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07 第四零六章 蒲安臣的见闻(二)
- 408 第四零七章 蒲安臣的见闻(三)
- 409 第四零八章 蒲安臣的见闻(四)
- 410 第四零九章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
- 411 第四一零章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 412 第四一一章 把太平洋变成内洋
- 413 第四一二章 卖国贼与爱国者
- 414 第四一三章 举国皆庆
- 415 第四一四章 最需要的是加大移民力度
- 416 第四一五章 给他们一个希望
- 417 第四一六章 现在不是撤军的时候
- 418 第四一七章 您说得对,总统阁下
- 419 第四一八章 联盟军的突然进攻
- 420 第四一九章 巴尔的摩大转折
- 421 第四二零章 必须守住两个月
- 422 第四二一章 先打一下看看
- 423 第四二二章 林肯的空城计
- 424 第四二三章 赶紧撤回来
- 425 第四二四章 试一试也好
- 426 第四二五章 我们已经快要破产了
- 427 第四二六章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 428 第四二七章 这次美国之旅差不多也该结束了
- 429 第四二八章 苏荷的野望
- 430 第四二九章 活着,才有希望
- 431 第四三零章 你们要相信组织
- 432 第四三一章 自救会与乔治老爹
- 433 第四三二章 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
- 434 第四三三章 被人当枪用的出头鸟
- 435 第四三四章 做双面间谍
- 436 第四三五章 因为不符合当权者的利益
- 437 第四三六章 扑朔迷离的暗箭
- 438 第四三七章 疑神疑鬼?
- 439 第四三八章 孟菲斯会谈(一)
- 440 第四三九章 孟菲斯会谈(二)
- 441 第四四零章 孟菲斯会谈(三)
- 442 第四四一章 孟菲斯会谈(四)
- 443 第四四二章 约瑟夫的私心
- 444 第四四三章 你是想让我扶持你
- 445 第四四四章 缺钱不缺人
- 446 第四四五章 这么做,真的值得么?
- 447 第四四六章 为了未来的石油
- 448 第四四七章 开凿巴拿马运河?
- 449 第四四八章 曲线救国的约瑟夫
- 450 第四四九章 撤兵孟菲斯
- 451 第四五零章 俘虏暴动
- 452 第四五一章 表面公正
- 453 第四五二章 认清现状
- 454 第四五三章 帮你看场子
- 455 第四五四章 到底该留谁
- 456 第四五五章 你想不想当王?
- 457 第四五六章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 458 第四五七章 独裁是国情的需要
- 459 第四五八章 意想不到的说客
- 460 第四五九章 狂吹唯武器论
- 461 第四六零章 跟南方佬谈和吧
- 462 第四六一章 后发制人
- 463 整改中,稍后恢复更新
- 464 第四六二章 美国洋鬼子有啥好羡慕的
- 465 第四六三章 加强操练与无为新政
- 466 第四六四章 请罪邀功的首相大人
- 467 第四六五章 疑心病
- 468 第四六六章 让人惊喜的第二代理人
- 469 第四六七章 特别上心的红颜知己
- 470 第四六八章 但愿只是我多虑了
- 471 第四六九章 敲山震虎
- 472 第四七零章 刷存在感的皇帝
- 473 第四七一章 别有所图?
- 474 第四七二章 新奥尔良中租界
- 475 第四七三章 抛砖引玉
- 476 第四七四章 高俊杰的机遇
- 477 第四七五章 陛下果然与众不同
- 478 第四七六章 我就不讲理了!
- 479 第四七七章 搁置争议,以拖待变
- 480 第四七八章 双喜临门
- 481 第四七九章 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
- 482 第四八零章 彭玉麟的机会
- 483 第四八一章 欺敌与疲敌
- 484 第四八二章 全歼彭伯顿军团
- 485 第四八三章 倒打一耙下台阶
- 486 第四八四章 同一个说辞
- 487 第八五章 达成了意向协议
- 488 第四八六章 顺水推舟
- 489 第四八七章 色厉内荏的家伙
- 490 第四八八章 乔治*戈登*米德的军营假期
- 491 第四八九章 全面停战?跟联盟军?
