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 第二章 竟是赵云
- 3 第三章 差距不小
- 4 第四章 经典不是那么容易重现的
- 5 第五章 穿越的选择
- 6 第六章 越级杀怪的代价
- 7 第七章 借书
- 8 第八章 又是你
- 9 第九章 吕布
- 10 第十章 董卓
- 11 第十一章 试探
- 12 第十二章 洛阳政变始末
- 13 第十三章 打一棒子给个甜枣
- 14 第十四章 吹笛还是吹箫
- 15 第十五章 升官
- 16 第十六章 想到主意了
- 17 第十七章 西园军
- 18 第十八章 搭救卢植
- 19 第十九章 并州军
- 20 第二十章 严刑逼供
- 21 第二十一章 徐荣
- 22 第二十二章 返回现代
- 23 第二十三章 买电脑
- 24 第二十四章 骗局
- 25 第二十五章 贼喊捉贼
- 26 第二十六章 系统奖励
- 27 第二十七章 一不小心成了网红
- 28 第二十八章 癞蛤蟆与青蛙
- 29 第二十九章 男神VS战神
- 30 第三十章 网友
- 31 第三十一章 现代版隆中对
- 32 第三十二章 废帝
- 33 第三十三章 连连受挫
- 34 第三十四章 挽救何太后
- 35 第三十五章 密诏
- 36 第三十六章 心软
- 37 第三十七章 吕布不懂事儿
- 38 第三十八章 知音
- 39 第三十九章 陈宫
- 40 第四十章 月夜商策
- 41 第四十一章 阻拦
- 42 第四十二章 蔡邕
- 43 第四十三章 典韦
- 44 第四十四章 屠杀
- 45 第四十五章 真真假假
- 46 第四十六章 条件
- 47 第四十七章 力能举马
- 48 第四十八章 董白
- 49 第四十九章 赔罪
- 50 第五十章 山雨欲来
- 51 第五十一章 意外发现
- 52 第五十二章 奸细
- 53 第五十三章 以死明志
- 54 第五十四章 对质
- 55 第五十五章 峰回路转
- 56 第五十六章 曹操的试探
- 57 第五十七章 系统的禁用规则
- 58 第五十八章 处男的悲哀
- 59 第五十九章 历史课
- 60 第六十章 无聊与有聊
- 61 第六十一章 迎新晚会
- 62 第六十二章 琴箫合奏
- 63 第六十三章 蹭车
- 64 第六十四章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65 第六十五章 刺身
- 66 第六十六章 切到手了
- 67 第六十七章 喝酒
- 68 第六十八章 美女香车
- 69 第六十九章 女神还是兄弟
- 70 第七十一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
- 71 第七十章 所见略同
- 72 第七十一章 一个好汉
- 73 第七十二章 直播
- 74 第七十三章 孙子兵法
- 75 第七十四章 五事七计
- 76 第七十五章 半夜三更
- 77 第七十六章 与荀攸夜谈
- 78 第七十七章 明修栈道
- 79 第七十八章 暗度陈仓
- 80 第七十九章 金蝉脱壳
- 81 第八十章 初到河东郡
- 82 第八十一章 贾诩
- 83 第八十二章 河东卫氏
- 84 第八十三章 蔡文姬
- 85 第八十四章 剑舞
- 86 第八十五章 翻一倍
- 87 第八十六章 白波军
- 88 第八十七章对峙
- 89 第八十八章 男朋友
- 90 第八十九章 赶鸭子上架
- 91 第九十章 要钱还是要命
- 92 第九十一章 所谓爱情
- 93 第九十二章 战前
- 94 第九十三章 全面进攻
- 95 第九十四章 真假虚实
- 96 第九十五章 出奇制胜
- 97 第九十六章 扭转局势
- 98 第九十七章 退守安邑
- 99 第九十八章 反攻计划
- 100 第九十九章 奔袭
- 101 第一百章 快到碗里来
- 102 第一百零一章 劝降郭大
- 103 第一百零二章 独斗于夫罗
- 104 第一百零三章 收复白波军
- 105 第一百零四章 好得开始
- 106 第一百零五章 低调的富二代
- 107 第一百零六章 cosplay表演
- 108 第一百零七章 左威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结束
- 110 第一百零八章 第二个玩家
- 111 第一百一十章 再次重生
- 112 第一百一十一章 艰难的选择
- 113 第一百一十二章 美妾
- 114 第一百一十三章
- 115 第一百一十四章
- 116 第一百一十五章
- 117 第一百一十六章
- 1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 119 第一百一十八章
