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36 第四百三十二章 意外来信
- 437 第四百三十三章 要立牌坊的婊子!
- 438 第四百三十四章 薛叔耘
- 439 第四百三十五章 所虑者,左季高也
- 440 第四百三十六章 逆流
- 441 第四百三十七章 经略大洋
- 442 第四百三十八章 桌腿之论
- 443 第四百三十九章 相见恨晚
- 444 第四百四十章 四民并列古已有
- 445 第四百四十一章 “清流”又急了
- 446 第四百四十二章 蜀中才子
- 447 第四百四十三章 马嘉理,你终于挂了!
- 448 第四百四十四章 原形毕露
- 449 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取其辱
- 450 第四百四十六章 反目
- 451 第四百四十七章 贤妻为宝
- 452 第四百四十八章 先声夺人
- 453 第四百四十九章 茶会
- 454 第四百五十章 致命的电报
- 455 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劳永逸
- 456 第四百五十二章 副使>翻译
- 457 第四百五十三章 威妥玛的冒险
- 458 第四百五十四章 “演习”
- 459 第四百五十五章 无人岛上
- 460 第四百五十六章 火爆正卿
- 461 第四百五十七章 逃兵的耻辱
- 462 第四百五十八章 背后一击
- 463 第四百五十九章 尽在掌握
- 464 第四百六十章 迪斯累利的难题
- 465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下院交锋
- 466 第四百六十二章 焦头烂额
- 467 第四百六十三章 计谋得成
- 468 第四百六十三章 宝廷的复仇
- 469 第四百六十五章 国丈发威
- 470 第四百六十六章 慧妃哭诉
- 471 第四百六十七章 作死的下场
- 472 第四百六十八章 深刻反思
- 473 第四百六十九章 我的船政学堂
- 474 第四百七十章 丁日昌
- 475 第四百七十一章 新造舰计划
- 476 第四百七十二章 不情之请
- 477 第四百七十三章 守礼怀恩
- 478 第四百七十四章 贼心不死
- 479 第四百七十五章 利息
- 480 第四百七十六章 体芳毒计
- 481 第四百七十七章 反目成仇
- 482 第四百七十八章 张元吴昊
- 483 第四百七十九章 生死问对
- 484 第四百八十章 太后赐画
- 485 第四百八十一章 庙堂之外
- 486 第四百八十二章 小镇侠女
- 487 第四百八十三章 别了,威妥玛
- 488 第四百八十四章 阳奉阴违
- 489 第四百八十五章 哗变
- 490 第四百八十六章 九尾猫+朗姆酒
- 491 第四百八十七章 无米之炊
- 492 第四百八十八章 清官亦猛于虎
- 493 第四百八十九章 林义哲VS张佩纶
- 494 第四百九十章 另面幼樵
- 495 第六百章 浴火新生【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百四十二章 蜀中才子
第四百四十二章 蜀中才子
这人一旦成了名士,好像是有了某种行动的自由,别说出点格,就是荒唐一点,人们也是以为应当然的。凡是名士,好像一齐约好了似的,大抵都将“特权”用在“男女之事”上,所谓“自古名士尽风流”是也。
跟其他名士一样,王闿运也有大量的风流韵事。不过他的韵事无关于名妓或者名媛,只跟身边的侍女有关。大概是由于晚清的名妓,早就没了前朝柳如是、李香君辈的文韵风华,纵然如秦淮河上的头牌,也不过会点弹词小曲罢了,所以王大名士不屑在她们身上下功夫。大概是由于龚自珍的前鉴,为了一个顾太清丢官丢命,或者是清朝高门大户,门禁过严,没机会下手,反正王闿运在传统名士施展风流技能的两个方面,都没有任何成绩,风流都使在了身边的侍女身上。
