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31 第五百二十九章 澄心堂议政
- 532 第五百三十章 创办官企
- 533 第五百三十一章 吴越对策
- 534 第五百三十二章 暗中筹备
- 535 第五百三十三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 536 第五百三十四章 忧心之事
- 537 第五百三十五章 团聚在金陵
- 538 第五百三十六章 大兵压境
- 539 第五百三十七章 南唐对策
- 540 第五百三十八章 唇亡齿寒不可丢
- 541 第五百三十九章 北汉朝局
- 542 第五百四十章 不容乐观
- 543 第五百四十一章 征询意见
- 544 第五百四十二章 灭唐之心
- 545 第五百四十三章 铁马冰河入唐来
- 546 第五百四十四章 秘谍司成立
- 547 第五百四十五章 安心放权
- 548 第五百四十六章 局势不乐观
- 549 第五百四十七章 再次相见
- 550 第五百四十八章 内家呼吸法
- 551 第五百四十九章 练功提升
- 552 第五百五十章 常州失陷
- 553 第五百五十一章 监军之职
- 554 第五百五十二章 卷入其中
- 555 第五百五十三章 伤别离
- 556 第五百五十四章 如约而至
- 557 第五百五十五章 做好了准备
- 558 第五百五十六章 临行前叮嘱
- 559 第五百五十七章 兄妹对话
- 560 第五百五十八章 城外点兵
- 561 第五百五十九章 随军出征
- 562 第五百六十章 亲自前往
- 563 第五百六十一章 丹阳伏击
- 564 第五百六十二章 伏击冲杀
- 565 第五百六十三章 奋勇杀敌
- 566 第五百六十四章 猛将必发于卒伍
- 567 第五百六十五章 重回润州城
- 568 第五百六十六章 回府相见
- 569 第五百六十七章 身份不一样了
- 570 第五百六十八章 重拾父爱
- 571 第五百六十九章 后悔了不!
- 572 第五百七十章 刮目相看
- 573 第五百七十一章 离间之计
- 574 第五百七十二章 黑火药的研制
- 575 第五百七十三章 私人武装
- 576 第五百七十四章 有求而来
- 577 第五百七十五章 兵临城下
- 578 第五百七十六章 攻城战
- 579 第五百七十七章 残酷的修罗场
- 580 第五百七十八章 恻隐之心
- 581 第五百七十九章 相言甚欢
- 582 第五百八十章 发展军医
- 583 第五百八十一章 白家药坊成立
- 584 第五百八十二章 分兵攻城
- 585 第五百八十三章 镇守东城门
- 586 第五百八十四章 箐箐的成长
- 587 第五百八十五章 传授医术
- 588 第五百八十六章 测试药效
- 589 第五百八十七章 事出反常
- 590 第五百八十八章 河道偷袭
- 591 第五百八十九章 杀入城内
- 592 第五百九十章 围剿成功
- 593 第五百九十一章 加强防范
- 594 第五百九十二章 培养嫡系
- 595 第五百九十三章 针对粮道
- 596 第五百九十四章 菩萨蛮
- 597 第五百九十五章 计策歹毒
- 598 第五百九十六章 人性的考验
- 599 第五百九十七章 计中有计
- 600 第五百九十八章 化学武器
- 601 第五百九十九章 暗藏锋芒
- 602 第六百章 手术抢救
- 603 第六百零一章 暂代主将之职
- 604 第六百零二章 温柔体贴
- 605 第六百零三章 名正言顺上位
- 606 第六百零四章 四面合围
- 607 第六百零五章 刺客风波
- 608 第六百零六章 靠人不如靠己
- 609 第六百零七章 倔强的性格
- 610 第六百零八章 终如愿以偿
- 611 第六百零九章 防线在缩短
- 612 第六百一十章 猜疑另外身份
- 613 第六百一十一章 离间之计
- 614 第六百一十二章 谋划漳泉之地
- 615 第六百一十三章 酷夏鏖战中
- 616 第六百一十四章 婚事重提
- 617 第六百一十五章 你若愿娶,我便愿嫁!
