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11 第四十七章 明鬼手
- 212 第四十八章 何日归家洗客袍
- 213 第四十九章 一朝提刀振风雷
- 214 第五十章 不合时宜
- 215 第五十一章 归来
- 216 第五十二章 梨涡浅笑
- 217 第五十三章 丝雨成剑
- 218 第五十四章 带剑者
- 219 第五十五章 画堂春
- 220 第五十六章 十月朝
- 221 第五十七章 西湖鱼
- 222 第五十八章 满堂花醉三千客
- 223 第五十九章 驴耳朵
- 224 第六十章 一剑霜寒四十州
- 225 第六十一章 一生一代一双人
- 226 第六十二章 柳树皮
- 227 第六十三章 市井江湖
- 228 第六十四章 侠肝义胆
- 229 第六十五章 狮子吼
- 230 第六十六章 六扇门
- 231 第六十七章 刀之心
- 232 第六十八章 一生为母
- 233 第六十九章 收刀式
- 234 第七十章 战群雄
- 235 第七十一章 人面桃花
- 236 第七十二章 互相伤害
- 237 第七十三章 桃花袖
- 238 第七十四章 龙鼎
- 239 第七十五章 借刀杀人
- 240 第七十六章 月光杯
- 241 第七十七章 白蟾花
- 242 第七十八章 剑之植
- 243 第七十九章 闲池阁
- 244 第八十章 姑苏城
- 245 第八十一章 青鸟
- 246 第八十二章 太上忘情
- 247 第八十三章 开疆拓土
- 248 第八十四章 空山新雨后
- 249 第八十五章 陌上长歌任笑狂
- 250 第八十六章 齐夫人
- 251 第八十七章 机关术
- 252 第八十八章 昆仑觞
- 253 第八十九章 满船清梦压星河
- 254 第九十章 雕胡米
- 255 第九十一章 朝辞白帝彩云间
- 256 第九十二章 一步杀一人
- 257 第九十三章 坐隐对樵人
- 258 第九十四章 笔墨丹青
- 259 第九十五章 千机毒
- 260 第九十六章 一座坟
- 261 第九十七章 九鼎
- 262 第九十八章 尔虞我诈
- 263 第九十九章 凤鸣秋梧
- 264 第一百章 望穿秋水人不见
- 265 第一百零一章 狂佛
- 266 第一百零二章 楚腰纤细掌中轻
- 267 第一章 哀时命
- 268 第二章 奔丧
- 269 第三章 入我相思门
- 270 第四章 竹间风
- 271 第五章 千里共婵娟
- 272 第六章 打唐门
- 273 第七章 人道海水深
- 274 第八章 杀无名
- 275 第九章 杀生佛
- 276 第十章 毁人不倦
- 277 第十一章 莫封侯
- 278 第十二章 有山一长
- 279 第十三章 四面楚歌
- 280 第十四章 套路
- 281 第十五章 靴里剑
- 282 第十六章 长街当哭
- 283 第十七章 般若
- 284 第十八章 杀生碑
- 285 第十九章 万卷楼
- 286 第二十章 刁难
- 287 第二十一章 笛音
- 288 第二十二章 弈棋者
- 289 第二十三章 杀胡令
- 290 第二十四章 江边
- 291 第二十五章 北山书院
- 292 第二十六章 答案
- 293 第二十七章 四公子
- 294 第二十八章 爱别离(一)
- 295 第二十九章 爱别离(二)
- 296 第三十章 不动如山
- 297 第三十一章 爱别离(三)
- 298 第三十二章 手谈
- 299 第三十三章 闲敲棋子落灯花
- 300 第三十四章 气压一座城
- 301 第三十五章 退避三舍
- 302 第三十六章 调虎离山
- 303 第三十七章 太素
- 304 第三十八章 醉笑陪公三万场
- 305 第三十九章 万佛朝宗
- 306 第四十章 如来神掌
- 307 第四十一章 荻花
- 308 第四十二章 桃花衣
- 309 第四十三章 止境大法
- 310 第四十四章 铁衣寒
- 311 第四十五章 暖脚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五十七章 西湖鱼
第五十七章 西湖鱼
今朝西湖不同前世。
因诸侯乱逾千年,西湖在吴越时就已被治理;到楚国之际,西湖已成鱼米之乡。
后经前秦,虽被庙堂冷落,余杭西湖却受到了浮屠塔,南山书院,道家的追捧。
他们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高塔、道观、藏经阁、经幢和石窟。
