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主要派别和主要人物一览表
- 2 洪门-明末清初秘密组织
- 3 签约感言
- 4 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
- 5 孙中山与康有为的洪门争夺战
- 6 关于粤讴与招子庸
- 7 洪门之理论
- 8 上架感言
- 9 第一回 公韧误使连环相克
- 10 第二回 大兴中镖达找解药
- 11 第三回 恶少逞凶群蛇乱舞
- 12 第四回 小姐遭辱帮会救难
- 13 第五回 斜眼大嫂当街对骂
- 14 第六回 公韧金珊扔箭竞争
- 15 第七回 王达延集上筹粮草
- 16 第九回 猪肉清酒二人结拜
- 17 第十回 纵论天下三人相左
- 18 第十一回 金珊传授公韧学武
- 19 第十二回 遇血灾探密进深山
- 20 第十三回 西家庄公韧遇淫贼
- 21 第十四回 贪官暴吏沆瀣一气
- 22 第十五回 遭冤屈公韧下死牢
- 23 第十六回 公韧被救坟头悼父
- 24 第十七回 弱女子家里又遭辱
- 25 第十八回 政不同兄弟迫分离
- 26 第十九回 三合会开坛收新兵
- 27 第二十回 宋庄住宿公韧喊退
- 28 第二十一回 假西品诱来二淫贼
- 29 第二十二回 达延引入荒僻之地
- 30 第二十三回 公韧定下皮囊之计
- 31 第二十四回 智破机关四人闯衙
- 32 第二十五回 行军中二人酿真情
- 33 第二十六回 公韧设伏大破清兵
- 34 第二十七回 弟兄五人结拜兄弟
- 35 第二十八回 降兵领着诈开城门
- 36 第二十九回 县城里公审刘扒皮
- 37 第三十回 刘斜眼巧嘴骗刘沙
- 38 第三十一回 夜宿营王邢妙安排
- 39 第三十二回 城门口会众遇险情
- 40 第三十三回 望海楼聚会众英雄
- 41 第三十四回 刘斜眼领兵来抓人
- 42 第三十五回 袁世凯索香山三宝
- 43 第三十六回 四龙头藏匿花船上
- 44 第三十七回 珠江夜舞火烧连营
- 45 第三十八回 众英雄齐集总机关
- 46 第三十九回 孙文问计于智公韧
- 47 第四十回 珠江上租船寻泰安
- 48 第四十一回 小船上朱淇杀西品
- 49 第四十二回 公韧巧使离奸之计
- 50 第四十三回 革命党日本寻盟友
- 51 第四十四回 为学习公韧夜读书
- 52 第四十五回 杨衢云来访要忏悔
- 53 第四十六回 保皇党欲使擒后计
- 54 第四十七回 梁启超拿出皇帝旨
- 55 第四十八回 公韧定下三条计策
- 56 第四十九回 世凯识破计策三条
- 57 第五十回 谭嗣同血洒菜市口
- 58 第五十一回 革命党全力救王照
- 59 第五十二回 梁启超欲使联合计
- 60 第五十三回 启超保皇会说少年
- 61 第五十四回 文武闯堂大杀四方
- 62 第五十五回 孙梁二人争论宗旨
- 63 第五十六回 火场里惊现美州狮
- 64 第五十七回 旧金山下港遭暗算
- 65 第五十八回 二人被困地下室里
- 66 第五十九 打老保二人向前冲
- 67 第六十回 徐州新军招募新兵
- 68 第六十一回 公韧马上纵论兵事
- 69 第六十二回 袁世凯小站练精兵
- 70 第六十三回 世凯督饷怀疑公韧
- 71 第六十四回 演兵场上中日大战
- 72 第六十五回 公韧用计先破炮兵
- 73 第六十六回 世凯高兴犒赏三军
- 74 第六十七回 事情紧急被迫起义
- 75 第六十八回 映典掩护火烧料场
- 76 第六十九回 崆峒洞三会举义旗
- 77 第七十回 二位乞丐前来搅局
- 78 第七十一回 唐才常更换富有票
- 79 第七十二回 唐青盈智救呆公韧
- 80 第七十三回 寻找钱盒青盈破局
- 81 第七十四回 秦力山率兵赴大通
- 82 第七十五回 义兵策动炮艇反水
- 83 第七十六回 重创敌舰岸上危急
- 84 第七十七回 唐才常汉口难决断
- 85 第七十八回 杀向安徽众起纷争
- 86 第七十九回 刘学询广州开闱厂
- 87 第八十回 刘学询与保皇结仇
- 88 第八十一回 智公韧试探蔡廷干
- 89 第八十二回 张之洞翻脸剿义兵
- 90 第八十三回 黑锅头耍流氓行径
- 91 第八十四回 跳舞会上李仙拒牌
- 92 第八十五回 半夜查牌李红被查
- 93 第八十六回 救情侣公韧想点子
- 94 第八十七回 乞丐国里来云中游
- 95 第八十八回 二位乞丐大谈疯论
- 96 第八十九回 四龙头兴兵灭丐国
- 97 第九十回 云中游要坚持让贤
- 98 第九十一回 公韧说服李仙当官
- 99 第九十二回 离奸死党拉拢老四
- 100 第九十三回 唐青盈原是女儿身
- 101 第九十四回 四龙头又来索宝藏
- 102 第九十五回 哥老会再战乞丐帮
- 103 第九十六回 三洲田秘密举义旗
- 104 第九十七回 韦金珊武戏四堂主
- 105 第九十八回 **兵沙湾初获胜
- 106 第九十九回 小青盈平潭获弯刀
- 107 第一百回 博罗大战义军受挫
- 108 第一百零一回 为救女含泪绑青盈
- 109 第一百零二回 遭遇恶战枪击敌首
- 110 第一百零三回 厦门无枪义军撤退
