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 第025 训斥(求收藏!)
- 26 第026 定局
- 27 第027 进城
- 28 第028 波折
- 29 第029 登基(第二更!求收藏!求打赏!)
- 30 第030 廷推(求收藏!)
- 31 第031 酬功
- 32 第032 妥协
- 33 第033 厂卫(一)第二更送到!
- 34 第034 厂卫(二)
- 35 第035 粮饷(一)
- 36 第036 粮饷(二)(求收藏!)
- 37 第037 借虏平寇(一)
- 38 第038 忠义陈邦彦
- 39 第039 皇帝的小心思
- 40 第040 阮大铖(一)
- 41 第041 连环计(一)
- 42 第042 连环计(二)
- 43 第043 连环计(三)(求收藏!求推荐!)
- 44 第044 阎应元(一)
- 45 第043 阎应元(二)(求收藏!)
- 46 第044 阎应元(三)
- 47 第045 面圣
- 48 第046 亲军(一)(第二更,求收藏!)
- 49 第047 反击
- 50 第050 反击(二)
- 51 第051 练兵
- 52 第052 收贤才
- 53 第053 风波再起
- 54 第054 诡异的政局
- 55 第055 东林的反击
- 56 第056 左良玉
- 57 第057 回眸一笑
- 58 第058 和稀泥
- 59 第059 索饷(一)
- 60 第060 索饷(二)
- 61 第061 索饷(三)
- 62 第062 偶遇
- 63 第063 大展手脚
- 64 第064 东林分裂
- 65 第065 购置军火
- 66 第066 华人雇佣兵
- 67 第067 郑森
- 68 第068 国姓爷的诞生
- 69 第069 交易(一)
- 70 第070 交易(二)(第一更)
- 71 第071 交易(三)(第二更!)
- 72 第072 交易(终)(第一更!)
- 73 第073 营制(一)(第二更!)
- 74 第074 营制(二)
- 75 第075 观操(一)
- 76 第076 成军,亮剑!
- 77 第077 清算国贼
- 78 第078 阴谋形成
- 79 第079 真假太子(一)
- 80 第080 真假太子(二)
- 81 第081 毒计
- 82 第082 抓捕
- 83 第083 审讯(上)
- 84 第084 审讯(下)
- 85 第085 应对
- 86 第086 大清洗(一)
- 87 第087 大清洗(二)
- 88 第088 伐左良玉(一)
- 89 第089 伐左良玉(二)修正版。
- 90 第090 伐左良玉(三)
- 91 第091 御驾亲征
- 92 第092 九江之战
- 93 第093 九江血战(二)
- 94 第094 追杀(一)
- 95 第095 冲杀
- 96 第096 解围
- 97 第097 迎驾
- 98 第098 援驰
- 99 第099 枭雄迟暮
- 100 第100 水战
- 101 第101 水战(二)
- 102 第102 炮战
- 103 上架感言
- 104 第103 暴毙
- 105 第014 决战(一)(第二更!)
- 106 第105 决战(二)(第三更!)
- 107 第106 决战(三)(第一更)
- 108 第107 决战(四)(第二更)
- 109 第108 决战(五)
- 110 第109 决战(终)
- 111 第109 大胜
- 112 第110 献俘收编
- 113 第111 缴获
- 114 第112 处置降卒
- 115 第113 谋划削藩
- 116 第114 南京的士民沸腾了
- 117 第115 侯、黄的最终结局(一)
- 118 第116 侯、黄的最终结局(二)
- 119 第117 侯、黄的最终结局(终)
- 120 第118 锄奸行动(一)
- 121 第119 诛罚三镇
- 122 第120 诛罚三镇(二)
- 123 第121 大整编
- 124 第122 军工坊
- 125 第123 制火器(第二更!)
