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27 第1077章 和衷共济
- 1128 第1078章 审问
- 1129 第1079章 纷乱
- 1130 第1080章 决战公堂(上)
- 1131 第1081章 决战公堂(中)
- 1132 第1082章 决战公堂(下)
- 1133 第1083章 真相渐明
- 1134 第1084章 逆耳忠言
- 1135 第1085章 太岳之死
- 1136 第1086章 蝗灾
- 1137 第1087章 自豪的申时行
- 1138 第1088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 1139 第1089章 师徒衣钵
- 1140 第1090章 飞来横财
- 1141 第1091章 毒计
- 1142 第1092章 仁慈的周王
- 1143 第1093章 从喜到悲
- 1144 第1094章 大乱大治
- 1145 第1095章 算总账
- 1146 第1096章 走出去才有希望
- 1147 第1097章 安南第一课
- 1148 第1098章 胆大包天的灾民
- 1149 第1099章 万历第一年
- 1150 第1100章 雷霆之怒
- 1151 第1101章 量安南之物力
- 1152 第1102章 结大明之欢心
- 1153 第1103章 买下安南
- 1154 第1104章 初战西班牙
- 1155 第1105章 让唐毅睡得着
- 1156 第1106章 再临马六甲
- 1157 第1107章 南洋总督
- 1158 第1108章 匆匆五年
- 1159 第1109章 万历要结婚
- 1160 第1110章 大婚
- 1161 第1111章 内阁之变
- 1162 第1112章 万历的小动作
- 1163 第1113章 元老遇刺
- 1164 第1114章 唐毅的回击
- 1165 第1115章 李成梁惹祸了
- 1166 第1116章 理想与现实
- 1167 第1117章 华丽致仕
- 1168 第1118章 老仇人
- 1169 第1119章 故地重游
- 1170 第1120章 运河杀戮
- 1171 第1121章 回家真好
- 1172 第1122章 目瞪口呆的徐渭
- 1173 第1123章 真凶
- 1174 第1124章 疯狂的人
- 1175 第1125章 以退为进
- 1176 第1126章 天大的讽刺
- 1177 第1127章 积极备战
- 1178 第1128章 对撞(上)
- 1179 第1129章 对撞(下)
- 1180 第1130章 天心民意
- 1181 第1131章 不服输的万历
- 1182 第1132章 图穷匕见
- 1183 第1133章 名将凋零
- 1184 第1134章 唐大人,您在哪里
- 1185 第1135章 东南自救
- 1186 第1136章 金融风暴
- 1187 第1137章 走在错误路上的万历
- 1188 第1138章 民怨沸腾
- 1189 第1139章 唐郎妙计
- 1190 第1140章 立宪和罪己诏
- 1191 第1141章 天子无情
- 1192 第1142章 图谋弑君
- 1193 第1143章 京城防卫图
- 1194 第1144章 战京城
- 1195 第1145章 倒戈
- 1196 第1146章 生擒万历
- 1197 第1147章 皇帝之死
- 1198 第1148章 倭乱
- 1199 第1149章 野猪皮和猴子
- 1200 第1150章 最后的阳谋(大结局)
- 1201 完本感言
- 1202 番外——第二中华
- 1203 番外——遍地为王,中东记事
- 1204 新书《大宋将门》已发,求支持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087章 自豪的申时行
第1087章 自豪的申时行
内阁诸公,再度聚集到了一起,徐胖子拿着一个葫芦,从里面倒出了许多蝗虫,有的长如手指,翅膀强健善飞,肚子溜圆,吃的满满的。
大家简直都想捏爆了这些可恶的东西,它们吃的是无数人的命啊!
徐渭叹口气,“这是昨天去通州那边抓的,问了当地人,都说不是本地的种儿,黄翅的是从南边飞来的,黑翅的是从西边来的。各地的奏报也都送来了,山东,山西,包括河南,甚至南直隶的凤翔府,全都出了蝗虫,北方诸省,几乎无一幸免!”