- 618 第六百一十六章 夜夺渡口
- 619 第六百一十七章 是战是和
- 620 第六百一十八章 劝降书信到
- 621 第六百一十九章 成婚在即
- 622 第六百二十章 大婚
- 623 第六百二十一章 美梦成真
- 624 第六百二十二章 弹劾前方统帅
- 625 第六百二十三章 谣言
- 626 第六百二十四章 回门宴
- 627 第六百二十五章 郑王到任
- 628 第六百二十六章 贯穿营地
- 629 第六百二十七章 服从军令不动摇
- 630 第六百二十八章 出使人选
- 631 第六百二十九章 得不到就毁掉
- 632 第六百三十章 拉拢调查
- 633 第六百三十一章 担忧成真
- 634 第六百三十二章 取得信任
- 635 第六百三十三章 没安好心!
- 636 第六百三十四章 使节团将至
- 637 第六百三十五章 内讧
- 638 第六百三十六章 各有策划
- 639 第六百三十七章 失望心情
- 640 第六百三十八章 被放弃
- 641 第六百三十九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
- 642 第六百四十章 产生隔阂
- 643 第六百四十一章 前线召回
- 644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不争不怒,平静接受
- 645 第六百四十三章 监控起来
- 646 第六百四十四章 离开润州城
- 647 第六百四十五章 与李煜对话
- 648 第六百四十六章 离别前的团聚
- 649 第六百四十七章 小别赛新婚
- 650 第六百四十八章 上朝与赏赐
- 651 第六百四十九章 集体登门拜访
- 652 第六百五十章 苏氏六国论
- 653 第六百五十一章 言归于好
- 654 第六百五十二章 揭秘身份
- 655 第六百五十三集 路虽远,行则将至!
- 656 第六百五十四章 掌控自己的命运
- 657 第六百五十五章 舆论导向
- 658 第六百五十六章 封赐的惊喜
- 659 第六百五十七章 拉拢明显
- 660 第六百五十八章 虚与蛇委
- 661 第六百五十九章 定后路
- 662 第六百六十章 离别在即
- 663 第六百六十一章 我本将心向明月
- 664 第六百六十二章 渡江北上
- 665 第六百六十三章 恨其不争
- 666 第六百六十四章 才子入扬州
- 667 第六百六十五章 准备妥当
- 668 第六百六十六章 金蝉脱壳
- 669 第六百六十七章 海阔凭鱼跃
- 670 第六百六十八章 出海
- 671 第六百六十九章 调查幕后真相
- 672 第六百七十章 遇害消息
- 673 第六百七十一章 民怨沸腾
- 674 第六百七十二章 惹祸上身
- 675 第六百七十三章 无法接受
- 676 第六百七十四章 争霸的种子
- 677 第六百七十五章 战事重启
- 678 第六百七十六章 宋军猛如虎
- 679 第六百七十七章 来势汹汹
- 680 第六百七十八章 拿下采石矶
- 681 第六百七十九章 朝廷动荡,下旨降罪
- 682 第六百八十章 营救计划
- 683 第六百八十一章 围困金陵
- 684 第六百八十二章 势在必得
- 685 第六百八十三章 破城前夕
- 686 第六百八十四章 密谋投诚
- 687 第六百八十五章 金陵失陷(上)
- 688 第六百八十六章 金陵失陷(中)
- 689 第六百八十七章 金陵失陷(下)
- 690 第六百八十八章 悔不当初
- 691 第六百八十九章 前途未卜
- 692 第六百九十章 词帝初显
- 693 第六百九十一章 沉船事件
- 694 第六百九十二章 不好善后
- 695 第六百九十三章 消息散播
- 696 第六百九十四章 抵达泉州
- 697 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神策军
- 698 第六百九十六章 市舶司的提议
- 699 第六百九十七章 达成共识
- 700 第六百九十八章 青影卫
- 701 第六百九十九章 军官培养与提拔
- 702 第七百章 父子夜谈
- 703 第七百零一章 苏宸的雄心壮志
- 704 第七百零二章 出征长乐府
- 705 第七百零三章 海运行商
- 706 第七百零四章 造船与铸刀
- 707 第七百零五章 遍地烽火
- 708 第七百零六章 稳固后方
- 709 第七百零七章 熟人来到
- 710 第七百零八章 落花时节又逢君
- 711 第七百零九章 辅助之心
- 712 第七百一十章 围攻温州城
- 713 第七百一十一章 温州城破
- 714 第七百一十二章 分兵北上
- 715 第七百一十三章 平安喜乐才是福
- 716 第七百一十四章 吴越寻对策
- 717 第七百一十五章 贸易航队归来
- 718 第七百一十六章 年关到来,万象更新!
