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53 第五十四章 官商合
- 154 第五十五章 看学校
- 155 第五十六章 补薪水
- 156 第五十七章 徐闻事
- 157 第五十八章 早铺路
- 158 第五十九章 新商机
- 159 第六十章 南阳人
- 160 第六十一章 进军营
- 161 第六十二章 肃慎人
- 162 第六十三章 低成本
- 163 第六十四章 雪中行
- 164 第六十五章 访李轶
- 165 第六十六章 新航道
- 166 第六十七章 泉州港
- 167 第六十八章 严尤谏
- 168 第六十九章 行路人
- 169 第七十章 谈论盐
- 170 第七十一章 事败露
- 171 第七十二章 畏天命
- 172 第七十三章 告缗令
- 173 第七十四章 自治会
- 174 第七十五章 要平等
- 175 第七十六章 敬上天
- 176 第七十七章 长远事
- 177 第七十八章 去京城
- 178 第七十九章 听天意
- 179 第八十章 做见证
- 180 第八十一章 雍奴岛
- 181 第八十二章 徐夫子
- 182 第八十三章 谈周公
- 183 第八十四章 钱惹祸
- 184 第八十五章 太守府
- 185 第八十六章 换算率
- 186 第八十七章 访严尤
- 187 第八十八章 书信来
- 188 第八十九章 河决口
- 189 第九十章 议救灾
- 190 第九十一章 议线路
- 191 第九十二章 羞涩郎
- 192 第九十三章 遭遇敌
- 193 第九十四章 巨野泽
- 194 第九十五章 遇流民
- 195 第九十六章 救病人
- 196 第九十七章 小动员
- 197 第九十八章 黄河水
- 198 第九十九章 故人来
- 199 第一百章 遇匪徒
- 200 第一百零一章 孤儿事
- 201 第一百零二章 黄水来
- 202 第一百零三章 遇扬雄
- 203 第一百零四章 孤独者
- 204 第一百零五章 马车事
- 205 第一百零六章 论正宗
- 206 第一百零七章 争论车
- 207 第一百零八章 见奇书
- 208 第一百零九章 解周礼
- 209 第一百一十章 猜作者
- 210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书之诱
- 211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夜进宫
- 212 第一百一十三章 谈民事
- 213 第一百一十四章 识高鹏
- 214 第一百一十五章 高鹏怨
- 215 第一百一十六章 高鹏妻
- 216 第一百一十七章 背司市
- 217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来推演
- 218 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邑来
- 219 第一百二十章 新交易
- 2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治水策
- 2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贾让策
- 2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下策
- 2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再进宫
- 2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长乐宫
- 2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王政君
- 2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司马
- 2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运粮难
- 228 第一百二十九章 争论起
- 229 第一百三十章 再读书
- 230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政府
- 231 第一百三十二章 谈花费
- 232 第一百三十三章 早准备
- 233 第一百三十四章 当世才
- 234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玄经
- 235 第一百三十六章 开拓者
