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 第六章:发财展望
- 7 第七章:青阳地带
- 8 第八章:大肉包子
- 9 第九章:斗犬比赛
- 10 第十章:母子连心
- 11 第十一章:入土为安
- 12 第十二章:传宗接代
- 13 第十三章:夕阳山外山
- 14 第十四章:目标裤子
- 15 第十五章:秋日来临
- 16 第十六章:第一桶金
- 17 第十七章:人际关系
- 18 第十八章:步入正轨
- 19 第十九章:大雪降临
- 20 第二十章:金光大道
- 21 第二十一章:新年总结
- 22 第二十二章:春暖花开
- 23 第二十三章:私塾
- 24 第二十四章:砍了他的手
- 25 第二十五章:明朝开海禁
- 26 第二十六章:人体本能
- 27 第二十七章:秋收
- 28 第二十八章:游侠
- 29 第二十九章:养不熟的白眼狼
- 30 第三十章:延时爆炸
- 31 第三十一章:韭菜鸡蛋
- 32 第三十二章:三哥回家
- 33 第三十三章:密獾
- 34 第三十四章:掌控一切
- 35 第三十五章:大明黑社会
- 36 第三十六章:人心
- 37 第三十七章:开会
- 38 第三十八章:源头
- 39 第三十九章:乞丐
- 40 第四十章:荒滩
- 41 第四十一章:放松警惕
- 42 第四十二章:老鸨
- 43 第四十三章:猎虎
- 44 第四十四章:杀虎
- 45 第四十五章:本草纲目
- 46 第四十六章:市场经济
- 47 第四十七章:忏悔
- 48 第四十八章:画像
- 49 第四十九章:货到了
- 50 第五十章:花胳膊
- 51 第五十一章:春雨
- 52 第五十二章:被骂是一种幸福
- 53 第五十三章:同伴的恨意
- 54 第五十四章:全天下都在隐藏的秘密
- 55 第五十五章:有心无力
- 56 第五十六章:扬州瘦马的调教手段
- 57 第五十七章:销售的概念
- 58 第五十八章:调虎离山
- 59 第五十九章:洪水淹没
- 60 第六十章:平息粮价
- 61 第六十一章:杨九回来了
- 62 第六十二章:河道畅通
- 63 第六十三章:女权思想
- 64 第六十四章:血肉磨盘
- 65 第六十五章:经营山谷
- 66 第六十六章:三叔回来了
- 67 第六十七章:钱有的是
- 68 第六十八章:终于推广开来
- 69 第六十九章:榨油机
- 70 第七十章:谋夺财产
- 71 第七十一章:我真没笑
- 72 第七十二章:我叫贺永年
- 73 第七十三章:分家
- 74 第七十四章:三家协议
- 75 第七十五章:战前准备
- 76 第七十六章:引蛇出洞
- 77 第七十七章:阳谋和阴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六章:第一桶金
第十六章:第一桶金
香菇酱,一种横行于后世各大火锅店和超市的畅销酱料。
王方仍记得自己进火锅店的时候最喜欢来点牛肉酱和香菇酱,再加点蒜汁,那种味道,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尤其是涮牛肚的时候,新鲜的牛肚在滚烫的辣锅里涮上几下,沾点芝麻酱,沾点香菇酱,或者干脆不沾,怎么吃怎么好吃。
可惜,辣椒这个时候还没能传入华夏,自己想吃辣锅的梦想只能等到几十年后实现。
而在眼下,香菇酱的优势无与伦比,首先是不臭。
王方怀着深深恶意的想,这个年代恐怕也有很多接受不了大酱味道的同胞存在,只是碍于没有选择,只能生活在臭酱的泥沼当中。
毕竟后世的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酱料还是以不臭为主,要是真的喜欢的话,也不会缩减份额。
其次,香菇酱可以完美掩饰自己大耳菇的秘方,本身大耳菇和耳菇的类型就极为相似,一般人很难分辨,再加上剁碎以后,腌制成黑乎乎的酱料,一定不可能被人发现。
其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干耳菇没有什么太大的市场竞争力,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用蘑菇,农村的荒郊野外到处都是,市面上也早就有人售卖,这样的情况下,首先价格就不可能提的上去,其次被发现的危险也会大大增加。
仔细盘算着其中的利益得失,王方决定下来,就用香菇酱来打开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条销路,挖掘出创业的第一桶金。
决定下来之后,自然不可能轻松实现,首先是寻找场地,加工酱料不可能在家中进行,否则的话根本没有保密的必要。
其次是市场调查,正常的酱类是什么价,好一点的酱类是什么价,自己需要怎样定价,甚至于调查一下市面上有没有同样种类的香菇酱,看看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如何。
做生意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有能赚钱的生意人在他做出某个决定的时候,一定会将所有条件考虑在内,直到他觉得没问题的时候,才会放手一搏。
传说中拥有某个秘方就能横行一切的生意人根本不可能存在,毕竟许多商品根本不是必需品,人家不用你的商品,不吃你的食物照样可以活的很好。
在这样的前提下,唯有做好一切准备,才能大获成功。
直到如今,穿越过来的第三个月,也是王方萌生用大耳菇牟利的第三个月,他才有了一个朦胧计划,而将这个计划顺利进行下去,恐怕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在外人看来可能过于缓慢,有损于穿越者的威名,但在王方看来却已经极为满足,毕竟他才五岁罢了,人生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没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紧。
决定下来的第一件事是去找自己的母亲通报,这在王方看来是一个极为无奈的决定,而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也的确因为这个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困扰。
“香菇?”
