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82 辛卷 第七十八章 轰他娘的
- 783 辛卷 第七十九章 准确
- 784 辛卷 地八十章 会谈
- 785 辛卷 第八十二章 证供
- 786 辛卷 第八十二章 苟活(前章证供应为八十一章)
- 787 辛卷 第八十三章 花光
- 788 辛卷 第八十四章 遍地
- 789 辛卷 第八十五章 够了
- 790 辛卷 第八十六章 主导
- 791 辛卷 第八十七章 上
- 792 辛卷 第八十七章 改变 下
- 793 壬卷 第一章 极甚
- 794 壬卷 第二章 发抖
- 795 壬卷 第三章 时间
- 796 壬卷 家与国 第三章 确定
- 797 辛卷 第八十七章 辛改变 下
- 798 壬卷 第二章二 发抖
- 799 壬卷 家与国 第五章 共勉
- 800 壬卷 家与国 第三第章 确定
- 801 壬卷 家与国 第六章 短板 下
- 802 壬卷 家与国 第七章 稳定
- 803 壬卷 家与国 第八章 遗愿
- 804 壬卷 家与国 第六章 六短板 下
- 805 壬卷 家与国 第七章第 稳定
- 806 壬卷 家与国 第九镇 未来 下
- 807 壬卷 家与国 第七章 第稳定
- 808 壬卷 家与国 第十章 高尚 下
- 809 壬卷 家与国第十一章 逗逼 上
- 810 壬卷 家与国 第十一章 逗逼 下
- 811 壬卷 家与国 第十二章 通化
- 812 壬卷 家与国 第十三章 通化2
- 813 壬卷 家与国 第十四章 断碗
- 814 壬卷 家与国 第十五章 尴尬
- 815 壬卷 家与国 第十六章 贤妻良母
- 816 壬卷 家与国 第十七章 勇敢
- 817 壬卷 家与国 第十八章 泡汤
- 818 壬卷 家与国 第十九章 宣扬
- 819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章 清瘦
- 820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一章 希望
- 821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一章 交换
- 822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二章 美女
- 823 壬卷 家与国第二十三章 猜测
- 824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四章 无关
- 825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五章 过来
- 826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六章 克伦威尔
- 827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七章 死无葬身之地
- 828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八章 同心
- 829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九章 京城1
- 830 感谢主站首页热点封推
- 831 壬卷 家与国 第二十八章八 同心
- 832 感谢主站首页热点封首推
- 833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章 京城2
- 834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一章 京城3
- 835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二章 瓦尔基里
- 836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三章 瓦尔基里2
- 837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四章 瓦尔基里3
- 838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五章 万岁
- 839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六章 周四外
- 840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七章 过去
- 841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八章 攻城
- 842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九章 功臣
- 843 今日耽误,即便更新也会很晚。
- 844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章 黑锅
- 845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一章 诅咒
- 846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二章 指责
- 847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三章 教化
- 848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四章 转身1
- 849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五章 转身2
- 850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六章 转身3
- 851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七章 转身4
- 852 壬卷 家与国 四十八章 转身 终
- 853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九章 啤酒馆
- 854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章 啤酒馆2
- 855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一章 侄女婿
- 856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二章 心安1
- 857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三章 心安2
- 858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四章 心安3
- 859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五章 汇报
- 860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六章 制成
- 861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七章 招安
- 862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八章 不成钢
- 863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九章 接受
- 864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章 异端
- 865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一章 行事
- 866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二章 报告
- 867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三章 问题
- 868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四章 决断
- 869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五章 轮回
