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9 第119章 三个女饿狼
- 120 第120章 吃货
- 121 第121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 122 第122章 仓促出兵
- 123 第123章 不留一线生机
- 124 第124章 情报的填充
- 125 第125章 又变花样了
- 126 第126章 一条蛇不够吃
- 127 第127章 比野蛮人还野蛮
- 128 第128章 野蛮人的智慧
- 129 第129章 也不指望获胜
- 130 第130章 曹植与曹丕
- 131 第131章 安抚
- 132 第132章 关于辽东的事儿
- 133 第133章 知己知彼
- 134 第134章 是打仗还是做生意
- 135 第135章 众说纷纭
- 136 第136章 先打经济战
- 137 第137章 情况有变
- 138 第138章 突然袭击
- 139 第139章 增援徐夫人
- 140 第140章 饶舌王子
- 141 第141章 夜色旖旎
- 142 第142章 沃沮人的生存逻辑
- 143 第143章 战后总结
- 144 第144章 同饮庆功酒
- 145 第145章 孙尚香的困境
- 146 第146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147 第147章 到处都是强盗
- 148 第148章 拖而不决
- 149 第149章 高句丽来人
- 150 第150章 主动进攻
- 151 第151章 劫营
- 152 第152章 截胡
- 153 第153章 周紫来了
- 154 第154章 江东的旨意
- 155 第155章 人都去哪儿了
- 156 第156章 集结
- 157 第157章 投名状
- 158 第158章 还要打下去
- 159 第159章 长远之计
- 160 第160章 你必须走
- 161 第161章 分别总是难免的
- 162 第162章 集市
- 163 第163章 我来劳军
- 164 第164章 错综复杂的关系
- 165 第165章 此情只可成追忆
- 166 第166章 拉拢
- 167 第167章 立足点
- 168 第168章 没让我失望
- 169 第169章 此时需要一个喜讯
- 170 第170章 都是损招儿
- 171 第171章 走投无路
- 172 第172章 天不绝我啊
- 173 第173章 突围
- 174 第174章 极大的难题
- 175 第175章 稳定局面
- 176 第176章 谈判
- 177 第177章 以拖待变
- 178 第178章 屯田
- 179 第179章 空头人情
- 180 第180章 画了个大饼
- 181 第181章 一线生机
- 182 第182章 徐夫人的远见
- 183 第183章 行动方案
- 184 第184章 不要去送死
- 185 第185章 白担心一场
- 186 第186章 一夜之间变了天
- 187 第187章 肃清残余
- 188 第188章 立足
- 189 第189章 甘宁转移
- 190 第190章 同病相怜
- 191 第191章 贾诩当了太守
- 192 第192章 重量级宾客
- 193 第193章 孙尚香的消息
- 194 第194章 又一次出卖
- 195 第195章 抉择
- 196 第196章 细作
- 197 第197章 寻找登陆场
- 198 第198章 船厂
- 199 第199章 模拟训练
- 200 第200章 州胡之战(一)
- 201 第201章 州胡之战(二)
- 202 第202章 州胡之战(三)
- 203 第203章 和亲使者
- 204 第204章 割据一方(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29章 也不指望获胜
第129章 也不指望获胜
乐浪郡太守凉茂已经接到了公孙康的文书,向他通报了今天对高句丽、鲜卑和乌桓用兵的消息。
刘封对沃沮用兵的消息,自然也在通知之列。
在担任泰山太守之前,凉茂也是一个名士。很喜欢跟名士交往。后来被征召当官,这种交往才少了一些。
不过,只要有时间,他还是尽可能地跟这些名士们交往一下。即使到了乐浪,也是如此。
跟管宁和王烈的交往,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汉室在辽东设立四郡,历史悠久,在教育和文化的熏陶下,当地也产生了不少文人,自然也就会出一些名士。
区别只在于,这些名士学问的高低,名气的大小和活动空间的大小而已。
方伯居,表字如水,就是乐浪本土的名士之一,更确切地说,他是屯有县的第一名士。
这样的人,跟太守凉茂有些来往,就不奇怪了。
今天,方伯居从屯有县来到朝鲜县的土城,跟凉茂相见。
两人以前就是好友,见面自然欢喜,说话也很随便。谈论间,自然就涉及到了对沃沮人用兵的话题。
“明公对此次用兵的胜负,有何见解”?
方伯居问道。
“如水何必有此一问?此前数次用兵,都是扫兴而归。那还是数万人马。此次只有三千人马,如何能够获胜”?
“襄平侯如此用兵,看来也不指望获胜啊”。
“以我之见,也是如此。襄平侯那边征讨高句丽,不过是要陆丰这边牵制沃沮人,不让他们前去增援高句丽而已”。
“如此看来,陆丰的胜负,岂不是无关紧要?这个陆丰究竟是何许人也,倒是没听说过”。
“此人我曾有一面之缘,去年年底,曾经跟江东人一起,到我这里来了一趟。其他的事情所知不多,只知道他对于易理颇有些心得,这点倒是跟如水有些相似”。
“不知造诣如何?倒是想接触一下,共同探讨切磋”。
“造诣似乎还不错,当时我曾经走失一匹马,后来那位徐夫人给起卦推算,十分准确。据说那位徐夫人,就是陆丰所教。”
“不知这位徐夫人用的是何种方法”?
