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1 第111章 流动红旗
- 112 第112章 私人武装
- 113 第113章 逃逸部落(一)
- 114 第114章 逃逸部落(二)
- 115 第115章 泼妇模式
- 116 第116章 小黑屋
- 117 第117章 别晒黑了
- 118 第118章 我考你一下
- 119 第119章 三个女饿狼
- 120 第120章 吃货
- 121 第121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 122 第122章 仓促出兵
- 123 第123章 不留一线生机
- 124 第124章 情报的填充
- 125 第125章 又变花样了
- 126 第126章 一条蛇不够吃
- 127 第127章 比野蛮人还野蛮
- 128 第128章 野蛮人的智慧
- 129 第129章 也不指望获胜
- 130 第130章 曹植与曹丕
- 131 第131章 安抚
- 132 第132章 关于辽东的事儿
- 133 第133章 知己知彼
- 134 第134章 是打仗还是做生意
- 135 第135章 众说纷纭
- 136 第136章 先打经济战
- 137 第137章 情况有变
- 138 第138章 突然袭击
- 139 第139章 增援徐夫人
- 140 第140章 饶舌王子
- 141 第141章 夜色旖旎
- 142 第142章 沃沮人的生存逻辑
- 143 第143章 战后总结
- 144 第144章 同饮庆功酒
- 145 第145章 孙尚香的困境
- 146 第146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147 第147章 到处都是强盗
- 148 第148章 拖而不决
- 149 第149章 高句丽来人
- 150 第150章 主动进攻
- 151 第151章 劫营
- 152 第152章 截胡
- 153 第153章 周紫来了
- 154 第154章 江东的旨意
- 155 第155章 人都去哪儿了
- 156 第156章 集结
- 157 第157章 投名状
- 158 第158章 还要打下去
- 159 第159章 长远之计
- 160 第160章 你必须走
- 161 第161章 分别总是难免的
- 162 第162章 集市
- 163 第163章 我来劳军
- 164 第164章 错综复杂的关系
- 165 第165章 此情只可成追忆
- 166 第166章 拉拢
- 167 第167章 立足点
- 168 第168章 没让我失望
- 169 第169章 此时需要一个喜讯
- 170 第170章 都是损招儿
- 171 第171章 走投无路
- 172 第172章 天不绝我啊
- 173 第173章 突围
- 174 第174章 极大的难题
- 175 第175章 稳定局面
- 176 第176章 谈判
- 177 第177章 以拖待变
- 178 第178章 屯田
- 179 第179章 空头人情
- 180 第180章 画了个大饼
- 181 第181章 一线生机
- 182 第182章 徐夫人的远见
- 183 第183章 行动方案
- 184 第184章 不要去送死
- 185 第185章 白担心一场
- 186 第186章 一夜之间变了天
- 187 第187章 肃清残余
- 188 第188章 立足
- 189 第189章 甘宁转移
- 190 第190章 同病相怜
- 191 第191章 贾诩当了太守
- 192 第192章 重量级宾客
- 193 第193章 孙尚香的消息
- 194 第194章 又一次出卖
- 195 第195章 抉择
- 196 第196章 细作
- 197 第197章 寻找登陆场
- 198 第198章 船厂
- 199 第199章 模拟训练
- 200 第200章 州胡之战(一)
- 201 第201章 州胡之战(二)
- 202 第202章 州胡之战(三)
- 203 第203章 和亲使者
- 204 第204章 割据一方(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21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第121章 计划没有变化快
提前发兵,打乱了刘封的训练计划。
他原本准备在队列训练完之后,就进行一些战术训练。现在这样一来,原来的计划就难以执行。只能有什么米就做什么饭了。
不过,即使发兵开赴沃沮,也不一定就要立刻开战,到了那里,他还有时间做一些准备。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就只能一边打仗一边练兵。
他想稳稳当当地练兵,但是沃沮人不一定会给他这个时间。
武将的调换问题,现在已经迫在眉睫,不得不进行。
战争即将开始,如果将领还不到位,到时候将不认得兵,兵不认得将,就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换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江东那边还好说,孙尚香和苏飞都支持刘封。这些兵都经历过实战,将领们也都比较有经验。
换了一个曲长,两个屯将,六个都伯,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重组。
辽东军这边就比较麻烦。
两个曲,分别是周青和公孙楚的人,两个人的曲长位置不能换。他们手下的军官,原来也都是他们两人任命的。不是他们的宗亲,就是他们的徒附。
刘封在跟周紫商量之后,总算是换了两个屯将和四个都伯。
其实还应该再动一动,但周青和公孙楚非常抵触,连周紫都不同意,刘封也就只好作罢。
到底还是刘封自己那些募兵们好处理,他想用谁,跟大狗和二狗商量一下,最后就定下来。
此时派出去侦察的何照和陈三狗还没有回来,现在也来不及联系两人,刘封只好派人提前出发,一路上前去寻找两人。
若是两人已经回返,就在路上汇合。若是还没有回返,就在当地等待刘封大军的到来。
粮草辎重的事情,是个非常繁重的任务,也是个巨大的麻烦。
问题主要还不在于粮草本身。
粮草好弄,怎么把粮草运到前线去,才是个沉重的负担。
劳师远征,就必须携带大量的粮草。
首先就是车辆,牲畜、人力的问题。
虽然三千兵马不算多,但粮草的消耗,也是个巨大数目。
这个时候的军队人员,其实是由两部分人构成。
一部分是军。军,一般都不直接参加一线战斗。
参加一线战斗的是兵。刘封现在手里的三千人就是兵。给他运送粮草的,就可以算是军。
所以,这个时代打仗,就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号称多少多少万大军,其实更多的都是后勤人员。真能能够用于一线战斗的,通常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曹操征讨孙权和刘备时,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实际上,真正用于一线的作战部队,也就十来万人。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后勤人员。
无论谁出兵打仗,还习惯于夸大人数,既是给自己壮胆儿,也是吓唬别人。
如果歼敌,也习惯于夸大人数,动不动就斩首数千数万,其实常常都是夸大个十倍八倍的。即使歼敌真的多一些,也大部分都是那些后勤人员。
所谓杀敌一万,自伤八千。对方的兵也不是吃素了,哪里就那么容易被斩首数万?
