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57 157、第 157 章
- 158 158、第 158 章
- 159 159、第 159 章
- 160 160、第 160 章
- 161 161、第 161 章
- 162 162、第 162 章
- 163 163、第 163 章
- 164 164、第 164 章
- 165 165、第 165 章
- 166 166、第 166 章
- 167 167、第 167 章
- 168 168、第 168 章
- 169 169、第 169 章
- 170 170、第 170 章
- 171 171、第 171 章
- 172 172、第 172 章
- 173 173、第 173 章 番外 完
- 174 174、第 174 章
- 175 175、第 175 章
- 176 176、第 176 章
- 177 177、第 177 章
- 178 178、第 178 章
- 179 179、第 179 章
- 180 180、第 180 章
- 181 181、第 181 章
- 182 182、第 182 章
- 183 183、第 183 章
- 184 184、第 184 章
- 185 185、第 185 章
- 186 186、第 186 章
- 187 187、第 187 章
- 188 188、第 188 章
- 189 189、第 189 章
- 190 190、第 190 章
- 191 191、第 191 章
- 192 192、第 192 章
- 193 193、第 193 章
- 194 194、第 194 章
- 195 195、第 195 章
- 196 196、第 196 章
- 197 197、第 197 章
- 198 198、第 198 章
- 199 199、第 199 章
- 200 200、第 200 章
- 201 201、第 201 章
- 202 202、第 202 章
- 203 203、第 203 章
- 204 204、第 204 章
- 205 205、第 205 章
- 206 206、第 206 章
- 207 207、第 207 章
- 208 208、第 208 章
- 209 209、第 209 章
- 210 210、第 210 章 完
- 211 211、第 211 章
- 212 212、第 212 章
- 213 213、第 213 章
- 214 214、第 214 章
- 215 215、第 215 章
- 216 216、第 216 章
- 217 217、第 217 章
- 218 218、第 218 章
- 219 219、第 219 章
- 220 220、第 220 章
- 221 221、第 221 章
- 222 222、第 222 章
- 223 223、第 223 章
- 224 224、第 224 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167、第 167 章
167、第 167 章
赵晟想要儿子, 自然最就是和他一样是嫡子,倒不是他有多在嫡庶,而是外面的大臣, 天下人在。
他要不是嫡子,做太子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底气。
所接下来的时间赵晟基本上都在皇后宫中休息。
符皇后自然也是希望能够早日下嫡子,皇上这般她只有积极配合的份。一时间倒是帝后和谐。苗才人性子温婉,和苗太妃一样是个不争不抢的。符皇后看到曹太后和苗太妃的处模式, 又确定苗才人的人品过硬。是也和曹太后一样善待苗才人。
她们苗出过几任皇后对后宫中的事情也是有所解。就算是皇后也需要一些‘自己人’。就算不是为争宠也为能够在这深宫中有一个说说的朋友。
虽然符皇后这些年都是按照一国之母的规范培养的,赵祯甚至在定下太子妃的位置之后,专从后宫中挑皇的嬷嬷去教导她。
但是符皇后也不过十七八岁的年纪。
来到这天底下最富贵也最不自由的地方, 忐忑之心自然是不少的。有一个能说说的苗才人在,也是轻松很多。
至那位乔郡君,已经算是身处冷宫。
赵晟这边没有觉得一妻一妾少,只要皇后或者苗才人能顺利下皇子, 那后他的后宫少几个人完没有问题。毕竟养女人也是费钱的。
后宫的事情有符氏在, 赵晟也不再操心。
