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79 第三七八章 最坏的结果
- 380 第三七九章 随时弄死你信不信?
- 381 第三八零章 雪豹突击队
- 382 第三八一章 噤声!有情况!
- 383 第三八二章 这很不正常
- 384 第三八三章 是什么人敢大逆不道?
- 385 第三八九章 该死的老鼠
- 386 第三九零章 前所未有的挑战
- 387 第三八六章 胜则生,败则死
- 388 第三八七章 美国人是集体犯傻了么?
- 389 第三八八章 铁火对人海(1)
- 390 第三八九章 铁火对人海(2)
- 391 第三九零章 铁火对人海(3)
- 392 第三九一章 伯恩赛德的杀手锏
- 393 第三九二章 谁说皇帝就不许上阵厮杀?
- 394 第三九三章 镇定压倒一切
- 395 第三九四章 这打的什么仗?
- 396 第三九五章 狂冲猛打
- 397 第三九六章 该轮到我进攻了!
- 398 第三九七章 终于崩溃了
- 399 第三九八章 竟然只是为了感冒药?
- 400 第三九九章 仁义之师
- 401 第四零零章 精兵简政
- 402 第四零一章 赶紧跟中国人停战吧
- 403 第四零二章 领土这东西,关键看谁的拳头大
- 404 第四零三章 这只是暂时的退让!
- 405 第四零四章 伐木还债
- 406 第四零五章 蒲安臣的见闻(一)
- 407 第四零六章 蒲安臣的见闻(二)
- 408 第四零七章 蒲安臣的见闻(三)
- 409 第四零八章 蒲安臣的见闻(四)
- 410 第四零九章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
- 411 第四一零章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 412 第四一一章 把太平洋变成内洋
- 413 第四一二章 卖国贼与爱国者
- 414 第四一三章 举国皆庆
- 415 第四一四章 最需要的是加大移民力度
- 416 第四一五章 给他们一个希望
- 417 第四一六章 现在不是撤军的时候
- 418 第四一七章 您说得对,总统阁下
- 419 第四一八章 联盟军的突然进攻
- 420 第四一九章 巴尔的摩大转折
- 421 第四二零章 必须守住两个月
- 422 第四二一章 先打一下看看
- 423 第四二二章 林肯的空城计
- 424 第四二三章 赶紧撤回来
- 425 第四二四章 试一试也好
- 426 第四二五章 我们已经快要破产了
- 427 第四二六章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 428 第四二七章 这次美国之旅差不多也该结束了
- 429 第四二八章 苏荷的野望
- 430 第四二九章 活着,才有希望
- 431 第四三零章 你们要相信组织
- 432 第四三一章 自救会与乔治老爹
- 433 第四三二章 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
- 434 第四三三章 被人当枪用的出头鸟
- 435 第四三四章 做双面间谍
- 436 第四三五章 因为不符合当权者的利益
- 437 第四三六章 扑朔迷离的暗箭
- 438 第四三七章 疑神疑鬼?
- 439 第四三八章 孟菲斯会谈(一)
- 440 第四三九章 孟菲斯会谈(二)
- 441 第四四零章 孟菲斯会谈(三)
- 442 第四四一章 孟菲斯会谈(四)
- 443 第四四二章 约瑟夫的私心
- 444 第四四三章 你是想让我扶持你
- 445 第四四四章 缺钱不缺人
- 446 第四四五章 这么做,真的值得么?
- 447 第四四六章 为了未来的石油
- 448 第四四七章 开凿巴拿马运河?
- 449 第四四八章 曲线救国的约瑟夫
- 450 第四四九章 撤兵孟菲斯
- 451 第四五零章 俘虏暴动
- 452 第四五一章 表面公正
- 453 第四五二章 认清现状
- 454 第四五三章 帮你看场子
- 455 第四五四章 到底该留谁
- 456 第四五五章 你想不想当王?
- 457 第四五六章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 458 第四五七章 独裁是国情的需要
- 459 第四五八章 意想不到的说客
- 460 第四五九章 狂吹唯武器论
- 461 第四六零章 跟南方佬谈和吧
- 462 第四六一章 后发制人
- 463 整改中,稍后恢复更新
- 464 第四六二章 美国洋鬼子有啥好羡慕的
- 465 第四六三章 加强操练与无为新政
- 466 第四六四章 请罪邀功的首相大人
- 467 第四六五章 疑心病
- 468 第四六六章 让人惊喜的第二代理人
- 469 第四六七章 特别上心的红颜知己
- 470 第四六八章 但愿只是我多虑了
- 471 第四六九章 敲山震虎
- 472 第四七零章 刷存在感的皇帝
- 473 第四七一章 别有所图?