- 236 第一百三十七章 抢点心
- 237 第一百三十八章 新生意
- 238 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阳事
- 239 第一百四十章 惊天地
- 240 第一百四十一章 抢盐了
- 241 第一百四十二章 赏茅土
- 242 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贡品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十四章 雪中行
第六十四章 雪中行
江河行又无所事事,便筹划起明年进长安事宜。该带谁去呢,商人不消说,这个已经定了,现在私下已经放出风,让这些大商贾先动心再说,到时候自动都上门了。
至于随行的官员带谁去呢,去长安的目标,一是拉人才,二是谈商贸。谈商贸由众多商人加上江河行就能完成。至于拉人,首先要熟悉长安,在长安最好有一定的地位,这里只有一个徐朗。
盘算到此,江河行立刻修书一封,派人给徐朗送去,要他过完年,将手里的事料理一下,自己找个帮手代理一下,和江河行一道进长安。
天气越来越冷,平州府的大街上人越发稀少。
灰暗的天空,洋洋洒洒的飘起雪花。雪下了半天,路面已经有2寸左右的积雪。
南面响起马挂銮铃声,一队马车从南而来,车走的不快,车轮走在积雪上,“咯吱咯吱”声响个不停。
街边的饭馆生意依旧红火,大街上飘起阵阵的肉香。赶车的大汉们虽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却不断扭头向路东边的饭馆张望。
饭馆门口的小伙计,正拿着扫把清扫着门口的积雪,抬头一看,发现这队马车有些奇怪。
前面赶车之人都是清一色的黑色貂皮大衣,头上黑貂皮的帽子,脸上又用黑布蒙上,只露出两只眼睛向外探看。他们虽是黑色的打扮却是身上积了不少雪,不仔细看甚至都看不出黑衣服。
马车后面用帆布盖的严严实实,里面鼓鼓囊囊的,车走的特别慢,不知是因为积雪的原因,还是因为马车过于沉重,车辙压的特别瓷实。
马车前面都是套两匹高头大马,一看都是极好的战马。走在最前面的那辆车上套的两匹黑马,头上,背上。同样是积雪。
突然,马身子一歪,眼看就要跌倒的样子。赶车之上,猛地站了起来。挥动鞭子,高声吆喝着:“驾驾”,鞭子抽的啪啪响,鞭子死命的抽打在马身上,抖落掉一些积雪。更留下一道血印。
那两匹黑马,头低下,憋着气,猛地一用力,拉着车子走过一个大雪堆。
扫地的伙计心中纳闷,这么好的战马,拉的什么东西啊,难道就有这么重,居然过个小雪堆还要这么费力。
马车一辆辆过去,那伙计数了数。有15辆车之多。
马车过后,一道道深深的辙印,很快就冻上。伙计心里恼火,这什么车,看把自己要扫的路碾压的几乎没法扫了。
一边嘴里嘟囔着,一边跑到院子里拿来铁锹,好把车辙清理下,好清扫积雪。
不一会,那年轻的伙计,手提着铁锹来到大路上。嘴里兀自骂个不停,一边抬头看刚刚过去的车队。
风雪弥漫,前面只是白茫茫一片。一阵北风吹过,天上飘雪。地上的积雪,打着卷向这伙计扑来。
寒风像犹如细针扎在脸上,他勉强睁开眼看去。眼前只有漫天的雪花飘舞,那车队已经消失在漫天的风雪之中。
平时应该天黑的时间,不过雪夜里,地上依旧白花花地。
就在这时。一辆雪橇,飞快的向北而来。顺着大街,直到来到一个巨大的院落之前。
雪一直下,这院子门口,挂在巨大的牌匾,牌匾两边各一个红色的灯笼。
灯笼依旧亮着,映着牌匾四个大字“南阳会馆”。
雪橇上下来三人,前面走一个高个大汉,脸上斜着有道疤痕。他身披一白色的斗篷,雪夜里,不注意几乎看不到一般。
来到南阳会馆门口,这大汉向里一看,门洞有些深,两边都挂着红灯笼。昏暗的灯光下,两个年轻人,一边搓着手,一边哈着气,还不停的跺着脚。
一个年轻人看门口三人向里探头,马上走了过来问道:“你们找谁?”
为首的大汉道:“我来找南阳的李轶,他可在吗?”
那年轻人问道:“请问您怎么称呼?”
那大汉道:“吴汉。”
声音不大,却是透着一股威严。那年轻人立马道:“您就是吴将军?您先屋里暖和暖和,我们马上去通报。”
说着话,一边引着吴汉三人,走向门洞旁一间小屋。一边冲里面的那个年轻人道:“快,快,快去跟先生说,就说吴将军来了。”
吴汉向前面走,看门洞里面的那个年轻人稍一愣神,看了吴汉一眼,马上向里面跑去。也许是路面比较滑,那年轻人一个踉跄,还好没有跌倒,还是继续朝前跑去。
报信之人跑远,吴汉也进了那小屋。一进来,吴汉才知道大错特错,这个屋子很大。里面灯火通明,和暖如春。这不像门人待的地方,倒像一个文人的书房。特别的是待客的桌椅,左面的是平州常见的高桌子,一圈围了四个方凳。右面却是新朝常见的跪式矮几。
那门人领着吴汉到一个红色高桌前坐下,连忙倒上热腾腾的茶水。三人喝着热茶,吴汉有些奇怪的问道:“你们认识我?”