如今的朝堂, 文臣这一方有王安石,章惇, 富弼, 文彦博看着,赵晟的大半心力都放在军制改革上。
宋朝有精锐充作禁军的传统, 这些‘精锐’都驻守在都城的四周, 这一方面是赵宋夺得天下就是因为陈桥兵变,所精锐不敢放出去。二来也是怕死,总觉得有这些‘精锐’在,外的那些领就不会有什么不的心思。
赵晟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他是没有那种心虚感的, 这天下原本就是有能力者得之。
赵晟对这些精锐的处置就是放出去打仗。
用赵晟的来说就是他上的亲军都上战场打战,们这些‘精锐’怎么能免去。轮流这去,还有各地的剿匪也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否则他就裁撤掉那一路的驻军。反正军制改革中也有缩减各路厢军的一条。
如今的宋朝有十八路,不多不少,没有后来的二十几路,所赵晟只打算裁撤掉一两路。
还有就是军校的建设,赵晟也是很关心的。大宋朝其实不缺能打仗的军,但是中下层的军官的素质就让人堪忧。
所这军校要培养的是军队的中下层基石。这一点很重要,赵晟很重视。上到学校的选址,再到老师的寻找,课程的确定,赵晟都是亲自参与其中的。
武们也是没有想到官会这么在这个军校,亲自到一些老军中请他们出山不说,还自己掏钱原本的军校设计图扩大。
官重视武功的心思一目然。
“王公,官这般重视武,难道……”
台阁知政堂,基本上如今的台阁已经是改革派的天下,区别就是在王安石,章惇比较激进,而富弼,文彦博比较温和。而现在赵晟比较偏向温和派。
文彦博语气中很是有些担心,不管怎么样他都是文臣。文臣武两个集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在国朝从来都是文臣压倒武的。
但是官登基之后的连番动作让文臣集团很是心焦。他们几个也算是天下文人之首,自然不希望文臣的地位下降。
“官想要做的事情咱们都阻止不。”王安石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他虽然是文臣,但却没有对武有着文臣那样的鄙夷和打压,在他的心里,只要国朝能够国强民富。文臣武谁强谁弱都无所谓。
而且官说过,只有他里有足够强的兵权,才能让变法推行下去。
王安石知道历朝历代的变法之人基本上都没有下场。他是不怕的,但是官爱惜他,希望他再给他一些时间。变法的事情慢慢来,等到官有足够的底牌再加快速度。
王安石也不是不知道歹的人,自然是同。官说的先找一个地方作为试点推行新法,推行过程中的问题都罗列出来,然后慢慢的解决,再点带面。
王安石觉得可。
是到现在为止变法的动作都是温和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强兵法,裁军法都在慢慢的实行。但是他和官都知道这里面最难的变法是‘均田法’。而均田法的根本就是丈量土地。
如今国朝的土地兼并有多严重在底层做过官的王安石心知肚明。隐田的数量恐怕能吓死人。只是这样的行动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他知道,官也知道。
官的思很明显,文的不行就用武力。王安石甚至怀疑官心里早就已经有数,所一登基就组建四只亲军。
文彦博苦笑,他知道王安石这说的是一点都没有错。这位官和先帝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有着天差地别。杀伐果断的根本就不像是赵的君王。
祖宗规矩说是不能杀士大夫,他确实是没杀,但是却让韩五代之内都不准科举考试。这一次处置贪官污吏更是直接起刀落。他们都没有反应过来,皇城司就直接把人给杀。
按照道理讲官是不可这么做的,这样的政令怎么也要在中书省过一遍。可是一个‘藏匿御赐之,不敬君王,形同谋反’的罪名下达,他们也就没有办法。
“我们干自己的事情就,官心里有数。”王安石觉得有这样一个强势的君主在他们背后撑着也是一件幸事。
要是换成先帝,恐怕他们都已经去岭南安。
“是啊,我还记得官还是太子的时候,晏公就说过,官心性坚定,不会为外转移。”文彦博在赵晟还是太子的时候也是做过宰的。和这位监国的太子也多有接触。那个时候倒是没有觉察到这位太子的强势,只是觉得会比官更加威严一些。
只是哪想到那个时候的太子是在蛰伏啊。