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这些寺庙中也有灵隐寺,雷峰塔等苏幕遮耳熟能详的名胜,此外还有白云观,听松书院和画堂春。
在前秦后期,西湖因战乱而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及至重回南楚治理时,苏幕遮伯父以凌厉风行之势,不顾豪富阻挠,拆除茭田荷荡,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重新恢复了西湖盛景。
当时楚国初定,西湖富豪甚至有造反之势,是鱼蓑子出面镇压,才没有出了大乱子。
这也使西湖面积远大于苏幕遮前世所见。湖之西,湖之南延伸至西山脚下,东北延伸至武林门一带。
香客可泛舟于山脚再徒步上山拜佛,为佛途,道路增添了不少雅意。
余杭在西湖之东。中原与扶桑的商贸由余杭始,再经钱塘江入海,因此余杭也是一处繁荣之所。
余杭多旅者,或泛舟于湖上,赏湖光可爱;或坐于湖畔的茶棚酒肆,尝西湖鱼品龙井茶;或登山入寺观,观山外山楼外楼之美景,听钟声禅音。
翌日,余杭,西湖。
苏幕遮一行人来到湖畔时正值黄昏,夕阳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
岸上花坞一片橙红,垂柳枝条随风在水中摇荡。临岸荷塘的莲叶正舒展,荷叶未满池塘,零星一两朵。
租了客栈,苏幕遮一行人在拜访画堂春途中先捡了一家人流如织的酒楼果腹。
上楼来坐在临窗处正见湖中美景,甚至有树枝伸在了窗户边儿。
余杭景美,美食也多。小二见一行人衣着不凡,上来就一串珠玉一贯到底似的将菜名报了个遍。
只是他吴语甚重,官话说的不大明白,苏幕遮愣是一句也没听懂。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道士云起时与僧人溪花也不是能委屈自己的主儿。
见苏幕遮不行,他俩立刻操着半生不熟的吴语点起菜来。
今世不曾有南梁,僧人忌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五腥而不忌荤。
因此溪花毫不顾忌,“啪啪”的点一堆荤素后,又点了西湖龙井与径山茶,末了才让苏幕遮要了一份“定升糕”。
茶先来。定是溪花与云起时吩咐过,小二只将茶叶,茶壶,沸水与茶具一起拎了过来,未泡。
龙井与径山各一小茶叶罐,溪花目不视,只闻茶香即知二者是谁。
沏茶也是门学问,苏幕遮以前只能说是倒茶。
溪花与云起时在摸到茶壶后,立时优雅起来,汤杯,置茶,高冲,分茶与敬茶,井然有序,让苏幕遮看的是悦目怡心。
叶秋荻早与一僧一道饮过茶,漱玉也是知茶礼,懂茶道的人。俩人品茶时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更赏心悦目。
春雨楼勾首领与江雨桥就有些拘束了,不自然学着他们品茶。
至于苏幕遮,他双手接过茶杯后,品了一品,知不烫后,一口即饮尽了。
“牛嚼牡丹。”溪花鄙夷的看着苏幕遮,又分茶时略过了苏幕遮。
苏幕遮眉毛一扬,“付账的是我。”
溪花无动于衷。
云起时胳膊轻顶了顶溪花的胳膊,“这一桌子菜可价格不菲。”
溪花这才才不情不愿的为苏幕遮倒了一杯茶,深以为憾道:“这径山茶唯有径山寺最佳,种在它处便少了个中三味。”
显然,他引以为憾的是不能引种到鸟窠禅寺。
苏幕遮不甚懂,咂摸半天也品不出三种味道来,而且茶不顶饿,他一连饮了三四杯,却压不住胃中饥火。
正准备催要时,小二才菜陆续端上来,慢慢的摆了一整桌。怪不得云起时会说价格不菲了。
一桌菜中,最香的莫过于西湖醋鱼。
鱼选草鱼而非鲈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端上来时浇有一层糖醋,鲜嫩酸甜,勾人馋虫。
苏幕遮只闻了一闻,饥火就止不住的往外冒了,急忙大快朵颐起来。
在苏幕遮座位右侧的桌子上,刚坐了三人,二老一少,一头陀二书生。
许是闻到了西湖醋鱼的香味,这三人对视一眼,年轻书生目指苏幕遮,眼角含笑。
生有一嘴虬髯,两鬓茂盛而额头秃的头陀立时开口道:“小二,先来份西湖醋鱼。”
伺候在跟前的小二为难道:“禅月大师,方才上楼时告诉你咯,今朝已是晚快边儿(傍晚),没鱼儿了。”
“笑话!”年长书生震怒的拍桌子,引起了苏幕遮抬头。这书生长脸皱纹多,留着山羊胡子,他摸着胡子,厉声道:“这酒楼就在西湖边,就是现在钓,也耽误不了我等用饭。难道是西湖里没鱼了?”
