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79 第六百七十七章 来势汹汹
- 680 第六百七十八章 拿下采石矶
- 681 第六百七十九章 朝廷动荡,下旨降罪
- 682 第六百八十章 营救计划
- 683 第六百八十一章 围困金陵
- 684 第六百八十二章 势在必得
- 685 第六百八十三章 破城前夕
- 686 第六百八十四章 密谋投诚
- 687 第六百八十五章 金陵失陷(上)
- 688 第六百八十六章 金陵失陷(中)
- 689 第六百八十七章 金陵失陷(下)
- 690 第六百八十八章 悔不当初
- 691 第六百八十九章 前途未卜
- 692 第六百九十章 词帝初显
- 693 第六百九十一章 沉船事件
- 694 第六百九十二章 不好善后
- 695 第六百九十三章 消息散播
- 696 第六百九十四章 抵达泉州
- 697 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神策军
- 698 第六百九十六章 市舶司的提议
- 699 第六百九十七章 达成共识
- 700 第六百九十八章 青影卫
- 701 第六百九十九章 军官培养与提拔
- 702 第七百章 父子夜谈
- 703 第七百零一章 苏宸的雄心壮志
- 704 第七百零二章 出征长乐府
- 705 第七百零三章 海运行商
- 706 第七百零四章 造船与铸刀
- 707 第七百零五章 遍地烽火
- 708 第七百零六章 稳固后方
- 709 第七百零七章 熟人来到
- 710 第七百零八章 落花时节又逢君
- 711 第七百零九章 辅助之心
- 712 第七百一十章 围攻温州城
- 713 第七百一十一章 温州城破
- 714 第七百一十二章 分兵北上
- 715 第七百一十三章 平安喜乐才是福
- 716 第七百一十四章 吴越寻对策
- 717 第七百一十五章 贸易航队归来
- 718 第七百一十六章 年关到来,万象更新!
- 719 第七百一十七章 新春出兵
- 720 第七百一十八章 引蛇出洞
- 721 第七百一十九章 智取婺州城
- 722 第七百二十章 各怀策略
- 723 第七百二十一章 援救策略
- 724 第七百二十二章 阵前对敌
- 725 第七百二十三章 兵法诡道
- 726 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面合围
- 727 第七百二十五章 劫富济贫
- 728 第七百二十六章 围城打援
- 729 第七百二十七章 班师北上
- 730 第七百二十八章 城头对话
- 731 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杀伤武器
- 732 第七百三十章 吴越投降
- 733 第七百三十一章 日后的储君之争
- 734 第七百三十二章 册封名单
- 735 第七百三十三章 登基大典
- 736 第七百三十四章 沟通卢绛
- 737 第七百三十五章 俘虏潘美
- 738 第七百三十六章 分兵战略
- 739 第七百三十七章 出榜安民
- 740 第七百三十八章 宋军西退
- 741 第七百三十九章 赵官家雷霆大怒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百八十七章 金陵失陷(下)
第六百八十七章 金陵失陷(下)
李煜走进了皇宫,步履沉重,刚才出城投降,似乎用尽了气力。
此时,内心痛苦,清晰低落,眼神空洞,走在皇宫的街道上,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路长。
还记得数月前,他说过坚决不投降:朕当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其如不获,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
可是,事到眼前,李煜却无法下决心这样做。
他也知道,王族之尊便是社稷之尊,容不得半天践踏。他也知道,自宋军列兵在金陵城下,一路踏着唐国将士和子民尸骨,杀到城下,他却出降,又如何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
他觉得自己应该赴死,可是,又觉得那只是逃避,冲动一时,却并非解脱。
在生死的关口,李煜选择的苟且偷生,哪怕前方做亡国之君的日子是痛苦、羞辱,但李煜不想就这样结束这一生。
李煜经过了澄心堂、光政殿等,都将不再属于他。
他先是带着太监总管和侍卫统领,去宗庙祭拜一番。
看着上面供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李煜跪地长哭:“不肖子孙李煜,今日丢了江山,断了社稷,愧对列祖列宗”
不过,李家的江山也是窃取了杨吴,他父亲杀了杨氏了三百多人皇族后裔,这些背负的罪,需要还债,因果终有报,如今李唐四十年的国运到头了。
离开宗庙,走回后宫,他隐隐听到了琴声哀乐和哭声,是最后的离歌,一切都要放下了。
李煜回到了后宫林苑,凤仪殿内,周娥皇正带着一些妃子,在等着李煜回来。
看到李煜安全归来,诸女终于松了一口气。
“官家,你终于回来了,大宋将军,没有难为你吧?”