- 492 请假两天,12月3号恢复更新
- 493 第四八八章乔 乔治*戈登*米德的军营假期
- 494 第四九零章 中国人在逼我们停战
- 495 第四九一章 林肯的新想法
- 496 第四九二章 白头鹰计划
- 497 第四九三章 林肯发疯了?
- 498 第四九四章 好厉害的林肯!
- 499 第四九五章 现在你明白我的决心了么?
- 500 第四九六章 戴维斯的纠结
- 501 大家元旦快乐,明天恢复更新
- 502 第四九四章 好厉害的林肯!
- 503 第四九五章 现在你明白我的决心了么?
- 504 第四九六章 戴维斯的纠结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一六章 现在不是撤军的时候
第四一六章 现在不是撤军的时候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确定了以木材换取美军俘虏以及购买一批中国淘汰军火的协议后,蒲安臣这才急匆匆的赶回了华盛顿,再也不死赖在史密斯兰的军营不走了。
“这么快打发他走,真的好么?”苏荷还是有些于心不忍,“你明明知道,他回去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不能顺便帮他一下?”
“帮他?怎么帮?”
“比如说,你可以要求让他当中国大使,或者什么公使之类的,总之让他生活在中国的话,总好过回去送死吧。”苏荷轻轻的道,“这件事对你来说又不难,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
“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帮他?”李永吉道。
“因为他是个好人啊。”苏荷道,“他忠于自己的祖国跟人民,性格坚贞不屈,这样的人才,不是应该保存下来么?”
“是啊,他是个好人,也是个人才,而且忠于祖国跟人民,但就因为这样,我才不能帮他。”李永吉道,“这样的家伙满脑子都是忠于美利坚合众国的思想,很难改变,这样的人存在一天,对我们来说就是多一个威胁。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立场不同,如果这个家伙是中国人,哪怕他是满清朝的官呢,我也就试着劝降了,但他不同,他是不会真心臣服与我们的。
既然这样,那么他越有才能,对我们的威胁越大,所以早早送回去,让他们自己铲除掉这个人才,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哎。可惜了。”苏荷摇摇头。
“没啥好可惜的。”李永吉笑道,“美国人才济济,你这才看到多少?说真的,我还真嫉妒美国,哪怕打成这样了。也依然有那么多忧国忧民,敢于为了祖国付出一切的中产阶级。
相比而言,我们的中产阶级却大多数都是软骨头……当然,这一点早晚会改变的,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所以说,教育的投入是绝对不能放松的。”
“但也不能太过了。”苏荷笑道,“我知道加大教育力度是好事,不过我们不是已经把土地税当作教育补贴了么,您还要加大教育投入。要从海关税中扣除一部分补贴教育,这对我们的财政来说,压力相当的大,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是负债累累,是那种叫赤字财政了。”
“这个老沈啊。”李永吉摇摇头,“才能是不错,可惜还是有些过于保守,总是把做生意那套用在治国上。
当然。我承认,治国跟做生意其实是一回事儿,不过呢。治理国家是一个超级大生意,不能眼光短浅,必须把目光放长远,要做好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长线计划才行。
比如说教育吧,现在看来我们的确投入很大,比如适龄儿童减免学费。还有增加教师工资,加大师范学院建设等等。看起来都是花费不菲,甚至暂时来说有些得不偿失。但是十年之后,当那些在新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变成青年,大量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改变社会的一股新风,逐步扫荡原来的腐旧气息,并引导别人跟风学习,彻底改变社会风气。
只有这批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与大国沙文主义的年轻人成为社会主流,中华帝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打不垮的超级大国,换言之,现在的投入,要十年二十年后才能见到效果。
再说赤字财政问题吧,的确,是我刻意加大政府消费,甚至用向银行借债的方式来消费,可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刺激经济,让整个国家的运转速度更加健康高速。
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的政府债台高筑,且赤字数目年年增高,但也要看到,我们国内的经济也是一日千里,我们每年的税收也是节节增高,甚至是爆炸性增高。
虽然由于技术问题,我们的财政统计还不算精确,但初步估计,1863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85,财政总收入超过了1862年近两倍,且发展势头良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恐怕依然会维持在百分之百以上,甚至有可能冲击百分之两百。
这么好的经济形势下,那点财政赤字根本不算什么,相反,适当的财政赤字,可以加快经济运行,当国家整体经济都上去之后,财政收入自然就上来了。
更不用说,国务院借的钱,八成以上都是走我的私库,我自己这个大债主都不怕他花钱,他怕什么?”
