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自残的仲达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孟德不VS孟严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马特拉稀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曹操要崩溃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突围与围剿
- 130 第一百三十章 一往无前的孟德
- 131 第一百三十一章 谁是走狗
- 132 第一百三十二章 河东孤军
- 133 第一百三十三章 好多俘虏
- 134 第一百三十四章 从轻发落
- 135 第一百三十五章 思想与教育
- 136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天下招医
- 137 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兵种
- 138 第一百三十八章 徐庶辞行
- 139 第一百三十九章 阴差阳错
- 140 第一百四十章 三女投江
- 141 第一百四十一章 救对闺女上错船
- 142 第一百四十二章 怎么救徐庶
- 143 第一百四十三章 美女援手
- 144 第一百四十四章 绑票计划
- 145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不要叫破喉咙
- 146 第一百四十六章 马车里的故事
- 147 第一百四十七章 情难还
- 148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并州白皮书
- 149 第一百四十九章 百姓都去哪了?
- 150 第一百五十章 并州有个高孟严
- 151 第一百五十一章 猛将投降
- 152 第一百五十二章 皇叔总是输
- 153 第一百五十三章 不速之客
- 154 第一百五十四章 结盟
- 155 第一百五十五章 “炮楼”林立
- 156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发动群众
- 157 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喊就倒?
- 158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将军很猛
- 159 第一百五十九章 袁老爹的计划
- 160 第一百六十章 完败的孟德
- 161 第一百六十一章 奋起的本初
- 162 第一百六十二章 孟德坑爹货
- 163 第一百六十三章 子龙断后
- 164 第一百六十四章 十面包围
- 165 第一百六十五章 忠勇的战魂
- 166 第一百六十六章 田丰看破
- 167 第一百六十七章 本初得志
- 168 第一百六十八章 重重包围
- 169 第一百六十九章 看敌人死掐
- 170 第一百七十章 救驾
- 171 第一百七十一章 被袁绍围住了
- 172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救星
- 173 第一百七十三章 泥巴巴的威力
- 174 第一百七十四章 恐吓汉献帝
- 175 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家请喝白玉汤
- 176 第一百七十六章 全身麻醉的本初
- 177 第一百七十七章 携带朝廷出逃
- 178 第一百七十八章 狂怒的袁绍
- 179 第一百七十九章 陛下快上驴
- 180 第一百八十章 你们是那一部分的
- 181 第一百八十一章 连遭追击
- 182 第一百八十二章 汉献帝露馅
- 183 第一百八十三章 你是骗我的
- 184 第一百八十四章 挟奉天子
- 185 第一百八十五章 指挥敌人
- 186 第一百八十六章 袁军大乱
- 187 第一百八十七章 都去自裁吧
- 188 第一百八十八章 翻滚吧~本初
- 189 第一百八十九章 各有计策
- 190 第一百九十章 将计就计
- 191 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将之风
- 192 第一百九十二章 怒揍谋士
- 193 第一百九十三章 屡屡用计
- 194 第一百九十四章 田丰道破
- 195 第一百九十五章 形势比人强
- 196 第一百九十六章 屡战屡败
- 197 第一百九十七章 抓袁绍
- 198 第一百九十八章 痛定思痛
- 199 第一百九十九章 万岁呼声
- 200 第二百章 大权在握
- 201 第二百零一章 要命的来了
- 202 第二百零二章 喜得贵子
