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38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五章 万岁
- 839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六章 周四外
- 840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七章 过去
- 841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八章 攻城
- 842 壬卷 家与国 第三十九章 功臣
- 843 今日耽误,即便更新也会很晚。
- 844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章 黑锅
- 845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一章 诅咒
- 846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二章 指责
- 847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三章 教化
- 848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四章 转身1
- 849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五章 转身2
- 850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六章 转身3
- 851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七章 转身4
- 852 壬卷 家与国 四十八章 转身 终
- 853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九章 啤酒馆
- 854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章 啤酒馆2
- 855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一章 侄女婿
- 856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二章 心安1
- 857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三章 心安2
- 858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四章 心安3
- 859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五章 汇报
- 860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六章 制成
- 861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七章 招安
- 862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八章 不成钢
- 863 壬卷 家与国 第五十九章 接受
- 864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章 异端
- 865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一章 行事
- 866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二章 报告
- 867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三章 问题
- 868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四章 决断
- 869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五章 轮回
- 870 有些东西要说一下
- 871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六章 轮回2
- 872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七章 轮回3
- 873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八章 去做
- 874 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九章 还不了
- 875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章 不好
- 876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一章 运河
- 877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二章 实现
- 878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三章 怎么办
- 879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四章 可笑
- 880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五章 美国人
- 881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六章 太蠢
- 882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七章 一样
- 883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八章 怎么办
- 884 壬卷 家与国 第七十九章 犯错
- 885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章 忘恩负义
- 886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一章 选择题
- 887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二章 发生
- 888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三章 再谈
- 889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四章 盛宴
- 890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五章 敲竹杠
- 891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七章 风潮 上
- 892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七章 风潮 下
- 893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八章 风潮2
- 894 壬卷 家与国 第八十九章 当真
- 895 壬卷 家与国 地九十章 总办
- 896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一章 差别
- 897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二章 重大
- 898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三章 为定
- 899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四章 露底
- 900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五章 ****1
- 901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六章 漂娼2
- 902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七章 漂娼3
- 903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八章 漂娼4
- 904 壬卷 家与国 第九十九章 何处去
- 905 壬卷 家与国 第一百章 乱了
- 906 壬卷 家与国 第一百零一章 赢了
- 907 壬卷 家与国第一百零二章 怎么选
- 908 第一章 悲剧
- 909 第二章 俄国
- 910 第三章 叮嘱
- 911 第四章 简单
- 912 第五章 弃舰
- 913 第六章 事实
- 914 第七章 震撼
- 915 第八章 调子
- 916 第九章 狼狈
- 917 第十章 救人
- 918 第十一章 造云
- 919 第十二章 顺手
- 920 第十三章 加把劲
- 921 第十四章 送上去
- 922 第十五章 糖葫芦串
- 923 第十六章 三种武器
- 924 第十七章 一样
- 925 第十八章 蘑菇云
- 926 第十九章 热情
- 927 第二十章 两场战争
- 928 第二十一章 不是这样
- 929 第二十二章 胜负
- 930 第二十三章 不下场
- 931 第二十四章 道格拉斯
- 932 第二十五章 当他死了
- 933 第二十六章 看看
- 934 第二十七章 和平
- 935 第二十八章 款待
- 936 第二十九章 听听
- 937 第三十章 有办法的
- 938 第三十一章 造船
- 939 第三十二章 误大事
- 940 第三十三章 犹豫
- 941 第三十四章 行为
- 942 第三十五章 条约
- 943 第三十六章 顺眼
- 944 备注:GDP、GDP增长,以及武器造价
- 945 第三十七章 调停
- 946 第三十八章 支持
- 947 第三十九章 放心
- 948 第四十章 架势
- 949 第四十一章 不错
- 950 四十二章 同胞
- 951 第四十三张 总会来的1
- 952 第四十四章 总会来的2
- 953 第四十五章 两难
- 954 第四十六章 滚雷
- 955 第四十七章 和比战难1
- 956 第四十八章 和比战难2
- 957 第四十九章 和比战难3
- 958 第五十章 和比战难4
- 959 第五十一章 一大半
- 960 第五十二章 挑事
- 961 第五十三章 起飞
- 962 第五十四章 种海藕
- 963 第五十五章 一个样
- 964 第五十六章 胸膛
- 965 第五十七章 刺骨
- 966 第五十八章 铁疙瘩
- 967 第五十九章 滚!