- 474 第四七二章 新奥尔良中租界
- 475 第四七三章 抛砖引玉
- 476 第四七四章 高俊杰的机遇
- 477 第四七五章 陛下果然与众不同
- 478 第四七六章 我就不讲理了!
- 479 第四七七章 搁置争议,以拖待变
- 480 第四七八章 双喜临门
- 481 第四七九章 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
- 482 第四八零章 彭玉麟的机会
- 483 第四八一章 欺敌与疲敌
- 484 第四八二章 全歼彭伯顿军团
- 485 第四八三章 倒打一耙下台阶
- 486 第四八四章 同一个说辞
- 487 第八五章 达成了意向协议
- 488 第四八六章 顺水推舟
- 489 第四八七章 色厉内荏的家伙
- 490 第四八八章 乔治*戈登*米德的军营假期
- 491 第四八九章 全面停战?跟联盟军?
- 492 请假两天,12月3号恢复更新
- 493 第四八八章乔 乔治*戈登*米德的军营假期
- 494 第四九零章 中国人在逼我们停战
- 495 第四九一章 林肯的新想法
- 496 第四九二章 白头鹰计划
- 497 第四九三章 林肯发疯了?
- 498 第四九四章 好厉害的林肯!
- 499 第四九五章 现在你明白我的决心了么?
- 500 第四九六章 戴维斯的纠结
- 501 大家元旦快乐,明天恢复更新
- 502 第四九四章 好厉害的林肯!
- 503 第四九五章 现在你明白我的决心了么?
- 504 第四九六章 戴维斯的纠结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八八章 铁火对人海(1)
第三八八章 铁火对人海(1)
美国人并没有让防守方的远征军官兵等太久,呈品字型的包围圈一完成,仅仅休息了半天,也就是在第二天晚上八点钟的时候,就同时发起了进攻,是名副其实的夜袭。
对于美国人的首次进攻就能玩同时进攻这套把戏,让李永吉也感到有些吃惊,要知道同时多点进攻这个战术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不简单,尤其是没有无线电通联系统的美军,要玩同时多点进攻就更加不容易。
要知道,在没有无线电通联的情况下,所有的战术只能是提前安排好,一旦撒出去,指挥官就无法对下面的部队再进行细节性的指挥了,只能静等结果出来。
因此,像多点同时进攻这种战术,只能是提前制定好攻击方位,再通过对表,大家掐着时间玩同时进攻,只要有一方出错,无法按时进攻,这个战术就无法取得成功。
美军过来没多久就展开进攻,一进攻就玩起了同时多点进攻,这就让李永吉略感诧异,因为这可不是小规模的部队,那可是几十万大军!
