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62 第十章 划清界限
- 163 第十一章 残镜
- 164 第十二章 清官海瑞
- 165 第十三章 周身挂镜
- 166 第十四章 律鬼镜
- 167 第十五章 又一只人骨白瓷
- 168 第十六章 烧瓷人
- 169 第十七章 烧制瓷器的步骤
- 170 第十八章 瓷匠赵金龙
- 171 第十九章 废瓷窑
- 172 第二十章 河岸龙窑
- 173 第二十一章 谁?
- 174 第二十二章 人骨白瓷案
- 175 第二十三章 凶宅
- 176 第二十四章 黄皮子
- 177 第二十五章 没有骨头的尸体
- 178 第二十六章 封窑点火
- 179 第二十七章 致命龙窑
- 180 第二十八章 烧瓷人
- 181 第二十九章 瓷器大家
- 182 第三十章 下狱
- 183 第三十一章 交易
- 184 第三十二章 钟馗斩鬼图
- 185 第三十三章 白裙
- 186 第三十四章 画中人魅
- 187 第三十五章 印钮
- 188 第三十六章 落月斋
- 189 第三十七章 旱尸魃
- 190 第三十八章 龙五爷生擒旱尸魃
- 191 第三十九章 正午落月
- 192 第四十章 眼皮子底下杀人
- 193 第四十一章 暗中窥伺
- 194 第四十二章 黑衣夜行
- 195 第四十三章 凶手究竟是谁
- 196 第四十四章 伥小楼拿走的东西
- 197 第四十五章 水银灯
- 198 第四十六章 来去自如
- 199 第四十七章 证物间被盗
- 200 第四十八章 水银灯丢了
- 201 第四十九章 白矾
- 202 第五十章 疯瓷匠
- 203 第五十一章 什么才是巡捕房的职责所在
- 204 第五十二章 虎头铃铛
- 205 第五十三章 怪事连连
- 206 第五十四章 铃铛招鬼
- 207 第五十五章 郑三宝
- 208 第五十六章 杀人灭口
- 209 第五十七章 金刚钻
- 210 第五十八章 焗瓷匠
- 211 第五十九章 讨要水银灯
- 212 第六十章 请
- 213 第六十一章 火化郑三宝
- 214 第六十二章 百香阁
- 215 第六十三章 撒网
- 216 第六十四章 干了这碗酒咱们就是兄弟
- 217 第六十五章 史上最大阵仗
- 218 第六十六章 镜湖水怪
- 219 第六十七章 湖边尸骨
- 220 第六十八章 水怪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 221 第六十九章 不是水怪是什么
- 222 第七十章 日本人
- 223 第七十一章 水下的电报机
- 224 第七十二章 焗子
- 225 第七十三章 给烧瓷人留言
- 226 第七十四章 焗瓷
- 227 第七十六章 鬼市十三爷
- 228 第七十七章 藏身何处
- 229 第七十八章 算命
- 230 第七十九章 小木屋
- 231 第八十章 同归于尽
- 232 第八十一章 抓了人还想走?
- 233 第八十二章 解围
- 234 第八十三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 235 第八十四章 烧瓷人的真身
- 236 第八十五章 义和团十三兄弟
- 237 第八十六章 审问
- 238 第八十七章 十六号公馆
- 239 第八十八章 潜入日本商会
- 240 第八十九章 行动开始
- 241 第九十章 假?
- 242 第九十一章 野鸡哨子
- 243 第九十二章 军火
- 244 第九十三章 危机
- 245 第九十四章 青灯梅花
- 246 第九十五章 爆炸
- 247 第九十六章 别忘了这是谁的地盘
- 248 第九十七章 大结局·结案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章 河岸龙窑
第二十章 河岸龙窑
一听宋老伯这话,陈师傅当时就瞪起眼来了,连忙追问宋老伯,那个废弃的瓷窑究竟在何处。
宋老伯回忆了一下,抬手一指右河上游的方向,对陈师傅说道:“就在右河上游的河岸上,有一个荒废了几十年的龙窑。”
一听龙窑,陈师傅陡然皱眉,说右河这种地界上怎么会用龙窑这种瓷窑?
