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36 第634章 战
- 637 第635章 奇兵偷袭
- 638 第636章 一定要活着
- 639 第637章 不想离去
- 640 第一章
- 641 第638章 誓死效忠
- 642 第639章 老妇人
- 643 第33章
- 644 第640章 宋金议和
- 645 第641章 武器
- 646 第642章 两个儿子
- 647 第643章 杀掉
- 648 第644章 君子
- 649 第645章 竟然是他
- 650 第646章 我要去
- 651 第647章 宋国文化
- 652 第648章 温存
- 653 第649章 绿帽子
- 654 第650章 逃出生天
- 655 第651章 高兴
- 656 第652章 有人
- 657 第653章 死了
- 658 第654章 跑不了
- 659 第655章 死亡
- 660 第656章 是不是你
- 661 第657章 丫头
- 662 第658章 小鸟
- 663 第659章 我不吃
- 664 第660章 哭笑不得
- 665 第661章 奸细
- 666 第662章 烤兔子
- 667 第663章 败了
- 668 第664章躲避
- 669 第665章 被抓
- 670 第666章 谁来承受
- 671 第667章 布局
- 672 第668章 怕什么
- 673 第669章 不懂
- 674 第670章 滔天罪行
- 675 第671章 一败涂地
- 676 第672章 死而复生
- 677 第673章 怕你死了
- 678 第674章 下一个
- 679 第675章 主意
- 680 第70章
- 681 第676章 起事
- 682 第677章 预谋
- 683 第678章 女中豪杰
- 684 第679章 等他
- 685 第680章 不自重
- 686 第79章
- 687 第681章 军令
- 688 第81章
- 689 第682章 混乱
- 690 第683章 秦夫人
- 691 第684章 开心
- 692 第685章 拉拢
- 693 第686章 不会来
- 694 第687章 来访
- 695 第688章 憔悴
- 696 第689章 醉倒
- 697 第690章 鹏举
- 698 第691章 昏睡
- 699 第692章 将就
- 700 第693章 谋划
- 701 第694章 局势
- 702 第695章 人老色衰
- 703 第696章 一辈子
- 704 第697章 是不是
- 705 第698章 无法争辩
- 706 第699章 命令
- 707 第700章 多谢
- 708 第701章 赶走
- 709 第702章 来生必杀
- 710 第703章 碰面
- 711 第704章 鲁大哥
- 712 第705-706章 死心
- 713 第706章
- 714 第707章 茫然
- 715 第708章 做皇帝
- 716 第709章 自欺欺人
- 717 第710章 战斗
- 718 第711章 叛贼
- 719 第712章 救她
- 720 第713章 习惯
- 721 第714章 煎熬
- 722 第715章 选择
- 723 第716章 打架
- 724 第717章 滚开
- 725 第718章 陛下跑了
- 726 第719章 都是他的
- 727 第720章 跪下
- 728 第721章 喜酒
- 729 第722章 绝望
- 730 第723章 又跑了
- 731 第724章 计谋
- 732 第725章 相逢
- 733 第726章 回归 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642章 两个儿子
第642章 两个儿子
“真的么?是暗器么?”
秦大王大笑,一把将两个小玩意收到怀里:“也许,比暗器还厉害呢。”
吃了饭,陆文龙懂事地早早抓了小虎头去睡觉。
秦大王和花溶回到房间,花溶拿起那小玩意仔细看看,小玩意依旧磨损得很久了,仔细看,上面用一只铁耳环镶嵌着,一左一右,已经有些生锈了。
“丫头,你今日累了,早点休息吧。”
她凝视着秦大王的眼睛,里面已经有了很深的血丝,连续两三日开会,他已经非常倦怠了。但是,无论多么忙碌,他每晚都会陪着她陪着孩子们,一家人吃了晚饭,陪着她就寝。
“秦尚城,你也别太累着了。”
他哈哈一笑,这声音,太过温柔,仿佛已经在耳边念叨了一辈子了,也百听不厌。
他兴致勃勃地:“丫头,我一直在考虑,赵德基采取的显然是围而不该,等我们粮草断绝,自投罗网。但是,我们现在不妨主动出击。”
花溶闪动着眼睑:“如何个主动法?”
“既然四太子找上门来,送了这么个不咸不淡的礼物……”
就如一个客人,声明要送你礼物,却只写了个条子,写着“礼物”二字,那是画饼充饥。单凭这个小玩意就能吓退赵德基?
“四太子显然另有准备,但是,我们也不防好好准备准备……你想,赵德基最怕啥?”