所谓人过一万无边无沿,要想让一万人听话不出错都不容易,几十万大军就更不用提了。
因此,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同时让几十万人把这个同时多点攻击的战术玩好,那可真的是不简单,说明这支部队的基层军官相当给力,执行战术能力相当强悍,侧面说明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悍,也算是出乎了李永吉的意料。
与多点攻击这个战术相比,反倒是夜袭战术这一点。李永吉并不奇怪,或者说还在他的意料之中。
因为己方的火力优势是明摆着的,毕竟都是现代装备,就算不是21世纪的先进货色,那也是八十年代的标杆性武器。相反。美军的装备还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平,没有机枪,火枪也还是以前装滑膛枪为主,至于火炮,射程近,装填慢。数量也不多,就威胁性而言,还不如带刺刀的前装滑膛枪呢。
总之,美军相比于远征军,火力方面处于全面劣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打,最好的办法就是夜袭了。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火力占劣的一方要想跟火力占优的一方开打,最好的办法就是近战跟夜战,只有这两种战术,才能充分避开自己火力差的短板,让天平略微平衡一下。
李永吉身为一名从现代社会穿越过来的人,对这种战术是十分了解的。毕竟当年志愿军在朝鲜跟美国人开打的时候,可没少玩夜袭,现在的情况只不过是反过来而已。
所以说。他觉得美国人如果真的要跟自己开打,要是不傻的话,肯定要进行夜袭,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开己方的火力优势。
既然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李永吉自然不会对此漠视不管,实际上远征军在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夜战训练,尤其是夜间防守战。更是重中之重。
一开始,李永吉是想给部队大量配备夜视仪设备。就好像二十一世纪的美军那样,不过问了下价钱,他迅速就打消了这个计划,因为那不是一般的烧钱,完全不经济。
后来,经过跟张信达一番讨论,尤其是张信达询问过了专业人士之后,最终决定实行高低搭配的方针。
所谓高配,就是依旧购买一批夜视仪装备,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而是每个连配备一部微光夜视仪,当作基础指导性侦查装备,每个营多配备了一部红外夜视仪,团部则多配备一部大功率红外热像仪,再加上便携式无线电系统,从而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网络化侦查体系。
至于低配,那就是李永吉采购了大量探照灯,以及照明弹跟发射装置。探照灯既有大功率的2000瓦氙气探照灯,也有单人用的小型手电筒,再加上配备的柴油发电设备,把营地周围四百米范围搞的灯火通明是完全没问题的。
除了探照灯,还有照明弹,其中既有便携式的照明榴弹枪,也有用迫击炮发射的大型照明炮弹,既有普通的曳光式照明弹,也有伞式照明弹。
此外,为了给普通士兵提高夜间命中率,还专门给他们的枪支提供了夜间使用的曳光弹,这样一来,士兵在夜间的射击就能提高准确性,避免误伤。
实际演练过程中,往往是营地里面灯火通明,灯光照射范围之外,则设置装备了夜视仪设备的侦查暗哨,一旦侦查人员通过夜视装备发现可疑敌情,就会呼叫后方的炮兵,立刻向可疑方向发射照明弹确认。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层层设防状态,也就是四百米内依靠大大小小的探照灯照明,四百米到一公里范围内,则依靠装备了夜视仪装备的侦察部队以及照明弹。
理论上说,只要探照灯跟照明弹足够多,配备了夜视仪设备的侦察部队认真负责不偷懒,能够提前侦查到敌情,那么敌人想要依靠夜袭偷袭,基本不太可能,只能硬来,变偷袭为强攻。
这个让自己发光发亮的战术,是建立在己方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基础上,只有己方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才可以玩这种让自己灯火通明的方法,如果美军在这个时候拥有超视距的火炮,那中国人这样做纯粹是个大靶子,只能招来轰炸。
但很可惜,美国人没有射程太远的火炮,因为美军的那些滑膛炮一旦超过一公里,准头基本就没有了,且一旦开炮,也就失去了隐蔽性。
再说了,美国人很清楚,要想玩炮,他们根本玩不起,因为中国人的炮火射程比他们远,打的比他们准,射速比他们快,威力也比他们大。要是他们敢开炮,很快就能招来中国人的反击炮火,美国人的火炮可不是轻便东西,是无法在短期内转移火炮躲避攻击的,所以这种远距离炮轰的战术是无法用在远征军身上的。他们要想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玩人海战术,玩步兵攻击。
事实证明,李永吉的预料没有错,美国人的确在夜间发动了同时进攻,而且是没有炮击的夜间偷袭。甚至为了减少被发现的概率,美国人居然也学会了伪装。
简单说,就是美国人在衣服外面披上了一层白布,表面看起来跟雪地里的颜色一样,乍一看去真的很难发现。然后人人口中咬着木棒,小心翼翼的向灯火通明的中国人阵地摸去。
但很可惜,他们的这些伪装根本没用,虽然夜间视线不好,但远征军的营地灯火通明,到处都有大功率探照灯在来回扫射,这还不算,在营地外500米到1.5公里范围内。还有不少装备了夜视仪的侦察部队,也就是雪豹突击队成员,他们也都尽心尽责的侦查周围的动向.