刘封的三千兵,按照惯例,一般就需要一万到一万两千人的后勤人员,来保证他的后勤供给。
也就是至少三个后勤人员,才能保证一个战斗人员的基本需求。
甚至这个比例都是小的,若是距离远,时间长,有时候得十来个人,才能保证一个战斗人员的后勤补给。
这些后勤人员和牲畜本身的消耗,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甚至比一线战斗人员的消耗还要大。
如果路上遇到洪水,大雨,大雪等情况,道路受阻,运送的粮草,可能连他们自己本身的消耗都不够,更别说送给前线军队。
正是因为粮草的数量巨大,后勤人员基本上没有多大战斗力,押送粮草,保护粮草的战斗人员也不可能太多,所以粮草辎重就经常成为对手的袭击目标。
截取对方的粮草,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是断绝对手的后勤供给。
对方没了粮草,战斗力就会急剧下降,甚至不战自败。
其次,可以用对方的粮草来武装自己。不仅仅是粮草,车辆、牲畜、军械等,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最后一点更加重要,就是可以俘虏那些运送粮草的后勤人员。
在人口是稀缺资源的时代,掠夺一大批人口,就是个巨大财富。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善于用兵者,都非常重视截取敌人的粮草。曹操被认为善于用兵,也跟他惯于截取敌人粮草有关。
战争虽然是双方将士的对垒,但本质上的背后力量,还是经济力量。
曹操当初起家,也是因为地方豪强的支持,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国家资源,经济力量就更加强大。
孙权起家,也是因为张昭等四大家族以及其他豪强的支持。
就连刘备三兄弟桃园三结义以后,也是中山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两人,给了五十匹战马,五十两金银和一千斤镔铁作为启动资金。后来遇上了糜竺、糜芳这样的金主,才能屡败屡战。
没有钱,连饭都吃不上,谁会给你卖命打仗?
跟周紫关系缓和之后,刘封曾经想过,通过周紫的关系,跟周家接上线,取得周家的支持。
但是,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是周紫接近他的目的还不明,二是周家现在支持公孙氏,如果自己从中横插一脚,很容易引起公孙氏的忌惮和打压。
三是即使获得了周家的支持,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周家的支持不会白白付出,将来是要回报的。
在这方面,光武帝刘秀就是个例子和教训。
刘秀正是因为获得了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开启了东汉时代。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刘秀继位之后,这些世家大族和豪强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他曾经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遭遇了强大的阻力,最后也不得不放弃。以至于这些大家族和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
整个东汉时代,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而越来越严重,终于酿成了如今的汉室衰微,诸侯割据的局面。
当然,这个问题对刘封,目前还比较遥远。眼前的问题,还是打好沃沮这一仗。
现在刘封主要考虑的是,一旦粮草供应不上的情况下,他怎么打赢这一仗。
沃沮人都居住在山里,交通不便,到了那里,即使有粮草,运输也是个极大困难。
况且,刘封还隐隐有个预感。
一旦公孙康和公孙模、张敞东西两面出兵,他这一块儿的粮草,就很难保证。
他原本准备在队列训练完之后,就进行一些战术训练。现在这样一来,原来的计划就难以执行。只能有什么米就做什么饭了。
不过,即使发兵开赴沃沮,也不一定就要立刻开战,到了那里,他还有时间做一些准备。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就只能一边打仗一边练兵。
他想稳稳当当地练兵,但是沃沮人不一定会给他这个时间。
武将的调换问题,现在已经迫在眉睫,不得不进行。
战争即将开始,如果将领还不到位,到时候将不认得兵,兵不认得将,就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换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江东那边还好说,孙尚香和苏飞都支持刘封。这些兵都经历过实战,将领们也都比较有经验。
换了一个曲长,两个屯将,六个都伯,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重组。
辽东军这边就比较麻烦。
两个曲,分别是周青和公孙楚的人,两个人的曲长位置不能换。他们手下的军官,原来也都是他们两人任命的。不是他们的宗亲,就是他们的徒附。
刘封在跟周紫商量之后,总算是换了两个屯将和四个都伯。
其实还应该再动一动,但周青和公孙楚非常抵触,连周紫都不同意,刘封也就只好作罢。
到底还是刘封自己那些募兵们好处理,他想用谁,跟大狗和二狗商量一下,最后就定下来。
此时派出去侦察的何照和陈三狗还没有回来,现在也来不及联系两人,刘封只好派人提前出发,一路上前去寻找两人。