- 968 第六十章 猜着了
- 969 第六十一章 立威
- 970 第六十二章 乱下去
- 971 第六十三章 西厂
- 972 第六十四章 稀巴烂
- 973 第六十五章 下次
- 974 第六十六章 绝尘
- 975 第一章 拖下去
- 976 第二章 胜利
- 977 第三章 回天
- 978 第四章 汇报1
- 979 第五章 汇报2
- 980 第六章 必要
- 981 第七章 祸首
- 982 第八章 祝愿
- 983 第九章 也要去
- 984 第十章 所在
- 985 第十一章 一回
- 986 第十二章 生乱
- 987 第十三章 不归路
- 988 第十四章 奉献
- 989 第十五章 批准
- 990 第十八章 很远很远
- 991 最后的话
- 992 第十八章 很远很远
- 993 最后的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四章 转身1
壬卷 家与国 第四十四章 转身1
王国维有一股浓重的酸儒味道,若不是知根知底,杨锐早就端茶送客请他出去了。现在细听他所说,还是略有所得的,特别是东南宗族,那是杨锐之前忽略的东西。土改的时候他听信岑炽之策,未动宗族地亩以求其能对抗洋教,现在不想当初留下宗族却有这等效果,看来岑炽和章太炎等人很早就理念一致了。
通化之变和京城之叛对杨锐影响极大,前者是信任之人忽然背叛,后者则是信任之人无所作为,以致蔡元培杀人如麻,差一点把整个国家毁掉,所以他如今谁也不完全相信、对谁都留存几分怀疑。京城禁卫军司令王孟恢故后的接任者,不是复兴会内任何一人,而是他于后世熟知的吴佩孚,他认为这个极为讲究气节的北洋将帅值得信任。
杨锐如此,复兴军内的将军们对老师在保定的布局也极为震惊,他们不知道在复兴军之外还有税警城战军这种部队,而且它就是针对复兴军叛乱的。得知这个情况的诸人都有些感慨,不过齐清源之事又让人无话可说——谁能想到齐清源这家伙会忽然扣押所有人,准备叛变呢。
老师与学生、导师和追随者,双方事后●4,的关系忽然变的僵硬,即便最调皮的陆梦熊,也开始正正经经发电报,生怕做出什么事情让杨锐犯忌讳、起疑心;而一直在病中的杨锐并未发现这些变化,正如此时发现岑炽的立场和章太炎等人潜在相同一样,他觉察到了很多以前不太注意的东西。
王国维平常少言寡语。但这次却说得不少,宗族让人眼前一亮。部落、邦国、王国、帝国四民之说也有些新意,只是他不断的重复教化、注重德行。杨锐下意识的认为他这是酸儒毛病又犯了,所以听到最后忍不住问道:“静安先生说要重礼制和教化,这到底是为何?它们又有何作用?这难道不是一种愚民之术吗?”
“这……”被杨锐一问,王国维忽然噎住了,虽然早知复兴会的反儒立场,可现在被杨锐直斥教化礼制为愚民之术,还是让他难以接受。好歹杨锐总理,且对他、对光绪帝遗族多有照顾,他才没有拂袖而去。花了好一会时间。他才道:“教化是为了使人恪守礼制,而礼制则是……”他忽然想到入职前的那些培训,便改口道:“礼制则是为了团队合作。试问大人,若政府中人人都为所欲为,且不服号令,还想尽办法争权夺势,那会如何?”
王国维打得比方只是团队,他见杨锐还在思索,不得不像狂生一般做惊人之语。再道:“大人,若是一个国家叛乱,只是反贪官不反皇帝,那会如何?”
“那就不是改朝换代了。这只是…只是换一届政府罢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倒阁而已。”杨锐忽然觉得有些意思,笑着答道。
“正是如此。这便是西欧诸国素来不是改朝换代,只是换一个子嗣为王的原因。进而言之。这是举国上上下下都守德尊礼之故,而这种礼制不是官服故意教导之结果。而是宗教之作为。王族永远是王族、贵士永远是贵士,井井有条,故而少有叛乱,即便是大乱,那多是礼制教义之乱,非王权之乱,譬如西人的宗教战争。
我国则不同,自秦之后,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事不稽古。每每鼎革,都是举国大乱,尊卑颠倒、盗贼蜂起、生灵涂炭、百姓十不存五,卑微之人转身为王。为何如此?礼乐不存、无礼无德之故。故人人都可称帝、人人皆可为王,为求富贵而杀人如麻,为保富贵而构陷忠良;又有秦失其鹿,天下尽可逐之,江山……”王国维道。
“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王败寇’?”杨锐忽然想到前事,心中猛然巨震,但他隐藏的功夫很深,外表看上去只是淡淡之言。
“对,此乃同理。”王国维道,“其实谁人为帝、谁人为民,并不碍华夏大局。换一人为帝,天下依旧是这个天下。只为了一家一姓之富贵,却要动乱数十年、死伤数千万,实为不智。再请看那些开国之主,其创设与前朝又有何异?凡此种种,不过是个轮回罢了。”
“这……”这次是杨锐沉吟了,他道,“这似乎是王朝的周期律,可是人口到了极限怎么办?”
