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4 第四十四章 公门一日游(二)
- 45 第四十五章 公门一日游(三)
- 46 第四十六章 公门一日游(四)
- 47 第四十七章 公门一日游(五)
- 48 四十八章 小姨子坑姐夫是人权
- 49 第四十九章 无赖汉的春天(一)
- 50 第五十章 无赖汉的春天(二)
- 51 第五十一章 上洛论道(一)
- 52 第五十二章 上洛论道(二)
- 53 第五十三章 上洛论道(三)
- 54 第五十四章 结社(一)
- 55 第五十五章 结社(二)
- 56 第五十六章 结社(三)
- 57 第五十七章 对策(一)
- 58 第五十八章 对策(二)
- 59 第五十九章 第一次入狱(一)
- 60 第六十章 第一次入狱(二)
- 61 第六十一章 第一次入狱(三)
- 62 第六十二章 第一次入狱(四)
- 63 第六十三章 到淮南去(一)
- 64 第六十四章 到淮南去(二)
- 65 第六十五章 到淮南去(三)
- 66 第六十六章 到淮南去(四)
- 67 第六十七章 三怪客大闹寿州府(一)
- 68 第六十八章 三怪客大闹寿州府(二)
- 69 第六十九章 三怪客大闹寿州府(三)
- 70 第七十章 三怪客大闹寿州府(四)
- 71 第七十一章 李子铭智斗推事官(一)
- 72 第七十二章 李子铭智斗推事官(二)
- 73 第七十三章 李子铭智斗推事官(三)
- 74 第七十四章 李子铭智斗推事官(四)
- 75 第七十五章 常半城雇凶生波澜(一)
- 76 第七十六章 常半城雇凶生波澜(二)
- 77 第七十七章 常半城雇凶生波澜(三)
- 78 第七十八章 常半城雇凶生波澜(四)
- 79 第七十九章 张机风无辜受屈辱(一)
- 80 第八十章 张极风无辜受屈辱(二)
- 81 第八十一章 张机风无辜受屈辱(三)
- 82 第八十二章 张极风无辜受屈辱(四)
- 83 第八十三章 以公意的名义(一)
- 84 第八十四章 以公意的名义(二)
- 85 第八十五章 以公意的名义(三)
- 86 第八十六章 以公意的名义(四)
- 87 第八十七章 智取金水观(一)
- 88 第八十八章 智取金水观(二)
- 89 第八十九章 智取金水观(三)
- 90 第九十章 工会和农会(一)
- 91 第九十一章 工会和农会(二)
- 92 第九十二章 工会和农会(三)
- 93 第九十三章 工会和农会(四)
- 94 第九十四章 工会和农会(五)
- 95 第九十五章 工会与农会(六)
- 96 第九十六章 工会与农会(七)
- 97 第九十七章 生意(一)
- 98 第九十八章 生意(二)
- 99 第九十九章 生意(三)
- 100 第一百章 一点小风波(一)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一起小风波(二)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一起小风波(三)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一起小风波(四)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黑胡子劫匪(一)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黑胡子劫匪(二)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黑胡子劫匪(三)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黑胡子劫匪(四)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太阳之城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出发,向着西方(一)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出发,向着西方(二)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塔吉克雄鹰(一)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塔吉克雄鹰(二)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塔吉克雄鹰(三)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黄太吉历险记(一)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黄太吉历险记(二)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黄太吉历险记(三)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黄太吉历险记(四)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黄太吉历险记(五)
- 119 第一百一十九章 黄太吉历险记(六)
- 120 第一百二十章 黄太吉历险记(七)
- 1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溪木镇保卫战(一)
- 122 第一百二十二章 溪木镇保卫战(二)
-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溪木镇保卫战(三)