跟那个时代的绅士一样,王闿运享过齐人之福,有妻有妾,不过都死得较早。丧偶的王闿运,没有续弦或者再讨个妾的意思,不过他刚过不惑之年,血气正盛,每夜非有妇人侍寝不可,否则就难以入睡。王闿运既不打算再要妻妾,又对青楼女子没有兴趣,侍寝的事,就只好由侍女来承担了。
王闿运的侍女很多,专门侍寝者便有十人,王闿运不仅非睡侍女不香,饭非侍女喂不饱,关键是,王闿运跟亲热的事,从不避人,不仅在日记里写(日记都是写给人看的,王闿运自也不能免俗),而且出行时也少不得经常带上数人,于路上渲淫,甚至还当着自己弟子的面和侍女亲热。
不过,名士的风流,往往是牺牲掉仕途前程换来的,也就是说,大凡一个人被人看成是名士。他也就甭打算出将入相,在政界官场一显身手了。从这个角度说,做名士,往往意味着某种无奈,不是文名大著而科场蹭蹬,就是别的什么原因断了上进的路,比如像明代的唐寅。一个好好的解元,被莫名其妙的科场案搅了进去,从此再也别想考试做官;当然也有这样的,人还没有踏入仕途,就比较过火,文名与青楼薄幸之名一样大。比如宋朝的柳永,当然只好不再应考,做“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则个。而肃顺死后,王闿运就只好做名士了。有传说他曾经劝说过曾国藩自立为帝,又曾撰《祺祥故事》,为肃顺被杀辩解,但基本上他再没有参与过什么政治活动。
现在的王闿运。只能用“风流”来发泄自己对时运的不满了。
尽管已经成了在野的“名士”,但王闿运仍不甘寂寞,时时以天朝正统自居,不改清流本色。而被清流言官们私下里称为“士林叛逆”的林义哲,自然成了他痛恨和发泄不满的对象。
在王闿运看来,林义哲身为林则徐之孙,竟然背叛士林,转去当洋鬼子的奴才。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事,但却因西太后的赏识而得到重用,而自己的恩公肃顺,却偏偏死于西太后之手,在心里不平的同时,王闿运自然的迁怒于林义哲。
对王闿运来说,朝廷让林义哲这样的“奸邪小人”当道。便是亡国的征兆!
王闿运的潜意识当中由是认为,只要能够弄倒林义哲,便是替恩公肃顺报了仇!
王闿运正自享受着两名侍女的伺候,又有一名三十多岁左右的文士手里拿着一卷纸。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李慈铭认出了来人是湘潭名士董文亮,董文亮进了书舍,见到王闿运和李慈铭,见礼之后,便急忙将手中的纸卷展开,给王李二人看了起来。
“湘绮先生,莼客先生,这是今日见于邸抄的‘定国是诏’!”董文亮忧心忡忡的说道。
王闿运示意两个侍女停了手,他直起身子,从董文亮的手中接过纸卷看了起来。
王闿运的目光只停留在纸上一会儿,脸色便白了起来。
李慈铭来到他身边,凑过头来,赫然看到上面写着“定国是诏”四个字,他正待细看下边的正文内容,却冷不防身边的王闿运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淹没了纸上的字迹。
李慈铭和董文亮见状大惊,看到王闿运的身子摇摇欲倒,赶紧上前扶住了他。两名侍女见状也是大惊失色,上前哭着用手帕擦拭着王闿运嘴角的血迹。堂下的学生们也纷纷上前,围拢了过来。
“牝鸡司晨,奸佞当道……大清……亡无日矣!”王闿运仰面朝天,失神的说着,猛然晕厥过去。随着他手一松,沾满了血迹的纸稿也掉落在了地上。
见到王闿运昏迷过去,两名侍女嘶声尖叫起来,众人又是一阵大乱。
就在众人忙活抢救王闿运之际,一个年纪约二十许的年轻学子,悄悄的捡起了那张沾满鲜血又多了无数个脚印的纸稿,仔细的看了起来。
“杨锐,这写的是什么,竟然让老师看了吐血?”另一位少年好奇的问道。
叫杨锐的年轻学子对同伴的说话恍若未闻,而是仔细的看完了这份“定国是诏”的抄稿。
“老师未免过于执拗成见了……”杨锐用他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嘀咕了一句。“老师难道忘了,曾文正公都说过,这洋务,还是该当办理的么?……”
