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1 第20章:无虞。
- 22 第21章:冤句盐贩。
- 23 第22章:曹州预判。
- 24 第23章:曹州一役。
- 25 第24章:大破曹州。
- 26 第25章:大祸将临。
- 27 第26章:所求之事。
- 28 第27章:互为套路。
- 29 第28章:温故而知新。
- 30 第29章:无解脑回路。
- 31 第30章:决策。
- 32 第31章:分歧。
- 33 第32章:恶意抉择。
- 34 第33章:蓝色梦魇。
- 35 第34章:至死方休(上)。
- 36 第35章:至死方休(下)。
- 37 第36章:奏战策。
- 38 第37章:主战力。
- 39 第38章:将军之惑。
- 40 第39章:利箭在弦。
- 41 第40章:负隅顽抗。
- 42 第41章:大唐毒兵。
- 43 第42章:中场休息。
- 44 第43章:后遗症。
- 45 第44章:神决策。
- 46 第45章:突破口。
- 47 第46章:将军的决心。
- 48 第47章:真身。
- 49 第48章:变故。
- 50 第49章:命运。
- 51 第50章:沂州之围。
- 52 第51章:谋事在人。
- 53 第52章:破灭。
- 54 第53章:人心。
- 55 第54章:缘由。
- 56 第55章:归处。
- 57 第56章:计谋。
- 58 第57章:刺局。
- 59 第58章:静待。
- 60 第59章:识贼破。
- 61 第60章:大道理。
- 62 第59章:识贼破。
- 63 第61章:平行论。
- 64 第62章:一字卦。
- 65 第63章:论行赏。
- 66 第64章:不情之请。
- 67 第65章:汝州告急。
- 68 第66章:刺史大人。
- 69 第67章:汝州失陷。
- 70 第68章:刺史被俘。
- 71 第69章:历史理论。
- 72 第70章:危机已至。
- 73 第71章:江湖大帮。
- 74 第72章:宗主大人。
- 75 第73章:精炼提纯。
- 76 第74章:因祸得福。
- 77 第75章:破城良策。
- 78 第76章:连环诡计。
- 79 第77章:诏安圣旨。
- 80 第78章:蕲州遭难。
- 81 第79章:竖子横出。
- 82 第80章:宦官弄权。
- 83 第81章:诏安之祸。
- 84 第82章:解救军师。
- 85 第83章:再见宋威。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30章:决策。
第30章:决策。
讲真,若是坠落地点或者力度风向稍稍改变,让冷狄穿越回盛唐时期那还好说——盛世大唐,万国来朝,那没得说,自然是要以一己之力,尽量延长这盛世,但……
偏偏穿越到的,是唐末这样一个乱世。
如此一来,都不说冷狄,连赵英杰都有些犯难,毕竟他们确实身怀济世大才(历史课本)……想不做点什么估计都难,可究竟该怎么做,又不好说。
你说帮唐王朝吧……可惜唐王朝早已行将就木,风雨飘摇;你说帮义军吧……这群人实际上又和唐王朝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最后不仅将历史名城毁于一旦,更将历史瑰宝大明宫付之一炬,还闹出以人为粮的恶性事件……
这种感觉就好像大唐王朝是个小院子,皇帝也好,义军领袖也好,和你一样,都是这个院子里大家相熟悉的小朋友,当时那些什么吐蕃啊,回纥啊,毕竟都是院子外面来的,那没得说,齐心合力往死里打就是;可某一天,院子里这两人打起来了,那种感觉还真是不好帮啊,更何况,你还知道这二位……骨子里基本都半斤八两。
投靠院子里的叔叔阿姨(藩镇)吧……这一时期虽说藩镇众多,可真正有本事有能耐的节度使却又没几个,而且这些人的处境其实也并非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是割据一方的幸福土皇帝,他们反而多数都处于天天担惊受怕的境地。
其主要原因还是节度使手下那些骄兵太能闹腾。翻翻历史,不难发现,唐末各地节度使被士兵驱逐、杀死、甚至灭门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节度使愿意解除权柄,返回长安去做人质,当个富贵闲人。
当然,赵英杰和冷狄也不是没想过归隐山林或是干脆自己异军突起,不过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那可就是真的难了——这毕竟不是影视剧,佳丽三千随便有,毁天灭地弹指间……哪有那么容易。
在小破屋里冷狄倒还算比较有想法,读史读得多了,偶尔也会思考诸如“如果我穿越回什么什么时代应该怎么怎么办”这一类的问题,虽是臆想,不过冷狄倒是非常庆幸自己有生之年有想过这些……
学以致用,这不,当下就派上了大用场。
唐末藩镇割据,屡屡作乱,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当然,这些情况现在还不关冷狄的事儿,若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如何安生立命……那其实目前最优的选择还是投靠藩镇,毕竟这条路在程序上要相对简单很多。
只要有真才实学,把名气打出去,在唐末这种各方割据相互攻战的大背景下,其实还是不愁有土皇帝上门来聘请的,无论是现任官员、前任官员、有出身的备选官员、将军子弟或者其他节度使的武职僚佐,甚至是平民、罪人和盗贼,只要有能力有关系,就都有机会进入节度使们的幕府。
乱世之下,这些人真真可以称得上是求贤若渴。
当时冷狄以身家性命做局设赌,就是为了先打响名号,反正赌注够大,刚好刘琦蕴也比较正直,所幸没有因为一番照本宣科而改变濮、曹二州城的战事走向,这样就很好。
这一切其实都是冷狄的打算,按照之前的设想,他和赵英杰应该是备受刘琦蕴推崇,然后王黄义军大举来犯,接着刘将军带兵卒辎重退守沂州城,由此,再由刘琦蕴将自己二人推荐给沂州刺史薛海,接着再一步步往上走,最后成为拥兵雄霸一方的某位节度使府上的贵客……
万万没想到啊,刘琦蕴在这节骨眼上居然不按套路出牌,竟是要留守崎、崎阳?