“没有,曹将军人不错,给了我们一晚的时间,可以收拾一些行礼,带一些珠宝和字画,留着在汴京城度日使用,大宋并没有打算杀了我等,而是要我活着去汴京,这样做给其它诸侯看,所以,这一路,我们不会有性命危险,只是,进入了汴京城,如同蜀国的亡国之君阿斗一般,要被困在府上一辈子了,估计再也离不开汴京城。”
李煜这时候,冷静下来,还是能够想到一些其中道理。
毕竟他也做了几年的帝王,虽然不是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但终究懂得一些帝王之术,大宋如何对待他,李煜已经想明白了。
“那还好,能够保命了,若是能够带一些珠宝去了宋国,我们也能够后半生使用,只要我们省吃俭用,一大家子都够了,哪怕以后儿郎们不会出人头地,做官出仕,也能做个富家翁了,平平澹澹过完这一生,也足矣了。”
周娥皇澹澹说出来,语气真挚,似乎看透了荣华富贵,金碧辉煌的宫廷生活,并没有给她内心的平定和满足。
如果能平澹过一生,衣食无忧,在府上弹琴写文,对诗作赋,没有朝廷争斗,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国家大事,也是一种平澹的幸福。
“是啊,我们就陪着官家,在府上平澹生活,安安稳稳过日子,没有担惊受怕,没有华丽锦袍,只要平平安安,就行了。”流珠说道。
薛九道:“对,哪怕不做嫔妃了,但我们还是官家的妻妾,一起去汴京城,在那里陪着官家生活,相夫教子,也能好好生活下去。”
嫔妃们如此宽慰李煜,倒是让李煜沉重、悲伤的心情恢复了不少。
“好!”李煜点头,眼眶转泪,见诸女如此深情对他,心中好受了一些。
“不过,我们要分批过去,不要一次性都过去,如果到了北方,大宋朝廷忽然变卦,要斩首示众,或是下了牢狱,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次,我就跟皇后、两位嫔妃北上,安顿下去之后,再派人过来接其余人,到时候,大家想去就去,不想去,留在江南生活,朕也不会怪大家的选择的。”
周娥皇听着李煜说完,微微点头,觉得这个办法稳妥。
“嗯,这个办法好,第一次北上,也不至于太过招摇,惹宋人反感,我们分批北上!”
李煜叹道:“除了朕和皇后外,皇族里宗亲,朕的几个皇弟,也要同行前往,宋军不会放任一些李氏皇族子嗣,在江南逗留,重新自立为王的!”
所以,这次北上,李家皇族的人,都会携带不少,被押往汴京城,接受朝廷的新安排。
夜色很快降临,皇宫内今夜没有灯火辉煌,许多宫女和太监,已经在陆续遣散,分发一些遣散费了。
整个皇宫内,一些上了年纪的宫娥、太监们哭哭啼啼,不知接下来的生活,将如何开始,因为她们大半生都在皇宫内生活,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一旦出宫,将如何生计,感到了茫然。
甚至有的太监、宫娥,不舍皇宫生活环境,接受不了亡国命运,悬梁自尽有之,投湖自杀有之。
应了那句:皇帝不急太监急了。
李煜和大周后等人站在阁楼上,看着夜幕之下,金陵城内处处举火,都在祭奠家园,祭奠被亡国的南唐,甚至在祭奠国君李煜。
因为许多百姓并不知道国君的结局,流言很多,或是说他被俘虏了,或是被杀头了,或是以及携巨资财宝外逃了。
见此情景,李煜心中百感交集,愧疚又欣慰,唐国子民并没有麻木,还在为亡国祭奠。
沉吟半晌,李煜忽然来了灵感,好像胸中有万千笔墨,要舒展一般,他忽然有了写词的冲动。
自从被苏辰的词比下去后,这半年来,他已经很少写词了,因为一向自负才学的李煜,忽然觉得自己写词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完全没有写出一种高深的意境,没有深深的感情冲击,无法跟苏辰写的词相比。
但是,今晚,此时此刻,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浑然天成,不写无数宣发的情绪。
“拿笔来。”
李煜吩咐嫔妃准备笔墨和宣纸,然后写了一首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层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一气呵成,却写出他心中的苦闷、仇恨、懊恼、抑郁、无助。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也不是一个英雄豪杰,他骨子里只是一个饱读诗书的风韵雅士,内心充满了柔软和自我怜悯。
这就是李煜的真性情!
(本卷完)
此时,内心痛苦,清晰低落,眼神空洞,走在皇宫的街道上,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路长。
还记得数月前,他说过坚决不投降:朕当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其如不获,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
可是,事到眼前,李煜却无法下决心这样做。
他也知道,王族之尊便是社稷之尊,容不得半天践踏。他也知道,自宋军列兵在金陵城下,一路踏着唐国将士和子民尸骨,杀到城下,他却出降,又如何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
他觉得自己应该赴死,可是,又觉得那只是逃避,冲动一时,却并非解脱。
在生死的关口,李煜选择的苟且偷生,哪怕前方做亡国之君的日子是痛苦、羞辱,但李煜不想就这样结束这一生。
李煜经过了澄心堂、光政殿等,都将不再属于他。
他先是带着太监总管和侍卫统领,去宗庙祭拜一番。
看着上面供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李煜跪地长哭:“不肖子孙李煜,今日丢了江山,断了社稷,愧对列祖列宗”
不过,李家的江山也是窃取了杨吴,他父亲杀了杨氏了三百多人皇族后裔,这些背负的罪,需要还债,因果终有报,如今李唐四十年的国运到头了。
离开宗庙,走回后宫,他隐隐听到了琴声哀乐和哭声,是最后的离歌,一切都要放下了。
李煜回到了后宫林苑,凤仪殿内,周娥皇正带着一些妃子,在等着李煜回来。
看到李煜安全归来,诸女终于松了一口气。
“官家,你终于回来了,大宋将军,没有难为你吧?”
