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70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底下最坏的人
- 371 第三百六十八章 功课
- 372 第三百六十九章 泰西“春秋”
- 373 第三百七十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 374 第三百七十一章 秦庭之哭
- 375 第三百七十二章 “徐桐!你好大胆!”
- 376 第三百七十三章 漫漫求和路
- 377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三杰重会
- 378 第三百七十五章 梦斥季高
- 379 第三百七十六章 初见文祥
- 380 第三百七十七章 削日之策
- 381 第三百七十八章 开战!谈判桌
- 382 第三百七十九章 全权?!
- 383 第三百八十章 唇枪舌剑
- 384 第三百八十一章 郭筠仙
- 385 第三百八十二章 “这是讹诈!”
- 386 第三百八十三章 香港里的中国舰队
- 387 第三百八十四章 目的地!琉球
- 388 第三百八十五章 流星弹雨
- 389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中山世土,重归华夏
- 390 第三百八十七章 “清舰袭来!”
- 391 第三百八十八章 挟持
- 392 第三百八十九章 冷雨夜
- 393 第三百九十章 “请高抬贵手!”
- 394 第三百九十一章 如何“减价”
- 395 第三百九十二章 海兵之春
- 396 第三百九十三章 异国情天
- 397 第三百九十四章 老父探营
- 398 第三百九十四章 苦肉计
- 399 第三百九十五章 皇后之喜
- 400 第三百九十六章 “盛典哉!”
- 401 第三百九十七章 借着园工修铁路
- 402 第三百九十八章 甲戌阅舰
- 403 第三百九十九章 胡雪岩VS席正甫
- 404 第四百章 海上奇兵队
- 405 第四百零一章 底限
- 406 第四百零二章 千古艰难
- 407 第四百零三章 刘锡鸿
- 408 第四百零四章 释归
- 409 第四百零五章 当年之勇
- 410 第四百零六章 林义哲VS木户孝允
- 411 第四百零七章 可怜天子花下死
- 412 第四百零八章 恭王之忧
- 413 第四百零九章 议储
- 414 第四百一十章 “阿玛!饶命!”
- 415 第四百一十一章 不眠之夜
- 416 第四百一十二章 步步惊心
- 417 第四百一十三章 以“爱”之名
- 418 第四百一十四章 龙种
- 419 第四百一十五章 女人心、女人念
- 420 第四百一十六章 乙亥新局
- 421 第四百一十七章 N姓家奴
- 422 第四百一十八章 “坑挖好了,跳吧!”
- 423 第四百一十九章 新任命、新差事
- 424 第四百二十章 太后圣明
- 425 第四百二十一章 儿女绕膝
- 426 第四百二十二章 初拜泰山
- 427 第四百二十三章 海军建设方略
- 428 第四百二十四章 赫德的注意
- 429 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流毒箭
- 430 第四百二十六章 崇绮的仇恨值
- 431 第四百二十七章 海军衙门
- 432 第四百二十八章 遇事乃发
- 433 第四百二十九章 抵死缠绵
- 434 第四百三十章 泡妞新指标
- 435 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舰设计,新式战法
- 436 第四百三十二章 意外来信
- 437 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立牌坊的婊子!
- 438 第四百三十四章 薛叔耘
- 439 第四百三十五章 所虑者,左季高也
- 440 第四百三十六章 逆流
- 441 第四百三十七章 经略大洋
- 442 第四百三十八章 桌腿之论
- 443 第四百三十九章 相见恨晚
- 444 第四百四十章 四民并列古已有
- 445 第四百四十一章 “清流”又急了
- 446 第四百四十二章 蜀中才子
- 447 第四百四十三章 马嘉理,你终于挂了!
