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57 第三百五十四章 宫中强援
- 358 第三百五十五章 皇帝受审
- 359 第三百五十六章 历史的时钟
- 360 第三百五十七章 捕刘
- 361 第三百五十八章 “绑了”
- 362 第三百五十九章 方寸大乱
- 363 第三百六十章 西乡“噩耗”
- 364 第三百六十一章 格兰特
- 365 第三百六十二章 美国“准内战”
- 366 第三百六十三章 凯泰遗折
- 367 第三百六十四章 欲加之罪
- 368 第三百六十五章 太后之怒
- 369 第三百六十六章 兰洲末日
- 370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底下最坏的人
- 371 第三百六十八章 功课
- 372 第三百六十九章 泰西“春秋”
- 373 第三百七十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 374 第三百七十一章 秦庭之哭
- 375 第三百七十二章 “徐桐!你好大胆!”
- 376 第三百七十三章 漫漫求和路
- 377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三杰重会
- 378 第三百七十五章 梦斥季高
- 379 第三百七十六章 初见文祥
- 380 第三百七十七章 削日之策
- 381 第三百七十八章 开战!谈判桌
- 382 第三百七十九章 全权?!
- 383 第三百八十章 唇枪舌剑
- 384 第三百八十一章 郭筠仙
- 385 第三百八十二章 “这是讹诈!”
- 386 第三百八十三章 香港里的中国舰队
- 387 第三百八十四章 目的地!琉球
- 388 第三百八十五章 流星弹雨
- 389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中山世土,重归华夏
- 390 第三百八十七章 “清舰袭来!”
- 391 第三百八十八章 挟持
- 392 第三百八十九章 冷雨夜
- 393 第三百九十章 “请高抬贵手!”
- 394 第三百九十一章 如何“减价”
- 395 第三百九十二章 海兵之春
- 396 第三百九十三章 异国情天
- 397 第三百九十四章 老父探营
- 398 第三百九十四章 苦肉计
- 399 第三百九十五章 皇后之喜
- 400 第三百九十六章 “盛典哉!”
- 401 第三百九十七章 借着园工修铁路
- 402 第三百九十八章 甲戌阅舰
- 403 第三百九十九章 胡雪岩VS席正甫
- 404 第四百章 海上奇兵队
- 405 第四百零一章 底限
- 406 第四百零二章 千古艰难
- 407 第四百零三章 刘锡鸿
- 408 第四百零四章 释归
- 409 第四百零五章 当年之勇
- 410 第四百零六章 林义哲VS木户孝允
- 411 第四百零七章 可怜天子花下死
- 412 第四百零八章 恭王之忧
- 413 第四百零九章 议储
- 414 第四百一十章 “阿玛!饶命!”
- 415 第四百一十一章 不眠之夜
- 416 第四百一十二章 步步惊心
- 417 第四百一十三章 以“爱”之名
- 418 第四百一十四章 龙种
- 419 第四百一十五章 女人心、女人念
- 420 第四百一十六章 乙亥新局
- 421 第四百一十七章 N姓家奴
- 422 第四百一十八章 “坑挖好了,跳吧!”
- 423 第四百一十九章 新任命、新差事
- 424 第四百二十章 太后圣明
- 425 第四百二十一章 儿女绕膝
- 426 第四百二十二章 初拜泰山
- 427 第四百二十三章 海军建设方略
- 428 第四百二十四章 赫德的注意
- 429 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流毒箭
- 430 第四百二十六章 崇绮的仇恨值
- 431 第四百二十七章 海军衙门
- 432 第四百二十八章 遇事乃发
- 433 第四百二十九章 抵死缠绵
- 434 第四百三十章 泡妞新指标
- 435 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舰设计,新式战法
- 436 第四百三十二章 意外来信
- 437 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立牌坊的婊子!
- 438 第四百三十四章 薛叔耘
- 439 第四百三十五章 所虑者,左季高也
- 440 第四百三十六章 逆流
- 441 第四百三十七章 经略大洋
- 442 第四百三十八章 桌腿之论
- 443 第四百三十九章 相见恨晚
- 444 第四百四十章 四民并列古已有
- 445 第四百四十一章 “清流”又急了
- 446 第四百四十二章 蜀中才子
- 447 第四百四十三章 马嘉理,你终于挂了!