- 111 第一百零四回 公韧青盈智取敌船
- 112 第一百零五回 胖团做菜灌醉义军
- 113 第一百零六回 接天布道信徒洗脑
- 114 第一百零七回 地接天欲收买公韧
- 115 第一百零八回 四堂主为钱来相救
- 116 第一百零九回 大英雄血洒五羊城
- 117 第一百一十回 红金楼巧碰痴西品
- 118 第一百一十一回 救西品求助昔义兄
- 119 第一百一十二回 痴公韧目睹烟与赌
- 120 第一百一十三回 公韧集众抵制高利
- 121 第一百一十四回 刘斜眼醉酒识西品
- 122 第一百一十五回 假群书展示枪与刀
- 123 第一百一十六回 小桂蝉看上王达延
- 124 第一百一十七回 横桂凤找人欺桂蝉
- 125 第一百一十八回 王达延为情救相好
- 126 第一百一十九回 救西品中了掉包计
- 127 第一百二十回 西品受刺激猛苏醒
- 128 第一百二十一回 悲黄兴咳血演讲台
- 129 第一百二十二回 孙文馆内讨论义地
- 130 第一百二十三回 华兴会长沙谋大举
- 131 第一百二十四回 四龙头火车来索宝
- 132 第一百二十五回 刘道一激怒马福益
- 133 第一百二十六回 保文件青盈蒙清兵
- 134 第一百二十七回 黄牧师帮助去日本
- 135 第一百二十八回 赌场里结识廖叔宝
- 136 第一百二十九回 革命党拜见众英雄
- 137 第一百三十回 众豪杰成立洪江会
- 138 第一百三十一回 洪江会寺庙扩会员
- 139 第一百三十二回 中秋节血洒麻石街
- 140 第一百三十三回 廖叔宝麻石举义旗
- 141 第一百三十四回 沈益古战死万寿宫
- 142 第一百三十五回 廖叔宝猛攻浏阳城
- 143 第一百三十六回 魏宗铨血洒小山路
- 144 第一百三十七回 湘子桥会见许雪秋
- 145 第一百三十八回 汀福铺遇雨误军事
- 146 第一百三十九回 防勇闹事惹恼帮会
- 147 第一百四十回 三合会欲杀众乞丐
- 148 第一百四十一回 起义军进军潮州城
- 149 第一百四十二回 吃饭时摔碗起义兵
- 150 第一百四十三回 王和顺攻占虚防城
- 151 第一百四十四回 钦州城郭人漳变卦
- 152 第一百四十五回 误军情陈发初被毙
- 153 第一百四十六回 公韧染病总结经验
- 154 第一百四十七回 中山拉炮轰击清军
- 155 第一百四十八回 谭人凤劝降郭人漳
- 156 第一百四十九回 河口炮台熊通起义
- 157 第一百五十回 麦比乌斯竹藤悬桥
- 158 第一百五十一回 悬桥之上伏击敌人
- 159 第一百五十二回 公韧说起西庄财富
- 160 第一百五十三回 士兵无饷中途溃散
- 161 第一百五十四回 牵制之计控制敌酋
- 162 第一百五十五回 公韧伤心看望西品
- 163 第一百五十六回 银玉楼情侣要团圆
- 164 第一百五十七回 吐露真情情侣相认
- 165 第一百五十八回 青盈冷嘲刺痛公韧
- 166 第一百五十九回 兄妹二人进山寻宝
- 167 第一百六十回 劝公韧青盈显柔情
- 168 第一百六十一回 唐青盈戏弄齐管带
- 169 第一百六十二回 倪映典宣传白云寺
- 170 第一百六十三回 演习场上打光子弹
- 171 第一百六十四回 士兵警察再起争端
- 172 第一百六十五回 牛头山下进攻受阻
- 173 第一百六十六回 西品中邪误入魔教
- 174 第一百六十七回 青盈抛出蝌蚪甲骨
- 175 第一百六十八回 真假教主PK斗法
- 176 第一百六十九回 公韧深入邪教巢穴
- 177 第一百七十回 众神大战魔天神教
- 178 第一百七十一回 黄兴策动广州起义
- 179 第一百七十二回 韦金珊突到杂货铺
- 180 第一百七十三回 事泄露黄兴撤起义
- 181 第一百七十四回 四路军兵败广州城
- 182 第一百七十五回 勇黄兴突围避香港
- 183 第一百七十六回 入魔窟再去救西品
- 184 第一百七十七回 韦金珊助力脱魔窟
- 185 第一百七十八回 西品逃到溪峡机关
- 186 第一百七十九回 公韧被迫离家出走
- 187 第一百八十回 同兴楼说两派矛盾
- 188 第一百八十一回 店老板穷得**身
- 189 第一百八十二回 唐青盈大开偷盗戒
- 190 第一百八十三回 迫形势两派大联合
- 191 第一百八十四回 老瑞徵督署开大会
- 192 第一百八十五回 试炸弹宝善里失事
- 193 第一百八十六回 保机关刘复基被捕
- 194 第一百八十七回 凶铁忠督署亮屠刀
- 195 第一百八十八回 蒋翊武落魄小船上
- 196 第一百八十九回 熊秉坤联络王文锦
- 197 第一百九十回 程定国枪击陶启胜
- 198 第一百九十一回 勇马荣智取楚望台
- 199 第一百九十二回 蔡济民鼓动29标
- 200 第一百九十三回 吴醒汉智取郜翔震
- 201 第一百九十四回 唐青盈组织敢死队
- 202 第一百九十五回 老板舍布为炮指引
- 203 第一百九十六回 革命军联合立宪党
- 204 第一百九十七回 马荣带气逼来都督
- 205 第一百九十八回 邱文彬炮击敌军舰
- 206 第一百九十九回 黎元洪击毙施救人
