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古代农家
- 2 第二章:饱饭生涯
- 3 第三章:星光灿烂
- 4 第四章:家中大闹
- 5 第五章:堂前遗望
- 6 第六章:发财展望
- 7 第七章:青阳地带
- 8 第八章:大肉包子
- 9 第九章:斗犬比赛
- 10 第十章:母子连心
- 11 第十一章:入土为安
- 12 第十二章:传宗接代
- 13 第十三章:夕阳山外山
- 14 第十四章:目标裤子
- 15 第十五章:秋日来临
- 16 第十六章:第一桶金
- 17 第十七章:人际关系
- 18 第十八章:步入正轨
- 19 第十九章:大雪降临
- 20 第二十章:金光大道
- 21 第二十一章:新年总结
- 22 第二十二章:春暖花开
- 23 第二十三章:私塾
- 24 第二十四章:砍了他的手
- 25 第二十五章:明朝开海禁
- 26 第二十六章:人体本能
- 27 第二十七章:秋收
- 28 第二十八章:游侠
- 29 第二十九章:养不熟的白眼狼
- 30 第三十章:延时爆炸
- 31 第三十一章:韭菜鸡蛋
- 32 第三十二章:三哥回家
- 33 第三十三章:密獾
- 34 第三十四章:掌控一切
- 35 第三十五章:大明黑社会
- 36 第三十六章:人心
- 37 第三十七章:开会
- 38 第三十八章:源头
- 39 第三十九章:乞丐
- 40 第四十章:荒滩
- 41 第四十一章:放松警惕
- 42 第四十二章:老鸨
- 43 第四十三章:猎虎
- 44 第四十四章:杀虎
- 45 第四十五章:本草纲目
- 46 第四十六章:市场经济
- 47 第四十七章:忏悔
- 48 第四十八章:画像
- 49 第四十九章:货到了
- 50 第五十章:花胳膊
- 51 第五十一章:春雨
- 52 第五十二章:被骂是一种幸福
- 53 第五十三章:同伴的恨意
- 54 第五十四章:全天下都在隐藏的秘密
- 55 第五十五章:有心无力
- 56 第五十六章:扬州瘦马的调教手段
- 57 第五十七章:销售的概念
- 58 第五十八章:调虎离山
- 59 第五十九章:洪水淹没
- 60 第六十章:平息粮价
- 61 第六十一章:杨九回来了
- 62 第六十二章:河道畅通
- 63 第六十三章:女权思想
- 64 第六十四章:血肉磨盘
- 65 第六十五章:经营山谷
- 66 第六十六章:三叔回来了
- 67 第六十七章:钱有的是
- 68 第六十八章:终于推广开来
- 69 第六十九章:榨油机
- 70 第七十章:谋夺财产
- 71 第七十一章:我真没笑
- 72 第七十二章:我叫贺永年
- 73 第七十三章:分家
- 74 第七十四章:三家协议
- 75 第七十五章:战前准备
- 76 第七十六章:引蛇出洞
- 77 第七十七章:阳谋和阴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章:大肉包子
第八章:大肉包子
青阳县城有些远,大致四十余里。
早上五更的时候,二伯就开始套车,车是提前借来的,租一天五十个大子,比人都贵。
现如今牛马属于高价值牲畜,一头牛的价格在八贯左右,一匹马则是十五贯。
母亲一年的存款也才八贯有余,放在后世也就意味着一名高薪白领,一年的存款才能买一头牛。
套好车后,家中的小伙伴们一窝蜂的往车里挤,对于这时候的孩童来说,县城是一个类似于天堂的地方。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更重要的是家中的大人这个时候总是格外大方,只要哼唧几句就可以品尝到糖葫芦桂花糕等平日不得见的美食。
除了年龄小的小六小七之外,剩下的几个半大孩子全都在场。
三哥提着一把破刀,希望铁匠铺可以满足他兵器的幻想。
这样的破刀早已失去熔锻的价值,二伯乐呵呵看着,却也不去提醒。
小四扯着他的白花蛇,细心的用棉布包好,这可是一百五十个大子,可以换五十个大肉包子,又或者七十五个糖葫芦串。
至于二哥手中,则是空空如也,他的主要责任是帮二伯搬东西,也没有购物的打算。
王方手中是历次母亲回来打赏他的零用钱,不多,四十余文,小心的用布包好,贴身挂在脖子上,这可是他发家致富的第一笔资金,自然要好好珍惜。