- 448 第四百四十四章 原形毕露
- 449 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取其辱
- 450 第四百四十六章 反目
- 451 第四百四十七章 贤妻为宝
- 452 第四百四十八章 先声夺人
- 453 第四百四十九章 茶会
- 454 第四百五十章 致命的电报
- 455 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劳永逸
- 456 第四百五十二章 副使>翻译
- 457 第四百五十三章 威妥玛的冒险
- 458 第四百五十四章 “演习”
- 459 第四百五十五章 无人岛上
- 460 第四百五十六章 火爆正卿
- 461 第四百五十七章 逃兵的耻辱
- 462 第四百五十八章 背后一击
- 463 第四百五十九章 尽在掌握
- 464 第四百六十章 迪斯累利的难题
- 465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下院交锋
- 466 第四百六十二章 焦头烂额
- 467 第四百六十三章 计谋得成
- 468 第四百六十三章 宝廷的复仇
- 469 第四百六十五章 国丈发威
- 470 第四百六十六章 慧妃哭诉
- 471 第四百六十七章 作死的下场
- 472 第四百六十八章 深刻反思
- 473 第四百六十九章 我的船政学堂
- 474 第四百七十章 丁日昌
- 475 第四百七十一章 新造舰计划
- 476 第四百七十二章 不情之请
- 477 第四百七十三章 守礼怀恩
- 478 第四百七十四章 贼心不死
- 479 第四百七十五章 利息
- 480 第四百七十六章 体芳毒计
- 481 第四百七十七章 反目成仇
- 482 第四百七十八章 张元吴昊
- 483 第四百七十九章 生死问对
- 484 第四百八十章 太后赐画
- 485 第四百八十一章 庙堂之外
- 486 第四百八十二章 小镇侠女
- 487 第四百八十三章 别了,威妥玛
- 488 第四百八十四章 阳奉阴违
- 489 第四百八十五章 哗变
- 490 第四百八十六章 九尾猫+朗姆酒
- 491 第四百八十七章 无米之炊
- 492 第四百八十八章 清官亦猛于虎
- 493 第四百八十九章 林义哲VS张佩纶
- 494 第四百九十章 另面幼樵
- 495 第六百章 浴火新生【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百六十四章 欲加之罪
第三百六十四章 欲加之罪
“据林义哲前奏业已陈明。至陆路交锋,倭人专用新式快枪、快炮,精而且多,较中国数年前所予番民旧式者,尤能灵捷及远。此次侵台,倭以兵众布满前后,分道猛扑,番民遂至不支。固由众寡之不敌,亦由器械之相悬,后我陆师入台,与倭相角,并非战阵之不力也。臣知前敌兵势过单,但闽省及沿海诸省各要口,关系至重,正议添兵,更无余力。除铭军盛军系津沽游击之师,全队调往台,移缓就急,实万不得已之举。至招募新营,必须数月精练,征调外省,多属零星凑集,又难克期到防。且有兵尤须有械。旧储枪械,本属无多,开战后设法购运来华,尚需时日。此皆非仓猝所能集事者也。而倭与内地贼匪情势迥殊,遂有澎、厦之失。自日舰轰击厦门以来,朝作夜思,寝食俱废,迄无起色,焦愤莫名。际此时艰方亟,断不敢自请罢斥,致蹈规避之嫌。惟衰病之躯,智力短浅,精神困惫,自知不逮。若不熟思审处,据实陈明,及至贻误事机,百死讵足塞责。伏愿圣明在上,主持大计,不存轻敌之心,勿听宵小之言,不责旦夕之功,内外同心,南北合势,全力专注,庶不堕彼之诡计,则倭寇可逐,台地可复。”
“船政水师有新成‘福靖’、‘建靖’两带甲巡海快船,辅以各快船炮船,与陆路炮台,声势相倚,船政水师弁勇,均系训练有素。此次倭人以大股来犯,台湾事务大臣林义哲督率各将领,奋力迎击,林义哲久历船政,忠诚笃实,晓畅兵事,正灭贼之人。偶遭挫折,殆天之所以玉成耳,纵稍有疏虞,亦断不致纵敌外窜,上劳宸虑。……所有通筹情势,据实沥陈各缘由,谨缮折由驿六百里驰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看到王凯泰不但在奏折当中全部揽下了责任,还替自己多方辩解。请皇帝继续信任自己,林义哲心中感动不已。
也许他只是一个才能平庸的传统士大夫式的地方官员,但他的心里,却是真的装着江山百姓!