- 207 第二百回 汤化龙祭天碰了壁
- 208 第二百零一回 居正糊涂假传圣旨
- 209 第二百零二回 乞丐国征兵敢死队
- 210 第二百零三回 王达延率队来参战
- 211 第二百零四回 张彪拒降顽抗到底
- 212 第二百零五回 汤芗铭策动众海军
- 213 第二百零六回 袁世凯钓鱼掌兵权
- 214 第二百零七回 勇马荣血洒刘家庙
- 215 第二百零八回 黄兴职务再起波澜
- 216 第二百零九回 前线上抓住刘斜眼
- 217 第二百一十回 韦金珊诈降刘雅内
- 218 第二百一十一回 刘斜眼夜劫持西品
- 219 第二百一十二回 勇公韧入虎穴救人
- 220 第二百一十三回 为反攻众将起争议
- 221 第二百一十四回 攻汉口又出奇兵计
- 222 第二百一十五回 对醉汉三人起争执
- 223 第二百一十六回 湖南军退出汉阳城
- 224 第二百一十七回 黄兴主张撤出武昌
- 225 第二百一十八回 黎元洪出逃武昌城
- 226 第二百一十九回 重选都督党人相左
- 227 第二百二十回 谭人凤挤掉蒋翊武
- 228 第二百二十一回 同兴酒楼英雄聚会
- 229 第二百二十二回 革命党人二次革命
- 230 第二百二十三回 水落石出报仇雪恨
- 231 主要情节
- 232 第一百八十三回 迫形势两派大联合
隐藏
显示工具栏
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
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
梁启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他的一生是在追求资产阶级的政治目标中度过的。纵观其政治生涯,可以很惊奇的看到,他的政治思想几经变化。通过梁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主张的嬗变,来剖析他波澜壮阔的政治历程。
一、梁启的生平简介
梁启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梁启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的茶坑村。童年时代,他从家庭尤其是他的祖父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悉心的照顾。梁的小时候是在一片神童的赞誉声中度过的,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乡试中举后,由于他留给主考官的深刻印象,并将其堂妹嫁与梁。除考试学习外,梁在早年便被传授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与1887年进入当时广州最高的汉学学府南海学堂深造。
梁启于中举的次年,拜仍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四年的万木草堂生活,康的思想很快就激了梁的政治意识,康有为不仅带给他了丰富的学识,更让他明白了学问之外的中国现状,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随后,梁启与康有为于1895年在北京参加会试,为了反对清政府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联合各省举人,动了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这也为梁的政治生涯揭开了序幕。在这次运动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主张与维新思想。继公车上书后,康梁试图加快中国改良运动的步伐。在此期间,梁启遵从康有为指示在湖南长沙兴办时务学堂,进一步推行维新思想的宣传,并且与康有为在1898年直接参与了影响中国政治进程的“戊戌变法”运动。主张渐进改良,倡导开明**并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百日维新”流产后,梁启流亡日本,而此时清政府的统治已无可救药。梁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清政府十分的失望,曾回忆说:“戊戌八月出亡,十月复在横滨开一清议报,明目张胆,以攻政府,彼时最烈矣。”但梁启的思想接受日本新思想的洗礼后,非但没有退后,而是继续向前展。他吸取了维新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大量阅读西方书籍,亲身接触到资本主义现实世界,把中国变法图强的希望由封建贵族转向“开民智”和要求“民权”上,提出共和立宪和破坏主义等主张。由此可见,戊戌变法的失败正是梁启思想转变的契机,19o2年前后其思想渐渐突破了康有为的藩篱,自成一体。19o3年他游历美国后,思想又生了转变,从民主共和的主张回归到了君主立宪,并提出以开明**作为过渡。19o7年,清政府的立宪主张出台后,梁启又成为了立宪运动的领袖。在这一时期,虽然梁的政治主张几度变化,可他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改良理想没有变,其忧国忧民的政治胸怀也没有变。
