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1 第071 交易(三)(第二更!)
- 72 第072 交易(终)(第一更!)
- 73 第073 营制(一)(第二更!)
- 74 第074 营制(二)
- 75 第075 观操(一)
- 76 第076 成军,亮剑!
- 77 第077 清算国贼
- 78 第078 阴谋形成
- 79 第079 真假太子(一)
- 80 第080 真假太子(二)
- 81 第081 毒计
- 82 第082 抓捕
- 83 第083 审讯(上)
- 84 第084 审讯(下)
- 85 第085 应对
- 86 第086 大清洗(一)
- 87 第087 大清洗(二)
- 88 第088 伐左良玉(一)
- 89 第089 伐左良玉(二)修正版。
- 90 第090 伐左良玉(三)
- 91 第091 御驾亲征
- 92 第092 九江之战
- 93 第093 九江血战(二)
- 94 第094 追杀(一)
- 95 第095 冲杀
- 96 第096 解围
- 97 第097 迎驾
- 98 第098 援驰
- 99 第099 枭雄迟暮
- 100 第100 水战
- 101 第101 水战(二)
- 102 第102 炮战
- 103 上架感言
- 104 第103 暴毙
- 105 第014 决战(一)(第二更!)
- 106 第105 决战(二)(第三更!)
- 107 第106 决战(三)(第一更)
- 108 第107 决战(四)(第二更)
- 109 第108 决战(五)
- 110 第109 决战(终)
- 111 第109 大胜
- 112 第110 献俘收编
- 113 第111 缴获
- 114 第112 处置降卒
- 115 第113 谋划削藩
- 116 第114 南京的士民沸腾了
- 117 第115 侯、黄的最终结局(一)
- 118 第116 侯、黄的最终结局(二)
- 119 第117 侯、黄的最终结局(终)
- 120 第118 锄奸行动(一)
- 121 第119 诛罚三镇
- 122 第120 诛罚三镇(二)
- 123 第121 大整编
- 124 第122 军工坊
- 125 第123 制火器(第二更!)
- 126 第124 军制改革(一)
- 127 第125 军制改革(二)
- 128 第126 军制改革(三)
- 129 第127 辜负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081 毒计
第081 毒计
崇祯十七年十月底,南京城乙第巷。
入了冬,天越发的冷了,寒风不停地呼啸着,发出阵阵凄厉地声响,街市上行人单薄的衣服都被冷冷风吹得沙沙作响,不一会儿,身上的仅存的一丁点热气便被这风吹得一干二净。
“王管事,咱们离侯府还有多远?”说话的是一个矮胖的中年人,方巾棉袍,文士装扮,身后还有几个健壮的奴仆牵着大马跟随。
王管事身形瘦弱,面容清癯,闻言四下望了望,见没有人跟踪,方才陪着小心的道:“钱老爷不用着急,马上就到,马上就到。”
“从武昌到南京,千八百里,这么远学生都过来了,怎会急这一刻,王管事多虑了。”
这个矮胖中年文士轻笑道,心情很是愉快,一点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
虽然两人都保留了一些警惕之心,却依旧没能躲过大明的职业特务锦衣卫的跟踪。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沿街店铺的阴影里头,三个青年男子,此时正缩在一起,他们身着灰袍,带着毡帽,打扮得干脆利落的样子,中间为首之人,身材高大,细腰扎臂,长得很是健壮,黑黑的面堂,润中透光,大大的眼睛,炯炯闪亮,一看就是个成熟稳重之人。
左右两边,俱是二十来岁的青壮小伙,身姿矫捷,双目有神,瞧着机灵多窍的样子。
“张总旗,你确定那个中年文士就是从武昌过来和侯府联络的人吗?”右侧的年轻人一边轻轻挪动着脚步,一边小声询问道。
姓张的是个锦衣卫总旗,全名张俊,他冷眼瞥了那人一眼,道:“就是他了,在大胜关盯梢的弟兄是看着他从武昌的方向入应天府的,入城前就在分水关和侯府的苍头接头了,准没错!”
左侧的年轻人似乎要随和一些,他轻笑着对右侧的年轻人说道:“张总旗可是锦衣卫世家出身,祖上可是在万历年间随大军去朝鲜和倭奴干过仗的,北都被李闯攻破,张总旗一路南下,侍奉过三朝,啥子风浪没见过,你小子还怀疑他的能力,真是没见识到底了。”
这一番漂亮话说下来,饶是张俊平日里再怎么举止沉稳,依旧忍不住嘿嘿一笑,当下也夸赞了他几句:“李巨川,你小子也不赖,会说南方四五个省二十几种方言,各地的人物风俗,山川河流摸得清清楚楚,年纪轻轻就从一个军余做到小旗,也是不容易啊!”