“这个折子上去后,皇上对王大人也未加重责,仅命王大人开缺回籍休养。”徐润指着邸抄上面的同治皇帝批复说道,“此事算是如此了结。”
“我这就去王大人府上,吊唁拜谒。”林义哲叹息道。
林义哲换了衣服,准备了一番。便和陈婉亲往王凯泰府上拜谒。
到了王凯泰的府上,此时王府上下全都是一片白色,府门及室内都挂上了白色帐幕,灵堂之内还隐隐传来哭声。门房见到林义哲前来。忙不迭的进去通报,不多时,王夫人亲自迎出门来,看到王夫人一脸悲戚之色。陈婉赶紧上前扶住了她,轻声的安慰。
王夫人引着林义哲和陈婉来到灵堂,林义哲走到放置在灵堂正中的王凯泰棺椁前。在司仪的唱喝引领下,林义哲上前给王凯泰行大礼,上柱香,然后坐于火盆前燃烧纸钱。
王夫人看着林义哲一丝不苟的做着这一切,强忍悲痛,对身边的一位侍女吩咐了几句,侍女领命而去,过不多时,便取了一封信过来。
“林大人请起。”王夫人说着,将手中的停交给了林义哲,“这是我夫君给大人写的一封书信,嘱我务必交给大人。”
林义哲躬身称谢,双手恭敬的接过王凯泰的遗书,打开看了起来。
王凯泰的遗书内容并不长,但寥寥数语,却让林义哲怆然泪下:
“……自闽台用兵以来,海陆诸役,仆之心如日在君左右也,忽而悲,忽而愤,忽而喜,尝自笑耳。迩来君行踪所在,计程且数万里,海渡林迹,旋节弓刀,心神依倚,惘惘之欲随者,……仆素不知兵,倭兵侵台,忧心欲死,幸有君一力承担,仆心慰不已。自古大将在外,朝内必有积毁铄金之言,仆纵不能助君于沙场,但凡有益于君,则无不为者。……仆抚闽历久,原无从知君,然自数年来闻诸师友所称述,暨观君往复书疏,仆则实有以知君之深。……君学贯中西,勇于任事,乃再造乾坤之才,仆不忍君中道为小人所构陷,夭于当世,故愿以此衰朽之身,一力为君担之。仆力止于此,病体衰微,恐无能再见君颜。前路艰难,望君善自珍重,慎敏笃行,天道酬勤,天道与人心,原无一息之隔,果能忧勤,则人心转,而天即随之,此不易之理也……”
林义哲读完了信,已然泪流满面。
想到和王凯泰仅仅见了几面,而王凯泰竟然如此的维护自己,而现在王凯泰已然作古,自己哪怕是想说一声感谢的话,他也听不到了,心中更是悲伤难禁。
“王公……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呢?……”林义哲哽咽道。
而想到和自己素未谋面的在原来的历史时空当中名声还相当不错的刘璈竟然听了左宗棠的吩咐,要对自己下黑手,林义哲的心里又禁不住怒气上涌。
此时此刻,关在台南府牢狱中的刘璈,忽然打了一个冷战。
从刘璈住进这间牢房的那一瞬间开始,他就一直感觉不舒服。
现在他虽然身在牢里,却还是能听到外面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他知道那是民工正在拆解城墙上他做的关于风水的布置实际是为修筑炮台腾地方。
想到那个叫林义哲的年轻人竟然开始用破解风水的办法来对付自己,刘璈的心里恼恨不已。
现在天色已晚,透过牢窗,露出对面的一盏灯,长长的斜脖木杆,牵衔着一盏灯笼,正透过窗口对着刘璈侧面。他觉得点儿不自在,于是朝旁边挪了挪,这么一来,几乎就是正面对着那灯。刘璈初时并不太在意,渐渐发现有些不对劲,他又仔细看了看窗外,登时脸色变得铁青,转过身来想对外面的狱卒说些什么。却突然不由自主的剧烈地咳嗽起来。
“刘大人可是心脏有些什么病症吗?以前可是没听说过啊?”外面的狱卒听了刘璈的咳嗽声,象是关切似的说道。
“喝水呛着了,不碍事……”刘璈一边咳嗽着一边说道,脸色涨红起来。
狱卒注意到了刘璈的异样,他探头看了看牢里的刘璈,并未挪动脚步。
他对刘璈并无什么好感,所以不会对其表示关切和担忧,这位刘大人在任的时候,对他们这些下人并不好,眼在已然入监收押。听说是巡抚大人亲自去抓的人,他们知道这当中必有“故事”,是以都离得远远的,不愿给自己惹麻烦。
刘璈好容易才慢慢缓过劲来,他又看了看窗外在夜风下忽暗忽暝的灯,想到那个年轻人可能和自己一样精通风水之术,不由得又打了个寒噤。
要不然,他怎么会单单下令把自己关入这间凶险无比的牢房呢?