- 448 第四百四十四章 原形毕露
- 449 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取其辱
- 450 第四百四十六章 反目
- 451 第四百四十七章 贤妻为宝
- 452 第四百四十八章 先声夺人
- 453 第四百四十九章 茶会
- 454 第四百五十章 致命的电报
- 455 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劳永逸
- 456 第四百五十二章 副使>翻译
- 457 第四百五十三章 威妥玛的冒险
- 458 第四百五十四章 “演习”
- 459 第四百五十五章 无人岛上
- 460 第四百五十六章 火爆正卿
- 461 第四百五十七章 逃兵的耻辱
- 462 第四百五十八章 背后一击
- 463 第四百五十九章 尽在掌握
- 464 第四百六十章 迪斯累利的难题
- 465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下院交锋
- 466 第四百六十二章 焦头烂额
- 467 第四百六十三章 计谋得成
- 468 第四百六十三章 宝廷的复仇
- 469 第四百六十五章 国丈发威
- 470 第四百六十六章 慧妃哭诉
- 471 第四百六十七章 作死的下场
- 472 第四百六十八章 深刻反思
- 473 第四百六十九章 我的船政学堂
- 474 第四百七十章 丁日昌
- 475 第四百七十一章 新造舰计划
- 476 第四百七十二章 不情之请
- 477 第四百七十三章 守礼怀恩
- 478 第四百七十四章 贼心不死
- 479 第四百七十五章 利息
- 480 第四百七十六章 体芳毒计
- 481 第四百七十七章 反目成仇
- 482 第四百七十八章 张元吴昊
- 483 第四百七十九章 生死问对
- 484 第四百八十章 太后赐画
- 485 第四百八十一章 庙堂之外
- 486 第四百八十二章 小镇侠女
- 487 第四百八十三章 别了,威妥玛
- 488 第四百八十四章 阳奉阴违
- 489 第四百八十五章 哗变
- 490 第四百八十六章 九尾猫+朗姆酒
- 491 第四百八十七章 无米之炊
- 492 第四百八十八章 清官亦猛于虎
- 493 第四百八十九章 林义哲VS张佩纶
- 494 第四百九十章 另面幼樵
- 495 第六百章 浴火新生【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百七十七章 削日之策
第三百七十七章 削日之策
“你打算如何削弱日本?”文祥放下了手中的日本武士刀护手,目光刚落到茶碗上,林义哲已然上前将茶碗双手捧了过来,送到文祥的面前,有如学生侍奉老师一般。
文祥微微一笑,接过茶碗,招手要林义哲坐下说话。
“回文中堂,削弱日本之二法,一为割地,二为赔款。”林义哲道,“此次日本新败,正好籍此削其国力,使其心存戒惧,不敢再小觑我大清。”
“年轻人果然是心高气盛,不似我们这些老的,呵呵。”文祥笑道,“以鲲宇之少年老成,亦不能免。”
听到文祥的这句话,林义哲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他因何有如此之言。
代差啊!代差!
自己显然忽略了代差这个重要的问题!
以文祥之才具,囿于这个时代的信息来源渠道缺乏,他对这个世界乃至东亚地区的形势了解,当然无法和自己这个穿越者相比!
“此次台湾之役,倭人虽水陆皆遭丧师,可谓惨败,然毕竟本土倭军主力仍在,你适才也说了,如籍此征伐,在中国恐无此军力,”文祥道,“你如此勒索于倭人,倭人如不坚持不从,以致两国交战,兵祸连结,于日本无益,而于中国却有大害啊!”
“回文中堂,今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与之争衡,尚有胜算;如若隐忍容之,养虎坐大,他日当后悔莫及。”林义哲道,“在晚辈看来,日本必不敢与我大清开战,理由有四:其一,日本国力远逊中国,全国浮水收入不及中国三吴一隅;其二,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其政府债台高筑,若开战。则须以现金向西洋各国购买军械,日本无力作此无米之炊;其三,日军实力不敷,常备陆军不过四万人,此次侵台,为我军歼灭者达五千余之数,实力大损。而海军不足四千人,能战之舰仅二铁甲,及巡海快船十艘,现已均为我水师所灭。国内所剩之舰多朽败不堪行驶,其海上防备不足。难与我水师争锋;其四,日本国内内乱频繁,暂时无力对外开战。晚辈的意图,是借此机会,以强势威奢日本,从日本索得赔款。以弱其国,而实我之国用,割地一项,倒在其次。既然是和谈,价码不妨开得高些。
听了林义哲对日本当时的国内现状的描述,文祥连连点头。
现在的日本,政局动荡,而且正在经历财政危机,加上士族、农民屡屡武装暴动。正如林义哲所说,根本无力应付一场实实在在的对外战争。
“原来如此。”文祥的脸上现出了欣慰之色。“前日里少荃有函来,所说日本情形,和你说的大致不差,听你这么说,我心里就有底了,呵呵。”
“索要赔款之数,你觉得以多少为宜?”文祥说着,端起茶来喝了一口。
“晚辈以为,当以白银四千万两之数为好。”林义哲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听了林义哲的回答,文祥一口刚喝进嘴的茶水险些没喷出来,他好容易才将茶水含住并“咕咚”咽了下去,尽管没有失态,却也给林义哲这一句回答呛得够呛,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林义哲心里暗暗好笑,但表面上却不敢有丝毫的表露,他赶紧起身上前,用手掌轻轻的拍着文祥的后背,让他感觉好受一些。
“咳咳,不妨事。”文祥摆了摆手,示意不打紧,他指了指椅子,要林义哲坐下。
“鲲宇可知,我大清全国一年之岁入是多少?”文祥看着林义哲,失笑道。
“回中堂,据晚辈所知,大约在白银六千万两左右。”林义哲恭敬地答道。
“你适才也说,日本全国岁入,不及中国三吴一隅。”文祥道,“而你竟然打算狮子大开口,向其索要我大清一年岁入三分之一数之赔款?你觉得倭人可能答应么?你就不怕他们狗急跳墙?”
