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06 第一百零五章 驾崩
- 107 第一百零六章 国不可一日无君
- 108 第一百零七章 登基大典
- 109 第一百零八章 天下第一
- 110 第一百零九章 收割机与专利局
- 111 第一百一十章 开业
- 112 第一百一十一章 立太子
- 113 第一百一十二章 兰州烧饼
- 114 第一百一十三章 鸳鸯浴
- 115 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还要
- 116 第一百一十五章 流氓皇帝
- 117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第一件专利产品(上)
- 118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明第一件专利产品(下)
- 119 第一百一十八章 山雨欲来
- 120 第一百一十九章 决心【第一章,求首订】
- 121 第一百二十章 叛徒【第二更,求订阅】
- 122 第一百二十一章 士子【第一更】
- 123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天伦【第二更】
- 124 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上杀人了
- 125 第一百二十四章 修书【第二更】
- 126 第一百二十五章 爆发
- 127 第一百二十六章 战前总动员
- 128 第一百二十七章 南下
- 129 第一百二十八章 靖难(一)
- 130 第一百二十九章 靖难(二)
- 131 第一百三十章 靖难(三)
- 132 第一百三十一章 靖难(四)
- 133 第一百三十二章 前后夹击
- 134 第一百三十三章 后院起火
- 135 第一百三十四章 女人香
- 136 第一百三十五章 儿女情长
- 137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三农问题
- 138 第一百三十七章 国家科学院1
- 139 第一百三十八章 国家科学院2
- 140 第一百三十九章 朱棣上京
- 141 第一百四十章 科学院揭牌
- 142 第一百四十一章 封赏
- 143 第一百四十二章 台湾
- 144 第一百四十三章 新科举1
- 145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科举2
- 146 第一百四十五章 朝会
- 147 第一百四十六章 开放
- 148 第一百四十七章 打倭寇
- 149 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明报业集团
- 150 第一百四十九章 【扬威】
- 151 第一百五十章 戴绿帽的禹
- 152 第一百五十一章 出海
- 153 第一百五十二章 复仇者
- 154 第一百五十三章 红灯区
- 155 第一百五十五章 你太丑了
- 156 第一百五十六章 民族之根
- 157 第一百五十七章 条件
- 158 第一百五十八章 女眷
- 159 第一百六十章 高丽
- 160 第一百六十一章 投降
- 161 第一百六十二章 李玉兰
- 162 第一百六十三章 回国
- 163 第一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一天
- 164 第一百六十五章 北平老外
- 165 第一百六十六章 反叛的筹码
- 166 第一百六十七章 筹码不够
- 167 第一百六十八章 图谋
- 168 第一百六十九章 旧人
- 169 第一百七十章 斥候
- 170 第一百七十一章 客栈
- 171 第一百七十二章 马萧的消息
- 172 第一百七十三章 出发
- 173 第一百七十三章 三峰山
- 174 第一百七十四章 交战
- 175 第一百七十五章 人弹
- 176 第一百七十六章 决胜
- 177 第一百七十七章 收尾
- 178 第一百七十八章 无语的章节
- 179 第一百七十九章 蒙古军营
- 180 第一百八十章 回家
- 181 第一百八十一章 跨时代
- 182 第一百八十二章 【旖旎】(儿童节求礼物)
- 183 第一百八十三章 火车
- 184 第一百八十四章 教科书
- 185 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版号
- 186 第一百八十六章 觐见
- 187 第一百八十七章 开会(一)
- 188 第一百八十八章 开会(二)
- 189 第一百八十九章 思维混乱
- 190 第一百九十章 不是结局的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一十五章 流氓皇帝
第一百一十五章 流氓皇帝
龙翔元年五月初五,距离朱元璋驾崩已经过去快一年的时间了,算起来,天下第一开业也有几个月时间,还有那买蒸汽机的公司,自从朱允文开放经商方面的限制以后,大明的商业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新变化,在朱允文的鼓励下,无数的商铺纷纷成立,一时间,商人们风光无限。 不过,这样一来,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由于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在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商人们开始囤积田产,愈来愈烈的土地兼并,导致了无地农民越来越多。这些天以来,朱允文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那日朱棣生病,要求见朱高炽,朱允文思考再三以后还是没有答应,从那以后过了没多久,朱棣就回到封地去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朱允文就纳闷了,这家伙难道改变主意,不准备造反了?