“刘大人,外边人都管你叫做‘刘半仙’。是吗?”外面的狱卒开口了。
“你信风水吗?”刘璈随口问道。
“说不上信不信,”狱卒笑了起来,“有一次家中的亲戚想买新宅子,我和几个弟兄跟着去看。当时有个风水先生在。说了些道理,我也不懂,就是听着,呵呵。”
“那你且说来我听听。他都怎么说的?”刘璈想要排解刚刚的发现带给自己的烦乱心绪,便对狱卒说道。
“那宅子原是一个大户的外宅,修的那叫一个美。有个很大的园子,景致很好,可都是些人造的假山和小桥流水,看得多了,便觉得腻味,觉着和天然山水的景致总是不同。”狱卒说道,“风水先生说,这宅子远离城里,太过孤僻,而且最为坏事的是那里的房屋布局都违逆风水之理。说大门冲窗,风从门口冲入,然后从窗口喷出,是散财之局,非宜居之宅。可我那亲戚却喜欢这宅子,没有听先生的建言,买了下来。一年后,他本来生意顺当,却忽而破产了,在一起喝酒时,他不住抱怨,后悔未听先生的忠告。
“那先生说的是,财气从门口而入,却从窗口而出,不利聚财。”刘璈点了点头,说道,“这先生还是有些本事的。”
“是啊!我那亲戚后悔不迭,曾想再去找那先生,再求指点,可惜再没碰到过他。”狱卒说道。
刘璈来到桌前,摸着桌上摆着的那只苍鹰展翅的木雕,把玩了一会儿,突然有了主意,于是便将那雕像端端正正摆放于窗台之上,让苍鹰的正面,对准了那灯。
看到刘璈又开始摆弄起那只鹰来,狱卒禁不住有些惊奇。
从进了大牢之后,家人前来探望,问他要些什么,刘璈在要了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后,特意强调一定要把这只木雕的苍鹰给他带来,家人虽然不明白,但也照办了。
木鹰给拿来后,刘璈便将它摆放在桌子上,时不时的把玩着。狱卒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没有问,后来才听略懂风水的牢头说,这是要用“苍鹰展翅”来破“四面困局”,是一种风水改运的方法。
刘璈的心情随着他的举动而松缓下来,他的目光越过苍鹰落在路灯斜脖上,再也不像先前那样的感到难受了。
这只木鹰,又让他破解掉了这间牢房的风水杀局!
外面的灯,从牢房内看去,便好象直起身体却弯着脖子的蛇。而且吸纳了周围的煞气,因此对人造成的危害就更大。
所谓的“形外而诸内”,那个灯看起来好象蛇,于是刘璈便在窗台上摆放一只鹰来克制它。风水学上,称之为“呼形唤像’”。
想到对手的杀着已破,刘璈又禁不住有些得意。
堪舆一术,太过玄妙,很难用常理来进行揣度。他在左宗棠麾下时,有一次租住宅子,有一宅子称是凶宅,无人敢住。刘璈好奇前去查看,发现宅子对面是府衙,府衙门口立有一对石狮,十分威猛,让住在对面感觉煞气很重,是以住的人易为煞气所冲。刘璈喜好风水,又不好意思说动当地知府搬移石狮,于是便在正对着窗户的方向,吊了一包牛肉干。宅子的主人怪而问原因,刘璈笑称将狮子当狗养,“养熟”了也就好了。后来这宅子再住人果然无事。
此时的刘璈,忽然又想起远在西北的老上司左宗棠来。
在刘璈看来,那个抓自己下大牢的林义哲的所作所为,似乎有效法左宗棠的意思。
和许多这个时代的文人一样,刘璈喜读三国演义,这本源出三国志但在被罗贯中妙笔润色之后方享誉中国的民间文学,充满了智谋和策略,真是教人百读不厌。里面的许多著名人物。不都是身处于或朋友或敌人的复杂关系中么?譬如吕布和刘备勉强算得朋友吧,纵然不是铁哥儿们,关系也该还过得去,如不然,他在狼狈之时,怎敢投奔徐州的刘备?可就是这样的朋友,却夺下徐州,反将刘备赶到了小沛栖身。刘备和曹操是敌人吧?可是他在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毕竟还是曹操收留了他。在朝廷给他封了爵位,他也因此有幸和汉献帝攀上关系,从而名正言顺地作了“皇叔”……
左宗棠的发迹史,似乎也不难从三国演义当中寻见端倪!
