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20 第八百七十五章 :你真不是东西
- 921 第八百七十六章 :忠义可感天地
- 922 第八百七十七章 :死定了
- 923 第八百七十八章 :结义金兰
- 924 第八百七十九章 :重赏
- 925 第八百八十章 :然而本王已经看穿了一切
- 926 第八百八十一章 :觐见母后
- 927 第八百八十二章 :谢恩
- 928 第八百八十三章 :宏图大志
- 929 第八百八十四章 :皆为利来
- 930 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知者不怪
- 931 第八百八十六章 :一本万利
- 932 第八百八十七章 :我是王莽
- 933 第八百八十八章 :改制
- 934 第八百八十九章 :叶公好龙
- 935 第八百九十章 :圣法
- 936 第八百九十一章 :恶人
- 937 第八百九十二章 :有仇报仇
- 938 第八百九十三章 :开天辟地
- 939 第八百九十四章 :万事如意
- 940 第八百九十五章 :新的世界
- 941 第八百九十六章 :传统
- 942 第八百九十七章 :逆水行舟
- 943 第八百九十八章 :摊牌
- 944 第八百九十九章 :自寻死路
- 945 第九百章 :圣后和天子
- 946 第九百零一章 :不寒而栗
- 947 第九百零二章 :乱局
- 948 第九百零三章 被坑了
- 949 第九百零四章 天下有德者居之吗
- 950 第九百零五章 :剧变
- 951 第九百零六章 :拼了
- 952 第九百零七章 :大难临头
- 953 第九百零八章 :全面开战
- 954 第九百零九章 :万象更新
- 955 第九百一十章 :六部尚书
- 956 第九百一十一章 :不是东西
- 957 第九百一十二章 :母仪天下
- 958 第九百一十三章 :小孩子不懂事
- 959 第九百一十四章 :没心没肺
- 960 第九百一十五章 :天子之怒
- 961 第九百一十六章 :保江山
- 962 第九百一十七章 :出尔反尔
- 963 第九百一十八章 :推你下火坑
- 964 第九百一十九章 :九死一生
- 965 第九百二十章 :成何体统
- 966 第九百二十一章 :孺子可教
- 967 第九百二十二章 :杀无赦
- 968 第九百二十三章 :江山靠谁守
- 969 第九百二十四章 :出卖
- 970 第九百二十五章 :交心
- 971 第九百二十六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
- 972 第九百二十七章 :妇人之仁
- 973 第九百二十八章 :堪乱
- 974 第九百二十九章 :拼命
- 975 第九百三十章 :御驾
- 976 第九百三十一章 :最后一战
- 977 第九百三十二章 :死战
- 978 第九百三十三章 :就在今日
- 979 第九百三十四章 :一往无前
- 980 第九百三十五章 :国不可一日无君
- 981 第九百三十六章 :奸贼必死
- 982 第九百三十七章 :苍生为念
- 983 第九百三十八章 :仁义无双
- 984 第九百三十九章 :世界这么大 大结局
- 985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知者不怪
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知者不怪
长兴岛兴旺发达了,林立的店铺虽然都是临时搭建的板房,不过里头的商货却是不少,当船队运了谅山军抵达的时候,郝风楼刚刚下了码头,便如一块小石砸入了古井之中,整个长兴岛好像沸腾的开水一样。