- 126 第124 军制改革(一)
- 127 第125 军制改革(二)
- 128 第126 军制改革(三)
- 129 第127 辜负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035 粮饷(一)
第035 粮饷(一)
PS:新书刚签约,就连续裸奔,一直没有推荐曝光的机会,历史页面里挂着那么多新书,成绩绝大多数都没帝国再起好,书似乎已被编辑遗忘了,拿不到推荐里一个小小的位置,剑客这一天心情都很低落,好在还有书友们的支持,还有骨头读者的支持,让剑客依旧充满力量,南明小众书估计很不被编辑看好商业价值,哎。
就在大明君臣为了治权彼此撕逼的时候,北方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下来。
自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开始变得骄奢起来,还纵容手下士卒抢掠,军纪越发败坏,同时为了筹集军饷,大肆拷掠明官,四处抄家,捐资助饷,连准备投降的吴三桂家也难以幸免,逼得吴三桂再次倒戈,退回山海关,引兵对抗。
四月十二日,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战至四月十八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正率大军打算趁机入关夺取天下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一片石之战,清、吴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十万大军,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
十九日,李自成带着三万余败军逃回京城,二十日在北京匆忙登基,同时怒杀吴三桂家大小三十几口,称帝一天后,于次日逃亡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败退。
大同镇总兵姜瓖接受清廷招安,山西落入清廷手中,各地投降的明军纷纷叛乱,轰轰烈烈的大顺新朝,转眼覆灭。
多尔衮率大军入关之后,先为崇祯皇帝大办丧事,收揽民心,然后大举征用前明官员,归还士绅地主被大顺军夺走的田产,废除匠户贱籍制度,甚至假惺惺地宣布暂缓剃发,和草莽枭雄李自成比起来,他的手段无疑强了太多。
大明章武新朝建立的时候,正值吴三桂降清,联兵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南京诸臣由于情报不明,对吴三桂同清朝的关系并不清楚,以为是吴三桂借清兵击败了“闯贼”,收复神京,一个个兴高采烈,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也幻想着可以借清军之力灭掉“流寇”。鉴于朝中上下人心思变,士气低下,战斗力堪忧。于是就有人想起了“借虏平寇”的“高招”。
早在崇祯年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和大学士,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曾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具体内容是同清方达成和议,每年输送白银、缎帛等物,清方以少量人参、貂皮之类回报,实行互市;然后集中兵力扫除“流寇”。这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并没有借助清方兵力对付义军的意思。
随着北京的沦陷,整个局势的恶化,南京城内的一些热衷政治的东林小辈,复社子弟开始从前代的经验教训出发,考虑借用夷人的兵力共同镇压流贼。他们以唐朝末年平定黄巢的事件作为借鉴,替内阁大佬们出谋划策。用意是借前代经验说明唐廷平定像黄巢这样的大规模民变,光靠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不够,还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乱民叛徒,国朝才中兴之望。
其中以陈贞慧,侯方域、黄宗羲等人游说的最勤快,史可法,高宏图,包括马士英等内阁大佬受到影响,逐渐开始倾向这个方略,并开始讨论怎么将这个方略付诸行动。
不过这些与亲军侍卫镇的镇抚王世勋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上次因为内阁的阻挠,朱由桦不得不改变主意,将王世勋的职务换成了亲军镇抚官,职同从二品都指挥同知,专理侍卫亲军的粮饷问题。镇抚是兵职,还是隶属于天子亲军的,皇帝任命自己的亲军将校,那些朝臣们再无话可说。