“将军。”
愣了有那么一会儿,冷狄才回过神来,军人骨子里那种情怀他不是很能感同身受,但若是放任不管……起义军破城之后,自己可就悬了。
初期的义军其实还是挺好的,他们攻城拔寨只是为了开仓济粮,一般情况下除了朝廷命官之外都只降不杀;这样做一来可以树立义军良好的形象,二来……有很大一部份降兵也能纳入义军队伍,毕竟唐王朝都已经这样了,当兵的也是人,是人,就都懂得审时度势。
但冷狄却没敢这么想。
他和赵英杰现在已然是刘琦蕴军中之人,而且还不是那种可以随便倒戈的小角色,当初答应留下来之后,刘将军大手一挥,宣牌书号,当即就给了他俩一个“军佐谋士”的职位。
具体是个什么职位冷狄也不是很清楚,但这一旦有了官衔,那就已经算是挑起了王仙芝和黄巢的熊熊仇恨之火。
当然了,对于这一点,赵英杰和冷狄两人还是有点小分歧的,在赵英杰看来,若是侥幸没有死在义军正义的屠刀之下,跟着起义军干……除了疲于奔命之外说到底似乎也没多大坏处,毕竟后来的朱温走得也是这条路;可冷狄并不想和这些人混为一谈,他有其它更深远的想法,这些想法目前……连赵英杰还都不知情。
总之吧,各种情况衡量下来其实都不算太糟,但跟随刘琦蕴固守崎阳……算是这些情况中比较糟的了。
“敢问将军……崎阳此地,驻兵多少?”想了想,冷狄问道。
“骑兵二百人,弓手二百人,步兵五百,杂役后勤大致百余人。”刘琦蕴坦言回道。
“……将军可知,王黄之流目下已是两万有余?”冷狄又问。
“知道。”
刘琦蕴知道自己这军佐谋士想说什么,他冷声一笑,说道。
“响应贼寇之流虽有数万之众,但总归都是些散沙乌合之众,军无纪法,帅无名份。本将军观察多日,发现这些人时合时散难成大器,更何况目下各路前来追剿的官军选得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干将。我崎阳虽说人数不敌贼军,然防备森严,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充足,如若公子所言,贼寇只会强攻,那我崎阳守军倒是可堪一战。”
刘琦蕴说得激涨高昂,仿佛此时早已将数万贼寇溃于城外,他这模样倒是很能鼓舞士气,可在冷狄看来,这简直不可理喻——
就算他分析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根据史料来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唯独对各类战事的记录少之又少,许多著名的战役都只是几笔带过,而那些动辄号称百万大军的说法……往往都言过其实。
不光朝廷方面如此,王仙芝和黄巢的义军也是如此。
偏偏穿越到的,是唐末这样一个乱世。
如此一来,都不说冷狄,连赵英杰都有些犯难,毕竟他们确实身怀济世大才(历史课本)……想不做点什么估计都难,可究竟该怎么做,又不好说。
你说帮唐王朝吧……可惜唐王朝早已行将就木,风雨飘摇;你说帮义军吧……这群人实际上又和唐王朝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最后不仅将历史名城毁于一旦,更将历史瑰宝大明宫付之一炬,还闹出以人为粮的恶性事件……
这种感觉就好像大唐王朝是个小院子,皇帝也好,义军领袖也好,和你一样,都是这个院子里大家相熟悉的小朋友,当时那些什么吐蕃啊,回纥啊,毕竟都是院子外面来的,那没得说,齐心合力往死里打就是;可某一天,院子里这两人打起来了,那种感觉还真是不好帮啊,更何况,你还知道这二位……骨子里基本都半斤八两。
投靠院子里的叔叔阿姨(藩镇)吧……这一时期虽说藩镇众多,可真正有本事有能耐的节度使却又没几个,而且这些人的处境其实也并非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是割据一方的幸福土皇帝,他们反而多数都处于天天担惊受怕的境地。
其主要原因还是节度使手下那些骄兵太能闹腾。翻翻历史,不难发现,唐末各地节度使被士兵驱逐、杀死、甚至灭门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节度使愿意解除权柄,返回长安去做人质,当个富贵闲人。
当然,赵英杰和冷狄也不是没想过归隐山林或是干脆自己异军突起,不过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那可就是真的难了——这毕竟不是影视剧,佳丽三千随便有,毁天灭地弹指间……哪有那么容易。