- 203 第二百零三章 珍贵的礼物
- 204 第二百零四章 突然袭击
- 205 第二百零五章 袁绍猛追
- 206 第二百零六章 又中计了
- 207 第二百零七章 失败中总结教训
- 208 第二百零八章 势危的曹操
- 209 第二百零九章 郭嘉有病
- 210 第二百一十章 奉孝叛变了
- 211 第二百一十一章 老丈人和女婿
- 212 第二百一十二章 大开城门
- 213 第二百一十三章 改版空城计
- 214 第二百一十四章 翁婿戏敌
- 215 第二百一十五章 城中狙敌
- 216 第二百一十六章 首战告捷
- 217 第二百一十七章 喊话的艺术
- 218 第二百一十八章 关张之勇
- 219 第二百一十九章 二哥中招
- 220 第二百二十章 飞的高远
- 221 第二百二十一章 一家亲
- 222 第二百二十二章 挖地道
- 223 第二百二十三章
- 224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又有阴谋
- 225 第二百二十五章 将计就计
- 226 第二百二十六章 这叫演戏
- 227 第二百二十七章 田丰有个好主意
- 228 第二百二十八章 阿瞒率众蹲墙头
- 229 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人借箭
- 230 第二百三十章 曹操受教
- 231 第二百三十一章 都要来借箭
- 232 第二百三十二章 先别放火箭
- 233 第二百三十三章 投机不成着火了
- 234 第二百三十四章 决口黄河
- 235 第二百三十五章 开始挖沟
- 236 第二百三十六章 惊闻汛情
- 237 第二百三十七章 大家一起来挖吧
- 238 第二百三十八章 垫院子的传说
- 239 第二百三十九章 洛阳变大海
- 240 第二百四十章 旱鸭子袁绍
- 241 第二百四十一章 打捞联军
- 242 第二百四十二章 抢俘虏
- 243 第二百四十三章 曹操哭了
- 244 第二百四十四章 苦练内功
- 245 第二百四十五章 并幽冀抗袁根据地
- 246 第二百四十六章 交公粮
- 247 第二百四十七章 破洛阳
- 248 第二百四十八章 孟德上吊
- 249 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从
- 250 第二百五十章 局势
- 251 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才济济
- 252 第二百五十二章 马超来投
- 253 第二百五十三章 战事再起
- 254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没有大将
- 255 第二百五十五章 袁军不度雁门关
- 256 第二百五十六章 招降西凉骑兵
- 257 第二百五十七章 反戈一击
- 258 第二百五十八章 袁跑跑
- 259 第二百五十九章 连抓三头
- 260 第二百六十章 河北诤臣
- 261 第二百六十一章 横扫雍凉
- 262 第二百六十二章 袁绍称帝
- 263 第二百六十三章 登基当天的闹剧
- 264 第二百六十四章 八十万大军压境
- 265 第二百六十五章 黑夜里的奇袭
- 266 第二百六十六章 决战在即
- 267 第二百六十七章 骑兵突击
- 268 第二百六十八章 袁老爹的最后
- 269 第二百六十九章 争位
- 270 第二百七十章 决战邺城之巅
- 271 第二百七十一章 三方混战
- 272 第二百七十二章 死的最快的皇帝
- 273 第二百七十三章 实力暴涨
- 274 第二百七十四章 青州围歼战
- 275 第二百七十五章 袁熙登基
- 276 第二百七十六章 袁家的覆灭
- 277 第二百七十七章 谁来当皇帝
- 278 第二百七十八章 官渡
- 279 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统中原
- 280 第二百八十章 历史回来了
- 281 第二百八十一章 刘备有军师
- 282 第二百八十二章 博望坡之战
- 283 第二百八十三章 南征
- 284 第二百八十四章 牵猪到处卖
- 285 第二百八十五章 草船借箭
- 286 第二百八十六章 凡人的智慧
- 287 第二百八十七章 诸葛怂鸡
- 288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主公神了
- 289 第二百八十九章 苦肉计
- 290 第二百九十章 诈降书
- 291 第二百九十一章 凤雏来了
- 292 第二百九十二章 道破连环反坏事
- 293 第二百九十三章 周瑜好吐血
- 294 第二百九十四章 高远的布置
- 295 第二百九十五章 敌我进行时
- 296 第二百九十六章 赤壁鏖兵
- 297 第二百九十七章 尽灭九路
- 298 第二百九十八章 怒斩诸葛亮