- 124 第一百二十四章 溪木镇保卫战(四)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溪木镇保卫战(五)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溪木镇保卫战(六)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屠城血证(一)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屠城血证(二)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屠城血证(三)
- 130 周末资料之百科体陆游陆放翁
- 131 第一百三十章 护侨(一)
- 132 第一百三十一章 护侨(二)
- 133 第一百三十二章 护侨(三)
- 134 第一百三十三章 护侨(四)
- 135 第一百三十四章 护侨(五)
- 136 第一百三十五章 护侨(六)
- 137 第一百三十七章 唐军的下落(一)
- 138 第一百三十八章 唐军的下落(二)
- 139 第一百三十九章 唐军的下落(三)
- 140 第一百四十章 唐军的下落(四)
- 141 第一百四十一章 唐军的下落(五)
- 142 静静的阿提拉河
- 143 第一百四十二章 汴梁旧梦(一)
- 144 第一百四十三章 汴梁旧梦(二)
- 145 第一百四十四章 汴梁旧梦(三)
- 146 第一百四十五章 新的开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五十四章 结社(一)
第五十四章 结社(一)
虽然几位朋友的理念有所不同,不过并不妨碍三位好友一起盛情邀请袁雪和马詹到自己临时下榻的地方继续秉烛夜谈。
中国人的骨子里其实还是非常向往平等的,即便是孔夫子也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也强调过对等的重要。因此众人可谓是一见如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着理解对方,最后达到了某种奇妙的和谐。
第二天,华芳芙也见到了这一对辽国来的新朋友。
“久闻东方大学才俊非同寻常,今日一见果然不凡。”华芳芙客气道,没想到人家却很认真:“是人弘道,非道弘人。东方大学的辉煌属于过去,我们要用自己的理念创造新的东方大学。”
程祁擦了擦汗,这还真是一对热血的年轻人啊。昨晚他们几乎就要说服这几位新的宋国朋友了——确实,没有人,特别是年轻人不会被大同理想所打动。只要想一想,一个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孤老鳏寡皆有所养的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就仿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那块地方。
不过程祁还是一再的提出“可能性”这个问题——他很直白地告诉两位辽国的新朋友:他并非不赞同大同主义,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向大同主义。不论是他们说的教育路线还是唤醒民众,又或者是试验田这种手段,程祁都觉得不是十分的靠谱。
他也没指望能瞬间就说服他们——涉及到理念或者说信仰的问题,如果轻易地就被别人说服,那么这信仰本身就是伪信。
很明显,这两位辽国的朋友对于他们所信仰的墨家主义都是非常坚定的,一个晚上的论辩只能让他们对自己的理论更加充满自信。
按照他们带来的一张小纸条上写的地址,他们找到了一位教授——听说他老人家也是宋国研究墨子的一位前辈。
教授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几位小朋友:“墨家思想在秦汉以后已经泯灭千载,没想到忽然又在北朝复兴起来,最近一二十年中蔚为大观,颇有显学的趋势。”
教授本意是想为自己所研究的学问得到重视而高兴,却没有想到马詹长叹一声:“先生您有所不知,墨学之所以能在大辽复兴……全然是因为辽国的百姓过得太惨了啊!”
与大宋相比,辽国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根据最新的统计,整个帝国在户籍的人口仅有3000万出头,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辽河流域至兴安岭以内的平原地带内,其余的一半人口,泰西的顿河平原和伏尔加河流域又占去了一半,其余广袤无垠的山林、平原、沼泽和冻土地带可谓是百里无人。
从民族结构上看,这三千万人中,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奚族人和东胡其他遗脉占据了三分之二,这两千万人也是大辽的统治核心力量。在他们之下还有一千万左右的其他各民族的百姓正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迫害。
这些异族人,被圈在一个个保留地内,负担着最为沉重的劳役。从辽东通向华沙的鲜卑大铁路,从开工到完工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累计征用了近百万的苦力,有四万多人死在修路的途中,因此而残废的接近十万。而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被帝国统治的异族百姓。
散居生活在封侯领地内的异族人生活也同样悲惨。他们从婚姻到就业无一不受到领主的严格控制。在帝国的法律上,领主对领地内异族姑娘享有初夜权;而不同的异族也被限定从事不同的职业——不论是从军还是经商,他们都被严格的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
