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3 第六十一章 边城危局(下)
- 124 第六十二章 血战敦煌
- 125 第六十三章 元旦大比(一)
- 126 第六十四章 元旦大比(二)
- 127 第六十五章 元旦大比(三)
- 128 第六十六章 元旦大比(四)
- 129 第六十七章 元旦大比(五)
- 130 第六十八章 元旦大比(六)
- 131 第六十九章 城头除夕
- 132 第七十章 元旦祭祀
- 133 第七十一章 始祖庙
- 134 第七十二章 人肉盾牌
- 135 第七十三章 冰污水蛭
- 136 第七十四章 责任我担
- 137 第七十五章 唐人血性
- 138 第七十六章 杀人者黎茂
- 139 第七十七章 萨满祭司
- 140 第七十八章 止干戈
- 141 第七十九章 梨花白
- 142 第八十章 建言书
- 143 第八十一章 小锅米线
- 144 第八十二章 何氏叔侄
- 145 第八十三章 早市
- 146 第八十四章 我要修炼
- 147 第八十五章 寻衅
- 148 第八十六章 报名
- 149 第八十七章 去芥蒂
- 150 第八十八章 广聚轩
- 151 第八十九章 遇故知
- 152 第九十章 宴席不断
- 153 第九十一章 滇北盟
- 154 第九十二章 同气连枝
- 155 第九十三章 五禽戏
- 156 第九十四章 离家难(上)
- 157 第九十五章 离家难(下)
- 158 第九十六章 一切为了强大
- 159 第九十七章 筑基大会(一)
- 160 第九十八章 筑基大会(二)
- 161 第九十九章 筑基大会(三)
- 162 第一百章 筑基大会(四)
- 163 第一零一章 筑基大会(五)
- 164 第一零二章 筑基大会(六)
- 165 第一零三章 筑基大会(七)
- 166 第一零四章 筑基大会(八)
- 167 第一零五章 筑基大会(九)
- 168 第一零六章 筑基大会(十)
- 169 第一零七章 筑基大会(十一)
- 170 第一零八章 筑基大会(十二)
- 171 第一零九章 筑基大会(十三)
- 172 第一一零章 筑基大会(十四)
- 173 第一一一章 筑基大会(十五)
- 174 第一一二章 筑基大会(十六)
- 175 第一一三章 筑基大会(十七)
- 176 第一一四章 筑基大会(十八)
- 177 第一一五章 筑基大会(十九)
- 178 第一一六章 筑基大会(二十)
- 179 第一一七章 筑基大会(二一)
- 180 第一一八章 筑基大会(二二)
- 181 第一一九章 筑基大会(二三)
- 182 第一二零章 筑基大会(二四)
- 183 第一二一章 筑基大会(二五)
- 184 第一二二章 筑基大会(二六)
- 185 第一二三章 鲛人骸骨
- 186 第一二四章 联合购买
- 187 第一二五章 邀请
- 188 第一二六章 话别
- 189 第一二七章 风从东方来
- 190 第一二八章 备战百强赛
- 191 第一二九章 上元灯会(上)
- 192 第一三零章 上元灯会(下)(明天元旦,晚上一更)
- 193 第一三一章 敦煌上元(祝大家元旦快乐!)
