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355 1356到手,留她何用
- 1356 1357法子,可怜的君亦安
- 1357 1358异变,生死存亡之际
- 1358 1359离开,不会后悔
- 1359 1360活着,只有彼此
- 1360 1361皇上,千城呢?
- 1361 1362自欺,不如初见
- 1362 1363开战,不得不战
- 1363 1364捧杀,景炎的信
- 1364 1365亲征,小太子上战场
- 1365 1366利益,帝心难测
- 1366 1367付出,做了能做的一切
- 1367 1368千城,我想你了
- 1368 1369请求,不靠谱里的靠谱
- 1369 1370很好,坚持该坚持的
- 1370 1371战场,擒贼先擒王
- 1371 1372对错,注定是敌人
- 1372 1373计划,主动进攻
- 1373 1374夜行,不听话了
- 1374 1375混乱,主动出击
- 1375 1376退兵,不信邪
- 1376 1377背叛,不值得相信
- 1377 1378服从,将熊熊一窝。
- 1378 1379处罚,杀进长生门
- 1379 1380真迹,没有利用价值更惨
- 1380 1381柔情,可怕的男人
- 1381 1382来了,没那么自恋
- 1382 1383机会,直达圣地
- 1383 1384合作,简直是好笑
- 1384 1385忠心,会很有意思
- 1385 1386背叛,就是这样的人
- 1386 1387险胜,早就有准备
- 1387 1388撤退,拼不过
- 1388 1389主攻,反其道而行之
- 1389 1390秘密,留一手
- 1390 1391激励,为自己而战
- 1391 1392傲气,就是这么有个性
- 1392 1393请求,没心情管别人
- 1393 1394格局,当皇帝的人不一样
- 1394 1395对比,姜太公钓鱼
- 1395 1396实力,左右战局
- 1396 1397清空,一个人的力量
- 1397 1398弱点,孤身闯圣地
- 1398 1399姑姑,踏入圣地
- 1399 大结局(一)
- 1400 大结局(二)
- 1401 大结局(三)
- 1402 大结局(四)
- 1403 大结局(五)
- 1404 大结局(六)
- 1405 大结局(七)
- 1406 大结局(八)
- 1407 大结局(九)
- 1408 大结局(十)
- 1409 大结局(十一)
- 1410 大结局(十二)
- 1411 大结局(十三)
- 1412 大结局(十四)
- 1413 大结局(十五)
- 1414 大结局(十六)
- 1415 大结局(十七)
- 1416 大结局(十八)
- 1417 大结局(十九)
- 1418 大结局(二十)
- 1419 大结局(二十一)
- 1420 大结局(二十二)
- 1421 大结局(二十三)
- 1422 大结局(二十四)
- 1423 大结局(二十五)
- 1424 大结局(二十六)
- 1425 大结局(二十七)
- 1426 大结局(二十八)
- 1427 大结局(二十九)
- 1428 大结 局(三十)
- 1429 大结 局(三十一)
- 1430 大结 局(三十二)
- 1431 大结局(三十三)
- 1432 大结局(三十四)
- 1433 大结局(三十五)
- 1434 大结局(三十六)
- 1435 大结局(三十七)
- 1436 大结局(三十九)
- 1437 大结局(四十)
- 1438 大结局(四十一)
- 1439 大结局(四十二)
- 1440 大结局(四十三)
- 1441 大结局(四十四)
- 1442 大结局(四十五)
- 1443 大结局(四十六)
- 1444 大结局(四十七)
- 1445 大结局(四十八)
- 1446 大结局(四十九)
- 1447 大结局(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1366利益,帝心难测
1366利益,帝心难测
1366利益,帝心难测
秦寂言独裁、独断,一向不听朝臣的建议,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所以他决定的事,绝不会因为朝臣的劝阻就更隔,更不会轻易向朝臣妥协。
可凤老将军这番话,与其说是给秦寂言建议,不如说是提醒秦寂言,好方便秦秦寂言更好的决定。
事关龙宝,秦寂言也不像处理政事那般,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理智告诉他,把龙宝留下来,对龙宝是最好的,可凤老将军提醒的没有错,龙宝这么丁点大的孩子,留在皇宫并不安全。
不是说他没有能力保护龙宝,他要在宫里,自是不担心有人敢在他的眼皮底下,对龙宝下黑手,可他不在宫里,他还真得不敢保证。
以有心算无心,就算他留下再多人,就算龙宝身边全是他的心腹,也不能保证不会让人钻空子。
真要有人趁他不在京城暗害了龙宝,就算他事后能为龙宝报仇,又有什么用?