那么作为统治的核心的所谓“天命五族”的百姓就高人一等了吗?只有外国人才会有这种很傻很天真的想法。
贫苦的汉族农民、奚族矿工或者东胡牧马人,他们的身上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一年的辛劳并不能保证子女的温饱,还没有到粮食成熟的日子,地主派来的收租人又挥动起了鞭子。
在城市里,流浪儿成群结对的追逐着贵人的马车。而工厂里都是两班倒的重体力活,儿童和妇女他们的工资更低,活却不比成年男工更少。接受教育那只是少数有钱人家孩子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除此之外,宗教对于贫苦百姓的压迫也是十分沉重。寺庙里的大和尚都被喂得又白又胖,但寺庙周围的佃户却饿得皮包骨头。饶是如此,他们还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最后的口粮奉献给佛祖以换取来世的温饱。
总而言之,大辽帝国的国力十分强盛,但是这却是建立在对上千万的农奴压迫之上。从城市到农村,不论是矿山还是渔场,大辽的百姓都在痛苦地呻吟,在沉重的税负和劳役中饱受折磨。
而这一切,叫那些有良心的青年贵族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觉得自己家里牧场送来的奶酪不再可口,果园里的水果也都沉甸甸的好像用农奴的泪水浇灌而成。就连自己身上的衣服、出行的马车都是工厂里没日没夜干活的工人吐血制作出来的——锦衣玉食皆是枯骨碧血!他们这样呼吁,号召朝廷体面地对待他的子民,但是他们的良心并不能感动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这些年,大辽帝国对百姓的压榨,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有增无减,因此带给青年贵族们的震撼也就越来越多,号召人人平等,主张大同理想的墨家主义也就越发的在有知识的青年中流行了起来。
听马詹与袁雪介绍完大辽的底层,在座的诸位心里都有些沉甸甸的。老教授缕着胡须:“没有想到,这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残酷的社会。大辽国自诩行周礼,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周礼制度治下竟然比秦政还要苛刻百倍。”
他充满同情地看着两位大辽来的年轻人:“你们的赤子之心我已经明白。只是老朽不过书斋之人,对于到底该如何救世并无良策。若是你们对《墨经》中的文字训诂有什么疑义我倒是可以帮忙。然而对书斋之外,我却并没有什么可供指点的。”
两位大辽来的年轻人大失所望,但却依然彬彬有礼的告辞了。直到走出了很远,袁雪才忍不住发牢骚:“难道你们宋人不明白,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么。坐在书斋中一个贫苦百姓都拯救不了,只有走出书斋,去工厂,去矿山,去压迫最深重的地方,才能够改变那些兄弟姐妹们的命运吗。”
黄阳道:“坐而论道,不如脚踏实地。有一个算一个,两位若要拯救世界,那就带上黄某一个吧!”
“还有我。”郭山也是爱凑热闹的:“这种事情,少不了我。”
华芳芙看了看程祁,嘴唇微微动了动,似乎是在问他要不要去淌个浑水。程祁犹豫了一下,也还是伸出了手:“咱们哥仨,什么时候分开过。”
中国人的骨子里其实还是非常向往平等的,即便是孔夫子也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也强调过对等的重要。因此众人可谓是一见如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着理解对方,最后达到了某种奇妙的和谐。
第二天,华芳芙也见到了这一对辽国来的新朋友。
“久闻东方大学才俊非同寻常,今日一见果然不凡。”华芳芙客气道,没想到人家却很认真:“是人弘道,非道弘人。东方大学的辉煌属于过去,我们要用自己的理念创造新的东方大学。”
程祁擦了擦汗,这还真是一对热血的年轻人啊。昨晚他们几乎就要说服这几位新的宋国朋友了——确实,没有人,特别是年轻人不会被大同理想所打动。只要想一想,一个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孤老鳏寡皆有所养的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就仿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那块地方。
不过程祁还是一再的提出“可能性”这个问题——他很直白地告诉两位辽国的新朋友:他并非不赞同大同主义,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向大同主义。不论是他们说的教育路线还是唤醒民众,又或者是试验田这种手段,程祁都觉得不是十分的靠谱。
他也没指望能瞬间就说服他们——涉及到理念或者说信仰的问题,如果轻易地就被别人说服,那么这信仰本身就是伪信。
很明显,这两位辽国的朋友对于他们所信仰的墨家主义都是非常坚定的,一个晚上的论辩只能让他们对自己的理论更加充满自信。
按照他们带来的一张小纸条上写的地址,他们找到了一位教授——听说他老人家也是宋国研究墨子的一位前辈。
教授非常热情的招待了几位小朋友:“墨家思想在秦汉以后已经泯灭千载,没想到忽然又在北朝复兴起来,最近一二十年中蔚为大观,颇有显学的趋势。”
教授本意是想为自己所研究的学问得到重视而高兴,却没有想到马詹长叹一声:“先生您有所不知,墨学之所以能在大辽复兴……全然是因为辽国的百姓过得太惨了啊!”