很快。侦察部队就发现了敌情,因为那些披着伪装网的美军士兵是无法掩饰住自身热量的,这种情况根本瞒不住红外夜视仪加微光夜视仪的双层侦查,立刻就暴露了敌情。
由于之前囤积了大量弹药,远征军在火力投射方面相当奢侈,所以前方侦察员一旦发现了敌情。立刻就通过报话机向后方呼叫,之后呢。后方的炮兵就会根据前方侦察员提供的口述信息,外加提前标定的网格化射击点。向侦察员提供的方向发射伞式照明炮弹。
一瞬间,远征军营地周围亮起了上百个徐徐降落的小太阳,一下就把周围的情况给看个清清楚楚,这下子,别说前方隐蔽的侦察员暗哨了,就连后方的普通远征军官兵,也能通过肉眼或者普通望远镜把附近情况看的清清楚楚。
这一看清楚,立刻就让观测者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在视线所及,到处都是人头涌动,感觉四面八方都是数之不尽敌人,简直能让人有一种密集恐惧症。
之所以让中国人感到周围的美国人无边无际,是因为伯恩赛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数优势,不过他不是随意的进行人海冲锋,而是在经过分析过后,为了避免进攻过程中出现大量伤亡,所以安排了波浪线式的层次化攻击。
简单说,伯恩赛德把攻击部队分成几个批次,前几个批次的部队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火力,说白了就是炮灰部队,但炮灰也不能随意牺牲,因此第一批攻击波是呈现款正面的散兵式突击。
也就是说,第一波的攻击部队中,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距离都很大,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中国人的火力给杀伤,让他们在冲锋的路上就遭到大量损失。
换言之,这第一波部队只是吸引中国人火力的,只要中国人的火力被吸引了,第二波第三波就会立刻出发,寻隙冲进中国人的营地,与中国人短兵相接。
也正因为是搞宽正面的散兵突击,加上又是晚上,视线不好,所以就造成了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敌人的假象,这其实跟风声鹤唳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在黑暗的视线所无法看到的地方,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后面有更多的士兵,从而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而这也是夜袭的一种附加属性,就是让人摸不透自己到底有多少人。
不过,中国人毕竟不是吃素的,在一开始的倒吸口凉气之后,很快就反应过来,因为距离过远,视线也不好,机枪什么的都无法开火,但这不妨碍火炮攻击。
所以紧接着下来的,就是劈头盖脸的各种火炮攻击,其中以63式107毫米火箭炮、60毫米迫击炮以及82毫米迫击炮这三种速射火炮为主,至于发射的炮弹种类,既有普通高爆弹,也有燃烧弹,炸的那叫一个昏天黑地,直接在敌人攻来的方向来了个地毯式轰炸。
当然,这里的地毯式轰炸,跟真正意义上的地毯式轰炸还有所区别,毕竟远征军的火力密度不可能达到二十世纪末美军的标准,然而,虽然无法跟二十世纪末美军的标准相提并论,可在这个时代也是相当恐怖的。
尤其是第一波炮击,因为有火箭炮的加入,所以达到了平均一秒钟20发炮弹的投射量,虽然大都不是什么大口径炮弹,但因其都是高爆弹,美军士兵也缺乏应付这种高爆炮弹加燃烧弹的应对措施,所造成的杀伤力却相当恐怖。
只是五分钟的时间,远征军就发射了六千多发各类型炮弹,打的周边一片狼藉,虽然还不知道实际给美军造成了多少伤亡,但根据第二波照明弹的侦查,恐怕伤亡不会小。
然而,面对这种打击,美国人的攻击势头只是暂停了三分钟,三分钟后,就陆续重新发起了攻击,而且这一次的美国人直接抛弃了闷声偷袭的打算,直接改成了强攻,所有人高声呼喊“呼啦”的口号,挺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向中国人的阵地进行了快速突击。
美国人之所以能转变这么快,是因为这是伯恩赛德事先制定的第二个突击战术。
当初伯恩赛德设想过,一旦偷袭不成被发现,就立刻改偷袭为强攻,所有人都必须高呼口号,以最快的速度冲击,什么都不要管,只要能冲到中国人的阵地上就算。