“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又好像没听过?”
香菇在华夏的历史长达八百余年,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了人工栽培技术,只是由于各地叫法的不同,导致母亲一时半会没能回想起来。
“其实也叫北姑或薄菇,市面上应该有。”
经过王方的提醒,母亲总算回想起来,却更加谨慎的道:“这样直接占用别人的名字,不太好吧。”
对于占名字这种事,王方并未多想,一则是香菇的名字比较熟悉,叫的也顺口,其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则是香菇有史以来就是一类重要的货物,由于香味浓郁且易于携带的缘故,华夏古代很早就有了香菇贸易。
而在本地人看来,香菇算是一种价格不菲的干货珍品,有利于提高自己售价的同时,也更能被世人接受。
至于味道不同的缺点,王方根本懒得去管,反正大明的酱类普遍都很臭,只要用香臭抵消的原理,想来很容易忽悠顾客,再加上大耳菇加工过后本身也有一股独特的香味,想来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详细的解释一番之后,母亲终于同意了他的计划,轮到真正掏钱的时候,却还是一副肉疼的表情。
场地的问题好办,临时在自己小屋旁边搭建锅灶废不了什么功夫,唯有锅具铲具的问题不好解决。
这个年代,只要跟金属有关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货物,青铜,金银就不用说了,直接可以充当钱财使用,至于剩下的铁器,也属于军事管制物品,对于民间来说,虽然不限制使用,但在价格上自然不能放松,记得后世史书记载,明代的一斤铁是一分二里银子,也就是十二个大子。
一口可以烹饪香菇的铁锅,怎么也要二三十斤,单纯的铁价都将近半两银子,再加上人工等等,恐怕要一两银子。
除了铁锅之外还有铁铲,在王方看来,自己以后少不了要和厨艺打交道,既然这样就有必要弄一口巨大的铁锅,例如后世农村办宴席的时候,煮饭的大锅。
这样一来,再加上铁铲,铁勺等等,全都计算在一起,恐怕需要二两银子,甚至于二两都不够,还有可能超出,毕竟酱料需要容器,不可能直接倒进锅里,也不可能直接端出去售卖,要是真扛着几十斤的铁锅跑市面上售卖,自己恐怕会被人笑死。
仔细盘算下来,实在没什么可以降低成本的办法,没办法,只能伸手要钱,幸好这段时间母亲存了不少私房,否则凭她一个弱女子,怎么也不可能一下子掏出数两银子。
也幸好王方是她唯一的儿子,出于母亲的天性,她只能相信自己的孩子,否则的话,真要是投胎到某个一穷二白,上顿顾不住下顿,家里还拖家带口一口气生了五六个的家庭,别说赚钱谋生了,恐怕过不了几天就会被生生饿死。
事情顺利的解决了,纵然有些瑕疵,却也不算大碍。
接下来王方又陷入纠结的思绪当中,开始思考包装的问题。
王方仍记得自己进火锅店的时候最喜欢来点牛肉酱和香菇酱,再加点蒜汁,那种味道,想想就让人流口水。
尤其是涮牛肚的时候,新鲜的牛肚在滚烫的辣锅里涮上几下,沾点芝麻酱,沾点香菇酱,或者干脆不沾,怎么吃怎么好吃。
可惜,辣椒这个时候还没能传入华夏,自己想吃辣锅的梦想只能等到几十年后实现。
而在眼下,香菇酱的优势无与伦比,首先是不臭。
王方怀着深深恶意的想,这个年代恐怕也有很多接受不了大酱味道的同胞存在,只是碍于没有选择,只能生活在臭酱的泥沼当中。
毕竟后世的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酱料还是以不臭为主,要是真的喜欢的话,也不会缩减份额。
其次,香菇酱可以完美掩饰自己大耳菇的秘方,本身大耳菇和耳菇的类型就极为相似,一般人很难分辨,再加上剁碎以后,腌制成黑乎乎的酱料,一定不可能被人发现。
其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干耳菇没有什么太大的市场竞争力,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用蘑菇,农村的荒郊野外到处都是,市面上也早就有人售卖,这样的情况下,首先价格就不可能提的上去,其次被发现的危险也会大大增加。
仔细盘算着其中的利益得失,王方决定下来,就用香菇酱来打开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条销路,挖掘出创业的第一桶金。
决定下来之后,自然不可能轻松实现,首先是寻找场地,加工酱料不可能在家中进行,否则的话根本没有保密的必要。
