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5 第两百三十八章 反坦克狗
- 256 第两百三十九章 两个巨大威胁
- 257 第两百四十章 应对(1)
- 258 第两百四十一章 应对(2)
- 259 第两百四十二章 应对(3)
- 260 第两百四十三章 应对(4)
- 261 第两百四十四章 应对(5)
- 262 第两百四十五章 应对(6)
- 263 第两百四十六章 千里跃进(2)
- 264 第两百四十七章 浴血奥尔斯克(1)
- 265 第两百四十八章 大西洋宪章
- 266 第两百四十九章 解决巴库
- 267 第两百五十章 浴血奥尔斯克(2)
- 268 第两百五十一章 浴血奥尔斯克(3)
- 269 第两百五十二章 浴血奥尔斯克(4)
- 270 第两百五十三章 浴血奥尔斯克(5)
- 271 第两百五十四章 浴血奥尔斯克(6)
- 272 第两百五十五章 浴血奥尔斯克(7)
- 273 第两百五十六章 台风计划(1)
- 274 第两百五十七章 台风计划(2)
- 275 第两百五十八章 台风计划(3)
- 276 第两百五十九章 法国战役出炉
- 277 第两百六十章 准备两线作战
- 278 第两百六十一章 国防军的怒火
- 279 第两百六十二章 俄罗斯游击队
- 280 第两百六十三章 娜美的作用
- 281 第两百六十四章 囚笼政策
- 282 第两百六十五章 围剿游击队
- 283 第两百六十六章 法国战役(1)
- 284 第两百六十七章 法国战役(2)
- 285 第两百六十八章 法国战役(3)
- 286 第两百六十九章 装甲切割(1)
- 287 第两百七十章 装甲切割(2)
- 288 第两百七十一章 装甲切割(3)
- 289 第两百七十二章 装甲切割(4)
- 290 第两百七十三章 装甲切割(5)
- 291 第两百七十四章 敦刻尔克(1)
- 292 第两百七十五章 敦刻尔克(2)
- 293 第两百七十六章 敦刻尔克(3)
- 294 第两百七十七章 法国投降
- 295 第两百七十八章 法国海军覆灭
- 296 第两百七十九章 海狮计划(1)
- 297 第两百八十章 苏联前线
- 298 第两百八十一章 古比雪夫大桥
- 299 第两百八十二章 莫斯科孤城
- 300 第两百八十三章 美国战略
- 301 第两百八十四章 不辞而别的温莎
- 302 第两百八十五章 英联邦元首
- 303 第两百八十六章 大不列颠空战(1)
- 304 第两百八十七章 大不列颠空战(2)
- 305 第两百八十八章 北非战役(1)
- 306 第两百八十九章 北非战役(2)
- 307 第两百九十章 沙漠之狐(1)
- 308 第两百九十一章 沙漠之狐(2)
- 309 第两百九十二章 意大利海军墓地
- 310 第两百九十三章 蠢货墨索里尼
- 311 第两百九十四章 意大利兔子(1)
- 312 第两百九十五章 意大利兔子(2)
- 313 第两百九十六章 英地中海舰队覆灭(1)
- 314 第两百九十七章 英地中海舰队覆灭(2)
- 315 第两百九十八章 米国欠揍
- 316 第两百九十九章 阿拉曼攻决战(1)
- 317 第三百章 阿拉曼攻决战(2)
- 318 第三百零一章 鹿死谁手(1)
- 319 第三百零二章 鹿死谁手(2)
- 320 第三百零三章 大漠进行曲
- 321 第三百零四章 大结局
- 322 新书《2》存稿中
- 323 新书《2》现在存稿中
- 324 新书《元首的愤怒》发布
- 325 新书《鉴圣》求兄弟们支持
- 326 新书《统御全球》求兄弟们支持
- 327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作用
- 328 第一百一十五章 惊世之战(8)
- 329 第一百九十五章 装甲伞兵师(4)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两百四十八章 大西洋宪章
第两百四十八章 大西洋宪章
因为苏联根本就顶不住,差不多是一边倒的战斗,如果此时英法美三国不搭理苏联,苏联怕是坚持不了几个月的,现在连欧亚分界线的城市都被德国党卫军占领了,直接把数量截为两段,这支党卫军部队犹如一把利刃,直插苏联心脏地区——乌拉尔工业区。
意识到空前严重危机的斯大林,马上就接受了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建议,派出了自己的高级官员,访问英法美,他们当然是都有特殊使命的。
……
英法美三国领导人很快接见了苏联派出的高官,了解到了苏联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的现实境况,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感觉到了如果等德国纠结的流氓国家彻底击败苏联之后,那时候已经晚了。
丘吉尔与罗斯福于苏德战争爆发后9天,1940年4月29日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4月30日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欧盟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欧盟国家作战的目的和重建战后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欧盟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大西洋宪章中也反映出英、美存在争夺殖民利益的矛盾。美国依仗其经济实力而极力强调把“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的原则塞进宪章,这反映了美国要争夺英国殖民地的心情。同时大西洋宪章实质标志就是英、美两国在反欧盟基础上的政治联盟。