而那些年轻的基层军官则很好的贯彻了这个思想,在偷袭遭受的猛烈打击之后,他们不但不后退,反而激发了热血,然后以那些年轻的基层军官为骨干,带领自己的部队发动了自发式的强行攻击,而这种气氛迅速感染了周围的人,最终形成了全军强攻。
此时的美国人,冲锋的时候都是高喊口号的,他们的口号就是介于呼啦与赫拉之间,这个口号相当有冲击力,往往一喊这个口号,就证明是要进行决死冲击了。
这一波攻击的人足有四万多人,这么多人一起高喊“呼啦”,声势浩大,的确有一股排山倒海的冲击力,再加上后面的黑暗当背景,就连作战经验丰富的中国远征军士兵,也被这股气势冲的呼吸一窒。
好在,这批远征军士兵毕竟经验丰富,加上对自己的武器相当有信心,又是常胜不败之军,心底里也有一股子傲气,因此看到这种好像从黑暗中源源不断跳出来的,好像排山倒海一样的进攻浪潮,很快就反应过来。
在各自带队长官的催促与叫骂下,加上为了排除心底的恐惧,阵地里的中国人也开始了针锋相对的嗷嗷大叫,只不过有些参差不齐,有喊杀的,有喊万胜的,然后大家也不管自己武器的有效射程不有效射程了,只要能开火的,都开始向那片被照明弹照亮的地方扫射过去。
只是一瞬间,整个远征军的阵地上枪炮齐鸣,配合美国人漫山遍野的呼啦冲锋声,正式上演了一幕惨烈至极的钢弹对肉弹,铁火对人海的夜间攻防大战。(未完待续)
对于美国人的首次进攻就能玩同时进攻这套把戏,让李永吉也感到有些吃惊,要知道同时多点进攻这个战术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不简单,尤其是没有无线电通联系统的美军,要玩同时多点进攻就更加不容易。
要知道,在没有无线电通联的情况下,所有的战术只能是提前安排好,一旦撒出去,指挥官就无法对下面的部队再进行细节性的指挥了,只能静等结果出来。
因此,像多点同时进攻这种战术,只能是提前制定好攻击方位,再通过对表,大家掐着时间玩同时进攻,只要有一方出错,无法按时进攻,这个战术就无法取得成功。
美军过来没多久就展开进攻,一进攻就玩起了同时多点进攻,这就让李永吉略感诧异,因为这可不是小规模的部队,那可是几十万大军!
所谓人过一万无边无沿,要想让一万人听话不出错都不容易,几十万大军就更不用提了。
因此,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同时让几十万人把这个同时多点攻击的战术玩好,那可真的是不简单,说明这支部队的基层军官相当给力,执行战术能力相当强悍,侧面说明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悍,也算是出乎了李永吉的意料。
与多点攻击这个战术相比,反倒是夜袭战术这一点。李永吉并不奇怪,或者说还在他的意料之中。
因为己方的火力优势是明摆着的,毕竟都是现代装备,就算不是21世纪的先进货色,那也是八十年代的标杆性武器。相反。美军的装备还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平,没有机枪,火枪也还是以前装滑膛枪为主,至于火炮,射程近,装填慢。数量也不多,就威胁性而言,还不如带刺刀的前装滑膛枪呢。
总之,美军相比于远征军,火力方面处于全面劣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打,最好的办法就是夜袭了。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火力占劣的一方要想跟火力占优的一方开打,最好的办法就是近战跟夜战,只有这两种战术,才能充分避开自己火力差的短板,让天平略微平衡一下。
李永吉身为一名从现代社会穿越过来的人,对这种战术是十分了解的。毕竟当年志愿军在朝鲜跟美国人开打的时候,可没少玩夜袭,现在的情况只不过是反过来而已。
所以说。他觉得美国人如果真的要跟自己开打,要是不傻的话,肯定要进行夜袭,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开己方的火力优势。
既然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李永吉自然不会对此漠视不管,实际上远征军在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夜战训练,尤其是夜间防守战。更是重中之重。
一开始,李永吉是想给部队大量配备夜视仪设备。就好像二十一世纪的美军那样,不过问了下价钱,他迅速就打消了这个计划,因为那不是一般的烧钱,完全不经济。
后来,经过跟张信达一番讨论,尤其是张信达询问过了专业人士之后,最终决定实行高低搭配的方针。