“搜山捡海?”
“难道不是?他最怕的便是四太子。如果四太子到了海边,到了他的眼皮底下,你猜测,他会怎样?”
花溶想也不想:“他这个人,不是吓得屁滚尿流,就是要想方设法抓住四太子……”
“岂不正好?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
这倒也是。
只是,这一次,就连花溶也百思不得其解,四太子为何又跑到了南方?昔日他是因为有秦桧王君华作为据点,有大宋丞相的沿途死士保护,予取予求,风雨无阻,自然可以在宋国境内为所欲为,就连临安一战,他都能来去穿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是,这一次呢?
他扶植的最大的亲信已经彻底灰飞烟灭,他也彻底丧失了保护伞,不可能大规模地带着军队,他还凭什么在大宋境内来去自如?
莫非,他想把自己的头颅主动送给赵德基?
临安古道。
昨夜的一场小雨,彻底吹醒了料峭的春寒。卖花女郎的声音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
“卖花啰,卖花啰……”
“梅花、水仙、迎春花……来挑来选啊……”
……
熙熙攘攘的男女,来来往往的商贩,这个旖旎的城市,完全沉浸在一片春色里,春天,已经到了。
在一个专卖水仙花的摊子前,一个身穿白袍的男子停下,仔细地嗅着这种大蒜一般的植物开出的花朵。
但是,它不是大蒜,它种植在清水白石里,风姿卓绝,超然不群。
就连花也是风雅的。
这才是汉人口里的真正的风雅。
“大爷,买一盆花吧……”
卖花的小女孩红扑扑的小脸,满是期待:“您看,这水仙多好呀……”
他一怔,想起昔日,人家都叫的是“公子”!
衣衫不改旧时妆,却不经意间,已经变成了大爷。
从公子到大爷,难道只是岁月的变迁?
他不禁低下头,在水仙的清水白石里,看见自己的倒影,一张沧桑的脸,泯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除了个子稍高,再也没有任何足以引起别人注意的地方。
他反倒笑起来,觉得欣慰。
然后捧了一盆水仙就走。
长街的尽头,是一间非常清雅的小院落。大隐隐于市,这是他的落脚点,就在临安城里,却没有任何人知道。
所有人,都叫他“爷”。
武乞迈匆匆地进来,关了门,低声说:“爷,东西已经托人送去皇宫了。”
“能送到韦太后的手里?”
“能。”
他一笑,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
灰色的袍子,古旧的沉木椅子,窗明几净,春暖花开,一切都像早已熟悉,仿佛自己是这里的主人。
一杯香片,一盏茶香,虽非钧窑的茶盏,但是,古拙里,却真有那么一点子的雅兴。他端起来,喝了一口,热流浸入心底,这才慢慢放下,“好,你们随时把韦太后的消息带回来。”
“是。”
这时,忽然想起秦大王!
想起秦大王千里迢迢替自己送来的一大箱子“绿帽子”。
不料自己今日竟然是故技重施,只是送帽子的对象变了——变成了赵德基。
自己给他送来两个一半金人血统的私生弟弟。
赵德基收到会是怎样的表情?
韦太后回归后,为了遮丑,史官不惜大肆篡改,将她的年龄都改大了二十岁,变成了她被俘时已经是六旬老妪。如此,哪个男子会去蹂躏一个老太婆?
但是,韦太后此际都不到六旬年龄,还差得远。
她不但有洗衣院沦为军妓的不堪经历,更有两个金人儿子,铁证如山。
这对赵德基的杀伤力会如何他不知道,但是对于韦太后的杀伤力,却是绝对可以想象的。赵德基号称侍母至孝,所以,倒要看看这个孝子到底有多孝顺。
他哈哈大笑,又自言自语:“妈的,我怎么也变成秦大王这厮一般无耻了!”
殊不知,做无耻的人,真是比正人君子要爽多了。
太后的寝宫。
韦太后回归后,在寝宫设立了佛堂,天天念经拜佛,对外并不理会世事,对儿子的一切,也很少过问。因为在北国洗衣院的惨痛经历,她变得非常胆小,就连其他妃嫔来请安,她一段时间,也非常惴惴不安。
但是,吴金奴和张莺莺还是坚持来请安。
久而久之,她对这两个儿媳妇,便逐渐滋生了信任和好感。一些话,也慢慢地愿意对她们说了。尤其是吴金奴,多年的宫廷生活,早已磨练成精,而且,见惯了陛下的无耻和刻薄嘴脸,反而稍微滋生了一丝慈悲的情怀。在宫里上下,更保持着一种大度的态度。韦太后回归,她不仅经常来请安,而且为了不让太后感到失落,更将自己娘家哥哥的女儿,主动做主嫁给韦太后娘家的兄弟,与之联姻。因此,在皇宫里,她已经成为太后最信任的人。
这一日,她正在佛堂念经小憩,一名宫女进来,拿着一样东西:“太后,这是有人叫奴婢转交给你的……”
韦太后慢慢睁开眼睛,但见宫女手里拿着一个不起眼的包裹。
“是什么?谁人转交的?”