欲成大事者。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左宗棠知道自己所处的困境,想是不会见死不救的吧?
刘璈叹息了一声,想起为了左宗棠而得罪了林义哲这么个厉害角色。心中不由得暗生悔意。他的目光再次转向窗口处,看到那只木鹰后,笃信风水的他象是从木鹰身上获得了力量。精神又变得好转了起来。
此时的刘璈,并不知道,任凭他风水之术再厉害,也已经改变不了他的命运了。
北京,紫禁城,养心殿。
“刘璈这个混帐!欺君罔上,简直死有余辜!”同治皇帝怒吼着,将手中的奏折猛地丢了出去。
翁同龢看着“啪”一声摔到青色金砖地面上的那份奏折是林义哲与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州将军文煜、船政大臣沈葆桢联名参劾台南知府刘璈的,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前将奏折捡了起来。
关于这份由军机处送来的折子的内容,他都已经看过了,当然也知道同治皇帝因何发怒。
在这份折子当中,林义哲参劾刘璈的罪名,“失地丧师,纵敌深入”、“欺上瞒下,诿过他人”、“贪墨军需,漫无布置”等,竟然多达十余款!而其中以“见死不救,任由周遭台民为日军屠戮”最为触目惊心,也最令同治皇帝震怒。
“拟旨,着将刘璈就地正法!不必解送来京!”同治皇帝大声道,一拳重重的捶在了桌子上,吓了翁同龢一跳。
“皇上息怒。”翁同龢强忍着骤然受到惊吓的心脏的不适,小心地说道,“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什么?从长计义?……”同治皇帝愣了一下,但眼中怒色仍未平息。
翁同龢欲言又止,只是用眼角地余光扫了下周遭那些仍跪在地上的宫女太监们。
而同治皇帝则顺着翁同龢的目光往左右看了看,便开口道:“来,师傅,随朕去西暖阁说话。”话音方落,他已带头向养心殿西暖阁行去。
“翁师傅,这里现在只有朕和你师徒二人了,有什么话,你但说无妨。”将原本在西暖阁中侍候的几个宫女太监都寻了个由头打发出去后,同治皇帝这才重新开口。
“是,皇上。”翁同龢低头想了片刻,便神情凝重的抬头道:“老臣以为,此事恐有隐情……”
“林义哲奏本当中写的分明,人证俱在,还有什么隐情?”同治皇帝满面不解的望着翁同龢,“翁师傅能否说的更明白些?”
“回皇上……”翁同龢庄重的答道,“林义哲参劾刘璈诸项大罪,朝廷还未查实,不宜仓促决断,且前番日舰炮轰厦门,林义哲亦恐难救援不力之责。澎湖水师覆灭,牡丹社被日军所屠,刘璈难逃见死不救之罪,厦门水师覆灭,林义哲难道就没有责任么?所以,老臣以为。此事,皇上还是不宜偏听偏信……”
听了翁同龢的话,同治皇帝脸上的表情立时一僵,随即又浮上了怒色:“那翁师傅的意思是,刘璈罪不致死了?”
“皇上圣明!老臣绝不是要为刘璈开脱!”翁同龢起身向同治皇帝施了一礼,说道,“老臣只是觉得,既然同是见死不救,只罪刘璈而不责林义哲,恐难服众!”
同治皇帝微微蹙眉,面上满是大惑不解之色,“老师为何认为林义哲当和刘璈同罪呢……你……那个奴才,你在那里鬼鬼祟祟的作什么?”他的突然将目光转向了东暖阁地门口,张口怒喝道。
同治皇帝的声音极大,把他面前的翁同龢都吓得浑身一个激灵,他还来不及回头去看门口发生了何事,就只听得咕咚一声,似乎有个人在门口处跪了下来,随即便想起了一连串的叩头声。(未完待续。。)&%
“船政水师有新成‘福靖’、‘建靖’两带甲巡海快船,辅以各快船炮船,与陆路炮台,声势相倚,船政水师弁勇,均系训练有素。此次倭人以大股来犯,台湾事务大臣林义哲督率各将领,奋力迎击,林义哲久历船政,忠诚笃实,晓畅兵事,正灭贼之人。偶遭挫折,殆天之所以玉成耳,纵稍有疏虞,亦断不致纵敌外窜,上劳宸虑。……所有通筹情势,据实沥陈各缘由,谨缮折由驿六百里驰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看到王凯泰不但在奏折当中全部揽下了责任,还替自己多方辩解。请皇帝继续信任自己,林义哲心中感动不已。
也许他只是一个才能平庸的传统士大夫式的地方官员,但他的心里,却是真的装着江山百姓!