所谓高配,就是依旧购买一批夜视仪装备,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而是每个连配备一部微光夜视仪,当作基础指导性侦查装备,每个营多配备了一部红外夜视仪,团部则多配备一部大功率红外热像仪,再加上便携式无线电系统,从而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网络化侦查体系。
至于低配,那就是李永吉采购了大量探照灯,以及照明弹跟发射装置。探照灯既有大功率的2000瓦氙气探照灯,也有单人用的小型手电筒,再加上配备的柴油发电设备,把营地周围四百米范围搞的灯火通明是完全没问题的。
除了探照灯,还有照明弹,其中既有便携式的照明榴弹枪,也有用迫击炮发射的大型照明炮弹,既有普通的曳光式照明弹,也有伞式照明弹。
此外,为了给普通士兵提高夜间命中率,还专门给他们的枪支提供了夜间使用的曳光弹,这样一来,士兵在夜间的射击就能提高准确性,避免误伤。
实际演练过程中,往往是营地里面灯火通明,灯光照射范围之外,则设置装备了夜视仪设备的侦查暗哨,一旦侦查人员通过夜视装备发现可疑敌情,就会呼叫后方的炮兵,立刻向可疑方向发射照明弹确认。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层层设防状态,也就是四百米内依靠大大小小的探照灯照明,四百米到一公里范围内,则依靠装备了夜视仪装备的侦察部队以及照明弹。
理论上说,只要探照灯跟照明弹足够多,配备了夜视仪设备的侦察部队认真负责不偷懒,能够提前侦查到敌情,那么敌人想要依靠夜袭偷袭,基本不太可能,只能硬来,变偷袭为强攻。
这个让自己发光发亮的战术,是建立在己方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基础上,只有己方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才可以玩这种让自己灯火通明的方法,如果美军在这个时候拥有超视距的火炮,那中国人这样做纯粹是个大靶子,只能招来轰炸。
但很可惜,美国人没有射程太远的火炮,因为美军的那些滑膛炮一旦超过一公里,准头基本就没有了,且一旦开炮,也就失去了隐蔽性。
再说了,美国人很清楚,要想玩炮,他们根本玩不起,因为中国人的炮火射程比他们远,打的比他们准,射速比他们快,威力也比他们大。要是他们敢开炮,很快就能招来中国人的反击炮火,美国人的火炮可不是轻便东西,是无法在短期内转移火炮躲避攻击的,所以这种远距离炮轰的战术是无法用在远征军身上的。他们要想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玩人海战术,玩步兵攻击。
事实证明,李永吉的预料没有错,美国人的确在夜间发动了同时进攻,而且是没有炮击的夜间偷袭。甚至为了减少被发现的概率,美国人居然也学会了伪装。
简单说,就是美国人在衣服外面披上了一层白布,表面看起来跟雪地里的颜色一样,乍一看去真的很难发现。然后人人口中咬着木棒,小心翼翼的向灯火通明的中国人阵地摸去。
但很可惜,他们的这些伪装根本没用,虽然夜间视线不好,但远征军的营地灯火通明,到处都有大功率探照灯在来回扫射,这还不算,在营地外500米到1.5公里范围内。还有不少装备了夜视仪的侦察部队,也就是雪豹突击队成员,他们也都尽心尽责的侦查周围的动向.
很快。侦察部队就发现了敌情,因为那些披着伪装网的美军士兵是无法掩饰住自身热量的,这种情况根本瞒不住红外夜视仪加微光夜视仪的双层侦查,立刻就暴露了敌情。
由于之前囤积了大量弹药,远征军在火力投射方面相当奢侈,所以前方侦察员一旦发现了敌情。立刻就通过报话机向后方呼叫,之后呢。后方的炮兵就会根据前方侦察员提供的口述信息,外加提前标定的网格化射击点。向侦察员提供的方向发射伞式照明炮弹。
一瞬间,远征军营地周围亮起了上百个徐徐降落的小太阳,一下就把周围的情况给看个清清楚楚,这下子,别说前方隐蔽的侦察员暗哨了,就连后方的普通远征军官兵,也能通过肉眼或者普通望远镜把附近情况看的清清楚楚。
这一看清楚,立刻就让观测者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在视线所及,到处都是人头涌动,感觉四面八方都是数之不尽敌人,简直能让人有一种密集恐惧症。
之所以让中国人感到周围的美国人无边无际,是因为伯恩赛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数优势,不过他不是随意的进行人海冲锋,而是在经过分析过后,为了避免进攻过程中出现大量伤亡,所以安排了波浪线式的层次化攻击。