“试问大人,西欧诸国人口到了极限怎么办?是否也改朝换代、大乱之后民十不存五?”王国维反问。
“这倒不是。”杨锐道,“可是西方和东方却存在许多不同……”
“大人,东西方最大不同就是西洋礼乐依存,而东方礼乐崩坏。”王国维强调道。“只是当今世界渐行民主,长此以往,西洋礼乐亦将不存。可怜我国之学人,只学西洋之民主、西洋之科技,却从不学西洋之礼乐,素不知无封建者无礼乐,无礼乐者无规制,无规则则无今日西洋种种繁华。
西洋诸国,法兰西礼乐最先崩溃,法王路易十四以行省代封建、以文官代贵族,频频征战,其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百年不到便引发革命。其虽有拿破仑,可如今之法兰西,仅为西欧一弱国耳!反观英国,国内几经争斗,国会贵族依然,国王有等于无、政府存等于废,但结果便是此荒僻小国,今却为世界霸主,此乃礼乐存废之差别也。大人若想复兴华夏,是为废礼乐之法兰西,还是为存礼乐之英格兰,想来心中早知。”
不要说和英国比,即便和德国比,法国也早就不如。杨锐深被王国维此例折服,不由追问道:“可当今世界为大争之世,一旦像英国那样放弃中央集权,那说不定……”
“大人是说复兴军不强?”王国维问道。“担心国土为敌一时所夺?”
“这也不是。”杨锐把想说的缩了回去。在他的概念里。只要研究出了原子弹,那战争就发展到了另外一种形态。国家安全并不是一个棘手问题。中央集权能办大事、效率也高,可损失又是多少?以他后世的专业和本职来说。最恨的就是政府干预,那些只会拍脑袋拍马屁的官儿,干的全是政绩工程,看起来宏伟,可宏伟不能当饭吃;若再加上贪腐,那全国人民可真是有福了。
“既然礼乐如此重要,那崩坏后又如何重建?”杨锐开始把话题深入,“有道是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这祭祀是否可以算重建礼乐规制措施之一?”
“祭祀只是其一,但西洋礼乐之长存,不在庙堂,而在教堂。此为周朝之后,华夏礼乐尽崩,而西洋礼乐长存之根本。”王国维道。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杨锐忽然抚掌大笑,他笑了一会见王国维极为惊异、更局促不安,不得不道:“大善……哈哈哈哈……大善大善也。”
他这边让王国维安了心,可一个重病未愈之人如此大笑。当下就把程莐引来了。女人对王国维微微礼了礼,之后便拍着杨锐的背责怪道,“小心些,你可别笑叉了气。”
“没有……哈哈。”杨锐终于笑完了,他道:“静安先生忽然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用华夏的礼乐之说来解读西洋。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说罢又向王国维道,“这也就是说。以美国为例子,其宪政根本不在什么宪法。而是存于数千万新教教徒心中?”
“是,大人。正是如此。”王国维略略一想,便点头了。
挥退妻子的杨锐再问:“而新教与天主教割裂,初始与十六世纪?”
“确实如此,大人。”王国维再道。杨锐的意思他很明白,他接着杨锐的意思道:“如今我国佛学大盛,其也可如新教那般施行宗教改革,将华夏礼乐暗藏于内,那礼乐重建便指日可待;礼乐规制既有,民德可存;民德既存,再行于分封,复兴当可望也。”
“嗯。这是软件。”杨锐重重点头,一副从硬到软的改革轮廓在他脑海里展现。当初大力培植y大师可不是为了重建礼乐的,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想还有这个用处。
杨锐说的软件王国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自己的建言被杨锐称之为‘大善’,他倒忽然忘记了明清之别,只觉得眼前坐爽朗之人就是他的君王。他这边正恍惚,杨锐却道:“静安先生,还有一个问题我极为担忧。分封和科举是完全相对的,行分封就不能行科举,那些士子怎么办?如此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做官了?”
“那请问大人,他们为何要做官?”王国维从恍惚中惊醒,忽然反问。
“他们……”杨锐想的是取消科举就等于取消了这些人往上爬的机会,他这是俯视,但站在士子的角度,他们为何要做官呢?当然是为了光宗耀祖、中饱私囊。
“科举本是隋唐为打压关陇世家所创,此举与法兰西路易十四压制贵族同理。”王国维道,“小户之家,不说进士,即便出一秀才,也要经数十年之积攒,举人更昂。举业如同行商,当初投入终究要有所回报,而这种回报,便是为官之后的任人唯亲、贪墨成风。
又说西洋素有职业之精神,何谓职业?职业即为祖业;何来祖业?祖业即是世世代代皆为炮匠、皆为鞋匠、皆为铁匠,而我国行科举,应而不论何种职业只要积攒了钱财,都会转到举业,如此百业如何能兴旺?且工匠之流,因不考科举,素不识字,技艺又如何能精进?
科举之弊,实乃大焉。行分封之策,则官永为官、匠永为匠,民无希望奢求则安于本业,安于本业则技艺精进,技艺精进则实业大兴;且不行科举则无奔走钻营、捱风缉缝之辈,民风自然淳朴、民德自然留存。”
“善!”杨锐微笑点头,顺着王国维言语的意境,他只说善,不说好。他再问道:“关外分封。关内宗族可行议治,只是华北、西北诸省该如何?”