五更天出发,走出山区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车上除了何家五人外,还多了几名乘客。
这时候的山民大多非常淳朴,上车的时候自觉掏出一个大子,口中吆喝着给牲口加把料钱。
假如遇到某些往县城贩卖山货的村民,对方也会额外掏出一个大子,二伯来者不拒,一连拉了五六个人,小小的牛车被挤得满当当的,乡亲们互相之间,开始闲聊村中的趣事。
恰逢其中一名老汉在茶馆工作,听了几十年的商旅奇闻,练了一口口才。
一路上天南地北的乱侃,听得几名小娃娃眼睛都快直了。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正德年间,兴建豹房的趣闻。
据称南越交趾国的一个小部落为了讨正德帝的欢心,出动了五百余人捕捉了一头两丈长的猪婆龙,当场死了一百五十余人,其中包含着十余名的部落勇士。
进贡给正德帝后,换回了等重的金银钱帛,整整拉了五十多车,可惜回国没多久,这个部落的五千余人就被其他部落屠了。
一则则小故事从老者口中说出,给无聊的旅程增添了许多乐趣。
整整行驶了两个时辰,天色已经大亮,不远处的县城遥遥在望。
古代的民间县城并不比后世的乡镇大上多少,只是相对于村中小儿来说,已经是极繁华的所在。
进城的位置,有官兵把守,查验过户籍后,本地人可以免税,外地人除了检查路引外,还要交纳一笔不菲的城门税。
将牛车停在城外的茶肆旁,小二自觉地迎了上来。
“客官可要加料加水,本店的草料都是现摘的,最适合远路的牲口贴膘。”
干料需要加钱,青料价格便宜,何家众人身上衣物朴素,小二自然不会自讨没趣。
将牛车拴好后,二伯犹豫了片刻,又招呼小二甩出五个大子,声称加把干料。
临走的时候还对王方等人嘟囔道:“你二堂叔是个抠的,要是把牛累坏了,必定又是麻烦。”
等到进城之后,小心追问了半天,总算明白了为什么不坐车进城的原因。
明朝的税收都是按照车马收的,牛车一个价,马车一个价,不管有没有货物,只要进城就有税收,某些水域的船只同样如此,大船一个价,小船一个价,也是后世车马税,车船税的来源。
对于收税来说,的确简便不少,否则的话,明朝可没有那么多官吏追着商家讨钱。
城内的集市位于东南方向,距离城门不远,作为附近几十万居民的行政中心,县衙就坐落在集市旁边,便于管理,易于收税。
可惜王方的道路恰好将其错过,故而也没见到这时候的县衙是何等模样。
刚刚经历过秋收,家中的稻米还有一些,面类却已消耗殆尽,家中几人直奔城东的粮店,据传王方的大伯就在粮店工作,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掌柜。
对于这个传说中的大伯,王方素未谋面,只是听家人偶尔提起,算是一个体面人物。
粮店里人来人往,自不能全都进入,几个小的在外面等着,二伯和三哥进去,片刻之后出来,两人的面色有些异样,黑着脸招呼几个小的,一起从粮店的粮仓方向,搬出五十斤白面,五十斤高粱面。
粮袋子被二伯和二哥扛回城外,三哥带着两个小的负责采购油盐。
这时候的榨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民间也开始食用植物油,后世颇为高档的茶籽油在这个时候还是普通的油料,最好的则是胡麻油,芝麻油,菜籽油。
称了五斤的茶籽油,用小罐装好竹篮提着,又买了两斤白糖,四斤粗盐。
这时候已经有了制糖技术,更多的称之为糖霜,又或者白沙糖。
买完这些杂货的时候,已经临近中午,二哥过来叫人,去附近的饭铺吃饭。
说是饭铺,其实就是两排长长的摊位,特地摆在树荫下面,遮挡正午的阳光。
询问了二伯的去向,说是去找屠户定猪肉,王方等人率先开动起来。
这里的饭食专为平民提供,其中多是顶饿的米面之类。
来的时候王方就询问好了,粮店里粗粮二十五文一斗,糙米三文钱一斤,面前的老板还算厚道,馒头一文钱两个,粗饼一文钱一个,包子两文钱一个,四哥心心念念的大肉包子自然更贵,要十文钱三个。
要了四碗骨头汤,以及一些包子馒头之类,花了三十个大子,几个小的早已吃饱,二哥却还在瞅着蒸笼。
“走了,去铁匠铺看看,看完了哥哥带你们去个好玩的地方。”
三哥站起身,招呼小四小五一起走,二哥坐椅子上没动,看样子不打算离开。
“二哥怎么办,留在这里吗?”