的确,由于李永吉狂开金手指,又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刺激工商业发展,又是增加外贸出口,又是各种海外扩张等等。
有这么多利好的外部条件,加上中国正处在战乱后的恢复期,原先的经济基础也差,是个几乎没什么工业的农业国,但却在国家全力支持下进行工业化改革,且在这个工业化进程中,科技水平跟工艺水平都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所以说,在这种种利好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工业化,且刚刚起步的大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一点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哪怕速度快的有些离谱,说白了还是之前的基础太差,导致总数太小的缘故。
举个例子,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满清拥有四亿多人口,而当时满清的年财政收入才不过四千五百万两。
到了1859年,满清发展了那么久,又各种战时加税,年收入也没超过六千万两,而当时李永吉发展了也就半年,他的私人财团,收入早就破六千万两白银了。
1860年的时候,李永吉提前推翻满清,顺势登基称帝建立新朝,紧接着又灭了太平天国,几乎是把中国东南与东北一带最繁华的地方都收入囊中。之后。李永吉又通过自治区制度,把中西部大量土地收入怀中,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换言之,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动乱。进入了和平时期,就算地方还有些叛乱,但已经无足轻重。加上李永吉大兴土木,兴建新的城市圈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整体利好形势下。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当然了,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健全的评测能力,主要是严重缺乏人才,所以还无法详细统计gdp之类高大上的数据,因此只能先从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李永吉的私人财团的收入比来看。
因此。所谓的国家年度经济增长率,主要看的是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国库收入增长率,或者说是国家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
所谓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通俗的说,就是后一年的财政收入,减去前一年的财政收入。所得的差值再除以前一年的财政收入,这样的出来的数值,就是所谓年度财政增长率了。
一般来说。按照这个算法,年度财政增长率能保持百分之十相当不错了,要是能破百分之百,也就是破1的话,那说明后一年的年收入至少是前一年的一倍以上!
这还只是国库收入比,要是算李永吉的私人财团收入比。那数字更恐怖,收入增长率早就破了两百。也就是说后一年的收入是前一年收入的两倍多!
虽然这些数据只是财团自己的收入以及国家的财政收入,但由于原来的中华帝国基本没有工业。此时的工业几乎有九成都是李永吉自己的,所以这个数据也不算离谱,综合看的话,说成是国家gdp增长率也不能算错。
不过李永吉估计,这种经济增长率破百的情况,估计也就是这段起步阶段了,等过了这个起步阶段,以后再想有这么高的速度,恐怕就很难了。
另外,这种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的是疯狂增长的财政支出,可以说,正是因为李永吉的疯狂支出,才让经济增长维持了如此的高速。
要知道,从一开始的时候,李永吉就用土地税补贴教育,也就是说土地税虽然收上来,但国家是无法随意支出的,那都是专款专用。这么算起来,国库的主要收入,基本是通过各种诸如工商业的新增税种,比如奢侈税,以及日益庞大的海关税来维持的。
但问题是,早在李永吉登基建国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大兴土木,进行城市建设以及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了,建国之后,这类建设更是变本加厉,不但开始疏通从南京直达北京的运河航道,兴建各种高标准沥青公路,还开始进行了所谓大铁路计划。
所谓大铁路计划,第一步计划是用分段施工的方式,修通南京到北京的直达铁路,第二步就要同时修通从北京直达乌鲁木齐的铁路,以及从南京到防城港的铁路,至于第三步,则开始以这几条铁路为枢纽,尽可能的辐射蔓延,让全国所有大城市都通铁路。