- 719 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春出兵
- 720 第七百一十八章 引蛇出洞
- 721 第七百一十九章 智取婺州城
- 722 第七百二十章 各怀策略
- 723 第七百二十一章 援救策略
- 724 第七百二十二章 阵前对敌
- 725 第七百二十三章 兵法诡道
- 726 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面合围
- 727 第七百二十五章 劫富济贫
- 728 第七百二十六章 围城打援
- 729 第七百二十七章 班师北上
- 730 第七百二十八章 城头对话
- 731 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杀伤武器
- 732 第七百三十章 吴越投降
- 733 第七百三十一章 日后的储君之争
- 734 第七百三十二章 册封名单
- 735 第七百三十三章 登基大典
- 736 第七百三十四章 沟通卢绛
- 737 第七百三十五章 俘虏潘美
- 738 第七百三十六章 分兵战略
- 739 第七百三十七章 出榜安民
- 740 第七百三十八章 宋军西退
- 741 第七百三十九章 赵官家雷霆大怒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五百三十九章 北汉朝局
第五百三十九章 北汉朝局
北汉皇帝刘钧见大臣们争辩起来,目光看向了武官班列的刘继业,这位朝廷中流砥柱的大将军。
“刘将军,你的意见呢?”
一位身材魁梧,留着美髯,五十多岁的男子听到被点名,就走出了班列。
他就是刘继业, 原名杨业,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也就是后世在戏剧中常称的杨继业,乃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他少年时候好任侠,善于骑射,武艺很高。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 任保卫指挥使, 以骁勇闻名远近, 因忠烈武勇,素有智谋,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在北汉军方有“刘无敌”之称。
刘继业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素有战名,他一出来,代表着主战派,实权派的大将,所以,文臣大臣暂时先不吵了,等听他如何回答。
“回陛下,臣以为,目前以我们的兵力,如果现在就直接出兵,几万人马,很可能占不到多少便宜, 不如先观望战局,看大宋与江南唐国,能打到什么地步,是否大宋会因此消耗很大,不断需要增兵,输送粮草给前线等。
“如果大宋陷入了焦灼战,牵制了大宋的主要兵力,那我们就可以逮住机会,联络北面的辽国,西北的藩镇势力,联合进攻北宋的边境,就能够得胜,不求一句灭掉大宋,打入汴京城,但是,却可以收复我们汉国的疆土,有了土地和百姓,修整几年,国家自然就能强盛起来。”
刘继业分析合理, 思路清晰, 并不激进,也不畏怯,只是要等待时机,谋后而动。
“刘将军说的有道理啊,这样更为稳妥!”
“臣赞同刘将军的提议!”
“臣也赞同!”
不少文臣武将纷纷响应、附议。
连同平章事郭无为也站出班列,支持道:“刘将军的提议,不急不躁,臣觉得可行,在大宋与江南唐国交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派出游枭、秘谍等,到宋国散播谣言,辽国要出兵攻打宋国,这样可以瓦解汴京城和各地百姓的凝聚力,拖宋军的后腿,让大宋臣子们也要摇旗不定,此乃计一也。”
“另外,我们也要加紧整兵和训练,打造一支精锐,可以长驱直入,一旦开战,可以迅速横扫几座城池,收复回来,这样免得仗打得旷日持久,消耗巨大。我汉国的国库日渐空虚,恐怕经不起几次大军前线作战。”
北汉皇帝刘钧闻言点头,对丞相郭无为、刘继业的建议表示肯定,目光一扫,看到站在站在大臣最前,介于皇帝之间的太子刘继恩,便询问道:“太子,你觉得呢?”