“这个折子上去后,皇上对王大人也未加重责,仅命王大人开缺回籍休养。”徐润指着邸抄上面的同治皇帝批复说道,“此事算是如此了结。”
“我这就去王大人府上,吊唁拜谒。”林义哲叹息道。
林义哲换了衣服,准备了一番。便和陈婉亲往王凯泰府上拜谒。
到了王凯泰的府上,此时王府上下全都是一片白色,府门及室内都挂上了白色帐幕,灵堂之内还隐隐传来哭声。门房见到林义哲前来。忙不迭的进去通报,不多时,王夫人亲自迎出门来,看到王夫人一脸悲戚之色。陈婉赶紧上前扶住了她,轻声的安慰。
王夫人引着林义哲和陈婉来到灵堂,林义哲走到放置在灵堂正中的王凯泰棺椁前。在司仪的唱喝引领下,林义哲上前给王凯泰行大礼,上柱香,然后坐于火盆前燃烧纸钱。
王夫人看着林义哲一丝不苟的做着这一切,强忍悲痛,对身边的一位侍女吩咐了几句,侍女领命而去,过不多时,便取了一封信过来。
“林大人请起。”王夫人说着,将手中的停交给了林义哲,“这是我夫君给大人写的一封书信,嘱我务必交给大人。”
林义哲躬身称谢,双手恭敬的接过王凯泰的遗书,打开看了起来。
王凯泰的遗书内容并不长,但寥寥数语,却让林义哲怆然泪下:
“……自闽台用兵以来,海陆诸役,仆之心如日在君左右也,忽而悲,忽而愤,忽而喜,尝自笑耳。迩来君行踪所在,计程且数万里,海渡林迹,旋节弓刀,心神依倚,惘惘之欲随者,……仆素不知兵,倭兵侵台,忧心欲死,幸有君一力承担,仆心慰不已。自古大将在外,朝内必有积毁铄金之言,仆纵不能助君于沙场,但凡有益于君,则无不为者。……仆抚闽历久,原无从知君,然自数年来闻诸师友所称述,暨观君往复书疏,仆则实有以知君之深。……君学贯中西,勇于任事,乃再造乾坤之才,仆不忍君中道为小人所构陷,夭于当世,故愿以此衰朽之身,一力为君担之。仆力止于此,病体衰微,恐无能再见君颜。前路艰难,望君善自珍重,慎敏笃行,天道酬勤,天道与人心,原无一息之隔,果能忧勤,则人心转,而天即随之,此不易之理也……”
林义哲读完了信,已然泪流满面。
想到和王凯泰仅仅见了几面,而王凯泰竟然如此的维护自己,而现在王凯泰已然作古,自己哪怕是想说一声感谢的话,他也听不到了,心中更是悲伤难禁。
“王公……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呢?……”林义哲哽咽道。
而想到和自己素未谋面的在原来的历史时空当中名声还相当不错的刘璈竟然听了左宗棠的吩咐,要对自己下黑手,林义哲的心里又禁不住怒气上涌。
此时此刻,关在台南府牢狱中的刘璈,忽然打了一个冷战。
从刘璈住进这间牢房的那一瞬间开始,他就一直感觉不舒服。
现在他虽然身在牢里,却还是能听到外面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他知道那是民工正在拆解城墙上他做的关于风水的布置实际是为修筑炮台腾地方。
想到那个叫林义哲的年轻人竟然开始用破解风水的办法来对付自己,刘璈的心里恼恨不已。
现在天色已晚,透过牢窗,露出对面的一盏灯,长长的斜脖木杆,牵衔着一盏灯笼,正透过窗口对着刘璈侧面。他觉得点儿不自在,于是朝旁边挪了挪,这么一来,几乎就是正面对着那灯。刘璈初时并不太在意,渐渐发现有些不对劲,他又仔细看了看窗外,登时脸色变得铁青,转过身来想对外面的狱卒说些什么。却突然不由自主的剧烈地咳嗽起来。
“刘大人可是心脏有些什么病症吗?以前可是没听说过啊?”外面的狱卒听了刘璈的咳嗽声,象是关切似的说道。
“喝水呛着了,不碍事……”刘璈一边咳嗽着一边说道,脸色涨红起来。
狱卒注意到了刘璈的异样,他探头看了看牢里的刘璈,并未挪动脚步。
他对刘璈并无什么好感,所以不会对其表示关切和担忧,这位刘大人在任的时候,对他们这些下人并不好,眼在已然入监收押。听说是巡抚大人亲自去抓的人,他们知道这当中必有“故事”,是以都离得远远的,不愿给自己惹麻烦。
刘璈好容易才慢慢缓过劲来,他又看了看窗外在夜风下忽暗忽暝的灯,想到那个年轻人可能和自己一样精通风水之术,不由得又打了个寒噤。
要不然,他怎么会单单下令把自己关入这间凶险无比的牢房呢?