由于王闿运病倒,学生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宿舍。杨锐回到自己的房间后,第一件事,便是取过纸笔,将林义哲的“请兴海军护海商经略大洋折”和刚才看到的“定国是诏”一字不差的默写了下来。
写完之后,杨锐又将之前抄写过的林义哲的那篇《西国圣道考》取了出来,他将这些反复看过数遍之后,一点一点的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林鲲宇的学问,果然中西兼通,非是虚名。”杨锐自言自语的说道,“现在看来,老师的学问,是及不上林鲲宇的……”
此时的杨锐,不知怎么,竟然动了改换门庭的念头。
但他立刻就将这个危险的想法压了下去,他的目光落在桌面上的林义哲的两篇锦绣文章之上,象是有些心虚的赶紧将它们收起,只留了那份“定国是诏”在桌面上。
杨锐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杨士达曾担任山东曹县县丞等职位;父亲杨承煦出身监生,道光封其为资政大夫;长兄杨聪不仅精通经籍,而且博览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书籍,杨锐家的书屋称为“说经堂”,从祖上起一直注重研习经学。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擅长诗文、书法,特别是经学,经常随兄长杨聪游览绵竹名胜精忠观和关岳庙,并即景作对。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锐到成都参加院试,四川学政张之洞批阅了他的试卷,认为他是蜀中奇才。面试时,杨锐纵论古今、臧否时事。张之洞叹道:“锐弟兄蜀中今日之轼、辙,之洞不虚此行。”于是将杨锐原字中的“退之”改为“叔阶”,而且将其当作弟子,并曾让他在幕下协助审校文稿。
因为久慕王闿运的大名,是以这一次杨锐是利用闲暇时分前来长沙听讲,但却没料到遇上了这样的一幕。
对于林义哲,杨锐也是久闻大名,并且听张之洞说起过林义哲的事迹,张之洞言辞当中对林义哲颇为赞赏,杨锐从那时起便对林义哲留意起来。
他没有见过林义哲,但是
杨锐善于作赋,如《剑阁赋》和《烷花草堂赋》等篇就是他的上乘之作。但他最擅长的还是诗歌。起初,他喜欢杜甫诗作并模仿着写,但后来改学苏轼后,诗的格调变得清新豪迈。如《前蜀杂事》:“王气青城久发祥,旋看兔子上金床。红旗一簇愁眉锦,跨取西川作帝乡。”虽然他出身在封建家庭,但时时为国家和人民担忧。在最成功的《红叶》诗中,不但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的结尾写道:“征衫踏遍板桥霜,红树关山引恨长。鱼网几家乘晚渡,鸟啼无数送残阳。深林月出明官道,古木风高见驿墙。莫怪长年多感触,谢亭回首鬓毛苍。”
##$*&*(^%
杨锐善于作赋,如《剑阁赋》和《烷花草堂赋》等篇就是他的上乘之作。但他最擅长的还是诗歌。起初,他喜欢杜甫诗作并模仿着写,但后来改学苏轼后,诗的格调变得清新豪迈。如《前蜀杂事》:“王气青城久发祥,旋看兔子上金床。红旗一簇愁眉锦,跨取西川作帝乡。”虽然他出身在封建家庭,但时时为国家和人民担忧。在最成功的《红叶》诗中,不但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的结尾写道:“征衫踏遍板桥霜,红树关山引恨长。鱼网几家乘晚渡,鸟啼无数送残阳。深林月出明官道,古木风高见驿墙。莫怪长年多感触,谢亭回首鬓毛苍。”
跟其他名士一样,王闿运也有大量的风流韵事。不过他的韵事无关于名妓或者名媛,只跟身边的侍女有关。大概是由于晚清的名妓,早就没了前朝柳如是、李香君辈的文韵风华,纵然如秦淮河上的头牌,也不过会点弹词小曲罢了,所以王大名士不屑在她们身上下功夫。大概是由于龚自珍的前鉴,为了一个顾太清丢官丢命,或者是清朝高门大户,门禁过严,没机会下手,反正王闿运在传统名士施展风流技能的两个方面,都没有任何成绩,风流都使在了身边的侍女身上。
