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30 00468 和氏璧,气数,人
- 431 00429 哪有父亲不疼儿
- 432 00430 当时只道是寻常
- 433 00431 一颗人头一宰相
- 434 00432 有仙则名
- 435 00433 铜鲤绣袋
- 436 00434 君臣对奏
- 437 00435 佛门金刚,世间天象
- 438 00436 年号之争
- 439 00437 修为尽废
- 440 00438 武庙
- 441 00439 家有陋室
- 442 00440 江湖儿女有雅号
- 443 00441 伸手揽起水中月
- 444 00442 只愿杀一人
- 445 00443 建安大朝会
- 446 00444 建安大朝会2
- 447 00445 建安大朝会3
- 448 00446 建安大朝会4
- 449 00447 草原鹰儿和狼儿
- 450 00448 鸠虎之勇
- 451 00449 帝国双壁
- 452 00450 当豪饮一碗
- 453 00451 朝冠、朝服、朝剑
- 454 00452 当以国士报之
- 455 00453 孟德矫昭
- 456 00454 失之交臂
- 457 00455 大椿圭旨
- 458 00456 天下谁为师
- 459 00457 做官似坐关
- 460 00458 城关之上有关城
- 461 00459 城头处的大雪纷飞
- 462 00460 第一封诏书
- 463 00461 关东十八骑1
- 464 00462 关东十八骑2
- 465 00463 大秦,大汉
- 466 00464 西凉来的铁骑
- 467 00465 两军一线撑伞人
- 468 00466 世间有位撑伞人
- 469 00467 千年春秋谁是非
- 470 00468 山根水运夜明珠
- 471 00469 流言蜚语最伤人
- 472 00470 祭天大典
- 473 00471 三十年
- 474 00472 竹马稚童已少年
- 475 00473 天人需几箭
- 476 00474 天上五方旗
- 477 00475 吃俺一棒
- 478 00476 早有人间立上头
- 479 00477 人间意气长
- 480 00478 诸侯不值钱
- 481 00479 儒生与国门
- 482 00480 儒将意气,两辽雪
- 483 00481 武将死,桃符成
- 484 00482 骑驴看山河
- 485 00483 大汉文脉所在
- 486 00484 一人独醒
- 487 00485 大哥二哥
- 488 00486 真杀天人
- 489 00487 棺材船,又一白
- 490 00488
- 491 00489 压胜天人
- 492 00490 坟头青青草
- 493 00491 百样人
- 494 00492 雷部二十四
- 495 00493 收官天人
- 496 00494 垄间田地青葱葱
- 497 00495 千里之外
- 498 00496 拂去身上衣
- 499 00497 大汉有春
- 500 00498 脸上有春
- 501 00499 北方马蹄声如海
- 502 00500 二十四
- 503 00501 二十四2
- 504 00502 千古韵事1
- 505 00503 千古韵事2
- 506 00504 千古韵事3
- 507 00505 收官十八
- 508 00506 借兵
- 509 00507 貂蝉
- 510 00508 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00438 武庙
00438 武庙
年关过后,整个大汉王朝普天同庆,各地官府也开始邀请世家望族子弟举报宴会,庆祝新皇登基,就连一些颇有才名的世家女子都聚集在一起,谈论皇后的人选。
支持小蔡先生蔡文姬的占了九成还多,至于那个什么王老剑尊的孙女唐婉儿,支持者少的出奇,因为剩下的那一成都是保持中立的。
家世、才学、相貌、性情.......小蔡先生几乎是在各个方面都胜过甚至说碾压唐婉儿,只不过唐婉儿占据了太子妃的先手,着实有点难办了。
不过,文坛宗主蔡邕的徒子徒孙们已经做好准备,一起邀约交好的庙堂重臣和在野大儒,联名上疏,恳请皇帝陛下更换皇后人选,大不了赏给唐婉儿一个仅次于皇后的贵人,这对于寒门出身的唐婉儿已是天大的恩赐了。
不过这件事暂时被另外两件事搁置了,一是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一切从简,草草走个过场以后,皇帝陛下又急忙赶回皇陵守孝,这件事立即被天下儒生大力吹捧。
大汉以忠孝治理天下,因为孝道皇帝陛下连这辈子最风光,也是全天下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登基大典都能从简,这份孝心当真是感天动地,如果不是因为现在是冬日,放在夏日绝对会引来一场连下七天七夜的大雨。