“这样的君主不吗,官我们的信任同样不少。”没看到政事官都一股脑的交给知事堂吗。仁宗皇帝还要搞朝堂平衡呢。
文彦博无语,他也不是第一次入台阁,这一次进入内阁后的感觉和往都是不同的。官放权放的很彻底。除一些关乎国本的大事,基本上都由他们台阁几个人决定。
因为新法的实行他们公务繁忙,官体恤,每每都是由御厨房给他们送膳食。
“我也知道如今国朝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能急,不能急。”文彦博喃喃自语。
王安石没有理会,他知道不能急,官给他送来养的药丸子,吃一段时间他的身体很多。只要没有出什么大岔子,那官必然能长寿无极。用官的来说就是熬也能把这些伙熬死。
王安石之所能这般冷静,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知道赵晟心里对改革的规划。他不知道刚刚弱冠的官怎么会知道这么多‘民疾苦’。也不知道年轻的官竟然能这样一步一步的算计一切。
朝堂上的事情虽然都是台阁在处理,但是王安石和其他人都知道官对他们处理的事情都是清楚的。
皇城司,还有这段时间忽然出现的密谍司,都是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
文彦博看着又开始处理公事的王安石。对这位比他很多的大公心里也是佩服的,正直清廉,官多次嘉奖,据说王的宅邸都是官私库赏赐的。
还有王长子是官身边的伴读,据说官身边的几个伴读和官的感情都极。说到伴读,当初没有让里的孩子参选文彦博这些年已经不止一次后悔。
看看种和王的子,不过刚刚弱冠就已经身有爵位,边境战事据说还是挺顺利的。等回来官必然封赏。哎,一步错步步错,不过想到韩琦的下场,文彦博心里又觉得还。
真的是应一句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
边境
“咱们真的要实行这个计划?要是一不心……”曹荀听完王雱他们的计划,简直就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也太大胆一些吧,辽国这边虽然打胜仗,但是没有打残啊。结果这些人又开始去招惹西夏,认真的吗。
“已经和种军,狄军联系过,先南后北,这是官的思。”王雱勾勾嘴角。
曹荀:“……官的思是先南后北,那们还这么死命的打辽国!”
曹荀简直就是想要尖叫,既然目标是西夏,那辽国这边不是应该先安抚吗。结果这两人直接和辽国打打死。
“咳咳,一下子没有把握度。不过没有关系,辽国如今不会再有心思去管西夏的事情。”王雱也有些不思,官对夏辽两国的态度一直都是极为强硬的。他们一对上哪还能想到留。
“官那边会禁军轮流派过来,有曹军在辽国这边我们也不担心。”种谊希望能早些投入到新的战场。况且西夏那边可是种军的主场。
“寿翁说的对,我们要不快一些,种军恐怕不会给咱们立功的机会。”王雱点头,他心里还有些战法想要试验和试验。
曹荀抽抽嘴角,他怎么觉得之前的日子都活,西夏和辽国这么对付的吗。在他们两人嘴里怎么感觉这么不堪一击?
等到军帐中只剩下种谊和王雱,王雱顿时不再端着,坐没坐的靠在椅子上。
“这一次真的是出乎我的预料,官给咱们的秘密武器一个都没有用上。”王雱语气遗憾。他可是在火器营见识过那些‘东西’的,很想试试威力。哪想到辽国这么不堪一击。
种谊对他这人前人后两套形象已经很熟悉,给自己倒一杯茶:“不过是因缘际会罢,辽国那边混乱刚刚平息,军队实力受到影响,加上我们这边的武器装备胜过太多,还有官早做安排,情报上咱们可说是快不知道多少倍。”这样的天时地利,才有着一系列的胜利。
“官的密谍司可真的是太厉害。”王雱想到大战之前送过来的情报,由衷的感叹。
种谊没有说,密谍司的事情官恐怕是很早之前就开始布局。对外对内,这样一个密谍机构对国朝是是坏现在还真的是不能下定。
他要不是嫡子,做太子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底气。
所接下来的时间赵晟基本上都在皇后宫中休息。
符皇后自然也是希望能够早日下嫡子,皇上这般她只有积极配合的份。一时间倒是帝后和谐。苗才人性子温婉,和苗太妃一样是个不争不抢的。符皇后看到曹太后和苗太妃的处模式, 又确定苗才人的人品过硬。是也和曹太后一样善待苗才人。
她们苗出过几任皇后对后宫中的事情也是有所解。就算是皇后也需要一些‘自己人’。就算不是为争宠也为能够在这深宫中有一个说说的朋友。