- 120 第一百一十九章
- 121 第一百二十章
- 122 第一百二十一章
- 123 第一百二十二章
- 124 第一百二十三章
- 125 第一百二十四章
- 126 第一百二十五章
- 127 第一百二十六章
- 128 第一百二十七章
- 129 第一百二十八章
- 130 第一百二十九章
- 131 第一百三十章
- 132 第一百三十一章
- 133 第一百三十二章
- 134 第一百三十三章
- 135 第一百三十四章
- 136 第一百三十五章
- 137 第一百三十六章
- 138 第一百三十七章
- 139 第一百三十八章
- 140 第一百三十九章
- 141 第一百四十章
- 142 第一百四十一章
- 143 第一百四十二章
- 144 第一百四十三章
- 145 第一百四十四章
- 146 第一百四十五章
- 147 第一百四十六章
- 148 第一百四十七章
- 149 第一百四十八章
- 150 第一百四十九章
- 151 第一百五十章
- 152 第一百五十一章
- 153 第一百五十二章
- 154 第一百五十三章
- 155 第一百五十四章
- 156 第一百五十五章
- 157 第一百五十六章
- 158 第一百五十七章
- 159 第一百五十八章
- 160 第一百五十九章
- 161 第一百六十章
- 162 第一百六十一章
- 163 第一百六十二章
- 164 第一百六十三章
- 165 第一百六十四章
- 166 第一百六十五章
- 167 第一百六十六章
- 168 第一百六十七章
- 169 第一百六十八章
- 170 第一百六十九章
- 171 第一百七十章
- 172 第一百七十一章
- 173 第一百七十二章
- 174 第一百七十三章
- 175 第一百七十四章
- 176 第一百七十五章
- 177 第一百七十六章
- 178 第一百七十七章
- 179 第一百七十八章
- 180 第一百七十九章
- 181 第一百八十章
- 182 第一百八十一章
- 183 第一百八十二章
- 184 第一百八十三章
- 185 第一百八十四章
- 186 第一百八十五章
- 187 第一百八十六章
- 188 第一百八十七章
- 189 第一百八十八章
- 190 第一百八十九章
- 191 第一百九十章
- 192 第一百九十一章
- 193 第一百九十二章
- 194 第一百九十三章
- 195 第一百九十四章
- 196 第一百九十五章
- 197 第一百九十六章
- 198 第一百九十七章
- 199 第一百九十八章
- 200 第一百九十九章
- 201 第二百章
- 202 第二百零一章
- 203 第二百零二章
- 204 第二百零三章
- 205 第二百零四章
- 206 第二百零五章
- 207 第二百零六章
- 208 第二百零七章
- 209 第二百零八章
- 210 第二百零九章
- 211 第二百一十章
- 212 第二百一十一章
- 213 第二百一十二章
- 214 第二百一十三章
- 215 第二百一十四章
- 216 第二百一十五章
- 217 第二百一十六章
- 218 第二百一十七章
- 219 第二百一十八章
- 220 第二百一十九章
- 221 第二百二十章
- 222 第二百二十一章
- 223 第二百二十二章
- 224 第二百二十三章
- 225 第二百二十四章
- 226 第二百二十五章
- 227 第二百二十六章
- 228 第二百二十七章
- 229 第二百二十八章
- 230 第二百二十九章
- 231 第二百三十章
- 232 第二百三十一章
- 233 第二百三十二章
- 234 第二百三十三章
- 235 第二百三十四章
- 236 第二百三十五章
- 237 第二百三十六章
- 238 第二百三十七章
- 239 第二百三十八章
- 240 第二百三十九章
- 241 第二百四十章
- 242 第二百四十一章
- 243 第二百四十二章
- 244 第二百四十三章
- 245 第二百四十四章
- 246 第二百四十五章
- 247 第二百四十六章
- 248 第二百四十七章
- 249 第二百四十八章
- 250 第二百四十九章
- 251 第二百五十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二章 洛阳政变始末
第十二章 洛阳政变始末
根据吕布的记忆,加上自己这几天了解的三国历史,江峰还原了董卓进京的真相:
令江峰意外的是,何进并非电视中看到的那样无能,是一个靠自己的妹妹上位的屠夫,真论起来,倒不失为一代权臣。
那么为什么要说何进是一代权臣呢?