登基大典的火热还没完全烧起来,天下万民期盼已久的皇帝陛下第一道诏书,奇怪的很,赦令各地官署从州郡开始一直到县乡、亭里,建造武庙生祠,供奉于国有功的名将。
武庙的神龛除去主位不算一共是二十四席位,正中间的首位,供奉安东将军汉寿亭侯关羽,汉寿亭侯关羽左手第一席位供奉镇北将军公孙瓒,右手第一位供奉平北将军曹操。
剩下还有三人占据了为数不多的三个席位,一名是左手第二的越骑将军马超,一名是右手第二的骁骑将军孙策,最后一人则是武卫将军太史慈,占据左手末席。
镇守边疆多年的镇北将军公孙瓒入武庙那是理所应当,这么多年来斩杀胡人无数,从未有一名胡人骑卒南下寇边,为中原驻守北大门,居功至伟,要是入不了武庙才会引来天下人的非议。
敢于卸甲死战的曹操,属于近几年崛起的后起之秀,攻克虎牢关,荡平黄巾贼,立下了一件又一件可以大书特书的功劳,又是世家望族子弟,一封《孟德家书》不知道赚得了多少文坛眼泪,登上武庙也是合情合理。
骁骑将军孙策的分量可就不足了,拿得出手的功绩只有攻克黄巾贼的首府,家世也不咋地,更没有值得文坛风靡的属文诗词,显然是不够资格的。
好在已经是大江以南头号猛将,也是荆州江东两地推出来的军方标榜,自然会有无数江东荆州世家望族子弟大力吹捧,为其背书,不够资格也得够资格。
至于马超太史慈之流又是什么东西,凭什么可以进入武庙,享受万民香火。
太史慈还好说虽是寒门出身,好歹也是中原子弟,那个什么越骑将军马超可是西北蛮子,有什么资格得到中原人士的供奉。
被太学、士大夫党、乃至地方官府、百姓请愿的奏疏,雪片一样飞入了刘辩的案头,只不过还没堆成一座小山,再也没有一封奏疏进入刘辩的案头。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程昱的运作,他也没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多么高瞻远瞩的谋划,只是一个小小的阳谋,轻松解决,寄给文坛宗主稷下学宫大祭酒郑玄一封信,上面就四个字。
季长先生。
季长是通儒马融的表字,而这位早已作古的通儒,正是文坛执牛耳者之一的郑玄和旧朝武官党党魁卢植的先生。
独坐江上垂钓的文坛宗主郑玄,收到这封信后脸色剧变,回去之后立即厉声斥责了自己那几名弟子,呵斥他们可是想让自己这个老东西没有颜面下去见先生。
一封封信笺,雪片落入公侯家。
新皇登基重用寒门儒生一事,始终为朝堂上九成权贵所诟病,只是没什么由头可以拿来做文章,一直隐忍不发,徐徐图之。
马超入住武庙一事,可不就是天赐良机,再也没有什么由头比这更好了,西北蛮子的身份不提,他身上还有一半胡人的血脉,单这一点足够让新皇帝明白什么是政令不通,世家底蕴。
这个天下终究是得依靠世家望族治理天下。
不出意外几日后便会引起一场遍及朝野的山呼海啸,袁隗陈蕃这些红紫权贵已经准备沐浴更衣坐在正堂等着皇帝陛下大驾光临了,情真意切的苦苦恳请几位中枢老供奉出山,收拾局面。
汝南袁氏广陵陈氏宗族内部子孙,甚至已经为怎么分润庙堂上少之又少的位极人臣官帽子和为数不多的肥缺,大打出手,多达数十名子弟为此鼻青脸肿。
可谁知这一切都被一封信给劫断了,几乎所有的文坛名士世家大儒收到了一封来自稷下学宫的书信,第二天整个雒阳的舆论风向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袁隗陈蕃等人也遭到了家中硕果仅存的老辈大儒的厉声警告。
老夫的权势是没你大,但老子是你叔父,要是还敢攻讦马氏子弟,让活不了几年的老夫没有颜面下去见先生,老子现在就拿竹杖敲死你,你敢还手?
马融,大汉通儒,弟子多达千人,遍注周易﹑尚书﹑三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
青史上寥寥二三十个字,简短而又简略,却让以袁隗陈蕃为首的世家望族见识到了‘文坛宗主’四字的重量,即使死了也可庇护子孙四世。
这半个月以来暗流涌动的风波,总算是稍稍平息,但是余韵未了,雒阳各大酒楼依旧是高朋满座,尤其是秦楼楚馆充斥了大量世家望族子弟,谈论武庙建立一事。
雒阳内外,上到王公世家下到市井百姓,一片喧嚣,热闹非凡。
程昱坐在一处昏暗房间内,唯有一碗一筷相伴。
却有一言可说给天下人听。
一庙,一宫,一城,一把火。
支持小蔡先生蔡文姬的占了九成还多,至于那个什么王老剑尊的孙女唐婉儿,支持者少的出奇,因为剩下的那一成都是保持中立的。
家世、才学、相貌、性情.......小蔡先生几乎是在各个方面都胜过甚至说碾压唐婉儿,只不过唐婉儿占据了太子妃的先手,着实有点难办了。
不过,文坛宗主蔡邕的徒子徒孙们已经做好准备,一起邀约交好的庙堂重臣和在野大儒,联名上疏,恳请皇帝陛下更换皇后人选,大不了赏给唐婉儿一个仅次于皇后的贵人,这对于寒门出身的唐婉儿已是天大的恩赐了。