也就是说,大铁路计划的第一步跟第二步,纯粹是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并非是经济角度考虑,所以短期内是很难收回成本的。
在大修路的同时,李永吉还开始同时建设北京、天津、南京、苏州、上海这五个重点的核心城市,进行所谓的大都市圈计划。在大都市计划中,会扩建这些城市,并依托这几个城市为核心点,向外辐射出去,进而形成一系列的新城市圈,带动当地的经济。
可想而知,不管是大修路计划,还是大都市圈计划,都是相当大的投入工程,别的不说,光是那总数已经达六百万的建筑工人大军,每月的花费就是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消耗的沙石、水泥、木材跟钢筋的价格了。
在这其中,大修路计划跟大都市圈计划,投资方面由政府以及李永吉私人一起负担,也就是说并非是李永吉自己掏钱,政府也要掏一半,就是这一半的钱,就让国家的财政一下出了个大黑洞,怎么堵也堵不住。
可以说。如果没有大修路跟大都市圈计划,只是养军养官,那么依靠倍增的财政收入,沈世明也不至于叫苦,但很明显的。大修路跟大都市圈计划都是吞钱的黑洞,怎么都不够,吞钱的数目越来越多,有逐步递增的趋势,且怎么看这个速度也超过了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正是因为这样,沈世明才忍不住了。不断的打电话过来,希望降低这两个计划的投入数额,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同时呢,还想方设法的从各个方面捞钱。就是为了让国家财政看起来能好一点,不要继续赤字下去。
按照沈世明的说法,现在的帝国财政,是年年都借钱,年年不够花,且这个欠债的窟窿越来越大,到现在为止,帝国已经欠债十六亿华元。折合十六亿两白银,其中八成都是去年一年中新增的欠债,而国家财政去年。也就是1863年的总收入,也不过4.8亿华元!
换言之,帝国每年欠债的数额是帝国财政年收入的近三倍,这不能不引起沈世明的重视。
毕竟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年欠债数目是年收入的三倍多,已经是相当不正常的情况了。如果不早一点加以遏止,长此以往。早晚有崩溃的时候。
“让他放心好了,这才多久。怕什么。”李永吉笑了笑,“实在不行,就加印钞票好了,反正我们的纸币经过这两年的运行,流通情况良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纸币,不再盲目崇拜银元了,适当的时候,增发一批纸币剪羊毛就是了,这有啥好怕的。”
对于增发纸币剪羊毛的理论,李永吉也曾跟苏荷私下里说过很多次,所以苏荷对此多少也能理解,所以这次并没有一惊一乍,而是觉得理所应当。
其实帝国的纸币化运动,早就开始了,甚至在1860年就已经开始推广了。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李永吉发行的纸币数目不算多,民众也不太认可,很多人都是拿到纸币后,第一时间就去附近的银行或者银号兑换成真正的银元才安心。
换言之,纸币一开始的发行,其实并不顺利,都是用强制的办法,也就是给公务员跟军人当工资,以及在政府采购以及皇家财团采购的过程中用只收取纸币的方式来推广,甚至在国际贸易的时候,也允许用纸币支付,而不再强制要求用黄金白银。
经过这么多时间,因为纸币的信誉良好,能够随时随地的通兑等价银元,加上纸币防伪措施做的好,别人根本无法作弊,时间一长,纸币的优越性全面压倒了沉重不便的银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尤其是那些跟铜币挂钩的小钱,也就是分、毛之类的毛票,更是因为轻便灵活,在普通民众中特别受欢迎,很多普通老百姓互相交易的时候,基本不再用麻烦的铜钱,而是改为各种小额纸币了。
也就是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纸币的信用已经建立起来,不但中国人爱用,很多外国人也喜欢用纸币,导致中国的华元纸币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货币了。
至此,华元纸币的身份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在这个时候适当发行纸币,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剪羊毛效果,能用适当的通胀,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掠夺外国人的收入,并刺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什么时候增发?增发多少呢?”苏荷问。
“我看,就现在吧,趁着《史密斯兰条约》的利好消息,悄悄增发一批纸币,还是相当不错的。”李永吉笑了笑,“一开始么,不用太多,增发个十亿元就差不多了,这笔款子,拿出一半用到开发新美洲身上,另外一半投入到国内修路建设上,你看如何?”
