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周通
- 2 第二章 文人四品
- 3 第三章 三元
- 4 第四章 手无缚鸡之力
- 5 第五章 小人多是非
- 6 第六章 秀才遇妖
- 7 第七章 鬼话连篇
- 8 第八章 国书化剑,我以《聊斋》斩狐妖
- 9 第九章 地藏王菩萨冥日观想术
- 10 第十章 寄情于物
- 11 第十一章 李自成
- 12 第十二章 一个字:服
- 13 第十三章 琉璃金丹
- 14 第十四章 冤家路窄
- 15 第十五章 艺高人胆大
- 16 第十六章 抡鞭,挂画
- 17 第十七章 点将谱
- 18 第十八章 心中有鬼
- 19 第十九章 乡试
- 20 第二十章 仗势欺人
- 21 第二十一章 验经测试
- 22 第二十二章 死不认账
- 23 第二十三章 载我在画中
- 24 第二十四章 惩奸除恶
- 25 第二十五章 文人与天道
- 26 第二十六章 臣罪该万死
- 27 第二十七章 金丹上,幼龙盘卧
- 28 第二十八章 功名榜
- 29 第二十九章 异象纷呈
- 30 第三十章 招安录
- 31 第三十一章 解元公
- 32 第三十二章 郡主府
- 33 第三十三章 拥你为天子
- 34 第三十四章 解元公李自成
- 35 第三十五章 玉龙剑
- 36 第三十六章 四大神玉
- 37 第三十七章 琼浆
- 38 第三十八章 喂公子吃鸡
- 39 第三十九章 比你更嚣张
- 40 第四十章 丹书铁券
- 41 第四十一章 赶鸭子上架
- 42 第四十二章 赌赌赌!
- 43 第四十三章 谁算计谁?
- 44 第四十四章 调音定徽
- 45 第四十五章 教你弹琴
- 46 第四十六章 断弦
- 47 第四十七章 一脚踢飞
- 48 第四十八章 镇魂香
- 49 第四十九章 帝都
- 50 第五十章 经魁齐聚
- 51 第五十一章 流放千里
- 52 第五十二章 紫薇笔
- 53 第五十三章 画虚成实
- 54 第五十四章 地藏王菩萨降龙十八式
- 55 第五十五章 亢龙有悔
- 56 第五十六章 阴元妖丹
- 57 第五十七章 观海郡
- 58 第五十八章 治病
- 59 第五十九章 强盗收了官老爷的税
- 60 第六十章 抄书
- 61 第六十一章 找死
- 62 第六十二章 跳起来就是一巴掌
- 63 第六十三章 入林
- 64 第六十四章 伴生灵果
- 65 第六十五章 金背银鬃熊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章 文人四品
第二章 文人四品
在铡刀落下的那一刻,周通知道,属于自己的光辉时代已不复存在,在这场宫廷斗争中,他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小人果真猛于虎也,我单凭一腔热血就贸然与百官为敌,实在是不明智。我死虽不足惜,但我死了以后,再无人替大商百姓直言进谏了,众生苦矣。”
丢了脑袋的周通只觉得眼前一黑,随后整个人就如坠云端,进入了一种玄之又玄的状态,虽然看不清眼前的事物,但意识却异常清醒,想到自己就这样不明不白被孙武摆了一道送上刑场,周通心中满是不甘。
就在周通自怜自哀时,忽然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入自己耳中,似乎是什么人在讲解经书要义:
太师李荷学富五车,知鬼神,明时事,《聊斋志异》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为了便于料理国事公文,李荷在皇宫附近置办了一间草屋。有一日李荷回到茅草屋前,却发现钥匙落在了宫中。
同行的仆人慌忙准备回宫取钥匙,却被李荷拦住了。
拦下仆人后,李荷对着茅草屋前的铜锁拜了三拜,随后高声说道:“子曰万物生长,造化之妙也。众生皆有情,金石瓦砾亦如此。今日我以赤诚待之,还望锁兄可以大开方便之门,李荷感激不尽。”
李荷的话音刚落,挂在门上的铜锁瞬间自动打开,李荷对着开启的铜锁又拜了三拜后才进入草屋中。
当别人问及李荷是如何做到的时候,李荷回答道:“书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不过是把书中的道理活学活用罢了。”
听了这段话后,周通不禁摇头苦笑,低声道:“哪里来的歪门邪道,净扯一些子虚乌有的邪史。读书人若是真有这种经天纬地的手段,那和神仙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听“砰”的一声,似是有什么人奋力的一敲桌子,随后周通只觉得脑袋一疼,不禁睁开了眼睛。
但睁开眼睛后,眼前的景象却远远超出周通的想象:自己竟然坐在一个学堂模样的草庐中,草堂中还有十几个和他同龄大小,穿着粗布衣服的孩童,纷纷捂着嘴巴,幸灾乐祸的望着他。
而在周通面前,则站着一个须发花白,满脸盛怒的老学究,此刻手里拿着铁尺,正恶狠狠的盯着他看。方才周通脑袋上的剧痛,很明显就是老学究手中的铁尺所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四品:修身,养性,明理,悟道,若全部悟透,自然可以虚空造物,颠倒阴阳。李荷太师学究天人,于北冥悟道后更是烨然若神仙,莫说感化金石,就是移山填海,替天证道都非难事,你这傻小子竟敢诋毁圣贤之道,好大的胆子!”