- 299 第二百九十九章 刘备败逃
- 300 第三百章 刘备要投降
- 301 第三百零一章 天下一统
- 302 新书以上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三十五章 思想与教育
第一百三十五章 思想与教育
袁本初的战争潜力是巨大的,就算是在他死了之后,三个儿子依旧共计三十余万大军,打来打去了好多年。
然而高远得出现,打乱了历史的进程。
袁绍多次败给高远后,总结出了经验。制定了先取中原,后剿高远的策略。这三十万大军压在官渡-小沛-下邳一线。刘备的两座孤城已经风烛残年,而曹操心惊肉跳,日日叹息,不该去攻打高远。
不过对于高远来说,渡过最艰难时期的他,难得进入到了平静期。
在河内的科举考试成功开考。
放榜那天,河内郡城内人山人海,都是看中举的。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都是去给中举的报喜。鞭炮齐鸣,自然是高中者庆祝。
中举的披红挂绿骑马游街,更是不在话下。最后来到高远的府邸里,见面就是三叩九拜,直如同见皇帝一般。这来自于高远为寒门士子带来了出仕之道,此法赢得了寒门士子的心,寒门士子感激涕零,发誓效忠不在话下。
三日后,州牧府,议事厅。
高远堂上就座,左手司马懿、徐庶带队,右手张辽、赵云挂帅。
徐庶作出了工作汇报,“主公,三百二十八名各级官员,已经开始赴任,最远的五日内也能够到达任上。”
高远颇为欣慰,“相信这些有能力之人到达地方后。地方建设就能够步入正轨,并上一个新台阶。”他这几日有所想,道:“我准备重建治下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员,严厉打击以权谋私,玩忽职守,贪污*等行为。这件事情,就叫给辛毗来负责。”
高远的治下经过改革后,士族没有了,收入那是暴增。
然而高远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明白。没有奔头就没有劳动积极性。因此他并没有断了人们致富发家的路,还开科取士给与所有人当官掌权的路。相信还会有良田万顷的富豪出现。但是这些富豪就不会有士族特色了。反而有后世特色,税是要足额缴纳的。并且,官方将会根据情况,制定类似最低工资、地租等。这些人也就不会成为万恶的地主,而只会是开明绅士。
高远富有后世特色的执政理念,令司马懿等人十分钦佩。比如耕者有其田,比如高薪养廉。一方面百姓富裕,府库收入增加,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官员的待遇,体现出了主上的关怀。
高远重建御史机构,意图在与清明吏治,自然得到手下的支持。
随后陈琳提到了一个问题。“主公,三百余人中举,而还有四千余人没有考中。许多人难免有些怨言。属下想,这些人也是能够识文断字的,若是能够安置,一定十分有利。”
高远闻言微微点头,来到这个时代久了,他当然知道九成九的人都是文盲。目不识丁。人民目不识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简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为什么后世百年,科技发展迅速,那都是普及教育的功劳。
为什么后世华夏几十年就追上了世界的脚步,因为扫盲成功了。
虽然高远只有一州半的地盘,但普及文化知识,也是重中之重。
高远说道:“孔璋说的不错,既然这些士子来了,就要留下。这些人的知识汇聚起来,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你们看,如何安置这些人?”
这可是四千多人,那里有地方安置这么多人?似司马懿、徐庶,也是紧皱眉头。
议事厅中,因此沉寂下来。
司马懿等人的思想受到时代局限,想不出来。
但高远思想却很奔放,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普及教育,这令人十分激动和期待,哪怕最后没有完成霸业,就靠这政策,也能在历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全民教育的启蒙者,这头衔绝对够硬。
因此,高远的思路更加开阔,他首先看向赵云等将领,道:“文远、子龙,你们说,若是士兵们识文断字,战斗力是否能够得到提高呢?”
张辽等人对视一眼,张辽急忙起身,行礼道:“主公,若是士兵皆能识字,自然就能够研习兵书兵法。为将者,之所以能够为将,武勇之外,懂得兵法才是最关键的。我军将士是不缺武勇的,那岂不是……。”
众人大惊失色,岂不是全都是将才了!
当然,这将才多是小将,但小将也了不得呀。
这边呜呜呀呀杀出去数万小将,个个会排兵布阵,战斗力绝对爆表。
赵云激昂起身,一礼道:“士兵们认识字后,紧跟着就能够一起学习兵法。对于行军布阵就更加有深刻的认识,军队的战斗力,绝对会上升一个新台阶。”
高远笑道:“咱们有五万主力军队,一人教导五十个人,这就能够安置一千人了!”