不过这件事暂时被另外两件事搁置了,一是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一切从简,草草走个过场以后,皇帝陛下又急忙赶回皇陵守孝,这件事立即被天下儒生大力吹捧。
大汉以忠孝治理天下,因为孝道皇帝陛下连这辈子最风光,也是全天下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登基大典都能从简,这份孝心当真是感天动地,如果不是因为现在是冬日,放在夏日绝对会引来一场连下七天七夜的大雨。
登基大典的火热还没完全烧起来,天下万民期盼已久的皇帝陛下第一道诏书,奇怪的很,赦令各地官署从州郡开始一直到县乡、亭里,建造武庙生祠,供奉于国有功的名将。
武庙的神龛除去主位不算一共是二十四席位,正中间的首位,供奉安东将军汉寿亭侯关羽,汉寿亭侯关羽左手第一席位供奉镇北将军公孙瓒,右手第一位供奉平北将军曹操。
剩下还有三人占据了为数不多的三个席位,一名是左手第二的越骑将军马超,一名是右手第二的骁骑将军孙策,最后一人则是武卫将军太史慈,占据左手末席。
镇守边疆多年的镇北将军公孙瓒入武庙那是理所应当,这么多年来斩杀胡人无数,从未有一名胡人骑卒南下寇边,为中原驻守北大门,居功至伟,要是入不了武庙才会引来天下人的非议。
敢于卸甲死战的曹操,属于近几年崛起的后起之秀,攻克虎牢关,荡平黄巾贼,立下了一件又一件可以大书特书的功劳,又是世家望族子弟,一封《孟德家书》不知道赚得了多少文坛眼泪,登上武庙也是合情合理。
骁骑将军孙策的分量可就不足了,拿得出手的功绩只有攻克黄巾贼的首府,家世也不咋地,更没有值得文坛风靡的属文诗词,显然是不够资格的。
好在已经是大江以南头号猛将,也是荆州江东两地推出来的军方标榜,自然会有无数江东荆州世家望族子弟大力吹捧,为其背书,不够资格也得够资格。
至于马超太史慈之流又是什么东西,凭什么可以进入武庙,享受万民香火。
太史慈还好说虽是寒门出身,好歹也是中原子弟,那个什么越骑将军马超可是西北蛮子,有什么资格得到中原人士的供奉。
被太学、士大夫党、乃至地方官府、百姓请愿的奏疏,雪片一样飞入了刘辩的案头,只不过还没堆成一座小山,再也没有一封奏疏进入刘辩的案头。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程昱的运作,他也没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多么高瞻远瞩的谋划,只是一个小小的阳谋,轻松解决,寄给文坛宗主稷下学宫大祭酒郑玄一封信,上面就四个字。
季长先生。
季长是通儒马融的表字,而这位早已作古的通儒,正是文坛执牛耳者之一的郑玄和旧朝武官党党魁卢植的先生。
独坐江上垂钓的文坛宗主郑玄,收到这封信后脸色剧变,回去之后立即厉声斥责了自己那几名弟子,呵斥他们可是想让自己这个老东西没有颜面下去见先生。
一封封信笺,雪片落入公侯家。
新皇登基重用寒门儒生一事,始终为朝堂上九成权贵所诟病,只是没什么由头可以拿来做文章,一直隐忍不发,徐徐图之。
马超入住武庙一事,可不就是天赐良机,再也没有什么由头比这更好了,西北蛮子的身份不提,他身上还有一半胡人的血脉,单这一点足够让新皇帝明白什么是政令不通,世家底蕴。
这个天下终究是得依靠世家望族治理天下。
不出意外几日后便会引起一场遍及朝野的山呼海啸,袁隗陈蕃这些红紫权贵已经准备沐浴更衣坐在正堂等着皇帝陛下大驾光临了,情真意切的苦苦恳请几位中枢老供奉出山,收拾局面。
汝南袁氏广陵陈氏宗族内部子孙,甚至已经为怎么分润庙堂上少之又少的位极人臣官帽子和为数不多的肥缺,大打出手,多达数十名子弟为此鼻青脸肿。
可谁知这一切都被一封信给劫断了,几乎所有的文坛名士世家大儒收到了一封来自稷下学宫的书信,第二天整个雒阳的舆论风向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袁隗陈蕃等人也遭到了家中硕果仅存的老辈大儒的厉声警告。
老夫的权势是没你大,但老子是你叔父,要是还敢攻讦马氏子弟,让活不了几年的老夫没有颜面下去见先生,老子现在就拿竹杖敲死你,你敢还手?
马融,大汉通儒,弟子多达千人,遍注周易﹑尚书﹑三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
青史上寥寥二三十个字,简短而又简略,却让以袁隗陈蕃为首的世家望族见识到了‘文坛宗主’四字的重量,即使死了也可庇护子孙四世。
这半个月以来暗流涌动的风波,总算是稍稍平息,但是余韵未了,雒阳各大酒楼依旧是高朋满座,尤其是秦楼楚馆充斥了大量世家望族子弟,谈论武庙建立一事。
雒阳内外,上到王公世家下到市井百姓,一片喧嚣,热闹非凡。
程昱坐在一处昏暗房间内,唯有一碗一筷相伴。
却有一言可说给天下人听。
一庙,一宫,一城,一把火。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