而扩军
- 140 140章 产业的规模化
- 141 141章 海军的初日
- 142 142章 亲家事(一)
- 143 143章 陆军的凋零
- 144 144章 济州岛
- 145 145章 亲家事(二)
- 146 146章 济州岛现状
- 147 147章 等待
- 148 148章 李旦的现状
- 149 149章 吴家人
- 150 150章 济州海战(一)
- 151 151章 济州海战(二)
- 152 152章 济州海战(三)
- 153 154章 海战落幕
- 154 155章 朝鲜的决定
- 155 156章 谁是内奸?
- 156 157章 朝鲜议和
- 157 158章 祸事?好事?
- 158 158章 眉目
- 159 159章 逃脱
- 160 160章 酝酿
- 161 161章 惊天大案
- 162 162章 宗族
- 163 163章 开端
- 164 164 乱局伊始
- 165 165章 镇海之乱(一)
- 166 166章 镇海之乱(二)
- 167 167章 镇海之乱(三)
- 168 168章 镇海之乱(四)
- 169 169章 赏月
- 170 170章 故人来访
- 171 171章 投奔
- 172 172章 吴家事
- 173 173章 西班牙的使者
- 174 174章 不了了之的谈判
- 175 175章 南洋风起
- 176 176章 浑水摸鱼
- 177 177章 遭遇
- 178 178章 吕宋海战
- 179 179章 荷兰人的商谈
- 180 180章 前往吕宋
- 181 181章 定吕宋(一)
- 182 182章 定吕宋(二)
- 183 183章 定吕宋(三)
- 184 184章 定吕宋(四)
- 185 185章 定吕宋(五)
- 186 186章 周旋(一)
- 187 187章 周旋(二)
- 188 188章 周旋(三)
- 189 189章 周旋(四)
- 190 190章 周旋(五)
- 191 191 周旋(六)
- 192 192章 辽东(一)
- 193 193章 辽东(二)
- 194 194章 辽东(四)
- 195 195章 辽东(五)
- 196 196章 辽东 (六)
- 197 197章 辽东(七)
- 198 198章 辽东(八)
- 199 199章 辽东 (九)
- 200 200章 辽东 (十)
- 201 201章 辽东 (十一)
- 202 202章 辽东(十二)
- 203 203章 辽东(十三)
- 204 204章 辽东(十四)
- 205 205章 辽东(十五)
- 206 206章 辽东(十六)
- 207 207章 辽东(十七)
- 208 208章 辽东(十八)
- 209 209章 辽东(十九)
- 210 210章 南洋(一)
- 211 211章 南洋(二)
- 212 212章 南洋 (三)
- 213 213章 南洋(四)
- 214 214章 汇聚北港
- 215 215章 各事
- 216 216章 火锅(一)
- 217 217章 火锅(二)
- 218 218章 火锅(三)
- 219 219章 火锅(四)
- 220 220章 火锅(四)
- 221 221章 火锅(六)
- 222 222章 比试
- 223 223章 平局
- 224 224章 伊始
- 225 225章 下水(一)
- 226 226章 下水(二)
- 227 227章 溃败
- 228 228章 败败败
- 229 229章 三方
- 230 230章 行动
- 231 231章 士气
- 232 232章 战前
- 233 233章 夜袭
- 234 234章 破绽
- 235 235章 敌人
- 236 236章 翩翩起舞的小蝴蝶(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十七章 危险
第四十七章 危险
一个月后,北港的简易码头上,刘玉波把吴温送过来的物资交给村民让他们搬回去,这次吴温的到来简直是天降甘露,不但带来了大批急需的生活物资和甘蔗苗,最让刘玉波惊喜的是,吴温特意空出一条小船给刘玉波带来三条黄牛和二十三个青壮流民,简直是天降大礼包。二十三个青壮年就不说了,对于缺人缺到都想去抢人的刘玉波来说绝对是一笔大大财富,而这三条黄牛现阶段对自己的作用更大,有了它们自己的开垦甘蔗田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岳父大人,你这次真是天降甘露啊。”刘玉波高兴的说道。
“这些小事何足挂齿,贤婿还是不要耽误时间了,快去交待一下事情,我们好出发了。”
刘玉波找到赵长栓孙守福二人,嘱咐二人道:“我这次去长崎买武器弹药,你们可得给我看好家。我交代你们的事情绝对要完成好。”
孙守福还未开口,赵长栓就挺着胸脯信誓旦旦道:“公子放心,我和守福保证完成你交代的事。”
刘玉波眉毛一挑,道:“哦,那你给我说说,我都交代了些什么。”
“公子,你交代我们要保证操练不可荒废,若无大事决不可带着士兵乱逛,要把士兵都约束在营地里,码头必须有专人24小时看管。”自李陵发疯后,刘玉波掌控住了北港的局面,加之移民的住房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刘玉波便让手下的士兵恢复了以往正常的操练。