“中堂可知,若是今日胜负之势颠倒,强弱之势更易,日人会以何等方式勒索我大清吗?”林义哲笑了笑,反问道,“恐怕晚辈勒索之数,要数倍于晚辈呢。”
文祥立时面上变色,他紧紧的盯着林义哲,眉头紧皱,一双深陷于眼窝中的眸子中满是惊疑之色。
此时的文祥并不知道,林义哲所说的,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
甲午之败!
中国的传统天干地支纪年,每六十年一甲子,每个甲子中都有一个甲午年,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能代表“甲午”二字的,惟有1894年!
是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饮恨大东沟,随后中国一败于朝鲜,再败于辽东,这第一支近代海军全军覆灭,直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失台湾,赔巨款,三十年洋务自强运动之艰辛毁于一旦!
事实上,由于当时中国的财政没有任何能力赔偿日本勒索的2亿两白银巨款,以及后来的“赎辽费”3000万两,必须再借外债,连同各国银行索取的高额利息,实际上中国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付出了足足5亿两白银的赔款!
而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剥去了大清帝国身上“同光中兴”的光环,让当时的列强彻底看清了这个老大帝国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此后豆剖瓜分,纷至沓来,到1900年的庚子国变,偌大一个中华,竟然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想到日本人那时对中国的极尽勒索,林义哲甚至感觉,自己刚才提的4000万两白银赔款的数目,不及甲午战败赔款的十分之一,是不是有些少了点……
“你说的倒确实是实在话。”文祥沉吟道,“中国向来以含忍为立国之道,直至今日,日本敢于卧榻之侧窥伺,便是瞅准了这一层,知道战胜固可夺占土地,勒索金钱,战败中国亦不能追究太过之故……”
“中堂所言正是,若是轻易的放过了日本,西洋诸国定当以为日本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从此以后,更加轻视中国。一旦有事,更形嚣张。如能借此机会,强压日本凶焰,给列国以警示,则不但日本日后不致轻犯中国。西洋各国亦不敢轻易起衅。”
“鲲宇所言甚是有理,可是,鲲宇可知,今日中国之劲敌。并非日本一国,”文祥道。“咱们的旁边,还有个俄罗斯,亦是大敌!若逼迫日本太甚,两国开战,战事旷日持久,难保俄罗斯不乘隙以入。那时两面受敌,岂不是太过危险!这一层,鲲宇可曾想过么?”
“中堂心中之忧,晚辈亦曾想过。”林义哲道,“先祖林文忠公曾言,日后中国之大敌,其俄罗斯也!晚辈未有一日敢忘!日本与俄罗斯,皆为中国之大敌!而我大清最为凶恶之敌人,并非日本。而是俄罗斯!中国与俄罗斯,日后必有一战!然与俄罗斯决战之前。则必先战胜日本,以除肘腋之患!”
“鲲宇既然也知,俄罗斯乃中国之大敌,为何不能联合日本之力,两国联手以拒俄人呢?”文祥道,“亚洲之地,中日两国,实有守望相助之势,所谓唇亡齿寒,两国不相能则势分,而他人得以乘间而入,两国势合则足以御外侮,大局则可以保全,鲲宇以为如何?”