“奴婢也不知道。今日御膳房的人出去取菜,人家叫她们转交的,说务必要送到太后手里。”
韦太后也不经意“打开看看吧。”
宫女打开包裹,韦太后脸色顿时变了,立即道:“快关上门。”
宫女从未见太后如此惊惶的脸色,立即关了门,远远地站在一边,惊慌地问:“太后,这是什么东西?”
韦太后拿起东西,双手微微颤抖。
那是两个荷包,已经很旧了。密密的针线,嬉水的小鸭子。那是自己给两个留在金国的儿子亲手绣的。
再多的屈辱,再多的痛苦,可是,他们也是自己的儿子,十月怀胎,朝夕相处,养成那么大。以前在皇宫的时候,生子赵德基,也是奶妈喂养;但是,那两个儿子,却是她亲自哺乳,就如一般的民间母亲,所以,对两个儿子的感情,其实还在赵德基之上。
她整日幽居深宫,足不出户,为的便是忘却,因为不敢在任何人面前流露出这种思念——那是充满屈辱的见证,徒惹人笑话罢了。
可是,到底是谁人送来这样的一份礼物?
她颤声问:“这是谁送的东西?到底是谁?人现在哪里?”
“送东西的人说,您看了就会知道。”
她急忙拆开荷包,但几次都打不开,手颤抖得厉害,好容易,终于拆开,里面是一张字条,写得四平八稳,仿佛出自什么贩夫走卒之手,毫无美感可言。
“太后,请下令赵德基速速退兵,不然,你的两个儿子就会送呈大宋天下臣民,让大家一睹当今天子两个金人血统私生弟的风采!”
她顿觉头晕眼花,身子摇摇欲坠。
“太后,太后……”
她身子一软就瘫坐在身后的椅子上,六神无主,扶着额头。
“陛下……陛下他现在在干什么?”
太后幽居深宫,不问世事,并不知道儿子已经跑去剿匪了。
“回太后,听说陛下偷偷出去剿匪了……”
“剿匪,他是天子,用得着御驾亲征么?什么土匪这么厉害?”
“听说是海盗。”
……
她更是慌张,紧紧地捂着额头,“快,叫吴娘子……快……不要惊动任何人……”
吴金奴正在辅导儿子念书,忽然听得太后急诏,立即便安顿了儿子来到佛堂。
屏退左右,吴金奴亲手关了门,发现很大不妙。
“太后……”
韦太后双手发抖,一见她,立刻如见了大救星,急忙将荷包和信纸递了上去。
吴金奴一看,立即什么都明白了。
尽管韦太后的经历,回来后,大家都只字不提,不闻不问,但是,一些小道消息多少也是知道的。
但是,当她真的被证实有了两个儿子,也还是令吴金奴极大的震撼。
“吴娘子,你说该怎么办?”
吴金奴冷静了一下,才问:“这是谁送来的?”
“不知道,谁都不知道那个送信的人。陛下去了哪里?”
吴金奴不得不如实禀报:“陛下去沿海剿匪了。”
“海盗?海盗关陛下什么事情?值得如此大动干戈?”
吴金奴苦笑一声:“太后有所不知。这个海盗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四太子搜山捡海,救了陛下一命的秦大王。”
“啊?既然如此,陛下为何去剿灭他们?”
秦大王大笑,一把将两个小玩意收到怀里:“也许,比暗器还厉害呢。”
吃了饭,陆文龙懂事地早早抓了小虎头去睡觉。
秦大王和花溶回到房间,花溶拿起那小玩意仔细看看,小玩意依旧磨损得很久了,仔细看,上面用一只铁耳环镶嵌着,一左一右,已经有些生锈了。
“丫头,你今日累了,早点休息吧。”
她凝视着秦大王的眼睛,里面已经有了很深的血丝,连续两三日开会,他已经非常倦怠了。但是,无论多么忙碌,他每晚都会陪着她陪着孩子们,一家人吃了晚饭,陪着她就寝。
“秦尚城,你也别太累着了。”
他哈哈一笑,这声音,太过温柔,仿佛已经在耳边念叨了一辈子了,也百听不厌。
他兴致勃勃地:“丫头,我一直在考虑,赵德基采取的显然是围而不该,等我们粮草断绝,自投罗网。但是,我们现在不妨主动出击。”
花溶闪动着眼睑:“如何个主动法?”