- 870 有些东西要说一下
- 871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六章 轮回2
- 872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七章 轮回3
- 873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八章 去做
- 874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九章 还不了
- 875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章 不好
- 876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一章 运河
- 877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二章 实现
- 878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三章 怎么办
- 879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四章 可笑
- 880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五章 美国人
- 881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六章 太蠢
- 882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七章 一样
- 883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八章 怎么办
- 884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九章 犯错
- 885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章 忘恩负义
- 886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一章 选择题
- 887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二章 发生
- 888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三章 再谈
- 889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四章 盛宴
- 890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五章 敲竹杠
- 891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七章 风潮 上
- 892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七章 风潮 下
- 893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八章 风潮2
- 894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九章 当真
- 895 壬卷 家与国 地九十章 总办
- 896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一章 差别
- 897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二章 重大
- 898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三章 为定
- 899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四章 露底
- 900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五章 ****1
- 901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六章 漂娼2
- 902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七章 漂娼3
- 903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八章 漂娼4
- 904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九章 何处去
- 905 壬卷 家与国 第一百章 乱了
- 906 壬卷 家与国 第一百零一章 赢了
- 907 壬卷 家与国第一百零二章 怎么选
- 908 第一章 悲剧
- 909 第二章 俄国
- 910 第三章 叮嘱
- 911 第四章 简单
- 912 第五章 弃舰
- 913 第六章 事实
- 914 第七章 震撼
- 915 第八章 调子
- 916 第九章 狼狈
- 917 第十章 救人
- 918 第十一章 造云
- 919 第十二章 顺手
- 920 第十三章 加把劲
- 921 第十四章 送上去
- 922 第十五章 糖葫芦串
- 923 第十六章 三种武器
- 924 第十七章 一样
- 925 第十八章 蘑菇云
- 926 第十九章 热情
- 927 第二十章 两场战争
- 928 第二十一章 不是这样
- 929 第二十二章 胜负
- 930 第二十三章 不下场
- 931 第二十四章 道格拉斯
- 932 第二十五章 当他死了
- 933 第二十六章 看看
- 934 第二十七章 和平
- 935 第二十八章 款待
- 936 第二十九章 听听
- 937 第三十章 有办法的
- 938 第三十一章 造船
- 939 第三十二章 误大事
- 940 第三十三章 犹豫
- 941 第三十四章 行为
- 942 第三十五章 条约
- 943 第三十六章 顺眼
- 944 备注:GDP、GDP增长,以及武器造价
- 945 第三十七章 调停
- 946 第三十八章 支持
- 947 第三十九章 放心
- 948 第四十章 架势
- 949 第四十一章 不错
- 950 四十二章 同胞
- 951 第四十三张 总会来的1
- 952 第四十四章 总会来的2
- 953 第四十五章 两难
- 954 第四十六章 滚雷
- 955 第四十七章 和比战难1
- 956 第四十八章 和比战难2
- 957 第四十九章 和比战难3
- 958 第五十章 和比战难4
- 959 第五十一章 一大半
- 960 第五十二章 挑事
- 961 第五十三章 起飞
- 962 第五十四章 种海藕
- 963 第五十五章 一个样
- 964 第五十六章 胸膛
- 965 第五十七章 刺骨
- 966 第五十八章 铁疙瘩
- 967 第五十九章 滚!
- 968 第六十章 猜着了
- 969 第六十一章 立威
- 970 第六十二章 乱下去
- 971 第六十三章 西厂
- 972 第六十四章 稀巴烂
- 973 第六十五章 下次
- 974 第六十六章 绝尘
- 975 第一章 拖下去
- 976 第二章 胜利
- 977 第三章 回天
- 978 第四章 汇报1
- 979 第五章 汇报2
- 980 第六章 必要
- 981 第七章 祸首
- 982 第八章 祝愿
- 983 第九章 也要去
- 984 第十章 所在
- 985 第十一章 一回
- 986 第十二章 生乱
- 987 第十三章 不归路
- 988 第十四章 奉献
- 989 第十五章 批准
- 990 第十八章 很远很远
- 991 最后的话
- 992 第十八章 很远很远
- 993 最后的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辛卷 第八十七章 改变 下
辛卷 第八十七章 改变 下
以日本人在台湾的作态,要想殖民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将异族的神祇清扫,然后树立自己的神祇,这和洋人传教士喜欢将中国农村的玉皇庙改建成天主教堂或基督教堂同理,当初义和拳正因保卫玉皇庙而生。∽↗,听闻这教堂马上要拆了,杨锐这才点头,他再问:“清真寺是拆不来的吧?”