充作侍卫镇衙门的官署并不大,就在皇城外不远,处处人声鼎沸,时不时有公文往返传送,王世勋在纸上不停地勾勾画画,文吏们噼里啪啦打着算盘盘对账,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突然,侍卫镇衙门外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一会儿便有几人进得院来,当先一人,面白无须,身穿圆领红袍,头戴乌纱,脚穿皮靴,年纪虽不大,却步伐稳健,正是御前牌子,朱由桦的贴身内侍田成。
“田老爷驾临,学生有失远迎。”王世勋哈哈一笑,上前拱手道。阉人因为身心不全,说话行事有许多忌讳,就称谓上说,一般遵从明时的官场规矩,三品以下照例以“老爷”称呼。
田成笑呵呵的对着王世勋拱手一礼,道:“王镇抚,咱们又见面了。”
寒暄数句之后,田成宣读了皇帝令他进宫商议侍卫镇新军兵员,粮饷事宜的口谕。
王世勋早有准备,闻言跪地叩首:“臣领旨谢恩。”
“换上官服,随咱家进宫吧。”
“好的,田老爷稍等片刻,学生先去内室更一下衣。”说完转身进了内室,不一会儿,王世勋头戴乌纱,身穿补服而出。
他对着田成拱了拱手,道:“田老爷,咱们可以出发了。”
田成点了点头,然后众小使宦官们在前方开道,田成带着王世勋,从午门进入皇宫,等他们来到了乾清宫便殿时,皇帝已经坐在盘龙宝座上等候。御座背后有宦官,宫女执着伞、扇,御座两旁站立着四名亲军护卫。
两尊一人高的古铜仙鹤香炉袅袅地冒着细烟,满殿里飘着异香,殿外肃立着两行亲军护卫,手里的仪仗在早晨初升的阳光下闪着金光。
王世勋以侍卫镇镇抚的职身,在丹墀上对皇帝行了觐见礼,他低着头跪在用汉白玉铺的地上,等候问话,听见小黄门传旨叫他进殿,他赶快起来,躬着腰从左边登上台阶,走进殿里,重新行礼,更不敢抬起头来。虽然先前已经有所预料,但真的进了威严肃穆的皇宫时,王世勋仍然感到一股巨大的威压向他罩来,让他不敢抬头。
内监田成到了朱由桦跟前,匍匐跪下,尖声道:“启奏圣上,王镇抚已带到。”
朱由桦点了点头,“平身吧,不必拘礼。”双手上扬,示意王世勋起身。
“来人,给王爱卿赐座。”
说完便有小内监搬来椅子,放在了西首处。
王世勋小心翼翼的端坐在朱由桦赐给他的椅子上,一脸的恭敬之色。
有片刻工夫,朱由桦没有说话,把王世勋通身上下又仔细打量了一眼,这王世勋四十来岁的年纪,面色清癯,长须美髯,圆领补服,玉带官靴,仪表确实不错,与当初落难时已完全是两个人,打量过后,他温言询问道:“爱卿,侍卫镇的粮饷问题筹备的如何了?”
就在大明君臣为了治权彼此撕逼的时候,北方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下来。
自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开始变得骄奢起来,还纵容手下士卒抢掠,军纪越发败坏,同时为了筹集军饷,大肆拷掠明官,四处抄家,捐资助饷,连准备投降的吴三桂家也难以幸免,逼得吴三桂再次倒戈,退回山海关,引兵对抗。
四月十二日,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战至四月十八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正率大军打算趁机入关夺取天下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一片石之战,清、吴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十万大军,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
十九日,李自成带着三万余败军逃回京城,二十日在北京匆忙登基,同时怒杀吴三桂家大小三十几口,称帝一天后,于次日逃亡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败退。
大同镇总兵姜瓖接受清廷招安,山西落入清廷手中,各地投降的明军纷纷叛乱,轰轰烈烈的大顺新朝,转眼覆灭。
多尔衮率大军入关之后,先为崇祯皇帝大办丧事,收揽民心,然后大举征用前明官员,归还士绅地主被大顺军夺走的田产,废除匠户贱籍制度,甚至假惺惺地宣布暂缓剃发,和草莽枭雄李自成比起来,他的手段无疑强了太多。