- 194 第一三二章 敦煌祭奠
- 195 第一三三章 匠作人才
- 196 第一三四章 劳军
- 197 第一三五章 淘宝
- 198 第一三六章 问政
- 199 第一三七章 订策(上)
- 200 第一三八章 订策(中)
- 201 第一三九章 订策(下)
- 202 第一四零章 前途归路(上)
- 203 第一四一章 前途归路(下)
- 204 第一四二章 走向正轨
- 205 第一四三章 开城之日
- 206 第一四四章 城门相送
- 207 第一四五章 紫衣来了
- 208 第一四六章 启程
- 209 第一章 渡河(上)
- 210 第二章 渡河(下)
- 211 第三章 职位变动
- 212 第四章 皇子布局
- 213 第五章 相约金陵
- 214 第六章 采购礼品
- 215 第七章 后顾之忧
- 216 第八章 北人乘舟
- 217 第九章 江上机遇
- 218 第十章 船家冤情
- 219 第十一章 请您相助
- 220 第十二章 初识汨罗
- 221 第十三章 许家宗祠
- 222 第十四章 寻坟记
- 223 第十五章 起骸骨
- 224 第十六章 拜贴
- 225 第十七章 父子相商
- 226 第十八章 夜探
- 227 第十九章 山桐子
- 228 第二十章 不速之客
- 229 第二十一章 端午祭奠(上)
- 230 第二十二章 端午祭奠(中)
- 231 第二十三章 端午祭奠(下)
- 232 第二十四章 血色寿宴(上)
- 233 第二十五章 血色寿宴(中)
- 234 第二十六章 血色寿宴(下)
- 235 第二十七章 灭妖道
- 236 第二十八章 离汨罗(上)
- 237 第二十九章 离汨罗(下)
- 238 第三十章 金陵好地方
- 239 第三十一章 偷鸡不成
- 240 第三十二章 蚀尽米
- 241 第三十三章 红尘练心
- 242 第三十四章 目的地金陵
- 243 第三十五章 进城
- 244 第三十六章 问路
- 245 第三十七章 雨花巷
- 246 第三十八章 腰牌
- 247 第四十二章 献灵丹
- 248 第四十三章 两个条件
- 249 第四十四章 赐宅院
- 250 第四十五章 黎茂进城
- 251 第四十六章 轻松过关
- 252 第四十七章 问诊
- 253 第四十八章 家庭会议
- 254 第四十九章 新店开张
- 255 第五十章 观摩学习
- 256 第五十一章 擦肩而过
- 257 第五十二章 宋皇家事
- 258 第五十三章 阿离下山
- 259 第五十四章 涂山冲的愤怒
- 260 第五十五章 轩辕来客
- 261 第五十六章 盛情款待
- 262 第五十七章 兄长谊
- 263 第五十八章 师长慈
- 264 第五十九章 截杀与救援(上)
- 265 第六十章 截杀与救援(中)
- 266 第六十一章 截杀与救援(下)
- 267 第六十二章 天子一怒(上)
- 268 第六十三章 天子一怒(下)
- 269 第六十四章 召见天火
- 270 第六十五章 初次传送
- 271 第六十六章 赠筑基丹
- 272 第六十七章 面圣
- 273 第六十八章 奏对
- 274 第六十九章 暗流涌动(上)
- 275 第七十章 暗流涌动(下)
- 276 第七十一章 雨花巷管委会
- 277 第七十二章 庆功宴(上)
- 278 第七十三章 庆功宴(下)
- 279 第七十四章 卓识远见
- 280 第七十五章 追查奸商
- 281 第七十六章 催稿
- 282 第七十七章 除夕夜(上)
- 283 第七十八章 除夕夜(中)
- 284 第七十九章 除夕夜(下)
- 285 第八十章 定价权
- 286 第八十一章 初相逢
- 287 第八十二章 宣慰雨花巷
- 288 第八十三章 又见兄长
- 289 第八十四章 再聚首
- 290 第八十五章 二次问策
- 291 第八十六章 黎茂的身世
- 292 第八十七章 再聚首
- 293 第八十八章 正当时
- 294 第一章 山上有云(上)
- 295 第二章 山上有云(中)
- 296 第三章 山上有云(下)
- 297 第四章 云上有殿(上)
- 298 第五章 云上有殿(下)
- 299 第六章 登山(一)
- 300 第七章 登山(二)
- 301 第八章 登山(三)
- 302 第九章 登山(四)
- 303 第十章 登山(五)
- 304 第十一章 登山(六)
- 305 第十二章 登山(七)
- 306 第十三章 登山(八)
- 307 第十四章 登山(九)
- 308 第十五章 登山(十)
- 309 第十六章 登山(十一)
- 310 第十七章 登山(十二)
- 311 第十八章 登山(十三)
- 312 第十九章 登山(十四)
- 313 第二十章 登山(十五)