他的龙宝回不来了!
可要把龙宝带在身边,秦寂言又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或者遇刺一类的。
“此事,朕在考虑考虑。”一向果断的秦寂言,在龙宝的事上,难得优柔寡断。
凤老将军提醒到了后,便不再多言,与秦寂言一起分析了北齐的情况后,便利落的跪安了,生怕耽搁了秦寂言陪龙宝吃饭、玩耍。
京中的官员都知道,圣上极是喜爱太子。只要不上朝,不处理政事,圣上都会把太子带着身边,亲自照顾。
而且,不管多忙,圣上都会把一日三餐的时间空出来,好陪太子吃饭、玩耍。
太子现在只能吃牛乳一类的辅食,圣上每次都是亲自喂食,动作温柔而小心,完全不见平日的高傲、冷漠。
有幸见过的官员,无不感慨圣上一片慈父之心,对秦寂言的惧怕也少了几分。
一个能耐心照顾孩子,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的帝王,会是一位暴君吗?
肯定不是!
因龙宝的事,朝臣们一致认为,他们家皇上只是要求高,内里还是一个善良的好人。
没看到,他们圣上自登基后,除了初时杀了一批不听话的官员外,后面都极少动刀吗?就算动刀,也从不向太上皇那样灭人九族,只杀当事人,没收家产而已。
可见,他们圣上虽然外表冷傲,可内里绝对是良善的好人。
秦寂言从暗卫口里,得知朝臣对他的评价后,很不给面子的哼了一声,然后继续给龙宝喂奶,神情温和,脸上出奇的带着一抹笑,虽然那笑十分僵硬。
京城这地方没有秘密,第二天早朝前,满朝文武都知秦寂言要亲征北齐一事。
还未到早朝时间,文武大臣聚在偏殿,三三两两凑成一堆,交头接耳,“圣上真要御驾亲征?圣上才回京又要出京,这出京城的频率是不是太高了?”
“北齐虽然难打,可也不至于需要圣上亲征。太子年幼,圣上此时亲征实在不妥。”
“有圣上亲征,区区北齐算什么,圣上必然踏破支灵川,直捣皇庭。”
“圣上之前出战过西胡,把西胡打得落花流水,此次我们大秦必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十六年前,先皇亲征北齐一事,你们忘了吗?你们这些人劝圣上亲征,到底是何居心?”
有人赞同,自然有人反对,文武大臣数百人,怎么可能人人意见相同。同一件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吵起来再正常不过。秦寂言也从来没有想过,让朝臣统一意见。
如果有一天,朝臣统一意见了,不是附和帝王的话,必是与帝王对着干。朝野上下一团和气,所有人都抱成团,这并不是秦寂言想看的。
不过,关于秦寂言亲征之事,赞同的人居大数。
这些人有一部分是盲目的崇拜秦寂言,相信秦寂言必定能带领大秦将士,打败北齐骑兵。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心里都暗自猜测,皇上此次亲征,定是为了夺凤家的兵权。
凤家的权势有多大,已是不用多说,皇上会忌惮凤家再正常不过。
如果皇上真夺了凤家的兵权,就算把兵权全部收拢在自己手里,也必要分一部分出去。
皇上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他需要底下的臣子为他办事。没了凤家,皇上自然要提拔其他人补上来,如此一来,他们这些人不就有机会了吗?
