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 第六章 白蛇
- 7 第七章 西游
- 8 第八章 黑山
- 9 第九章 人生如戏
- 10 第十章 大蜀皇都
- 11 第十一章 设宴
- 12 第十二章 封神仙诀
- 13 第十三章 紫气东来
- 14 第十四章 章台路
- 15 第十五章 朱洪武
- 16 第十六章 眉山学府
- 17 第十七章 大帝之梦
- 18 第十八章 双喜临门
- 19 第十九章 诸葛之谋
- 20 第二十章 大周新朝
- 21 第二十一章 颜如玉
- 22 第二十二章 大宋神机楼
- 23 第二十三章 再临眉山
- 24 第二十四章 文试
- 25 第二十五章 武试
- 26 第二十六章 八方反应
- 27 第二十七章 东周
- 28 第二十八章 风波
- 29 第二十九章 大梦谁先知
- 30 第三十章 天命所归
- 31 第三十一章 南疆
- 32 第三十二章 聂小倩
- 33 第三十三章 菩提
- 34 第三十四章 佛门大密
- 35 第三十五章 火宫
- 36 第三十六章 项羽归来
- 37 第三十七章 三花境
- 38 第三十八章 转道青城
- 39 第三十九章 僵尸
- 40 第四十章 蜀山之变
- 41 第四十一章 入塔
- 42 第四十二章 炎帝姜氏
- 43 第四十三章 纪元之殇
- 44 第四十四章 泣血炎黄
- 45 第四十五章 女魃
- 46 第四十六章 海龙脉
- 47 第四十七章 姜魃
- 48 第四十八章 兵分两路
- 49 第四十九章 伊人恩
- 50 第五十章 离去
- 51 第五十一章 鬼雄
- 52 第五十二章 瀚海城
- 53 第五十三章 吕祖一怒
- 54 第五十四章 白蛇的身份
- 55 第五十五章 姜魃战龙
- 56 第五十六章 老子
- 57 第五十七章 银杏
- 58 第五十八章 地花
- 59 第五十九章 殒圣丹
- 60 第六十章 法海
- 61 第六十一章 冉闵出手
- 62 第六十二章 妖域
- 63 第六十三章 陈玄风
- 64 第六十四章 黄天二圣
- 65 第六十五章 三妖来袭
- 66 第六十六章 二妖归顺
- 67 第六十七章 通天
- 68 第六十八章 归周
- 69 第六十九章 禅祖魂
- 70 第七十章 大唐之危
- 71 第七十一章
- 72 第七十二章 玉帝姬宜
- 73 第七十三章 女娲
- 74 第七十四章 仙武
- 75 第七十五章 半师
- 76 第七十六章 独孤九剑
- 77 第七十七章 真假剑诀
- 78 第七十八章 慧能入周
- 79 第七十九章 帝王之心
- 80 第八十章 菩提心宗
- 81 第八十一章 灵童
- 82 第八十二章 哪吒太子
- 83 第八十三章 岳飞
- 84 第八十四章 殒命
- 85 第八十五章 忠心
- 86 第八十六章 四方令
- 87 第八十七章 转世之身
- 88 第八十八章 佛主后裔
- 89 第八十九章 乱蜀三策
- 90 第九十章 三重浪
- 91 第九十一章 九出十三归
- 92 第九十二章 疯狂
- 93 第九十三章 真假高利贷
- 94 第九十四章 全面开花
- 95 第九十五章 禅门法网(求收藏)
- 96 第九十六章 般若智
- 97 第九十七章 光明教
- 98 第九十八章 立宗国
- 99 第九十九章 前夕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六章 眉山学府
第十六章 眉山学府
“蜀地有三苏,三苏皆鸿儒。苏家三大圣,尽皆如龙凤。”
话说蜀都百里外,有一山,号:眉山。这眉山自古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英豪,众英豪之中,以“三苏”为,三苏之名,蜀地无人不知。有大圣苏洵《六国》论、有亚圣苏轼《水调歌头》文,有季圣苏辙《养气》三赋,眉山乃是儒门正宗。