“刘大人,外边人都管你叫做‘刘半仙’。是吗?”外面的狱卒开口了。
“你信风水吗?”刘璈随口问道。
“说不上信不信,”狱卒笑了起来,“有一次家中的亲戚想买新宅子,我和几个弟兄跟着去看。当时有个风水先生在。说了些道理,我也不懂,就是听着,呵呵。”
“那你且说来我听听。他都怎么说的?”刘璈想要排解刚刚的发现带给自己的烦乱心绪,便对狱卒说道。
“那宅子原是一个大户的外宅,修的那叫一个美。有个很大的园子,景致很好,可都是些人造的假山和小桥流水,看得多了,便觉得腻味,觉着和天然山水的景致总是不同。”狱卒说道,“风水先生说,这宅子远离城里,太过孤僻,而且最为坏事的是那里的房屋布局都违逆风水之理。说大门冲窗,风从门口冲入,然后从窗口喷出,是散财之局,非宜居之宅。可我那亲戚却喜欢这宅子,没有听先生的建言,买了下来。一年后,他本来生意顺当,却忽而破产了,在一起喝酒时,他不住抱怨,后悔未听先生的忠告。
“那先生说的是,财气从门口而入,却从窗口而出,不利聚财。”刘璈点了点头,说道,“这先生还是有些本事的。”
“是啊!我那亲戚后悔不迭,曾想再去找那先生,再求指点,可惜再没碰到过他。”狱卒说道。
刘璈来到桌前,摸着桌上摆着的那只苍鹰展翅的木雕,把玩了一会儿,突然有了主意,于是便将那雕像端端正正摆放于窗台之上,让苍鹰的正面,对准了那灯。
看到刘璈又开始摆弄起那只鹰来,狱卒禁不住有些惊奇。
从进了大牢之后,家人前来探望,问他要些什么,刘璈在要了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后,特意强调一定要把这只木雕的苍鹰给他带来,家人虽然不明白,但也照办了。
木鹰给拿来后,刘璈便将它摆放在桌子上,时不时的把玩着。狱卒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没有问,后来才听略懂风水的牢头说,这是要用“苍鹰展翅”来破“四面困局”,是一种风水改运的方法。
刘璈的心情随着他的举动而松缓下来,他的目光越过苍鹰落在路灯斜脖上,再也不像先前那样的感到难受了。
这只木鹰,又让他破解掉了这间牢房的风水杀局!
外面的灯,从牢房内看去,便好象直起身体却弯着脖子的蛇。而且吸纳了周围的煞气,因此对人造成的危害就更大。
所谓的“形外而诸内”,那个灯看起来好象蛇,于是刘璈便在窗台上摆放一只鹰来克制它。风水学上,称之为“呼形唤像’”。
想到对手的杀着已破,刘璈又禁不住有些得意。
堪舆一术,太过玄妙,很难用常理来进行揣度。他在左宗棠麾下时,有一次租住宅子,有一宅子称是凶宅,无人敢住。刘璈好奇前去查看,发现宅子对面是府衙,府衙门口立有一对石狮,十分威猛,让住在对面感觉煞气很重,是以住的人易为煞气所冲。刘璈喜好风水,又不好意思说动当地知府搬移石狮,于是便在正对着窗户的方向,吊了一包牛肉干。宅子的主人怪而问原因,刘璈笑称将狮子当狗养,“养熟”了也就好了。后来这宅子再住人果然无事。
此时的刘璈,忽然又想起远在西北的老上司左宗棠来。
在刘璈看来,那个抓自己下大牢的林义哲的所作所为,似乎有效法左宗棠的意思。
和许多这个时代的文人一样,刘璈喜读三国演义,这本源出三国志但在被罗贯中妙笔润色之后方享誉中国的民间文学,充满了智谋和策略,真是教人百读不厌。里面的许多著名人物。不都是身处于或朋友或敌人的复杂关系中么?譬如吕布和刘备勉强算得朋友吧,纵然不是铁哥儿们,关系也该还过得去,如不然,他在狼狈之时,怎敢投奔徐州的刘备?可就是这样的朋友,却夺下徐州,反将刘备赶到了小沛栖身。刘备和曹操是敌人吧?可是他在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毕竟还是曹操收留了他。在朝廷给他封了爵位,他也因此有幸和汉献帝攀上关系,从而名正言顺地作了“皇叔”……
左宗棠的发迹史,似乎也不难从三国演义当中寻见端倪!