“中堂此言差矣!中日两国联手拒狐,绝无可能!”林义哲摇头道,“中堂可知,东亚霸主,只有一位,只有夺得东亚霸主之位,方才能与俄罗斯一较短长!今之东亚可争霸之国,不过大清和日本二国而已!二国之中,只有一国能够胜出!在我看来,我大清乃东亚当仁不让之霸主,惜乎日本君臣不若晚辈所想,在他们的心中,东亚霸主之位,当非日本莫属!”
“倭人好大的胃口!”文祥冷笑了一声。
“倭人心性正是如此!倘若异日日本战胜我大清,必当向我国勒索巨额赔款,并割占我国土膏腴之地,以及强逼我国开放新口通商,以为他日同俄罗斯争霸之资!”林义哲又道,“其时我大清纵使地大物博,也皆将为倭寇用以战俄罗斯之资本矣!泰西诸强届时必然要求我大清开放门户,利益一体均沾,真到那时,我大清当再无翻身之日!”
“葺尔小国,安敢如此!”文祥的眼中闪过一丝怒色,一双拳头禁不住紧握起来,但额头却不知怎么,竟然渗出了冷汗。
“如此说来,赔款是必须得要出这些银子了,否则,只怕他们经此大耻,奋发以求报复,不数年便又要入寇!”文祥沉声道。
“中堂所言正是。”林义哲道,“是以晚辈想,这赔款,不妨要日人以英镑支付……”
“噢?这却又是为何?”文祥紧盯着林义哲,赫然看到那双黑色的眸子里,闪着激动的光芒!
“中堂不知,日人一向狡诈,为缓解财力不足,其国内发行流通之银币,成色多有不足,以至劣币伪币横行,我若向其索要银钱,其必然做假糊弄,不如不给他们这个作伪的机会。”林义哲说道,“以英镑支付,其则不能亦不敢作伪矣!”
“你想的倒是周全!”文祥眼中闪过惊异之色。
“此外,我国或勒令其三年交清赔款,日本无此财力,要支付我国英镑,必然举借洋债,而洋债之利息亦是不小之数目,如此以来,其必得多付款项,亦可达到削弱其国力之目的。”林义哲又补充了一句。
“你说的很是,只是兹事体大,非你我一言而决。”文祥又端起茶碗来,喝了一口,若有所思的说道。
林义哲知道文祥心中可能还在犹豫,他正要继续开口劝说,文祥看着林义哲,忽然问道,“鲲宇,你实在告诉我,这‘兴园工’取悦两宫皇太后一事,是你自己个儿的主意,还是有人撺掇你的?”
“回中堂,是晚辈自己想出来的主意。”林义哲没有料到文祥说着日本的事,竟会突然问起修园子的事儿来,不由得愣了一下,但他回答起来时,却没有丝毫的犹豫,虽然他的脸上装出了一幅不安的表情。
毕竟,当年文祥也是反对过园工的。
“你心里怎么想的,可以告诉我么?”文祥见到林义哲面现惶恐之色,心中好笑。虽然他在刚才同林义哲的谈话当中,已然猜到了答案,但他还是想听听林义哲亲口的说法。
“晚辈的想法,怕是文中堂已经猜到了。”林义哲赧然道。
“你且说来!”文祥挥了挥手,示意他立刻说下去,不要废话。
“不兴办洋务,则无以自强之道!而若要不受掣肘。只能以园工破题!须知这修园一事,乃两宫皇太后之逆鳞,无论何人,挡着皆不得善果。晚辈妄揣上意。所为者,洋务不受阻碍耳!将园工与洋务绑在一处。兴办洋务时,守旧愚妄之徒便不敢横加阻议了,此事虽显荒诞,但此时此刻,再无他法可想!”林义哲沉声道。
“果然如此!”文祥呆了半晌,方才失笑道。“也亏得你想出这等法子来……”
文祥说着,话锋一转:“你可知道,如此这般,日后你必将置自身于风口浪尖之上,永无宁日!”
“为拯大清万民于危难之中,个人区区名节,不足挂齿!”林义哲大声道,“管他们说我佞臣也好、弄臣也罢!总好过日后去做那亡国之臣!”