蜀国,眉山,儒家学府。
清晨,朗朗读书声自学府而出,只听儒家学子们在齐声诵读。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儒生们诵读的乃是儒家圣学《论语》一书,此乃鲁国大圣孔子的笔录。儒家至理流传天下,这论语已是成为儒生必诵之物了,论语通,即入圣,故而九州儒修皆依此书。
学院内,书声郎朗,儒家在蜀地,可见兴盛了。
“老夫聊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儒家学府外,有浩然正气冲天而,只听有人在高声读诵。
“大兄不归家,欲是学那禹帝三过家门而不入?”儒家学府后山,有人亦是高声开了口。
“二弟,禹帝之德岂是我能学的,为兄岂敢不归家。”东坡仰天大笑,入了学府。
这一番对话,儒生们皆是听了个清清楚楚,很快学府内的读书声便停下了。苏轼归府,考核日到了。
竹篱密密,茅屋重重。参天野树迎门,曲水小桥映户。道旁杨柳绿依依,园内花开千万种。此间风景,当真有一番儒韵,此地便是学府后山,苏筑。
苏轼自远方归来,自宋归蜀,到了这眉山学府,他不由诵词一,如今归家,他越高兴了。
“二弟,好久不见。”苏轼推开了小筑竹门,笑着开了口。
只见小筑中有一头戴高冠、身穿长袍的中年儒生,此人手捧一卷书。
“大兄,请坐。”见到苏轼,苏辙行了一礼。
“咳咳,二弟,怎又读的是‘朱子’的书?他那‘存天理,灭人欲’可不是大道坦途。”进了房,苏轼摇了摇头,只见苏辙手上拿着的正是《朱子》文录。
朱熹,大宋儒道至圣,苏辙奉朱熹“儒论”,,这一点,却是让苏轼不喜。
“大兄,朱圣之术乃是大道坦途,你那6门心学才是‘邪说’。当知,人存天理,当灭人欲……”苏辙神色平和,面上没有半分人味儿,当真是如同圣人一般。
“好了,这事就不讨论了。此番归来,我是要告诉你三件大事,你且听好。”
“一是那梁山府的宋江率兵反了。”
“二是那亡国周帝入了这巴蜀。”
“三是……”
说到这儿,苏轼却是不敢开口了。
“大兄,何事不敢说?难不成是关于我的?”端坐椅上,苏辙皱眉问了一句。
苏辙自学“理学”后便和苏轼不对路了,在他眼里,苏轼太轻浮,又太圆滑了。
“你那朱门老家伙,扒灰了。此事,可与你有关?”苏轼开口间,却是不由的轻笑了一句。
“大兄,按照规矩,今日是考核时间,如今辰时已过,你也该负责考核事情了。”苏辙双眼一眯,却是避开了朱熹的事,他开口说罢这句,起身朝小筑内堂去了。
从直至终,苏辙半点都没笑过,他的神色一平如镜,当真是教人捉摸不透。
见苏辙这般模样,苏轼摇摇头,起身朝着学府学堂而去了。
儒家学府有三阁,分别是:崇礼阁、崇义阁、崇仁阁,三阁取自君子五德,礼义仁智信。苏轼入了学府,只见众儒生已是恭候着了。
“见过苏师。”崇仁阁中,众儒生开了口。
崇礼阁与崇义阁乃是入门学子学习之处,故而不用月考,这崇仁阁乃是进业儒士学习之处,故而有月考之要求,“进业”便是“毕业”之意,在这里,入门易,进业难。
“考试开始,今日,我等以此为题。”入了崇仁阁,苏轼端坐殿上开了口,只见他挥手间,虚空中出现了几个大字。
“礼非理也。”苏轼不喜“理学”,在临安又听闻了“朱熹扒灰”一事,故而,他欲找“朱熹”的麻烦,这题,完全是针对“朱熹”而出的。儒家有五德,礼义仁智信,朱熹欲以“理”代“礼”,当真恶了苏轼。
待一个时辰过去,苏轼收上了“八股”,众学子答完题,躬身离去了。
手捧试卷,苏轼独坐阁中,细细开始了揣读。
“以理乱之礼者,欲其自省也。”
“圣人于心之有礼,而决非其理之所能全。”
……
苏轼看罢,所看到的皆是俗论,以此呈于“宋帝”,他可伤不到朱熹。一番无奈之下,他勉强挑了几篇,算做通过了。通过者,便能毕业。
醉心于这考卷,苏轼却是未曾注意到身旁有一女子,这女子乃学府儒师,亦是校书楼“校书大人”。