先要从何进的出身说起,何家在何进之前是在普通不过的平民百姓。多么普通,一个事情可以说明,何进的老娘早丧,他老爹何真想要再娶一个。结果娶了一个寡妇,也就是后来的舞阳君。这寡妇还带着一个孩子,就是何苗。何苗本命朱苗,因为母亲改嫁这才改姓何。
由此可见,何家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既无钱也无权。这个重组家庭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农家庭,地主都算不上。如果不是何皇后生的漂亮,这家人恐怕很难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是上天给了你机会,能不能抓住又是另一回事。
那么为什么何进能官至大将军,而何进的妹妹可以成为皇后?
白手起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三国时期,氏族林立,豪门大族都是自视甚高,看不起下等人的。何家,作为平民百姓如何能分的一杯羹?
就江峰现在的记忆来看,何皇后没有任何高明的政治举措。唯一的战绩是毒杀了王美人,也就是汉献帝的娘亲,为此还还得自己差点被杀,幸亏十常侍求情才能免死。如此看来,何皇后绝对不是武则天那样的巾帼女枭雄。
既然何皇后本事一般,那么可以相见,何进此人一定有过人之处。
何皇后最后之所以能当上皇后,与谁有关?一是何进,二是宦官。
是何进将妹妹送进宫中,要知道皇后全天下只有一个,凭借他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姑娘,争得过那无数的名门望族?如果单纯是为了改善家境,把妹妹嫁给一个地方富户,都要比送进宫当宫女靠谱。
那么为什么何进要这么做?因为何进想得不是让家里过的好一点,而是获得一个机会,一个能够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单凭这一点,此人的眼光与胆气就是一般人不具备的。
既然何进有这样的动机,那么一定不会把妹妹送进宫就置之不理,一定会想尽办法帮助自己的妹妹出谋划策,争取皇上恩宠。有可能就是何进在外买通了宦官,让宦官帮忙。
宦官的作用可是不容小视的,正是因为有宦官的帮助,何皇后才能在宫中一步一步的上位。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一个宫女,在宫中所能依靠的能有什么人?只能是宦官,这也是何皇后当上太后之后极力反对何进诛杀宦官的原因。
可以说在何进的早期生涯中,宦官也是他的盟友。不过何进并不屑于与宦官为伍,他想要的是融入当时的士族行列。士农工商,士族是当时最高级的阶层。只有让何家也成为士族,才能让整个家族兴旺起来,才能让家族长盛不衰。
何进的志向,以及的他的行事胆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蠢人。
不仅如此,在何进成为大将军之后,他所招揽的人士也能看出何进并非酒囊饭袋。诸如王谦、伍孚、袁绍、刘表、边让、董扶、赵岐、孔融等人,都不是泛泛之辈。
再者,何进被杀之时,十常侍给何进安上的罪名是什么?鸩杀董太后,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说明什么,说明何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作风问题。杀人的时候肯定是有什么罪就安什么罪,只会多安不会少说。
试问,这样一个人真的会死的如此糊里糊涂吗?真的会在所有人明知他必死的情况下而自寻死路吗?