小二奇怪的看着三人,这头陀与年长书生虽不是常客,来的也算频繁了,怎会不知西湖鱼少之又少的原因?
年轻书生也拍桌子,“还不快去准备,难道是嫌我等付不起饭钱?”
小二虽觉奇怪,还是对这不曾见过的年轻书生解释道:“客官有所不知,朝廷当年置撩湖兵千人疏浚西湖。因朝廷缺钱少粮,而西湖草鱼肥,便将草鱼作为了撩湖兵粮饷。一直到现在,每个西湖渔民每日都得向撩湖兵缴纳数斤鱼,余下的才卖到酒肆,自然就不多了。”
“奇哉怪也。”年轻书生不解,“难道这撩湖兵现在还发不出粮饷来?”
小二摇头,“这个小的就不清楚了,总是现在是没鱼,客官要不点点儿别的?”
“啪!”年长书生一拍桌子,“不就是鱼么,我写一首诗,你交给一个人,保你酒肆以后天天不少鱼。”
小二满脸不信,心说只听你谗书生乌鸦嘴,不曾听你有写诗变鱼的本事。
小二心中这般想,却还是去取了笔墨纸砚。
毕竟谗书生诗名在外,他的诗虽变不出鱼来,但若在自家酒肆留下佳句,传出去也是活招牌不是。
年长书生接过笔墨后一挥而就。
待墨迹干后,抬头见苏幕遮与身旁女子在咬耳朵,忙指了指苏幕遮,对小二道:“你将这首诗递给他,保你天天有鱼。”
小二将信将疑,但不敢拂了谗书生面子,陪笑走到苏幕遮面前,在苏幕遮疑惑目光中,递给他一张纸,道:“客官,这是那边老书生让我交给您的。”
因诸侯乱逾千年,西湖在吴越时就已被治理;到楚国之际,西湖已成鱼米之乡。
后经前秦,虽被庙堂冷落,余杭西湖却受到了浮屠塔,南山书院,道家的追捧。
他们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高塔、道观、藏经阁、经幢和石窟。
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这些寺庙中也有灵隐寺,雷峰塔等苏幕遮耳熟能详的名胜,此外还有白云观,听松书院和画堂春。
在前秦后期,西湖因战乱而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及至重回南楚治理时,苏幕遮伯父以凌厉风行之势,不顾豪富阻挠,拆除茭田荷荡,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重新恢复了西湖盛景。
当时楚国初定,西湖富豪甚至有造反之势,是鱼蓑子出面镇压,才没有出了大乱子。
这也使西湖面积远大于苏幕遮前世所见。湖之西,湖之南延伸至西山脚下,东北延伸至武林门一带。
香客可泛舟于山脚再徒步上山拜佛,为佛途,道路增添了不少雅意。
余杭在西湖之东。中原与扶桑的商贸由余杭始,再经钱塘江入海,因此余杭也是一处繁荣之所。
余杭多旅者,或泛舟于湖上,赏湖光可爱;或坐于湖畔的茶棚酒肆,尝西湖鱼品龙井茶;或登山入寺观,观山外山楼外楼之美景,听钟声禅音。
翌日,余杭,西湖。
苏幕遮一行人来到湖畔时正值黄昏,夕阳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
岸上花坞一片橙红,垂柳枝条随风在水中摇荡。临岸荷塘的莲叶正舒展,荷叶未满池塘,零星一两朵。
租了客栈,苏幕遮一行人在拜访画堂春途中先捡了一家人流如织的酒楼果腹。
上楼来坐在临窗处正见湖中美景,甚至有树枝伸在了窗户边儿。
余杭景美,美食也多。小二见一行人衣着不凡,上来就一串珠玉一贯到底似的将菜名报了个遍。
只是他吴语甚重,官话说的不大明白,苏幕遮愣是一句也没听懂。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道士云起时与僧人溪花也不是能委屈自己的主儿。
见苏幕遮不行,他俩立刻操着半生不熟的吴语点起菜来。
今世不曾有南梁,僧人忌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五腥而不忌荤。