各大商行的人纷纷前来拜会,郝风楼和他们不少人都是老熟人,大家见了面,都是开门见山。
谅山那儿,没人喜欢过份的客套,时间就是银子,大家早已习惯了务实。
郝风楼第一个见的,便是炼铁业的巨头吴家,吴家对于崇明岛是极为重视的,东家吴英龙亲自赶来,吴家从前是苏杭的商贾人家,后来举家搬迁到了谅山,财富积攒了百倍,如今来了这崇明岛,野心勃勃,早有了在这里兴建铁坊,趁着倭国内乱,兜售铁器的心思,除此之外,在江浙一带,农业生产对农具的依赖也强,大规模生产的农具,岂是那些寻常铺子里打出来的农具可以媲美?吴家想趁着其他几家铁坊还在决断之前,立即占领市场。
因而前些日子,通过掮客,吴英龙认识了许多江浙一带的人物,这些人物表面上看只是一些江浙坐着私船来的商贾,可是他们背后的力量却是惊人了。
本来对于江浙一带的世家们来说,朝廷海禁对他们是最有利的,毕竟一旦海禁,那么江浙所特有丝绸和瓷器就不得出口,寻常人一旦下海,便是死路一条,可是世家不同。他们的背后有的是关系,别人不能出海。他们却能买通许多人将私船运着货物出去,如此一来。这些货物就成了西贝货,他们垄断了市场,想要开什么价钱,都是他们说了算。
假若是开海,那么最顶级的丝绸卖出去,至多也就是十几两银子一匹,毕竟江浙一带多的是这等丝绸,可是一旦海禁,无人下海。下海的人少,便是价格翻上十倍,总还有一些海外的巨富愿意购买,这生活用品活生生被他们弄成了奢侈品。
不过这几年,他们饱受了谅山丝绸的冲击,使得盈利能力陡降,现在朝廷通商已是势在必行,眼看着根本拦不住,于是他们索性就开始重新牟取出路了。
吴英龙和这些人一拍即合。他需要借助这些人的人脉,而这些人也需要吴英龙。这是相互利用。
似乎因为前几日谈的还算不错,所以吴英龙显得颇为高兴,如今郝风楼一到。他便立即来拜谒了。
二人是老相识,吴英龙行了个礼,便捋须笑道:“殿下此番连站连捷。谅山那儿深受鼓舞,如今逼迫朝廷议和。更是大涨士气,老朽便乘着这阵子风来这长兴走走看看。这不看还好,一看之下才知道这儿早已堆了金山银山,赖殿下鸿福,怕是此番要有所斩获了。”
郝风楼不禁笑了:“吴资政太客气,托福谈不上,做买卖嘛,无非是眼光和魄力而已,而这些,吴资政都具备,还愁没有获利?倒是我,如今只晓得带兵,反而对经济之道生疏了不少。”
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郝风楼便切入正题:“吴资政是从谅山来的,却是不知谅山现在是什么光景。”
吴英龙当然晓得郝风楼问的是什么,他是资政,刚参加了资政会议便告了假赶来了,因而对这资政局里的事,最是清楚,便道:“资政局里,支持打下去的人不在少数,老朽说句本心话,就是老朽也支持继续打下去,不过平南王殿下把求战的声音压住了,事后想想,也没有错,打到这个份上,谅山军连补给都跟不上,徒费人力物力,倒是真不如休整一下,况且现在由徐太后来主持大局,当年谅山军起事,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这君侧的奸臣连同昏君都已垮了,这师出无名,反不如暂时媾和实在。”
郝风楼抿嘴一笑,他当然清楚吴英龙必定是主战派,这当然和吴英龙的理念无关,只是因为对吴英龙的铁坊来说,战争持续,对他的买卖最为有利,只要战争一日不停,军备就不知要糜费多少,而钢铁却是一切武器之母,靠着这个,吴家大发其财,不知趁此机会赚了多少。
郝风楼笑吟吟的道:“不错,有张有弛嘛,况且接下来就是各省铁路兴建,到时候少不得还要仰仗。”
这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停战,可是吴资政也不必担心,一旦兴建铁路,对于钢铁的需求只多不少,他这铁坊的买卖,还愁什么?