辛亥革命爆后,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梁启也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于民国元年十月回国。面对现实,梁启还是认可了共和制。他的政治行为也由理论倡导向实际参与转变,先后在袁世凯与段祺瑞的政府任职。当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称帝时,他与蔡锷策动护国战争。当1917年张勋复辟时,又与拥护张勋的康有为彻底决
裂。
1918年以后,梁启转向致力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这一时期,梁虽然与马克思主义者辩论救国之道,主张温和的社会主义,但仍坚守其缓进的改良立场。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平。
二、梁启思想转变的几个阶段
1、 戊戌变法前的君主立宪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忧患重重,至戊戌变法前后中国已经由于积弊太深再加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侵略,全国上下亡国情绪空前高涨。这也促使少数知识分子探寻国家积弱不振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自我的奋图强,都无异于舍本逐末,最终也会归于失败。梁启则认为要想变法图强,必须先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从政治上着手。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梁启深受西方“自然权利”、“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根据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他认为兴民权有两个途径:“一自上先变,一自下觉悟。在上者“必自天子降尊使”,必自统治阶级改变态度始。梁启分析了中国国情,断言“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于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最宜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因此力倡导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走上资本主义展道路。
2、戊戌变法后——19o3年之前的破坏主义
梁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以往支持的清政府感到极度失望,曾回忆说:“戊 戌八月出亡,十月复在横滨开一清议报,明目张胆,以攻政府,彼时最烈矣。”从中可以看出梁启的思想已由改良转向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他认清了清末的中国局势,更坚定了中国如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不能自强的认识。在这一时期,梁启又提出了他闻名遐迩的“破坏主义”的政治主张。梁启“破坏主义”的主要内容强调的是只要能使国富民强,采取那种手段都可以,尤其是以革命破坏为主的对中国彻底改造也是可以的。他认为要想挽救国家的政治现状,启迪国人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就必须行“破坏主义”。至于如何破坏?梁启提出:“一曰无血之破坏,二曰有血之破坏”,呜呼!吾中国而果能行第一义也(无血之破坏),则今日其行之矣;而竟不能,则吾所谓第二义者(有血之破坏),遂终不可免。呜呼!吾又安忍言哉!呜呼!吾又安忍不言哉!”
3、19o3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开明**