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何进与宦官集团的争斗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因为何进的兵权日大,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同时解决地方频繁出现的叛乱问题,设立了西园八校尉。
这一支军队直属皇权,与大将军何进统领的北军五营分庭抗礼。其中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典军校尉议郎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蹇硕是八校尉统领,而蹇硕是宦官。宦官拥有兵权,这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宦官集团。
汉灵帝死的也快,一不留神就嗝儿屁了。汉灵帝一死,蹇硕就被架在了烧火架上。为什么?因为他的存在是为了抗衡何进,但是继位皇帝刘辩是何进的外甥,何太后是何进的亲妹妹。这样一来,蹇硕的存在就非常尴尬了。汉灵帝一死,他能威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以预见他的结局,最好的也只能是免官,
一个手握大权的人怎么能甘心就这样放手?人生的追求何在?况且他还是个太监,为了好日子已经舍弃做男人的权利,那人生的追求就更加有限了。所以蹇硕决定密谋诛杀何进、篡改遗诏、册立新君。
用的计策就是将何进引诱到宫中,派刀斧手杀之。但是,这次何进并没有上当。试想第一次没有上当的人,为什么第二次却会实在同样的圈套之下?
最终,这个计谋被何进识破,不但没有成功,蹇硕自己反而被杀。但是,这件事情却将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何进打算进一步废除宦官,将所有的宦官势力铲除。
不过,因为蹇硕已经被诛杀,,元首已然伏诛,张让等人又恳求何太后,何太后念及旧情不想追究。这也是人之常情,张让等人于她有恩,这种恩情好比是雪中送炭,因此何太后的心意也非常坚决。甚至斥责何进,因为这些宦官对何进也是有恩的。
那么看似是何进大将军与宦官之间的较量,其实变成了何进与何太后之间的博弈。如果没有何太后的阻拦,何进要杀十常侍就是屠猪宰狗一般简单。
奈何,清官难断家务事,兄妹俩意见相左,怎么办?即便是何进手握兵权,他能发兵攻打皇城吗?当然不能。首先,那是叛乱,是欺君罔上。其次,他打的是自家人。
三国演义上有曹操进言献策:“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
根本就是罗贯中杜撰的,曹操根本没有献策。为什么?因为何进要做的是铲除宦官势力,而不是诛杀一个宦官。宦官势力不除,杀一个还有另一个站起来。宫中上万的宦官,杀的尽吗?
当时何进手下可是又不少的能人志士,包括后来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谋士,曹操的谋主荀攸。试想,这样的人物都没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可见何进的两难抉择。
何进的想法,就是逼迫何太后死心,放弃宦官。从长远来看,宦官之祸如蚀骨之蛆,危及社稷根本,剿除宦官势力势在必行,何进此举是明智之举。但是也因为何进与太后的关系而进退维谷,在自己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只有听取了袁绍的建议,召诸侯进京勤王。
其实,这个想法并非不能成事。何进几乎已经成功了,而且他的行动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并非有演义中说的那么简单粗暴。
首先,奉召的几支兵马有并州刺史丁原,本来就是何进的心腹。济北相鲍信,也是何进的亲信之臣,要不然也不会首倡举兵讨伐董卓。还有西凉刺史董卓、北海孔融等人。大多数都是何进的心腹,只不过是在外招些兵马以壮声势,说白了就是吓唬人的。
而且,这些人都没有进入京师。董卓被命令停军上林,里洛阳三百里呢,丁原停在孟津,鲍信停在了荣阳。
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太后知道天下人都想要诛杀宦官,用天下人之口,逼太后妥协。何进成功了吗?成功了。
事实上,在丁原火烧孟津的时候太后就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妥协了。
十常侍全部免职,一干人等都准备告老还乡。这时候,事情似乎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只需要善后,将诸侯打发回去就完成了。
何进的策略是,只要让宦官告老还乡就可以了。和平解决,不用发生流血事件。这就看出何进这人的高明之处,可见他的政治素养至少属于中上水平。
但是,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的行动改变了这一切,那就是袁绍。袁绍不甘心就这样结束,他认为必须诛杀宦官才是圆满完成这一使命。袁绍的动作是进一步下令,督促董卓进京。事实上,真正让董卓进京的是袁绍啊。
为什么袁绍能不听何进的命令?