刘继恩听到被点名询问政见,顿时有些紧张,他的资质平庸,对治国大道理,背一点文章还凑合,一到现场临时反应,就逊色了。
其实太子刘继恩,原本并不姓刘,而是原姓薛,父亲薛钊因不受岳父汉世祖刘崇所用,又与妻子刘氏聚少离多,结果有一天薛钊喝醉了酒,因拌嘴几句,便抽剑将刘氏刺伤,这下酒劲惊醒之后,直接畏罪自杀了。那时候刘继恩年纪尚小,其舅父刘钧又膝下无子,因此刘崇就将外甥身份刘继恩、刘继元都过继给刘钧了。
等刘崇病逝,刘钧继位后,任命了刘继恩为太原尹,北汉储君太子,但刘继恩资质平庸,刘钧常常对臣下郭无为抱怨刘继恩无治国之才。而丞相郭无为也趁机劝说皇帝改立刘继元为储君,但遭到刘钧的拒绝,这件事不了了之,但让刘继恩更加担心自己的储君位置了。
“那个,刘将军所言,句句在理,真知灼见,分析妥当,儿臣,儿臣也觉得大有道理,可以推行。”
刘继恩并没有说出什么大道理,而是拾人牙慧,凡事拥护声最高的,他都支持,凡事在民间有贤明、威名的大臣,他都赞同,这样避免说错话,也避免得罪一些重臣,对他进行背后参奏。
国家大事,资质平庸者,认知不够,很难站在一国之君,庙堂重位上面做决策,牵扯到国防、军事、经济、制度、田地等太多方面的复杂事情,刘继恩成长于宫廷,哪有那么多的见识和思考能力。又因为少年丧父,被过继寄养,在宫廷生活战战兢兢,性格方面懦弱一些,也都是有原因。
北汉皇帝刘钧露出一丝失望之色,对这个太子的资质和才能还是一如既往的失望。
但是嫡长制是皇族权力过度稳定、士大夫尊崇的继承制度,他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就随便废立太子。回想一下历史,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改立了杨广,结果却导致隋代三代而亡,就是没有按照一个既定大规则去办事。
一旦这个口子开了,那以后皇子们都会内卷,争相斗起来,皇子与大臣之间勾连,为了得到支持,很可能形成诸多派系,最后铤而走险,甚至敢弑君,兄弟反目骨肉相残,会使得朝堂不稳,皇室不宁。
“其它爱卿,是否还有补充?”
大将军李隐抱拳道:“臣觉得,当早准准备,西北诸藩早就在大宋收编吞并的规划中,虽然麟州杨氏早些年依附后周,现在归顺了大宋,但是,其它三州藩兵节度使,都在拥兵自重,我们可加以利用。”
唐宋之际,麟州杨氏家族起自长安,落户麟州,经过近百年的传承,发展成为名镇陕北的武将世家。他们和府州折氏、丰州王氏、夏州李氏一起,也组成了当年陕北的“四大家族”。
如果细推起来,北汉大将军刘继业,就是出身于麟州的杨家。
在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战乱不止,诸强争霸。唐朝末年,受封为“晋王”的李克用占据了晋、陕两省北部,并任命折嗣伦为麟州刺史。李存勖继任晋王之后,忙于和后梁朱温征战,为巩固河防,他命折嗣伦于麟州之北的黄河岸边建府州城,将麟州军队移驻于此。
此时的麟州城防已是大空,当地地方势力蜂起。杨弘信趁此良机,进驻麟州城池,自立为刺史;其弟杨弘荣则留于杨家沟守护家产,后代繁衍至今。杨弘信主政麟州,历五代各朝,始终坚持“静观中原大局,再图投靠”。
直到后汉建立后,杨弘信虽承认麟州地属河东,却又把管辖权牢牢控于己手。曾任北汉河东太原尹的刘崇,此时收杨弘信长子杨业(刘继业)于帐下。后汉建立后,即使长子效命于刘崇,但杨弘信仍接受了后周的封号。
杨弘信去世后,其次子杨重训继任刺史之位,他因长兄刘继业身在北汉,便也举州依附北汉。但因当时陕北各部多受命于周,杨重训被北周节度使势力所围,便再度归顺北周。此后,北周升杨重训为麟州防御使,因避后周恭帝柴祖训讳,又改名杨重勋。
这就是刘继业,与麟州防御使杨重勋的关系,也有府州折氏的起步建城原由,最有趣的是,刘继业的发妻折赛花,折德扆之女,他一家可以联系上西北杨氏、折氏两大割据势力。
北汉皇帝刘钧听完,微微点头,对这個提议也是认可的,目光看了朝中武将顶梁柱刘继业,带着几分期待的眼神,如何推进,还需从长计议。
“刘将军,你的意见呢?”