欲成大事者。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左宗棠知道自己所处的困境,想是不会见死不救的吧?
刘璈叹息了一声,想起为了左宗棠而得罪了林义哲这么个厉害角色。心中不由得暗生悔意。他的目光再次转向窗口处,看到那只木鹰后,笃信风水的他象是从木鹰身上获得了力量。精神又变得好转了起来。
此时的刘璈,并不知道,任凭他风水之术再厉害,也已经改变不了他的命运了。
北京,紫禁城,养心殿。
“刘璈这个混帐!欺君罔上,简直死有余辜!”同治皇帝怒吼着,将手中的奏折猛地丢了出去。
翁同龢看着“啪”一声摔到青色金砖地面上的那份奏折是林义哲与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州将军文煜、船政大臣沈葆桢联名参劾台南知府刘璈的,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前将奏折捡了起来。
关于这份由军机处送来的折子的内容,他都已经看过了,当然也知道同治皇帝因何发怒。
在这份折子当中,林义哲参劾刘璈的罪名,“失地丧师,纵敌深入”、“欺上瞒下,诿过他人”、“贪墨军需,漫无布置”等,竟然多达十余款!而其中以“见死不救,任由周遭台民为日军屠戮”最为触目惊心,也最令同治皇帝震怒。
“拟旨,着将刘璈就地正法!不必解送来京!”同治皇帝大声道,一拳重重的捶在了桌子上,吓了翁同龢一跳。
“皇上息怒。”翁同龢强忍着骤然受到惊吓的心脏的不适,小心地说道,“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什么?从长计义?……”同治皇帝愣了一下,但眼中怒色仍未平息。
翁同龢欲言又止,只是用眼角地余光扫了下周遭那些仍跪在地上的宫女太监们。
而同治皇帝则顺着翁同龢的目光往左右看了看,便开口道:“来,师傅,随朕去西暖阁说话。”话音方落,他已带头向养心殿西暖阁行去。
“翁师傅,这里现在只有朕和你师徒二人了,有什么话,你但说无妨。”将原本在西暖阁中侍候的几个宫女太监都寻了个由头打发出去后,同治皇帝这才重新开口。
“是,皇上。”翁同龢低头想了片刻,便神情凝重的抬头道:“老臣以为,此事恐有隐情……”
“林义哲奏本当中写的分明,人证俱在,还有什么隐情?”同治皇帝满面不解的望着翁同龢,“翁师傅能否说的更明白些?”
“回皇上……”翁同龢庄重的答道,“林义哲参劾刘璈诸项大罪,朝廷还未查实,不宜仓促决断,且前番日舰炮轰厦门,林义哲亦恐难救援不力之责。澎湖水师覆灭,牡丹社被日军所屠,刘璈难逃见死不救之罪,厦门水师覆灭,林义哲难道就没有责任么?所以,老臣以为。此事,皇上还是不宜偏听偏信……”
听了翁同龢的话,同治皇帝脸上的表情立时一僵,随即又浮上了怒色:“那翁师傅的意思是,刘璈罪不致死了?”
“皇上圣明!老臣绝不是要为刘璈开脱!”翁同龢起身向同治皇帝施了一礼,说道,“老臣只是觉得,既然同是见死不救,只罪刘璈而不责林义哲,恐难服众!”
同治皇帝微微蹙眉,面上满是大惑不解之色,“老师为何认为林义哲当和刘璈同罪呢……你……那个奴才,你在那里鬼鬼祟祟的作什么?”他的突然将目光转向了东暖阁地门口,张口怒喝道。
同治皇帝的声音极大,把他面前的翁同龢都吓得浑身一个激灵,他还来不及回头去看门口发生了何事,就只听得咕咚一声,似乎有个人在门口处跪了下来,随即便想起了一连串的叩头声。(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