跟那个时代的绅士一样,王闿运享过齐人之福,有妻有妾,不过都死得较早。丧偶的王闿运,没有续弦或者再讨个妾的意思,不过他刚过不惑之年,血气正盛,每夜非有妇人侍寝不可,否则就难以入睡。王闿运既不打算再要妻妾,又对青楼女子没有兴趣,侍寝的事,就只好由侍女来承担了。
王闿运的侍女很多,专门侍寝者便有十人,王闿运不仅非睡侍女不香,饭非侍女喂不饱,关键是,王闿运跟亲热的事,从不避人,不仅在日记里写(日记都是写给人看的,王闿运自也不能免俗),而且出行时也少不得经常带上数人,于路上渲淫,甚至还当着自己弟子的面和侍女亲热。
不过,名士的风流,往往是牺牲掉仕途前程换来的,也就是说,大凡一个人被人看成是名士。他也就甭打算出将入相,在政界官场一显身手了。从这个角度说,做名士,往往意味着某种无奈,不是文名大著而科场蹭蹬,就是别的什么原因断了上进的路,比如像明代的唐寅。一个好好的解元,被莫名其妙的科场案搅了进去,从此再也别想考试做官;当然也有这样的,人还没有踏入仕途,就比较过火,文名与青楼薄幸之名一样大。比如宋朝的柳永,当然只好不再应考,做“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则个。而肃顺死后,王闿运就只好做名士了。有传说他曾经劝说过曾国藩自立为帝,又曾撰《祺祥故事》,为肃顺被杀辩解,但基本上他再没有参与过什么政治活动。
现在的王闿运。只能用“风流”来发泄自己对时运的不满了。
尽管已经成了在野的“名士”,但王闿运仍不甘寂寞,时时以天朝正统自居,不改清流本色。而被清流言官们私下里称为“士林叛逆”的林义哲,自然成了他痛恨和发泄不满的对象。
在王闿运看来,林义哲身为林则徐之孙,竟然背叛士林,转去当洋鬼子的奴才。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事,但却因西太后的赏识而得到重用,而自己的恩公肃顺,却偏偏死于西太后之手,在心里不平的同时,王闿运自然的迁怒于林义哲。
对王闿运来说,朝廷让林义哲这样的“奸邪小人”当道。便是亡国的征兆!
王闿运的潜意识当中由是认为,只要能够弄倒林义哲,便是替恩公肃顺报了仇!
王闿运正自享受着两名侍女的伺候,又有一名三十多岁左右的文士手里拿着一卷纸。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李慈铭认出了来人是湘潭名士董文亮,董文亮进了书舍,见到王闿运和李慈铭,见礼之后,便急忙将手中的纸卷展开,给王李二人看了起来。
“湘绮先生,莼客先生,这是今日见于邸抄的‘定国是诏’!”董文亮忧心忡忡的说道。
王闿运示意两个侍女停了手,他直起身子,从董文亮的手中接过纸卷看了起来。
王闿运的目光只停留在纸上一会儿,脸色便白了起来。
李慈铭来到他身边,凑过头来,赫然看到上面写着“定国是诏”四个字,他正待细看下边的正文内容,却冷不防身边的王闿运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淹没了纸上的字迹。
李慈铭和董文亮见状大惊,看到王闿运的身子摇摇欲倒,赶紧上前扶住了他。两名侍女见状也是大惊失色,上前哭着用手帕擦拭着王闿运嘴角的血迹。堂下的学生们也纷纷上前,围拢了过来。
“牝鸡司晨,奸佞当道……大清……亡无日矣!”王闿运仰面朝天,失神的说着,猛然晕厥过去。随着他手一松,沾满了血迹的纸稿也掉落在了地上。
见到王闿运昏迷过去,两名侍女嘶声尖叫起来,众人又是一阵大乱。
就在众人忙活抢救王闿运之际,一个年纪约二十许的年轻学子,悄悄的捡起了那张沾满鲜血又多了无数个脚印的纸稿,仔细的看了起来。
“杨锐,这写的是什么,竟然让老师看了吐血?”另一位少年好奇的问道。
叫杨锐的年轻学子对同伴的说话恍若未闻,而是仔细的看完了这份“定国是诏”的抄稿。