虽然符皇后这些年都是按照一国之母的规范培养的,赵祯甚至在定下太子妃的位置之后,专从后宫中挑皇的嬷嬷去教导她。
但是符皇后也不过十七八岁的年纪。
来到这天底下最富贵也最不自由的地方, 忐忑之心自然是不少的。有一个能说说的苗才人在,也是轻松很多。
至那位乔郡君,已经算是身处冷宫。
赵晟这边没有觉得一妻一妾少,只要皇后或者苗才人能顺利下皇子, 那后他的后宫少几个人完没有问题。毕竟养女人也是费钱的。
后宫的事情有符氏在, 赵晟也不再操心。
如今的朝堂, 文臣这一方有王安石,章惇, 富弼, 文彦博看着,赵晟的大半心力都放在军制改革上。
宋朝有精锐充作禁军的传统, 这些‘精锐’都驻守在都城的四周, 这一方面是赵宋夺得天下就是因为陈桥兵变,所精锐不敢放出去。二来也是怕死,总觉得有这些‘精锐’在,外的那些领就不会有什么不的心思。
赵晟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他是没有那种心虚感的, 这天下原本就是有能力者得之。
赵晟对这些精锐的处置就是放出去打仗。
用赵晟的来说就是他上的亲军都上战场打战,们这些‘精锐’怎么能免去。轮流这去,还有各地的剿匪也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否则他就裁撤掉那一路的驻军。反正军制改革中也有缩减各路厢军的一条。
如今的宋朝有十八路,不多不少,没有后来的二十几路,所赵晟只打算裁撤掉一两路。
还有就是军校的建设,赵晟也是很关心的。大宋朝其实不缺能打仗的军,但是中下层的军官的素质就让人堪忧。
所这军校要培养的是军队的中下层基石。这一点很重要,赵晟很重视。上到学校的选址,再到老师的寻找,课程的确定,赵晟都是亲自参与其中的。
武们也是没有想到官会这么在这个军校,亲自到一些老军中请他们出山不说,还自己掏钱原本的军校设计图扩大。
官重视武功的心思一目然。
“王公,官这般重视武,难道……”
台阁知政堂,基本上如今的台阁已经是改革派的天下,区别就是在王安石,章惇比较激进,而富弼,文彦博比较温和。而现在赵晟比较偏向温和派。
文彦博语气中很是有些担心,不管怎么样他都是文臣。文臣武两个集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在国朝从来都是文臣压倒武的。
但是官登基之后的连番动作让文臣集团很是心焦。他们几个也算是天下文人之首,自然不希望文臣的地位下降。
“官想要做的事情咱们都阻止不。”王安石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他虽然是文臣,但却没有对武有着文臣那样的鄙夷和打压,在他的心里,只要国朝能够国强民富。文臣武谁强谁弱都无所谓。
而且官说过,只有他里有足够强的兵权,才能让变法推行下去。
王安石知道历朝历代的变法之人基本上都没有下场。他是不怕的,但是官爱惜他,希望他再给他一些时间。变法的事情慢慢来,等到官有足够的底牌再加快速度。
王安石也不是不知道歹的人,自然是同。官说的先找一个地方作为试点推行新法,推行过程中的问题都罗列出来,然后慢慢的解决,再点带面。
王安石觉得可。
是到现在为止变法的动作都是温和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强兵法,裁军法都在慢慢的实行。但是他和官都知道这里面最难的变法是‘均田法’。而均田法的根本就是丈量土地。
如今国朝的土地兼并有多严重在底层做过官的王安石心知肚明。隐田的数量恐怕能吓死人。只是这样的行动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他知道,官也知道。
官的思很明显,文的不行就用武力。王安石甚至怀疑官心里早就已经有数,所一登基就组建四只亲军。
文彦博苦笑,他知道王安石这说的是一点都没有错。这位官和先帝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有着天差地别。杀伐果断的根本就不像是赵的君王。
祖宗规矩说是不能杀士大夫,他确实是没杀,但是却让韩五代之内都不准科举考试。这一次处置贪官污吏更是直接起刀落。他们都没有反应过来,皇城司就直接把人给杀。
按照道理讲官是不可这么做的,这样的政令怎么也要在中书省过一遍。可是一个‘藏匿御赐之,不敬君王,形同谋反’的罪名下达,他们也就没有办法。