“苏师,如玉有事禀报。”见苏轼看完了试卷,这女子躬身行了礼。
“如玉你怎么回来了?校书楼有事?”用镇纸压上试卷,苏轼抬头间开了口。
校书楼乃是苏家的产业,此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苏家乃是儒家名门,又岂会开“红楼”,这校书楼乃是为宋国传递消息的隐处。
“苏师,昨日,蜀国太子来了校书楼,与他同行的还有一年轻男子,这男子身上有滔天真龙气运,我猜……”颜如玉说到一半却是停下了。
听着颜如玉的话,苏轼面色三变,听到刘禅时,他摇了摇头,听到气运时他皱了皱眉头,待想通了那人是谁,他顿时一抖。
几月前,大周覆灭,作为邻国,蜀国自然是得到了这消息。当时,苏轼也把这消息带入了大宋,这番回来,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大周的消息。
“大周覆灭,周太子如今在申、许之国,申、许与蜀国向来不和,此人必然不是大周太子姬宜,此人是谁,你可知晓?”不需颜如玉开口,苏轼已是猜到姬铭义是大周皇族了。
南海一域,只有大周一个帝国,滔天气运者必然是帝国皇室亲族。
“此人身份我也不知,只知晓他如今住在公主府,这公主府原本是准备作为刘禅的太子府的。蜀帝将公主府给了此人,我猜此人必然和平棠公主有关。”昨日,颜如玉派人跟踪了姬铭义,经过一番调查,她心里其实有数了。
久久思索,苏轼却是未曾开口。
“修书一封,以眉山学府的名义送到公主府,找个机会,你便亲自去请他!以你的才色,想必这未来的周天会上钩的。”苏轼外表放浪,实则才智绝伦,他已是想到如何接近姬铭义了。
“对了,明日子由该回宋了,你代我告诉他,切莫参与文相和王相的争斗。”说罢此话,苏轼起身离去了。
他身后,颜如玉行礼道了声诺。
话说蜀都百里外,有一山,号:眉山。这眉山自古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英豪,众英豪之中,以“三苏”为,三苏之名,蜀地无人不知。有大圣苏洵《六国》论、有亚圣苏轼《水调歌头》文,有季圣苏辙《养气》三赋,眉山乃是儒门正宗。
蜀国,眉山,儒家学府。
清晨,朗朗读书声自学府而出,只听儒家学子们在齐声诵读。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儒生们诵读的乃是儒家圣学《论语》一书,此乃鲁国大圣孔子的笔录。儒家至理流传天下,这论语已是成为儒生必诵之物了,论语通,即入圣,故而九州儒修皆依此书。
学院内,书声郎朗,儒家在蜀地,可见兴盛了。
“老夫聊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儒家学府外,有浩然正气冲天而,只听有人在高声读诵。
“大兄不归家,欲是学那禹帝三过家门而不入?”儒家学府后山,有人亦是高声开了口。
“二弟,禹帝之德岂是我能学的,为兄岂敢不归家。”东坡仰天大笑,入了学府。
这一番对话,儒生们皆是听了个清清楚楚,很快学府内的读书声便停下了。苏轼归府,考核日到了。
竹篱密密,茅屋重重。参天野树迎门,曲水小桥映户。道旁杨柳绿依依,园内花开千万种。此间风景,当真有一番儒韵,此地便是学府后山,苏筑。
苏轼自远方归来,自宋归蜀,到了这眉山学府,他不由诵词一,如今归家,他越高兴了。
“二弟,好久不见。”苏轼推开了小筑竹门,笑着开了口。
只见小筑中有一头戴高冠、身穿长袍的中年儒生,此人手捧一卷书。
“大兄,请坐。”见到苏轼,苏辙行了一礼。
“咳咳,二弟,怎又读的是‘朱子’的书?他那‘存天理,灭人欲’可不是大道坦途。”进了房,苏轼摇了摇头,只见苏辙手上拿着的正是《朱子》文录。
朱熹,大宋儒道至圣,苏辙奉朱熹“儒论”,,这一点,却是让苏轼不喜。
“大兄,朱圣之术乃是大道坦途,你那6门心学才是‘邪说’。当知,人存天理,当灭人欲……”苏辙神色平和,面上没有半分人味儿,当真是如同圣人一般。