“华北、西北诸省当如何。国维不知。”王国维道。杨锐这次问的可是实际问题了,这种治政。实非王国维能知晓。
“是我贪多了。”杨锐谦笑道。“今日与先生一谈,当真是醍醐灌顶啊。不过,我还有事相求。”杨锐客气道。
“请大人细说。”王国维拱手道。“只要国维能做到。”
“这……”杨锐想了想,却笑道,“兹事体大,我还是想好再说吧。不过今日之言将为今后国策之根本,还请静安严守其密。”
“国维当严守此密。”王国维认真点头。“大人以后有事相询,电话召国维来即可。”
“好!”杨锐站起来对他笑,走了几步后再道。“以后我若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去礼部找你。今日我就不和你多言了,我要趁此去书房好好想想消化消化。”
杨锐如此趁热打铁,王国维倒也笑了,他还不知道杨锐是这么一个人。他这边告辞,杨锐则回到四壁空旷的书房,继续之前的苦思冥想。王国维这次说的宗族和宗教被他大大的写在墙壁当眼之处。
生病之前他便一直在想那已是即成事实的分封法案,后来又掉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王败寇’的漩涡里不能自拔。病中痛苦之时。为求解脱,也故意将思维辗转到此。是以清醒后又在书房写了不少东西。确切的说,他此时再也不是纯粹的国家主义者,而是家族主义者。家与国之间,他之前偏向国,现在则偏向家。
以他此时的眼光看。若无国家安全威胁,要不要研发核弹不是重要问题。五年计划、四年计划也不再考虑范围之内。但为了国家安全,军队、科技、核弹、雷达之类不得不继续;而工业计划。特别是军工计划也还得按照既定方向走,外交上则更应小心,要时时瞻前顾后。
在安全有保障后,他才能重塑这个国家,而这又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软件、硬件、政策。其中软件有三:一是宗教。宗教必须改革,而宗教改革之教义和方向,必须谨守家庭根本,与自私自利为友,与大公无私为敌。犹如基督新教那样——财富属于上帝,积累财富的目的不是为了私有,而是为了上帝之荣耀。简洁明了的说,信徒是在为上帝(如来佛祖)挣钱省钱,这便是视财如命、却抠门吝啬新教徒之本质。
二为法律。宪法要再此休正,而法律性质也要更改。杨锐不知道此时廷尉府行的是什么法系,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他认为必须更改为普通法系,并且要在其中加入宗族和分封的相关内。也就是说,一些有益的礼教内容将重新加入其中,这是对对那些不信教之人的制约,以防他们借机生事;
而法律的实施对象,也不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户为本。这类似于商法中的法人概念,既然同为一个宗族,那就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任何人有过错都是族长之过错。那些想自立门户者可以独立成户,但他很快就会发现这个社会不依附于一个大宗族做什么都难以成事。便如之前零散的基督教徒对农会集团,双方之间的竞争是毫无悬念的。
站在国家立场,宗族是潜在敌人,但站在家庭立场,宗族则是兄弟朋友。之前是逆向操作,现在是顺势而为,两者截然不同。在东南诸省可逐步以宗族替代农会,建立强有力的基础组织——写到此处,杨锐想到了以前最为头疼的宗族私斗,现在立场转变则觉得这完全是一件好事,私斗都如此厉害,那给这些人配上枪,反外族侵略、反政府暴政,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宗族即兴,那中央政府的岁入则堪忧了、行政命令的执行也要和族长商讨——歪着脑袋想了半天,杨锐忽然大力拍了一下头,随即大骂:“这他妈的不就是共和吗!!!”
他激动的拿着笔在房间里走了几圈,而后又跑到隔壁的藏书室翻出罗马史。这确实是共和!罗马最早施行的共和就是家长制共和,而现在自己要搞的宗族这一套,应该称之为宗族式共和。
杨锐在书房里又叫又闹,担心他的程莐不由敲门进来。她拿着一件衣服,责怪道。“你都起来大半天了,静安先生也走了。还是先歇着,有什么事情明日再来弄吧。”
看着女人关心的模样,杨锐知道她是民主共和分子,是以打趣道,“我现在正想着建立共和,这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幸福,怎么能说停就停?”
“还什么民主共和啊。”程莐一边给男人披衣服,一边抱怨道:“孑民那样一来,现在说民主共和与说毒蛇虎狼无益。日本人闹的最欢了。他们还说什么,‘言民主者皆可杀’。这么离谱的话大家居然也信,真是……”
“‘言民主者皆可杀’……”杨锐复述着妻子的话,笑道:“是这个道理啊。”
“你怎么也能这么说?”程莐微微不悦——夫妻俩政治理念不合真是个麻烦事。“这样下去终究有一天要出大乱子的,说不定就有人跳出来闹革命,和你们这帮所谓的贵族内战。”
程莐说的时候还用玉指点了杨锐的额头一下。生了两个孩子的她一举一动都有着难以言状的熟女风情,若不是大病未愈,杨锐定要扼着她依旧纤细的腰肢,对准那跌宕起伏、雪白高翘的臀部将其就地正法。
勉强压抑住绮念。再把目光硬转向另一边,杨锐有些生硬的道:“就凭那些屁民,也配内战?现在的战争,不再是人海战争。而是火海战争。”
不说什么战争,听到男人吐出‘屁民’二字,程莐就很诧异。她道:“你那复兴会不是说要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的吗?”
