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6 第十六章 抡鞭,挂画
- 17 第十七章 点将谱
- 18 第十八章 心中有鬼
- 19 第十九章 乡试
- 20 第二十章 仗势欺人
- 21 第二十一章 验经测试
- 22 第二十二章 死不认账
- 23 第二十三章 载我在画中
- 24 第二十四章 惩奸除恶
- 25 第二十五章 文人与天道
- 26 第二十六章 臣罪该万死
- 27 第二十七章 金丹上,幼龙盘卧
- 28 第二十八章 功名榜
- 29 第二十九章 异象纷呈
- 30 第三十章 招安录
- 31 第三十一章 解元公
- 32 第三十二章 郡主府
- 33 第三十三章 拥你为天子
- 34 第三十四章 解元公李自成
- 35 第三十五章 玉龙剑
- 36 第三十六章 四大神玉
- 37 第三十七章 琼浆
- 38 第三十八章 喂公子吃鸡
- 39 第三十九章 比你更嚣张
- 40 第四十章 丹书铁券
- 41 第四十一章 赶鸭子上架
- 42 第四十二章 赌赌赌!
- 43 第四十三章 谁算计谁?
- 44 第四十四章 调音定徽
- 45 第四十五章 教你弹琴
- 46 第四十六章 断弦
- 47 第四十七章 一脚踢飞
- 48 第四十八章 镇魂香
- 49 第四十九章 帝都
- 50 第五十章 经魁齐聚
- 51 第五十一章 流放千里
- 52 第五十二章 紫薇笔
- 53 第五十三章 画虚成实
- 54 第五十四章 地藏王菩萨降龙十八式
- 55 第五十五章 亢龙有悔
- 56 第五十六章 阴元妖丹
- 57 第五十七章 观海郡
- 58 第五十八章 治病
- 59 第五十九章 强盗收了官老爷的税
- 60 第六十章 抄书
- 61 第六十一章 找死
- 62 第六十二章 跳起来就是一巴掌
- 63 第六十三章 入林
- 64 第六十四章 伴生灵果
- 65 第六十五章 金背银鬃熊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六章 臣罪该万死
第二十六章 臣罪该万死
乡试试卷分帖经,墨义,经义,以及杂文四种题型。帖经和周通先前的验经测试有几分相似,试题将一整段经文截去部分残句,要考生补充残句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熟练程度。
墨义则是取四书五经中的句子让应试者应答,或要求对答这个句子的含义,或要求对答这句话的注文和疏解,旨在考察考生究竟是死读书,还是深刻理解四书五经的内在含义。
经义是以四书五经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类似读后感,但所抒发的感情必须和先贤圣子的注文疏解相契合,同样有着较高的局限性,不能自由发挥。
杂文则以大乾官府所常用的篇、表、论、赞为体裁,给出题目让考生作文,旨在考察考生的洞察能力以及行文功底。
对于周通,李自成这样既有天赋,又肯寒窗苦读的儒生而言,帖经,墨义和经义都只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根本不会出半点差错,对这些人来讲,中举根本不是问题,想要从这些天才孺子中筛选出解元公,就只能比较其做杂文的水平。
周通笔蘸饱墨,他已经做到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程度,帖经,墨义和经义对他而言,实在太过轻松,不过一两个时辰的功夫,就已经全部填写完毕。
“接下来就是杂文了。文章谁都会做,但必须揣摩透出题人的意图,再巧妙地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旁征博引虽然会给文章增添不少亮色,但如果牛头不对马嘴,为赋新词强说愁,反而落了下乘。”周通暗自警醒。
杂文给出的题目是这样的:一位皇帝听说文人可以修炼神通,甚是好奇,就召集四位不同境界的儒生入朝,要他们分别说出自己有什么本事。
修身境界的文人说:“我不食五谷,力大如龙。”
养性境界的文人说:“我驱鬼御物,无所不能。”
明理境界的文人说:“我言随法出,说一不二。”
悟道境界文人闻言当即跪下:“臣罪该万死。”
“这是什么题目?”周通读了两三遍,依旧一头雾水:“这四个神通境界文人说出来的话,也太奇怪了吧?”
“修身境界说自己力大如龙,而龙是皇帝的象征;养性境界说自己无所不能,这个无所不能显然就是不遵王法的表现;明理境界说自己言随法出,但显然只有皇帝才有金口玉言,叛人生死的权力,这三人说的话都是对王权莫大的不尊重。”
“这些都还好理解,偏偏最有神通,可以沟通神明的悟道境强者下跪伏诛。又是何等寓意呢?”