“没有,曹将军人不错,给了我们一晚的时间,可以收拾一些行礼,带一些珠宝和字画,留着在汴京城度日使用,大宋并没有打算杀了我等,而是要我活着去汴京,这样做给其它诸侯看,所以,这一路,我们不会有性命危险,只是,进入了汴京城,如同蜀国的亡国之君阿斗一般,要被困在府上一辈子了,估计再也离不开汴京城。”
李煜这时候,冷静下来,还是能够想到一些其中道理。
毕竟他也做了几年的帝王,虽然不是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但终究懂得一些帝王之术,大宋如何对待他,李煜已经想明白了。
“那还好,能够保命了,若是能够带一些珠宝去了宋国,我们也能够后半生使用,只要我们省吃俭用,一大家子都够了,哪怕以后儿郎们不会出人头地,做官出仕,也能做个富家翁了,平平澹澹过完这一生,也足矣了。”
周娥皇澹澹说出来,语气真挚,似乎看透了荣华富贵,金碧辉煌的宫廷生活,并没有给她内心的平定和满足。
如果能平澹过一生,衣食无忧,在府上弹琴写文,对诗作赋,没有朝廷争斗,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国家大事,也是一种平澹的幸福。
“是啊,我们就陪着官家,在府上平澹生活,安安稳稳过日子,没有担惊受怕,没有华丽锦袍,只要平平安安,就行了。”流珠说道。
薛九道:“对,哪怕不做嫔妃了,但我们还是官家的妻妾,一起去汴京城,在那里陪着官家生活,相夫教子,也能好好生活下去。”
嫔妃们如此宽慰李煜,倒是让李煜沉重、悲伤的心情恢复了不少。
“好!”李煜点头,眼眶转泪,见诸女如此深情对他,心中好受了一些。
“不过,我们要分批过去,不要一次性都过去,如果到了北方,大宋朝廷忽然变卦,要斩首示众,或是下了牢狱,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次,我就跟皇后、两位嫔妃北上,安顿下去之后,再派人过来接其余人,到时候,大家想去就去,不想去,留在江南生活,朕也不会怪大家的选择的。”
周娥皇听着李煜说完,微微点头,觉得这个办法稳妥。
“嗯,这个办法好,第一次北上,也不至于太过招摇,惹宋人反感,我们分批北上!”
李煜叹道:“除了朕和皇后外,皇族里宗亲,朕的几个皇弟,也要同行前往,宋军不会放任一些李氏皇族子嗣,在江南逗留,重新自立为王的!”
所以,这次北上,李家皇族的人,都会携带不少,被押往汴京城,接受朝廷的新安排。
夜色很快降临,皇宫内今夜没有灯火辉煌,许多宫女和太监,已经在陆续遣散,分发一些遣散费了。
整个皇宫内,一些上了年纪的宫娥、太监们哭哭啼啼,不知接下来的生活,将如何开始,因为她们大半生都在皇宫内生活,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一旦出宫,将如何生计,感到了茫然。
甚至有的太监、宫娥,不舍皇宫生活环境,接受不了亡国命运,悬梁自尽有之,投湖自杀有之。
应了那句:皇帝不急太监急了。
李煜和大周后等人站在阁楼上,看着夜幕之下,金陵城内处处举火,都在祭奠家园,祭奠被亡国的南唐,甚至在祭奠国君李煜。
因为许多百姓并不知道国君的结局,流言很多,或是说他被俘虏了,或是被杀头了,或是以及携巨资财宝外逃了。
见此情景,李煜心中百感交集,愧疚又欣慰,唐国子民并没有麻木,还在为亡国祭奠。
沉吟半晌,李煜忽然来了灵感,好像胸中有万千笔墨,要舒展一般,他忽然有了写词的冲动。
自从被苏辰的词比下去后,这半年来,他已经很少写词了,因为一向自负才学的李煜,忽然觉得自己写词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完全没有写出一种高深的意境,没有深深的感情冲击,无法跟苏辰写的词相比。
但是,今晚,此时此刻,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浑然天成,不写无数宣发的情绪。
“拿笔来。”
李煜吩咐嫔妃准备笔墨和宣纸,然后写了一首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层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一气呵成,却写出他心中的苦闷、仇恨、懊恼、抑郁、无助。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也不是一个英雄豪杰,他骨子里只是一个饱读诗书的风韵雅士,内心充满了柔软和自我怜悯。
这就是李煜的真性情!
(本卷完)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