因心中有所想的太多了,是以朝臣对秦寂言亲征一事,并不是那么反对,至少没有秦寂言预想的那么强烈。
上朝前,暗卫便把朝臣的反应收集好,呈到秦寂言面前。
秦寂言随意看了两眼,冷笑,“果然,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朕的生死他们也不会在意。”
这就是皇上,喜怒无常。只要他想寻一个人不对,怎么都能挑出毛病来了。
暗卫默默低头,并不敢为那些大臣们说话。
入朝为官,不就是为了位极人臣,得帝王重用嘛,他们这么想并不没有错,只是皇上不高兴,所以他们就是没有错也是错的。
事先知道朝臣的反应,秦寂言轻易便掌控了早朝的节奏,不仅当场确定他亲征的日期,也把太子会随行一事,公布给朝臣知晓。
皇上亲征是朝臣早有预料的,虽有反对声,可太子随行一事,他们事先一点风声也没有听到。秦寂言的命令一出,大臣们震惊的集体失声,回过神后纷纷开口劝说秦寂言打消这个念头。
太子是皇上唯一的血脉,他们不反对皇上亲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大秦有太子了。皇上亲征,就是死在战场上也没有要紧,他们还有储君,他们可以拥护小太子继位。
现在皇上告诉他们,太子也要一起去,万一,万一……太子和皇上在战场上一起出事,大秦怎么办?
宗室是有不少皇族,可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赵王、周王几个血缘倒近,可他们早已被打为平民,手上的权利全部被秦寂言给灭了,就算想争也没有那个实力。
到那时,那些离皇位稍近的人,必然会争得你死我活,大秦必然内乱!
内忧外患之际,大秦很有可能会灭国。
这么一想,朝臣就更不同意了,一个个跪下,死命磕头,请求皇上收回成命。
秦寂言完全无视朝臣的闹腾,待到朝臣闹得差不多,才丢下一句话,让一众大臣哑口无言……
秦寂言独裁、独断,一向不听朝臣的建议,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所以他决定的事,绝不会因为朝臣的劝阻就更隔,更不会轻易向朝臣妥协。
可凤老将军这番话,与其说是给秦寂言建议,不如说是提醒秦寂言,好方便秦秦寂言更好的决定。
事关龙宝,秦寂言也不像处理政事那般,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理智告诉他,把龙宝留下来,对龙宝是最好的,可凤老将军提醒的没有错,龙宝这么丁点大的孩子,留在皇宫并不安全。
不是说他没有能力保护龙宝,他要在宫里,自是不担心有人敢在他的眼皮底下,对龙宝下黑手,可他不在宫里,他还真得不敢保证。
以有心算无心,就算他留下再多人,就算龙宝身边全是他的心腹,也不能保证不会让人钻空子。
真要有人趁他不在京城暗害了龙宝,就算他事后能为龙宝报仇,又有什么用?
他的龙宝回不来了!
可要把龙宝带在身边,秦寂言又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或者遇刺一类的。
“此事,朕在考虑考虑。”一向果断的秦寂言,在龙宝的事上,难得优柔寡断。
凤老将军提醒到了后,便不再多言,与秦寂言一起分析了北齐的情况后,便利落的跪安了,生怕耽搁了秦寂言陪龙宝吃饭、玩耍。
京中的官员都知道,圣上极是喜爱太子。只要不上朝,不处理政事,圣上都会把太子带着身边,亲自照顾。
而且,不管多忙,圣上都会把一日三餐的时间空出来,好陪太子吃饭、玩耍。
太子现在只能吃牛乳一类的辅食,圣上每次都是亲自喂食,动作温柔而小心,完全不见平日的高傲、冷漠。
有幸见过的官员,无不感慨圣上一片慈父之心,对秦寂言的惧怕也少了几分。
一个能耐心照顾孩子,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的帝王,会是一位暴君吗?
肯定不是!