“清真寺万万不能拆。”杨增新极为严肃。“今日拆清真寺,明日不说奥伦堡一州,即便是河中的费尔干纳也会很快知道。与人为安,潜移默化才是正途。以统治论,很多时候要看汉民的人口多寡,若是能有更多的药,此地汉民口十年内就可翻一番。”
药就是青霉素,之前优先供应军队,战争结束供应压力大减后才逐渐供应移民区,特别是北庭和西域两地。以医部的试验,使用青霉素可使幼儿成活率大增,移民区粮食如果供应充足,一家生五六个孩子极为普通,七八个较为正常,十个以上也不少见。这里的男人可以娶妾,同时也鼓励娶妾。温和消灭本地土著最要紧的一点就是让他们娶不上老婆,而殖民者却能有十几个女人,而后生一堆孩子这总比阉掉、或者杀光本地男性为好。
“人多未必能赢啊。”几年没有骑马了,走了一段杨锐才找到之前的感觉,“单纯对比数量的话,满人和英国人早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农民就没办法打仗……”离奥尔斯克城不远的地方,已经能看到成片的庄稼和一些劳作的农人,拂过山丘的风吹拂过来。让头顶有些冒汗的他有一种说不出的爽快,“鼎臣啊。这片土地似乎是俄国的哥萨克打下来的,卡尔梅克的战斗力也很强。是不是说,只有牧民才能打仗?”
“以史书看,当初是中小玉兹惧怕准噶尔丹部吞并,请求沙皇保护才并入俄国的,这也是当初彼得堡谈判时,俄国人不肯放弃草原区的原因。希瓦、布哈拉,还有土库曼各部才是哥萨克征服的。”杨增新道,“总理,真正能打仗的兵不会是农民……”
杨增新此言有些映射农兵制的意思。但他又不是这个意思,于是打马快走几步与杨锐并行后道:“以史书看,春秋时的兵将只能由士族、贵族任,农人、商人是没有当兵资格的。左传、国语中的人物都乐于当兵、勇于上阵,并以此为职务、为荣誉、为乐趣,不仅绝无畏死之心,反以战死沙场为荣。
战国时,国与国之间战事剧烈、每战都有大量斩杀,方才全民皆兵。最少秦国当时便是全民皆兵的,待章邯那支秦军一亡,真正能征善战的军队就没有了。”
杨增新说的是巨鹿之战,也是春秋延续下来的最后一支国家军队。杨锐对古史并不熟悉。只问道:“鼎臣你想说明什么?”
“下官只是想说,募兵制、征兵制都不如职业兵制,而春秋战国时的兵最强。得益于士族才能当兵,士族的出路也只有当兵或为官。在当时,文官和武官是不分的。”杨增新道。
“那像现在这样。屯田为兵不行吗?”杨锐看着越来越近的城市,分神问道。
“十年二十年或许可行,但百年后,绝对不行。”杨增新道,“汉时也曾屯兵西域,但最终边兵退化的极为厉害,后来只能靠乌桓、匈奴等异族以及流民囚徒守边,而边军逐渐衰败。据史书记载,与汉民杂居的羌人因不愿远征西域或,故连发羌乱,最长一次达六十年之久。当时与汉人杂居的羌人没有兵器,只能以竹竿木枝为戈矛,以板案为盾,甚至是手持铜镜为武器,但这种程度的反叛就把边官和边民吓破了胆,丝毫不敢反抗,任其宰割……”
杨锐曾经提议派复兴军屯田戍边,但杨增新完全反对,认为屯田久了势必退化,他只要胡子,让胡子占山为王,然后招安为土官。此时再说起军屯绝对不可行,杨锐的脸色越来越差,杨增新正担心自己说错话间,路旁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两个身着劲装的持枪农兵,其中一个用山东腔问道:“干啥的?”