“既然四太子找上门来,送了这么个不咸不淡的礼物……”
就如一个客人,声明要送你礼物,却只写了个条子,写着“礼物”二字,那是画饼充饥。单凭这个小玩意就能吓退赵德基?
“四太子显然另有准备,但是,我们也不防好好准备准备……你想,赵德基最怕啥?”
“搜山捡海?”
“难道不是?他最怕的便是四太子。如果四太子到了海边,到了他的眼皮底下,你猜测,他会怎样?”
花溶想也不想:“他这个人,不是吓得屁滚尿流,就是要想方设法抓住四太子……”
“岂不正好?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
这倒也是。
只是,这一次,就连花溶也百思不得其解,四太子为何又跑到了南方?昔日他是因为有秦桧王君华作为据点,有大宋丞相的沿途死士保护,予取予求,风雨无阻,自然可以在宋国境内为所欲为,就连临安一战,他都能来去穿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是,这一次呢?
他扶植的最大的亲信已经彻底灰飞烟灭,他也彻底丧失了保护伞,不可能大规模地带着军队,他还凭什么在大宋境内来去自如?
莫非,他想把自己的头颅主动送给赵德基?
临安古道。
昨夜的一场小雨,彻底吹醒了料峭的春寒。卖花女郎的声音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
“卖花啰,卖花啰……”
“梅花、水仙、迎春花……来挑来选啊……”
……
熙熙攘攘的男女,来来往往的商贩,这个旖旎的城市,完全沉浸在一片春色里,春天,已经到了。
在一个专卖水仙花的摊子前,一个身穿白袍的男子停下,仔细地嗅着这种大蒜一般的植物开出的花朵。
但是,它不是大蒜,它种植在清水白石里,风姿卓绝,超然不群。
就连花也是风雅的。
这才是汉人口里的真正的风雅。
“大爷,买一盆花吧……”
卖花的小女孩红扑扑的小脸,满是期待:“您看,这水仙多好呀……”
他一怔,想起昔日,人家都叫的是“公子”!
衣衫不改旧时妆,却不经意间,已经变成了大爷。
从公子到大爷,难道只是岁月的变迁?
他不禁低下头,在水仙的清水白石里,看见自己的倒影,一张沧桑的脸,泯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除了个子稍高,再也没有任何足以引起别人注意的地方。
他反倒笑起来,觉得欣慰。
然后捧了一盆水仙就走。
长街的尽头,是一间非常清雅的小院落。大隐隐于市,这是他的落脚点,就在临安城里,却没有任何人知道。
所有人,都叫他“爷”。
武乞迈匆匆地进来,关了门,低声说:“爷,东西已经托人送去皇宫了。”
“能送到韦太后的手里?”
“能。”
他一笑,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
灰色的袍子,古旧的沉木椅子,窗明几净,春暖花开,一切都像早已熟悉,仿佛自己是这里的主人。
一杯香片,一盏茶香,虽非钧窑的茶盏,但是,古拙里,却真有那么一点子的雅兴。他端起来,喝了一口,热流浸入心底,这才慢慢放下,“好,你们随时把韦太后的消息带回来。”
“是。”
这时,忽然想起秦大王!
想起秦大王千里迢迢替自己送来的一大箱子“绿帽子”。
不料自己今日竟然是故技重施,只是送帽子的对象变了——变成了赵德基。
自己给他送来两个一半金人血统的私生弟弟。
赵德基收到会是怎样的表情?
韦太后回归后,为了遮丑,史官不惜大肆篡改,将她的年龄都改大了二十岁,变成了她被俘时已经是六旬老妪。如此,哪个男子会去蹂躏一个老太婆?
但是,韦太后此际都不到六旬年龄,还差得远。
她不但有洗衣院沦为军妓的不堪经历,更有两个金人儿子,铁证如山。
这对赵德基的杀伤力会如何他不知道,但是对于韦太后的杀伤力,却是绝对可以想象的。赵德基号称侍母至孝,所以,倒要看看这个孝子到底有多孝顺。
他哈哈大笑,又自言自语:“妈的,我怎么也变成秦大王这厮一般无耻了!”