与大宋相比,辽国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根据最新的统计,整个帝国在户籍的人口仅有3000万出头,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在辽河流域至兴安岭以内的平原地带内,其余的一半人口,泰西的顿河平原和伏尔加河流域又占去了一半,其余广袤无垠的山林、平原、沼泽和冻土地带可谓是百里无人。
从民族结构上看,这三千万人中,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奚族人和东胡其他遗脉占据了三分之二,这两千万人也是大辽的统治核心力量。在他们之下还有一千万左右的其他各民族的百姓正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迫害。
这些异族人,被圈在一个个保留地内,负担着最为沉重的劳役。从辽东通向华沙的鲜卑大铁路,从开工到完工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累计征用了近百万的苦力,有四万多人死在修路的途中,因此而残废的接近十万。而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被帝国统治的异族百姓。
散居生活在封侯领地内的异族人生活也同样悲惨。他们从婚姻到就业无一不受到领主的严格控制。在帝国的法律上,领主对领地内异族姑娘享有初夜权;而不同的异族也被限定从事不同的职业——不论是从军还是经商,他们都被严格的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
那么作为统治的核心的所谓“天命五族”的百姓就高人一等了吗?只有外国人才会有这种很傻很天真的想法。
贫苦的汉族农民、奚族矿工或者东胡牧马人,他们的身上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一年的辛劳并不能保证子女的温饱,还没有到粮食成熟的日子,地主派来的收租人又挥动起了鞭子。
在城市里,流浪儿成群结对的追逐着贵人的马车。而工厂里都是两班倒的重体力活,儿童和妇女他们的工资更低,活却不比成年男工更少。接受教育那只是少数有钱人家孩子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除此之外,宗教对于贫苦百姓的压迫也是十分沉重。寺庙里的大和尚都被喂得又白又胖,但寺庙周围的佃户却饿得皮包骨头。饶是如此,他们还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最后的口粮奉献给佛祖以换取来世的温饱。
总而言之,大辽帝国的国力十分强盛,但是这却是建立在对上千万的农奴压迫之上。从城市到农村,不论是矿山还是渔场,大辽的百姓都在痛苦地呻吟,在沉重的税负和劳役中饱受折磨。
而这一切,叫那些有良心的青年贵族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们觉得自己家里牧场送来的奶酪不再可口,果园里的水果也都沉甸甸的好像用农奴的泪水浇灌而成。就连自己身上的衣服、出行的马车都是工厂里没日没夜干活的工人吐血制作出来的——锦衣玉食皆是枯骨碧血!他们这样呼吁,号召朝廷体面地对待他的子民,但是他们的良心并不能感动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这些年,大辽帝国对百姓的压榨,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有增无减,因此带给青年贵族们的震撼也就越来越多,号召人人平等,主张大同理想的墨家主义也就越发的在有知识的青年中流行了起来。
听马詹与袁雪介绍完大辽的底层,在座的诸位心里都有些沉甸甸的。老教授缕着胡须:“没有想到,这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残酷的社会。大辽国自诩行周礼,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周礼制度治下竟然比秦政还要苛刻百倍。”
他充满同情地看着两位大辽来的年轻人:“你们的赤子之心我已经明白。只是老朽不过书斋之人,对于到底该如何救世并无良策。若是你们对《墨经》中的文字训诂有什么疑义我倒是可以帮忙。然而对书斋之外,我却并没有什么可供指点的。”
两位大辽来的年轻人大失所望,但却依然彬彬有礼的告辞了。直到走出了很远,袁雪才忍不住发牢骚:“难道你们宋人不明白,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么。坐在书斋中一个贫苦百姓都拯救不了,只有走出书斋,去工厂,去矿山,去压迫最深重的地方,才能够改变那些兄弟姐妹们的命运吗。”
黄阳道:“坐而论道,不如脚踏实地。有一个算一个,两位若要拯救世界,那就带上黄某一个吧!”
“还有我。”郭山也是爱凑热闹的:“这种事情,少不了我。”
华芳芙看了看程祁,嘴唇微微动了动,似乎是在问他要不要去淌个浑水。程祁犹豫了一下,也还是伸出了手:“咱们哥仨,什么时候分开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