众将大喜过望,谁不想手下有文化,谁不想带有文化的兵。
高远又道:“另外,我准备设立随军教导员职位,以百人队为单位,这些教导员负责士兵的思想教育,思想安抚等工作。而像你们这样的主将、主官,只管作战,就不用在为后勤、士气等事情分心了。”
众将更加欣喜,这激励士气,安抚士兵也是要务。许多时候,主官多考虑军略,这专门有人去教导,就再好不过了。
“主公,还有三千人呢?”陈琳提醒道。
高远又笑道:“这个好安排,各地劳改所,是需要人去思想教育工作的。各地可以成立学堂,我想,作为父母,他们一定会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并且,那些有志向的成年人。也会充实自己。此乃全民教育!”他语重心长的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众人彻底迷失在了高远后世的著名词汇之中,并傻眼了。
有文化知识的好处,谁都知道。众将十分高昂,而司马懿这些人,就想的更多了。这全民教育下来。就算是彻底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然而人才辈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一项政策。必定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
得民心者的天下,高远能够屡次击败袁绍、曹操,归根结底,是因为治下的百姓。全部支持他,因此士兵作战勇猛,以少胜多。
司马懿又担忧道:“主公,就怕这些士子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
高远点头道:“自然不能让人平白无故去做,这样就算做,也会消极怠工。今后,但凡是接受并进入这些岗位的士子,统称为公务员,也就是官方招募的公事劳务人员。每一年会进行考核。当又一次科举考试之时,这部分人将得到加分,将会优先录用为官。”
司马懿等人不断点头。十分钦佩高远能够想出这一整套完善合理的政策。
于是,高远开始在自己的治下的民间推行全民教育的政策,军队内推行教导员制的思想教育工作。犯人劳改所也推行思想教育工作,以便让这些失足的人,能够重新回归社会。
消息传出,治下百姓一片沸腾。以前。士族控制权柄,他们可不想让百姓学有所成。在这个识文断字都是上等人的社会里。百姓谁不想学习学习,就算自己不学习,也要让子孙学习,将来好出人头地。
因此,高远的威望在民间暴涨,人们纷纷唱诵,“他是百姓的大救星!”
有司马懿这些贤才之士,高远制定的方针政策,顺利的开始在他的治下施行。
高远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为国为民的话语,被写在了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学堂墙上。
九月的第一天,寒门士子李墨,在河内郡李家庄学堂,迎来了他第一批学生。
这学堂原本是一家士族大户的,正好拿来用。
一群稚嫩的小学生们,第一次走进学堂。就见正堂挂着两个画像,一个是和蔼可亲的老头子,胡子特别长,特别白那种,不过,小学生们不认识。
而另一个画像上,一人骑在大红马上,手拿画戟。
“哇,这是高将军!”小学生们兴奋叫道。
高远的画像怎么和孔圣人并列了?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百姓纷纷要求,要为高远画像,摆在孔子画像旁边,要让子子孙孙记住,是因为高将军,才有机会上学。又有寓意,虽然孔圣人传下了知识,但是,是高将军真正将这些知识传给了万民。
在李墨的带领下,小学生们拜在高远画像前,稚嫩的声音,却是激昂中大声念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念完三拜,随后,才拜孔子。
这只是一角,高远治下都是类似这样的情景。高远的形象,因此深入到全民心中。就算是小孩子,也是知道,没有高将军,就没有现在的生活。很多人的想法,皆是学成文武艺,保护高将军。
另一方面,九月的第一天,河内郡,大牢。
几十个犯人,在狱卒的押解下,带着手铐脚镣,走出了昏暗无光的地牢。由于在地牢太长时间,一见太阳,竟然还不习惯,眼睛都睁不开。
这些犯人里面,有三人受到了重点照顾。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被俘的许褚、李典、乐进。
当他们的眼睛适应阳光后,便就发现,已经出城来到了郊外。