“别管他,等二伯来了,他还要吃一顿,这点东西根本不够他吃的。”
留下二哥乐呵呵的傻笑,王方等人向铁匠铺走去,对于这个憨傻的二哥,王方一向是敬而远之,据说他小时候烧坏了脑子,一身的疯病,还特能吃。
出了饭铺,直奔铁匠铺走去,等到老铁匠告诉三哥这破刀已经完全生锈,只能当废铁买掉的时候,三哥整个人都木了。
颓废的三哥双目无神的走出铁匠铺,直到老四追问好玩的地方的时候,才算是回过神来。
“见过耍猴的吗,走,带你们看看去。”
早上五更的时候,二伯就开始套车,车是提前借来的,租一天五十个大子,比人都贵。
现如今牛马属于高价值牲畜,一头牛的价格在八贯左右,一匹马则是十五贯。
母亲一年的存款也才八贯有余,放在后世也就意味着一名高薪白领,一年的存款才能买一头牛。
套好车后,家中的小伙伴们一窝蜂的往车里挤,对于这时候的孩童来说,县城是一个类似于天堂的地方。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更重要的是家中的大人这个时候总是格外大方,只要哼唧几句就可以品尝到糖葫芦桂花糕等平日不得见的美食。
除了年龄小的小六小七之外,剩下的几个半大孩子全都在场。
三哥提着一把破刀,希望铁匠铺可以满足他兵器的幻想。
这样的破刀早已失去熔锻的价值,二伯乐呵呵看着,却也不去提醒。
小四扯着他的白花蛇,细心的用棉布包好,这可是一百五十个大子,可以换五十个大肉包子,又或者七十五个糖葫芦串。
至于二哥手中,则是空空如也,他的主要责任是帮二伯搬东西,也没有购物的打算。
王方手中是历次母亲回来打赏他的零用钱,不多,四十余文,小心的用布包好,贴身挂在脖子上,这可是他发家致富的第一笔资金,自然要好好珍惜。
五更天出发,走出山区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车上除了何家五人外,还多了几名乘客。
这时候的山民大多非常淳朴,上车的时候自觉掏出一个大子,口中吆喝着给牲口加把料钱。
假如遇到某些往县城贩卖山货的村民,对方也会额外掏出一个大子,二伯来者不拒,一连拉了五六个人,小小的牛车被挤得满当当的,乡亲们互相之间,开始闲聊村中的趣事。
恰逢其中一名老汉在茶馆工作,听了几十年的商旅奇闻,练了一口口才。
一路上天南地北的乱侃,听得几名小娃娃眼睛都快直了。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正德年间,兴建豹房的趣闻。
据称南越交趾国的一个小部落为了讨正德帝的欢心,出动了五百余人捕捉了一头两丈长的猪婆龙,当场死了一百五十余人,其中包含着十余名的部落勇士。
进贡给正德帝后,换回了等重的金银钱帛,整整拉了五十多车,可惜回国没多久,这个部落的五千余人就被其他部落屠了。
一则则小故事从老者口中说出,给无聊的旅程增添了许多乐趣。
整整行驶了两个时辰,天色已经大亮,不远处的县城遥遥在望。
古代的民间县城并不比后世的乡镇大上多少,只是相对于村中小儿来说,已经是极繁华的所在。
进城的位置,有官兵把守,查验过户籍后,本地人可以免税,外地人除了检查路引外,还要交纳一笔不菲的城门税。
将牛车停在城外的茶肆旁,小二自觉地迎了上来。
“客官可要加料加水,本店的草料都是现摘的,最适合远路的牲口贴膘。”