在小破屋里冷狄倒还算比较有想法,读史读得多了,偶尔也会思考诸如“如果我穿越回什么什么时代应该怎么怎么办”这一类的问题,虽是臆想,不过冷狄倒是非常庆幸自己有生之年有想过这些……
学以致用,这不,当下就派上了大用场。
唐末藩镇割据,屡屡作乱,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当然,这些情况现在还不关冷狄的事儿,若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如何安生立命……那其实目前最优的选择还是投靠藩镇,毕竟这条路在程序上要相对简单很多。
只要有真才实学,把名气打出去,在唐末这种各方割据相互攻战的大背景下,其实还是不愁有土皇帝上门来聘请的,无论是现任官员、前任官员、有出身的备选官员、将军子弟或者其他节度使的武职僚佐,甚至是平民、罪人和盗贼,只要有能力有关系,就都有机会进入节度使们的幕府。
乱世之下,这些人真真可以称得上是求贤若渴。
当时冷狄以身家性命做局设赌,就是为了先打响名号,反正赌注够大,刚好刘琦蕴也比较正直,所幸没有因为一番照本宣科而改变濮、曹二州城的战事走向,这样就很好。
这一切其实都是冷狄的打算,按照之前的设想,他和赵英杰应该是备受刘琦蕴推崇,然后王黄义军大举来犯,接着刘将军带兵卒辎重退守沂州城,由此,再由刘琦蕴将自己二人推荐给沂州刺史薛海,接着再一步步往上走,最后成为拥兵雄霸一方的某位节度使府上的贵客……
万万没想到啊,刘琦蕴在这节骨眼上居然不按套路出牌,竟是要留守崎、崎阳?
“将军。”
愣了有那么一会儿,冷狄才回过神来,军人骨子里那种情怀他不是很能感同身受,但若是放任不管……起义军破城之后,自己可就悬了。
初期的义军其实还是挺好的,他们攻城拔寨只是为了开仓济粮,一般情况下除了朝廷命官之外都只降不杀;这样做一来可以树立义军良好的形象,二来……有很大一部份降兵也能纳入义军队伍,毕竟唐王朝都已经这样了,当兵的也是人,是人,就都懂得审时度势。
但冷狄却没敢这么想。
他和赵英杰现在已然是刘琦蕴军中之人,而且还不是那种可以随便倒戈的小角色,当初答应留下来之后,刘将军大手一挥,宣牌书号,当即就给了他俩一个“军佐谋士”的职位。
具体是个什么职位冷狄也不是很清楚,但这一旦有了官衔,那就已经算是挑起了王仙芝和黄巢的熊熊仇恨之火。
当然了,对于这一点,赵英杰和冷狄两人还是有点小分歧的,在赵英杰看来,若是侥幸没有死在义军正义的屠刀之下,跟着起义军干……除了疲于奔命之外说到底似乎也没多大坏处,毕竟后来的朱温走得也是这条路;可冷狄并不想和这些人混为一谈,他有其它更深远的想法,这些想法目前……连赵英杰还都不知情。
总之吧,各种情况衡量下来其实都不算太糟,但跟随刘琦蕴固守崎阳……算是这些情况中比较糟的了。
“敢问将军……崎阳此地,驻兵多少?”想了想,冷狄问道。
“骑兵二百人,弓手二百人,步兵五百,杂役后勤大致百余人。”刘琦蕴坦言回道。
“……将军可知,王黄之流目下已是两万有余?”冷狄又问。
“知道。”
刘琦蕴知道自己这军佐谋士想说什么,他冷声一笑,说道。
“响应贼寇之流虽有数万之众,但总归都是些散沙乌合之众,军无纪法,帅无名份。本将军观察多日,发现这些人时合时散难成大器,更何况目下各路前来追剿的官军选得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干将。我崎阳虽说人数不敌贼军,然防备森严,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充足,如若公子所言,贼寇只会强攻,那我崎阳守军倒是可堪一战。”
刘琦蕴说得激涨高昂,仿佛此时早已将数万贼寇溃于城外,他这模样倒是很能鼓舞士气,可在冷狄看来,这简直不可理喻——
就算他分析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根据史料来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唯独对各类战事的记录少之又少,许多著名的战役都只是几笔带过,而那些动辄号称百万大军的说法……往往都言过其实。
不光朝廷方面如此,王仙芝和黄巢的义军也是如此。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