“那只是个笑话!”杨锐笑,“更确切的说只是一种利用。而且还不必担心他们报复。既然不到一百万满人能奴役他们,那你所谓的这些贵族。为何不能奴役他们?他们正担心自己没主子呢?”杨锐这么直白,便使程莐脸色越来越不好看,他只好道:“复兴会对他们比满清好多了。”
“真好的话就不会说要把他们当奴才。”程莐反驳道。
“但在法律大家是完全平等的。”杨锐再辩,“难道你要富人把钱均分给穷人?”
“不是这样。”程莐道,她毕竟受的是英美教育,“可是穷人不能越来越穷,这是基本的道德问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进步的社会?”
“当然是进步的。”杨锐没想到女人会这么蠢,居然把辩论的把柄送到自己手里,他笑道:“进步的本质就是一些人必须做出牺牲乃至付出生命。朱门就是取得进步的地方,酒肉就是进步的代表,而冻死骨则是牺牲。没有冻死骨,哪来酒肉臭?如果你留心,苏俄很快就会结束新经济政策,实行集体农庄……”
男人素多歪理,可程莐每次都追问,这次她也道:“集体农庄是什么?”
“是进步的基础啊。”杨锐说的很认真。“百姓有钱了,那就应该想办法收上来实现工业化。可百姓太散,以致收割效率太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百姓当作牲口那样圈养起来,让他们少吃少用,然后把节约出来的粮食用于出口,换来机器实现工业化。”
“可他们…可布尔什维克说过要解放全世界无产者,还是要实现大同主义的……”杨锐所言程莐并不怀疑,只是没想到布尔什维克内部如此残暴。
“这并不矛盾,用伟大的李宁同志的话说,这是辩证法!”杨锐忍不住大笑,不过笑过他便严肃起来,“不买机器、不追求进步,就会被敌人消灭,但要实现工业化、要追求进步,就必须有人牺牲。集体农庄内的牲口就是牺牲之物,这和我说的屁民有何不同,最少我还不圈养他们?这是俄国,而美国的繁荣一样建立在工人血汗之上;日本的农民不提,南洋一带就有十万日本少女在卖春。恶心吗?我感觉一点也不!我们务必要明白一点:就是我们不能一边要求进步,一边又见不得冻死骨。”
杨锐最后一段话说的极为果决,待程莐再找到理由要反驳的时候,他已经转身了。(未完待续。)
通化之变和京城之叛对杨锐影响极大,前者是信任之人忽然背叛,后者则是信任之人无所作为,以致蔡元培杀人如麻,差一点把整个国家毁掉,所以他如今谁也不完全相信、对谁都留存几分怀疑。京城禁卫军司令王孟恢故后的接任者,不是复兴会内任何一人,而是他于后世熟知的吴佩孚,他认为这个极为讲究气节的北洋将帅值得信任。
杨锐如此,复兴军内的将军们对老师在保定的布局也极为震惊,他们不知道在复兴军之外还有税警城战军这种部队,而且它就是针对复兴军叛乱的。得知这个情况的诸人都有些感慨,不过齐清源之事又让人无话可说——谁能想到齐清源这家伙会忽然扣押所有人,准备叛变呢。
老师与学生、导师和追随者,双方事后●4,的关系忽然变的僵硬,即便最调皮的陆梦熊,也开始正正经经发电报,生怕做出什么事情让杨锐犯忌讳、起疑心;而一直在病中的杨锐并未发现这些变化,正如此时发现岑炽的立场和章太炎等人潜在相同一样,他觉察到了很多以前不太注意的东西。
王国维平常少言寡语。但这次却说得不少,宗族让人眼前一亮。部落、邦国、王国、帝国四民之说也有些新意,只是他不断的重复教化、注重德行。杨锐下意识的认为他这是酸儒毛病又犯了,所以听到最后忍不住问道:“静安先生说要重礼制和教化,这到底是为何?它们又有何作用?这难道不是一种愚民之术吗?”
“这……”被杨锐一问,王国维忽然噎住了,虽然早知复兴会的反儒立场,可现在被杨锐直斥教化礼制为愚民之术,还是让他难以接受。好歹杨锐总理,且对他、对光绪帝遗族多有照顾,他才没有拂袖而去。花了好一会时间。他才道:“教化是为了使人恪守礼制,而礼制则是……”他忽然想到入职前的那些培训,便改口道:“礼制则是为了团队合作。试问大人,若政府中人人都为所欲为,且不服号令,还想尽办法争权夺势,那会如何?”