先前咱们说过,瓷窑分为很多种,最为常见的就是北方的馒头窑和江南的龙窑。这龙窑呢,依山而建沿着山势向上,最长可以绵延几十米,所以也叫长窑。
龙窑以其卧势似龙而得名,窑室分为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因为龙窑本身就是一个能够排烟的瓷窑,所以其中的窑室不设烟囱,故而又名蛇窑。
而咱们前文书中也提到了,龙窑多见于江南等地,在北方几乎是没有的,更何况右河两岸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供龙窑建势的陡坡,再怎么看建馒头窑都是右河地界上的不二之选,龙窑着实不划算。
“这龙窑难道没有人用吗?”陈师傅不解,问道。要知道,兴建一个瓷窑要花费的工夫可是不低,一般瓷匠是绝对不会放着一个瓷窑不用而去自己重建一个新的瓷窑的。
“那其实也不是他们想荒废的,”宋老伯往旁边的右河看去,对陈师傅解释道,“若不是当年那一场大水让右河改了道,淹了那龙窑,他们那些瓷匠也不会放着那瓷窑不用而去重新建一个瓷窑的。”
要说右河发大水改道的事儿,陈师傅还有点印象。
就是当年那场淹了玉指胡同的暴雨,一场暴雨不光是影响了玉指胡同,同样也让右河的水位一夜之间上涨了几十尺,涨高的水位淹了岸边的几亩田,而且还令右河上游改了一次道,直接淹了一个村子。
虽然说并没有造成什么伤亡,但也让右河在下游分出了数条支流,造福了附近几个村子,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几家欢喜几家愁吧。
而宋老伯所说的那个龙窑,就是在那次右河改道中,被右河给淹了,待河水退下去之后,整个龙窑仍旧是大半淹没在右河里头,只剩顶上的露出一个窑头。
因为这个龙窑都已经被淹了几十年了,现在的那些瓷匠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
宋老伯仰头寻思了片刻,回忆道:“就头两个月下暴雨的时候,右河又改了一次道,那龙窑现在应该是打从河水里出来了,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宋老伯所说的头两个月下的那场暴雨,应该就是陈师傅抓住草人张的那一场雨,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来算的话,跟烧瓷人正好吻合。
这可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陈师傅连忙追问道:“那您知不知道那龙窑现在是谁在用?”
宋老伯对瓷窑这些事情不甚了解,只是一挥手说道:“这个……荒着呢吧?老汉不知道,不过陈师傅你若是想去找那个荒废了的龙窑,老汉倒是可以带你去。”
因为考虑到宋老伯还要看着茶水摊子,所以陈师傅只是从宋老伯那里问了一下河岸龙窑的具体位置,谢过了宋老伯的茶水之后,便孤身往那河岸龙窑的方向去了。
河岸龙窑的位置在右河的一条已经快干了的支流上,原本陈师傅以为那个龙窑已经完全从河水中出来了,但是到了那边一看,却发现不然。
因为右河这次改道并没有让那条支流完全干涸,只是令水位下降了将近一丈的深度,露出了依仗河沿地势而建的龙窑的大半部分,陈师傅站在岸边估计,仍旧浸泡在河水里的部分应该不超过整条龙窑的三分之一。
可是这样一来,这条龙窑似乎就更不像是烧瓷人烧瓷的瓷窑了,虽然陈师傅不了解,但是感觉,瓷窑应该完全在水面上才能有办法烧瓷的吧?