十围大腰的许褚,这段时间由于得到了强迫性减肥,腰围也少了一围,脸也没以前白了,左右看了看后,冷哼一声,“这是要处决咱们吗?也好,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汉子!”(未完待续)
ps:感谢:氵回嗳投出月票。
然而高远得出现,打乱了历史的进程。
袁绍多次败给高远后,总结出了经验。制定了先取中原,后剿高远的策略。这三十万大军压在官渡-小沛-下邳一线。刘备的两座孤城已经风烛残年,而曹操心惊肉跳,日日叹息,不该去攻打高远。
不过对于高远来说,渡过最艰难时期的他,难得进入到了平静期。
在河内的科举考试成功开考。
放榜那天,河内郡城内人山人海,都是看中举的。
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都是去给中举的报喜。鞭炮齐鸣,自然是高中者庆祝。
中举的披红挂绿骑马游街,更是不在话下。最后来到高远的府邸里,见面就是三叩九拜,直如同见皇帝一般。这来自于高远为寒门士子带来了出仕之道,此法赢得了寒门士子的心,寒门士子感激涕零,发誓效忠不在话下。
三日后,州牧府,议事厅。
高远堂上就座,左手司马懿、徐庶带队,右手张辽、赵云挂帅。
徐庶作出了工作汇报,“主公,三百二十八名各级官员,已经开始赴任,最远的五日内也能够到达任上。”
高远颇为欣慰,“相信这些有能力之人到达地方后。地方建设就能够步入正轨,并上一个新台阶。”他这几日有所想,道:“我准备重建治下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员,严厉打击以权谋私,玩忽职守,贪污*等行为。这件事情,就叫给辛毗来负责。”
高远的治下经过改革后,士族没有了,收入那是暴增。
然而高远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明白。没有奔头就没有劳动积极性。因此他并没有断了人们致富发家的路,还开科取士给与所有人当官掌权的路。相信还会有良田万顷的富豪出现。但是这些富豪就不会有士族特色了。反而有后世特色,税是要足额缴纳的。并且,官方将会根据情况,制定类似最低工资、地租等。这些人也就不会成为万恶的地主,而只会是开明绅士。
高远富有后世特色的执政理念,令司马懿等人十分钦佩。比如耕者有其田,比如高薪养廉。一方面百姓富裕,府库收入增加,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官员的待遇,体现出了主上的关怀。
高远重建御史机构,意图在与清明吏治,自然得到手下的支持。
随后陈琳提到了一个问题。“主公,三百余人中举,而还有四千余人没有考中。许多人难免有些怨言。属下想,这些人也是能够识文断字的,若是能够安置,一定十分有利。”
高远闻言微微点头,来到这个时代久了,他当然知道九成九的人都是文盲。目不识丁。人民目不识丁,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简直就是毁灭性的灾难。为什么后世百年,科技发展迅速,那都是普及教育的功劳。
为什么后世华夏几十年就追上了世界的脚步,因为扫盲成功了。
虽然高远只有一州半的地盘,但普及文化知识,也是重中之重。
高远说道:“孔璋说的不错,既然这些士子来了,就要留下。这些人的知识汇聚起来,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你们看,如何安置这些人?”
这可是四千多人,那里有地方安置这么多人?似司马懿、徐庶,也是紧皱眉头。
议事厅中,因此沉寂下来。
司马懿等人的思想受到时代局限,想不出来。
但高远思想却很奔放,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普及教育,这令人十分激动和期待,哪怕最后没有完成霸业,就靠这政策,也能在历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全民教育的启蒙者,这头衔绝对够硬。
因此,高远的思路更加开阔,他首先看向赵云等将领,道:“文远、子龙,你们说,若是士兵们识文断字,战斗力是否能够得到提高呢?”
张辽等人对视一眼,张辽急忙起身,行礼道:“主公,若是士兵皆能识字,自然就能够研习兵书兵法。为将者,之所以能够为将,武勇之外,懂得兵法才是最关键的。我军将士是不缺武勇的,那岂不是……。”
众人大惊失色,岂不是全都是将才了!
当然,这将才多是小将,但小将也了不得呀。
这边呜呜呀呀杀出去数万小将,个个会排兵布阵,战斗力绝对爆表。
赵云激昂起身,一礼道:“士兵们认识字后,紧跟着就能够一起学习兵法。对于行军布阵就更加有深刻的认识,军队的战斗力,绝对会上升一个新台阶。”
高远笑道:“咱们有五万主力军队,一人教导五十个人,这就能够安置一千人了!”