- 314 第二十一章 登山(十六)
- 315 第二十二章 登山(十七)
- 316 第二十三章 登山(十八)
- 317 第二十四章 登山(十九)
- 318 第二十五章 登山(二十)
- 319 第二十六章 登山(二十一)
- 320 第二十七章 登山(二十二)
- 321 第二十八章 登山(二十三)
- 322 第二十九章 登山(二十四)
- 323 第三十章 登山(二十五)
- 324 第三十一章 登山(二十六)
- 325 第三十二章 登山(二十七)
- 326 第三十三章 登山(二十八)
- 327 第三十四章 登山(二十九)
- 328 第三十五章 登山(三十)
- 329 第三十六章 叛乱
- 330 第三十七章 变革
- 331 第三十八章 平叛
- 332 第三十九章 失约
- 333 第四十章 省亲
- 334 第四十一章 日月星三使
- 335 第四十二章 为国戍边
- 336 第四十三章 璇玑炫彩
- 337 第四十四章 山上的日子
- 338 第四十五章 风云起
- 339 第四十六章 越级试炼
- 340 第四十七章 胸怀天下之人
- 341 第四十八章 天堑危机
- 342 第四十九章 塞北盛会
- 343 第五十章 又见敦煌
- 344 第五十一章 偷营
- 345 第五十二章 军卒悲苦
- 346 第五十三章 天下盟
- 347 第五十四章 冥军初现
- 348 第五十五章 三国覆灭
- 349 第五十六章 灭白莲
- 350 第五十七章 平归绥
- 351 第五十八章 备战忙
- 352 第五十九章 终极一战
- 353 匆匆结尾,遗憾和轻松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十一章 始祖庙
第七十一章 始祖庙
黎茂是城墙上的一个特殊存在,他已经在城北浴血奋战了二十多天,却一直没有加入边军,军中的各级将校好像也失去了招揽他的兴趣,而黎茂在城墙上的待遇与边军普通士卒相同。
边军中的普通士卒大多非常佩服黎茂,对他的武勇、冷静、坚忍和高超武艺都赞不绝口,很多士卒把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每次战斗只要黎茂还在城头上英勇杀敌,他身边的边军士卒就会觉得心中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血液中自然多了一些血性和疯狂。
但是军官们却尽量避免与他碰面,碰到了最多称一声“义士”,就会掉头离开,从来不做更多的接触。
开始时很多边军士卒不能理解,私下里会议论将军们的态度有些冷血无情,这样冷遇黎茂实在不应该。
毕竟黎茂冒险刺杀蒙军先锋大将朝鲁,令敦煌城中军民士气大振,他还一直坚守城墙与边军并肩杀敌,如果军方还这么猜疑他确实过分了。
但黎茂自身好像对军方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怨言,直到有一天有人问黎茂为什么军方高层要这么对他,他不觉得委屈吗?
黎茂给出了一个答案--“侠以武犯禁”,然后没有再做更多的解释。
有好事的老兵专门拿这五个字去请教过军中的文书,文书听到这五个字后,连连点头,不禁脱口吟诵: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好事的老兵听得一头雾水,急忙请教说:“先生,您知道我们都是老粗,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不错了,您说这么一堆文绉绉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还请先生用大白话给我说说。”
文书说:“黎义士可以称为‘侠士’,他知道‘武与法’的天生对立,还能把握住暴力与律例之间的尺度,实在难能可贵。你们可以多跟他学学做人,但是不可学他做事。”
好事老兵听得似懂非懂,但是看文书不愿意再解释,只好感谢走人。
很快黎茂说的五个字传就到了在议事堂内批阅公文的范云超将军耳中,范将军感叹道:“侠以武犯禁!看得真透彻,这种有勇有谋的干才不能来我军中效力,可惜了,可惜了!”
一旁听令的黄千总急忙问:“将军说的可是黎茂?我也奇怪他为何不愿参军,而将军您也明令我们少与他接触。”
范将军瞪了一眼黄千总说:“朝廷不喜欢这种不受控制的武力存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因为刺杀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朝廷不得不防呀!你说我能让你们和他多接触吗?他会影响你们未来在军方的仕途。
平时你要是多看点书,还需要问我这样的问题吗?对了,上次让你看书识字,现在进度如何?”