沉思良久后,周通忽然眼前一亮:“对了。太师李荷当年就是悟道境界强者,他参加乡试和会试时,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名,当年在殿试上所做的文章,同样是世间无人能够匹敌的存在。但当年的皇帝却力排众议,将状元公封给另一名书生,使得李荷功亏一篑,没能实现连中三元的伟业,此后没过多久李荷就辞官归乡,再没人见过他的身影。”
周通将这个典故与考题一对比,顿时就看出了端倪:“朝廷估计看李荷神通广大,起了戒备之心,这才想打压李荷,剥夺他状元公的头衔。但这件事做的十分不地道,三元事件发生后,各个圣人世家都不再信任皇室,虽然派遣家族里的一些青年入朝为官,但都是小打小闹,做不了几年官就会辞职归乡,根本不为朝廷所用,而道士也因此才入朝为官,成为朝廷的祸患。”
“当今圣上估计是迫于西域蛮子的威胁,想要合纵连横,请圣人世家出手相助,却又拉不下面子,才出此考题。这样一审时度势,皇帝的意图瞬间就明朗了:文人修炼神通后亵渎王道,是对皇权的威胁,先皇对李荷的审判是没有错的;但我(姬皇)却不似先皇那样不明事理,只要神通修士肯自称臣子(臣罪该万死),那我可以既往不咎,让你们在朝中身居要职,并且绝对不会剥夺属于你们的名誉。”
一番分析完毕,周通幽幽地吐了一口气:“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皇上为了神化自己的地位,往往把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饶七八个弯子,让人难以琢磨,今日一看果真如此,王朝已经衰落至这般田地,姬皇却还要饶这么大的弯子招安文人,真是耐得住性子啊。既然已经摸清了题意,接下来的就好办多了。”
周通用毛笔在砚台了狠狠蘸了蘸墨,沉思片刻后,龙飞凤舞地在试卷上写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黎民吞食五谷,舍大乾无以躬耕;圣贤德高四品,弃大乾无以立足,二者无所异也!故曰:君君臣臣,君子之道也!”
揣摩透姬皇的意图后,周通下笔如有神,不过片刻的功夫,洋洋洒洒数千字跃然纸上,待最后一句写完,周通只觉得挥洒淋漓,好不痛快。末了提起笔,在文章最左侧填上三个大字做题目:招安录。
在周通停笔的那一刻,站在考场外的几名检察官惊讶地发现:考场大门外的李子木像,居然泛起一丝微弱的光晕,在正午太阳的照射下,像镀了金一样闪闪发光。
“老祖宗显灵了!”几位检察官呆若木鸡,随后猛地跪倒在地,朝着圣像一个劲儿地磕头。李氏门徒遍天下,文渊省的文官十有八九都是李氏学派的弟子,此刻老祖宗李荷显灵,哪敢不尊重。
就在这些检察官跪下磕头的时候,李子木像缓缓地扭头,望着周通考厢的方向若有所思,就在一位检察官抬头的前一刻,这木像忽然急剧缩小,瞬间就如同介子般微不可寻,随后带起一缕金光,涌入李自成的考厢,留下一群匍匐在地的检察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老祖宗,老祖宗显灵…方兄,老祖宗的木雕象到哪里去了?”一位官员抬起头来,忽然看到李荷的木像消失不见,顿时大惊。
“我怎么知道?老祖宗神通广大,智多近妖;哪里是我们能够揣摩得了的。老祖宗显灵的事情不能被外人知晓,刘兄,李兄,我记得附近不远处的圣子庙里也有一尊李子木像,我们快快搬运过来,莫让别人窥探到老祖宗显灵,暗中下绊子。”
“圣人显灵,必荫其子孙,这是李家崛起的征兆吗?李子手稿还在时,诸子世家哪个不尊我李家为首,如今看我李家失势,一个个立即变脸来落井下石,简直可恶至极。如今李荷老祖宗显灵,看这些伪君子还怎么在我李家面前使脸色。事关紧急,我这就快马加鞭回临渊郡报喜!”
墨义则是取四书五经中的句子让应试者应答,或要求对答这个句子的含义,或要求对答这句话的注文和疏解,旨在考察考生究竟是死读书,还是深刻理解四书五经的内在含义。
经义是以四书五经中的一段一句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为题目,让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类似读后感,但所抒发的感情必须和先贤圣子的注文疏解相契合,同样有着较高的局限性,不能自由发挥。
杂文则以大乾官府所常用的篇、表、论、赞为体裁,给出题目让考生作文,旨在考察考生的洞察能力以及行文功底。
对于周通,李自成这样既有天赋,又肯寒窗苦读的儒生而言,帖经,墨义和经义都只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根本不会出半点差错,对这些人来讲,中举根本不是问题,想要从这些天才孺子中筛选出解元公,就只能比较其做杂文的水平。
周通笔蘸饱墨,他已经做到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程度,帖经,墨义和经义对他而言,实在太过轻松,不过一两个时辰的功夫,就已经全部填写完毕。
“接下来就是杂文了。文章谁都会做,但必须揣摩透出题人的意图,再巧妙地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旁征博引虽然会给文章增添不少亮色,但如果牛头不对马嘴,为赋新词强说愁,反而落了下乘。”周通暗自警醒。
杂文给出的题目是这样的:一位皇帝听说文人可以修炼神通,甚是好奇,就召集四位不同境界的儒生入朝,要他们分别说出自己有什么本事。
修身境界的文人说:“我不食五谷,力大如龙。”
养性境界的文人说:“我驱鬼御物,无所不能。”
明理境界的文人说:“我言随法出,说一不二。”
悟道境界文人闻言当即跪下:“臣罪该万死。”
“这是什么题目?”周通读了两三遍,依旧一头雾水:“这四个神通境界文人说出来的话,也太奇怪了吧?”