19o3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使他备受鼓舞,又看到中国革命将会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因而重拾自己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他又提出“以开明**作为过渡的君主立宪”。他敏锐的洞察到西方在成为民主国家之前,必须经历社会历史和政治制度上的革命,从而才能逐步进化到民主共和制这一极点。因此,梁启反思自己后认为:“中国现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还不能直接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虽然梁启对西方的政治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认识仍有欠缺,但其在对中西社会的对比中重申君主立宪,无疑看出梁启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梁启放弃了自己鼓吹多年的破坏主义的民主共和后,思想并没有立即回到自己先前提倡的君主立宪主张,而是主张在中国先实行一段时期的开明**作为过渡最终再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这是缘于梁启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他认为:“由于中国的**制度时间比较长,中国从底层民众到上层官吏都没有民主自治的能力,整体国民素质比较低,应该通过开明**培养国民的政治能力。”他还进一步的说:“凡**者,以能**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谓之野蛮**;以所**客体的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
4、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的拥袁反孙
在辛亥革命爆后,清政府很快土崩瓦解。梁启深刻认识到,在现在民主共和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要再提倡君主立宪,必然没有市场,而且也与现实状况不合。既然共和已成事实,人们就不再去触动它。但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以及对民主共和的具体解释上,人们完全应当视中国的具体国情予以新的解释。据此,他认为,中国当前应当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只有依法重建政府权威,才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从而推进中国改革和社会展。
当时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主要有以袁世凯为的北洋军阀及以孙中山为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而这两者中又以袁世凯一方的力量最为强大。因此在选择政治势力时,梁启就倾向于拥护掌握强大实力的袁世凯。在1911年11月,梁启在致电袁世凯的信中,就说:“吾无论何时皆反对革命“。基于维护秩序稳定这一现状及时中国真正走上资本主义展道路,梁启不计前嫌,决然与昔日的宿敌握手言欢,结成共同战线,反对革命党人。而其主导的立宪派也积极活动,大肆诋毁和攻击革命党人。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梁启拥护袁世凯,也是希望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所主张的中国富强和资产阶级民主能够生根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打通资本主义展的道路。基于此,他也只能够依靠袁来实现。因此他极力扶助袁登上总统宝座。他曾向袁世凯建议:“革命派自今以往,当分为二,其纯属感情用事者,殆始终不能与我公合作”“次派人之性质,只宜于破坏,部宜于建设”。由此可见,梁启为了实现其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从一开始就不同革命党合作,并且一开始就把革命党列为其政治道路上的障碍。
5.袁世凯称帝后的反袁
在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后,梁启就意识到袁的称帝意图。不过在一开始,他并不极力反袁。他之所以反对袁世凯称帝,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他曾劝过袁世凯,要作皇帝,当前不易操之过急,待条件成熟,国内政治达到“莜明”,百废俱兴,整军经武,对外又能一战而胜,“功德巍巍”,并把割据的群雄“剪灭之余,乃定于一”后,再称帝不迟。1915年4月,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劝袁暂不称帝。但是袁对梁启的忠言相劝听之藐藐。