听到林义哲掷地有声的回答,文祥的身子禁不住微微一震。
“好一个不做亡国之臣!”文祥紧紧的盯着林义哲。而林义哲此刻脸上惶恐之色已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坚毅和果决!
“就冲你方才之言,若是平倭之策得以实现,老夫就问你要一张门生帖子!”文祥看着面前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含笑说道。
“晚辈定当不负中堂厚望!”林义哲嘴上答应着,但此时他的心里,却生出一丝惆怅之意来。
递门生帖的那一天,文祥还会看到么?
因为他知道,现在距这位老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已然不足两年……
“……洋人为患中国,愈久愈深,而其窥伺中国之间,亦愈熟愈密。从前屡战屡和,迄无定局,因在事诸臣操纵未宜。及庚申定约,设立衙门专司其事,以至於今,未见决裂。就事论事,固当相机尽心办理,而揣洋人之用心,求驭外之大本,则不系於此,所系者在人心而已矣!”
“溯自嘉庆年间,洋人渐形强悍,始而海岛,继而口岸,再及内地,蓄力厉精习机器,以待中国之间,一逞其欲。道光年间,肆掠江、浙,自江宁换约以後,觊觎观望。直至粤匪滋事,以为中国有此犯上作乱之事,人心不一,得其间矣。於是其谋遂洩,闯入津门,虽经小挫,而其意愈坚,致有庚申之警。然其时势局固危,民心未二,勤王之师虽非劲旅,而闻警偕来;奸细之徒虽被诱胁,而公愤同具,以是得受羁縻,成此和局。十馀年来,仰赖皇太后、皇上励精图治,宵旰勤劳,无间隙之可寻;在事诸臣始得遇事维持,未至启衅,偶有干求,尚能往返争持,不至太甚,非洋务之顺手,及在事者折冲之力,皆我皇太后、皇上朝乾夕惕,事事期符民隐,人心固结,有以折外族之心,而杜未形之患也。然而各国火器技艺之讲求益进,彼此相结之势益固。使臣久驻京师,闻我一政之当则忧,一或不当则喜,其探测愈精。俄人逼於西疆,法人计占越南,紧接滇、粤,英人谋由印度入藏及蜀,蠢蠢欲动之势,益不可遏。所伺者中国之间耳,所惎者中国大本之未摇,而人心之难违耳。说者谓各国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後决然行之。自治其国以此,其观他国之废兴成败亦以此。倘其国一切政治皆与民情相背,则各国始逞所欲为,取之恐後矣。如土耳其、希腊等国,势极弱小,而得以久存各大国之间者,其人心固也。强大如法国,而德国得以胜之者,以法王穷侈任性,负国债之多不可复计,虽日益额饷以要结兵心,而民心已去,始有以乘其间也。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物必先自腐而後虫生焉。理之所在,势所必至。中国之有外国,犹人身之有疾病,病者必相证用药,而培元气为尤要。外国无日不察我民心之向背,中国必求无事不惬於民心之是非。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凡我用人行政,一举一动,揆之至理,度之民情,非人心所共惬,则急止勿为;事系人心所共快,则务期於成。……”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文祥微微一笑,接过茶碗,招手要林义哲坐下说话。
“回文中堂,削弱日本之二法,一为割地,二为赔款。”林义哲道,“此次日本新败,正好籍此削其国力,使其心存戒惧,不敢再小觑我大清。”
“年轻人果然是心高气盛,不似我们这些老的,呵呵。”文祥笑道,“以鲲宇之少年老成,亦不能免。”
听到文祥的这句话,林义哲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他因何有如此之言。
代差啊!代差!
自己显然忽略了代差这个重要的问题!
以文祥之才具,囿于这个时代的信息来源渠道缺乏,他对这个世界乃至东亚地区的形势了解,当然无法和自己这个穿越者相比!
“此次台湾之役,倭人虽水陆皆遭丧师,可谓惨败,然毕竟本土倭军主力仍在,你适才也说了,如籍此征伐,在中国恐无此军力,”文祥道,“你如此勒索于倭人,倭人如不坚持不从,以致两国交战,兵祸连结,于日本无益,而于中国却有大害啊!”