王国维打得比方只是团队,他见杨锐还在思索,不得不像狂生一般做惊人之语。再道:“大人,若是一个国家叛乱,只是反贪官不反皇帝,那会如何?”
“那就不是改朝换代了。这只是…只是换一届政府罢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倒阁而已。”杨锐忽然觉得有些意思,笑着答道。
“正是如此。这便是西欧诸国素来不是改朝换代,只是换一个子嗣为王的原因。进而言之。这是举国上上下下都守德尊礼之故,而这种礼制不是官服故意教导之结果。而是宗教之作为。王族永远是王族、贵士永远是贵士,井井有条,故而少有叛乱,即便是大乱,那多是礼制教义之乱,非王权之乱,譬如西人的宗教战争。
我国则不同,自秦之后,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事不稽古。每每鼎革,都是举国大乱,尊卑颠倒、盗贼蜂起、生灵涂炭、百姓十不存五,卑微之人转身为王。为何如此?礼乐不存、无礼无德之故。故人人都可称帝、人人皆可为王,为求富贵而杀人如麻,为保富贵而构陷忠良;又有秦失其鹿,天下尽可逐之,江山……”王国维道。
“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王败寇’?”杨锐忽然想到前事,心中猛然巨震,但他隐藏的功夫很深,外表看上去只是淡淡之言。
“对,此乃同理。”王国维道,“其实谁人为帝、谁人为民,并不碍华夏大局。换一人为帝,天下依旧是这个天下。只为了一家一姓之富贵,却要动乱数十年、死伤数千万,实为不智。再请看那些开国之主,其创设与前朝又有何异?凡此种种,不过是个轮回罢了。”
“这……”这次是杨锐沉吟了,他道,“这似乎是王朝的周期律,可是人口到了极限怎么办?”
“试问大人,西欧诸国人口到了极限怎么办?是否也改朝换代、大乱之后民十不存五?”王国维反问。
“这倒不是。”杨锐道,“可是西方和东方却存在许多不同……”
“大人,东西方最大不同就是西洋礼乐依存,而东方礼乐崩坏。”王国维强调道。“只是当今世界渐行民主,长此以往,西洋礼乐亦将不存。可怜我国之学人,只学西洋之民主、西洋之科技,却从不学西洋之礼乐,素不知无封建者无礼乐,无礼乐者无规制,无规则则无今日西洋种种繁华。
西洋诸国,法兰西礼乐最先崩溃,法王路易十四以行省代封建、以文官代贵族,频频征战,其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百年不到便引发革命。其虽有拿破仑,可如今之法兰西,仅为西欧一弱国耳!反观英国,国内几经争斗,国会贵族依然,国王有等于无、政府存等于废,但结果便是此荒僻小国,今却为世界霸主,此乃礼乐存废之差别也。大人若想复兴华夏,是为废礼乐之法兰西,还是为存礼乐之英格兰,想来心中早知。”
不要说和英国比,即便和德国比,法国也早就不如。杨锐深被王国维此例折服,不由追问道:“可当今世界为大争之世,一旦像英国那样放弃中央集权,那说不定……”
“大人是说复兴军不强?”王国维问道。“担心国土为敌一时所夺?”
“这也不是。”杨锐把想说的缩了回去。在他的概念里。只要研究出了原子弹,那战争就发展到了另外一种形态。国家安全并不是一个棘手问题。中央集权能办大事、效率也高,可损失又是多少?以他后世的专业和本职来说。最恨的就是政府干预,那些只会拍脑袋拍马屁的官儿,干的全是政绩工程,看起来宏伟,可宏伟不能当饭吃;若再加上贪腐,那全国人民可真是有福了。
“既然礼乐如此重要,那崩坏后又如何重建?”杨锐开始把话题深入,“有道是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这祭祀是否可以算重建礼乐规制措施之一?”
“祭祀只是其一,但西洋礼乐之长存,不在庙堂,而在教堂。此为周朝之后,华夏礼乐尽崩,而西洋礼乐长存之根本。”王国维道。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杨锐忽然抚掌大笑,他笑了一会见王国维极为惊异、更局促不安,不得不道:“大善……哈哈哈哈……大善大善也。”
他这边让王国维安了心,可一个重病未愈之人如此大笑。当下就把程莐引来了。女人对王国维微微礼了礼,之后便拍着杨锐的背责怪道,“小心些,你可别笑叉了气。”
“没有……哈哈。”杨锐终于笑完了,他道:“静安先生忽然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用华夏的礼乐之说来解读西洋。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说罢又向王国维道,“这也就是说。以美国为例子,其宪政根本不在什么宪法。而是存于数千万新教教徒心中?”
“是,大人。正是如此。”王国维略略一想,便点头了。
挥退妻子的杨锐再问:“而新教与天主教割裂,初始与十六世纪?”