吴英龙深望郝风楼一眼,道:“为殿下效力,老朽自当尽力。”
又说了好一些话,都是谅山的事,让郝风楼趁此机会了解了一些谅山时下的实情,眼看时候不早,吴英龙便起了身,告辞去了。
郝风楼自然也就接待了下一批客人。
此次来的这位,可就不太一样了,他打着的招牌是一个商行的旗号,不过郝风楼却知道,此人是会门中人,在谅山乃是有数的会门首领之一,‘江湖’地位极高,掌握了不少灰色地带的命脉,本来郝风楼对这等人向来是不感冒的,他们固然有被借重之处,可是毕竟碍着身份,还是敬而远之的好,只是现在是长兴岛,一切的规矩暂时没必要遵守,而另一方面,郝风楼深知在这里,这些会门们的实力,某种程度却是通商的润滑剂。
换句话来说,朝廷虽然勉为其难的答应了谅山的条件,可是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有所防范,即便朝廷准允,可是地方上的官吏有不少冥顽不化之人是公开反对通商的,所谓阎王好惹、小鬼难缠,一些正常途径办不了的事,反而会门却游走于灰色地带,事情让他们去办,往往能收到奇效。
这才是郝风楼见客的原因。
此人居然生得肤色白皙,并不是五大六粗,反而颇为儒雅,他行了礼,自称是学生,虽然没有博得郝风楼的好感,却也让郝风楼放下了不少戒备。
紧接着随口闲聊了几句,便起身送客,这人倒也不觉得郝风楼怠慢,却显得很是满意,其实郝风楼见他,某种程度,其实就已是一种殊荣,表明了一种态度,足以让他欣慰,至于说了什么,反而不重要了。
这几日下来,见了各色各样的人,甚至于倭国使节,郝风楼也是见了。
他们的来意很明白,无非就是求和,希望将崇明岛上的人带回去罢了,而郝风楼只是冷冷一笑,道:“贵国来了这么多人,到了这里就是客人,既是尊客,岂能说走就走?再者,听说眼下贵国兵荒马乱,即便是他们回去,只怕也要遭鱼池之殃,我看就留在这儿吧。”
这倭人使节心知不好,其实也早有准备,竟是不再做声了,相比从前的倨傲,如今却是老实了许多,连连哈腰,心事重重的离开。
………………………………………………………………………………………………………………………………………………………………………………………………………………………………………………………………………………………………………………………………………
郝风楼眼下急于回谅山,消化两广、云南、四川、贵州已成了郝家的第一要务,而且他也深知谅山资政局也等着自己回去交代议和之事,此番议和,几乎是郝风楼‘自作主张’,虽然和郝政有过书信往来,提及过一些,不过这等大事终究是要给人一个交代的。
因而过了几日,郝风楼便坐上了回谅山的海船,此次回去,他所带的护卫不过数百,其他的,全部留在了崇明岛上。
在这碧波汪洋上行驶了不知多少天,郝风楼全无心思,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一月之后,他抵达了海防港。
海防港这儿到处都是船只,有出入崇明的、有去广州的,也有从西洋那儿来的,大大小小,看似杂乱,几乎拥堵了港湾,不过乱中有序,远远便有接驳船过来,跳上引水员,手里拿着罗盘和地图,指引船只朝空余的码头停靠。
这引水员穿着的,乃是一身白色的制服,显得极为认真,颇为专业,不断的朝陆地的码头上打着信号,郝风楼在一旁看,觉得很新鲜,这人没好气的侧目看了郝风楼一眼,道:“不要捣乱生事……额……你是……殿下……”
郝风楼呵呵一笑,道:“不要多礼,你看,我也没有表明身份,不知者不怪,速速引船吧。你权当我是个爱凑热闹的家伙好了。”
………………………………………………………………………………………………………………………………………………………………………………………………………………………………………………………………