他说完了,几位大学士的脸色更加凄苦,殷士儋和高仪都频频摇头,实在是这场灾来的太不是时候了。
蝗灾古已有之,不算新鲜,可是这么大的灾,是绝无仅有。蝗虫本是独居的,可是一旦发生某种变化,就会成群结队,一昼夜就能飞几十里,所过之处,所有绿色的东西,荡然无存。
这一次蝗灾恰逢秋收之前,眼看着还有半个月,粮食就能收获了,百姓灌了一年的汗水,就等着这几天了。
结果一场蝗灾,荡然无存,连哭都找不着调儿。
相比蝗灾,更让人恐惧的是人言。
蝗虫危害巨大,又弄不清楚蝗灾的原因,历来都认为这是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是惩罚君王无道,是老天爷示警,只有反躬自省,祈求上天保佑,爱民修德,蝗灾才会消除。
如今皇帝菜十岁,又怎么会惹得天怒人怨?
更何况大权都落在了内阁,自然而然,这一次蝗灾就成了内阁失德。
唐毅刚刚打了一个漂亮仗,处置了李氏一伙,废除二十四衙门,东厂锦衣卫一扫而光,看似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可是别忘了,理学统治天下几百年,孔孟之道更是延续了一两千年。
早就根深蒂固,扎根在每个人的心头儿。
原本唐毅强势的时候,他们不敢反对,如今出现了蝗灾,正好是他们发挥本事的时候,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漫天,到处都是攻击唐毅,攻击内阁的声音。
他们说是因为唐毅以下犯上,处死皇太后,架空皇帝,乾坤颠倒,纲常无存,老天爷给他的儿子报仇了,才降下了前所未有的蝗灾,来惩罚天下人。
要想让蝗灾过去,必须处置唐毅一伙,替李太后报仇。
显然这种说法是屁话,但是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快速流传,不明真相的百姓奔走相告,好些士绅竟然也听信了流言,他们拿出了大把的粮食和金银,去资助周王,支持他起兵锄奸,扫荡贼子。
一时间朱在铤声望大振,人马一下子超过了五万之众。
逃回了老家的耿定向也召集两三万人,响应周王,竟然兵发武昌,试图拿下中原腹心之地,以武昌为根基,讨伐贼臣。
耿定向兄弟三个,连发了十篇檄文,把唐毅骂得一钱不值,号召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除了他们之外,江西,山东,四川各地,都出现了苗头,有矿工闹事,有百姓起义,有商人借机作乱……
总而言之,大有天下大乱的态势。
掌握了权力,就要扛起责任,现在雪片一样的告急文书都送到了内阁,有求粮的,有要钱的,要请求调兵的,不一而足。
万般诸事,首重赈灾!
“元辅,此次蝗灾规模之大,受灾百姓之多,前所未有。我以往当立刻免除各地赋税,然后调集粮食,赈济灾民,万万不能让有心人从中挑唆,以致民变!”唐汝楫建议道。
其他几位阁老七嘴八舌,大致的意思也是如此。
唐毅沉吟一会儿,道:“咱们都是在京城坐而论道,还是听听前线的意见,再做决断。”
没多大会儿,有人把申时行带了进来,比起几年前,他瘦了,也黑了,一点没有状元郎的风采照人,只是多出了从容自信。
冷眼一看,申时行嘴角挂着淡淡的笑容,看神情竟然和唐毅有几分相似,其实申时行这些年,一直在模仿着老师,眼下也有了几成功力。
“师相,诸位阁老,以我之见,蝗灾和什么上天降罪一点关系没有,而是气候使然。”
“怎么讲?”唐汝楫好奇道。
“近些年北方越发干燥少雨,天气越来越冷。我在汉中的时候,就发现许多地方垦殖过度,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坡。据老农所说,蝗灾和旱灾交替发生,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而蝗虫有多发生在空旷光秃的地区,这一次蔓延数省的蝗灾,原因就在于此。”
唐毅暗暗点头,果然没有白历练,见识上来了。唐毅心里清楚,传说中的小冰河期已经开始发威了,他能战胜皇权,还能不能打败老天爷,心里头可没准儿啊!
“汝默,你以为该如何防止蝗灾?”