因为之前说了,袁绍隶属的西园八校尉直属皇权,并不归属大将军何进。而且袁绍是西园八校尉的中军校尉,只比蹇硕低一个等级。蹇硕一死,袁绍理所应当成为了西园军的领军人物,更何况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叔父袁隗更是当今太傅。
至此,袁绍与何进在决策上发生了冲突。而这个冲突,才是造成何进意外被杀、董卓祸乱朝纲的根源所在。
袁绍要杀宦官,那就使得本来要告老还乡的十常侍只能放手一搏。诛杀何进,试图能够自保。他们以为是何进要杀他们,哪里知道是袁绍背着何进暗中动作。
想想看,在何进死后,为什么袁绍等人简简单单就杀了十常侍?如果十常侍明知有活路可走,为什么要与何进同归于尽?
就是因为十常侍本身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而这件事情,何进想必是不知道的。为什么不知道?因为如果何进知道,他就不会轻易进宫面见何太后,之前蹇硕密谋杀害何进的时候何进已经成功躲避了,可见这种计谋奈何不了何进。
那么这一次何进为什么会中招?因为他不知道十常侍要与他鱼死网破,他以为十常侍已经束手,准备告老还乡了。但是他没想到,袁绍私下里的动作,招致了十常侍拼死反扑。
所以三国演义中十常侍、何进都扮演了极其愚蠢的角色。结果是同归于尽,便宜了董卓。但是,事实上真正愚蠢的不是何进,而是袁绍。袁绍的愚蠢,葬送了何进苦心经营的计划,也葬送了大汉。
但是如果因此认为袁绍愚蠢,那又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袁绍虽然称不上明君,但是至少也是一方枭雄,如果认为他没有心机,那就错了。
这其实是袁绍为了争夺权力而想出的一石二鸟之计,毕竟何进在政治立场上与袁家是冲突的。何进代表的是掌握军权的外戚,而袁绍代表的则是掌握文臣的士族。何进虽然想进办法融入士族,但是终究还是没能被他们所接受。
十常侍与何进的同归于尽,对袁家是有好处的。宦官与外戚同时被消灭了,士族成了最大的赢家。
但是,另外一股势力的入侵,让袁绍的美梦破碎了,那就是代表藩镇诸侯的董卓。
此时,刚进京城的董卓其实依然没有绝对的优势。因为京城的军队还在,何进虽死,但是袁绍手中有西园军,依然有很强的作战能力。
可是,袁绍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依然决定让董卓进京。而且董卓也是运气好,一进京,直接碰到了被宦官挟持的皇帝和太后,直接把皇帝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更重要的是,袁绍是把董卓作为盟友来看待的,甚至在董卓进京之后还支持董卓当上了三公的职位。袁绍知道董卓也是另有图谋,但是袁绍小看了董卓的胃口,一个三公的职位并不能满足董卓的野心。
其实这时候董卓手中的兵力不过三五千,试想何进如何能让董卓带着全部西凉军入京?五千人马已经是极限了。丁原、鲍信等人所带人马大致相等。这样的人马是不足以对付西园军的。
这时候,董卓则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计策,他首先京城郊外安营安营驻寨。然后趁深夜,让军士化妆出营,白天再大张旗鼓的回来。如此一来,西凉军天天有人到来。这就造成了西凉军声势浩大的一种假象,谁也不知道西凉军到底有多少兵马。
这样一来,别人看来董卓的势力就变得异常庞大。然后,董卓收编了北军五营,可以猜测这时候袁绍仍然是持支持态度的,至少是不反对。还是那个原因,是袁绍帮助董卓进的京,在袁绍看来,董卓只不过是帮他实现自己目的帮手。
但是,董卓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要的是自己当家做主。因此,董卓收买吕布杀死丁原,收其部众。这样一来,董卓的实际控制力就超过了袁绍。
至此,博弈结束,董卓成了最后的赢家。这是何进绝对没有想到的事情,也是袁绍没有想到的事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何进是这三人之中实力最大、能力最强的,但是他却死的最惨。因为强大的人,必然会被小人暗算。董卓是三人之中实力最弱的,但是他却击败了另外两人。一是他比袁绍聪明,二是他比袁绍运气好,先找到了天子。
令江峰意外的是,何进并非电视中看到的那样无能,是一个靠自己的妹妹上位的屠夫,真论起来,倒不失为一代权臣。
那么为什么要说何进是一代权臣呢?