梁启对袁终于完全失望,并预见其倒台的局面。梁启看清了袁世凯的本质。认识到借助袁的力量来实现国家稳定及政治民主是不可能的。而且到了这一步,袁世凯已经成了其实现政治主张的大敌。同时他也意识到此时若不高举反袁大旗,一旦被革命党人夺得先机,那么立宪派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这个一直扶助袁世凯的人将陷入绝境,若真如此,其所秉持的政治主张将无法有实现的机会了。为了抢夺反袁头功,左右反袁斗争的方向,改变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时为人所弃的局面,就只有举起反袁大旗。于是在1915年8月在《大中华》杂志上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痛斥帝制之非,谴责袁世凯称帝是逆天而行,有违常道,“此乃四万万人所宜共诛也”。在为护**拟定的文告中,历数袁世凯称帝的种种罪行。这样,梁启等人又俨然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1916年3月,袁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但仍妄图保住总统职位。对此,反袁阵营中有人动摇了。梁启为了不使袁义共和之名行**之实,力主非去袁不可。坚持主张“今日之事,除袁退位外,更无调停之余地”。表现了其反袁的坚决性。这也为他在政治上赢得了先机,重新夺回政治及舆论话语权。
三、剖析梁启观念转变的原因
虽然梁启一生当中政治主张几经转变,甚至时人及后人送其“善变”之称谓,但其一直主张的经改良道路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理念却始终没有生改变。即无论在何种时代背景及情势下,他都秉持这一道路的。即使在辛亥革命后,实质上他也没有改变这一初衷。他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并积极扶持北洋军阀袁世凯,都是基于改革的策略。他认为无论何时,中国都应该走渐进式道路,通过和缓的方式完成资产阶级的政治任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梁启的这种观念的转变,其实都是其根本主张的表象化,是其改良主张在特定情境下的衍生品和象征物。其实质最根本的的主张一直都没有生变化。
一、梁启的生平简介
梁启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年2月23日,梁启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的茶坑村。童年时代,他从家庭尤其是他的祖父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悉心的照顾。梁的小时候是在一片神童的赞誉声中度过的,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乡试中举后,由于他留给主考官的深刻印象,并将其堂妹嫁与梁。除考试学习外,梁在早年便被传授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与1887年进入当时广州最高的汉学学府南海学堂深造。
梁启于中举的次年,拜仍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四年的万木草堂生活,康的思想很快就激了梁的政治意识,康有为不仅带给他了丰富的学识,更让他明白了学问之外的中国现状,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随后,梁启与康有为于1895年在北京参加会试,为了反对清政府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联合各省举人,动了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这也为梁的政治生涯揭开了序幕。在这次运动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主张与维新思想。继公车上书后,康梁试图加快中国改良运动的步伐。在此期间,梁启遵从康有为指示在湖南长沙兴办时务学堂,进一步推行维新思想的宣传,并且与康有为在1898年直接参与了影响中国政治进程的“戊戌变法”运动。主张渐进改良,倡导开明**并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百日维新”流产后,梁启流亡日本,而此时清政府的统治已无可救药。梁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清政府十分的失望,曾回忆说:“戊戌八月出亡,十月复在横滨开一清议报,明目张胆,以攻政府,彼时最烈矣。”