“确实如此,大人。”王国维再道。杨锐的意思他很明白,他接着杨锐的意思道:“如今我国佛学大盛,其也可如新教那般施行宗教改革,将华夏礼乐暗藏于内,那礼乐重建便指日可待;礼乐规制既有,民德可存;民德既存,再行于分封,复兴当可望也。”
“嗯。这是软件。”杨锐重重点头,一副从硬到软的改革轮廓在他脑海里展现。当初大力培植y大师可不是为了重建礼乐的,可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想还有这个用处。
杨锐说的软件王国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自己的建言被杨锐称之为‘大善’,他倒忽然忘记了明清之别,只觉得眼前坐爽朗之人就是他的君王。他这边正恍惚,杨锐却道:“静安先生,还有一个问题我极为担忧。分封和科举是完全相对的,行分封就不能行科举,那些士子怎么办?如此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做官了?”
“那请问大人,他们为何要做官?”王国维从恍惚中惊醒,忽然反问。
“他们……”杨锐想的是取消科举就等于取消了这些人往上爬的机会,他这是俯视,但站在士子的角度,他们为何要做官呢?当然是为了光宗耀祖、中饱私囊。
“科举本是隋唐为打压关陇世家所创,此举与法兰西路易十四压制贵族同理。”王国维道,“小户之家,不说进士,即便出一秀才,也要经数十年之积攒,举人更昂。举业如同行商,当初投入终究要有所回报,而这种回报,便是为官之后的任人唯亲、贪墨成风。
又说西洋素有职业之精神,何谓职业?职业即为祖业;何来祖业?祖业即是世世代代皆为炮匠、皆为鞋匠、皆为铁匠,而我国行科举,应而不论何种职业只要积攒了钱财,都会转到举业,如此百业如何能兴旺?且工匠之流,因不考科举,素不识字,技艺又如何能精进?
科举之弊,实乃大焉。行分封之策,则官永为官、匠永为匠,民无希望奢求则安于本业,安于本业则技艺精进,技艺精进则实业大兴;且不行科举则无奔走钻营、捱风缉缝之辈,民风自然淳朴、民德自然留存。”
“善!”杨锐微笑点头,顺着王国维言语的意境,他只说善,不说好。他再问道:“关外分封。关内宗族可行议治,只是华北、西北诸省该如何?”
“华北、西北诸省当如何。国维不知。”王国维道。杨锐这次问的可是实际问题了,这种治政。实非王国维能知晓。
“是我贪多了。”杨锐谦笑道。“今日与先生一谈,当真是醍醐灌顶啊。不过,我还有事相求。”杨锐客气道。
“请大人细说。”王国维拱手道。“只要国维能做到。”
“这……”杨锐想了想,却笑道,“兹事体大,我还是想好再说吧。不过今日之言将为今后国策之根本,还请静安严守其密。”
“国维当严守此密。”王国维认真点头。“大人以后有事相询,电话召国维来即可。”
“好!”杨锐站起来对他笑,走了几步后再道。“以后我若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去礼部找你。今日我就不和你多言了,我要趁此去书房好好想想消化消化。”
杨锐如此趁热打铁,王国维倒也笑了,他还不知道杨锐是这么一个人。他这边告辞,杨锐则回到四壁空旷的书房,继续之前的苦思冥想。王国维这次说的宗族和宗教被他大大的写在墙壁当眼之处。
生病之前他便一直在想那已是即成事实的分封法案,后来又掉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王败寇’的漩涡里不能自拔。病中痛苦之时。为求解脱,也故意将思维辗转到此。是以清醒后又在书房写了不少东西。确切的说,他此时再也不是纯粹的国家主义者,而是家族主义者。家与国之间,他之前偏向国,现在则偏向家。
以他此时的眼光看。若无国家安全威胁,要不要研发核弹不是重要问题。五年计划、四年计划也不再考虑范围之内。但为了国家安全,军队、科技、核弹、雷达之类不得不继续;而工业计划。特别是军工计划也还得按照既定方向走,外交上则更应小心,要时时瞻前顾后。
在安全有保障后,他才能重塑这个国家,而这又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软件、硬件、政策。其中软件有三:一是宗教。宗教必须改革,而宗教改革之教义和方向,必须谨守家庭根本,与自私自利为友,与大公无私为敌。犹如基督新教那样——财富属于上帝,积累财富的目的不是为了私有,而是为了上帝之荣耀。简洁明了的说,信徒是在为上帝(如来佛祖)挣钱省钱,这便是视财如命、却抠门吝啬新教徒之本质。
二为法律。宪法要再此休正,而法律性质也要更改。杨锐不知道此时廷尉府行的是什么法系,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他认为必须更改为普通法系,并且要在其中加入宗族和分封的相关内。也就是说,一些有益的礼教内容将重新加入其中,这是对对那些不信教之人的制约,以防他们借机生事;
而法律的实施对象,也不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户为本。这类似于商法中的法人概念,既然同为一个宗族,那就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任何人有过错都是族长之过错。那些想自立门户者可以独立成户,但他很快就会发现这个社会不依附于一个大宗族做什么都难以成事。便如之前零散的基督教徒对农会集团,双方之间的竞争是毫无悬念的。
站在国家立场,宗族是潜在敌人,但站在家庭立场,宗族则是兄弟朋友。之前是逆向操作,现在是顺势而为,两者截然不同。在东南诸省可逐步以宗族替代农会,建立强有力的基础组织——写到此处,杨锐想到了以前最为头疼的宗族私斗,现在立场转变则觉得这完全是一件好事,私斗都如此厉害,那给这些人配上枪,反外族侵略、反政府暴政,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宗族即兴,那中央政府的岁入则堪忧了、行政命令的执行也要和族长商讨——歪着脑袋想了半天,杨锐忽然大力拍了一下头,随即大骂:“这他妈的不就是共和吗!!!”