先要从何进的出身说起,何家在何进之前是在普通不过的平民百姓。多么普通,一个事情可以说明,何进的老娘早丧,他老爹何真想要再娶一个。结果娶了一个寡妇,也就是后来的舞阳君。这寡妇还带着一个孩子,就是何苗。何苗本命朱苗,因为母亲改嫁这才改姓何。
由此可见,何家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既无钱也无权。这个重组家庭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农家庭,地主都算不上。如果不是何皇后生的漂亮,这家人恐怕很难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是上天给了你机会,能不能抓住又是另一回事。
那么为什么何进能官至大将军,而何进的妹妹可以成为皇后?
白手起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三国时期,氏族林立,豪门大族都是自视甚高,看不起下等人的。何家,作为平民百姓如何能分的一杯羹?
就江峰现在的记忆来看,何皇后没有任何高明的政治举措。唯一的战绩是毒杀了王美人,也就是汉献帝的娘亲,为此还还得自己差点被杀,幸亏十常侍求情才能免死。如此看来,何皇后绝对不是武则天那样的巾帼女枭雄。
既然何皇后本事一般,那么可以相见,何进此人一定有过人之处。
何皇后最后之所以能当上皇后,与谁有关?一是何进,二是宦官。
是何进将妹妹送进宫中,要知道皇后全天下只有一个,凭借他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姑娘,争得过那无数的名门望族?如果单纯是为了改善家境,把妹妹嫁给一个地方富户,都要比送进宫当宫女靠谱。
那么为什么何进要这么做?因为何进想得不是让家里过的好一点,而是获得一个机会,一个能够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单凭这一点,此人的眼光与胆气就是一般人不具备的。
既然何进有这样的动机,那么一定不会把妹妹送进宫就置之不理,一定会想尽办法帮助自己的妹妹出谋划策,争取皇上恩宠。有可能就是何进在外买通了宦官,让宦官帮忙。
宦官的作用可是不容小视的,正是因为有宦官的帮助,何皇后才能在宫中一步一步的上位。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一个宫女,在宫中所能依靠的能有什么人?只能是宦官,这也是何皇后当上太后之后极力反对何进诛杀宦官的原因。
可以说在何进的早期生涯中,宦官也是他的盟友。不过何进并不屑于与宦官为伍,他想要的是融入当时的士族行列。士农工商,士族是当时最高级的阶层。只有让何家也成为士族,才能让整个家族兴旺起来,才能让家族长盛不衰。
何进的志向,以及的他的行事胆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蠢人。
不仅如此,在何进成为大将军之后,他所招揽的人士也能看出何进并非酒囊饭袋。诸如王谦、伍孚、袁绍、刘表、边让、董扶、赵岐、孔融等人,都不是泛泛之辈。
再者,何进被杀之时,十常侍给何进安上的罪名是什么?鸩杀董太后,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说明什么,说明何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作风问题。杀人的时候肯定是有什么罪就安什么罪,只会多安不会少说。
试问,这样一个人真的会死的如此糊里糊涂吗?真的会在所有人明知他必死的情况下而自寻死路吗?