老学究越说越来气,最后抄起手中的铁尺,又重重的在周通头上敲了一下才罢休,留下呲牙咧嘴的周通捂着脑袋,望着老学究返回讲桌的背影直发愣。
怎么回事?我不是被奸臣陷害,送上刑场了吗?两米长的铡刀落下时发出的破空之声,周通自认绝对不会听错。就算侥幸不死,现在也应该在刑场上听凭圣上发落,怎么会来到这个草庐之中?而且站在讲台上的老学究满口君子鬼神,实在太过邪乎,什么学堂胆敢不教四书五经,拿邪经野史,鬼神之道来愚弄学童呢?
诸多问题涌上心头,但任凭周通抓破脑袋都想不明白个中缘由;就在周通准备静下心,好好捋一捋自己的思路,琢磨出点头绪的时候,脑海忽然像被人用砍刀劈过一样疼的厉害,在这莫名的剧痛中,无数朦胧的记忆碎片走马观花般从他脑海里钻出。
凭借这些忽然钻出的记忆,周通惊愕的发现:他似乎离开了大商王朝,正置身于一个玄之又玄的世界里。
周通脚下的大陆名曰大千,面积足有数千万平方公里。几经战乱后,一个名叫大乾的王朝成为最后的获胜者,统御天下。
细看之下乾王朝与商王朝并无太大区别,但周通却从残留的记忆中看到一幕幕让他大跌眼镜的事情。
本来柔弱的读书人,竟然从圣贤的经文中悟出通神之道,一跃而成大陆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读书四品:修身,养性,明理,悟道,恰对应书生四种境界,每悟透一种境界,神通和学识都会瞬间暴涨。
修身境界的儒生,熟读经书,以先贤之道来约束自己,每日三省其身,去糟粕,留真我,大成者肉身清净如琉璃,可数月不食五谷,有九牛二虎之蛮力。
有一个上古流传下来的问题,说究竟是道理最大还是拳头最大?