黄千总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结结巴巴地说:“将军,最近战事吃紧,我带的步战营又顶在城北大战的那段城墙上,我已经很努力的在学习识字了。”
范将军冷着脸问:“哦?那现在已经认了多少字了?”
黄千总尴尬地伸出两个指头,没敢说话。
范将军脸色稍霁说:“嗯,两百字,还不错,继续加油。”
黄千总哭丧着脸说:“将军,不敢瞒您,是二十个字!”说完他夺路而逃,冲出门去。
只见背后一对拳头大小的流星锤从他头顶擦过,还好没击中他的后脑或后背,否则他不死也得受点内伤。
范将军的声音传来:“去看看那个黎茂,也不要冷了这种义士的心。”
当黄千总在城墙上看到黎茂时,黎茂正顶着大风站在城垛口上,盯着远方根本看不见的蒙军营寨发呆。
黄千总远远地就大喊道:“黎兄弟,今天蒙军应该不会来进攻了,你还是快回屋暖和一下吧。”
黎茂并未回头说:“我有种不祥的预感,今天蒙军必然会来攻城,而且今日将是个死局!”
黄千总脸色一变,抬头看看天色:“现在已经接近午时了,蒙军还没有出现,兄弟莫非是太焦虑了?”
黎茂跳下城垛,快步走下城墙说:“黄兄,让兄弟们抓紧时间休息,下午可能会有恶战。”
黄千总看黎茂不似作伪,还是提前做些准备的好,急忙下去安排防务去了。
……
敦煌城,城主府外,这时已经聚集了百余位士绅乡老的代表。
虽然今天天气格外寒冷,但在城主府外等候的这些士绅乡老却热情高涨,他们都是被大家公推出来,在今年祭祖大会上可以进入始祖庙正殿磕头的头面人物。
始祖庙正殿可不是普通人能进的,一年就开放一次,只有有官身或朝廷认可的良善人家家主才能进去,这样的荣耀拿出去足可以吹一辈子,更关键的是始祖庙香火历来灵验,进去祭拜祈福,可以给家族带来好运。
等士绅乡老聚齐以后,就看到司马大人匆匆从城主府里走了出来,问了一下录事参军祭祖大典的准备情况后,司马大人就站在城主府门前的台阶上说:“诸位士绅乡老,城主大人身体抱恙,但仍会坚持参加祭奠仪式,不过大人只能乘马车前往始祖庙,他托我告诉大家,他与敦煌城百姓同在。”
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好多人上前询问城主大人的身体。
府司马在门前支应着,让录事参军快去府内禀报一切就绪,准备出发,以免误了吉时。
录事参军急忙通过一堂,吩咐下人备马车,在城主府正门等候,他穿过两进院子,直达后堂禀报。
长史好不容易说服城主大人不要步行前往始祖庙,立刻安排府内下人抬来了小轿,把城主大人扶进了小轿内。
夫人安排丫鬟又送来了一件皮毛大氅和一个紫铜手炉,炭火已经煨好,垫上一块手帕,拿在手里温度刚刚好。
因为城主大人大病初愈,出席活动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务必要保证祭祀活动非常流畅,避免大人再次遭受风寒。
等录事参军进来禀报后,长史急忙让仆役将城主大人的小轿抬往门口。
到了门口,城主大人出了轿子和大家挥了挥手,还没有说上两句话,就被长史大人送进了马车里。
长史亲自坐在车夫旁边的位置上,和司马一起劝阻士绅乡老们,不让他们不断地上前请安,恳请大家一同前往始祖庙。
终于百余名士绅乡老簇拥着一辆马车向内城和外城交界处的始祖庙走去,一路上浩浩荡荡,引起城内居民一片艳羡赞叹。
这支队伍足足走了两刻钟,终于到达始祖庙前,此时始祖庙外已经人山人海,足有数万人到场。
敦煌城的城门守卫和税官带领着一千城防军在现场维持秩序,所以整体局面井然有序。
往年元旦祭祀活动并没有这么多人,但是今年因为蛮族联军兵临城下,更多的人希望通过祭拜祈福活动,帮助敦煌城免去刀兵之祸,所以出现了数万人同祭的盛况。
城主大人的马车一直走到始祖庙的台阶下才停了下来,长史扶着城主大人出了马车。
李城主站在马车的御者位置上,环视全场,那是一张张朴实的唐人脸,虽然因为等候时间过长,很多人都冻得面色青白,但是他们脸上没有一丝怨怼,只有一种期盼和孺慕之情。
李城主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是这些勤劳朴实、从不抱怨的唐人在这片荒滩戈壁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守卫着唐国的边疆,他们更有资格进始祖庙里祭拜先祖。
李城主哽咽了,他用力向四周的唐人百姓挥着手,大喊道:“天佑大唐,国运绵长,伏灭异邦,保卫敦煌!”