斯大林当然最希望出现这样的反欧盟同盟,苏联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如果英法美三国在不伸出援助之手和直接参战,苏联根本挡不住德国的钢铁洪流,就连把战争拖入寒冷的冬季都不可能。这种情况下斯大林连忙表态,自己完全同意和支持《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一签订,丘吉尔就急不可待地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会议,时间是40年5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斯拉夫、波兰(流亡)、捷克斯洛伐克(流亡)、希腊(流亡)、挪威和法国等参加了会议。共有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大西洋宪章》组织,这个组织也叫《大西洋同盟国》。实际上,《大西洋宪章》已成为这些国家的同盟条约。
此时的美国还是没有对欧盟宣战,因为《租借法案》让美国军火商大发其财,也让美国从幕后走了出来,这个《大西洋宪章》又让美国走三了主席台,美国走上主席台,不等于美国就会立即宣战和参战,美国一定会综合评价,那种情况下获利最多,那个时候,美国才会宣战和参战,这是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决定的。
至少美国已经表达了自己反对欧盟的明确立场,这就是丘吉尔想要的,丘吉尔也知道现在就要求美国派大兵去和德国血拼,那绝对是不现实的,这下丘吉尔放心了,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行动。
支援一些武器弹药给苏联这个是必须的,就连美国,此时也变得很大方了,直接送给斯大林一个航空团的p59喷气式飞机,斯大林可不管美国的飞机是不是拿到苏联战场来检验的,只要是武器装备,斯大林是来者不拒。英国通过北海给苏联送武器弹药更加方便,丘吉尔为了让斯大林能够坚持下去,也会大量地赠送武器弹药给苏联。
丘吉尔的行动当然是准备战争,现在德军在突入到苏联几百公里,并没有把兵力完全陷入到苏联境内,这个时候丘吉尔会选择打吗?当然是不会选择这个时候打的,丘吉尔可不傻,当德军的主要兵力基本上在莫斯科城下,展开血战,陷入胶着的状态的时候,就是丘吉尔动手的时候。
至于德国什么时候能打到莫斯科,这就要看德军的本事了,丘吉尔估计的是今年6——9月之间,苏联要在莫斯科坚持几个月,一旦战争进入严酷的冬季,苏联就可以展开一些局部反攻,要想苏联坚持到冬季,不光是美国要大力支援苏联,这个罗斯福总统已经同意大力援助苏联,同样英法两国也必须大力援助苏联一些军火武器,这种情况下苏联才可能坚持下来。
大西洋同盟国的几个主要国家,英法美都对苏联伸出了援助的手,源源不断的军火通过海运运送到苏军的各个海港,此时苏联的一千多万正规军差的就是先进的武器,其中就有美国的中型坦克和“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都是美国陆军所拥有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作为中等口径火箭筒的鼻祖,它的鼎鼎大名使得同一时期的其他反坦克武器都相形见绌。甚至有人断言,“巴祖卡”的发明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对反坦克武器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让美军步兵在德国坦克的攻击面前重新树立起自信,并使得“坦克是反坦克的最有效武器”这一著名论断发生了动摇。
现在紧急运到苏联的“巴祖卡”是美国研制的早期型号M1,口径只有60毫米,别看“巴祖卡”只有60毫米口径,可是他的垂直破甲能力在127毫米,这个穿透能力当然不能打穿山寨99式坦克的正面和侧面,但是对山寨99坦克的菊花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虎式坦克如果加上外挂装甲,也只有菊花被击穿。
但是德国其他型号的坦克,就不是“巴祖卡”的对手,比如三号和四号坦克,就连正面都顶不住“巴祖卡”,四号坦克的前装甲才80毫米,美国的“巴祖卡“表示没有任何压力,至于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和德国的四号坦克是同一个阶层的坦克,都算一款十分优势的坦克。
这一次斯大林派出的高官收获颇丰,光是美国就连租借和赠送一次性给苏联送来两千辆谢尔曼坦克和五千具“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P59喷气式一百多架,其他活塞飞机五百多架。轻武器更是不计其数,英法同样是大量对赠送一些军火给苏联,什么马蒂尔达等等,全部大量地快速往苏联运。