简单说,伯恩赛德把攻击部队分成几个批次,前几个批次的部队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火力,说白了就是炮灰部队,但炮灰也不能随意牺牲,因此第一批攻击波是呈现款正面的散兵式突击。
也就是说,第一波的攻击部队中,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距离都很大,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中国人的火力给杀伤,让他们在冲锋的路上就遭到大量损失。
换言之,这第一波部队只是吸引中国人火力的,只要中国人的火力被吸引了,第二波第三波就会立刻出发,寻隙冲进中国人的营地,与中国人短兵相接。
也正因为是搞宽正面的散兵突击,加上又是晚上,视线不好,所以就造成了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敌人的假象,这其实跟风声鹤唳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在黑暗的视线所无法看到的地方,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后面有更多的士兵,从而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而这也是夜袭的一种附加属性,就是让人摸不透自己到底有多少人。
不过,中国人毕竟不是吃素的,在一开始的倒吸口凉气之后,很快就反应过来,因为距离过远,视线也不好,机枪什么的都无法开火,但这不妨碍火炮攻击。
所以紧接着下来的,就是劈头盖脸的各种火炮攻击,其中以63式107毫米火箭炮、60毫米迫击炮以及82毫米迫击炮这三种速射火炮为主,至于发射的炮弹种类,既有普通高爆弹,也有燃烧弹,炸的那叫一个昏天黑地,直接在敌人攻来的方向来了个地毯式轰炸。
当然,这里的地毯式轰炸,跟真正意义上的地毯式轰炸还有所区别,毕竟远征军的火力密度不可能达到二十世纪末美军的标准,然而,虽然无法跟二十世纪末美军的标准相提并论,可在这个时代也是相当恐怖的。
尤其是第一波炮击,因为有火箭炮的加入,所以达到了平均一秒钟20发炮弹的投射量,虽然大都不是什么大口径炮弹,但因其都是高爆弹,美军士兵也缺乏应付这种高爆炮弹加燃烧弹的应对措施,所造成的杀伤力却相当恐怖。
只是五分钟的时间,远征军就发射了六千多发各类型炮弹,打的周边一片狼藉,虽然还不知道实际给美军造成了多少伤亡,但根据第二波照明弹的侦查,恐怕伤亡不会小。
然而,面对这种打击,美国人的攻击势头只是暂停了三分钟,三分钟后,就陆续重新发起了攻击,而且这一次的美国人直接抛弃了闷声偷袭的打算,直接改成了强攻,所有人高声呼喊“呼啦”的口号,挺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向中国人的阵地进行了快速突击。
美国人之所以能转变这么快,是因为这是伯恩赛德事先制定的第二个突击战术。
当初伯恩赛德设想过,一旦偷袭不成被发现,就立刻改偷袭为强攻,所有人都必须高呼口号,以最快的速度冲击,什么都不要管,只要能冲到中国人的阵地上就算。
而那些年轻的基层军官则很好的贯彻了这个思想,在偷袭遭受的猛烈打击之后,他们不但不后退,反而激发了热血,然后以那些年轻的基层军官为骨干,带领自己的部队发动了自发式的强行攻击,而这种气氛迅速感染了周围的人,最终形成了全军强攻。
此时的美国人,冲锋的时候都是高喊口号的,他们的口号就是介于呼啦与赫拉之间,这个口号相当有冲击力,往往一喊这个口号,就证明是要进行决死冲击了。
这一波攻击的人足有四万多人,这么多人一起高喊“呼啦”,声势浩大,的确有一股排山倒海的冲击力,再加上后面的黑暗当背景,就连作战经验丰富的中国远征军士兵,也被这股气势冲的呼吸一窒。
好在,这批远征军士兵毕竟经验丰富,加上对自己的武器相当有信心,又是常胜不败之军,心底里也有一股子傲气,因此看到这种好像从黑暗中源源不断跳出来的,好像排山倒海一样的进攻浪潮,很快就反应过来。
在各自带队长官的催促与叫骂下,加上为了排除心底的恐惧,阵地里的中国人也开始了针锋相对的嗷嗷大叫,只不过有些参差不齐,有喊杀的,有喊万胜的,然后大家也不管自己武器的有效射程不有效射程了,只要能开火的,都开始向那片被照明弹照亮的地方扫射过去。
只是一瞬间,整个远征军的阵地上枪炮齐鸣,配合美国人漫山遍野的呼啦冲锋声,正式上演了一幕惨烈至极的钢弹对肉弹,铁火对人海的夜间攻防大战。(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