“回文中堂,今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与之争衡,尚有胜算;如若隐忍容之,养虎坐大,他日当后悔莫及。”林义哲道,“在晚辈看来,日本必不敢与我大清开战,理由有四:其一,日本国力远逊中国,全国浮水收入不及中国三吴一隅;其二,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其政府债台高筑,若开战。则须以现金向西洋各国购买军械,日本无力作此无米之炊;其三,日军实力不敷,常备陆军不过四万人,此次侵台,为我军歼灭者达五千余之数,实力大损。而海军不足四千人,能战之舰仅二铁甲,及巡海快船十艘,现已均为我水师所灭。国内所剩之舰多朽败不堪行驶,其海上防备不足。难与我水师争锋;其四,日本国内内乱频繁,暂时无力对外开战。晚辈的意图,是借此机会,以强势威奢日本,从日本索得赔款。以弱其国,而实我之国用,割地一项,倒在其次。既然是和谈,价码不妨开得高些。
听了林义哲对日本当时的国内现状的描述,文祥连连点头。
现在的日本,政局动荡,而且正在经历财政危机,加上士族、农民屡屡武装暴动。正如林义哲所说,根本无力应付一场实实在在的对外战争。
“原来如此。”文祥的脸上现出了欣慰之色。“前日里少荃有函来,所说日本情形,和你说的大致不差,听你这么说,我心里就有底了,呵呵。”
“索要赔款之数,你觉得以多少为宜?”文祥说着,端起茶来喝了一口。
“晚辈以为,当以白银四千万两之数为好。”林义哲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听了林义哲的回答,文祥一口刚喝进嘴的茶水险些没喷出来,他好容易才将茶水含住并“咕咚”咽了下去,尽管没有失态,却也给林义哲这一句回答呛得够呛,忍不住咳嗽了起来。
林义哲心里暗暗好笑,但表面上却不敢有丝毫的表露,他赶紧起身上前,用手掌轻轻的拍着文祥的后背,让他感觉好受一些。
“咳咳,不妨事。”文祥摆了摆手,示意不打紧,他指了指椅子,要林义哲坐下。
“鲲宇可知,我大清全国一年之岁入是多少?”文祥看着林义哲,失笑道。
“回中堂,据晚辈所知,大约在白银六千万两左右。”林义哲恭敬地答道。
“你适才也说,日本全国岁入,不及中国三吴一隅。”文祥道,“而你竟然打算狮子大开口,向其索要我大清一年岁入三分之一数之赔款?你觉得倭人可能答应么?你就不怕他们狗急跳墙?”
“中堂可知,若是今日胜负之势颠倒,强弱之势更易,日人会以何等方式勒索我大清吗?”林义哲笑了笑,反问道,“恐怕晚辈勒索之数,要数倍于晚辈呢。”
文祥立时面上变色,他紧紧的盯着林义哲,眉头紧皱,一双深陷于眼窝中的眸子中满是惊疑之色。
此时的文祥并不知道,林义哲所说的,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
甲午之败!
中国的传统天干地支纪年,每六十年一甲子,每个甲子中都有一个甲午年,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能代表“甲午”二字的,惟有1894年!
是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饮恨大东沟,随后中国一败于朝鲜,再败于辽东,这第一支近代海军全军覆灭,直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失台湾,赔巨款,三十年洋务自强运动之艰辛毁于一旦!
事实上,由于当时中国的财政没有任何能力赔偿日本勒索的2亿两白银巨款,以及后来的“赎辽费”3000万两,必须再借外债,连同各国银行索取的高额利息,实际上中国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付出了足足5亿两白银的赔款!
而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剥去了大清帝国身上“同光中兴”的光环,让当时的列强彻底看清了这个老大帝国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此后豆剖瓜分,纷至沓来,到1900年的庚子国变,偌大一个中华,竟然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想到日本人那时对中国的极尽勒索,林义哲甚至感觉,自己刚才提的4000万两白银赔款的数目,不及甲午战败赔款的十分之一,是不是有些少了点……
“你说的倒确实是实在话。”文祥沉吟道,“中国向来以含忍为立国之道,直至今日,日本敢于卧榻之侧窥伺,便是瞅准了这一层,知道战胜固可夺占土地,勒索金钱,战败中国亦不能追究太过之故……”
“中堂所言正是,若是轻易的放过了日本,西洋诸国定当以为日本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从此以后,更加轻视中国。一旦有事,更形嚣张。如能借此机会,强压日本凶焰,给列国以警示,则不但日本日后不致轻犯中国。西洋各国亦不敢轻易起衅。”
“鲲宇所言甚是有理,可是,鲲宇可知,今日中国之劲敌。并非日本一国,”文祥道。“咱们的旁边,还有个俄罗斯,亦是大敌!若逼迫日本太甚,两国开战,战事旷日持久,难保俄罗斯不乘隙以入。那时两面受敌,岂不是太过危险!这一层,鲲宇可曾想过么?”