“回禀师相,防止蝗灾的办法也简单,无非就是鼓励百姓,捕捉蝗虫,朝廷可以悬赏,以粮易虫。至于已经遭灾的地区,要免税,开粥场,发粮食,还要各地士绅富户不准追讨欠债,落井下石。总而言之,要让老百姓活得下去。”申时行说完之后,又思量一下,显得有些迟疑。
“讲,开诚布公,不要把话存在心里头。”
“是。”申时行道:“师相,弟子是担心蝗灾一年比一年严重,今年本就少雨,蝗灾遍及各省,到了明年,只怕蝗灾会更大,倘若年年如此,年年赈济,朝廷就算有金山银山,也不够用的。”
殷士儋有些不快道:“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说,今年的关口务必要过去,各地需要多少钱粮,都要给他们,万万不可饿死一个百姓。”
他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咱们刚刚干了一大票,现在压力山大,要是饿死了一堆人,就会被人利用,作为攻击内阁的手段。
无论如何,先把今年的事情应付过去,其余的明年再说。
申时行不太喜欢不顾长远的作法,可是他人微言轻,不敢随便插嘴。倒是唐毅沉思一阵,微微摇头。
“汝默说的有理,自从嘉靖四十年开始,北方的灾情一年比一年严重,水旱蝗灾交替,隆庆五年,光是给各地赈灾的银子就有一百八十万元,今年上半年,就花了一百五十万。按照这个速度下去,朝廷的确吃不消。而且光是发银子,发粮食,未必能解决灾情。”
“师相明鉴!”申时行忙说道:“弟子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北方天气越发恶劣,每亩田的出产越来越少,纵使朝廷能赈济一时,却没法赈济一辈子。不让北方的百姓找到生路,只怕早晚会有撑不住的那一天,毕竟是几千万张嘴啊!”
申时行点出了麻烦所在,以唐毅的估算,小冰河期的威力,根本不是农业时代能抗衡的,除非弄出了化肥农药,再弄出无数的机械设备,修水渠,挖水井,北方的土地才能有增产的希望,不然只会一天比一天衰败,一年的产量比一年少……
最后就会变成无底洞,朝廷需要不断往里面扔钱,一点不扔了,就会流民遍地,进而演变成农民起义。
该如何赈灾,当真要费一番思量。
“汝默,你以为该如何应付?”
申时行不好意思挠挠头,“弟子哪有什么主意,还是师相决断吧!”
“总是藏着掖着就不好了,我可听说你在汉中主持过赈灾,干的很不错,说来听听吧!”
申时行一激灵,原来师相一直关心自己啊,他的胆子一下子大了起来。
“师相,那是隆庆三年的时候,汉中大旱,赤地千里,流民不下二十万,全都聚集在了州城,而汉中的存粮加起来还不够一个月的开销,从外面调运,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听着申时行的叙述,几位阁老也都皱了眉头,二十万灾民啊,这要是放在京城,也够麻烦的,小小的汉中,应付起来可是不容易。
却没有听说汉中闹出乱子,申时行这家伙有点门道。
“快说说,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唐汝楫好奇道。
“回唐阁老,下官遍访汉中各地,发现田地缺水,原有的水渠也都荒废多年,难以恢复。下官便斗胆和几家毛纺场联络,从他们手里换来了二十万只绵羊,并且许诺,免费帮着放养,一年之后,羊毛和羊原数奉还。”
“那有什么赚的,莫非白干活不成?”
“怎么会!”申时行笑道:“绵羊一年至少能产一胎,甚至一年两胎,每胎二至四只小羊,借来的二十万羊,公母参半,一年之后,汉中百姓手里就有五十万只绵羊。恰逢当是开拓了安南,朝鲜等处市场,呢绒需求大增,羊毛卖了一个好价钱,两三年的功夫,汉中已经成为陕西有名的养羊重镇,已经筹建了十几家毛纺工场,数以万计的百姓养羊,纺织,比起种田,收入翻了一番不止。”
提到了这里,申时行也不无得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给汉中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毛纺工业,北方气候越来越恶劣,种田不成,养羊却能大赚。
他离开汉中的时候,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
好几天之后,他的心里都暖呼呼的,那份成就和自豪,绝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的。(未完待续。)
大家简直都想捏爆了这些可恶的东西,它们吃的是无数人的命啊!
徐渭叹口气,“这是昨天去通州那边抓的,问了当地人,都说不是本地的种儿,黄翅的是从南边飞来的,黑翅的是从西边来的。各地的奏报也都送来了,山东,山西,包括河南,甚至南直隶的凤翔府,全都出了蝗虫,北方诸省,几乎无一幸免!”