不过出于谨慎,陈师傅还是稍稍往河沿上走了走,想要靠近一些,看个清楚。
要说这龙窑真不愧这个名字,隔着老远看并没有什么感觉,凑近了才感觉到这龙窑的壮观之处。
先前咱们说了,这龙窑依照地势而建,绵延数十米之余,好似一条苍龙俯卧,并因此而得名。而因为地势的缘故,龙窑的窑室也比寻常能见到的馒头窑要大了不少,陈师傅往旁边一站,竟然也感觉自己有些渺小,出现了一种身旁真的卧有一条冲天巨龙的错觉。
陈师傅抬手拍了拍龙窑的窑壁,只听到窑壁传回一种充满厚重感的声音,听上去这窑壁不薄啊……
而且,这龙窑在河水中浸泡了数十年之久,出水后竟然还能保持如此的坚固,不得不让陈师傅佩服当年筑此龙窑的工匠。
龙窑的窑头在靠近河岸的地方,这龙窑绵延数十米之长,想要得到烧制好了的瓷器,必然要从窑头进入到龙窑的内部,所以窑头虽然建的低矮,但是一弯腰也是能钻进去的。
陈师傅虽然觉得这个龙窑或许并不能用来作为烧瓷人烧瓷的瓷窑,但是保险起见进去看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正当陈师傅准备往河岸上走的时候,就在他前方不远处的瓷窑的一个侧开小烟囱引起了陈师傅的注意。
那是龙窑上为数不多的烟囱,因为龙窑一般用窑头排烟,所以一般少开,或者干脆不开烟囱,就算是开了烟囱也应该像陈师傅现在看到的这个一样,仅仅有人的巴掌长短,烟囱口直挺挺的冲着天空。
而这个烟囱之所以引起了陈师傅的注意,是因为烟囱口有一圈焦黑的痕迹,好像是刚被高温烘烤过一般。
陈师傅快步走上去,抬手在烟囱口擦了一下,竟然蹭下来了一层烟灰。
陈师傅看着手中黑乎乎的烟灰,大脑嗡的一声,脑袋上的七窍都好像贯通了一般。
如果烟囱上有烟灰的话,那就说明这个瓷窑在出水之后被人用来烧瓷过!
而能在这种地方烧瓷的人,还能有谁!
此时的河岸龙窑,几乎是一个带有箭头的路标,直接给陈师傅将面前的路指向了那个杀害十几个皇室宗亲的烧瓷人。
可还没等陈师傅从发现线索的震惊中走出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陈师傅的耳朵。
宋老伯回忆了一下,抬手一指右河上游的方向,对陈师傅说道:“就在右河上游的河岸上,有一个荒废了几十年的龙窑。”
一听龙窑,陈师傅陡然皱眉,说右河这种地界上怎么会用龙窑这种瓷窑?
先前咱们说过,瓷窑分为很多种,最为常见的就是北方的馒头窑和江南的龙窑。这龙窑呢,依山而建沿着山势向上,最长可以绵延几十米,所以也叫长窑。
龙窑以其卧势似龙而得名,窑室分为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因为龙窑本身就是一个能够排烟的瓷窑,所以其中的窑室不设烟囱,故而又名蛇窑。
而咱们前文书中也提到了,龙窑多见于江南等地,在北方几乎是没有的,更何况右河两岸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供龙窑建势的陡坡,再怎么看建馒头窑都是右河地界上的不二之选,龙窑着实不划算。
“这龙窑难道没有人用吗?”陈师傅不解,问道。要知道,兴建一个瓷窑要花费的工夫可是不低,一般瓷匠是绝对不会放着一个瓷窑不用而去自己重建一个新的瓷窑的。
“那其实也不是他们想荒废的,”宋老伯往旁边的右河看去,对陈师傅解释道,“若不是当年那一场大水让右河改了道,淹了那龙窑,他们那些瓷匠也不会放着那瓷窑不用而去重新建一个瓷窑的。”
要说右河发大水改道的事儿,陈师傅还有点印象。
就是当年那场淹了玉指胡同的暴雨,一场暴雨不光是影响了玉指胡同,同样也让右河的水位一夜之间上涨了几十尺,涨高的水位淹了岸边的几亩田,而且还令右河上游改了一次道,直接淹了一个村子。
虽然说并没有造成什么伤亡,但也让右河在下游分出了数条支流,造福了附近几个村子,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几家欢喜几家愁吧。
而宋老伯所说的那个龙窑,就是在那次右河改道中,被右河给淹了,待河水退下去之后,整个龙窑仍旧是大半淹没在右河里头,只剩顶上的露出一个窑头。
因为这个龙窑都已经被淹了几十年了,现在的那些瓷匠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
宋老伯仰头寻思了片刻,回忆道:“就头两个月下暴雨的时候,右河又改了一次道,那龙窑现在应该是打从河水里出来了,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宋老伯所说的头两个月下的那场暴雨,应该就是陈师傅抓住草人张的那一场雨,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来算的话,跟烧瓷人正好吻合。
这可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陈师傅连忙追问道:“那您知不知道那龙窑现在是谁在用?”