“然后呢,我关于民事方面的交代,你说给我听听。”刘玉波看着这个军事狂魔,又问道。
赵长栓在哪里噗噗哧哧呆了半天,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刘玉波摇摇头道:“长栓,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把心思都扑在兵事上面,平日里要多关注一下别的。”
赵长栓知只是羞红了脸一个劲的在哪里点头,刘玉波叹了口气放过赵长栓,向孙守福问道:“守福,你来说说。”
孙守福上前道:“公子,你民事方面交代了三件事,一是协助陈群管理村民,保证今年的收成;二是确保公子划好的甘蔗田顺利开垦下去;三是督促村民让他们的孩子正常学习,不可因为一点家庭琐事而让他们不来学习。”刘玉波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个月内,他除了让村民轮流服劳役开垦甘蔗田,其余时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自己的近来暴涨的权威强制村里的孩童入学,而且不分男女只要年龄在十四以下的就必须入学。不过实行起来难度有点大,要不是刘玉波包两餐,而且中国自古就尊重读书人,刘玉波就不得不用自己的军事权威来强制这件事了,毕竟在这个时代孩童很早就要帮家里干活维持生计了,刘玉波也是考虑到这点,才定下十四岁的标准。
“嗯,差不多就是守福的意思,不过我还要在给你们提两点要求,一是村里事以陈群的意见为主,你们二人尽量不要干预;二是回去告诉陈群就说劳役取消了,明日开始就让这新来的这批移民开垦甘蔗田。”
“属下一定按照公子吩咐执行,不过公子最好给我个章程,好让我好办事一些。”
刘玉波听后思考了一下,对孙守福说道:“你安排他们分成两批,一批造房子,一批开垦甘蔗田,我想造的是泥土房需要的时间不是太多,造好房子后就让他们继续去开垦甘蔗田,对了记得告诉他们,我们包三餐,而且每天十文钱,该分给他们的三亩田也会分给他们,还有记得告诉他们不要因为怕时间太晚导致自己的那三亩田开垦不及时,而赶不上下一次播种,他们开垦好甘蔗田后我们会借牛让他们开垦自己的荒田,而且是免费的。”
“好的,公子。”
孙守福说完,犹豫了一下道:“公子,以前帮我们干活的村民,我们要不要也给他们结算一点工钱,不然我怕他们会对新来的这批人有意见,对公子你的名声也不好。”
刘玉波意外的看了孙守福一眼,没想到没啥突出的孙守福政治觉悟还是蛮高的,想了一下道:“守福你说的有理,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你这次回去就把钱给村民结了。”
刘玉波又向二人交代了一遍,然后就上船走了。
刘玉波不知道此时在澎湖,有两人正在讨论关于台湾的事,这两人名叫袁进和李忠。在历史上许多人认为,郑芝龙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也有人说,颜思齐在郑芝龙之前到达台湾,他才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实际上,在颜思齐之前,袁进、李忠这两个海盗才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而郑芝龙颜思齐不过是袁进李忠事业的继承者。在史料中二人就是在台湾北港扎根,然后壮大,到他们接受明朝招安时,已经发展到40余只海船,他们能掳获600余名人质,说明他们的海盗队伍至少有数百人,也可能达到上千人。而袁进李忠更是在被招安后效功于辽东,据已有史料记载袁进在崇祯四年是以官至“裨校进大都督”,成为明军的高级将领。
不过这些都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也就是八年后的事了,现在他们还是刚入海的新手,刚刚处于起步状态,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雄心万丈两人正打算不顾李旦的面子,在台湾干一波大的。
“袁大哥,我打听清楚了,刘玉波现在才十一岁,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不过有个好岳父吴温,他和李旦有旧,所以才会庇护刘玉波。而且据我所知刘玉波手下只有一群娃娃兵,估计没什么战斗力一击就溃。我觉的这票可以干,干完我们找个地方躲一段时间就好了,到时刘玉波那小子开垦的地方,可就白白便宜了我们。”李忠说道。
“弟弟说的有理,妈的老子垂涎苯港的好久了,那地方既可以捕鱼,还可以搞到盐,往来商船又多,简直就是水泊梁山。那小子竟然就知道种田,简直浪费。咱们就干他娘的一票,也打响咱们兄弟两个的名声,让更多的人来投靠我们。”袁进恶狠狠的说道。
“大哥说的对,咱们可不能看着那小子抱着金子却在啃窝窝头,咱们干他娘的一票。”
两人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岳父大人,你这次真是天降甘露啊。”刘玉波高兴的说道。
“这些小事何足挂齿,贤婿还是不要耽误时间了,快去交待一下事情,我们好出发了。”
刘玉波找到赵长栓孙守福二人,嘱咐二人道:“我这次去长崎买武器弹药,你们可得给我看好家。我交代你们的事情绝对要完成好。”
孙守福还未开口,赵长栓就挺着胸脯信誓旦旦道:“公子放心,我和守福保证完成你交代的事。”