但梁启的思想接受日本新思想的洗礼后,非但没有退后,而是继续向前展。他吸取了维新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大量阅读西方书籍,亲身接触到资本主义现实世界,把中国变法图强的希望由封建贵族转向“开民智”和要求“民权”上,提出共和立宪和破坏主义等主张。由此可见,戊戌变法的失败正是梁启思想转变的契机,19o2年前后其思想渐渐突破了康有为的藩篱,自成一体。19o3年他游历美国后,思想又生了转变,从民主共和的主张回归到了君主立宪,并提出以开明**作为过渡。19o7年,清政府的立宪主张出台后,梁启又成为了立宪运动的领袖。在这一时期,虽然梁的政治主张几度变化,可他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改良理想没有变,其忧国忧民的政治胸怀也没有变。
辛亥革命爆后,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梁启也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于民国元年十月回国。面对现实,梁启还是认可了共和制。他的政治行为也由理论倡导向实际参与转变,先后在袁世凯与段祺瑞的政府任职。当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称帝时,他与蔡锷策动护国战争。当1917年张勋复辟时,又与拥护张勋的康有为彻底决
裂。
1918年以后,梁启转向致力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这一时期,梁虽然与马克思主义者辩论救国之道,主张温和的社会主义,但仍坚守其缓进的改良立场。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平。
二、梁启思想转变的几个阶段
1、 戊戌变法前的君主立宪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忧患重重,至戊戌变法前后中国已经由于积弊太深再加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侵略,全国上下亡国情绪空前高涨。这也促使少数知识分子探寻国家积弱不振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自我的奋图强,都无异于舍本逐末,最终也会归于失败。梁启则认为要想变法图强,必须先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从政治上着手。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梁启深受西方“自然权利”、“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根据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他认为兴民权有两个途径:“一自上先变,一自下觉悟。在上者“必自天子降尊使”,必自统治阶级改变态度始。梁启分析了中国国情,断言“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于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最宜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因此力倡导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走上资本主义展道路。
2、戊戌变法后——19o3年之前的破坏主义
梁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以往支持的清政府感到极度失望,曾回忆说:“戊 戌八月出亡,十月复在横滨开一清议报,明目张胆,以攻政府,彼时最烈矣。”从中可以看出梁启的思想已由改良转向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他认清了清末的中国局势,更坚定了中国如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不能自强的认识。在这一时期,梁启又提出了他闻名遐迩的“破坏主义”的政治主张。梁启“破坏主义”的主要内容强调的是只要能使国富民强,采取那种手段都可以,尤其是以革命破坏为主的对中国彻底改造也是可以的。他认为要想挽救国家的政治现状,启迪国人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就必须行“破坏主义”。至于如何破坏?梁启提出:“一曰无血之破坏,二曰有血之破坏”,呜呼!吾中国而果能行第一义也(无血之破坏),则今日其行之矣;而竟不能,则吾所谓第二义者(有血之破坏),遂终不可免。呜呼!吾又安忍言哉!呜呼!吾又安忍不言哉!”