殊不知,做无耻的人,真是比正人君子要爽多了。
太后的寝宫。
韦太后回归后,在寝宫设立了佛堂,天天念经拜佛,对外并不理会世事,对儿子的一切,也很少过问。因为在北国洗衣院的惨痛经历,她变得非常胆小,就连其他妃嫔来请安,她一段时间,也非常惴惴不安。
但是,吴金奴和张莺莺还是坚持来请安。
久而久之,她对这两个儿媳妇,便逐渐滋生了信任和好感。一些话,也慢慢地愿意对她们说了。尤其是吴金奴,多年的宫廷生活,早已磨练成精,而且,见惯了陛下的无耻和刻薄嘴脸,反而稍微滋生了一丝慈悲的情怀。在宫里上下,更保持着一种大度的态度。韦太后回归,她不仅经常来请安,而且为了不让太后感到失落,更将自己娘家哥哥的女儿,主动做主嫁给韦太后娘家的兄弟,与之联姻。因此,在皇宫里,她已经成为太后最信任的人。
这一日,她正在佛堂念经小憩,一名宫女进来,拿着一样东西:“太后,这是有人叫奴婢转交给你的……”
韦太后慢慢睁开眼睛,但见宫女手里拿着一个不起眼的包裹。
“是什么?谁人转交的?”
“奴婢也不知道。今日御膳房的人出去取菜,人家叫她们转交的,说务必要送到太后手里。”
韦太后也不经意“打开看看吧。”
宫女打开包裹,韦太后脸色顿时变了,立即道:“快关上门。”
宫女从未见太后如此惊惶的脸色,立即关了门,远远地站在一边,惊慌地问:“太后,这是什么东西?”
韦太后拿起东西,双手微微颤抖。
那是两个荷包,已经很旧了。密密的针线,嬉水的小鸭子。那是自己给两个留在金国的儿子亲手绣的。
再多的屈辱,再多的痛苦,可是,他们也是自己的儿子,十月怀胎,朝夕相处,养成那么大。以前在皇宫的时候,生子赵德基,也是奶妈喂养;但是,那两个儿子,却是她亲自哺乳,就如一般的民间母亲,所以,对两个儿子的感情,其实还在赵德基之上。
她整日幽居深宫,足不出户,为的便是忘却,因为不敢在任何人面前流露出这种思念——那是充满屈辱的见证,徒惹人笑话罢了。
可是,到底是谁人送来这样的一份礼物?
她颤声问:“这是谁送的东西?到底是谁?人现在哪里?”
“送东西的人说,您看了就会知道。”
她急忙拆开荷包,但几次都打不开,手颤抖得厉害,好容易,终于拆开,里面是一张字条,写得四平八稳,仿佛出自什么贩夫走卒之手,毫无美感可言。
“太后,请下令赵德基速速退兵,不然,你的两个儿子就会送呈大宋天下臣民,让大家一睹当今天子两个金人血统私生弟的风采!”
她顿觉头晕眼花,身子摇摇欲坠。
“太后,太后……”
她身子一软就瘫坐在身后的椅子上,六神无主,扶着额头。
“陛下……陛下他现在在干什么?”
太后幽居深宫,不问世事,并不知道儿子已经跑去剿匪了。
“回太后,听说陛下偷偷出去剿匪了……”
“剿匪,他是天子,用得着御驾亲征么?什么土匪这么厉害?”
“听说是海盗。”
……
她更是慌张,紧紧地捂着额头,“快,叫吴娘子……快……不要惊动任何人……”
吴金奴正在辅导儿子念书,忽然听得太后急诏,立即便安顿了儿子来到佛堂。
屏退左右,吴金奴亲手关了门,发现很大不妙。
“太后……”
韦太后双手发抖,一见她,立刻如见了大救星,急忙将荷包和信纸递了上去。
吴金奴一看,立即什么都明白了。
尽管韦太后的经历,回来后,大家都只字不提,不闻不问,但是,一些小道消息多少也是知道的。
但是,当她真的被证实有了两个儿子,也还是令吴金奴极大的震撼。
“吴娘子,你说该怎么办?”
吴金奴冷静了一下,才问:“这是谁送来的?”
“不知道,谁都不知道那个送信的人。陛下去了哪里?”
吴金奴不得不如实禀报:“陛下去沿海剿匪了。”
“海盗?海盗关陛下什么事情?值得如此大动干戈?”
吴金奴苦笑一声:“太后有所不知。这个海盗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四太子搜山捡海,救了陛下一命的秦大王。”
“啊?既然如此,陛下为何去剿灭他们?”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