刘玉波眉毛一挑,道:“哦,那你给我说说,我都交代了些什么。”
“公子,你交代我们要保证操练不可荒废,若无大事决不可带着士兵乱逛,要把士兵都约束在营地里,码头必须有专人24小时看管。”自李陵发疯后,刘玉波掌控住了北港的局面,加之移民的住房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刘玉波便让手下的士兵恢复了以往正常的操练。
“然后呢,我关于民事方面的交代,你说给我听听。”刘玉波看着这个军事狂魔,又问道。
赵长栓在哪里噗噗哧哧呆了半天,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刘玉波摇摇头道:“长栓,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把心思都扑在兵事上面,平日里要多关注一下别的。”
赵长栓知只是羞红了脸一个劲的在哪里点头,刘玉波叹了口气放过赵长栓,向孙守福问道:“守福,你来说说。”
孙守福上前道:“公子,你民事方面交代了三件事,一是协助陈群管理村民,保证今年的收成;二是确保公子划好的甘蔗田顺利开垦下去;三是督促村民让他们的孩子正常学习,不可因为一点家庭琐事而让他们不来学习。”刘玉波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个月内,他除了让村民轮流服劳役开垦甘蔗田,其余时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自己的近来暴涨的权威强制村里的孩童入学,而且不分男女只要年龄在十四以下的就必须入学。不过实行起来难度有点大,要不是刘玉波包两餐,而且中国自古就尊重读书人,刘玉波就不得不用自己的军事权威来强制这件事了,毕竟在这个时代孩童很早就要帮家里干活维持生计了,刘玉波也是考虑到这点,才定下十四岁的标准。
“嗯,差不多就是守福的意思,不过我还要在给你们提两点要求,一是村里事以陈群的意见为主,你们二人尽量不要干预;二是回去告诉陈群就说劳役取消了,明日开始就让这新来的这批移民开垦甘蔗田。”
“属下一定按照公子吩咐执行,不过公子最好给我个章程,好让我好办事一些。”
刘玉波听后思考了一下,对孙守福说道:“你安排他们分成两批,一批造房子,一批开垦甘蔗田,我想造的是泥土房需要的时间不是太多,造好房子后就让他们继续去开垦甘蔗田,对了记得告诉他们,我们包三餐,而且每天十文钱,该分给他们的三亩田也会分给他们,还有记得告诉他们不要因为怕时间太晚导致自己的那三亩田开垦不及时,而赶不上下一次播种,他们开垦好甘蔗田后我们会借牛让他们开垦自己的荒田,而且是免费的。”
“好的,公子。”
孙守福说完,犹豫了一下道:“公子,以前帮我们干活的村民,我们要不要也给他们结算一点工钱,不然我怕他们会对新来的这批人有意见,对公子你的名声也不好。”
刘玉波意外的看了孙守福一眼,没想到没啥突出的孙守福政治觉悟还是蛮高的,想了一下道:“守福你说的有理,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你这次回去就把钱给村民结了。”
刘玉波又向二人交代了一遍,然后就上船走了。
刘玉波不知道此时在澎湖,有两人正在讨论关于台湾的事,这两人名叫袁进和李忠。在历史上许多人认为,郑芝龙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也有人说,颜思齐在郑芝龙之前到达台湾,他才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实际上,在颜思齐之前,袁进、李忠这两个海盗才是开发台湾的第一人,而郑芝龙颜思齐不过是袁进李忠事业的继承者。在史料中二人就是在台湾北港扎根,然后壮大,到他们接受明朝招安时,已经发展到40余只海船,他们能掳获600余名人质,说明他们的海盗队伍至少有数百人,也可能达到上千人。而袁进李忠更是在被招安后效功于辽东,据已有史料记载袁进在崇祯四年是以官至“裨校进大都督”,成为明军的高级将领。
不过这些都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也就是八年后的事了,现在他们还是刚入海的新手,刚刚处于起步状态,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雄心万丈两人正打算不顾李旦的面子,在台湾干一波大的。
“袁大哥,我打听清楚了,刘玉波现在才十一岁,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不过有个好岳父吴温,他和李旦有旧,所以才会庇护刘玉波。而且据我所知刘玉波手下只有一群娃娃兵,估计没什么战斗力一击就溃。我觉的这票可以干,干完我们找个地方躲一段时间就好了,到时刘玉波那小子开垦的地方,可就白白便宜了我们。”李忠说道。
“弟弟说的有理,妈的老子垂涎苯港的好久了,那地方既可以捕鱼,还可以搞到盐,往来商船又多,简直就是水泊梁山。那小子竟然就知道种田,简直浪费。咱们就干他娘的一票,也打响咱们兄弟两个的名声,让更多的人来投靠我们。”袁进恶狠狠的说道。
“大哥说的对,咱们可不能看着那小子抱着金子却在啃窝窝头,咱们干他娘的一票。”
两人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