“州里头水利处的。”走在最前面的是杨增新的亲兵,此次微服私访为了省事,他特意准备了另外一套官牌,所有人都成了州水利处的官员。
“大老爷慢走。”农兵看过官牌再不敢多问,那怕这些人都没穿官服。
杨增新的亲兵本以为他们还要问几句,不想这些人一看到官牌就不敢再问,他回头看了杨增新一眼,见没有吩咐,只好策马前行了。杨锐心中却是摇头,不管是什么朝代,只要是个官,百姓总是惧怕的。
查验点一过,走过横跨于乌拉尔河上的一座木桥,便能看见奥尔斯克城,这种百年前的建立的城市,现在已基本上是黄种人,白人基本被强制迁徙走了。与本地居民相比,身着统一移民制服的关内百姓显得整齐,他们和哈萨克人泾渭分明,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生意。杨锐进城本想随便看看,但刚入城就见一干官员土地神一样的冒出来,让人惊讶的是,这一干官员巡警中居然还有些几顶轿子。
杨锐很是不解的看向杨增新,可杨增新也满头雾水,一个为首的官员远远看见来的是杨增新,大失惊色的奔到前面行礼:“总督大人来此何不先知会下官一声,下官也好……”话正说着,忽然这人就凝噎住了,开始不断的打嗝他认出了杨增新身边的神色不予的杨锐。
此人胆子虽小,但还算机灵,他不敢向杨锐行礼,只是慌慌张张招呼两顶轿子抬过来,而后请杨锐和杨增新上轿。杨锐最厌恶乘轿,可微服私访失败,本市长官又如此慌张,只得将错就错上轿,以免引起更多人注意。
“你怎么知道杨大人要来?”被轿子抬到府衙,诸人行过礼后杨锐才问本地的知府,西域出身的杨春荣。
“下官收到密保,虽不明白来的是哪位大人,但保险起见……”杨春荣有些忐忑。他对杨增新是熟悉的,但对杨锐是不熟悉的,因而不敢多说什么。他这边说完负责杨锐安全的卫队队长叶云彪也道:“总理,按照最新的保卫纪律,再考虑到北庭是新定之地,各地又有枪支,所以……”
叶云彪所说的保卫纪律是当年杨锐赴朝鲜找程莐后常委会定下的纪律,对于杨锐的安全,叶云彪可以在不通知杨锐的情况下独自召集警力军力,甚至可以阻止杨锐的一些危险行动;而杨春荣收到密保不但调集了警力,还将不知道从哪里弄来轿子,他认为只要来人坐进轿子里,就能万无一失了,两个人做的都没错,可惜微服私访却泡汤了。
“好吧,你们赢了。”杨锐很无奈,他算明白为何以前的皇帝总是被下面骗了,这根本就是身不由己。
杨增新见此忍不住笑,他挥退诸人后道:“总理,我知道您忧心是什么。其实就是担心百年之后国力衰弱,羸弱的汉人守不住这片地方。以下官看,真正会使汉人羸弱的只会是皇权太盛。”
“皇权太盛?”杨锐诧异道。“皇权和汉人不能打仗有什么关系?”
“只要是皇帝,就不能容忍边军善战,因为边军一旦能战,不提将领会频频挑起战事,万一他们调转枪头……”杨增新抚着花白的胡子,表情可叹,“皇帝的亲军居于京城,久无战事、犬马声色下,只会一代不如一代,一旦亲军退化,那其他地方的军队也要相应的削弱。为了稳定中枢,皇帝绝不容许其他各部强于亲军,如此一代不如一代、一部不如一部,到王朝末年,江山倾覆,军队全是花架子,甚至一两朝后,军队就已经不能战了。真正的守边之策,不在屯兵,而在改流归土。”
“这不可能!”杨锐第一反应就是万万不行,“这样做,边境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
话说到一半忽然止住了,杨锐的反应完全是历朝皇帝的反应绝不容许这个国家出现不受中央朝廷控制的势力,而为求控制,必定实行流官制,流官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用意还是削平本地豪强,使其不会犯上作乱,基于此理,百姓越羸弱政府就越好‘管理’,而政府越‘管理’,百姓就越羸弱,弄到最后亡国灭种时,百姓如羊羔任由异族宰割。
不是汉人不能打仗,而是历代王朝的管束和教化使得他们不知反抗,而杨锐现在做的,却是历代王朝曾经做过的。
“就这个原因么?”当发现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时,杨锐有些有气无力。
“总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杨增新反问。
“确实是没有了。”杨锐苦笑。杨增新是进士又是能吏,所知者不少;杨锐则穿越百年,网络时代即便是道听途说,知识也可以算得上广博。事情一旦捅破那张纸,又怎么会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杨锐问。
“下官……”抬头看了杨锐一样,杨增新道:“北庭没有枪禁,西域也应当如此;增新另请在这两省改流归土,以固民本。”
“那关内呢?”杨锐再问。
“关内……”杨增新自觉自己的提的要求太过太过离谱了,垂头道:“下官确实不知。”
“好了,你出去吧,让我想一想。”杨锐摸出支烟点着,开始沉思起来,这一刻,历史却在改变。
辛卷终(未完待续……)
“清真寺万万不能拆。”杨增新极为严肃。“今日拆清真寺,明日不说奥伦堡一州,即便是河中的费尔干纳也会很快知道。与人为安,潜移默化才是正途。以统治论,很多时候要看汉民的人口多寡,若是能有更多的药,此地汉民口十年内就可翻一番。”
药就是青霉素,之前优先供应军队,战争结束供应压力大减后才逐渐供应移民区,特别是北庭和西域两地。以医部的试验,使用青霉素可使幼儿成活率大增,移民区粮食如果供应充足,一家生五六个孩子极为普通,七八个较为正常,十个以上也不少见。这里的男人可以娶妾,同时也鼓励娶妾。温和消灭本地土著最要紧的一点就是让他们娶不上老婆,而殖民者却能有十几个女人,而后生一堆孩子这总比阉掉、或者杀光本地男性为好。
“人多未必能赢啊。”几年没有骑马了,走了一段杨锐才找到之前的感觉,“单纯对比数量的话,满人和英国人早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农民就没办法打仗……”离奥尔斯克城不远的地方,已经能看到成片的庄稼和一些劳作的农人,拂过山丘的风吹拂过来。让头顶有些冒汗的他有一种说不出的爽快,“鼎臣啊。这片土地似乎是俄国的哥萨克打下来的,卡尔梅克的战斗力也很强。是不是说,只有牧民才能打仗?”