第一章送到,终于不用去打针了,欣慰。(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各大商行的人纷纷前来拜会,郝风楼和他们不少人都是老熟人,大家见了面,都是开门见山。
谅山那儿,没人喜欢过份的客套,时间就是银子,大家早已习惯了务实。
郝风楼第一个见的,便是炼铁业的巨头吴家,吴家对于崇明岛是极为重视的,东家吴英龙亲自赶来,吴家从前是苏杭的商贾人家,后来举家搬迁到了谅山,财富积攒了百倍,如今来了这崇明岛,野心勃勃,早有了在这里兴建铁坊,趁着倭国内乱,兜售铁器的心思,除此之外,在江浙一带,农业生产对农具的依赖也强,大规模生产的农具,岂是那些寻常铺子里打出来的农具可以媲美?吴家想趁着其他几家铁坊还在决断之前,立即占领市场。
因而前些日子,通过掮客,吴英龙认识了许多江浙一带的人物,这些人物表面上看只是一些江浙坐着私船来的商贾,可是他们背后的力量却是惊人了。
本来对于江浙一带的世家们来说,朝廷海禁对他们是最有利的,毕竟一旦海禁,那么江浙所特有丝绸和瓷器就不得出口,寻常人一旦下海,便是死路一条,可是世家不同。他们的背后有的是关系,别人不能出海。他们却能买通许多人将私船运着货物出去,如此一来。这些货物就成了西贝货,他们垄断了市场,想要开什么价钱,都是他们说了算。
假若是开海,那么最顶级的丝绸卖出去,至多也就是十几两银子一匹,毕竟江浙一带多的是这等丝绸,可是一旦海禁,无人下海。下海的人少,便是价格翻上十倍,总还有一些海外的巨富愿意购买,这生活用品活生生被他们弄成了奢侈品。
不过这几年,他们饱受了谅山丝绸的冲击,使得盈利能力陡降,现在朝廷通商已是势在必行,眼看着根本拦不住,于是他们索性就开始重新牟取出路了。
吴英龙和这些人一拍即合。他需要借助这些人的人脉,而这些人也需要吴英龙。这是相互利用。
似乎因为前几日谈的还算不错,所以吴英龙显得颇为高兴,如今郝风楼一到。他便立即来拜谒了。
二人是老相识,吴英龙行了个礼,便捋须笑道:“殿下此番连站连捷。谅山那儿深受鼓舞,如今逼迫朝廷议和。更是大涨士气,老朽便乘着这阵子风来这长兴走走看看。这不看还好,一看之下才知道这儿早已堆了金山银山,赖殿下鸿福,怕是此番要有所斩获了。”
郝风楼不禁笑了:“吴资政太客气,托福谈不上,做买卖嘛,无非是眼光和魄力而已,而这些,吴资政都具备,还愁没有获利?倒是我,如今只晓得带兵,反而对经济之道生疏了不少。”
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郝风楼便切入正题:“吴资政是从谅山来的,却是不知谅山现在是什么光景。”
吴英龙当然晓得郝风楼问的是什么,他是资政,刚参加了资政会议便告了假赶来了,因而对这资政局里的事,最是清楚,便道:“资政局里,支持打下去的人不在少数,老朽说句本心话,就是老朽也支持继续打下去,不过平南王殿下把求战的声音压住了,事后想想,也没有错,打到这个份上,谅山军连补给都跟不上,徒费人力物力,倒是真不如休整一下,况且现在由徐太后来主持大局,当年谅山军起事,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这君侧的奸臣连同昏君都已垮了,这师出无名,反不如暂时媾和实在。”
郝风楼抿嘴一笑,他当然清楚吴英龙必定是主战派,这当然和吴英龙的理念无关,只是因为对吴英龙的铁坊来说,战争持续,对他的买卖最为有利,只要战争一日不停,军备就不知要糜费多少,而钢铁却是一切武器之母,靠着这个,吴家大发其财,不知趁此机会赚了多少。
郝风楼笑吟吟的道:“不错,有张有弛嘛,况且接下来就是各省铁路兴建,到时候少不得还要仰仗。”
这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停战,可是吴资政也不必担心,一旦兴建铁路,对于钢铁的需求只多不少,他这铁坊的买卖,还愁什么?