“妾身又不懂这些,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好了。”苏荷笑道。
“嗯,那就这么定了,回头你……不,我亲自给沈世明打电话确认。”李永吉道。
“这些问题都好说。”苏荷又问,“但我们什么时候撤军呢?既然停战条约都签了,总不能继续赖在这里不走吧?这里可是美国的土地。”
“撤军?嘿嘿,不必那么着急,”李永吉摸了摸苏荷的头发,“现在这河面的冰层还没完全融化,道路也依旧泥泞,现在着急走纯粹是自己找罪受,你看连那个蒲安臣都不急着让我们走,就是知道现在走不合适。
不过,就算河道顺畅了,我也不打算立刻走,现在不是撤军的时候,还是在这里多停留一段日子,好好的看戏吧。”
“看戏?”
“是的。”李永吉道,“这么多天了,南方佬跟英法联军再迟钝,应该也收到我们与美国停战的消息了,相信很快他们就会派出谈判代表,要求我们回复进攻,从而配合他们的大进攻计划,我们在这里不走,多少也能给他们一个交代。”
“交代,什么交代?”
“你笨啊!”李永吉没好气的道,“知道为啥之前让你签约?因为你是代表中华帝国跟美国停战。简单的说,那个条约签署了之后,中华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就结束战争态势了,但问题是,我们是雇佣军,其实不受这个国家间的停战条约制约的。”
“你是说,你想反悔,继续进攻美国?”
“不不不,当然不是,至少现在不是。”李永吉道,“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不属于国家军队,是私人雇佣军,不用遵从这个停战条约为理由,给南方联盟国还有英法联军一个交代,而我们在这里驻扎不走,也是给他们一个错觉,觉得我们会继续进攻美国。
这样一来,英法联军还有南方联盟国就会觉得我们依旧是一个强大的联盟,从而安心的发动他们的大进攻计划,跟美国人死磕。
相反,如果我们摆明了要撤退,那联盟军就算了,英法两国么,呵呵,恐怕就要打退堂鼓了,我可不能让英国人与法国人赚了便宜就走,怎么也得让他们付出点损失才行。”
“这个这个……”苏荷想了半天才转过弯,“总之,你的意思是,我们在这里停驻不走,是为了坑人,坑英国人法国人还有南方联盟军的人?”
“是的,是这个意思,当然,还有美国人。”李永吉眯了眯眼,“别忘了,我们跟他们还有个木材换俘虏跟兵器的协议呢,只需要留在这里就能赚钱,同时还能坑一下别人,何乐而不为呢?”(未完待续)
“这么快打发他走,真的好么?”苏荷还是有些于心不忍,“你明明知道,他回去后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不能顺便帮他一下?”
“帮他?怎么帮?”
“比如说,你可以要求让他当中国大使,或者什么公使之类的,总之让他生活在中国的话,总好过回去送死吧。”苏荷轻轻的道,“这件事对你来说又不难,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
“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帮他?”李永吉道。
“因为他是个好人啊。”苏荷道,“他忠于自己的祖国跟人民,性格坚贞不屈,这样的人才,不是应该保存下来么?”