“以史书看,当初是中小玉兹惧怕准噶尔丹部吞并,请求沙皇保护才并入俄国的,这也是当初彼得堡谈判时,俄国人不肯放弃草原区的原因。希瓦、布哈拉,还有土库曼各部才是哥萨克征服的。”杨增新道,“总理,真正能打仗的兵不会是农民……”
杨增新此言有些映射农兵制的意思。但他又不是这个意思,于是打马快走几步与杨锐并行后道:“以史书看,春秋时的兵将只能由士族、贵族任,农人、商人是没有当兵资格的。左传、国语中的人物都乐于当兵、勇于上阵,并以此为职务、为荣誉、为乐趣,不仅绝无畏死之心,反以战死沙场为荣。
战国时,国与国之间战事剧烈、每战都有大量斩杀,方才全民皆兵。最少秦国当时便是全民皆兵的,待章邯那支秦军一亡,真正能征善战的军队就没有了。”
杨增新说的是巨鹿之战,也是春秋延续下来的最后一支国家军队。杨锐对古史并不熟悉。只问道:“鼎臣你想说明什么?”
“下官只是想说,募兵制、征兵制都不如职业兵制,而春秋战国时的兵最强。得益于士族才能当兵,士族的出路也只有当兵或为官。在当时,文官和武官是不分的。”杨增新道。
“那像现在这样。屯田为兵不行吗?”杨锐看着越来越近的城市,分神问道。
“十年二十年或许可行,但百年后,绝对不行。”杨增新道,“汉时也曾屯兵西域,但最终边兵退化的极为厉害,后来只能靠乌桓、匈奴等异族以及流民囚徒守边,而边军逐渐衰败。据史书记载,与汉民杂居的羌人因不愿远征西域或,故连发羌乱,最长一次达六十年之久。当时与汉人杂居的羌人没有兵器,只能以竹竿木枝为戈矛,以板案为盾,甚至是手持铜镜为武器,但这种程度的反叛就把边官和边民吓破了胆,丝毫不敢反抗,任其宰割……”
杨锐曾经提议派复兴军屯田戍边,但杨增新完全反对,认为屯田久了势必退化,他只要胡子,让胡子占山为王,然后招安为土官。此时再说起军屯绝对不可行,杨锐的脸色越来越差,杨增新正担心自己说错话间,路旁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两个身着劲装的持枪农兵,其中一个用山东腔问道:“干啥的?”