宋老伯对瓷窑这些事情不甚了解,只是一挥手说道:“这个……荒着呢吧?老汉不知道,不过陈师傅你若是想去找那个荒废了的龙窑,老汉倒是可以带你去。”
因为考虑到宋老伯还要看着茶水摊子,所以陈师傅只是从宋老伯那里问了一下河岸龙窑的具体位置,谢过了宋老伯的茶水之后,便孤身往那河岸龙窑的方向去了。
河岸龙窑的位置在右河的一条已经快干了的支流上,原本陈师傅以为那个龙窑已经完全从河水中出来了,但是到了那边一看,却发现不然。
因为右河这次改道并没有让那条支流完全干涸,只是令水位下降了将近一丈的深度,露出了依仗河沿地势而建的龙窑的大半部分,陈师傅站在岸边估计,仍旧浸泡在河水里的部分应该不超过整条龙窑的三分之一。
可是这样一来,这条龙窑似乎就更不像是烧瓷人烧瓷的瓷窑了,虽然陈师傅不了解,但是感觉,瓷窑应该完全在水面上才能有办法烧瓷的吧?
不过出于谨慎,陈师傅还是稍稍往河沿上走了走,想要靠近一些,看个清楚。
要说这龙窑真不愧这个名字,隔着老远看并没有什么感觉,凑近了才感觉到这龙窑的壮观之处。
先前咱们说了,这龙窑依照地势而建,绵延数十米之余,好似一条苍龙俯卧,并因此而得名。而因为地势的缘故,龙窑的窑室也比寻常能见到的馒头窑要大了不少,陈师傅往旁边一站,竟然也感觉自己有些渺小,出现了一种身旁真的卧有一条冲天巨龙的错觉。
陈师傅抬手拍了拍龙窑的窑壁,只听到窑壁传回一种充满厚重感的声音,听上去这窑壁不薄啊……
而且,这龙窑在河水中浸泡了数十年之久,出水后竟然还能保持如此的坚固,不得不让陈师傅佩服当年筑此龙窑的工匠。
龙窑的窑头在靠近河岸的地方,这龙窑绵延数十米之长,想要得到烧制好了的瓷器,必然要从窑头进入到龙窑的内部,所以窑头虽然建的低矮,但是一弯腰也是能钻进去的。
陈师傅虽然觉得这个龙窑或许并不能用来作为烧瓷人烧瓷的瓷窑,但是保险起见进去看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正当陈师傅准备往河岸上走的时候,就在他前方不远处的瓷窑的一个侧开小烟囱引起了陈师傅的注意。
那是龙窑上为数不多的烟囱,因为龙窑一般用窑头排烟,所以一般少开,或者干脆不开烟囱,就算是开了烟囱也应该像陈师傅现在看到的这个一样,仅仅有人的巴掌长短,烟囱口直挺挺的冲着天空。
而这个烟囱之所以引起了陈师傅的注意,是因为烟囱口有一圈焦黑的痕迹,好像是刚被高温烘烤过一般。
陈师傅快步走上去,抬手在烟囱口擦了一下,竟然蹭下来了一层烟灰。
陈师傅看着手中黑乎乎的烟灰,大脑嗡的一声,脑袋上的七窍都好像贯通了一般。
如果烟囱上有烟灰的话,那就说明这个瓷窑在出水之后被人用来烧瓷过!
而能在这种地方烧瓷的人,还能有谁!
此时的河岸龙窑,几乎是一个带有箭头的路标,直接给陈师傅将面前的路指向了那个杀害十几个皇室宗亲的烧瓷人。
可还没等陈师傅从发现线索的震惊中走出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陈师傅的耳朵。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