“是啊,他是个好人,也是个人才,而且忠于祖国跟人民,但就因为这样,我才不能帮他。”李永吉道,“这样的家伙满脑子都是忠于美利坚合众国的思想,很难改变,这样的人存在一天,对我们来说就是多一个威胁。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立场不同,如果这个家伙是中国人,哪怕他是满清朝的官呢,我也就试着劝降了,但他不同,他是不会真心臣服与我们的。
既然这样,那么他越有才能,对我们的威胁越大,所以早早送回去,让他们自己铲除掉这个人才,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哎。可惜了。”苏荷摇摇头。
“没啥好可惜的。”李永吉笑道,“美国人才济济,你这才看到多少?说真的,我还真嫉妒美国,哪怕打成这样了。也依然有那么多忧国忧民,敢于为了祖国付出一切的中产阶级。
相比而言,我们的中产阶级却大多数都是软骨头……当然,这一点早晚会改变的,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所以说,教育的投入是绝对不能放松的。”
“但也不能太过了。”苏荷笑道,“我知道加大教育力度是好事,不过我们不是已经把土地税当作教育补贴了么,您还要加大教育投入。要从海关税中扣除一部分补贴教育,这对我们的财政来说,压力相当的大,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是负债累累,是那种叫赤字财政了。”
“这个老沈啊。”李永吉摇摇头,“才能是不错,可惜还是有些过于保守,总是把做生意那套用在治国上。
当然。我承认,治国跟做生意其实是一回事儿,不过呢。治理国家是一个超级大生意,不能眼光短浅,必须把目光放长远,要做好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长线计划才行。
比如说教育吧,现在看来我们的确投入很大,比如适龄儿童减免学费。还有增加教师工资,加大师范学院建设等等。看起来都是花费不菲,甚至暂时来说有些得不偿失。但是十年之后,当那些在新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变成青年,大量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就会成为改变社会的一股新风,逐步扫荡原来的腐旧气息,并引导别人跟风学习,彻底改变社会风气。
只有这批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与大国沙文主义的年轻人成为社会主流,中华帝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打不垮的超级大国,换言之,现在的投入,要十年二十年后才能见到效果。
再说赤字财政问题吧,的确,是我刻意加大政府消费,甚至用向银行借债的方式来消费,可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刺激经济,让整个国家的运转速度更加健康高速。
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的政府债台高筑,且赤字数目年年增高,但也要看到,我们国内的经济也是一日千里,我们每年的税收也是节节增高,甚至是爆炸性增高。
虽然由于技术问题,我们的财政统计还不算精确,但初步估计,1863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85,财政总收入超过了1862年近两倍,且发展势头良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恐怕依然会维持在百分之百以上,甚至有可能冲击百分之两百。
这么好的经济形势下,那点财政赤字根本不算什么,相反,适当的财政赤字,可以加快经济运行,当国家整体经济都上去之后,财政收入自然就上来了。
更不用说,国务院借的钱,八成以上都是走我的私库,我自己这个大债主都不怕他花钱,他怕什么?”
的确,由于李永吉狂开金手指,又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刺激工商业发展,又是增加外贸出口,又是各种海外扩张等等。
有这么多利好的外部条件,加上中国正处在战乱后的恢复期,原先的经济基础也差,是个几乎没什么工业的农业国,但却在国家全力支持下进行工业化改革,且在这个工业化进程中,科技水平跟工艺水平都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所以说,在这种种利好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工业化,且刚刚起步的大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一点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哪怕速度快的有些离谱,说白了还是之前的基础太差,导致总数太小的缘故。
举个例子,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满清拥有四亿多人口,而当时满清的年财政收入才不过四千五百万两。
到了1859年,满清发展了那么久,又各种战时加税,年收入也没超过六千万两,而当时李永吉发展了也就半年,他的私人财团,收入早就破六千万两白银了。
1860年的时候,李永吉提前推翻满清,顺势登基称帝建立新朝,紧接着又灭了太平天国,几乎是把中国东南与东北一带最繁华的地方都收入囊中。之后。李永吉又通过自治区制度,把中西部大量土地收入怀中,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换言之,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动乱。进入了和平时期,就算地方还有些叛乱,但已经无足轻重。加上李永吉大兴土木,兴建新的城市圈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整体利好形势下。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当然了,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健全的评测能力,主要是严重缺乏人才,所以还无法详细统计gdp之类高大上的数据,因此只能先从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李永吉的私人财团的收入比来看。
因此。所谓的国家年度经济增长率,主要看的是国家的财政收入,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国库收入增长率,或者说是国家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
所谓年度财政收入增长率,通俗的说,就是后一年的财政收入,减去前一年的财政收入。所得的差值再除以前一年的财政收入,这样的出来的数值,就是所谓年度财政增长率了。
一般来说。按照这个算法,年度财政增长率能保持百分之十相当不错了,要是能破百分之百,也就是破1的话,那说明后一年的年收入至少是前一年的一倍以上!
这还只是国库收入比,要是算李永吉的私人财团收入比。那数字更恐怖,收入增长率早就破了两百。也就是说后一年的收入是前一年收入的两倍多!