“州里头水利处的。”走在最前面的是杨增新的亲兵,此次微服私访为了省事,他特意准备了另外一套官牌,所有人都成了州水利处的官员。
“大老爷慢走。”农兵看过官牌再不敢多问,那怕这些人都没穿官服。
杨增新的亲兵本以为他们还要问几句,不想这些人一看到官牌就不敢再问,他回头看了杨增新一眼,见没有吩咐,只好策马前行了。杨锐心中却是摇头,不管是什么朝代,只要是个官,百姓总是惧怕的。
查验点一过,走过横跨于乌拉尔河上的一座木桥,便能看见奥尔斯克城,这种百年前的建立的城市,现在已基本上是黄种人,白人基本被强制迁徙走了。与本地居民相比,身着统一移民制服的关内百姓显得整齐,他们和哈萨克人泾渭分明,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生意。杨锐进城本想随便看看,但刚入城就见一干官员土地神一样的冒出来,让人惊讶的是,这一干官员巡警中居然还有些几顶轿子。
杨锐很是不解的看向杨增新,可杨增新也满头雾水,一个为首的官员远远看见来的是杨增新,大失惊色的奔到前面行礼:“总督大人来此何不先知会下官一声,下官也好……”话正说着,忽然这人就凝噎住了,开始不断的打嗝他认出了杨增新身边的神色不予的杨锐。
此人胆子虽小,但还算机灵,他不敢向杨锐行礼,只是慌慌张张招呼两顶轿子抬过来,而后请杨锐和杨增新上轿。杨锐最厌恶乘轿,可微服私访失败,本市长官又如此慌张,只得将错就错上轿,以免引起更多人注意。
“你怎么知道杨大人要来?”被轿子抬到府衙,诸人行过礼后杨锐才问本地的知府,西域出身的杨春荣。
“下官收到密保,虽不明白来的是哪位大人,但保险起见……”杨春荣有些忐忑。他对杨增新是熟悉的,但对杨锐是不熟悉的,因而不敢多说什么。他这边说完负责杨锐安全的卫队队长叶云彪也道:“总理,按照最新的保卫纪律,再考虑到北庭是新定之地,各地又有枪支,所以……”
叶云彪所说的保卫纪律是当年杨锐赴朝鲜找程莐后常委会定下的纪律,对于杨锐的安全,叶云彪可以在不通知杨锐的情况下独自召集警力军力,甚至可以阻止杨锐的一些危险行动;而杨春荣收到密保不但调集了警力,还将不知道从哪里弄来轿子,他认为只要来人坐进轿子里,就能万无一失了,两个人做的都没错,可惜微服私访却泡汤了。
“好吧,你们赢了。”杨锐很无奈,他算明白为何以前的皇帝总是被下面骗了,这根本就是身不由己。
杨增新见此忍不住笑,他挥退诸人后道:“总理,我知道您忧心是什么。其实就是担心百年之后国力衰弱,羸弱的汉人守不住这片地方。以下官看,真正会使汉人羸弱的只会是皇权太盛。”
“皇权太盛?”杨锐诧异道。“皇权和汉人不能打仗有什么关系?”
“只要是皇帝,就不能容忍边军善战,因为边军一旦能战,不提将领会频频挑起战事,万一他们调转枪头……”杨增新抚着花白的胡子,表情可叹,“皇帝的亲军居于京城,久无战事、犬马声色下,只会一代不如一代,一旦亲军退化,那其他地方的军队也要相应的削弱。为了稳定中枢,皇帝绝不容许其他各部强于亲军,如此一代不如一代、一部不如一部,到王朝末年,江山倾覆,军队全是花架子,甚至一两朝后,军队就已经不能战了。真正的守边之策,不在屯兵,而在改流归土。”
“这不可能!”杨锐第一反应就是万万不行,“这样做,边境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
话说到一半忽然止住了,杨锐的反应完全是历朝皇帝的反应绝不容许这个国家出现不受中央朝廷控制的势力,而为求控制,必定实行流官制,流官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用意还是削平本地豪强,使其不会犯上作乱,基于此理,百姓越羸弱政府就越好‘管理’,而政府越‘管理’,百姓就越羸弱,弄到最后亡国灭种时,百姓如羊羔任由异族宰割。
不是汉人不能打仗,而是历代王朝的管束和教化使得他们不知反抗,而杨锐现在做的,却是历代王朝曾经做过的。
“就这个原因么?”当发现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时,杨锐有些有气无力。
“总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杨增新反问。
“确实是没有了。”杨锐苦笑。杨增新是进士又是能吏,所知者不少;杨锐则穿越百年,网络时代即便是道听途说,知识也可以算得上广博。事情一旦捅破那张纸,又怎么会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杨锐问。
“下官……”抬头看了杨锐一样,杨增新道:“北庭没有枪禁,西域也应当如此;增新另请在这两省改流归土,以固民本。”
“那关内呢?”杨锐再问。
“关内……”杨增新自觉自己的提的要求太过太过离谱了,垂头道:“下官确实不知。”
“好了,你出去吧,让我想一想。”杨锐摸出支烟点着,开始沉思起来,这一刻,历史却在改变。
辛卷终(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