“哪里哪里。”那个叫李巨川的听完摸了摸头,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
“就我最没用了。”右侧的少年见他们互相吹捧,一脸郁闷的道。
“呵呵……”张俊和李巨川闻言,不禁莞尔。
轻笑过后,张俊恢复了原本淡然的神色,小声道:“既然把目标锁定住了,咱们就要请冯都督出手了,这事皇爷好像非常重视,咱们一定要盯紧了,决不能让那个奸细走脱!”
“好,这可是一条大鱼,盯住这家伙,到时候皇爷和冯都督肯定少不了咱们的好处。”
处在三人前头的矮胖中年文士走得不紧不慢,所以张俊等人也装成一起出来喝酒的闲汉,走走停停,只远远的缀着,不敢跟得太近。
“就是这儿了,钱老爷请进。”
一到侯府门口,管事就把那个矮胖中年文士引入大门一侧的角门,一边寒暄着,一边急速引领,这宅邸虽然是侯方域临时买下的,但也颇为宏伟,从角门进去,一进院子套一进院子,里里外外好几道门槛。
矮胖中年文士名叫钱康,是监军御史黄澍的亲信幕僚,也是亲东林人士,此次来南京和侯、黄等人接洽,就是奉了黄澍的指示来的。
在侯府苍头指引下,钱康很快就在一处隐蔽的书房内见到了侯方域。
雷演祚、黄宗羲、左光先等人也都在场。
侯方域头戴逍遥巾,身披绛紫色对襟大氅,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本来还有些焦急,但在看到武昌来的使者后,反而镇定下来了。
“你退下吧。”看了眼王管事,侯方域随口吩咐道。
“是!”
管事应声而退,临走前缓缓带上了房门。
不待钱康开口,侯方域便已上前一步,拱手而道:“贵使驾临,小弟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钱康见状,连忙拱手还礼:“哪里哪里,学生钱康,见过侯公子和诸位公子。”
“客气客气!”
……
一番寒暄过后,众人各自入座,谈起了正事。
从钱康带来的消息中,侯方域等人知道左良玉已经收到了以他父亲名义发过去的书信,但是目前还没有什么表示。
另外,钱康的幕主监军御史黄澍和在武昌那边政治避难的社友们和南京这边的想法出奇的一致,都想武力推翻彰武政权(主角的年号是彰武,不是章武,章武这个年号刘备用过,主角肯定不便再用了),并努力做了左良玉的思想工作,极力怂恿左良玉兵变。奈何左良玉老病在身,雄心锐减,一直有些犹豫不定,以师出无名为由,一直按兵不动。武昌的社友们都非常的着急。
“南来太子的事钱兄可有耳闻?”
“学生已有耳闻。”听东道主侯方域说起这事,钱康不自觉的点头道。
“钱兄可知金陵各大坊市现在如何议论这事?”
“愿闻其详。”
这个时候侯方域反而不说了,黄宗羲是个急性子,忍不住就代他答道:“如今坊间群情汹涌,士民百姓们一片讨伐之声,尽皆控诉昏君之刻薄,也都在为太子的安危担忧,为其遭遇惋惜。”
“如此局势对我等到是颇为有利,这太子出现得到真是蹊跷了。”钱康有些感慨的道。
“太子是假的!”侯方域一语惊人。
“啊!啊!侯兄是如何得知的?”钱康闻言,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着实吃了一惊,随后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小声的试探道:“难道,是?”
侯方域看了眼落座在一旁的左光先,雷演祚,众人会意一笑。
收回目光,侯方域押了口茶后,方才慢条斯理的道:“没错,此局正是南都的十几个社兄社弟,联合前辈大佬的人脉,集思广益之后,联手布下的!”
“果然是诸位公子的杰作!”钱康一阵苦笑,虽然之前已有预感,但真正从侯方域口出说出来后,钱康还是感到非常的震惊,此计几乎瞒天过海,天下士民信之泰半,堪称绝妙!
“左镇的顾虑咱们不是没有考虑到,之所以弄出个假太子来,搞臭昏君的同时,也是为了给左镇一个出师的名义!”
侯方域说到这,轻轻撕开了长袍边条,取出了一份血色布帛。
“这是社兄们精心设计的一份太子密诏!血书而就,密诏左镇入京救太子驾!”