因龙宝的事,朝臣们一致认为,他们家皇上只是要求高,内里还是一个善良的好人。
没看到,他们圣上自登基后,除了初时杀了一批不听话的官员外,后面都极少动刀吗?就算动刀,也从不向太上皇那样灭人九族,只杀当事人,没收家产而已。
可见,他们圣上虽然外表冷傲,可内里绝对是良善的好人。
秦寂言从暗卫口里,得知朝臣对他的评价后,很不给面子的哼了一声,然后继续给龙宝喂奶,神情温和,脸上出奇的带着一抹笑,虽然那笑十分僵硬。
京城这地方没有秘密,第二天早朝前,满朝文武都知秦寂言要亲征北齐一事。
还未到早朝时间,文武大臣聚在偏殿,三三两两凑成一堆,交头接耳,“圣上真要御驾亲征?圣上才回京又要出京,这出京城的频率是不是太高了?”
“北齐虽然难打,可也不至于需要圣上亲征。太子年幼,圣上此时亲征实在不妥。”
“有圣上亲征,区区北齐算什么,圣上必然踏破支灵川,直捣皇庭。”
“圣上之前出战过西胡,把西胡打得落花流水,此次我们大秦必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十六年前,先皇亲征北齐一事,你们忘了吗?你们这些人劝圣上亲征,到底是何居心?”
有人赞同,自然有人反对,文武大臣数百人,怎么可能人人意见相同。同一件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吵起来再正常不过。秦寂言也从来没有想过,让朝臣统一意见。
如果有一天,朝臣统一意见了,不是附和帝王的话,必是与帝王对着干。朝野上下一团和气,所有人都抱成团,这并不是秦寂言想看的。
不过,关于秦寂言亲征之事,赞同的人居大数。
这些人有一部分是盲目的崇拜秦寂言,相信秦寂言必定能带领大秦将士,打败北齐骑兵。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心里都暗自猜测,皇上此次亲征,定是为了夺凤家的兵权。
凤家的权势有多大,已是不用多说,皇上会忌惮凤家再正常不过。
如果皇上真夺了凤家的兵权,就算把兵权全部收拢在自己手里,也必要分一部分出去。
皇上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他需要底下的臣子为他办事。没了凤家,皇上自然要提拔其他人补上来,如此一来,他们这些人不就有机会了吗?
因心中有所想的太多了,是以朝臣对秦寂言亲征一事,并不是那么反对,至少没有秦寂言预想的那么强烈。
上朝前,暗卫便把朝臣的反应收集好,呈到秦寂言面前。
秦寂言随意看了两眼,冷笑,“果然,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朕的生死他们也不会在意。”
这就是皇上,喜怒无常。只要他想寻一个人不对,怎么都能挑出毛病来了。
暗卫默默低头,并不敢为那些大臣们说话。
入朝为官,不就是为了位极人臣,得帝王重用嘛,他们这么想并不没有错,只是皇上不高兴,所以他们就是没有错也是错的。
事先知道朝臣的反应,秦寂言轻易便掌控了早朝的节奏,不仅当场确定他亲征的日期,也把太子会随行一事,公布给朝臣知晓。
皇上亲征是朝臣早有预料的,虽有反对声,可太子随行一事,他们事先一点风声也没有听到。秦寂言的命令一出,大臣们震惊的集体失声,回过神后纷纷开口劝说秦寂言打消这个念头。
太子是皇上唯一的血脉,他们不反对皇上亲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大秦有太子了。皇上亲征,就是死在战场上也没有要紧,他们还有储君,他们可以拥护小太子继位。
现在皇上告诉他们,太子也要一起去,万一,万一……太子和皇上在战场上一起出事,大秦怎么办?
宗室是有不少皇族,可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赵王、周王几个血缘倒近,可他们早已被打为平民,手上的权利全部被秦寂言给灭了,就算想争也没有那个实力。
到那时,那些离皇位稍近的人,必然会争得你死我活,大秦必然内乱!
内忧外患之际,大秦很有可能会灭国。
这么一想,朝臣就更不同意了,一个个跪下,死命磕头,请求皇上收回成命。
秦寂言完全无视朝臣的闹腾,待到朝臣闹得差不多,才丢下一句话,让一众大臣哑口无言……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