“中堂心中之忧,晚辈亦曾想过。”林义哲道,“先祖林文忠公曾言,日后中国之大敌,其俄罗斯也!晚辈未有一日敢忘!日本与俄罗斯,皆为中国之大敌!而我大清最为凶恶之敌人,并非日本。而是俄罗斯!中国与俄罗斯,日后必有一战!然与俄罗斯决战之前。则必先战胜日本,以除肘腋之患!”
“鲲宇既然也知,俄罗斯乃中国之大敌,为何不能联合日本之力,两国联手以拒俄人呢?”文祥道,“亚洲之地,中日两国,实有守望相助之势,所谓唇亡齿寒,两国不相能则势分,而他人得以乘间而入,两国势合则足以御外侮,大局则可以保全,鲲宇以为如何?”
“中堂此言差矣!中日两国联手拒狐,绝无可能!”林义哲摇头道,“中堂可知,东亚霸主,只有一位,只有夺得东亚霸主之位,方才能与俄罗斯一较短长!今之东亚可争霸之国,不过大清和日本二国而已!二国之中,只有一国能够胜出!在我看来,我大清乃东亚当仁不让之霸主,惜乎日本君臣不若晚辈所想,在他们的心中,东亚霸主之位,当非日本莫属!”
“倭人好大的胃口!”文祥冷笑了一声。
“倭人心性正是如此!倘若异日日本战胜我大清,必当向我国勒索巨额赔款,并割占我国土膏腴之地,以及强逼我国开放新口通商,以为他日同俄罗斯争霸之资!”林义哲又道,“其时我大清纵使地大物博,也皆将为倭寇用以战俄罗斯之资本矣!泰西诸强届时必然要求我大清开放门户,利益一体均沾,真到那时,我大清当再无翻身之日!”
“葺尔小国,安敢如此!”文祥的眼中闪过一丝怒色,一双拳头禁不住紧握起来,但额头却不知怎么,竟然渗出了冷汗。
“如此说来,赔款是必须得要出这些银子了,否则,只怕他们经此大耻,奋发以求报复,不数年便又要入寇!”文祥沉声道。
“中堂所言正是。”林义哲道,“是以晚辈想,这赔款,不妨要日人以英镑支付……”
“噢?这却又是为何?”文祥紧盯着林义哲,赫然看到那双黑色的眸子里,闪着激动的光芒!
“中堂不知,日人一向狡诈,为缓解财力不足,其国内发行流通之银币,成色多有不足,以至劣币伪币横行,我若向其索要银钱,其必然做假糊弄,不如不给他们这个作伪的机会。”林义哲说道,“以英镑支付,其则不能亦不敢作伪矣!”
“你想的倒是周全!”文祥眼中闪过惊异之色。
“此外,我国或勒令其三年交清赔款,日本无此财力,要支付我国英镑,必然举借洋债,而洋债之利息亦是不小之数目,如此以来,其必得多付款项,亦可达到削弱其国力之目的。”林义哲又补充了一句。
“你说的很是,只是兹事体大,非你我一言而决。”文祥又端起茶碗来,喝了一口,若有所思的说道。
林义哲知道文祥心中可能还在犹豫,他正要继续开口劝说,文祥看着林义哲,忽然问道,“鲲宇,你实在告诉我,这‘兴园工’取悦两宫皇太后一事,是你自己个儿的主意,还是有人撺掇你的?”