说完边将布帛递给了钱康,钱康郑重的接过这份“太子密诏”,展开布帛,阅览起来,读完后一脸的欣喜之色。
一旁的黄宗羲,看了眼己方的杰作,傲然一笑道:“有了这份密诏,外加高、姜等老前辈许诺的封王和世镇湖广的条件,不怕左镇不心动!”一言一行,显现出十足的乐观。
倒是侯方域一如既往有些谨慎,没有太过得意忘形,他慎重的道:
“太冲兄言之有理,只是那昏君已经有所警觉,欲善待假太子,趁着现在南方各省士绅百姓群情忿忿,物议还没平息下去,请钱兄尽快将这份密诏送到黄道长(黄澍,明代御史尊称道长)手中,由黄道长代为转交给左镇,期间勿假第三人之手。”
“侯公子放心,钱某定会将“密诏”妥善保管好的,绝不会出半点差池。”钱康小心翼翼的将布帛收入怀中,十分郑重地点了点头。
侯方域这才将心稍稍放下。微微沉默了片刻后,他又道:“那昏君为了练亲军,挪用了诸镇兵饷,致使亏空严重,只能拖欠饷银,这个也务必要告诉左镇,好增加咱们的筹码。
同时小弟也委托了不少社友去黄、高、刘、方、张等镇那悄悄透了消息,说朝廷挪用诸镇兵饷是因为对诸镇不满,想要削藩,据闻不少总兵大将已经对那昏君心怀怨恨之心了,并开始彼此暗中联络了。
果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到时候只要左镇“清君侧”的大旗一举,小弟相信诸镇不仅不会帮着那昏君抗击左镇,反而会响应左镇的号召,跟着左镇一起入京清君侧,讨不臣!”
入了冬,天越发的冷了,寒风不停地呼啸着,发出阵阵凄厉地声响,街市上行人单薄的衣服都被冷冷风吹得沙沙作响,不一会儿,身上的仅存的一丁点热气便被这风吹得一干二净。
“王管事,咱们离侯府还有多远?”说话的是一个矮胖的中年人,方巾棉袍,文士装扮,身后还有几个健壮的奴仆牵着大马跟随。
王管事身形瘦弱,面容清癯,闻言四下望了望,见没有人跟踪,方才陪着小心的道:“钱老爷不用着急,马上就到,马上就到。”
“从武昌到南京,千八百里,这么远学生都过来了,怎会急这一刻,王管事多虑了。”
这个矮胖中年文士轻笑道,心情很是愉快,一点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
虽然两人都保留了一些警惕之心,却依旧没能躲过大明的职业特务锦衣卫的跟踪。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沿街店铺的阴影里头,三个青年男子,此时正缩在一起,他们身着灰袍,带着毡帽,打扮得干脆利落的样子,中间为首之人,身材高大,细腰扎臂,长得很是健壮,黑黑的面堂,润中透光,大大的眼睛,炯炯闪亮,一看就是个成熟稳重之人。
左右两边,俱是二十来岁的青壮小伙,身姿矫捷,双目有神,瞧着机灵多窍的样子。
“张总旗,你确定那个中年文士就是从武昌过来和侯府联络的人吗?”右侧的年轻人一边轻轻挪动着脚步,一边小声询问道。
姓张的是个锦衣卫总旗,全名张俊,他冷眼瞥了那人一眼,道:“就是他了,在大胜关盯梢的弟兄是看着他从武昌的方向入应天府的,入城前就在分水关和侯府的苍头接头了,准没错!”
左侧的年轻人似乎要随和一些,他轻笑着对右侧的年轻人说道:“张总旗可是锦衣卫世家出身,祖上可是在万历年间随大军去朝鲜和倭奴干过仗的,北都被李闯攻破,张总旗一路南下,侍奉过三朝,啥子风浪没见过,你小子还怀疑他的能力,真是没见识到底了。”
这一番漂亮话说下来,饶是张俊平日里再怎么举止沉稳,依旧忍不住嘿嘿一笑,当下也夸赞了他几句:“李巨川,你小子也不赖,会说南方四五个省二十几种方言,各地的人物风俗,山川河流摸得清清楚楚,年纪轻轻就从一个军余做到小旗,也是不容易啊!”
“哪里哪里。”那个叫李巨川的听完摸了摸头,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
“就我最没用了。”右侧的少年见他们互相吹捧,一脸郁闷的道。
“呵呵……”张俊和李巨川闻言,不禁莞尔。
轻笑过后,张俊恢复了原本淡然的神色,小声道:“既然把目标锁定住了,咱们就要请冯都督出手了,这事皇爷好像非常重视,咱们一定要盯紧了,决不能让那个奸细走脱!”
“好,这可是一条大鱼,盯住这家伙,到时候皇爷和冯都督肯定少不了咱们的好处。”
处在三人前头的矮胖中年文士走得不紧不慢,所以张俊等人也装成一起出来喝酒的闲汉,走走停停,只远远的缀着,不敢跟得太近。
“就是这儿了,钱老爷请进。”
一到侯府门口,管事就把那个矮胖中年文士引入大门一侧的角门,一边寒暄着,一边急速引领,这宅邸虽然是侯方域临时买下的,但也颇为宏伟,从角门进去,一进院子套一进院子,里里外外好几道门槛。
矮胖中年文士名叫钱康,是监军御史黄澍的亲信幕僚,也是亲东林人士,此次来南京和侯、黄等人接洽,就是奉了黄澍的指示来的。
在侯府苍头指引下,钱康很快就在一处隐蔽的书房内见到了侯方域。
雷演祚、黄宗羲、左光先等人也都在场。
侯方域头戴逍遥巾,身披绛紫色对襟大氅,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本来还有些焦急,但在看到武昌来的使者后,反而镇定下来了。
“你退下吧。”看了眼王管事,侯方域随口吩咐道。
“是!”