虽然这些数据只是财团自己的收入以及国家的财政收入,但由于原来的中华帝国基本没有工业。此时的工业几乎有九成都是李永吉自己的,所以这个数据也不算离谱,综合看的话,说成是国家gdp增长率也不能算错。
不过李永吉估计,这种经济增长率破百的情况,估计也就是这段起步阶段了,等过了这个起步阶段,以后再想有这么高的速度,恐怕就很难了。
另外,这种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的是疯狂增长的财政支出,可以说,正是因为李永吉的疯狂支出,才让经济增长维持了如此的高速。
要知道,从一开始的时候,李永吉就用土地税补贴教育,也就是说土地税虽然收上来,但国家是无法随意支出的,那都是专款专用。这么算起来,国库的主要收入,基本是通过各种诸如工商业的新增税种,比如奢侈税,以及日益庞大的海关税来维持的。
但问题是,早在李永吉登基建国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大兴土木,进行城市建设以及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了,建国之后,这类建设更是变本加厉,不但开始疏通从南京直达北京的运河航道,兴建各种高标准沥青公路,还开始进行了所谓大铁路计划。
所谓大铁路计划,第一步计划是用分段施工的方式,修通南京到北京的直达铁路,第二步就要同时修通从北京直达乌鲁木齐的铁路,以及从南京到防城港的铁路,至于第三步,则开始以这几条铁路为枢纽,尽可能的辐射蔓延,让全国所有大城市都通铁路。
也就是说,大铁路计划的第一步跟第二步,纯粹是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并非是经济角度考虑,所以短期内是很难收回成本的。
在大修路的同时,李永吉还开始同时建设北京、天津、南京、苏州、上海这五个重点的核心城市,进行所谓的大都市圈计划。在大都市计划中,会扩建这些城市,并依托这几个城市为核心点,向外辐射出去,进而形成一系列的新城市圈,带动当地的经济。
可想而知,不管是大修路计划,还是大都市圈计划,都是相当大的投入工程,别的不说,光是那总数已经达六百万的建筑工人大军,每月的花费就是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消耗的沙石、水泥、木材跟钢筋的价格了。
在这其中,大修路计划跟大都市圈计划,投资方面由政府以及李永吉私人一起负担,也就是说并非是李永吉自己掏钱,政府也要掏一半,就是这一半的钱,就让国家的财政一下出了个大黑洞,怎么堵也堵不住。
可以说。如果没有大修路跟大都市圈计划,只是养军养官,那么依靠倍增的财政收入,沈世明也不至于叫苦,但很明显的。大修路跟大都市圈计划都是吞钱的黑洞,怎么都不够,吞钱的数目越来越多,有逐步递增的趋势,且怎么看这个速度也超过了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正是因为这样,沈世明才忍不住了。不断的打电话过来,希望降低这两个计划的投入数额,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同时呢,还想方设法的从各个方面捞钱。就是为了让国家财政看起来能好一点,不要继续赤字下去。
按照沈世明的说法,现在的帝国财政,是年年都借钱,年年不够花,且这个欠债的窟窿越来越大,到现在为止,帝国已经欠债十六亿华元。折合十六亿两白银,其中八成都是去年一年中新增的欠债,而国家财政去年。也就是1863年的总收入,也不过4.8亿华元!