李城主病后初愈,中气不足,即使拼命大吼,也只有附近的百十人听到了,但这百十人可是从全城七十多万百姓中挑出来的士绅乡老,全部都是人精,立刻齐声高喊口号,将城主的话传给在场的人听到。
“天佑大唐,国运绵长,伏灭异邦,保卫敦煌!”
“……”
这样的呐喊声很快传遍了始祖庙广场,又一路向外蔓延,不久之后就连城墙上的边军也开始呐喊这样气势磅礴的口号了。
李城主擦去眼角的热泪,在长史的搀扶下跳下马车,沿阶梯而上走进了始祖庙的正殿。
唐人的始祖庙内供奉三人,伏羲为正,炎黄为辅,正是这三位人祖带领华夏族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而唐国是华夏族当世的继承者之一,自然传承了华夏族的文明和文化。
元旦祭祖仪式正式开始,由敦煌府长史主持盛典,完全按照汉时流传下来的祭祖仪程严格执行:
一、盛世鸣钟;
二、敬献祭品;
三、净手上香;
四、行施拜礼;
五、恭读祭文;
六、高唱颂歌;
七、乐舞敬拜;
八、祈福大唐;
九、天地人和。
先由城主大人和城守将军共同敲响盛世唐钟,代表着军民合作、共创盛世。
又有青壮抬上三牲五畜,城主大人带士绅乡老代表绕始祖庙一周,边走边撤下五谷、纸钱、饼羹等祭品。
李城主在金盆中认真净了三遍手,然后接过三株点燃高香插入伏羲大帝面前的香炉中,再分别向黄帝、炎帝敬献高香。
在李城主的带领下,全体参祭人员一同向人祖三圣行三叩九拜之礼。
礼毕后,李城主从长史手中接过一幅黄绢,上面写着祭文,向人祖三圣再施一礼,开始朗诵起来。
岁次辛卯,节届元旦。神州日丽,万象更新。谨以三牲五谷之仪,万人齐心之意恭祭于我华夏始祖,文曰:
人文初祖,业贯玄黄。悠悠姬水,千古馨香。
才播九域,艺胜万邦。五谷莳播,弓矢精良。
舟车致远,阵法名扬。指南莫匹,历数无双。
造字礼让,作数自强。内经治病,服衣树桑。
……
边军中的普通士卒大多非常佩服黎茂,对他的武勇、冷静、坚忍和高超武艺都赞不绝口,很多士卒把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每次战斗只要黎茂还在城头上英勇杀敌,他身边的边军士卒就会觉得心中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血液中自然多了一些血性和疯狂。
但是军官们却尽量避免与他碰面,碰到了最多称一声“义士”,就会掉头离开,从来不做更多的接触。
开始时很多边军士卒不能理解,私下里会议论将军们的态度有些冷血无情,这样冷遇黎茂实在不应该。
毕竟黎茂冒险刺杀蒙军先锋大将朝鲁,令敦煌城中军民士气大振,他还一直坚守城墙与边军并肩杀敌,如果军方还这么猜疑他确实过分了。
但黎茂自身好像对军方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怨言,直到有一天有人问黎茂为什么军方高层要这么对他,他不觉得委屈吗?