他激动的拿着笔在房间里走了几圈,而后又跑到隔壁的藏书室翻出罗马史。这确实是共和!罗马最早施行的共和就是家长制共和,而现在自己要搞的宗族这一套,应该称之为宗族式共和。
杨锐在书房里又叫又闹,担心他的程莐不由敲门进来。她拿着一件衣服,责怪道。“你都起来大半天了,静安先生也走了。还是先歇着,有什么事情明日再来弄吧。”
看着女人关心的模样,杨锐知道她是民主共和分子,是以打趣道,“我现在正想着建立共和,这关系到亿万民众的幸福,怎么能说停就停?”
“还什么民主共和啊。”程莐一边给男人披衣服,一边抱怨道:“孑民那样一来,现在说民主共和与说毒蛇虎狼无益。日本人闹的最欢了。他们还说什么,‘言民主者皆可杀’。这么离谱的话大家居然也信,真是……”
“‘言民主者皆可杀’……”杨锐复述着妻子的话,笑道:“是这个道理啊。”
“你怎么也能这么说?”程莐微微不悦——夫妻俩政治理念不合真是个麻烦事。“这样下去终究有一天要出大乱子的,说不定就有人跳出来闹革命,和你们这帮所谓的贵族内战。”
程莐说的时候还用玉指点了杨锐的额头一下。生了两个孩子的她一举一动都有着难以言状的熟女风情,若不是大病未愈,杨锐定要扼着她依旧纤细的腰肢,对准那跌宕起伏、雪白高翘的臀部将其就地正法。
勉强压抑住绮念。再把目光硬转向另一边,杨锐有些生硬的道:“就凭那些屁民,也配内战?现在的战争,不再是人海战争。而是火海战争。”
不说什么战争,听到男人吐出‘屁民’二字,程莐就很诧异。她道:“你那复兴会不是说要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的吗?”
“那只是个笑话!”杨锐笑,“更确切的说只是一种利用。而且还不必担心他们报复。既然不到一百万满人能奴役他们,那你所谓的这些贵族。为何不能奴役他们?他们正担心自己没主子呢?”杨锐这么直白,便使程莐脸色越来越不好看,他只好道:“复兴会对他们比满清好多了。”
“真好的话就不会说要把他们当奴才。”程莐反驳道。
“但在法律大家是完全平等的。”杨锐再辩,“难道你要富人把钱均分给穷人?”
“不是这样。”程莐道,她毕竟受的是英美教育,“可是穷人不能越来越穷,这是基本的道德问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进步的社会?”
“当然是进步的。”杨锐没想到女人会这么蠢,居然把辩论的把柄送到自己手里,他笑道:“进步的本质就是一些人必须做出牺牲乃至付出生命。朱门就是取得进步的地方,酒肉就是进步的代表,而冻死骨则是牺牲。没有冻死骨,哪来酒肉臭?如果你留心,苏俄很快就会结束新经济政策,实行集体农庄……”
男人素多歪理,可程莐每次都追问,这次她也道:“集体农庄是什么?”
“是进步的基础啊。”杨锐说的很认真。“百姓有钱了,那就应该想办法收上来实现工业化。可百姓太散,以致收割效率太低,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百姓当作牲口那样圈养起来,让他们少吃少用,然后把节约出来的粮食用于出口,换来机器实现工业化。”
“可他们…可布尔什维克说过要解放全世界无产者,还是要实现大同主义的……”杨锐所言程莐并不怀疑,只是没想到布尔什维克内部如此残暴。
“这并不矛盾,用伟大的李宁同志的话说,这是辩证法!”杨锐忍不住大笑,不过笑过他便严肃起来,“不买机器、不追求进步,就会被敌人消灭,但要实现工业化、要追求进步,就必须有人牺牲。集体农庄内的牲口就是牺牲之物,这和我说的屁民有何不同,最少我还不圈养他们?这是俄国,而美国的繁荣一样建立在工人血汗之上;日本的农民不提,南洋一带就有十万日本少女在卖春。恶心吗?我感觉一点也不!我们务必要明白一点:就是我们不能一边要求进步,一边又见不得冻死骨。”
杨锐最后一段话说的极为果决,待程莐再找到理由要反驳的时候,他已经转身了。(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