早朝开始了,今天的早朝似乎有些不一样的气氛,到处都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情绪。朱允文坐在龙椅上,俯瞰着下面一群大臣,旁边的太监照旧说:“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他的话音刚落,**明就站了出来,说:“臣有本奏。”自从朱允文升了他的官以后,他也有资格来参加早朝了,而且,他有什么事情必定是要说个清楚明白才罢休,大家私下里都称他做小魏征。朱允文虽然有时候也有些恼火,不过他的理智摆在那里,对于**明提出的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还是乐意接受的。
“哦?李爱卿有什么要说的呀?”朱允文饶有兴致的说,不知道今天这个家伙又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上次就是他极力阻挠,朱棣见朱高炽的愿望最终没有得逞,导致朱棣对**明恨之入骨,不过现在朱棣还没有正式和朱允文撕破脸皮,对他的手下也不能怎么样。
**明站出队伍,说:“自从皇上准许商业贸易以来,大明商人数量激增,许多人也都弃农经商,土地兼并日益严峻,臣担心这样下去,会动摇大明的根基。虽然税收有所增加,可是农乃万业之根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方面还是需要保证的。臣以为,应当稍微限制一下商业的展。”
朱允文道:“你提的问题很好,朕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如你所说,自从开放经商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过朕以为,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总有解决的办法,你自己也说了,大明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这就是效果。只要能够解决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限制商业的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非但没有,朕觉得还应该扩大贸易的范围。至于扩大到哪里领域,朕暂时还没有想好。”
在**明说话的时候,黄子澄终于觉得,这个家伙站在了自己这一边。自从**明被升官以后,他都是和皇帝两人一唱一和,很不招黄子澄喜欢,比如说开放商业,就是他**明极力赞成,再比如说,黄子澄认为**明不让朱棣和朱高炽见面会导致朱允文和朱棣叔侄两人的关系不和,等等等等。不过几天**明提出了限制商业的主张,却也是非常对他的胃口,于是他绝对和**明暂时站在统一战线上。他说:“老臣认为李大人所言甚是,还望皇上多加考虑。”
朱允文看了他一眼,说:“你们的意思朕都明白,但是,你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你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就永远无法探究到事务的本质。”他拿起自己写好的诏书,对旁边的太监说:“你来念吧。”
那太监接过诏书,开始念起来:“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朕意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百工开物成务,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尊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励之故也。中国果欲雄霸四方,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也。”
还没等那太监念完,黄子澄马上就跳出来反对,朱允文的观点,实在不是他能接受的,对于他这个科举制度的狂热崇拜者来说,废除科举制度就好比是杀他老娘抢他老婆一样可恨。他说:“皇上,科举乃是选拔良才的根本,怎能废除?再着,自古士农工商,皆有定制,工贱士贵乃属必然,如何化渐?还望皇上三思。”
朱允文听他这么说,差点就直接把手上的纸镇丢过去把他打死,这个家伙太可恶了,腐朽到了那什么地步,什么什么不可雕来着。朱允文脑海中突然想起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里面的一句话,最可恶的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而是自己什么都不会做还拦着不准被人做。现在的黄子澄就是这样,不过这也怪不得他,就是受着这种教育长大的,思想也必定是这样的。
“黄爱卿所言欠妥,人都是爹妈生的,凭什么就士子身份就尊贵了?农民工人商人地位就低贱了?依照朕的看法,士应该放在最后,因为他们最没用!”他说的这话很是严厉,斩钉截铁的没有一点儿犹豫。
下面的大臣们听他这么说,马上就炸开锅了,很明显,自从朱元璋开展了朝臣大清洗运动以后,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些像黄子澄这样的读书人,现在他的话,就好像是直接对他们说:“你们地位他妈的还不如一个种田的。”
朱允文摆了摆手,说:“大家安静。朕这么说自然是有道理的,你们大家想一想,你们吃的有农民种出来,穿的住的用的有工人做出来,你们自己不做,那些东西都是从商人手中买来的。再看看你们自己,你们为他们做了什么?朕只看到你们自个儿在这里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得死去活来,你们有谁真正为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谋过福利?依照朕的看法,那些只吃饭不做事的人,就是社会的蛀米虫,人间的败类。”