黎茂给出了一个答案--“侠以武犯禁”,然后没有再做更多的解释。
有好事的老兵专门拿这五个字去请教过军中的文书,文书听到这五个字后,连连点头,不禁脱口吟诵: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好事的老兵听得一头雾水,急忙请教说:“先生,您知道我们都是老粗,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不错了,您说这么一堆文绉绉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还请先生用大白话给我说说。”
文书说:“黎义士可以称为‘侠士’,他知道‘武与法’的天生对立,还能把握住暴力与律例之间的尺度,实在难能可贵。你们可以多跟他学学做人,但是不可学他做事。”
好事老兵听得似懂非懂,但是看文书不愿意再解释,只好感谢走人。
很快黎茂说的五个字传就到了在议事堂内批阅公文的范云超将军耳中,范将军感叹道:“侠以武犯禁!看得真透彻,这种有勇有谋的干才不能来我军中效力,可惜了,可惜了!”
一旁听令的黄千总急忙问:“将军说的可是黎茂?我也奇怪他为何不愿参军,而将军您也明令我们少与他接触。”
范将军瞪了一眼黄千总说:“朝廷不喜欢这种不受控制的武力存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因为刺杀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朝廷不得不防呀!你说我能让你们和他多接触吗?他会影响你们未来在军方的仕途。
平时你要是多看点书,还需要问我这样的问题吗?对了,上次让你看书识字,现在进度如何?”
黄千总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结结巴巴地说:“将军,最近战事吃紧,我带的步战营又顶在城北大战的那段城墙上,我已经很努力的在学习识字了。”
范将军冷着脸问:“哦?那现在已经认了多少字了?”
黄千总尴尬地伸出两个指头,没敢说话。
范将军脸色稍霁说:“嗯,两百字,还不错,继续加油。”
黄千总哭丧着脸说:“将军,不敢瞒您,是二十个字!”说完他夺路而逃,冲出门去。
只见背后一对拳头大小的流星锤从他头顶擦过,还好没击中他的后脑或后背,否则他不死也得受点内伤。
范将军的声音传来:“去看看那个黎茂,也不要冷了这种义士的心。”
当黄千总在城墙上看到黎茂时,黎茂正顶着大风站在城垛口上,盯着远方根本看不见的蒙军营寨发呆。
黄千总远远地就大喊道:“黎兄弟,今天蒙军应该不会来进攻了,你还是快回屋暖和一下吧。”
黎茂并未回头说:“我有种不祥的预感,今天蒙军必然会来攻城,而且今日将是个死局!”
黄千总脸色一变,抬头看看天色:“现在已经接近午时了,蒙军还没有出现,兄弟莫非是太焦虑了?”
黎茂跳下城垛,快步走下城墙说:“黄兄,让兄弟们抓紧时间休息,下午可能会有恶战。”
黄千总看黎茂不似作伪,还是提前做些准备的好,急忙下去安排防务去了。
……
敦煌城,城主府外,这时已经聚集了百余位士绅乡老的代表。
虽然今天天气格外寒冷,但在城主府外等候的这些士绅乡老却热情高涨,他们都是被大家公推出来,在今年祭祖大会上可以进入始祖庙正殿磕头的头面人物。
始祖庙正殿可不是普通人能进的,一年就开放一次,只有有官身或朝廷认可的良善人家家主才能进去,这样的荣耀拿出去足可以吹一辈子,更关键的是始祖庙香火历来灵验,进去祭拜祈福,可以给家族带来好运。
等士绅乡老聚齐以后,就看到司马大人匆匆从城主府里走了出来,问了一下录事参军祭祖大典的准备情况后,司马大人就站在城主府门前的台阶上说:“诸位士绅乡老,城主大人身体抱恙,但仍会坚持参加祭奠仪式,不过大人只能乘马车前往始祖庙,他托我告诉大家,他与敦煌城百姓同在。”
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好多人上前询问城主大人的身体。
府司马在门前支应着,让录事参军快去府内禀报一切就绪,准备出发,以免误了吉时。