“似乎叫什么梅花易数,我对此不明了了,也不好细问”。
“梅花易数?这倒是头一回听说过”。
方伯居立刻就来了兴趣。
“莫非如水有意结交此人么?如水若有此心,我倒是可以给你提供个方便”。
“明公意欲何为”?
“大军来了,无论将来胜负如何,我这里也该略尽地主之谊。虽然陆丰未曾到我这里来,但他军务繁忙,亦可理解。我作为一方太守,也不能无动于衷,正准备派人前去劳军,苦无合适人选,不如就请如水代我走一趟、如水是我乐浪名士,到了那里,也不至于辱没了他”。
方伯居一听凉茂的话,就知道凉茂挑理了。
按照惯例,军马来到地方,一般都要跟当地的地方官相见,既是礼貌,也是为了今后求得地方支持。
陆丰到了乐浪境内,却没前来拜见凉茂,引起凉茂的不满,就很正常。
“明公有此美意,我又岂能推脱。正好闲来无事,便去走上一趟。公私兼顾,既是劳军,也去见识一下这位陆丰的学问”。
类似方伯居这样的名士,一般都不差钱儿。除了在家钻研学问,到处游走,游历四方,结交同道,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许多时候,说是结交同道,但也不乏私心,借此机会炫耀自己的学问,显摆本事,从而获得心理满足和更大的名气。
“如此就辛苦如水了。另外,见了刘封,可以转告他一下,沃沮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金水部和银水部,跟高句丽就颇有嫌隙,倒是跟我们汉家,更为亲近些。这两部跟沃沮人的其他五部,也颇多冲突”。
“明公深明大义,令人敬佩”。
“如水谬赞了。若是真能扫平沃沮人,我乐浪也去了一个心头祸患,对于陆丰此次用兵,其实我也乐见其成”。
“沃沮人那里的情形,我也知道一些。我家的侄子,就经常跟沃沮人贸易往来,此次也跟我来了,届时就带着他一起去”。
“也好,我即刻安排物品,就请如水明日启程可好”?
“好,便如此定了”。
第二天,方伯居便带着二十车粮食、二十头猪,从浿水顺流而下,进入黄海,然后沿海北上,进入清川水。用了两天时间,抵达冯屯里大营。
听说方伯居来了,刘封不禁高兴。
本来想着何时有时间去见见这个人,没想到竟然自己来了,也算是天意如此。
“本来想去拜见如水先生,只因初来乍到,军务繁忙,未能脱身。今日先生来了,何其幸运”。
刘封说着,就拿出了当初管宁给他的信,递给方伯居。
方伯居看完信,不仅哈哈大笑。
“原来幼安先生有书信在此,有了幼安先生的嘱托,哪里敢不竭尽全力相助?太白若是有何事情,尽管开口,只要我能做到的,绝不推辞”。
“如水先生如此美意,丰感激不尽。届时自然少不得要求先生帮忙”。
有了管宁的面子,两人关系立刻就拉近了许多。于是方伯居就委婉地提起了凉茂挑理的事情。
关于去拜见凉茂的事情,刘封也并非没有想到。只是他觉得刚到这里,一仗还没打,一点儿战果也没有,空着手去见凉茂,没有多大意义。
等到将来打了两个胜仗,有了一定战果,再去见凉茂,说话也硬气。跟他要一些粮草辎重什么的,自己也有底气。
不过,凉茂仍然派人来劳军,又提醒刘封沃沮人内部不合的事情,说明此人还能以大局为重,总体上还算是个比较正派的太守,起码是个恪尽职守的太守。
“待得将来有所斩获之时,定要去拜见伯万。如水先生回去之时,还请向伯万解释一下,表达我的歉意”。
“我自会跟他说。太白也不必在意。伯万心胸开阔,不会因此怪罪于你。此次带来了我的侄子,他对沃沮人的情形颇为了解,或许对太白有所助益”。
“好啊,就请前来相见,我这里正需要沃沮人内部的详细情形呢”。
刘封对沃沮用兵的消息,自然也在通知之列。
在担任泰山太守之前,凉茂也是一个名士。很喜欢跟名士交往。后来被征召当官,这种交往才少了一些。
不过,只要有时间,他还是尽可能地跟这些名士们交往一下。即使到了乐浪,也是如此。
跟管宁和王烈的交往,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汉室在辽东设立四郡,历史悠久,在教育和文化的熏陶下,当地也产生了不少文人,自然也就会出一些名士。
区别只在于,这些名士学问的高低,名气的大小和活动空间的大小而已。
方伯居,表字如水,就是乐浪本土的名士之一,更确切地说,他是屯有县的第一名士。
这样的人,跟太守凉茂有些来往,就不奇怪了。
今天,方伯居从屯有县来到朝鲜县的土城,跟凉茂相见。
两人以前就是好友,见面自然欢喜,说话也很随便。谈论间,自然就涉及到了对沃沮人用兵的话题。
“明公对此次用兵的胜负,有何见解”?