因此溪花毫不顾忌,“啪啪”的点一堆荤素后,又点了西湖龙井与径山茶,末了才让苏幕遮要了一份“定升糕”。
茶先来。定是溪花与云起时吩咐过,小二只将茶叶,茶壶,沸水与茶具一起拎了过来,未泡。
龙井与径山各一小茶叶罐,溪花目不视,只闻茶香即知二者是谁。
沏茶也是门学问,苏幕遮以前只能说是倒茶。
溪花与云起时在摸到茶壶后,立时优雅起来,汤杯,置茶,高冲,分茶与敬茶,井然有序,让苏幕遮看的是悦目怡心。
叶秋荻早与一僧一道饮过茶,漱玉也是知茶礼,懂茶道的人。俩人品茶时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更赏心悦目。
春雨楼勾首领与江雨桥就有些拘束了,不自然学着他们品茶。
至于苏幕遮,他双手接过茶杯后,品了一品,知不烫后,一口即饮尽了。
“牛嚼牡丹。”溪花鄙夷的看着苏幕遮,又分茶时略过了苏幕遮。
苏幕遮眉毛一扬,“付账的是我。”
溪花无动于衷。
云起时胳膊轻顶了顶溪花的胳膊,“这一桌子菜可价格不菲。”
溪花这才才不情不愿的为苏幕遮倒了一杯茶,深以为憾道:“这径山茶唯有径山寺最佳,种在它处便少了个中三味。”
显然,他引以为憾的是不能引种到鸟窠禅寺。
苏幕遮不甚懂,咂摸半天也品不出三种味道来,而且茶不顶饿,他一连饮了三四杯,却压不住胃中饥火。
正准备催要时,小二才菜陆续端上来,慢慢的摆了一整桌。怪不得云起时会说价格不菲了。
一桌菜中,最香的莫过于西湖醋鱼。
鱼选草鱼而非鲈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端上来时浇有一层糖醋,鲜嫩酸甜,勾人馋虫。
苏幕遮只闻了一闻,饥火就止不住的往外冒了,急忙大快朵颐起来。
在苏幕遮座位右侧的桌子上,刚坐了三人,二老一少,一头陀二书生。
许是闻到了西湖醋鱼的香味,这三人对视一眼,年轻书生目指苏幕遮,眼角含笑。
生有一嘴虬髯,两鬓茂盛而额头秃的头陀立时开口道:“小二,先来份西湖醋鱼。”
伺候在跟前的小二为难道:“禅月大师,方才上楼时告诉你咯,今朝已是晚快边儿(傍晚),没鱼儿了。”
“笑话!”年长书生震怒的拍桌子,引起了苏幕遮抬头。这书生长脸皱纹多,留着山羊胡子,他摸着胡子,厉声道:“这酒楼就在西湖边,就是现在钓,也耽误不了我等用饭。难道是西湖里没鱼了?”
小二奇怪的看着三人,这头陀与年长书生虽不是常客,来的也算频繁了,怎会不知西湖鱼少之又少的原因?
年轻书生也拍桌子,“还不快去准备,难道是嫌我等付不起饭钱?”
小二虽觉奇怪,还是对这不曾见过的年轻书生解释道:“客官有所不知,朝廷当年置撩湖兵千人疏浚西湖。因朝廷缺钱少粮,而西湖草鱼肥,便将草鱼作为了撩湖兵粮饷。一直到现在,每个西湖渔民每日都得向撩湖兵缴纳数斤鱼,余下的才卖到酒肆,自然就不多了。”
“奇哉怪也。”年轻书生不解,“难道这撩湖兵现在还发不出粮饷来?”
小二摇头,“这个小的就不清楚了,总是现在是没鱼,客官要不点点儿别的?”
“啪!”年长书生一拍桌子,“不就是鱼么,我写一首诗,你交给一个人,保你酒肆以后天天不少鱼。”
小二满脸不信,心说只听你谗书生乌鸦嘴,不曾听你有写诗变鱼的本事。
小二心中这般想,却还是去取了笔墨纸砚。
毕竟谗书生诗名在外,他的诗虽变不出鱼来,但若在自家酒肆留下佳句,传出去也是活招牌不是。
年长书生接过笔墨后一挥而就。
待墨迹干后,抬头见苏幕遮与身旁女子在咬耳朵,忙指了指苏幕遮,对小二道:“你将这首诗递给他,保你天天有鱼。”
小二将信将疑,但不敢拂了谗书生面子,陪笑走到苏幕遮面前,在苏幕遮疑惑目光中,递给他一张纸,道:“客官,这是那边老书生让我交给您的。”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