吴英龙深望郝风楼一眼,道:“为殿下效力,老朽自当尽力。”
又说了好一些话,都是谅山的事,让郝风楼趁此机会了解了一些谅山时下的实情,眼看时候不早,吴英龙便起了身,告辞去了。
郝风楼自然也就接待了下一批客人。
此次来的这位,可就不太一样了,他打着的招牌是一个商行的旗号,不过郝风楼却知道,此人是会门中人,在谅山乃是有数的会门首领之一,‘江湖’地位极高,掌握了不少灰色地带的命脉,本来郝风楼对这等人向来是不感冒的,他们固然有被借重之处,可是毕竟碍着身份,还是敬而远之的好,只是现在是长兴岛,一切的规矩暂时没必要遵守,而另一方面,郝风楼深知在这里,这些会门们的实力,某种程度却是通商的润滑剂。
换句话来说,朝廷虽然勉为其难的答应了谅山的条件,可是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有所防范,即便朝廷准允,可是地方上的官吏有不少冥顽不化之人是公开反对通商的,所谓阎王好惹、小鬼难缠,一些正常途径办不了的事,反而会门却游走于灰色地带,事情让他们去办,往往能收到奇效。
这才是郝风楼见客的原因。
此人居然生得肤色白皙,并不是五大六粗,反而颇为儒雅,他行了礼,自称是学生,虽然没有博得郝风楼的好感,却也让郝风楼放下了不少戒备。
紧接着随口闲聊了几句,便起身送客,这人倒也不觉得郝风楼怠慢,却显得很是满意,其实郝风楼见他,某种程度,其实就已是一种殊荣,表明了一种态度,足以让他欣慰,至于说了什么,反而不重要了。
这几日下来,见了各色各样的人,甚至于倭国使节,郝风楼也是见了。
他们的来意很明白,无非就是求和,希望将崇明岛上的人带回去罢了,而郝风楼只是冷冷一笑,道:“贵国来了这么多人,到了这里就是客人,既是尊客,岂能说走就走?再者,听说眼下贵国兵荒马乱,即便是他们回去,只怕也要遭鱼池之殃,我看就留在这儿吧。”
这倭人使节心知不好,其实也早有准备,竟是不再做声了,相比从前的倨傲,如今却是老实了许多,连连哈腰,心事重重的离开。
………………………………………………………………………………………………………………………………………………………………………………………………………………………………………………………………………………………………………………………………………
郝风楼眼下急于回谅山,消化两广、云南、四川、贵州已成了郝家的第一要务,而且他也深知谅山资政局也等着自己回去交代议和之事,此番议和,几乎是郝风楼‘自作主张’,虽然和郝政有过书信往来,提及过一些,不过这等大事终究是要给人一个交代的。
因而过了几日,郝风楼便坐上了回谅山的海船,此次回去,他所带的护卫不过数百,其他的,全部留在了崇明岛上。
在这碧波汪洋上行驶了不知多少天,郝风楼全无心思,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一月之后,他抵达了海防港。
海防港这儿到处都是船只,有出入崇明的、有去广州的,也有从西洋那儿来的,大大小小,看似杂乱,几乎拥堵了港湾,不过乱中有序,远远便有接驳船过来,跳上引水员,手里拿着罗盘和地图,指引船只朝空余的码头停靠。
这引水员穿着的,乃是一身白色的制服,显得极为认真,颇为专业,不断的朝陆地的码头上打着信号,郝风楼在一旁看,觉得很新鲜,这人没好气的侧目看了郝风楼一眼,道:“不要捣乱生事……额……你是……殿下……”
郝风楼呵呵一笑,道:“不要多礼,你看,我也没有表明身份,不知者不怪,速速引船吧。你权当我是个爱凑热闹的家伙好了。”
………………………………………………………………………………………………………………………………………………………………………………………………………………………………………………………………
第一章送到,终于不用去打针了,欣慰。(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