若是两人已经回返,就在路上汇合。若是还没有回返,就在当地等待刘封大军的到来。
粮草辎重的事情,是个非常繁重的任务,也是个巨大的麻烦。
问题主要还不在于粮草本身。
粮草好弄,怎么把粮草运到前线去,才是个沉重的负担。
劳师远征,就必须携带大量的粮草。
首先就是车辆,牲畜、人力的问题。
虽然三千兵马不算多,但粮草的消耗,也是个巨大数目。
这个时候的军队人员,其实是由两部分人构成。
一部分是军。军,一般都不直接参加一线战斗。
参加一线战斗的是兵。刘封现在手里的三千人就是兵。给他运送粮草的,就可以算是军。
所以,这个时代打仗,就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号称多少多少万大军,其实更多的都是后勤人员。真能能够用于一线战斗的,通常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曹操征讨孙权和刘备时,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实际上,真正用于一线的作战部队,也就十来万人。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后勤人员。
无论谁出兵打仗,还习惯于夸大人数,既是给自己壮胆儿,也是吓唬别人。
如果歼敌,也习惯于夸大人数,动不动就斩首数千数万,其实常常都是夸大个十倍八倍的。即使歼敌真的多一些,也大部分都是那些后勤人员。
所谓杀敌一万,自伤八千。对方的兵也不是吃素了,哪里就那么容易被斩首数万?
刘封的三千兵,按照惯例,一般就需要一万到一万两千人的后勤人员,来保证他的后勤供给。
也就是至少三个后勤人员,才能保证一个战斗人员的基本需求。
甚至这个比例都是小的,若是距离远,时间长,有时候得十来个人,才能保证一个战斗人员的后勤补给。
这些后勤人员和牲畜本身的消耗,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甚至比一线战斗人员的消耗还要大。
如果路上遇到洪水,大雨,大雪等情况,道路受阻,运送的粮草,可能连他们自己本身的消耗都不够,更别说送给前线军队。
正是因为粮草的数量巨大,后勤人员基本上没有多大战斗力,押送粮草,保护粮草的战斗人员也不可能太多,所以粮草辎重就经常成为对手的袭击目标。
截取对方的粮草,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是断绝对手的后勤供给。
对方没了粮草,战斗力就会急剧下降,甚至不战自败。
其次,可以用对方的粮草来武装自己。不仅仅是粮草,车辆、牲畜、军械等,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最后一点更加重要,就是可以俘虏那些运送粮草的后勤人员。
在人口是稀缺资源的时代,掠夺一大批人口,就是个巨大财富。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善于用兵者,都非常重视截取敌人的粮草。曹操被认为善于用兵,也跟他惯于截取敌人粮草有关。
战争虽然是双方将士的对垒,但本质上的背后力量,还是经济力量。
曹操当初起家,也是因为地方豪强的支持,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国家资源,经济力量就更加强大。
孙权起家,也是因为张昭等四大家族以及其他豪强的支持。
就连刘备三兄弟桃园三结义以后,也是中山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两人,给了五十匹战马,五十两金银和一千斤镔铁作为启动资金。后来遇上了糜竺、糜芳这样的金主,才能屡败屡战。
没有钱,连饭都吃不上,谁会给你卖命打仗?
跟周紫关系缓和之后,刘封曾经想过,通过周紫的关系,跟周家接上线,取得周家的支持。
但是,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是周紫接近他的目的还不明,二是周家现在支持公孙氏,如果自己从中横插一脚,很容易引起公孙氏的忌惮和打压。
三是即使获得了周家的支持,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周家的支持不会白白付出,将来是要回报的。
在这方面,光武帝刘秀就是个例子和教训。
刘秀正是因为获得了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的支持,才开启了东汉时代。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刘秀继位之后,这些世家大族和豪强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他曾经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遭遇了强大的阻力,最后也不得不放弃。以至于这些大家族和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
整个东汉时代,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而越来越严重,终于酿成了如今的汉室衰微,诸侯割据的局面。
当然,这个问题对刘封,目前还比较遥远。眼前的问题,还是打好沃沮这一仗。
现在刘封主要考虑的是,一旦粮草供应不上的情况下,他怎么打赢这一仗。
沃沮人都居住在山里,交通不便,到了那里,即使有粮草,运输也是个极大困难。
况且,刘封还隐隐有个预感。
一旦公孙康和公孙模、张敞东西两面出兵,他这一块儿的粮草,就很难保证。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