一位身材魁梧,留着美髯,五十多岁的男子听到被点名,就走出了班列。
他就是刘继业, 原名杨业,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也就是后世在戏剧中常称的杨继业,乃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他少年时候好任侠,善于骑射,武艺很高。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世祖刘崇, 任保卫指挥使, 以骁勇闻名远近, 因忠烈武勇,素有智谋,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在北汉军方有“刘无敌”之称。
刘继业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素有战名,他一出来,代表着主战派,实权派的大将,所以,文臣大臣暂时先不吵了,等听他如何回答。
“回陛下,臣以为,目前以我们的兵力,如果现在就直接出兵,几万人马,很可能占不到多少便宜, 不如先观望战局,看大宋与江南唐国,能打到什么地步,是否大宋会因此消耗很大,不断需要增兵,输送粮草给前线等。
“如果大宋陷入了焦灼战,牵制了大宋的主要兵力,那我们就可以逮住机会,联络北面的辽国,西北的藩镇势力,联合进攻北宋的边境,就能够得胜,不求一句灭掉大宋,打入汴京城,但是,却可以收复我们汉国的疆土,有了土地和百姓,修整几年,国家自然就能强盛起来。”
刘继业分析合理, 思路清晰, 并不激进,也不畏怯,只是要等待时机,谋后而动。
“刘将军说的有道理啊,这样更为稳妥!”
“臣赞同刘将军的提议!”
“臣也赞同!”
不少文臣武将纷纷响应、附议。
连同平章事郭无为也站出班列,支持道:“刘将军的提议,不急不躁,臣觉得可行,在大宋与江南唐国交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派出游枭、秘谍等,到宋国散播谣言,辽国要出兵攻打宋国,这样可以瓦解汴京城和各地百姓的凝聚力,拖宋军的后腿,让大宋臣子们也要摇旗不定,此乃计一也。”
“另外,我们也要加紧整兵和训练,打造一支精锐,可以长驱直入,一旦开战,可以迅速横扫几座城池,收复回来,这样免得仗打得旷日持久,消耗巨大。我汉国的国库日渐空虚,恐怕经不起几次大军前线作战。”
北汉皇帝刘钧闻言点头,对丞相郭无为、刘继业的建议表示肯定,目光一扫,看到站在站在大臣最前,介于皇帝之间的太子刘继恩,便询问道:“太子,你觉得呢?”