“回中堂,是晚辈自己想出来的主意。”林义哲没有料到文祥说着日本的事,竟会突然问起修园子的事儿来,不由得愣了一下,但他回答起来时,却没有丝毫的犹豫,虽然他的脸上装出了一幅不安的表情。
毕竟,当年文祥也是反对过园工的。
“你心里怎么想的,可以告诉我么?”文祥见到林义哲面现惶恐之色,心中好笑。虽然他在刚才同林义哲的谈话当中,已然猜到了答案,但他还是想听听林义哲亲口的说法。
“晚辈的想法,怕是文中堂已经猜到了。”林义哲赧然道。
“你且说来!”文祥挥了挥手,示意他立刻说下去,不要废话。
“不兴办洋务,则无以自强之道!而若要不受掣肘。只能以园工破题!须知这修园一事,乃两宫皇太后之逆鳞,无论何人,挡着皆不得善果。晚辈妄揣上意。所为者,洋务不受阻碍耳!将园工与洋务绑在一处。兴办洋务时,守旧愚妄之徒便不敢横加阻议了,此事虽显荒诞,但此时此刻,再无他法可想!”林义哲沉声道。
“果然如此!”文祥呆了半晌,方才失笑道。“也亏得你想出这等法子来……”
文祥说着,话锋一转:“你可知道,如此这般,日后你必将置自身于风口浪尖之上,永无宁日!”
“为拯大清万民于危难之中,个人区区名节,不足挂齿!”林义哲大声道,“管他们说我佞臣也好、弄臣也罢!总好过日后去做那亡国之臣!”
听到林义哲掷地有声的回答,文祥的身子禁不住微微一震。
“好一个不做亡国之臣!”文祥紧紧的盯着林义哲。而林义哲此刻脸上惶恐之色已去,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坚毅和果决!
“就冲你方才之言,若是平倭之策得以实现,老夫就问你要一张门生帖子!”文祥看着面前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含笑说道。
“晚辈定当不负中堂厚望!”林义哲嘴上答应着,但此时他的心里,却生出一丝惆怅之意来。
递门生帖的那一天,文祥还会看到么?
因为他知道,现在距这位老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已然不足两年……
“……洋人为患中国,愈久愈深,而其窥伺中国之间,亦愈熟愈密。从前屡战屡和,迄无定局,因在事诸臣操纵未宜。及庚申定约,设立衙门专司其事,以至於今,未见决裂。就事论事,固当相机尽心办理,而揣洋人之用心,求驭外之大本,则不系於此,所系者在人心而已矣!”
“溯自嘉庆年间,洋人渐形强悍,始而海岛,继而口岸,再及内地,蓄力厉精习机器,以待中国之间,一逞其欲。道光年间,肆掠江、浙,自江宁换约以後,觊觎观望。直至粤匪滋事,以为中国有此犯上作乱之事,人心不一,得其间矣。於是其谋遂洩,闯入津门,虽经小挫,而其意愈坚,致有庚申之警。然其时势局固危,民心未二,勤王之师虽非劲旅,而闻警偕来;奸细之徒虽被诱胁,而公愤同具,以是得受羁縻,成此和局。十馀年来,仰赖皇太后、皇上励精图治,宵旰勤劳,无间隙之可寻;在事诸臣始得遇事维持,未至启衅,偶有干求,尚能往返争持,不至太甚,非洋务之顺手,及在事者折冲之力,皆我皇太后、皇上朝乾夕惕,事事期符民隐,人心固结,有以折外族之心,而杜未形之患也。然而各国火器技艺之讲求益进,彼此相结之势益固。使臣久驻京师,闻我一政之当则忧,一或不当则喜,其探测愈精。俄人逼於西疆,法人计占越南,紧接滇、粤,英人谋由印度入藏及蜀,蠢蠢欲动之势,益不可遏。所伺者中国之间耳,所惎者中国大本之未摇,而人心之难违耳。说者谓各国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後决然行之。自治其国以此,其观他国之废兴成败亦以此。倘其国一切政治皆与民情相背,则各国始逞所欲为,取之恐後矣。如土耳其、希腊等国,势极弱小,而得以久存各大国之间者,其人心固也。强大如法国,而德国得以胜之者,以法王穷侈任性,负国债之多不可复计,虽日益额饷以要结兵心,而民心已去,始有以乘其间也。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物必先自腐而後虫生焉。理之所在,势所必至。中国之有外国,犹人身之有疾病,病者必相证用药,而培元气为尤要。外国无日不察我民心之向背,中国必求无事不惬於民心之是非。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凡我用人行政,一举一动,揆之至理,度之民情,非人心所共惬,则急止勿为;事系人心所共快,则务期於成。……”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