录事参军急忙通过一堂,吩咐下人备马车,在城主府正门等候,他穿过两进院子,直达后堂禀报。
长史好不容易说服城主大人不要步行前往始祖庙,立刻安排府内下人抬来了小轿,把城主大人扶进了小轿内。
夫人安排丫鬟又送来了一件皮毛大氅和一个紫铜手炉,炭火已经煨好,垫上一块手帕,拿在手里温度刚刚好。
因为城主大人大病初愈,出席活动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务必要保证祭祀活动非常流畅,避免大人再次遭受风寒。
等录事参军进来禀报后,长史急忙让仆役将城主大人的小轿抬往门口。
到了门口,城主大人出了轿子和大家挥了挥手,还没有说上两句话,就被长史大人送进了马车里。
长史亲自坐在车夫旁边的位置上,和司马一起劝阻士绅乡老们,不让他们不断地上前请安,恳请大家一同前往始祖庙。
终于百余名士绅乡老簇拥着一辆马车向内城和外城交界处的始祖庙走去,一路上浩浩荡荡,引起城内居民一片艳羡赞叹。
这支队伍足足走了两刻钟,终于到达始祖庙前,此时始祖庙外已经人山人海,足有数万人到场。
敦煌城的城门守卫和税官带领着一千城防军在现场维持秩序,所以整体局面井然有序。
往年元旦祭祀活动并没有这么多人,但是今年因为蛮族联军兵临城下,更多的人希望通过祭拜祈福活动,帮助敦煌城免去刀兵之祸,所以出现了数万人同祭的盛况。
城主大人的马车一直走到始祖庙的台阶下才停了下来,长史扶着城主大人出了马车。
李城主站在马车的御者位置上,环视全场,那是一张张朴实的唐人脸,虽然因为等候时间过长,很多人都冻得面色青白,但是他们脸上没有一丝怨怼,只有一种期盼和孺慕之情。
李城主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是这些勤劳朴实、从不抱怨的唐人在这片荒滩戈壁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守卫着唐国的边疆,他们更有资格进始祖庙里祭拜先祖。
李城主哽咽了,他用力向四周的唐人百姓挥着手,大喊道:“天佑大唐,国运绵长,伏灭异邦,保卫敦煌!”
李城主病后初愈,中气不足,即使拼命大吼,也只有附近的百十人听到了,但这百十人可是从全城七十多万百姓中挑出来的士绅乡老,全部都是人精,立刻齐声高喊口号,将城主的话传给在场的人听到。
“天佑大唐,国运绵长,伏灭异邦,保卫敦煌!”
“……”
这样的呐喊声很快传遍了始祖庙广场,又一路向外蔓延,不久之后就连城墙上的边军也开始呐喊这样气势磅礴的口号了。
李城主擦去眼角的热泪,在长史的搀扶下跳下马车,沿阶梯而上走进了始祖庙的正殿。
唐人的始祖庙内供奉三人,伏羲为正,炎黄为辅,正是这三位人祖带领华夏族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而唐国是华夏族当世的继承者之一,自然传承了华夏族的文明和文化。
元旦祭祖仪式正式开始,由敦煌府长史主持盛典,完全按照汉时流传下来的祭祖仪程严格执行:
一、盛世鸣钟;
二、敬献祭品;
三、净手上香;
四、行施拜礼;
五、恭读祭文;
六、高唱颂歌;
七、乐舞敬拜;
八、祈福大唐;
九、天地人和。
先由城主大人和城守将军共同敲响盛世唐钟,代表着军民合作、共创盛世。
又有青壮抬上三牲五畜,城主大人带士绅乡老代表绕始祖庙一周,边走边撤下五谷、纸钱、饼羹等祭品。
李城主在金盆中认真净了三遍手,然后接过三株点燃高香插入伏羲大帝面前的香炉中,再分别向黄帝、炎帝敬献高香。
在李城主的带领下,全体参祭人员一同向人祖三圣行三叩九拜之礼。
礼毕后,李城主从长史手中接过一幅黄绢,上面写着祭文,向人祖三圣再施一礼,开始朗诵起来。
岁次辛卯,节届元旦。神州日丽,万象更新。谨以三牲五谷之仪,万人齐心之意恭祭于我华夏始祖,文曰:
人文初祖,业贯玄黄。悠悠姬水,千古馨香。
才播九域,艺胜万邦。五谷莳播,弓矢精良。
舟车致远,阵法名扬。指南莫匹,历数无双。
造字礼让,作数自强。内经治病,服衣树桑。
……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