换言之,帝国每年欠债的数额是帝国财政年收入的近三倍,这不能不引起沈世明的重视。
毕竟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年欠债数目是年收入的三倍多,已经是相当不正常的情况了。如果不早一点加以遏止,长此以往。早晚有崩溃的时候。
“让他放心好了,这才多久。怕什么。”李永吉笑了笑,“实在不行,就加印钞票好了,反正我们的纸币经过这两年的运行,流通情况良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纸币,不再盲目崇拜银元了,适当的时候,增发一批纸币剪羊毛就是了,这有啥好怕的。”
对于增发纸币剪羊毛的理论,李永吉也曾跟苏荷私下里说过很多次,所以苏荷对此多少也能理解,所以这次并没有一惊一乍,而是觉得理所应当。
其实帝国的纸币化运动,早就开始了,甚至在1860年就已经开始推广了。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李永吉发行的纸币数目不算多,民众也不太认可,很多人都是拿到纸币后,第一时间就去附近的银行或者银号兑换成真正的银元才安心。
换言之,纸币一开始的发行,其实并不顺利,都是用强制的办法,也就是给公务员跟军人当工资,以及在政府采购以及皇家财团采购的过程中用只收取纸币的方式来推广,甚至在国际贸易的时候,也允许用纸币支付,而不再强制要求用黄金白银。
经过这么多时间,因为纸币的信誉良好,能够随时随地的通兑等价银元,加上纸币防伪措施做的好,别人根本无法作弊,时间一长,纸币的优越性全面压倒了沉重不便的银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尤其是那些跟铜币挂钩的小钱,也就是分、毛之类的毛票,更是因为轻便灵活,在普通民众中特别受欢迎,很多普通老百姓互相交易的时候,基本不再用麻烦的铜钱,而是改为各种小额纸币了。
也就是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纸币的信用已经建立起来,不但中国人爱用,很多外国人也喜欢用纸币,导致中国的华元纸币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货币了。
至此,华元纸币的身份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在这个时候适当发行纸币,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剪羊毛效果,能用适当的通胀,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掠夺外国人的收入,并刺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什么时候增发?增发多少呢?”苏荷问。
“我看,就现在吧,趁着《史密斯兰条约》的利好消息,悄悄增发一批纸币,还是相当不错的。”李永吉笑了笑,“一开始么,不用太多,增发个十亿元就差不多了,这笔款子,拿出一半用到开发新美洲身上,另外一半投入到国内修路建设上,你看如何?”
“妾身又不懂这些,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好了。”苏荷笑道。
“嗯,那就这么定了,回头你……不,我亲自给沈世明打电话确认。”李永吉道。
“这些问题都好说。”苏荷又问,“但我们什么时候撤军呢?既然停战条约都签了,总不能继续赖在这里不走吧?这里可是美国的土地。”
“撤军?嘿嘿,不必那么着急,”李永吉摸了摸苏荷的头发,“现在这河面的冰层还没完全融化,道路也依旧泥泞,现在着急走纯粹是自己找罪受,你看连那个蒲安臣都不急着让我们走,就是知道现在走不合适。
不过,就算河道顺畅了,我也不打算立刻走,现在不是撤军的时候,还是在这里多停留一段日子,好好的看戏吧。”
“看戏?”
“是的。”李永吉道,“这么多天了,南方佬跟英法联军再迟钝,应该也收到我们与美国停战的消息了,相信很快他们就会派出谈判代表,要求我们回复进攻,从而配合他们的大进攻计划,我们在这里不走,多少也能给他们一个交代。”
“交代,什么交代?”
“你笨啊!”李永吉没好气的道,“知道为啥之前让你签约?因为你是代表中华帝国跟美国停战。简单的说,那个条约签署了之后,中华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就结束战争态势了,但问题是,我们是雇佣军,其实不受这个国家间的停战条约制约的。”
“你是说,你想反悔,继续进攻美国?”
“不不不,当然不是,至少现在不是。”李永吉道,“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不属于国家军队,是私人雇佣军,不用遵从这个停战条约为理由,给南方联盟国还有英法联军一个交代,而我们在这里驻扎不走,也是给他们一个错觉,觉得我们会继续进攻美国。
这样一来,英法联军还有南方联盟国就会觉得我们依旧是一个强大的联盟,从而安心的发动他们的大进攻计划,跟美国人死磕。
相反,如果我们摆明了要撤退,那联盟军就算了,英法两国么,呵呵,恐怕就要打退堂鼓了,我可不能让英国人与法国人赚了便宜就走,怎么也得让他们付出点损失才行。”
“这个这个……”苏荷想了半天才转过弯,“总之,你的意思是,我们在这里停驻不走,是为了坑人,坑英国人法国人还有南方联盟军的人?”
“是的,是这个意思,当然,还有美国人。”李永吉眯了眯眼,“别忘了,我们跟他们还有个木材换俘虏跟兵器的协议呢,只需要留在这里就能赚钱,同时还能坑一下别人,何乐而不为呢?”(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