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何进与宦官集团的争斗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因为何进的兵权日大,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同时解决地方频繁出现的叛乱问题,设立了西园八校尉。
这一支军队直属皇权,与大将军何进统领的北军五营分庭抗礼。其中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典军校尉议郎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蹇硕是八校尉统领,而蹇硕是宦官。宦官拥有兵权,这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宦官集团。
汉灵帝死的也快,一不留神就嗝儿屁了。汉灵帝一死,蹇硕就被架在了烧火架上。为什么?因为他的存在是为了抗衡何进,但是继位皇帝刘辩是何进的外甥,何太后是何进的亲妹妹。这样一来,蹇硕的存在就非常尴尬了。汉灵帝一死,他能威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以预见他的结局,最好的也只能是免官,
一个手握大权的人怎么能甘心就这样放手?人生的追求何在?况且他还是个太监,为了好日子已经舍弃做男人的权利,那人生的追求就更加有限了。所以蹇硕决定密谋诛杀何进、篡改遗诏、册立新君。
用的计策就是将何进引诱到宫中,派刀斧手杀之。但是,这次何进并没有上当。试想第一次没有上当的人,为什么第二次却会实在同样的圈套之下?
最终,这个计谋被何进识破,不但没有成功,蹇硕自己反而被杀。但是,这件事情却将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何进打算进一步废除宦官,将所有的宦官势力铲除。
不过,因为蹇硕已经被诛杀,,元首已然伏诛,张让等人又恳求何太后,何太后念及旧情不想追究。这也是人之常情,张让等人于她有恩,这种恩情好比是雪中送炭,因此何太后的心意也非常坚决。甚至斥责何进,因为这些宦官对何进也是有恩的。
那么看似是何进大将军与宦官之间的较量,其实变成了何进与何太后之间的博弈。如果没有何太后的阻拦,何进要杀十常侍就是屠猪宰狗一般简单。
奈何,清官难断家务事,兄妹俩意见相左,怎么办?即便是何进手握兵权,他能发兵攻打皇城吗?当然不能。首先,那是叛乱,是欺君罔上。其次,他打的是自家人。
三国演义上有曹操进言献策:“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
根本就是罗贯中杜撰的,曹操根本没有献策。为什么?因为何进要做的是铲除宦官势力,而不是诛杀一个宦官。宦官势力不除,杀一个还有另一个站起来。宫中上万的宦官,杀的尽吗?
当时何进手下可是又不少的能人志士,包括后来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谋士,曹操的谋主荀攸。试想,这样的人物都没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可见何进的两难抉择。
何进的想法,就是逼迫何太后死心,放弃宦官。从长远来看,宦官之祸如蚀骨之蛆,危及社稷根本,剿除宦官势力势在必行,何进此举是明智之举。但是也因为何进与太后的关系而进退维谷,在自己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只有听取了袁绍的建议,召诸侯进京勤王。
其实,这个想法并非不能成事。何进几乎已经成功了,而且他的行动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并非有演义中说的那么简单粗暴。
首先,奉召的几支兵马有并州刺史丁原,本来就是何进的心腹。济北相鲍信,也是何进的亲信之臣,要不然也不会首倡举兵讨伐董卓。还有西凉刺史董卓、北海孔融等人。大多数都是何进的心腹,只不过是在外招些兵马以壮声势,说白了就是吓唬人的。
而且,这些人都没有进入京师。董卓被命令停军上林,里洛阳三百里呢,丁原停在孟津,鲍信停在了荣阳。
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太后知道天下人都想要诛杀宦官,用天下人之口,逼太后妥协。何进成功了吗?成功了。
事实上,在丁原火烧孟津的时候太后就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妥协了。
十常侍全部免职,一干人等都准备告老还乡。这时候,事情似乎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只需要善后,将诸侯打发回去就完成了。
何进的策略是,只要让宦官告老还乡就可以了。和平解决,不用发生流血事件。这就看出何进这人的高明之处,可见他的政治素养至少属于中上水平。
但是,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的行动改变了这一切,那就是袁绍。袁绍不甘心就这样结束,他认为必须诛杀宦官才是圆满完成这一使命。袁绍的动作是进一步下令,督促董卓进京。事实上,真正让董卓进京的是袁绍啊。
为什么袁绍能不听何进的命令?