英法美三个主要国家,十分担心斯大林支持不住而向德国投降,其实这可是英法美三国多心了,斯大林那种**的人,怎么可能投降,绝对没有可能的,当然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同样是有他们自己的打算,那就是武装苏联,让苏联和德国在苏联的土地上生死搏杀,打的越久越好,打的越残酷对英法美三国越有利。
……
华西列夫斯基当然在等待这些武器的到达,最主要的是飞机和“巴祖卡”两款武器,因为华西列夫斯基深感光凭借步兵和垃圾坦克很快完全剿灭奥尔斯克的这帮党卫军一点也不现实,反正现在已经挖了几道反坦克壕沟,把整个奥尔斯克重重包围了起来,这些党卫军也没有办法在窜出来破坏乌拉尔工业区,至于这里的党卫军空军,华西列夫斯基没有办法阻止他们行动,因为华西列夫斯基手中的苏联飞机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干脆把自己的飞机隐藏了起来,等待美国援助的喷气式飞机到位以后,在一起对这里的德军空军展开绞杀。
华西列夫斯基在等待,文森特在不停地加固自己的防御阵地,当然苏军也在修建各种防御工事,双方都没有攻击对方,只有党卫军的空军偶尔派出飞机出去轰炸下苏军的防线,现在文森特的各种物资都是战略性的,那是一点也不敢浪费,只要苏联人不进攻自己,文森特也不会主动出击,现在轰炸苏联在欧亚分界线的铁路枢纽和乌拉尔工业区才是文森特的重点。
文森特这边相对也平静,而巴库地区此时正是如火如荼,张俊完全消灭了朱可夫的二十多万远东红军后,就立即把这些俘虏交给了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两个党卫军中将,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也比较给力,居然从这些俘虏中招募到了十八万人,这可是五个满编军的人数。
张俊立即发电报请示希特勒,组建俄罗斯党卫军第一集团军,同时晋升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为上将,叶戈罗夫为集团军司令,布柳赫尔为参谋长兼副司令。
本来希特勒让张俊关于南方集团军群的一切事物不要打扰他,让张俊自己决定就可以,事后打个报告就行,如果张俊真这样做,估计离下课也不远了……RS
意识到空前严重危机的斯大林,马上就接受了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建议,派出了自己的高级官员,访问英法美,他们当然是都有特殊使命的。
……
英法美三国领导人很快接见了苏联派出的高官,了解到了苏联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的现实境况,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感觉到了如果等德国纠结的流氓国家彻底击败苏联之后,那时候已经晚了。
丘吉尔与罗斯福于苏德战争爆发后9天,1940年4月29日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4月30日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欧盟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欧盟国家作战的目的和重建战后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欧盟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大西洋宪章中也反映出英、美存在争夺殖民利益的矛盾。美国依仗其经济实力而极力强调把“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的原则塞进宪章,这反映了美国要争夺英国殖民地的心情。同时大西洋宪章实质标志就是英、美两国在反欧盟基础上的政治联盟。
斯大林当然最希望出现这样的反欧盟同盟,苏联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如果英法美三国在不伸出援助之手和直接参战,苏联根本挡不住德国的钢铁洪流,就连把战争拖入寒冷的冬季都不可能。这种情况下斯大林连忙表态,自己完全同意和支持《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一签订,丘吉尔就急不可待地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会议,时间是40年5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斯拉夫、波兰(流亡)、捷克斯洛伐克(流亡)、希腊(流亡)、挪威和法国等参加了会议。共有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大西洋宪章》组织,这个组织也叫《大西洋同盟国》。实际上,《大西洋宪章》已成为这些国家的同盟条约。
此时的美国还是没有对欧盟宣战,因为《租借法案》让美国军火商大发其财,也让美国从幕后走了出来,这个《大西洋宪章》又让美国走三了主席台,美国走上主席台,不等于美国就会立即宣战和参战,美国一定会综合评价,那种情况下获利最多,那个时候,美国才会宣战和参战,这是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决定的。
至少美国已经表达了自己反对欧盟的明确立场,这就是丘吉尔想要的,丘吉尔也知道现在就要求美国派大兵去和德国血拼,那绝对是不现实的,这下丘吉尔放心了,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行动。