“好了,这事就不讨论了。此番归来,我是要告诉你三件大事,你且听好。”
“一是那梁山府的宋江率兵反了。”
“二是那亡国周帝入了这巴蜀。”
“三是……”
说到这儿,苏轼却是不敢开口了。
“大兄,何事不敢说?难不成是关于我的?”端坐椅上,苏辙皱眉问了一句。
苏辙自学“理学”后便和苏轼不对路了,在他眼里,苏轼太轻浮,又太圆滑了。
“你那朱门老家伙,扒灰了。此事,可与你有关?”苏轼开口间,却是不由的轻笑了一句。
“大兄,按照规矩,今日是考核时间,如今辰时已过,你也该负责考核事情了。”苏辙双眼一眯,却是避开了朱熹的事,他开口说罢这句,起身朝小筑内堂去了。
从直至终,苏辙半点都没笑过,他的神色一平如镜,当真是教人捉摸不透。
见苏辙这般模样,苏轼摇摇头,起身朝着学府学堂而去了。
儒家学府有三阁,分别是:崇礼阁、崇义阁、崇仁阁,三阁取自君子五德,礼义仁智信。苏轼入了学府,只见众儒生已是恭候着了。
“见过苏师。”崇仁阁中,众儒生开了口。
崇礼阁与崇义阁乃是入门学子学习之处,故而不用月考,这崇仁阁乃是进业儒士学习之处,故而有月考之要求,“进业”便是“毕业”之意,在这里,入门易,进业难。
“考试开始,今日,我等以此为题。”入了崇仁阁,苏轼端坐殿上开了口,只见他挥手间,虚空中出现了几个大字。
“礼非理也。”苏轼不喜“理学”,在临安又听闻了“朱熹扒灰”一事,故而,他欲找“朱熹”的麻烦,这题,完全是针对“朱熹”而出的。儒家有五德,礼义仁智信,朱熹欲以“理”代“礼”,当真恶了苏轼。
待一个时辰过去,苏轼收上了“八股”,众学子答完题,躬身离去了。
手捧试卷,苏轼独坐阁中,细细开始了揣读。
“以理乱之礼者,欲其自省也。”
“圣人于心之有礼,而决非其理之所能全。”
……
苏轼看罢,所看到的皆是俗论,以此呈于“宋帝”,他可伤不到朱熹。一番无奈之下,他勉强挑了几篇,算做通过了。通过者,便能毕业。
醉心于这考卷,苏轼却是未曾注意到身旁有一女子,这女子乃学府儒师,亦是校书楼“校书大人”。
“苏师,如玉有事禀报。”见苏轼看完了试卷,这女子躬身行了礼。
“如玉你怎么回来了?校书楼有事?”用镇纸压上试卷,苏轼抬头间开了口。
校书楼乃是苏家的产业,此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苏家乃是儒家名门,又岂会开“红楼”,这校书楼乃是为宋国传递消息的隐处。
“苏师,昨日,蜀国太子来了校书楼,与他同行的还有一年轻男子,这男子身上有滔天真龙气运,我猜……”颜如玉说到一半却是停下了。
听着颜如玉的话,苏轼面色三变,听到刘禅时,他摇了摇头,听到气运时他皱了皱眉头,待想通了那人是谁,他顿时一抖。
几月前,大周覆灭,作为邻国,蜀国自然是得到了这消息。当时,苏轼也把这消息带入了大宋,这番回来,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大周的消息。
“大周覆灭,周太子如今在申、许之国,申、许与蜀国向来不和,此人必然不是大周太子姬宜,此人是谁,你可知晓?”不需颜如玉开口,苏轼已是猜到姬铭义是大周皇族了。
南海一域,只有大周一个帝国,滔天气运者必然是帝国皇室亲族。
“此人身份我也不知,只知晓他如今住在公主府,这公主府原本是准备作为刘禅的太子府的。蜀帝将公主府给了此人,我猜此人必然和平棠公主有关。”昨日,颜如玉派人跟踪了姬铭义,经过一番调查,她心里其实有数了。
久久思索,苏轼却是未曾开口。
“修书一封,以眉山学府的名义送到公主府,找个机会,你便亲自去请他!以你的才色,想必这未来的周天会上钩的。”苏轼外表放浪,实则才智绝伦,他已是想到如何接近姬铭义了。
“对了,明日子由该回宋了,你代我告诉他,切莫参与文相和王相的争斗。”说罢此话,苏轼起身离去了。
他身后,颜如玉行礼道了声诺。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