3、19o3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开明**
19o3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使他备受鼓舞,又看到中国革命将会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因而重拾自己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他又提出“以开明**作为过渡的君主立宪”。他敏锐的洞察到西方在成为民主国家之前,必须经历社会历史和政治制度上的革命,从而才能逐步进化到民主共和制这一极点。因此,梁启反思自己后认为:“中国现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还不能直接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虽然梁启对西方的政治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认识仍有欠缺,但其在对中西社会的对比中重申君主立宪,无疑看出梁启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梁启放弃了自己鼓吹多年的破坏主义的民主共和后,思想并没有立即回到自己先前提倡的君主立宪主张,而是主张在中国先实行一段时期的开明**作为过渡最终再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这是缘于梁启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他认为:“由于中国的**制度时间比较长,中国从底层民众到上层官吏都没有民主自治的能力,整体国民素质比较低,应该通过开明**培养国民的政治能力。”他还进一步的说:“凡**者,以能**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谓之野蛮**;以所**客体的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
4、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的拥袁反孙
在辛亥革命爆后,清政府很快土崩瓦解。梁启深刻认识到,在现在民主共和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要再提倡君主立宪,必然没有市场,而且也与现实状况不合。既然共和已成事实,人们就不再去触动它。但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以及对民主共和的具体解释上,人们完全应当视中国的具体国情予以新的解释。据此,他认为,中国当前应当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只有依法重建政府权威,才能够稳定社会秩序,从而推进中国改革和社会展。
当时在社会上的政治势力主要有以袁世凯为的北洋军阀及以孙中山为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而这两者中又以袁世凯一方的力量最为强大。因此在选择政治势力时,梁启就倾向于拥护掌握强大实力的袁世凯。在1911年11月,梁启在致电袁世凯的信中,就说:“吾无论何时皆反对革命“。基于维护秩序稳定这一现状及时中国真正走上资本主义展道路,梁启不计前嫌,决然与昔日的宿敌握手言欢,结成共同战线,反对革命党人。而其主导的立宪派也积极活动,大肆诋毁和攻击革命党人。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梁启拥护袁世凯,也是希望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所主张的中国富强和资产阶级民主能够生根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打通资本主义展的道路。基于此,他也只能够依靠袁来实现。因此他极力扶助袁登上总统宝座。他曾向袁世凯建议:“革命派自今以往,当分为二,其纯属感情用事者,殆始终不能与我公合作”“次派人之性质,只宜于破坏,部宜于建设”。由此可见,梁启为了实现其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从一开始就不同革命党合作,并且一开始就把革命党列为其政治道路上的障碍。
5.袁世凯称帝后的反袁
在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后,梁启就意识到袁的称帝意图。不过在一开始,他并不极力反袁。他之所以反对袁世凯称帝,是因为时机尚不成熟。他曾劝过袁世凯,要作皇帝,当前不易操之过急,待条件成熟,国内政治达到“莜明”,百废俱兴,整军经武,对外又能一战而胜,“功德巍巍”,并把割据的群雄“剪灭之余,乃定于一”后,再称帝不迟。1915年4月,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劝袁暂不称帝。但是袁对梁启的忠言相劝听之藐藐。
梁启对袁终于完全失望,并预见其倒台的局面。梁启看清了袁世凯的本质。认识到借助袁的力量来实现国家稳定及政治民主是不可能的。而且到了这一步,袁世凯已经成了其实现政治主张的大敌。同时他也意识到此时若不高举反袁大旗,一旦被革命党人夺得先机,那么立宪派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这个一直扶助袁世凯的人将陷入绝境,若真如此,其所秉持的政治主张将无法有实现的机会了。为了抢夺反袁头功,左右反袁斗争的方向,改变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时为人所弃的局面,就只有举起反袁大旗。于是在1915年8月在《大中华》杂志上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痛斥帝制之非,谴责袁世凯称帝是逆天而行,有违常道,“此乃四万万人所宜共诛也”。在为护**拟定的文告中,历数袁世凯称帝的种种罪行。这样,梁启等人又俨然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1916年3月,袁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但仍妄图保住总统职位。对此,反袁阵营中有人动摇了。梁启为了不使袁义共和之名行**之实,力主非去袁不可。坚持主张“今日之事,除袁退位外,更无调停之余地”。表现了其反袁的坚决性。这也为他在政治上赢得了先机,重新夺回政治及舆论话语权。
三、剖析梁启观念转变的原因
虽然梁启一生当中政治主张几经转变,甚至时人及后人送其“善变”之称谓,但其一直主张的经改良道路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理念却始终没有生改变。即无论在何种时代背景及情势下,他都秉持这一道路的。即使在辛亥革命后,实质上他也没有改变这一初衷。他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并积极扶持北洋军阀袁世凯,都是基于改革的策略。他认为无论何时,中国都应该走渐进式道路,通过和缓的方式完成资产阶级的政治任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梁启的这种观念的转变,其实都是其根本主张的表象化,是其改良主张在特定情境下的衍生品和象征物。其实质最根本的的主张一直都没有生变化。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