他说完了,几位大学士的脸色更加凄苦,殷士儋和高仪都频频摇头,实在是这场灾来的太不是时候了。
蝗灾古已有之,不算新鲜,可是这么大的灾,是绝无仅有。蝗虫本是独居的,可是一旦发生某种变化,就会成群结队,一昼夜就能飞几十里,所过之处,所有绿色的东西,荡然无存。
这一次蝗灾恰逢秋收之前,眼看着还有半个月,粮食就能收获了,百姓灌了一年的汗水,就等着这几天了。
结果一场蝗灾,荡然无存,连哭都找不着调儿。
相比蝗灾,更让人恐惧的是人言。
蝗虫危害巨大,又弄不清楚蝗灾的原因,历来都认为这是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是惩罚君王无道,是老天爷示警,只有反躬自省,祈求上天保佑,爱民修德,蝗灾才会消除。
如今皇帝菜十岁,又怎么会惹得天怒人怨?
更何况大权都落在了内阁,自然而然,这一次蝗灾就成了内阁失德。
唐毅刚刚打了一个漂亮仗,处置了李氏一伙,废除二十四衙门,东厂锦衣卫一扫而光,看似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可是别忘了,理学统治天下几百年,孔孟之道更是延续了一两千年。
早就根深蒂固,扎根在每个人的心头儿。
原本唐毅强势的时候,他们不敢反对,如今出现了蝗灾,正好是他们发挥本事的时候,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漫天,到处都是攻击唐毅,攻击内阁的声音。
他们说是因为唐毅以下犯上,处死皇太后,架空皇帝,乾坤颠倒,纲常无存,老天爷给他的儿子报仇了,才降下了前所未有的蝗灾,来惩罚天下人。
要想让蝗灾过去,必须处置唐毅一伙,替李太后报仇。
显然这种说法是屁话,但是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快速流传,不明真相的百姓奔走相告,好些士绅竟然也听信了流言,他们拿出了大把的粮食和金银,去资助周王,支持他起兵锄奸,扫荡贼子。
一时间朱在铤声望大振,人马一下子超过了五万之众。
逃回了老家的耿定向也召集两三万人,响应周王,竟然兵发武昌,试图拿下中原腹心之地,以武昌为根基,讨伐贼臣。
耿定向兄弟三个,连发了十篇檄文,把唐毅骂得一钱不值,号召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除了他们之外,江西,山东,四川各地,都出现了苗头,有矿工闹事,有百姓起义,有商人借机作乱……
总而言之,大有天下大乱的态势。
掌握了权力,就要扛起责任,现在雪片一样的告急文书都送到了内阁,有求粮的,有要钱的,要请求调兵的,不一而足。
万般诸事,首重赈灾!
“元辅,此次蝗灾规模之大,受灾百姓之多,前所未有。我以往当立刻免除各地赋税,然后调集粮食,赈济灾民,万万不能让有心人从中挑唆,以致民变!”唐汝楫建议道。
其他几位阁老七嘴八舌,大致的意思也是如此。
唐毅沉吟一会儿,道:“咱们都是在京城坐而论道,还是听听前线的意见,再做决断。”
没多大会儿,有人把申时行带了进来,比起几年前,他瘦了,也黑了,一点没有状元郎的风采照人,只是多出了从容自信。
冷眼一看,申时行嘴角挂着淡淡的笑容,看神情竟然和唐毅有几分相似,其实申时行这些年,一直在模仿着老师,眼下也有了几成功力。
“师相,诸位阁老,以我之见,蝗灾和什么上天降罪一点关系没有,而是气候使然。”
“怎么讲?”唐汝楫好奇道。
“近些年北方越发干燥少雨,天气越来越冷。我在汉中的时候,就发现许多地方垦殖过度,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坡。据老农所说,蝗灾和旱灾交替发生,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而蝗虫有多发生在空旷光秃的地区,这一次蔓延数省的蝗灾,原因就在于此。”
唐毅暗暗点头,果然没有白历练,见识上来了。唐毅心里清楚,传说中的小冰河期已经开始发威了,他能战胜皇权,还能不能打败老天爷,心里头可没准儿啊!
“汝默,你以为该如何防止蝗灾?”