下面的大臣都傻眼了,什么时候听到过皇帝这样子来骂人呀?就算是朱元璋生气的时候也不会骂出败类这种词语来呀。不过仔细想一想,朱允文的话虽然是有些欠文雅,但是句句都是实在话,可以说,每个字都敲击在他们的心坎里了。大家脸上都露出愧色,议论的声音马上就小了下来。朱允文见自己第一轮胜利了,脸上露出笑容,再接再厉道:“你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谁也不会不承认,但是你们为了什么?你们自己想过了没有?如果不清楚的话,那朕来告诉你们,你们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所谓的为官者的威严。那些东西算个屁,朕选你们做官是让你们显摆的吗?告诉你们一句话,这是皇爷爷在世的时候跟朕说的,他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依我看来,你们全部都得回家去卖红薯去。”
朱允文越说越激动,下面的大臣们都被他骂服了,全部跪在地上,一起说:“皇上息怒。”朱允文也觉得自己好像说得太多了,思想方面的事情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过来的,说得太过火了如果引起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就不好玩了。他说:“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大家退朝吧,另外,这件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待会儿朕会拟定诏书,颁行全国。这件事情就没有必要再议论了。”
那太监喊:“退朝……”
回到书房,朱允文开始奋笔疾书,废除科举可不是小事情,全国那么多举子,一下子就全部得罪了,要是他们闹腾起来,动静一定小不了。所以,朱允文必须注意自己的措辞,尽量把他们的抵触情绪减低到最小程度。除了废除科举,提高商人地位以外,朱允文还打算,土地问题也要尽快解决了,不过土地问题是封建社会的顽疾,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还需要从长计议。
“皇上,秦大人求见。”正想得出神,外面有太监进来报告说。
朱允文放下毛笔,暗自思忖道:“秦裕?这家伙过来干什么?”他说:“宣他进来吧。”
那日朱棣生病,要求见朱高炽,朱允文思考再三以后还是没有答应,从那以后过了没多久,朱棣就回到封地去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朱允文就纳闷了,这家伙难道改变主意,不准备造反了?
早朝开始了,今天的早朝似乎有些不一样的气氛,到处都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情绪。朱允文坐在龙椅上,俯瞰着下面一群大臣,旁边的太监照旧说:“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他的话音刚落,**明就站了出来,说:“臣有本奏。”自从朱允文升了他的官以后,他也有资格来参加早朝了,而且,他有什么事情必定是要说个清楚明白才罢休,大家私下里都称他做小魏征。朱允文虽然有时候也有些恼火,不过他的理智摆在那里,对于**明提出的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还是乐意接受的。
“哦?李爱卿有什么要说的呀?”朱允文饶有兴致的说,不知道今天这个家伙又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上次就是他极力阻挠,朱棣见朱高炽的愿望最终没有得逞,导致朱棣对**明恨之入骨,不过现在朱棣还没有正式和朱允文撕破脸皮,对他的手下也不能怎么样。
**明站出队伍,说:“自从皇上准许商业贸易以来,大明商人数量激增,许多人也都弃农经商,土地兼并日益严峻,臣担心这样下去,会动摇大明的根基。虽然税收有所增加,可是农乃万业之根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方面还是需要保证的。臣以为,应当稍微限制一下商业的展。”
朱允文道:“你提的问题很好,朕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如你所说,自从开放经商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过朕以为,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总有解决的办法,你自己也说了,大明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这就是效果。只要能够解决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限制商业的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非但没有,朕觉得还应该扩大贸易的范围。至于扩大到哪里领域,朕暂时还没有想好。”
在**明说话的时候,黄子澄终于觉得,这个家伙站在了自己这一边。自从**明被升官以后,他都是和皇帝两人一唱一和,很不招黄子澄喜欢,比如说开放商业,就是他**明极力赞成,再比如说,黄子澄认为**明不让朱棣和朱高炽见面会导致朱允文和朱棣叔侄两人的关系不和,等等等等。不过几天**明提出了限制商业的主张,却也是非常对他的胃口,于是他绝对和**明暂时站在统一战线上。他说:“老臣认为李大人所言甚是,还望皇上多加考虑。”