刘继恩听到被点名询问政见,顿时有些紧张,他的资质平庸,对治国大道理,背一点文章还凑合,一到现场临时反应,就逊色了。
其实太子刘继恩,原本并不姓刘,而是原姓薛,父亲薛钊因不受岳父汉世祖刘崇所用,又与妻子刘氏聚少离多,结果有一天薛钊喝醉了酒,因拌嘴几句,便抽剑将刘氏刺伤,这下酒劲惊醒之后,直接畏罪自杀了。那时候刘继恩年纪尚小,其舅父刘钧又膝下无子,因此刘崇就将外甥身份刘继恩、刘继元都过继给刘钧了。
等刘崇病逝,刘钧继位后,任命了刘继恩为太原尹,北汉储君太子,但刘继恩资质平庸,刘钧常常对臣下郭无为抱怨刘继恩无治国之才。而丞相郭无为也趁机劝说皇帝改立刘继元为储君,但遭到刘钧的拒绝,这件事不了了之,但让刘继恩更加担心自己的储君位置了。
“那个,刘将军所言,句句在理,真知灼见,分析妥当,儿臣,儿臣也觉得大有道理,可以推行。”
刘继恩并没有说出什么大道理,而是拾人牙慧,凡事拥护声最高的,他都支持,凡事在民间有贤明、威名的大臣,他都赞同,这样避免说错话,也避免得罪一些重臣,对他进行背后参奏。
国家大事,资质平庸者,认知不够,很难站在一国之君,庙堂重位上面做决策,牵扯到国防、军事、经济、制度、田地等太多方面的复杂事情,刘继恩成长于宫廷,哪有那么多的见识和思考能力。又因为少年丧父,被过继寄养,在宫廷生活战战兢兢,性格方面懦弱一些,也都是有原因。
北汉皇帝刘钧露出一丝失望之色,对这个太子的资质和才能还是一如既往的失望。
但是嫡长制是皇族权力过度稳定、士大夫尊崇的继承制度,他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就随便废立太子。回想一下历史,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改立了杨广,结果却导致隋代三代而亡,就是没有按照一个既定大规则去办事。
一旦这个口子开了,那以后皇子们都会内卷,争相斗起来,皇子与大臣之间勾连,为了得到支持,很可能形成诸多派系,最后铤而走险,甚至敢弑君,兄弟反目骨肉相残,会使得朝堂不稳,皇室不宁。
“其它爱卿,是否还有补充?”
大将军李隐抱拳道:“臣觉得,当早准准备,西北诸藩早就在大宋收编吞并的规划中,虽然麟州杨氏早些年依附后周,现在归顺了大宋,但是,其它三州藩兵节度使,都在拥兵自重,我们可加以利用。”
唐宋之际,麟州杨氏家族起自长安,落户麟州,经过近百年的传承,发展成为名镇陕北的武将世家。他们和府州折氏、丰州王氏、夏州李氏一起,也组成了当年陕北的“四大家族”。
如果细推起来,北汉大将军刘继业,就是出身于麟州的杨家。
在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战乱不止,诸强争霸。唐朝末年,受封为“晋王”的李克用占据了晋、陕两省北部,并任命折嗣伦为麟州刺史。李存勖继任晋王之后,忙于和后梁朱温征战,为巩固河防,他命折嗣伦于麟州之北的黄河岸边建府州城,将麟州军队移驻于此。
此时的麟州城防已是大空,当地地方势力蜂起。杨弘信趁此良机,进驻麟州城池,自立为刺史;其弟杨弘荣则留于杨家沟守护家产,后代繁衍至今。杨弘信主政麟州,历五代各朝,始终坚持“静观中原大局,再图投靠”。
直到后汉建立后,杨弘信虽承认麟州地属河东,却又把管辖权牢牢控于己手。曾任北汉河东太原尹的刘崇,此时收杨弘信长子杨业(刘继业)于帐下。后汉建立后,即使长子效命于刘崇,但杨弘信仍接受了后周的封号。
杨弘信去世后,其次子杨重训继任刺史之位,他因长兄刘继业身在北汉,便也举州依附北汉。但因当时陕北各部多受命于周,杨重训被北周节度使势力所围,便再度归顺北周。此后,北周升杨重训为麟州防御使,因避后周恭帝柴祖训讳,又改名杨重勋。
这就是刘继业,与麟州防御使杨重勋的关系,也有府州折氏的起步建城原由,最有趣的是,刘继业的发妻折赛花,折德扆之女,他一家可以联系上西北杨氏、折氏两大割据势力。
北汉皇帝刘钧听完,微微点头,对这個提议也是认可的,目光看了朝中武将顶梁柱刘继业,带着几分期待的眼神,如何推进,还需从长计议。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