“回禀师相,防止蝗灾的办法也简单,无非就是鼓励百姓,捕捉蝗虫,朝廷可以悬赏,以粮易虫。至于已经遭灾的地区,要免税,开粥场,发粮食,还要各地士绅富户不准追讨欠债,落井下石。总而言之,要让老百姓活得下去。”申时行说完之后,又思量一下,显得有些迟疑。
“讲,开诚布公,不要把话存在心里头。”
“是。”申时行道:“师相,弟子是担心蝗灾一年比一年严重,今年本就少雨,蝗灾遍及各省,到了明年,只怕蝗灾会更大,倘若年年如此,年年赈济,朝廷就算有金山银山,也不够用的。”
殷士儋有些不快道:“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说,今年的关口务必要过去,各地需要多少钱粮,都要给他们,万万不可饿死一个百姓。”
他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咱们刚刚干了一大票,现在压力山大,要是饿死了一堆人,就会被人利用,作为攻击内阁的手段。
无论如何,先把今年的事情应付过去,其余的明年再说。
申时行不太喜欢不顾长远的作法,可是他人微言轻,不敢随便插嘴。倒是唐毅沉思一阵,微微摇头。
“汝默说的有理,自从嘉靖四十年开始,北方的灾情一年比一年严重,水旱蝗灾交替,隆庆五年,光是给各地赈灾的银子就有一百八十万元,今年上半年,就花了一百五十万。按照这个速度下去,朝廷的确吃不消。而且光是发银子,发粮食,未必能解决灾情。”
“师相明鉴!”申时行忙说道:“弟子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北方天气越发恶劣,每亩田的出产越来越少,纵使朝廷能赈济一时,却没法赈济一辈子。不让北方的百姓找到生路,只怕早晚会有撑不住的那一天,毕竟是几千万张嘴啊!”
申时行点出了麻烦所在,以唐毅的估算,小冰河期的威力,根本不是农业时代能抗衡的,除非弄出了化肥农药,再弄出无数的机械设备,修水渠,挖水井,北方的土地才能有增产的希望,不然只会一天比一天衰败,一年的产量比一年少……
最后就会变成无底洞,朝廷需要不断往里面扔钱,一点不扔了,就会流民遍地,进而演变成农民起义。
该如何赈灾,当真要费一番思量。
“汝默,你以为该如何应付?”
申时行不好意思挠挠头,“弟子哪有什么主意,还是师相决断吧!”
“总是藏着掖着就不好了,我可听说你在汉中主持过赈灾,干的很不错,说来听听吧!”
申时行一激灵,原来师相一直关心自己啊,他的胆子一下子大了起来。
“师相,那是隆庆三年的时候,汉中大旱,赤地千里,流民不下二十万,全都聚集在了州城,而汉中的存粮加起来还不够一个月的开销,从外面调运,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听着申时行的叙述,几位阁老也都皱了眉头,二十万灾民啊,这要是放在京城,也够麻烦的,小小的汉中,应付起来可是不容易。
却没有听说汉中闹出乱子,申时行这家伙有点门道。
“快说说,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唐汝楫好奇道。
“回唐阁老,下官遍访汉中各地,发现田地缺水,原有的水渠也都荒废多年,难以恢复。下官便斗胆和几家毛纺场联络,从他们手里换来了二十万只绵羊,并且许诺,免费帮着放养,一年之后,羊毛和羊原数奉还。”
“那有什么赚的,莫非白干活不成?”
“怎么会!”申时行笑道:“绵羊一年至少能产一胎,甚至一年两胎,每胎二至四只小羊,借来的二十万羊,公母参半,一年之后,汉中百姓手里就有五十万只绵羊。恰逢当是开拓了安南,朝鲜等处市场,呢绒需求大增,羊毛卖了一个好价钱,两三年的功夫,汉中已经成为陕西有名的养羊重镇,已经筹建了十几家毛纺工场,数以万计的百姓养羊,纺织,比起种田,收入翻了一番不止。”
提到了这里,申时行也不无得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给汉中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毛纺工业,北方气候越来越恶劣,种田不成,养羊却能大赚。
他离开汉中的时候,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
好几天之后,他的心里都暖呼呼的,那份成就和自豪,绝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的。(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