因为之前说了,袁绍隶属的西园八校尉直属皇权,并不归属大将军何进。而且袁绍是西园八校尉的中军校尉,只比蹇硕低一个等级。蹇硕一死,袁绍理所应当成为了西园军的领军人物,更何况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叔父袁隗更是当今太傅。
至此,袁绍与何进在决策上发生了冲突。而这个冲突,才是造成何进意外被杀、董卓祸乱朝纲的根源所在。
袁绍要杀宦官,那就使得本来要告老还乡的十常侍只能放手一搏。诛杀何进,试图能够自保。他们以为是何进要杀他们,哪里知道是袁绍背着何进暗中动作。
想想看,在何进死后,为什么袁绍等人简简单单就杀了十常侍?如果十常侍明知有活路可走,为什么要与何进同归于尽?
就是因为十常侍本身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而这件事情,何进想必是不知道的。为什么不知道?因为如果何进知道,他就不会轻易进宫面见何太后,之前蹇硕密谋杀害何进的时候何进已经成功躲避了,可见这种计谋奈何不了何进。
那么这一次何进为什么会中招?因为他不知道十常侍要与他鱼死网破,他以为十常侍已经束手,准备告老还乡了。但是他没想到,袁绍私下里的动作,招致了十常侍拼死反扑。
所以三国演义中十常侍、何进都扮演了极其愚蠢的角色。结果是同归于尽,便宜了董卓。但是,事实上真正愚蠢的不是何进,而是袁绍。袁绍的愚蠢,葬送了何进苦心经营的计划,也葬送了大汉。
但是如果因此认为袁绍愚蠢,那又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袁绍虽然称不上明君,但是至少也是一方枭雄,如果认为他没有心机,那就错了。
这其实是袁绍为了争夺权力而想出的一石二鸟之计,毕竟何进在政治立场上与袁家是冲突的。何进代表的是掌握军权的外戚,而袁绍代表的则是掌握文臣的士族。何进虽然想进办法融入士族,但是终究还是没能被他们所接受。
十常侍与何进的同归于尽,对袁家是有好处的。宦官与外戚同时被消灭了,士族成了最大的赢家。
但是,另外一股势力的入侵,让袁绍的美梦破碎了,那就是代表藩镇诸侯的董卓。
此时,刚进京城的董卓其实依然没有绝对的优势。因为京城的军队还在,何进虽死,但是袁绍手中有西园军,依然有很强的作战能力。
可是,袁绍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依然决定让董卓进京。而且董卓也是运气好,一进京,直接碰到了被宦官挟持的皇帝和太后,直接把皇帝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更重要的是,袁绍是把董卓作为盟友来看待的,甚至在董卓进京之后还支持董卓当上了三公的职位。袁绍知道董卓也是另有图谋,但是袁绍小看了董卓的胃口,一个三公的职位并不能满足董卓的野心。
其实这时候董卓手中的兵力不过三五千,试想何进如何能让董卓带着全部西凉军入京?五千人马已经是极限了。丁原、鲍信等人所带人马大致相等。这样的人马是不足以对付西园军的。
这时候,董卓则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计策,他首先京城郊外安营安营驻寨。然后趁深夜,让军士化妆出营,白天再大张旗鼓的回来。如此一来,西凉军天天有人到来。这就造成了西凉军声势浩大的一种假象,谁也不知道西凉军到底有多少兵马。
这样一来,别人看来董卓的势力就变得异常庞大。然后,董卓收编了北军五营,可以猜测这时候袁绍仍然是持支持态度的,至少是不反对。还是那个原因,是袁绍帮助董卓进的京,在袁绍看来,董卓只不过是帮他实现自己目的帮手。
但是,董卓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要的是自己当家做主。因此,董卓收买吕布杀死丁原,收其部众。这样一来,董卓的实际控制力就超过了袁绍。
至此,博弈结束,董卓成了最后的赢家。这是何进绝对没有想到的事情,也是袁绍没有想到的事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何进是这三人之中实力最大、能力最强的,但是他却死的最惨。因为强大的人,必然会被小人暗算。董卓是三人之中实力最弱的,但是他却击败了另外两人。一是他比袁绍聪明,二是他比袁绍运气好,先找到了天子。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