朱允文看了他一眼,说:“你们的意思朕都明白,但是,你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你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就永远无法探究到事务的本质。”他拿起自己写好的诏书,对旁边的太监说:“你来念吧。”
那太监接过诏书,开始念起来:“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朕意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百工开物成务,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尊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励之故也。中国果欲雄霸四方,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也。”
还没等那太监念完,黄子澄马上就跳出来反对,朱允文的观点,实在不是他能接受的,对于他这个科举制度的狂热崇拜者来说,废除科举制度就好比是杀他老娘抢他老婆一样可恨。他说:“皇上,科举乃是选拔良才的根本,怎能废除?再着,自古士农工商,皆有定制,工贱士贵乃属必然,如何化渐?还望皇上三思。”
朱允文听他这么说,差点就直接把手上的纸镇丢过去把他打死,这个家伙太可恶了,腐朽到了那什么地步,什么什么不可雕来着。朱允文脑海中突然想起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里面的一句话,最可恶的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而是自己什么都不会做还拦着不准被人做。现在的黄子澄就是这样,不过这也怪不得他,就是受着这种教育长大的,思想也必定是这样的。
“黄爱卿所言欠妥,人都是爹妈生的,凭什么就士子身份就尊贵了?农民工人商人地位就低贱了?依照朕的看法,士应该放在最后,因为他们最没用!”他说的这话很是严厉,斩钉截铁的没有一点儿犹豫。
下面的大臣们听他这么说,马上就炸开锅了,很明显,自从朱元璋开展了朝臣大清洗运动以后,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些像黄子澄这样的读书人,现在他的话,就好像是直接对他们说:“你们地位他妈的还不如一个种田的。”
朱允文摆了摆手,说:“大家安静。朕这么说自然是有道理的,你们大家想一想,你们吃的有农民种出来,穿的住的用的有工人做出来,你们自己不做,那些东西都是从商人手中买来的。再看看你们自己,你们为他们做了什么?朕只看到你们自个儿在这里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得死去活来,你们有谁真正为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谋过福利?依照朕的看法,那些只吃饭不做事的人,就是社会的蛀米虫,人间的败类。”
下面的大臣都傻眼了,什么时候听到过皇帝这样子来骂人呀?就算是朱元璋生气的时候也不会骂出败类这种词语来呀。不过仔细想一想,朱允文的话虽然是有些欠文雅,但是句句都是实在话,可以说,每个字都敲击在他们的心坎里了。大家脸上都露出愧色,议论的声音马上就小了下来。朱允文见自己第一轮胜利了,脸上露出笑容,再接再厉道:“你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谁也不会不承认,但是你们为了什么?你们自己想过了没有?如果不清楚的话,那朕来告诉你们,你们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所谓的为官者的威严。那些东西算个屁,朕选你们做官是让你们显摆的吗?告诉你们一句话,这是皇爷爷在世的时候跟朕说的,他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依我看来,你们全部都得回家去卖红薯去。”
朱允文越说越激动,下面的大臣们都被他骂服了,全部跪在地上,一起说:“皇上息怒。”朱允文也觉得自己好像说得太多了,思想方面的事情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过来的,说得太过火了如果引起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就不好玩了。他说:“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大家退朝吧,另外,这件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待会儿朕会拟定诏书,颁行全国。这件事情就没有必要再议论了。”
那太监喊:“退朝……”
回到书房,朱允文开始奋笔疾书,废除科举可不是小事情,全国那么多举子,一下子就全部得罪了,要是他们闹腾起来,动静一定小不了。所以,朱允文必须注意自己的措辞,尽量把他们的抵触情绪减低到最小程度。除了废除科举,提高商人地位以外,朱允文还打算,土地问题也要尽快解决了,不过土地问题是封建社会的顽疾,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还需要从长计议。
“皇上,秦大人求见。”正想得出神,外面有太监进来报告说。
朱允文放下毛笔,暗自思忖道:“秦裕?这家伙过来干什么?”他说:“宣他进来吧。”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