管事应声而退,临走前缓缓带上了房门。
不待钱康开口,侯方域便已上前一步,拱手而道:“贵使驾临,小弟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钱康见状,连忙拱手还礼:“哪里哪里,学生钱康,见过侯公子和诸位公子。”
“客气客气!”
……
一番寒暄过后,众人各自入座,谈起了正事。
从钱康带来的消息中,侯方域等人知道左良玉已经收到了以他父亲名义发过去的书信,但是目前还没有什么表示。
另外,钱康的幕主监军御史黄澍和在武昌那边政治避难的社友们和南京这边的想法出奇的一致,都想武力推翻彰武政权(主角的年号是彰武,不是章武,章武这个年号刘备用过,主角肯定不便再用了),并努力做了左良玉的思想工作,极力怂恿左良玉兵变。奈何左良玉老病在身,雄心锐减,一直有些犹豫不定,以师出无名为由,一直按兵不动。武昌的社友们都非常的着急。
“南来太子的事钱兄可有耳闻?”
“学生已有耳闻。”听东道主侯方域说起这事,钱康不自觉的点头道。
“钱兄可知金陵各大坊市现在如何议论这事?”
“愿闻其详。”
这个时候侯方域反而不说了,黄宗羲是个急性子,忍不住就代他答道:“如今坊间群情汹涌,士民百姓们一片讨伐之声,尽皆控诉昏君之刻薄,也都在为太子的安危担忧,为其遭遇惋惜。”
“如此局势对我等到是颇为有利,这太子出现得到真是蹊跷了。”钱康有些感慨的道。
“太子是假的!”侯方域一语惊人。
“啊!啊!侯兄是如何得知的?”钱康闻言,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着实吃了一惊,随后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小声的试探道:“难道,是?”
侯方域看了眼落座在一旁的左光先,雷演祚,众人会意一笑。
收回目光,侯方域押了口茶后,方才慢条斯理的道:“没错,此局正是南都的十几个社兄社弟,联合前辈大佬的人脉,集思广益之后,联手布下的!”
“果然是诸位公子的杰作!”钱康一阵苦笑,虽然之前已有预感,但真正从侯方域口出说出来后,钱康还是感到非常的震惊,此计几乎瞒天过海,天下士民信之泰半,堪称绝妙!
“左镇的顾虑咱们不是没有考虑到,之所以弄出个假太子来,搞臭昏君的同时,也是为了给左镇一个出师的名义!”
侯方域说到这,轻轻撕开了长袍边条,取出了一份血色布帛。
“这是社兄们精心设计的一份太子密诏!血书而就,密诏左镇入京救太子驾!”
说完边将布帛递给了钱康,钱康郑重的接过这份“太子密诏”,展开布帛,阅览起来,读完后一脸的欣喜之色。
一旁的黄宗羲,看了眼己方的杰作,傲然一笑道:“有了这份密诏,外加高、姜等老前辈许诺的封王和世镇湖广的条件,不怕左镇不心动!”一言一行,显现出十足的乐观。
倒是侯方域一如既往有些谨慎,没有太过得意忘形,他慎重的道:
“太冲兄言之有理,只是那昏君已经有所警觉,欲善待假太子,趁着现在南方各省士绅百姓群情忿忿,物议还没平息下去,请钱兄尽快将这份密诏送到黄道长(黄澍,明代御史尊称道长)手中,由黄道长代为转交给左镇,期间勿假第三人之手。”
“侯公子放心,钱某定会将“密诏”妥善保管好的,绝不会出半点差池。”钱康小心翼翼的将布帛收入怀中,十分郑重地点了点头。
侯方域这才将心稍稍放下。微微沉默了片刻后,他又道:“那昏君为了练亲军,挪用了诸镇兵饷,致使亏空严重,只能拖欠饷银,这个也务必要告诉左镇,好增加咱们的筹码。
同时小弟也委托了不少社友去黄、高、刘、方、张等镇那悄悄透了消息,说朝廷挪用诸镇兵饷是因为对诸镇不满,想要削藩,据闻不少总兵大将已经对那昏君心怀怨恨之心了,并开始彼此暗中联络了。
果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到时候只要左镇“清君侧”的大旗一举,小弟相信诸镇不仅不会帮着那昏君抗击左镇,反而会响应左镇的号召,跟着左镇一起入京清君侧,讨不臣!”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