“修身境界说自己力大如龙,而龙是皇帝的象征;养性境界说自己无所不能,这个无所不能显然就是不遵王法的表现;明理境界说自己言随法出,但显然只有皇帝才有金口玉言,叛人生死的权力,这三人说的话都是对王权莫大的不尊重。”
“这些都还好理解,偏偏最有神通,可以沟通神明的悟道境强者下跪伏诛。又是何等寓意呢?”
沉思良久后,周通忽然眼前一亮:“对了。太师李荷当年就是悟道境界强者,他参加乡试和会试时,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名,当年在殿试上所做的文章,同样是世间无人能够匹敌的存在。但当年的皇帝却力排众议,将状元公封给另一名书生,使得李荷功亏一篑,没能实现连中三元的伟业,此后没过多久李荷就辞官归乡,再没人见过他的身影。”
周通将这个典故与考题一对比,顿时就看出了端倪:“朝廷估计看李荷神通广大,起了戒备之心,这才想打压李荷,剥夺他状元公的头衔。但这件事做的十分不地道,三元事件发生后,各个圣人世家都不再信任皇室,虽然派遣家族里的一些青年入朝为官,但都是小打小闹,做不了几年官就会辞职归乡,根本不为朝廷所用,而道士也因此才入朝为官,成为朝廷的祸患。”
“当今圣上估计是迫于西域蛮子的威胁,想要合纵连横,请圣人世家出手相助,却又拉不下面子,才出此考题。这样一审时度势,皇帝的意图瞬间就明朗了:文人修炼神通后亵渎王道,是对皇权的威胁,先皇对李荷的审判是没有错的;但我(姬皇)却不似先皇那样不明事理,只要神通修士肯自称臣子(臣罪该万死),那我可以既往不咎,让你们在朝中身居要职,并且绝对不会剥夺属于你们的名誉。”
一番分析完毕,周通幽幽地吐了一口气:“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皇上为了神化自己的地位,往往把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饶七八个弯子,让人难以琢磨,今日一看果真如此,王朝已经衰落至这般田地,姬皇却还要饶这么大的弯子招安文人,真是耐得住性子啊。既然已经摸清了题意,接下来的就好办多了。”
周通用毛笔在砚台了狠狠蘸了蘸墨,沉思片刻后,龙飞凤舞地在试卷上写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黎民吞食五谷,舍大乾无以躬耕;圣贤德高四品,弃大乾无以立足,二者无所异也!故曰:君君臣臣,君子之道也!”
揣摩透姬皇的意图后,周通下笔如有神,不过片刻的功夫,洋洋洒洒数千字跃然纸上,待最后一句写完,周通只觉得挥洒淋漓,好不痛快。末了提起笔,在文章最左侧填上三个大字做题目:招安录。
在周通停笔的那一刻,站在考场外的几名检察官惊讶地发现:考场大门外的李子木像,居然泛起一丝微弱的光晕,在正午太阳的照射下,像镀了金一样闪闪发光。
“老祖宗显灵了!”几位检察官呆若木鸡,随后猛地跪倒在地,朝着圣像一个劲儿地磕头。李氏门徒遍天下,文渊省的文官十有八九都是李氏学派的弟子,此刻老祖宗李荷显灵,哪敢不尊重。
就在这些检察官跪下磕头的时候,李子木像缓缓地扭头,望着周通考厢的方向若有所思,就在一位检察官抬头的前一刻,这木像忽然急剧缩小,瞬间就如同介子般微不可寻,随后带起一缕金光,涌入李自成的考厢,留下一群匍匐在地的检察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老祖宗,老祖宗显灵…方兄,老祖宗的木雕象到哪里去了?”一位官员抬起头来,忽然看到李荷的木像消失不见,顿时大惊。
“我怎么知道?老祖宗神通广大,智多近妖;哪里是我们能够揣摩得了的。老祖宗显灵的事情不能被外人知晓,刘兄,李兄,我记得附近不远处的圣子庙里也有一尊李子木像,我们快快搬运过来,莫让别人窥探到老祖宗显灵,暗中下绊子。”
“圣人显灵,必荫其子孙,这是李家崛起的征兆吗?李子手稿还在时,诸子世家哪个不尊我李家为首,如今看我李家失势,一个个立即变脸来落井下石,简直可恶至极。如今李荷老祖宗显灵,看这些伪君子还怎么在我李家面前使脸色。事关紧急,我这就快马加鞭回临渊郡报喜!”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