其次是市场调查,正常的酱类是什么价,好一点的酱类是什么价,自己需要怎样定价,甚至于调查一下市面上有没有同样种类的香菇酱,看看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如何。
做生意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有能赚钱的生意人在他做出某个决定的时候,一定会将所有条件考虑在内,直到他觉得没问题的时候,才会放手一搏。
传说中拥有某个秘方就能横行一切的生意人根本不可能存在,毕竟许多商品根本不是必需品,人家不用你的商品,不吃你的食物照样可以活的很好。
在这样的前提下,唯有做好一切准备,才能大获成功。
直到如今,穿越过来的第三个月,也是王方萌生用大耳菇牟利的第三个月,他才有了一个朦胧计划,而将这个计划顺利进行下去,恐怕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在外人看来可能过于缓慢,有损于穿越者的威名,但在王方看来却已经极为满足,毕竟他才五岁罢了,人生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没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紧。
决定下来的第一件事是去找自己的母亲通报,这在王方看来是一个极为无奈的决定,而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也的确因为这个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困扰。
“香菇?”
“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又好像没听过?”
香菇在华夏的历史长达八百余年,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了人工栽培技术,只是由于各地叫法的不同,导致母亲一时半会没能回想起来。
“其实也叫北姑或薄菇,市面上应该有。”
经过王方的提醒,母亲总算回想起来,却更加谨慎的道:“这样直接占用别人的名字,不太好吧。”
对于占名字这种事,王方并未多想,一则是香菇的名字比较熟悉,叫的也顺口,其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则是香菇有史以来就是一类重要的货物,由于香味浓郁且易于携带的缘故,华夏古代很早就有了香菇贸易。
而在本地人看来,香菇算是一种价格不菲的干货珍品,有利于提高自己售价的同时,也更能被世人接受。
至于味道不同的缺点,王方根本懒得去管,反正大明的酱类普遍都很臭,只要用香臭抵消的原理,想来很容易忽悠顾客,再加上大耳菇加工过后本身也有一股独特的香味,想来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详细的解释一番之后,母亲终于同意了他的计划,轮到真正掏钱的时候,却还是一副肉疼的表情。
场地的问题好办,临时在自己小屋旁边搭建锅灶废不了什么功夫,唯有锅具铲具的问题不好解决。
这个年代,只要跟金属有关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货物,青铜,金银就不用说了,直接可以充当钱财使用,至于剩下的铁器,也属于军事管制物品,对于民间来说,虽然不限制使用,但在价格上自然不能放松,记得后世史书记载,明代的一斤铁是一分二里银子,也就是十二个大子。
一口可以烹饪香菇的铁锅,怎么也要二三十斤,单纯的铁价都将近半两银子,再加上人工等等,恐怕要一两银子。
除了铁锅之外还有铁铲,在王方看来,自己以后少不了要和厨艺打交道,既然这样就有必要弄一口巨大的铁锅,例如后世农村办宴席的时候,煮饭的大锅。
这样一来,再加上铁铲,铁勺等等,全都计算在一起,恐怕需要二两银子,甚至于二两都不够,还有可能超出,毕竟酱料需要容器,不可能直接倒进锅里,也不可能直接端出去售卖,要是真扛着几十斤的铁锅跑市面上售卖,自己恐怕会被人笑死。
仔细盘算下来,实在没什么可以降低成本的办法,没办法,只能伸手要钱,幸好这段时间母亲存了不少私房,否则凭她一个弱女子,怎么也不可能一下子掏出数两银子。
也幸好王方是她唯一的儿子,出于母亲的天性,她只能相信自己的孩子,否则的话,真要是投胎到某个一穷二白,上顿顾不住下顿,家里还拖家带口一口气生了五六个的家庭,别说赚钱谋生了,恐怕过不了几天就会被生生饿死。
事情顺利的解决了,纵然有些瑕疵,却也不算大碍。
接下来王方又陷入纠结的思绪当中,开始思考包装的问题。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