在无数年月里,武者用暴力取得政权,向世人证明,拳头才是最大的道理,百无一用是书生,通晓道义的书生儒士则因手无缚鸡之力而屡遭嘲笑。
直到修身境界的书生出现后,人们才惊讶的发现:这些酸秀才饱读经书到了一定的境界后,竟然有了龙虎之力,开碑裂石根本不在话下,习武多年的武生都不敢触其锋芒。
但修身境界的书生虽身强力壮,终究只是凡人,唯有迈入养性境界后,才有沟通鬼神,划阴破阳的能力。
养性境界儒者读书破万卷,心如明镜,凭借赤诚之心可以感悟到阴气所化的厉鬼邪魄,虽然无法窥探神明,但也初具神通,远非江湖骗子,算命先生所能比拟的。
一张养性境界书生留下字迹的绢纸,夜间甚至会发出夜明珠般的温润光泽,有着驱魔逐魅,驱鬼百里的妙用,倘若有一位养性境界大儒坐镇,哪怕连年大旱,田地里也能长出囤满粮仓的庄稼。
“明理秀才一张口,鲤鱼拉龟天上走”是对明理境界书生最通俗的解释。到此境界的儒者已然成为“道理”的化身,说对即对,说错即错,有着颠倒黑白的特权。这种境界的大儒讲起道理时常伴有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奇异景象,更有着指鹿为马,点石成金的莫大神通。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秀才乘船过河,途中不小心将所带佩剑掉到河中。秀才不慌不忙,在船头刻下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在这里掉下去的,等船驶到对岸时我从标记的地方跳下去,一定能捞回佩剑。
划船的老翁只道这秀才读书读坏了脑袋,对其百般调侃。等船驶到对岸时,老翁架不住秀才唠叨,只得沿船头标记处跳入水中寻找佩剑,没想到真的在船底发现那柄宝剑,老翁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上岸一看,那秀才早就不见了踪影,只见船头用利剑刻了一行字:“言随法出明理公,刻舟求剑显神通。”
悟道境界的儒者,学究天人,开始效仿圣贤参悟大道,此中大能有着窥探神明,神与神交的无上伟力,更掌控着呼风唤雨,虚空造物的大神通。无论是女娲捏人,还是李荷感召金石的传说,都是悟道境界儒者神通的冰山一角罢了。
文人四品的划分虽然相当明确,但从周通获得的记忆来看,整个王朝连修身境界的儒者都甚是少见,更不要说更高层次的文人了,至于虚空造物,呼风唤雨的四品悟道之境,传闻中也仅有太师李荷曾窥探到这一境界的门径。
“小人果真猛于虎也,我单凭一腔热血就贸然与百官为敌,实在是不明智。我死虽不足惜,但我死了以后,再无人替大商百姓直言进谏了,众生苦矣。”
丢了脑袋的周通只觉得眼前一黑,随后整个人就如坠云端,进入了一种玄之又玄的状态,虽然看不清眼前的事物,但意识却异常清醒,想到自己就这样不明不白被孙武摆了一道送上刑场,周通心中满是不甘。
就在周通自怜自哀时,忽然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入自己耳中,似乎是什么人在讲解经书要义:
太师李荷学富五车,知鬼神,明时事,《聊斋志异》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为了便于料理国事公文,李荷在皇宫附近置办了一间草屋。有一日李荷回到茅草屋前,却发现钥匙落在了宫中。
同行的仆人慌忙准备回宫取钥匙,却被李荷拦住了。
拦下仆人后,李荷对着茅草屋前的铜锁拜了三拜,随后高声说道:“子曰万物生长,造化之妙也。众生皆有情,金石瓦砾亦如此。今日我以赤诚待之,还望锁兄可以大开方便之门,李荷感激不尽。”
李荷的话音刚落,挂在门上的铜锁瞬间自动打开,李荷对着开启的铜锁又拜了三拜后才进入草屋中。
当别人问及李荷是如何做到的时候,李荷回答道:“书中有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不过是把书中的道理活学活用罢了。”
听了这段话后,周通不禁摇头苦笑,低声道:“哪里来的歪门邪道,净扯一些子虚乌有的邪史。读书人若是真有这种经天纬地的手段,那和神仙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听“砰”的一声,似是有什么人奋力的一敲桌子,随后周通只觉得脑袋一疼,不禁睁开了眼睛。
但睁开眼睛后,眼前的景象却远远超出周通的想象:自己竟然坐在一个学堂模样的草庐中,草堂中还有十几个和他同龄大小,穿着粗布衣服的孩童,纷纷捂着嘴巴,幸灾乐祸的望着他。
而在周通面前,则站着一个须发花白,满脸盛怒的老学究,此刻手里拿着铁尺,正恶狠狠的盯着他看。方才周通脑袋上的剧痛,很明显就是老学究手中的铁尺所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四品:修身,养性,明理,悟道,若全部悟透,自然可以虚空造物,颠倒阴阳。李荷太师学究天人,于北冥悟道后更是烨然若神仙,莫说感化金石,就是移山填海,替天证道都非难事,你这傻小子竟敢诋毁圣贤之道,好大的胆子!”