干料需要加钱,青料价格便宜,何家众人身上衣物朴素,小二自然不会自讨没趣。
将牛车拴好后,二伯犹豫了片刻,又招呼小二甩出五个大子,声称加把干料。
临走的时候还对王方等人嘟囔道:“你二堂叔是个抠的,要是把牛累坏了,必定又是麻烦。”
等到进城之后,小心追问了半天,总算明白了为什么不坐车进城的原因。
明朝的税收都是按照车马收的,牛车一个价,马车一个价,不管有没有货物,只要进城就有税收,某些水域的船只同样如此,大船一个价,小船一个价,也是后世车马税,车船税的来源。
对于收税来说,的确简便不少,否则的话,明朝可没有那么多官吏追着商家讨钱。
城内的集市位于东南方向,距离城门不远,作为附近几十万居民的行政中心,县衙就坐落在集市旁边,便于管理,易于收税。
可惜王方的道路恰好将其错过,故而也没见到这时候的县衙是何等模样。
刚刚经历过秋收,家中的稻米还有一些,面类却已消耗殆尽,家中几人直奔城东的粮店,据传王方的大伯就在粮店工作,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掌柜。
对于这个传说中的大伯,王方素未谋面,只是听家人偶尔提起,算是一个体面人物。
粮店里人来人往,自不能全都进入,几个小的在外面等着,二伯和三哥进去,片刻之后出来,两人的面色有些异样,黑着脸招呼几个小的,一起从粮店的粮仓方向,搬出五十斤白面,五十斤高粱面。
粮袋子被二伯和二哥扛回城外,三哥带着两个小的负责采购油盐。
这时候的榨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民间也开始食用植物油,后世颇为高档的茶籽油在这个时候还是普通的油料,最好的则是胡麻油,芝麻油,菜籽油。
称了五斤的茶籽油,用小罐装好竹篮提着,又买了两斤白糖,四斤粗盐。
这时候已经有了制糖技术,更多的称之为糖霜,又或者白沙糖。
买完这些杂货的时候,已经临近中午,二哥过来叫人,去附近的饭铺吃饭。
说是饭铺,其实就是两排长长的摊位,特地摆在树荫下面,遮挡正午的阳光。
询问了二伯的去向,说是去找屠户定猪肉,王方等人率先开动起来。
这里的饭食专为平民提供,其中多是顶饿的米面之类。
来的时候王方就询问好了,粮店里粗粮二十五文一斗,糙米三文钱一斤,面前的老板还算厚道,馒头一文钱两个,粗饼一文钱一个,包子两文钱一个,四哥心心念念的大肉包子自然更贵,要十文钱三个。
要了四碗骨头汤,以及一些包子馒头之类,花了三十个大子,几个小的早已吃饱,二哥却还在瞅着蒸笼。
“走了,去铁匠铺看看,看完了哥哥带你们去个好玩的地方。”
三哥站起身,招呼小四小五一起走,二哥坐椅子上没动,看样子不打算离开。
“二哥怎么办,留在这里吗?”
“别管他,等二伯来了,他还要吃一顿,这点东西根本不够他吃的。”
留下二哥乐呵呵的傻笑,王方等人向铁匠铺走去,对于这个憨傻的二哥,王方一向是敬而远之,据说他小时候烧坏了脑子,一身的疯病,还特能吃。
出了饭铺,直奔铁匠铺走去,等到老铁匠告诉三哥这破刀已经完全生锈,只能当废铁买掉的时候,三哥整个人都木了。
颓废的三哥双目无神的走出铁匠铺,直到老四追问好玩的地方的时候,才算是回过神来。
“见过耍猴的吗,走,带你们看看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