“我们干自己的事情就,官心里有数。”王安石觉得有这样一个强势的君主在他们背后撑着也是一件幸事。
要是换成先帝,恐怕他们都已经去岭南安。
“是啊,我还记得官还是太子的时候,晏公就说过,官心性坚定,不会为外转移。”文彦博在赵晟还是太子的时候也是做过宰的。和这位监国的太子也多有接触。那个时候倒是没有觉察到这位太子的强势,只是觉得会比官更加威严一些。
只是哪想到那个时候的太子是在蛰伏啊。
“这样的君主不吗,官我们的信任同样不少。”没看到政事官都一股脑的交给知事堂吗。仁宗皇帝还要搞朝堂平衡呢。
文彦博无语,他也不是第一次入台阁,这一次进入内阁后的感觉和往都是不同的。官放权放的很彻底。除一些关乎国本的大事,基本上都由他们台阁几个人决定。
因为新法的实行他们公务繁忙,官体恤,每每都是由御厨房给他们送膳食。
“我也知道如今国朝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能急,不能急。”文彦博喃喃自语。
王安石没有理会,他知道不能急,官给他送来养的药丸子,吃一段时间他的身体很多。只要没有出什么大岔子,那官必然能长寿无极。用官的来说就是熬也能把这些伙熬死。
王安石之所能这般冷静,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知道赵晟心里对改革的规划。他不知道刚刚弱冠的官怎么会知道这么多‘民疾苦’。也不知道年轻的官竟然能这样一步一步的算计一切。
朝堂上的事情虽然都是台阁在处理,但是王安石和其他人都知道官对他们处理的事情都是清楚的。
皇城司,还有这段时间忽然出现的密谍司,都是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
文彦博看着又开始处理公事的王安石。对这位比他很多的大公心里也是佩服的,正直清廉,官多次嘉奖,据说王的宅邸都是官私库赏赐的。
还有王长子是官身边的伴读,据说官身边的几个伴读和官的感情都极。说到伴读,当初没有让里的孩子参选文彦博这些年已经不止一次后悔。
看看种和王的子,不过刚刚弱冠就已经身有爵位,边境战事据说还是挺顺利的。等回来官必然封赏。哎,一步错步步错,不过想到韩琦的下场,文彦博心里又觉得还。
真的是应一句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
边境
“咱们真的要实行这个计划?要是一不心……”曹荀听完王雱他们的计划,简直就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也太大胆一些吧,辽国这边虽然打胜仗,但是没有打残啊。结果这些人又开始去招惹西夏,认真的吗。
“已经和种军,狄军联系过,先南后北,这是官的思。”王雱勾勾嘴角。
曹荀:“……官的思是先南后北,那们还这么死命的打辽国!”
曹荀简直就是想要尖叫,既然目标是西夏,那辽国这边不是应该先安抚吗。结果这两人直接和辽国打打死。
“咳咳,一下子没有把握度。不过没有关系,辽国如今不会再有心思去管西夏的事情。”王雱也有些不思,官对夏辽两国的态度一直都是极为强硬的。他们一对上哪还能想到留。
“官那边会禁军轮流派过来,有曹军在辽国这边我们也不担心。”种谊希望能早些投入到新的战场。况且西夏那边可是种军的主场。
“寿翁说的对,我们要不快一些,种军恐怕不会给咱们立功的机会。”王雱点头,他心里还有些战法想要试验和试验。
曹荀抽抽嘴角,他怎么觉得之前的日子都活,西夏和辽国这么对付的吗。在他们两人嘴里怎么感觉这么不堪一击?
等到军帐中只剩下种谊和王雱,王雱顿时不再端着,坐没坐的靠在椅子上。
“这一次真的是出乎我的预料,官给咱们的秘密武器一个都没有用上。”王雱语气遗憾。他可是在火器营见识过那些‘东西’的,很想试试威力。哪想到辽国这么不堪一击。
种谊对他这人前人后两套形象已经很熟悉,给自己倒一杯茶:“不过是因缘际会罢,辽国那边混乱刚刚平息,军队实力受到影响,加上我们这边的武器装备胜过太多,还有官早做安排,情报上咱们可说是快不知道多少倍。”这样的天时地利,才有着一系列的胜利。
“官的密谍司可真的是太厉害。”王雱想到大战之前送过来的情报,由衷的感叹。
种谊没有说,密谍司的事情官恐怕是很早之前就开始布局。对外对内,这样一个密谍机构对国朝是是坏现在还真的是不能下定。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