众将大喜过望,谁不想手下有文化,谁不想带有文化的兵。
高远又道:“另外,我准备设立随军教导员职位,以百人队为单位,这些教导员负责士兵的思想教育,思想安抚等工作。而像你们这样的主将、主官,只管作战,就不用在为后勤、士气等事情分心了。”
众将更加欣喜,这激励士气,安抚士兵也是要务。许多时候,主官多考虑军略,这专门有人去教导,就再好不过了。
“主公,还有三千人呢?”陈琳提醒道。
高远又笑道:“这个好安排,各地劳改所,是需要人去思想教育工作的。各地可以成立学堂,我想,作为父母,他们一定会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并且,那些有志向的成年人。也会充实自己。此乃全民教育!”他语重心长的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众人彻底迷失在了高远后世的著名词汇之中,并傻眼了。
有文化知识的好处,谁都知道。众将十分高昂,而司马懿这些人,就想的更多了。这全民教育下来。就算是彻底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然而人才辈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一项政策。必定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
得民心者的天下,高远能够屡次击败袁绍、曹操,归根结底,是因为治下的百姓。全部支持他,因此士兵作战勇猛,以少胜多。
司马懿又担忧道:“主公,就怕这些士子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
高远点头道:“自然不能让人平白无故去做,这样就算做,也会消极怠工。今后,但凡是接受并进入这些岗位的士子,统称为公务员,也就是官方招募的公事劳务人员。每一年会进行考核。当又一次科举考试之时,这部分人将得到加分,将会优先录用为官。”
司马懿等人不断点头。十分钦佩高远能够想出这一整套完善合理的政策。
于是,高远开始在自己的治下的民间推行全民教育的政策,军队内推行教导员制的思想教育工作。犯人劳改所也推行思想教育工作,以便让这些失足的人,能够重新回归社会。
消息传出,治下百姓一片沸腾。以前。士族控制权柄,他们可不想让百姓学有所成。在这个识文断字都是上等人的社会里。百姓谁不想学习学习,就算自己不学习,也要让子孙学习,将来好出人头地。
因此,高远的威望在民间暴涨,人们纷纷唱诵,“他是百姓的大救星!”
有司马懿这些贤才之士,高远制定的方针政策,顺利的开始在他的治下施行。
高远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为国为民的话语,被写在了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学堂墙上。
九月的第一天,寒门士子李墨,在河内郡李家庄学堂,迎来了他第一批学生。
这学堂原本是一家士族大户的,正好拿来用。
一群稚嫩的小学生们,第一次走进学堂。就见正堂挂着两个画像,一个是和蔼可亲的老头子,胡子特别长,特别白那种,不过,小学生们不认识。
而另一个画像上,一人骑在大红马上,手拿画戟。
“哇,这是高将军!”小学生们兴奋叫道。
高远的画像怎么和孔圣人并列了?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百姓纷纷要求,要为高远画像,摆在孔子画像旁边,要让子子孙孙记住,是因为高将军,才有机会上学。又有寓意,虽然孔圣人传下了知识,但是,是高将军真正将这些知识传给了万民。
在李墨的带领下,小学生们拜在高远画像前,稚嫩的声音,却是激昂中大声念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国大计,教育为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念完三拜,随后,才拜孔子。
这只是一角,高远治下都是类似这样的情景。高远的形象,因此深入到全民心中。就算是小孩子,也是知道,没有高将军,就没有现在的生活。很多人的想法,皆是学成文武艺,保护高将军。
另一方面,九月的第一天,河内郡,大牢。
几十个犯人,在狱卒的押解下,带着手铐脚镣,走出了昏暗无光的地牢。由于在地牢太长时间,一见太阳,竟然还不习惯,眼睛都睁不开。
这些犯人里面,有三人受到了重点照顾。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被俘的许褚、李典、乐进。
当他们的眼睛适应阳光后,便就发现,已经出城来到了郊外。
十围大腰的许褚,这段时间由于得到了强迫性减肥,腰围也少了一围,脸也没以前白了,左右看了看后,冷哼一声,“这是要处决咱们吗?也好,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汉子!”(未完待续)
ps:感谢:氵回嗳投出月票。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