“老师未免过于执拗成见了……”杨锐用他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嘀咕了一句。“老师难道忘了,曾文正公都说过,这洋务,还是该当办理的么?……”
由于王闿运病倒,学生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宿舍。杨锐回到自己的房间后,第一件事,便是取过纸笔,将林义哲的“请兴海军护海商经略大洋折”和刚才看到的“定国是诏”一字不差的默写了下来。
写完之后,杨锐又将之前抄写过的林义哲的那篇《西国圣道考》取了出来,他将这些反复看过数遍之后,一点一点的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林鲲宇的学问,果然中西兼通,非是虚名。”杨锐自言自语的说道,“现在看来,老师的学问,是及不上林鲲宇的……”
此时的杨锐,不知怎么,竟然动了改换门庭的念头。
但他立刻就将这个危险的想法压了下去,他的目光落在桌面上的林义哲的两篇锦绣文章之上,象是有些心虚的赶紧将它们收起,只留了那份“定国是诏”在桌面上。
杨锐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杨士达曾担任山东曹县县丞等职位;父亲杨承煦出身监生,道光封其为资政大夫;长兄杨聪不仅精通经籍,而且博览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书籍,杨锐家的书屋称为“说经堂”,从祖上起一直注重研习经学。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擅长诗文、书法,特别是经学,经常随兄长杨聪游览绵竹名胜精忠观和关岳庙,并即景作对。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锐到成都参加院试,四川学政张之洞批阅了他的试卷,认为他是蜀中奇才。面试时,杨锐纵论古今、臧否时事。张之洞叹道:“锐弟兄蜀中今日之轼、辙,之洞不虚此行。”于是将杨锐原字中的“退之”改为“叔阶”,而且将其当作弟子,并曾让他在幕下协助审校文稿。
因为久慕王闿运的大名,是以这一次杨锐是利用闲暇时分前来长沙听讲,但却没料到遇上了这样的一幕。
对于林义哲,杨锐也是久闻大名,并且听张之洞说起过林义哲的事迹,张之洞言辞当中对林义哲颇为赞赏,杨锐从那时起便对林义哲留意起来。
他没有见过林义哲,但是
杨锐善于作赋,如《剑阁赋》和《烷花草堂赋》等篇就是他的上乘之作。但他最擅长的还是诗歌。起初,他喜欢杜甫诗作并模仿着写,但后来改学苏轼后,诗的格调变得清新豪迈。如《前蜀杂事》:“王气青城久发祥,旋看兔子上金床。红旗一簇愁眉锦,跨取西川作帝乡。”虽然他出身在封建家庭,但时时为国家和人民担忧。在最成功的《红叶》诗中,不但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的结尾写道:“征衫踏遍板桥霜,红树关山引恨长。鱼网几家乘晚渡,鸟啼无数送残阳。深林月出明官道,古木风高见驿墙。莫怪长年多感触,谢亭回首鬓毛苍。”
##$*&*(^%
杨锐善于作赋,如《剑阁赋》和《烷花草堂赋》等篇就是他的上乘之作。但他最擅长的还是诗歌。起初,他喜欢杜甫诗作并模仿着写,但后来改学苏轼后,诗的格调变得清新豪迈。如《前蜀杂事》:“王气青城久发祥,旋看兔子上金床。红旗一簇愁眉锦,跨取西川作帝乡。”虽然他出身在封建家庭,但时时为国家和人民担忧。在最成功的《红叶》诗中,不但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更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的结尾写道:“征衫踏遍板桥霜,红树关山引恨长。鱼网几家乘晚渡,鸟啼无数送残阳。深林月出明官道,古木风高见驿墙。莫怪长年多感触,谢亭回首鬓毛苍。”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