方伯居问道。
“如水何必有此一问?此前数次用兵,都是扫兴而归。那还是数万人马。此次只有三千人马,如何能够获胜”?
“襄平侯如此用兵,看来也不指望获胜啊”。
“以我之见,也是如此。襄平侯那边征讨高句丽,不过是要陆丰这边牵制沃沮人,不让他们前去增援高句丽而已”。
“如此看来,陆丰的胜负,岂不是无关紧要?这个陆丰究竟是何许人也,倒是没听说过”。
“此人我曾有一面之缘,去年年底,曾经跟江东人一起,到我这里来了一趟。其他的事情所知不多,只知道他对于易理颇有些心得,这点倒是跟如水有些相似”。
“不知造诣如何?倒是想接触一下,共同探讨切磋”。
“造诣似乎还不错,当时我曾经走失一匹马,后来那位徐夫人给起卦推算,十分准确。据说那位徐夫人,就是陆丰所教。”
“不知这位徐夫人用的是何种方法”?
“似乎叫什么梅花易数,我对此不明了了,也不好细问”。
“梅花易数?这倒是头一回听说过”。
方伯居立刻就来了兴趣。
“莫非如水有意结交此人么?如水若有此心,我倒是可以给你提供个方便”。
“明公意欲何为”?
“大军来了,无论将来胜负如何,我这里也该略尽地主之谊。虽然陆丰未曾到我这里来,但他军务繁忙,亦可理解。我作为一方太守,也不能无动于衷,正准备派人前去劳军,苦无合适人选,不如就请如水代我走一趟、如水是我乐浪名士,到了那里,也不至于辱没了他”。
方伯居一听凉茂的话,就知道凉茂挑理了。
按照惯例,军马来到地方,一般都要跟当地的地方官相见,既是礼貌,也是为了今后求得地方支持。
陆丰到了乐浪境内,却没前来拜见凉茂,引起凉茂的不满,就很正常。
“明公有此美意,我又岂能推脱。正好闲来无事,便去走上一趟。公私兼顾,既是劳军,也去见识一下这位陆丰的学问”。
类似方伯居这样的名士,一般都不差钱儿。除了在家钻研学问,到处游走,游历四方,结交同道,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许多时候,说是结交同道,但也不乏私心,借此机会炫耀自己的学问,显摆本事,从而获得心理满足和更大的名气。
“如此就辛苦如水了。另外,见了刘封,可以转告他一下,沃沮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金水部和银水部,跟高句丽就颇有嫌隙,倒是跟我们汉家,更为亲近些。这两部跟沃沮人的其他五部,也颇多冲突”。
“明公深明大义,令人敬佩”。
“如水谬赞了。若是真能扫平沃沮人,我乐浪也去了一个心头祸患,对于陆丰此次用兵,其实我也乐见其成”。
“沃沮人那里的情形,我也知道一些。我家的侄子,就经常跟沃沮人贸易往来,此次也跟我来了,届时就带着他一起去”。
“也好,我即刻安排物品,就请如水明日启程可好”?
“好,便如此定了”。
第二天,方伯居便带着二十车粮食、二十头猪,从浿水顺流而下,进入黄海,然后沿海北上,进入清川水。用了两天时间,抵达冯屯里大营。
听说方伯居来了,刘封不禁高兴。
本来想着何时有时间去见见这个人,没想到竟然自己来了,也算是天意如此。
“本来想去拜见如水先生,只因初来乍到,军务繁忙,未能脱身。今日先生来了,何其幸运”。
刘封说着,就拿出了当初管宁给他的信,递给方伯居。
方伯居看完信,不仅哈哈大笑。
“原来幼安先生有书信在此,有了幼安先生的嘱托,哪里敢不竭尽全力相助?太白若是有何事情,尽管开口,只要我能做到的,绝不推辞”。
“如水先生如此美意,丰感激不尽。届时自然少不得要求先生帮忙”。
有了管宁的面子,两人关系立刻就拉近了许多。于是方伯居就委婉地提起了凉茂挑理的事情。
关于去拜见凉茂的事情,刘封也并非没有想到。只是他觉得刚到这里,一仗还没打,一点儿战果也没有,空着手去见凉茂,没有多大意义。
等到将来打了两个胜仗,有了一定战果,再去见凉茂,说话也硬气。跟他要一些粮草辎重什么的,自己也有底气。
不过,凉茂仍然派人来劳军,又提醒刘封沃沮人内部不合的事情,说明此人还能以大局为重,总体上还算是个比较正派的太守,起码是个恪尽职守的太守。
“待得将来有所斩获之时,定要去拜见伯万。如水先生回去之时,还请向伯万解释一下,表达我的歉意”。
“我自会跟他说。太白也不必在意。伯万心胸开阔,不会因此怪罪于你。此次带来了我的侄子,他对沃沮人的情形颇为了解,或许对太白有所助益”。
“好啊,就请前来相见,我这里正需要沃沮人内部的详细情形呢”。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