那门人站立一旁,毕恭毕敬的答道:“吴将军,您是我家主人的贵宾,他早就跟我们说过你,说你是我们一样,都是南阳宛县人。只要你来,我们若有丝毫的怠慢,我们的饭碗就没了。”
吴汉吹了吹茶水,看看年轻人,叹口气道:“你们李家的规矩可不小啊,这么多年,还是没怎么变啊。”
那门人一笑道:“吴将军,听说你以前也在宛县做过亭长。那时候是不是跟李家就有来往啊?”
吴汉摇摇头道:“没去过,我做亭长时间也不长,后来就来渔阳郡贩马。李家之事,我都是听说,李通、李轶我到现在还都没见过。”
门人微微一笑道:“吴将军,先生马上过来。李校尉最近有些忙,很少来南阳会馆。”
吴汉正准备再说点什么,只听得门外脚步声响,门帘一挑,寒风从门外猛地灌进来。屋内的灯闪烁了一阵。
吴汉连忙扭过头,见一年轻小伙正看着自己。这小伙和自己高矮差不多,看起来比自己年轻些。
这小伙一抱拳道:“吴将军,李轶不知道您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失礼失礼。”
吴汉连忙站起身,同样施礼道:“李先生,客气,唐突来访,还望见谅。”
李轶笑道:“我们同为宛县同乡,如此客气,岂不是很见外吗?”
吴汉也是哈哈大笑道:“李先生,爽快。”
李轶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道:“吴将军,请到客厅一叙。”说着话,上前拉住吴汉的大手,拉着吴汉出了小屋,穿过门洞,来到院中。(未完待续。)
至于随行的官员带谁去呢,去长安的目标,一是拉人才,二是谈商贸。谈商贸由众多商人加上江河行就能完成。至于拉人,首先要熟悉长安,在长安最好有一定的地位,这里只有一个徐朗。
盘算到此,江河行立刻修书一封,派人给徐朗送去,要他过完年,将手里的事料理一下,自己找个帮手代理一下,和江河行一道进长安。
天气越来越冷,平州府的大街上人越发稀少。
灰暗的天空,洋洋洒洒的飘起雪花。雪下了半天,路面已经有2寸左右的积雪。
南面响起马挂銮铃声,一队马车从南而来,车走的不快,车轮走在积雪上,“咯吱咯吱”声响个不停。
街边的饭馆生意依旧红火,大街上飘起阵阵的肉香。赶车的大汉们虽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却不断扭头向路东边的饭馆张望。
饭馆门口的小伙计,正拿着扫把清扫着门口的积雪,抬头一看,发现这队马车有些奇怪。
前面赶车之人都是清一色的黑色貂皮大衣,头上黑貂皮的帽子,脸上又用黑布蒙上,只露出两只眼睛向外探看。他们虽是黑色的打扮却是身上积了不少雪,不仔细看甚至都看不出黑衣服。
马车后面用帆布盖的严严实实,里面鼓鼓囊囊的,车走的特别慢,不知是因为积雪的原因,还是因为马车过于沉重,车辙压的特别瓷实。
马车前面都是套两匹高头大马,一看都是极好的战马。走在最前面的那辆车上套的两匹黑马,头上,背上。同样是积雪。
突然,马身子一歪,眼看就要跌倒的样子。赶车之上,猛地站了起来。挥动鞭子,高声吆喝着:“驾驾”,鞭子抽的啪啪响,鞭子死命的抽打在马身上,抖落掉一些积雪。更留下一道血印。
那两匹黑马,头低下,憋着气,猛地一用力,拉着车子走过一个大雪堆。
扫地的伙计心中纳闷,这么好的战马,拉的什么东西啊,难道就有这么重,居然过个小雪堆还要这么费力。
马车一辆辆过去,那伙计数了数。有15辆车之多。
马车过后,一道道深深的辙印,很快就冻上。伙计心里恼火,这什么车,看把自己要扫的路碾压的几乎没法扫了。
一边嘴里嘟囔着,一边跑到院子里拿来铁锹,好把车辙清理下,好清扫积雪。