支援一些武器弹药给苏联这个是必须的,就连美国,此时也变得很大方了,直接送给斯大林一个航空团的p59喷气式飞机,斯大林可不管美国的飞机是不是拿到苏联战场来检验的,只要是武器装备,斯大林是来者不拒。英国通过北海给苏联送武器弹药更加方便,丘吉尔为了让斯大林能够坚持下去,也会大量地赠送武器弹药给苏联。
丘吉尔的行动当然是准备战争,现在德军在突入到苏联几百公里,并没有把兵力完全陷入到苏联境内,这个时候丘吉尔会选择打吗?当然是不会选择这个时候打的,丘吉尔可不傻,当德军的主要兵力基本上在莫斯科城下,展开血战,陷入胶着的状态的时候,就是丘吉尔动手的时候。
至于德国什么时候能打到莫斯科,这就要看德军的本事了,丘吉尔估计的是今年6——9月之间,苏联要在莫斯科坚持几个月,一旦战争进入严酷的冬季,苏联就可以展开一些局部反攻,要想苏联坚持到冬季,不光是美国要大力支援苏联,这个罗斯福总统已经同意大力援助苏联,同样英法两国也必须大力援助苏联一些军火武器,这种情况下苏联才可能坚持下来。
大西洋同盟国的几个主要国家,英法美都对苏联伸出了援助的手,源源不断的军火通过海运运送到苏军的各个海港,此时苏联的一千多万正规军差的就是先进的武器,其中就有美国的中型坦克和“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都是美国陆军所拥有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作为中等口径火箭筒的鼻祖,它的鼎鼎大名使得同一时期的其他反坦克武器都相形见绌。甚至有人断言,“巴祖卡”的发明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对反坦克武器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让美军步兵在德国坦克的攻击面前重新树立起自信,并使得“坦克是反坦克的最有效武器”这一著名论断发生了动摇。
现在紧急运到苏联的“巴祖卡”是美国研制的早期型号M1,口径只有60毫米,别看“巴祖卡”只有60毫米口径,可是他的垂直破甲能力在127毫米,这个穿透能力当然不能打穿山寨99式坦克的正面和侧面,但是对山寨99坦克的菊花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虎式坦克如果加上外挂装甲,也只有菊花被击穿。
但是德国其他型号的坦克,就不是“巴祖卡”的对手,比如三号和四号坦克,就连正面都顶不住“巴祖卡”,四号坦克的前装甲才80毫米,美国的“巴祖卡“表示没有任何压力,至于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和德国的四号坦克是同一个阶层的坦克,都算一款十分优势的坦克。
这一次斯大林派出的高官收获颇丰,光是美国就连租借和赠送一次性给苏联送来两千辆谢尔曼坦克和五千具“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P59喷气式一百多架,其他活塞飞机五百多架。轻武器更是不计其数,英法同样是大量对赠送一些军火给苏联,什么马蒂尔达等等,全部大量地快速往苏联运。
英法美三个主要国家,十分担心斯大林支持不住而向德国投降,其实这可是英法美三国多心了,斯大林那种**的人,怎么可能投降,绝对没有可能的,当然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同样是有他们自己的打算,那就是武装苏联,让苏联和德国在苏联的土地上生死搏杀,打的越久越好,打的越残酷对英法美三国越有利。
……
华西列夫斯基当然在等待这些武器的到达,最主要的是飞机和“巴祖卡”两款武器,因为华西列夫斯基深感光凭借步兵和垃圾坦克很快完全剿灭奥尔斯克的这帮党卫军一点也不现实,反正现在已经挖了几道反坦克壕沟,把整个奥尔斯克重重包围了起来,这些党卫军也没有办法在窜出来破坏乌拉尔工业区,至于这里的党卫军空军,华西列夫斯基没有办法阻止他们行动,因为华西列夫斯基手中的苏联飞机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干脆把自己的飞机隐藏了起来,等待美国援助的喷气式飞机到位以后,在一起对这里的德军空军展开绞杀。
华西列夫斯基在等待,文森特在不停地加固自己的防御阵地,当然苏军也在修建各种防御工事,双方都没有攻击对方,只有党卫军的空军偶尔派出飞机出去轰炸下苏军的防线,现在文森特的各种物资都是战略性的,那是一点也不敢浪费,只要苏联人不进攻自己,文森特也不会主动出击,现在轰炸苏联在欧亚分界线的铁路枢纽和乌拉尔工业区才是文森特的重点。
文森特这边相对也平静,而巴库地区此时正是如火如荼,张俊完全消灭了朱可夫的二十多万远东红军后,就立即把这些俘虏交给了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两个党卫军中将,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也比较给力,居然从这些俘虏中招募到了十八万人,这可是五个满编军的人数。
张俊立即发电报请示希特勒,组建俄罗斯党卫军第一集团军,同时晋升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为上将,叶戈罗夫为集团军司令,布柳赫尔为参谋长兼副司令。
本来希特勒让张俊关于南方集团军群的一切事物不要打扰他,让张俊自己决定就可以,事后打个报告就行,如果张俊真这样做,估计离下课也不远了……RS
正在加载...