大明章武新朝建立的时候,正值吴三桂降清,联兵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南京诸臣由于情报不明,对吴三桂同清朝的关系并不清楚,以为是吴三桂借清兵击败了“闯贼”,收复神京,一个个兴高采烈,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也幻想着可以借清军之力灭掉“流寇”。鉴于朝中上下人心思变,士气低下,战斗力堪忧。于是就有人想起了“借虏平寇”的“高招”。
早在崇祯年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和大学士,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曾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具体内容是同清方达成和议,每年输送白银、缎帛等物,清方以少量人参、貂皮之类回报,实行互市;然后集中兵力扫除“流寇”。这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并没有借助清方兵力对付义军的意思。
随着北京的沦陷,整个局势的恶化,南京城内的一些热衷政治的东林小辈,复社子弟开始从前代的经验教训出发,考虑借用夷人的兵力共同镇压流贼。他们以唐朝末年平定黄巢的事件作为借鉴,替内阁大佬们出谋划策。用意是借前代经验说明唐廷平定像黄巢这样的大规模民变,光靠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不够,还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乱民叛徒,国朝才中兴之望。
其中以陈贞慧,侯方域、黄宗羲等人游说的最勤快,史可法,高宏图,包括马士英等内阁大佬受到影响,逐渐开始倾向这个方略,并开始讨论怎么将这个方略付诸行动。
不过这些与亲军侍卫镇的镇抚王世勋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上次因为内阁的阻挠,朱由桦不得不改变主意,将王世勋的职务换成了亲军镇抚官,职同从二品都指挥同知,专理侍卫亲军的粮饷问题。镇抚是兵职,还是隶属于天子亲军的,皇帝任命自己的亲军将校,那些朝臣们再无话可说。
充作侍卫镇衙门的官署并不大,就在皇城外不远,处处人声鼎沸,时不时有公文往返传送,王世勋在纸上不停地勾勾画画,文吏们噼里啪啦打着算盘盘对账,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突然,侍卫镇衙门外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不一会儿便有几人进得院来,当先一人,面白无须,身穿圆领红袍,头戴乌纱,脚穿皮靴,年纪虽不大,却步伐稳健,正是御前牌子,朱由桦的贴身内侍田成。
“田老爷驾临,学生有失远迎。”王世勋哈哈一笑,上前拱手道。阉人因为身心不全,说话行事有许多忌讳,就称谓上说,一般遵从明时的官场规矩,三品以下照例以“老爷”称呼。
田成笑呵呵的对着王世勋拱手一礼,道:“王镇抚,咱们又见面了。”
寒暄数句之后,田成宣读了皇帝令他进宫商议侍卫镇新军兵员,粮饷事宜的口谕。
王世勋早有准备,闻言跪地叩首:“臣领旨谢恩。”
“换上官服,随咱家进宫吧。”
“好的,田老爷稍等片刻,学生先去内室更一下衣。”说完转身进了内室,不一会儿,王世勋头戴乌纱,身穿补服而出。
他对着田成拱了拱手,道:“田老爷,咱们可以出发了。”
田成点了点头,然后众小使宦官们在前方开道,田成带着王世勋,从午门进入皇宫,等他们来到了乾清宫便殿时,皇帝已经坐在盘龙宝座上等候。御座背后有宦官,宫女执着伞、扇,御座两旁站立着四名亲军护卫。
两尊一人高的古铜仙鹤香炉袅袅地冒着细烟,满殿里飘着异香,殿外肃立着两行亲军护卫,手里的仪仗在早晨初升的阳光下闪着金光。
王世勋以侍卫镇镇抚的职身,在丹墀上对皇帝行了觐见礼,他低着头跪在用汉白玉铺的地上,等候问话,听见小黄门传旨叫他进殿,他赶快起来,躬着腰从左边登上台阶,走进殿里,重新行礼,更不敢抬起头来。虽然先前已经有所预料,但真的进了威严肃穆的皇宫时,王世勋仍然感到一股巨大的威压向他罩来,让他不敢抬头。
内监田成到了朱由桦跟前,匍匐跪下,尖声道:“启奏圣上,王镇抚已带到。”
朱由桦点了点头,“平身吧,不必拘礼。”双手上扬,示意王世勋起身。
“来人,给王爱卿赐座。”
说完便有小内监搬来椅子,放在了西首处。
王世勋小心翼翼的端坐在朱由桦赐给他的椅子上,一脸的恭敬之色。
有片刻工夫,朱由桦没有说话,把王世勋通身上下又仔细打量了一眼,这王世勋四十来岁的年纪,面色清癯,长须美髯,圆领补服,玉带官靴,仪表确实不错,与当初落难时已完全是两个人,打量过后,他温言询问道:“爱卿,侍卫镇的粮饷问题筹备的如何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