老学究越说越来气,最后抄起手中的铁尺,又重重的在周通头上敲了一下才罢休,留下呲牙咧嘴的周通捂着脑袋,望着老学究返回讲桌的背影直发愣。
怎么回事?我不是被奸臣陷害,送上刑场了吗?两米长的铡刀落下时发出的破空之声,周通自认绝对不会听错。就算侥幸不死,现在也应该在刑场上听凭圣上发落,怎么会来到这个草庐之中?而且站在讲台上的老学究满口君子鬼神,实在太过邪乎,什么学堂胆敢不教四书五经,拿邪经野史,鬼神之道来愚弄学童呢?
诸多问题涌上心头,但任凭周通抓破脑袋都想不明白个中缘由;就在周通准备静下心,好好捋一捋自己的思路,琢磨出点头绪的时候,脑海忽然像被人用砍刀劈过一样疼的厉害,在这莫名的剧痛中,无数朦胧的记忆碎片走马观花般从他脑海里钻出。
凭借这些忽然钻出的记忆,周通惊愕的发现:他似乎离开了大商王朝,正置身于一个玄之又玄的世界里。
周通脚下的大陆名曰大千,面积足有数千万平方公里。几经战乱后,一个名叫大乾的王朝成为最后的获胜者,统御天下。
细看之下乾王朝与商王朝并无太大区别,但周通却从残留的记忆中看到一幕幕让他大跌眼镜的事情。
本来柔弱的读书人,竟然从圣贤的经文中悟出通神之道,一跃而成大陆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读书四品:修身,养性,明理,悟道,恰对应书生四种境界,每悟透一种境界,神通和学识都会瞬间暴涨。
修身境界的儒生,熟读经书,以先贤之道来约束自己,每日三省其身,去糟粕,留真我,大成者肉身清净如琉璃,可数月不食五谷,有九牛二虎之蛮力。
有一个上古流传下来的问题,说究竟是道理最大还是拳头最大?
在无数年月里,武者用暴力取得政权,向世人证明,拳头才是最大的道理,百无一用是书生,通晓道义的书生儒士则因手无缚鸡之力而屡遭嘲笑。
直到修身境界的书生出现后,人们才惊讶的发现:这些酸秀才饱读经书到了一定的境界后,竟然有了龙虎之力,开碑裂石根本不在话下,习武多年的武生都不敢触其锋芒。
但修身境界的书生虽身强力壮,终究只是凡人,唯有迈入养性境界后,才有沟通鬼神,划阴破阳的能力。
养性境界儒者读书破万卷,心如明镜,凭借赤诚之心可以感悟到阴气所化的厉鬼邪魄,虽然无法窥探神明,但也初具神通,远非江湖骗子,算命先生所能比拟的。
一张养性境界书生留下字迹的绢纸,夜间甚至会发出夜明珠般的温润光泽,有着驱魔逐魅,驱鬼百里的妙用,倘若有一位养性境界大儒坐镇,哪怕连年大旱,田地里也能长出囤满粮仓的庄稼。
“明理秀才一张口,鲤鱼拉龟天上走”是对明理境界书生最通俗的解释。到此境界的儒者已然成为“道理”的化身,说对即对,说错即错,有着颠倒黑白的特权。这种境界的大儒讲起道理时常伴有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奇异景象,更有着指鹿为马,点石成金的莫大神通。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秀才乘船过河,途中不小心将所带佩剑掉到河中。秀才不慌不忙,在船头刻下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在这里掉下去的,等船驶到对岸时我从标记的地方跳下去,一定能捞回佩剑。
划船的老翁只道这秀才读书读坏了脑袋,对其百般调侃。等船驶到对岸时,老翁架不住秀才唠叨,只得沿船头标记处跳入水中寻找佩剑,没想到真的在船底发现那柄宝剑,老翁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上岸一看,那秀才早就不见了踪影,只见船头用利剑刻了一行字:“言随法出明理公,刻舟求剑显神通。”
悟道境界的儒者,学究天人,开始效仿圣贤参悟大道,此中大能有着窥探神明,神与神交的无上伟力,更掌控着呼风唤雨,虚空造物的大神通。无论是女娲捏人,还是李荷感召金石的传说,都是悟道境界儒者神通的冰山一角罢了。
文人四品的划分虽然相当明确,但从周通获得的记忆来看,整个王朝连修身境界的儒者都甚是少见,更不要说更高层次的文人了,至于虚空造物,呼风唤雨的四品悟道之境,传闻中也仅有太师李荷曾窥探到这一境界的门径。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