不一会,那年轻的伙计,手提着铁锹来到大路上。嘴里兀自骂个不停,一边抬头看刚刚过去的车队。
风雪弥漫,前面只是白茫茫一片。一阵北风吹过,天上飘雪。地上的积雪,打着卷向这伙计扑来。
寒风像犹如细针扎在脸上,他勉强睁开眼看去。眼前只有漫天的雪花飘舞,那车队已经消失在漫天的风雪之中。
平时应该天黑的时间,不过雪夜里,地上依旧白花花地。
就在这时。一辆雪橇,飞快的向北而来。顺着大街,直到来到一个巨大的院落之前。
雪一直下,这院子门口,挂在巨大的牌匾,牌匾两边各一个红色的灯笼。
灯笼依旧亮着,映着牌匾四个大字“南阳会馆”。
雪橇上下来三人,前面走一个高个大汉,脸上斜着有道疤痕。他身披一白色的斗篷,雪夜里,不注意几乎看不到一般。
来到南阳会馆门口,这大汉向里一看,门洞有些深,两边都挂着红灯笼。昏暗的灯光下,两个年轻人,一边搓着手,一边哈着气,还不停的跺着脚。
一个年轻人看门口三人向里探头,马上走了过来问道:“你们找谁?”
为首的大汉道:“我来找南阳的李轶,他可在吗?”
那年轻人问道:“请问您怎么称呼?”
那大汉道:“吴汉。”
声音不大,却是透着一股威严。那年轻人立马道:“您就是吴将军?您先屋里暖和暖和,我们马上去通报。”
说着话,一边引着吴汉三人,走向门洞旁一间小屋。一边冲里面的那个年轻人道:“快,快,快去跟先生说,就说吴将军来了。”
吴汉向前面走,看门洞里面的那个年轻人稍一愣神,看了吴汉一眼,马上向里面跑去。也许是路面比较滑,那年轻人一个踉跄,还好没有跌倒,还是继续朝前跑去。
报信之人跑远,吴汉也进了那小屋。一进来,吴汉才知道大错特错,这个屋子很大。里面灯火通明,和暖如春。这不像门人待的地方,倒像一个文人的书房。特别的是待客的桌椅,左面的是平州常见的高桌子,一圈围了四个方凳。右面却是新朝常见的跪式矮几。
那门人领着吴汉到一个红色高桌前坐下,连忙倒上热腾腾的茶水。三人喝着热茶,吴汉有些奇怪的问道:“你们认识我?”
那门人站立一旁,毕恭毕敬的答道:“吴将军,您是我家主人的贵宾,他早就跟我们说过你,说你是我们一样,都是南阳宛县人。只要你来,我们若有丝毫的怠慢,我们的饭碗就没了。”
吴汉吹了吹茶水,看看年轻人,叹口气道:“你们李家的规矩可不小啊,这么多年,还是没怎么变啊。”
那门人一笑道:“吴将军,听说你以前也在宛县做过亭长。那时候是不是跟李家就有来往啊?”
吴汉摇摇头道:“没去过,我做亭长时间也不长,后来就来渔阳郡贩马。李家之事,我都是听说,李通、李轶我到现在还都没见过。”
门人微微一笑道:“吴将军,先生马上过来。李校尉最近有些忙,很少来南阳会馆。”
吴汉正准备再说点什么,只听得门外脚步声响,门帘一挑,寒风从门外猛地灌进来。屋内的灯闪烁了一阵。
吴汉连忙扭过头,见一年轻小伙正看着自己。这小伙和自己高矮差不多,看起来比自己年轻些。
这小伙一抱拳道:“吴将军,李轶不知道您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失礼失礼。”
吴汉连忙站起身,同样施礼道:“李先生,客气,唐突来访,还望见谅。”
李轶笑道:“我们同为宛县同乡,如此客气,岂不是很见外吗?”
吴汉也是哈哈大笑道:“李先生,爽快。”
李轶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道:“吴将军,请到客厅一叙。”说着话,上前拉住吴汉的大手,拉着吴汉出了小屋,穿过门洞,来到院中。(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